恒丰银行 香港取款:论广东明清青花瓷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3:11:26

论广东明清青花瓷器

2008-11-25 13:48:52   来自: 大隋银子 (北京)
  论广东明清青花瓷器
  
  撰稿人:冯素阁
  
  广东是中国南方的重要门户。在中国历史上,青花瓷器虽然在广东开发较迟,但潜力很大。当广东人民不断地吸收中原地区文化和外来文化从而发展自身物质力量的同时,并开始较好的利用地域优势,使广东经济文化的面貌迅速改观,特别是在明、清时期,曾经呈现过后来居上的发展趋势。就青花瓷器而言,广东青花瓷和全国其它青花瓷器比较起来,特别是和景德镇瓷器比较,有着很大区别和影响,毕竟广东青花瓷器是民窑产品,主要是为了外销和民众日常需要而生产的。因此,有很多随意性,不管从纹饰、器形、胎质等方面,都有很强的地域性特色。但多年来广东文博界,真正系统的研究本省青花瓷器的较少,现依据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的广东青花瓷器和出土的广东青花瓷器,把重要窑口和发展概况阐述介绍,共大家了解。
  
  一、广东明、清青花瓷器概况
  
  有关广东青花瓷器的文章论述:《新中国陶瓷史》中谈到“在明代,除了景德镇的官、民窑青花瓷器外,还发现江西省的乐平和吉安,云南省的玉溪,广东省的博罗、揭阳、澄迈和东兴,福建省的德化、屏南等地都生产青花瓷器”。耿宝昌先生编著的《明清瓷器鉴定》说到“常见的万历哥釉青花器(瓶、尊、罐、缸、熏、洗、炉等),究竟是景德镇所烧,还是吉州窑或潮州窑所制,目前尚无定论。”清代用料方面《景德镇陶录》:“镇所用乃浙料、广料,昔则苏泥勃青、回青、乐平陂塘青、瑞州石子青。”又唐英《陶冶图说》:瓷器青花,其江西、广东诸山产者,色薄不耐火,只可画粗器。历史上广东东部地区,是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广东生产陶瓷的重要区域。明清潮州青花瓷器大量外销。烧制品种多样, 因此当时以潮州为代表的广东东部出产青花(俗称:蓝花)碗盘之类的日用瓷器而闻名南洋。广东的明代青花瓷器虽不及景德镇瓷器的精致,但由于釉下彩的原料是进口的,加上高温烧制既耐用又便于运输,所以便成为出口的大宗日用商品。往往透出棕黄、铁锈、微蓝的斑点,这是因为黑釉料中往往含有少量氧化铜、氧化锰、氧化钴所致,而氧化钴则是青花的原料。潮州笔架山窑地下即有丰富的钴矿,现尚有炼钴厂存在。青花瓷带有江西窑青花的特点。清代青花瓷器是畅销商品,有10 多个县的窑场烧制青花瓷器,香港新界窑也烧青花瓷器。其中特别是饶平清代青花产品的风格为器形大,青花浅淡明亮,不如明代浑厚凝重。花纹渐趋草率,演变为写意。器形有碗、碟、杯、盘、匙、小瓶等。圈足内多写商号或窑场名称,各窑都有三五种以上。如:“永玉”、“仁玉”、“正玉”、“元玉”、“美玉”、“文玉”、“珍玉”、“红利”、“生利”、“顺兴”、“永兴”、“利和”、“怡和”、“双和”等。
  
   明和清代,由于景德镇是官窑,所以在瓷器质量上优于广东青花产品,但在产量上,广东青花却多于景德镇青花。明清时期,广东由于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和优越的运输条件,加上广东人在这个时期已形成了善于经营和拓展海外市场的局面,所以还是“炉火烛天”,青花瓷器大量生产。
  
  广东青花根据出土瓷器来看,成熟的青花瓷器最早应是明代中晚期,当时瓷器生产已相当普遍。为适应国外市场和民众日用的需要,青花瓷窑在广东的饶平、惠来、揭阳、博罗、惠东、海丰、廉江、罗定、始兴、高州、兴宁、大埔、平远、五华、新丰等14个县、市都有发现。其主要特点为:
  
  1胎体:有洁白细腻的更加坚硬,有胎白略泛灰或泛土黄色的稍微粗松,特别是潮州窑的青花瓷器,胎质普遍精细于其他窑口。清代广东青花瓷器反而制作不够精细,胎质过于厚笨,灰白胎。特别是晚清时期大埔窑青花,胎厚笨重。民国广东青花瓷器比较少,潮州、高州窑略微精致些,大部分都是民用瓷,胎体都比较厚硬,火候极高。
  
  2烧制方法:有用匣钵装烧,用细沙垫烧,沙足现象严重。
  
  3器形:碗碟杯多侈口,平唇,深腹,圈足。各种类型的罐多直口,圆腹,圈足。
  
  4纹饰:广东青花是典型的民窑产品,善于在器物的外壁分别绘画梅、兰、菊、竹荷莲蕉叶、麒麟、龙凤、有天宫人物、童子、灵芝、仙鹤、花卉、双狮滚球、花鸟、等。人物、山水、游鱼或题诗。花纹主要绘民间流行的花卉、动物、人物,特别善用吉祥寓意文字和诗句,于内底和外壁,器形主要有碗、盘、碟数种。内底有多写“福”字,有的外壁写诗句:“蓬莱松柏枝枝秀,方丈芙蓉朵朵鲜;寿山不老年年茂,福海无穷岁岁坚。”明代时期由于出口量大,制作工艺相对比较精美,绘画色泽比较接近景德镇外销瓷,清代以后越来越差,出口外销几乎没用,被广彩瓷器和其它精美的瓷器所代替。但总体绘画风格为随意、流畅,不受约束。
  
  5色泽:明代青花瓷器普遍色泽靓丽,比较接近景德镇外销瓷,青花蓝中泛灰蓝,白釉地,又不够白,比较多见的白中泛黄、白中泛青,白中发灰,清代瓷器色泽偏灰,绘画发晕。这是和景德镇窑青花瓷器相比而言,也算是广东青花的基本特点吧。在整理馆藏广东青花时,发现潮州窑青花瓷器都是传世品,收藏时间大约都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并没有出土地点,而且包括范围较广,通常我们善于把潮州附近的大小窑口都列为潮州窑,如饶平、惠来、揭阳、大埔、海丰等窑口。 实际上它们之间却有许多相似之处,由于地域较近,胎土、釉色、器形互相影响是很平常的,因此,在介绍中都免不了有重复。
  
  二、各窑口青花器特点:
  
  1潮州窑:今广东潮州,历史上是广东东部地区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广东生产陶瓷的重要区域,唐宋时期制作青釉、青白釉瓷器都十分著名。明清潮州青花瓷器大量外销。烧制品种多样, 因为当时潮州窑以出产青花(俗称:蓝花)碗盘之类的日用瓷器而闻名南洋。往往透出棕黄、铁锈、微蓝的斑点,这是因为黑釉料中往往含有少量氧化铜、氧化锰、氧化钴所致,而氧化钴则是青花的原料。笔架山窑地下即有丰富的钴矿,现尚有炼钴厂存在。青花瓷带有江西窑青花的特点。明和清代,由于景德镇是官窑,所以在瓷器质量上优于潮州窑产品,但数量上远比景德镇多,所以还是“炉火烛天”,迅猛发展。
  
  2惠来窑:明、清民间瓷窑之一。所烧青花与大埔窑、潮州窑瓷器接近,与福建一些青花瓷窑烧法接近,都采用砂粒支烧。明代器物以碗、盘、碟为主,纹饰有灵芝、童子、双龙或双狮戏球、折枝、缠技花卉、折枝花鸟、“福”字或诗句。清代器物有碗、碟、杯等,胎体较厚,青花色调明亮。纹饰有团花、缠枝牡丹、菊花、山水。有些书写商号标志,如永玉、、美玉、珍玉、生利等。惠来窑青花是较为淡雅、舒朗。
  
  3揭阳窑 明代民间青花瓷窑。1961年在揭阳河婆镇以南约5公里的岭下山发现。器物有碗、碟、杯、瓶、器盖,碗数量较多,里心书有“幅”、“禄”、“寿”、“中 ”、“上”、“正”、“和”“士"“信”、“佳”、“玉”、“仁”、“魁”、“元”、“月”等字。有的碗内外壁绘青花纹饰,花纹简单而草率,常见有折枝花、曲折带状纹;瓶亦绘有简单的曲折带状纹及山水。其画风与江西景德镇民窑青花的写意山水十分接近,这类器物在流传到日本的中国天启青花外销瓷中亦有所见,但此窑青花器通常比景德镇制品胎釉粗糙,所绘青花纹饰亦稍逊色。
  
  4揭西河婆窑:明清民间瓷窑。白釉泛黄、泛青易开片,青花绘画简单随意,晕散的青花可能是烧造温度把我不稳,变成抽象花纹,有些青花浅淡,有些又深沉发黑,胎白略泛灰。总体该窑为典型的民间当地生活日用瓷。
  
  5大埔窑:明清民间瓷窑。大埔青花产量比较高,品种多,胎厚笨,釉薄,青花泛灰,绘画寥寥几笔简单随意,烧制比较粗糙。这是对它的总体印象。好似云南青花,最早有人把大埔窑晚清青花误认为云南明早期青花,不足为奇。大埔青花瓷器,主要通过潮州港口倾销东南亚各国。《潮州志》载,同治十年(1871 年)对外贸易额是3889459两白银,到光绪26年(1900年)增至11912478两白银,对外贸易相当繁盛。近年印尼出土不少大埔明清青花瓷器。证明了这一史实。
  
  6饶平窑:明、清民间瓷窑之一,位于广东省南部沿海的饶平,以东与福建省接壤,以烧青花瓷器为主,兼烧少量青釉器物。所烧青花与福建一些青花瓷窑烧法接近,都采用砂粒支烧。明代器物以碗、盘、碟为主,纹饰有灵芝、童子、双龙或双狮戏球、折枝、缠技花卉、折枝花鸟、螺纹、鱼纹、山水以及“福”字或诗句。清代器物有碗、碟、杯等,器形较大,胎体较厚,青花色调明亮。纹饰有团花捧寿、开光、松鼠葡萄、团鹤、缠枝牡丹、菊花、山水及“ ”字、“福”字。有些书写商号标志,如永玉、仁玉、正玉、美玉、珍玉、仁利、生利、玉利、三利、义利及顺兴、双和等。饶平青花是广东当地较为有代表性的青花瓷窑。窑口有20多处,当时以揭西河婆窑、博罗角洞窑和饶平九村窑为代表,大规模烧造青花瓷器。主要分布在光德和桃源两个地区。器形有碗、碟、盘、杯、炉、器盖、座等。青花纹饰分为山水、花卉、树木、人物、动物、宗教图案和文字等六类。多侈口平唇,深腹圈足。青花蓝中带灰,白地,器外壁分别描绘梅、兰、菊、竹、荷莲、蕉叶、麒麟、龙凤、人物、山水、游鱼或题诗。有些碗碟内“福、禄、寿”、雨香斋和“大明成化年制”等文字。饶平明代青花窑,在九村镇郑屋河、顶竹平、三斗坑、老窑坷和铁竂坑5处地点,范围大堆积厚。上限在明嘉靖年间(1522-1566),下限到清代、民国。
  
  7博罗窑:明代晚期民间瓷窑。窑址在博罗县城西北约25公里的角洞山。烧制器物有碗、碟、杯、瓶。烧瓷品种有白釉、青花两种。白釉釉面光泽强,有开片现象,胎一般为灰白色;青花器胎釉比江西景德镇制品粗,所绘青花纹饰比较草率,有折枝、缠枝花卉。在出土的青花碟中,有盘心书“雨香斋”款,底为“大明成化年制”款的,为明末所仿。从款识及瓶口为酱色等特征来看,博罗角洞山窑烧瓷时间为明代晚期到清早期。明代中晚期青花窑有碗、碟、杯、瓶等。纹饰多见卷草、弦纹、折枝花卉,有的碟内写“雨香斋”三字,底部圈足内竖写两排“大明成化年制”款。东南亚发现不少“沙足青花”,其中的嘉靖凤鸟纹青花盘与广东产品非常相似,证明产地出自广东。
  
  8高州窑:明、清时期民间瓷窑。窑址在高州镇江镇、大井镇、高州镇、南塘镇的缸瓦地、窑尾岭、正山坡、欧村、蟹岭、长山岭、白坑、火更、古表塘等处。其中缸瓦地、窑尾岭烧青釉和黑釉碗、碟、杯、壶、罐。其余几处以烧青花器物为主,白釉和广东其它窑口的青花瓷中比较,高州窑的白釉白中泛深沉,较为滋润,青花釉色白中泛深蓝,并且有的发灰暗,器形有碗、碟、瓶、杯、烟斗、盅、砚。纹饰有菊花、竹叶、花草等。此外,欧村窑制品有褐色彩绘装饰。
  
  9始兴窑: 明代民间青花瓷窑。窑址在始兴冷水迳、侯陂、桃村坝等处。器物有高足碗、盘、碟、杯、盆。胎为白色,常见纹饰有火轮、兰草、点纹等10余种,并有书“福”、“忠信孝悌”等文字的。
  
  10清远窑:清代民间瓷窑。并未真正发掘。广东省博物馆早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收藏注明了青花瓷,从制作工艺方面看,工艺粗,胎体厚,绘画简单。釉色灰暗。为广东民间典型的日常用品。清远窑青花和大埔窑青花在 同时代较为相似。
  
  11东莞窑:东莞出土大量各种类型青花瓷罐,直口,圆腹,圈足,器外壁绘花卉,有不少罐是在器未干时,将两个大碗仰腹倒置捏合而成,然后将一方碗底挖去,变成罐口,胎质厚火候高。这些青花罐未见其他省区出土,有一定的地方特色,可能是东莞本地的产品。目前未发现窑口。
  
  二、广东省博物馆藏广东青花瓷器介绍:
  
  1、潮州窑青花福禄寿人物纹三足炉。明万历高9.3口径12厘米。圆口,筒形腹,三乳钉足。青花主题纹饰为福禄寿三星人和三文字,底内外无釉。青花釉色蓝中略泛灰。釉色和绘画风格比较接近万历时期景德镇民窑作品。但胎体和器形还是潮州窑的特点。绘画风格比较精美、流畅,为潮州窑中的精品。经故宫博物院古陶瓷鉴定专家耿宝昌先生鉴定为明代万历。
  
  2、潮州窑青花菊花纹盖盅。晚明。通高15,口径13,底径10厘米。圆盖,圆扁纽,纽顶内凹,直口,浑圆腹,浅圈足。底有釉不够均匀,漏胎处泛有明显的火石红色。内外饰白釉,白中泛黄,为潮州窑典型的黄白釉,盖、盅外满饰青花折枝菊花,菊花纹饰绘画流畅、潇洒、精美,青花略发晕散,青花发色蓝中泛灰蓝。
  
  3、潮州窑青花牡丹纹四系带盖茶壶。清太平天国。高18口径8底径14厘米。直口,上配扁凹形盖,盖面中心有一“元”字,短颈,丰肩,肩部贴塑四系耳,并有一短流,鼓腹,平底。颈部绘文竹,以回纹间隔,通体绘画山石牡丹纹,色泽艳丽,绘画精美。该壶为典型的太平天国时期的遗留物。这类茶壶,有一批数个,有些壶盖上书“太平、元、大”等文字,其中有一件是清楚的书有“太平天国”,被国家文物局1994年确认为近现代革命文物,定为一级品文物。这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出口公司出口审查不合格而留下的文物。
  
  4、潮州窑青花花卉高足盘。清嘉庆。一对。高6.5,口径17.3厘米。花瓣形板沿撇口,浅腹,高圈足。内外饰青花花卉纹,纹饰流畅飘逸,青花发色青中泛灰,青花绘画有些泛晕,花卉总体深浅淡雅配合自如,器形优美讲究,艺术性比较好。为清嘉庆时期潮州窑的精品。耿宝昌先生鉴定为清嘉庆。这是该馆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从广东省出口公司截留下来的。
  
  5、枫溪窑青花文字香炉。清光绪。高14.4,口径21,腹径21.1厘米。敞口,短颈,鼓腹,平底三足。内外施白釉仿哥釉开片,腹部青花文字有“ 大慈大悲,娘娘观世音,保佑杨顺利得合家平安信女李氏喜敬。光绪十四年。”对称两边为刻白釉凸起“福”字。赠送文物。整体感觉潮州枫溪窑的青花,白釉普遍白中泛黄,与福建漳州窑同时代的瓷器比较接近。
  
  6、枫溪窑青花半篦通花花卉碗。清末。高7口径17.4,腹径8.4厘米。侈口板沿,折肩弧腹,圈足,底有釉。碗内半器篦镂空花纹用双支架撑起,增加艺术品味,很有特点,内外饰青花花卉,釉白中泛青,青花蓝中泛深灰,枫溪窑善于通花技艺,该碗应该是通花中比较早的器物,此碗是博物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出口公司截留下来的。
  
  7、潮州窑白釉青花文字水盂。民国。高8.3,腹径13.2厘米。敛口,圆腹,浅圈足,底有釉。腹部写有文字为“潮州开元镇国禅寺主席智臻敬祝。民国丁卯年腊月八日”。白釉泛黄,青花字蓝色略深,是非常典型的潮州窑风格。该水盂是我馆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馆藏的。应是民国时期潮州窑比较精致的。
  
  8、惠来窑青花花卉纹碗(残件)。明。敞口,弧腹,圈足,6鸡心底。碗内外壁均善于绘舒朗的花卉、花草,有些碗内中心书写“玉、福、尚、”等文字。花卉绘画手法比较随意,笔法自然流畅。圈足分有釉、无釉两种,内足边有明显的旋削痕迹,有些底足有严重的火石红痕迹,有些又很纯净,有些圈足有明显的沙足现象。这可能和烧制位置不同而出现的不同结果有关。胎白坚硬,火候极高,釉白中泛青,十分莹润;另外也有胎粗泛灰黄色,釉面开冰纹片,青花发色晕散。底足火石红全部红,看来是火候太高的缘故,属于惠来窑比较差的,大部分胎白釉润,青花普遍泛晕,从几种不同制作的器物看,惠来窑的青花基本是晚明和清初时期。
  
  9、揭阳窑青花蝉花纹大碗。清康熙。高12,口径23厘米,底8厘米。敞口,深腹,圈足。底有书“祥玉”草书青花二字。口内沿绘一圈山字纹青花,内壁满绘蝉纹,以三条曲折竖条纹间隔,外壁绘三角竖条纹,中间绘一周变体木旋纹,足下部绘一周荷花莲瓣纹。整体绘画繁密,较为规矩,和景德镇当时代民窑青花绘画内容十分相似。只是和景德镇的比较起来,它显得绘画粗糙、随意、釉色不够白,青花不够蓝,过于灰蓝,总体没有景德镇青花精致。
  
  10、揭西河婆窑青花花卉浅碗。高5,口径11底径8厘米。撇口,浅腹,圈足。内外底无釉,盘外壁有朦胧的、很随意的青花图案,好像云纹,青花显得灰蓝,整体白釉有开片,釉白略泛灰黄。是比较粗糙廉、价的民间多用器物。
  
  11、揭西河婆窑青花碗残件。敞口,弧腹,圈足。底无釉,善用青花料在碗心底书各种吉祥文字,如“福、魁、佳”等。还有的碗内心有一涩圈,总体绘画简单,随意,青花料发色灰暗,釉白中泛灰青。
  
  
  12、博罗角洞窑出土青花风景小瓶 晚明高约8,口径3,底径5厘米。唇口,细颈,折肩,直腹,圈足,平底,底有釉,釉白泛青,颈肩部绘一周青花几何纹,腹部主题纹饰绘青花山水风景图,青花色泽较为艳丽,与景德镇晚明民窑青花的绘画风格和釉色都比较接近。
  
  13、博罗角洞窑出土青花花卉酱口小罐。清康熙,高约5,口径3,底径3厘米。撇口,细颈,丰肩,鼓腹下收,圈足。底有釉,酱口沿边,腹部绘花卉,笔法随意、自然、流畅,白釉泛青。从釉色、制作工艺和器形等方面来看比较似清早期的风格。这类出土文物比较接近景德镇窑当时代民窑青花,不管从胎釉、青花色料和绘画风格,都很明显有景德镇民窑青花风格。
  
  14、广东大埔窑青花人物温碗。3007明末高10.4口径13.3厘米。撇口,弧腹,双层底,圈足,足一侧有一小方孔,底有釉,底一侧有一方空,是进水空,是为了进水温食物之用。内外绘画八仙人物、云纹及花草树木等自然风光,青花色泽绘画风格为晚明常见,青花颜色深蓝,绘画风格很有晚明时期的特点,从云纹和人物及花草和色泽都比较典型。经故宫博物院古陶瓷鉴定专家孙嬴洲先生和古陶瓷鉴定专家李鸿庆先生鉴定为明末。接收文物。
  
  15、大埔窑青花双龙戏珠纹三足炉。清初。高8.6口径14.5腹径13.9厘米。外翻唇口,粗颈,鼓腹,三足,底无釉,并有明显的旋削纹路。颈部绘青花云纹几朵,腹部主题纹饰绘双龙戏珠纹,整体青花绘画,效果好似腊印画,朦胧又清晰,每一组图案,感觉神似形不够,仔细看都有。这大概就是大埔青花的风格所在。孙嬴洲定为清中,耿宝昌先生鉴定为清早。走私文物。
  
  16、饶平窑出土青花花卉纹盘。清。撇口,浅腹,圈足。底有釉。通体施白釉,釉泛青,釉面肥厚较莹润,盘内绘青花花卉,寥寥几笔深浅浓淡清晰可见,外壁饰三朵云纹,底足写草书“文利”二字。这类青花在饶平窑里最常见,尽管在绘画方面比较简单随意,但在制作工艺方面、胎釉和器形上,都比较接近福建青花。应该说是广东饶平窑受福建窑影响。
  
  17、饶平窑出土青花过墙龙纹碗。敞口,深腹,圈足。碗内外绘画过墙龙纹饰,龙纹绘画采用深浅青花,使龙更富有立体感,好似龙游历在云海之中。圈足内一方形划押青花款。该青花色与景德镇雍正、乾隆时期的民窑绘画风格很象。而且这类过墙龙纹饰的碗盘比较多见,这类器物和景德镇的青花有的几乎没有两样。
  
  18、饶平窑出土青花风景诗文碗。敞口,深腹,大圈足,底有釉,碗外壁绘画风景人物,另一面绘画诗文“阁中弟子今何在,榄外长江空自理流”。好似诗人站在桥头远望江水向东流,感叹人生,诗情画意,尽管绘画水平一般,底足书“美玉”二字。绘画自然流畅。
  
  19、高州窑青花山水风景纹方形帽筒。 清光绪。高26,口径11厘米。方口内敛,上下方形一致,方足底有釉。帽筒四面青花纹饰,都为不同的山水风景纹,青花纹饰绘画较精细雅致,饰彩浓淡比例协调,线条纤细,四面不同的山水风景画,远近深浅都较到位,把出当时代宣纸上的绘画水平运用到瓷器上,这是高州窑瓷器的比较难得水平较高一件。通体白釉,釉白中发暗,青花蓝中泛灰蓝。底书青花楷书款“高州府瓷业厂”。
  
  20、清远窑青花山水文字款罐。 晚清。高20.3,口径11.5,腹径20.7厘米。口略外撇,内沿无釉,短颈,丰肩,圆腹,圈足,底有釉。肩部书青花楷书文字“英来在石坎和安厂造 ”。(英来可能是个人或者是个地方的地名,如果是地方可能在广东英德附近)腹部主题纹饰绘青花风景山水图,白釉泛灰暗,腹下部和底足白釉开细碎纹片,青花纹饰较浑浊,蓝中泛灰,绘画模糊不清,较粗糙。
  
  三、广东青花的最早年代
  
  广东潮州著名收藏家李炳炎先生于2004年编著的《宋代笔架山潮州窑》,书中曾经谈到宋代广东潮州笔架山窑的青花瓷器,采用了朱裕平先生在《元代青花瓷》一书提到:“宋代青花瓷分别产于浙江、广东和景德镇,浙江和广东的烧制年代要早于景德镇”,“经测试青花料都采用高锰低铁的国产料,呈色灰蓝或黑 ”,并以宋治平四年潮州窑青花佛像作为宋代青花瓷的一个佐证;青花系用氧化钴(C0O)z作呈色剂,在瓷胎上直接描绘图案纹饰,再罩以透明釉,以 1300℃左右高温一次入窑烧制成的釉下彩瓷。钴料是由故土矿提炼的,潮州自古就有故土矿资源,古港、茂芝、新丰的故土矿含量为0.5%,梅县、兴宁、平远的钴土矿为富矿,含量约2-2%,其矿土已能看到蓝色。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的青白釉周明造佛像两件,有人认为是我国青花瓷史上最早的青花佛像。广东省博物馆在原来所公布的文章和书中,都认为是褐彩,所谓是青花主要指佛像的髻与眉、眼、须而言,从直观上看,确实是黑褐色的,我也相信如果检测肯定有氧化钴料的成分,到底是否为青花,我认为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我主要想说明的是,如果北宋广东有青花出现,为什么南宋到元目前都未发现青花瓷器?应该说真正比较成熟的青花还是明代。有资料认为,从目前发掘的实物证明,广东潮州笔架山窑把钴料用于瓷器领先于景德镇。既然领先于景德镇,又是外销最近的港口省份,为什么发展如此慢,交通反而不如广东的江西景德镇青花瓷器发展如此迅速。我作为广东的同行为何不想青花瓷器从北宋始有。要充分证实还需做很多具体研究、调查和考证。
  
  四、结束语:
  
  广东青花,是明清时期外销和百姓常用的必不可少的,由于历史原因,它无论如何不能和景德镇官窑瓷器相比。但是它确实是广东明清时期外销的大宗器物,应该说广东各窑口,在当时代比较注重向全国其它著名窑口学习,不管是邻近的福建窑口,还是著名的景德镇窑口,这应该是广东的一个传统,或者是出口外销的需要。宋代时期是最典型的仿制全国著名窑口瓷器,耀州窑、湖田窑、龙泉窑等,因为广东是全国外销的重要港口,确实是为了外销的需要。据《明英宗实录?卷一一三》记载:《明宪宗实录?卷二五九》“成化二十年(1484)十二月,有通番巨舟三十七艘泊广东潮州府界”。其中的商品便有大宗出口的陶瓷器,《明经世文编?卷二一九》中宰相严嵩在奏折中指出:有“潮州府潮阳县违法前往琉球(今冲绳)一次便有海船二十一只,艄(公)水(手)一千三百名”。可知当时外销瓷器规模之大,因为冲绳那里博物馆的明代瓷器多是潮州窑产品。潮州市博物馆藏有明神宗万历二十八年(1600)立的《西厢陶工碑》,它是潮州大书法家吴殿邦 (1582至1641年,字尔达,号海日,官尚宝卿)之父吴卜高等人所立。指出“西厢(时有枫溪、池湖、古板头、蔡陇四村)下社民以造陶营生,凡上司:府、县各衙(门)家伙及春、秋二祭,军务,考校等项瓷器一暨答应(免费供用),另自出伕搬运。及以城外西坛、濠沟(三利溪)堤岸,官路工作(维修)”,可知当时因生产规模之大和负担徭役之重。而1998年在西沙群岛光华礁发现的明代沉船,上面的青花瓷器,也不少是明代广东窑口的产品。
  
  由于广东青花类文章比较少,本人实属试探性的,算是抛砖引玉吧,有诸多方面不够成熟,望指正。谢谢!
  
  
  参考书目:
  广东省博物馆编著《广东文物考古资料选集》第二集P251何纪生、彭如策、丘立诚合写的
  “广东饶平九村青花窑址调查记”一文。
  广东文物考古所编著《广东省文物考古所建所十周年文集》
  冯素阁编著的《古陶瓷鉴真与研究》
  
  ---摘自广东省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