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头给老婆下药的小说:怀旧的魅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06:32:22
曾敏之《 人民日报 》( 2010年07月13日   24 版)

 
自从班固写《西都赋》提出“愿宾摅怀旧之蓄念,发思古之幽情”以来,怀旧之于人的感情,真是如影随形,成为拂不去的影子了。
一般说来,怀旧是与流光逝去,引起变化而产生的反应,所以杜甫有诗云:“结叹随过隙,怀旧益沾襟。”
这种怀旧情绪,不分古今中外,是具有相通的感受的,高尔斯密在《委曲求全》剧中借哈德卡索之口说:“我爱一切旧的东西——老朋友、旧时代、旧习惯、旧书、陈酿……”
留恋旧的事物,就是怀旧的思想感情。远在上世纪30年代,鲁迅在上海的处境十分艰难,有人劝他出国去,可是他却以“野人怀土,小草恋山”的感情,婉谢了别人的劝告。
从古典诗文中看到的怀旧篇章,大抵带感伤、消极的情绪。特别是对故交零落的感慨。向秀写的《思旧赋》最为深刻感人,以致鲁迅在《为了忘却的纪念》引为比喻,反映鸡鸣风雨的难堪,反映了“中心藏之,何日忘之”的心理状态。
一个人对旧事物难以忘怀、眷恋,是有人生哲理的。每个人的人生历程,不论是顺境、逆境,是春风得意,或蹭蹬坎坷,一定有印象最深,甚至刻骨铭心的片断,这印象,这片断,哪怕事过境迁,也仍然难以释怀,成了强烈怀念的了。
怀旧,是有特征的,其特征是不分贵贱,都会拥有这份感情,所以王粲在《登楼赋》中唱出了“人情同于怀土兮,不以穷达而异心”。这种感情,即使是刘邦,也建了新丰而与父老盘桓叙旧;是项羽,哪怕误了戎机,也要还乡探故;是丁令威,也要化鹤归去,一睹昔日的城郭……
对旧的事物,仅是一件小物件,也能勾起无限的怀念。梁实秋先生数十年未回大陆,在他未去世之前,友人为他捎寄一把宜兴砂壶,上面有陈曼生制铭镌句,虽然陈旧了,却是气味高雅,引起他强烈地追忆在故乡时代的砂壶品茗的生活,不胜低回感慨。
说起故乡的事物,谁都会有些体验的,它唤回了记忆中的生活,有的感到慰心,有的感到酸心以至痛心的。这种体验,我就有过。因为离乡数十年,虽然昔日的亲友多已凋零,可是我仍然向往于童年时代在平桥水潭中嬉游的往事,曾悄悄回过一趟故里,到平桥忆旧。这小桥流水甚是牵动了我的感情,凄然题了这样一首小诗:“休问浮沉身外事,且衔哀乐掌中怀。多情仍有平桥水,照得天涯浪子回。”算是抒发了怀旧之感。
最具有时代意义的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随想录》了,随想录实是怀想录,他是含着热泪,滴着心上的血来回忆往事的,单是怀念萧珊那篇文章,就不知道令多少读者垂泪!不禁想起刘禹锡“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的诗来。但是巴金老并不完全出于悲观追述往事,他是以说真话的勇气记录了过去的一切,意义是深远的,影响是不可估计的,因为他的心愿是“化作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
从《随想录》联想到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杰出的作家写了怀旧的作品,许多作品大抵以自叙传的形式流传于世。如奥古斯丁、歌德、托尔斯泰、纪德等都写过怀旧的自叙传;中国的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以迄30年代胡适的《四十自述》,都属于怀旧的篇章。当今大陆兴起的回忆录,更是不胜枚举了。
总的说来,怀旧的情怀是能袒露人的本性的,人在自然的状态下是自由、幸福、善良的,可是不同的社会制度却令人陷入不自由和不幸的状态,成为悲剧性的记述。但是话得说回来,老是沉湎于怀旧中是有损健康的,对旧的眷恋会影响对新的探索与追求。我们不能像复古家神往于古的旧的过去,否则就安于奴役的命运了,岂不可哀!?
上海图书馆文史专家萧斌如女士积数十年研究,辛勤撰写了50余位名人追忆的往迹,他们都是驰名当代或受国际赞誉的人物。她秉着知人论世的正确观念,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完成这部特具历史价值的《中国文化名人与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通过全书,可看到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命运的典型意义,可看到人格、气节的光辉魅力。值得推许的还有全书配置珍贵图片,更增添了欣赏的审美价值,不论海内外的青年群,只要一卷在手,对中国文化名人就取得深切了解,就有助于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认知。这是潜移默化之功,不负作者的苦心,反映在同类描述文化作品之中,是应另眼看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