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储蓄卡解睡眠:宝宝生病就诊指南 让孩子看病事半功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4:47:05

18岁以下以儿科为主

  如果宝宝生病,该看哪一科?医师表示,一般来说,18岁以下的,建议就诊的第一优先为儿科,儿科医师可以先就整个病人不舒服的情况做清楚的评估。儿科医师是目前在儿童方面,尤其是在婴幼儿等相关经验和训练最充足的医疗专业。

  慢性病诊疗以次专科为佳

  医师表示,如果婴幼儿有鼻子过敏、气喘等症状,仍可以固定的儿科医师为主要就诊对象。如果有比较严重的慢性病,如先天性心脏病等,建议还是到医院的次专科(如小儿心脏科)就诊为佳,如此才能藉由专门的医师定期进一步的追踪,以掌握确切健康状况。 

    依据选择合适的儿科医师

  父母如果能够为宝宝寻找一个“固定且熟悉”的儿科医师,除了能完整搜集其发展历程与健康状态外,一有症状发生,前往就诊时也能迅速地掌握状况,及时对症治疗。

  1. 住家附近

  找一位距自家较近的诊所或医院、受过儿科专业训练且有执照的医师,做为固定看诊的咨询对象,除了方便外,一有状况时要就诊也比较方便。

  2. 能长期追踪

  父母能够就自己宝宝的状况,如过敏史、生活习惯等告知医师。看久了,对于孩子的大小事都熟悉,也比较容易在生病时有正确的判断。

  3. 能沟通了解、默契度足够

  这要视双方的个性契合度而定。医师表示,每个医师在看诊方式与速度上各有不同,如果个性比较急、想很快得知结果的父母,可能较适合看诊速度快的医师。基本上,只要父母觉得医师可以沟通与接受他的行医模式、宝宝看诊时也不会太害怕即可,双方可以讨论与沟通细节,且彼此都能了解与掌握,之后给一段时间培养默契,看病就会比较顺利。

  4. 知道转诊时机

  如果宝宝的症状没有获得改善,必要时可能需要转院或转诊治疗,这时候医师要懂得掌握宝宝转诊的时机,有时候家长可以问问看,或寻求第二意见。
 

    就诊前的4项准备动作

  医师建议,父母在带宝宝就诊前,最好能先准备一些与宝宝身体状况密切相关的资料,毕竟孩子表达有限,父母必须当幼童的代言人,从旁协助;而症状表达的愈清楚,医师愈能够准确掌握疾病状况。

  1. 病史资料

  不要只说不舒服或吃得少,最好能够提供“具体、客观的时间与数据”,如每天换几次尿布(何时、多少)、吃几cc、有没有吐、吐几次等等的情况,更能够帮助医师诊断。
 

    2. 过往病情

  通常宝宝生病不会只看过一位医师,可能好几位、也可能一位好几次,建议父母平日就要搜集药袋,必须就诊时将所有的药袋都带过去,以便于一一详述过往宝宝的病况、治疗经过与效果。

  3. 药物过敏项目

  药物或食材,都可能是引发宝宝症状的过敏原。医师表示,过敏的症状非常多,每个人的状况都不同,建议每次就诊时都要再向医护人员提醒药物过敏的药品名、过敏症状或蚕豆症,以做为诊疗与开立药方的依据。
 

    4. 写下病情主诉求

  就诊时最重要的,就是父母必须能够详细且流畅地向医师述说宝宝的病况,让医师能够在短时间内了解整体概况。因此,医师建议先讲最重要的“主诉求”(主要的问题),再说明前因后果。父母可预先整理好内容并用笔写下,而其中的重点顺序(起承转合)如下:

  <1>病情主诉求(起)

  <2>之前的病史(承)

  <3>治疗的过程(转)

  <4>现在的状况(合)
 

    就诊后必须了解的3件事

  带宝宝看完医师后,可不要就只是听完就好;毕竟宝宝后续的恢复期,仍必须仰赖父母的细心照护。

  1. 知道是什么病

  首先要先了解宝宝得到的疾病名称、引发感染的细菌或病毒、表现在外的特征与症状、传染途径等等,这些都能做为父母在家中照顾宝宝时的注意事项。
 

    2. 了解治疗方式

  知道是什么疾病后,同时要得知医师对此所建议的治疗方式,如吃什么药、怎么吃等。此外,也要随时观察病程的变化状况,以便于随时应对。

  3. 何时需要回诊

  以婴幼儿最常发生的感冒为例,通常3~5天后就会慢慢恢复健康。如果原本该改善的症状没有改善,如咳嗽超过两星期、发烧超过三天,或有新症状出现,父母得赶快带宝宝回诊。
 

    儿科医师临床经验分享

  根据看诊的经验,医师认为,最后的身体检查,对婴幼儿、儿童不熟的医师来说总是相当困扰,这是因为0~1岁的宝宝对看诊环境很陌生、没有安全感,当看到没看过的工具朝自己身体而来时,本能性地就会抗拒、逃开。因此他建议,尽量找儿科医师看诊,对孩子比较了解,同时父母也可以把孩子抱在身上坐著看诊(如果幼稚园小朋友能自己坐,父母可陪在身旁就好),并可带1~2样小玩具,帮助安抚之余,也能转移其注意力,这样子比较不害怕,也能顺利做完检查,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