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朔冯小刚叶京的合照:话题作文---“美的力量大于思想的力量”范文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09:28:49

话题作文---“美的力量大于思想的力量”范文2 

 

5、永不衰老的美

我一直认为,如果要选取一个理由来阐述中国古典诗歌缘何在历经千百年风雨,穿越尘世沧桑,闻于今人之耳时,还能泛起感动的涟漪,那么这便是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是美,于是有了“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千古绝唱。

“晴川历历”的鹦鹉洲是美,“芳草凄凄汉阳树”也是美,于是有了崔颢那足以令诗仙咋舌的《黄鹤楼》。

“枯藤老树昏鸦”是美,“夕阳西下”更是美,于是有了马致远那延绵不绝的“秋思”。

(这几个段落完全没必要并列,对考试作文来说,合并起来更好。另外,这几个例子选得略闲随意,或者说没有阐释出他们的不同点来——应阐释出3个诗句反映了人生不同的哀愁不同的情感来才好。)

是的,这便是美的力量,无论你承载着的是满心涌动的欢愉,还是无法排解的哀愁,都能在美景的赐予中释怀。

他是“栋尽寒枝不肯栖”的孤鸿,他是“尘满面,鬓如霜”的泪人,他是感叹“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智者。他又满腹的经纶,他又满心的抱负,可是他却拥有坎坷的人生。是无奈吗,还是不满,抑或是感伤?一切都不过是习以为常。一贬再贬,谪居黄州。然而,赤壁与他巧遇在“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明月夜。于是,所有烦恼,所有不平,都在船浆与湖水的摆弄中远去。他,苏轼与赤壁一同穿越千古,走出泛黄的书简,与后世之人相约。

由此,我们发现,历史的微妙之处便在于它促使一代代文人墨客,迁客骚人在适时之机与自然之美来一次惊世碰撞,擦出的火花便成了我们口中不朽的经典。

当然,如果仅认为这美只属于自然,那就未免过于险隘了。美的表现很多,生活之美也不例外。

“黄发垂髫,怡然自乐”是美,于是有了陶渊铭理想中的世外桃源。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也是美,于是有了刘禹锡超脱,远离俗尘德《陋室铭》。

是的,生活之美往往比自然之美更能触及心灵。自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的“大同世界”,后世人为之苦苦追寻了几十个世纪。当他们苦于无处可寻时,便用理想描绘了一幅幅人间乐景,和谐、美满是美的主题。我想,陶渊明大概是为了寻找生活之美,才弃彭泽令不顾,视五斗米粪土,担一锄头建造属于自己的桃花源。那么刘禹锡一定是悟透了平淡才是生活之美,才谱出《陋室铭》的绝唱吧!感谢生活之美,是它塑造了使人超脱的独立人格。(这一段就阐释得好。)

作家曹文轩曾经说过:“一个再深刻的思想都可以衰老变为常识,但只有一样是不会衰老的,那就是美。”

没错,正是这样常读常新的自然之美,生活之美,或者说是一切美的感受,才为古诗文找到依托和思想的依托。

原来,美的力量如此震撼人心,如此不朽。

点评:

本文是一篇较为独特的考场作文。终评:45分。

它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作者的思想较为深刻,切入点较为新颖。文章紧紧围绕“美的力量”展开,从“自然之美”和“生活之美”两个角度来探讨中国古诗文流传千古的原因,切入点新颖独到,巧妙有趣。

2、作者的文笔优美,文学素养较高。文章引用了大量的古诗文以及与之相关的典故、背景等,让人感受到作者较广的阅读面,对古典诗歌的深厚的积淀。优美凝练的语言与引用的诗文互相配合,使文章文思激荡,文采飞扬。

3、在对这篇文章褒扬之余,不能不提到它的致命缺点。本文没有紧扣“美的力量大于思想的力量”这个话题,只是片面地谈论“美的力量”,除了倒数第三段引用原材料中曹文轩的那句引言之外,对“思想的力量”几乎绝口不提,虽然在行文过程中偶尔可以感受到一点点“思想”的“影子”,但是作者显然是忽视了“思想的力量”这一重要内容。如果能够将古诗文的美和它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联系起来,那就相当巧妙而高明了。不注意审题正是我们的许多考生的通病。此外,个别地方引用欠准确。

总之,如果本文没有审题失误这道“硬伤”,当是一篇相当出色的习作。

评语:“响鼓也要重捶”。这篇文章作者的语文素养是很好的,就文章本身的水平看,可以打更高些分(比如55分),但我们给它打了45分,因为作为考试作文,它有致命弱点:偏题,或者说与题目要求若即若离,除了结尾,全文大部分是抛开题目要求自说自话。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这种做法对考场作文都是致命的。

顺便说一下,有些同学,特别是作文好、有个性的同学,往往有一个对考试作文来说是很危险的毛病,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见了试卷上什么命题(或话题)他就反,以此显示自己的个性和聪明。我说的反命题倾向,就是指有些同学习惯性的认为试卷上的题目或话题观点是错的,或者说可以把它们当成错的来对待。这种倾向是要不得的,严重点说,是拿自己的未来开玩笑。

同学们记住啰:考试就是考试,考试作文是带着镣铐跳舞,不要反命题(逆命题也要慎重),不要蔑视命题,不要与题目要求若即若离,必须在规定的情景内作文,必须抱着题目要求打滚。

6.美的力量大于思想的力量(45分)

我们在生活中,处处能够领悟到大自然与人类社会的美,也身处其中细细的思索。或许有人觉得,美是不稳定的,似乎感觉得到,但又虚无缥缈;唯有深入的思想,才是人类长久智慧的结晶。他们忽略了,其实无处不在的美,本身也是一种力量。相比于思想的力量,美的力量更能震憾人的心灵,给人以梦想与启迪。

在我们悠久的古代文化中,知识渊博,对人生有着深刻领悟的先辈们就很明确地告诉我们什么是美,以及如何去体会美的力量。

陶渊明厌倦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他不愿看到国家一天天走向无可挽回的衰微。他是一个智者,但在反复地痛苦思考中难以解脱。于是,辞官回家,放下一切世俗的琐碎,回归到农园生活,回到大自然当本真的美之中。正是在长期的隐居的,在自然美的影响之中,美,给予了陶渊明新的生机与活力。正是美在潜影默化中赋予的力量使陶渊明大彻大悟,参透人生。于是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义,欲辨已忘言”。他成了一代隐者,一代智者。有太多太多的儒学之士追随他的脚步,尽情地体味美那无形之中的强大力量。

而此后的大唐盛世,又留下了山水诗人王维的身影。他细细地品味着大自然无处不在的美。美,造就了他的灵感。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头流。动静结合的如此完善和谐,王维为此倍感欣喜和振奋。时间仿佛永远地凝滞在了那一刻,只有人们心中的美,才能成为灵魂深处的永恒。那一刻,我们不需要思想!

思维总是有局限性,处于不同历史阶段的人们或许在大部分场合下,彼此的思想难以沟通,难以理解。唯有美,是古今中外所共有的。美的神秘与魅力,是一股强大的力量。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至今已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无论是谁,看到了蒙娜丽莎那张变幻莫测的脸,都会被她散发的美的气息所折服。有无数的人想弄清楚为什么她看起来仿佛在笑又仿佛面无表情,研究了很久也只得到了一个模糊的结论。我说,在美的面前,何必呢?人的思想的力量的确很伟大,但终究是敌不过美的化身的。只有美的力量,才能参透世间万物,才能让我们领略人间万般的风光。

所以,让我们去感受美吧。世界上并不缺少美的力量,只是缺少发现美的力量的眼睛!我们要去发现美,让美的力量承载我们的生活,承载我们的世界。

修改后的作文:

6.美的力量大于思想的力量

美和思想是一对永恒的矛盾。有的人崇尚深刻的思想,但他们忽略了,相比于思想的力量,无处不在的美更能震撼人的心灵,给人以梦想和启迪。

历史长河悠悠,对知识对人生深有领悟的先辈其实早已明确告诉我们如何体会美的力量。

对此,厌倦官场的陶渊明有着自己独特的感受,他重返自然,在美的寻求中焕发人生的色彩。东晋末年,社会黑暗,官场腐败,他不愿意眼睁睁地看着没落的司马王朝一天天地走向无可挽因衰微。他是一个智者,也曾积极地谋划治国之策。但毕竟,思想的力量是有限的,他在反复地痛苦思考中难以解脱。于是,他辞官回家,毅然回归大自然本真的美。或许有人觉得美是捉摸不透,虚无缥缈的,但正是美在潜移默化中赋予的强大力量使陶渊明的渐渐忘却世俗的忧愁与烦恼,大彻大悟,渗透人生,遁入心灵的宁静。于是乎,美的力量使他发出了思想的力量所不及的感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义,欲辨已忘言”。此后千余年,有无数儒学之士,如王维,如苏轼,如林逋,假定随陶渊明的身影,尽情地本味美那无形之中的强大力量。

许多思想理论,是人类社会的结晶,但总有局限性,有时难以为不同的人所理解。唯有美,保持着神秘与魅力,为古今中外所共有。

文艺复兴时思想涌动,而对代巨匠达芬奇留给世人最有价值的瑰宝,是画作《蒙娜丽莎》,我们都见过《蒙娜丽莎》那张变幻莫测的脸,被她散发的美的气息所折服。为什么她看起来仿佛在笑又仿佛并没有笑?人们对此研究了很久,只得到一些模糊的结论。由此看来,思想的力量的确伟大,终究敌不过美的化身。只有美的力量,才能使我们渗透世间万物,领略人间万般的旖旎。

让我们感受美吧!世界上并不缺少美的力量,只是缺少发现美的力量的眼睛!去发现美,让美的力量承载我们的生活,承载我们的世界。

6.美的力量大于思想的力量(程按:标题不够艺术)

美和思想是一对永恒的矛盾。有的人(程按:此处试试加“一味”二字,看看有何不同。)崇尚深刻的思想,但他们忽略了,相比于思想的力量,无处不在的美(程按:试试加“有时”二字,看看有何不同。)更能震撼人的心灵,(程按:此处加“更能”文气更畅快。)给人以梦想和启迪。

(开头简洁明快,但有绝对化毛病。)

历史长河悠悠,对知识对人生深有领悟的先辈其实早已明确告诉我们如何体会美的力量。(:段落主题句,但不地道。可改为“大自然的美的呼唤,能让我们受伤的灵魂得到抚慰,能引领我们走向人类永远的精神家园。”)

对此,厌倦官场的陶渊明有着自己独特的感受,他重返自然,在美的寻求中焕发人生的色彩。东晋末年,社会黑暗,官场腐败,他不愿意眼睁睁地看着没落的司马王朝一天天地走向无可挽因衰微。他是一个智者,也曾积极地谋划治国之策。但毕竟,思想的力量是有限的,他在反复地痛苦思考中难以解脱。于是,他辞官回家,毅然回归大自然本真的美。或许有人觉得美是捉摸不透,虚无缥缈的,但正是美在潜移默化中赋予的强大力量使陶渊明的渐渐忘却世俗的忧愁与烦恼,大彻大悟,渗透人生,遁入心灵的宁静。于是乎,美的力量使他发出了思想的力量所不及的感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义,欲辨已忘言”。此后千余年,有无数儒学之士,如王维,如苏轼,如林逋,假定随陶渊明的身影,尽情地体味美那无形之中的强大力量。

许多思想理论,是人类社会的结晶,(不是“许多”,而是“全部”。)但总有局限性,有时难以为不同的人所理解。唯有美,保持着神秘与魅力,为古今中外所共有。

(这个段落主题句比上一个主题句好些,但仍不理想,而且没有与上一个主题句的意思拉开必要距离。二、三段写自然美的力量,此处可写艺术美的力量。因此,这个段落主题句可改为:“好的思想追求明晰,而好的艺术也许略带朦胧,朦胧之美,魅力无穷。”)

文艺复兴时思想涌动,而对代巨匠达芬奇留给世人最有价值的瑰宝,是画作《蒙娜丽莎》,我们都见过《蒙娜丽莎》那张变幻莫测的脸,被她散发的美的气息所折服。为什么她看起来仿佛在笑又仿佛并没有笑?人们对此研究了很久,只得到一些模糊的结论。由此看来,思想的力量的确伟大,终究敌不过美的化身。只有美的力量,才能使我们渗透世间万物,领略人间万般的旖旎。(这一段写的力度不够,分量不够,导致文章结构头重脚轻。)

让我们感受美吧!世界上并不缺少美的力量,只是缺少发现美的力量的眼睛!去发现美,让美的力量承载我们的生活,承载我们的世界。(程按:因为是歌颂美的力量,因此结尾也可以美点,比如来点“月朦胧鸟朦胧晚风叩帘笼”)之类。)

美的力量与思想的力量

美与思想到底谁更有力量呢?这个问题我一直在思索着...想想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我已听的不少,相信大家也听过许多,可是事实上真正成功并且做到的人又有多少个呢?我想知道并不等于实际行动,否则也就不会有那么多人生活在矛盾中了,不是所有人都能借助思想的力量抵抗自身缺点的...

那美呢?美的力量又如何呢?我个人认为美的力量是大于思想的力量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美与思想有一个本质的区别,那就是美是视觉上的体验,它能更加直观的为人们所接受,而思想之所以略逊是由于它仅仅只是听觉上,听觉并没有视觉那么的直观.举个例子来说吧[战争与和平]中的安德烈公爵,当他万念俱灰时支撑他活下去的并不是亲情,友情,爱情,而是俄罗斯的森林,草原,河流!我想这就是美的力量吧,它更直接的被人们所感受到了

大家为什么都喜欢大自然,那就是因为它的美,那种浑然天成,不经雕琢的视觉享受,那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慨,"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的冲击,古人描写的那正是美的艺术与享受!不可否认,有些思想是由美而派生出来的,人们把看到的美景转化为或华丽或沉郁的文字流传给后世,渐渐的这便变成了思想,有着属于它的力量,"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最后引出的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坚定雄心,这是由美到思想的完美结合与转换.

其实不同的人怀着不同的心境去看同一片景色,感想可以是大相径庭的,所以汲取思想就是在阅历别人的人生感悟,他固然有它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它可以让现在的我们少走弯路,汲取别人的经验教训从而更好的改善自我.可是我们终究不可以一直靠着别人总结的东西去过活自己的人生吧,人生不是复制!"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所以自己去亲身游历感悟是很重要的,因为这种感悟是独属于你而不是别人的,其实没有别人比你自己更了解自己不是吗,只是可能自己在繁忙的生活中迷失了而已,而大自然的原始美能让你从纷扰中抽身出来,让你变的平静悠然,更加容易去放弃一些让你累赘的东西

简简单单的美其实比思想有着更大的力量,就是因为它是简单的无须用文法表示的,美的力量也许就是在这里,我想它胜过思想的也许就是它的纯粹...  

总评:总的看来,这些作文有四大特点:一是有才气,考场能写出这样水平的作文殊多不易;二是才气虽有余,但规范嫌不足;三是长于铺排抒情,但短于分析说理。四是除了余秋雨,没有现代人了。

另外,近18000名考生,硬是找不出一篇像样的记叙文来。看来,记叙文不在了。

以下我们的评点都是一家之言,仅供老师们、同学们参考。欢迎老师们和同学们发评论反批评。

美的力量大于思想的力量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鮫綃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一曲《钗头凤》,凄美了千年的爱恋.纵然思想纵横捭阖,纵然曾经驰骋沙场,陆游这个铁骨铮铮的七尺男儿,终敌不过唐婉的柔情似水。虽然受母亲的压力而分居两地,但曾经绮丽的爱恋,曾经的甜言蜜语,曾经的“沧海难为水”,让他们“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纵然为思想所束缚,但纯美的爱情引导他们穿越封建的鸿沟,于历史的天空中交汇出斑斓的星辉。

由是而言,美的力量大于思想的力量。

独立窗前,任如水的月光在指间流转。我披一身明月清辉,细数千古风流人物。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陶诗之美,可见一斑。子曰:“学而优则仕。”而彭泽县令竟挂冠而走,于孔老夫子而言,其必无济世之深刻思想。然而,渊明之诗分明穿越了漫漫历史长河,照亮了诗坛。“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剥去世俗的外壳,卸下名缰利锁,摆脱思想的束缚,天然淳朴的诗句从五柳先生的笔下汩汩泻下。那真是一种美的享受啊!难怪渊明驾车远游之际惊叹:“此中有真意,欲辩以忘言。”

  不觉又记起宋徽宗。要说他不务正业,要说他祸国殃民都不为过。作为皇帝,他绝对不称职。无心朝政,宠信蔡京、高俅等奸佞,征收生辰纲,劳民伤财,大兴土木……真是一个昏君!没有忧国忧民的思想,他算什么皇帝!然而历史吞吐。湮灭了无数帝王,赵佶却突立于朗朗乾坤之中。他的瘦金体,他的《白鹤图》,他的“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着胭脂匀注……”,依然为后人称道。“诗、书、画皆工”,是历史对他的评价。艺术是美的,它的力量大于思想的力量。

人为什么而活着?伟大的思想,崇高的精神?且听听西方哲学家的话吧,“为了看看阳光,我来到世上”。真是个美妙的回答。

喜爱那一轮冉冉上升的红日,喜爱那一朵“斯须变化如苍狗”的白云,喜爱“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喜爱“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喜爱“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美好的事物,总让我愉快。

清风习习,我举一支如椽大笔,蘸几分山水,在岁月斑驳的墙上,幻化出美妙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