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婚恋app:课堂教学案例的基本理论和实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21:57:23
案例是对某种具体情景的记录,是对“当前”课堂中真实发生的实践情景的描述。它不能用“摇摆椅子上杜撰的事实来替代”,也不能从抽象的、概括化的理论中演绎的事实来替代。案例描述的是具体的、特殊的、需要进行探索和解决的两难境地和紧张状态。案例是为了突出一个主题而截取的教学行为片段,这些片段蕴涵了一定的教育理论。案例不是课堂实录,也不是教师教案、教师个案。
二、 案例有什么用
通过阅读案例,教育工作者可以不亲临现场就能访问多种多样的教学情景,对不同教师的教学实践“解读”。案例的最终目的是促进阅读案例的人反思教学实践,深入思考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其作用可用三句话来加以概括:
● 教学问题解决的源泉。通过案例学习,可以促进每一个教师研究自己的教学策略和行为,分享他人成长的经验,积累反思的素材,在实践反思中自觉调整、改进自己的教学策略和行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技能。
● 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运用案例教学,可以将接受式培训导向参与式培训,在分析案例、情景模拟、角色换位、“集体讨论”(brainstornmg)、多角度思考、交互式讨论、开放式探究的过程中加强教师的能力建设,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效能。
● 教学理论的故乡。一个典型的案例有时也能反映人类认识实践上的真理,从众多的案例中,可以寻找到理论假设的支持性或反驳性论据,并避免纯粹从理论到理论的研究过程中所带来的“传话接力”式的偏差。
三、案例的类型
案例可用于教学、研究、个人自我反思的场合。由于用途不同,使用主体不同,因而其体例、格式、侧重点也常常不同。有研究者从案例研究的角度将案例分为描述性案例、说明性案例、证实性案例、探索性案例。本文从案例内容所反映的主要问题将它分为下面几类:
1.课堂中突发事件处理。比如:学生在课堂上与他人发生争吵;学生做鬼脸、逗笑取乐、在教师或学生背后贴纸条乱画等;学生认为教师处理不公而与教师关系紧张。
2.人际关系和不同文化差异的处理。比如:教师不期而遇一个“与众不同”的学生,如来自一个奇异的地方、有某种生理障碍、说话古怪、外表异常等;由于个性、性别或不同文化差异,教师与学生或学生之间有了冲突。
3.学校的政策、职业特性。教师在学校里所面对的左右为难的状况:教师与同事、行政人员、后勤人员发生冲突;一个持不同教学观的管理者对自己的课加以评价;应付学校的检查,参加文娱比赛等。
4.教师与家长、社区关系。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互动:家长反对教师的某种做法,不喜欢老师,或者家长与小孩之间缺乏沟通等。
5.课程与教学。比如:学校要采纳某项教育改革方案,而教师难于接受;教师所持的观念与课程产生了认识上的冲突;教师想进行某项革新而学校并不支持;如何让一个有抵触情绪的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教学中如何提高“问”的质量,又怎样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反馈;如何让学生理解某个具体的学科知识问题(如数学概念、思想、方法);新教师面对众多课堂教学问题怎样作出选择(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如何完成某一革新教学任务。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大范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了确保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与推广,推出一批反映改革过程中经验与教训、成功与得失的课程与教学案例已迫在眉睫,因为这可以为其他即将加入到改革行列中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一面镜子。正所谓“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四、案例的基本结构
无论怎样分类,所有的案例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有一个基本格式,任何一个案例都要反映一个或几个中心问题。至于选择什么问题则由研究者、撰写案例的人来决定。如果从故事的角度来考虑,那么案例必须包括背景介绍、事件发生发展过程描述,并要在结合作者要反映的中心问题基础上突出教师思想上的、认知上的冲突。但是,对任何一件文学作品、一件事物,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写案例的目的,一是促进作者自己反思,二是要帮助其他人从案例中学习,因此在写案例之时作者还要提炼自己的想法,并将它以书面的形式反映,因而一个案例绝不仅仅是对教学事实、情节之描述。具体来讲,一个案例可以包括以下五个部分:
1.教学背景。关于课程、教材、教学、教师、学校、学生等教育环境信息。
2.基本教学过程。在观察、记录和实录的基础上,对课堂进行描述,可以引用教师学生的言语;要求突出中心思想。
3.建议讨论的问题。在假定用该材料来进行教学的前提之下,执教者可以引导学生讨论问题,即案例作者要突出的中心问题:要求问题系统而具体。
4.教学注释。为使用案例来学习、教学的人员提供指南。
5.分析与研究。依据一定的框架对该案例做定性的分析,针对案例所提供的背景对一些教育教学问题(可能是教学法的或学科的)提出可能的解决策略,基础是理论框架和课堂观察结果以及对教师和学生进行的课后调查结果,归纳推理居多,可以扩展到应用它来进行培训时(可能)要解决的问题;要求条理清晰,立论有依据,证据充分。主要是为案例教师和阅读者提供详细的案例教学分析,相当于“教学参考书”(从这个角度来看,撰写一个课堂教学案例往往需要教师和研究者的参与)。
五、怎样才算是一个好案例
前面已经谈到的案例体现了一定的教与学的原理或观念。它以真实的教师和事件为基础,但又不是简单而机械的课堂实录,而往往是为了产生一个研究基础的教学模式,对教学过程进行了剪裁加工,融合了几节课或加强了一节课的某个方面。可以说,案例源于实践,但高于实践。因此它超越了一般指导书的“有效教学行为”和“应该……”的罗列石锁带来的感觉与实践之间的距离,将读者带到一个充满目的性、不确定性、偶然性、随时要作出决定的熟悉环境中,在其提供的分析框架基础上,读者可以进行深刻的思考,反思自己的教学,进而影响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实践。尽管目前对什么样的案例才算是一个好的、有价值的案例还缺乏一个统一标准,但是本文认为一个好的有价值的案例必须有时代特征,要反映当前教育中最普遍发生的问题。“标准”至少应该包含如下几个方面:
● 非“有效教学行为”的罗列式陈述;
● 把试图要反映的问题、事件发生的背景交代清楚;
● 主角、配角关系明确,语言表达明晰;
● 角色的心理感受、体验、内部冲突揭示充分,表现得淋漓尽致;
● 探讨的问题具有普遍性、时代性,其他教师也是可能遇到的;
● 反映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
● 字数最好在2000—4000字的范围内。
总的说来,案例不能是平铺直叙,枯燥乏味,而要引人入胜,有中心、有主题,力图解决现实中的普遍问题,他人能从案例中“学有所获”。
六、如何撰写案例
对于长期处于第一线的教师来讲,撰写自己的案例收益会更大。因为要写出好的案例就必须静心反思自身教学实践,而反思学习则是现代教师职业发展的一个强有力的途径。那么怎样才能撰写出一个有价值的案例呢?撰写案例时需要思考些什么问题呢?
正如前面所说,一个案例就是一个故事,它描述的是真实的事件和环境或以之为基础。讲述者头脑中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只有对案例进行仔细的研究和深入的分析才会有所收益。对于案例写作者来说,除了牢记好案例的标准之外,还应该特别关注以下两条建议:
● 熟悉案例教学的原则和方法。一个成功的案例作者必须能够把自己想象成为一个教师。任何教学案例都是为达到教师和学习者的特定学习目标而写。
● 一个教学案例是一件文学作品,它应该根据文学作品的标准来加以评价。无论主题是多么复杂,故事是多么的错综,它都应该以一种令人有趣的、迷人的方式来讲述。案例必须具有可读性。
一个完整的案例写作过程如下表所示。下面结合我国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及理论研究成果,详细说明案例撰写过程中要思考的问题。
写作步骤 建议采用的研究方法
了解案例背景(教育环境,师生背景,内容,教学设计,教学的目标等) 访谈,讨论,文献分析
观察并实录事件发生过程 观察与诊断技术
教师和学生以及相关人员的事后调查 深度访谈、出声想、表现评估、作业分析
资料分析(基本特点、主要问题、影响因素) 定性分析(主)、定量分析(次)
整理写出案例初稿
反思、斟酌、修改(或重写)
1.写作前期
选择一个或几个典型的案例,对其内容、结构进行分析:重点领会案例作者如何陈述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如何突出主要问题,如何处理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提炼的问题如何与案例内容相关联。
2.资料收集阶段
● 上或者听一堂公开课(听公开课,则要访谈教师,以了解教师的想法)。
● 上课前做好记录的准备。
● 课前弄清讲课人教授本课的重点、期望达到的目标、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可能的解决策略。
● “集体讨论”。召开会议要求观察者凭自己经验以及观察说出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优点与不足之处,可能的解决策略,安排好记录,此时不宜作评判。
● 任课教师说课,重点说出自己的心理感受、遇到的问题、自己又是如何处理的。
● 参会者“角色换位”,从任课教师的位置来寻求各种解决策略。
● 与会者对各种策略加以批判、讨论,在互动中突现该课的主题(反映的问题可能是成功的经验也可能是有待改进的样本)。
● 对所有问题加以归类,汇总成不同的范畴,选择相应的教学时段
教学事件作为案例写作的基础;同时对与会者提出的看法加以整理、归纳、归类,作为撰写案例时的参考。
3.撰写案例初稿
资料收集到一定时候就可以开始写作。写作过程中需思考以下的一些问题:
● 选择一个有冲突的教学事件。
一节课下来,觉得要写的事件很多,那么哪一个事件才该选择?哪一个对于自我发现更有潜力?案例的性质怎样,是关于教学策略、学生行为还是教育政策方面?案例的目的是为了增进理解,还是为了职业发展?尽管没有一个选择是非遵循不可的规则,但下面一些建议对写好一个案例却仍是有益的:事件对你有情感力量吗(心灵是否受到震撼)?事件呈现的是一个你不能确定怎样解决的进退两难的境地,还是你成功地解决了一个他人可能进退两难的问题?事件需要你做出困难的选择吗?事件使得你必须以一种感觉不熟悉的方式亦或是仍在思考的方式回答吗?事件暗示一个与道德或道义上相关的问题吗?如果有冲突的事件满足以上各条,那么你的选择在自我学习、内省和深层次理解方面就可能更加富有成效。
● 对事件背景进行描述。
在描述事件的背景时要考虑:这种情况以前出现过吗?第一次引起你注意是什么时候?这以后发生了什么?接连发生的事件是怎样开始的?事件发生的上下文(即情境)是什么?开始的场景中你的反应是什么?你的反应怎样使事情的发展变得更加顺利或怎样使之恶化?影响那个事件的心理的、社会的因素是什么?物质环境因素是什么?教育因素是什历史因素是什么?在写案例时,你要为即将发生的事件设置场景,做好铺垫。要注意把重要事件放在它所发生的上下文中,必须考虑事件是在上下文中才得以理解的。
● 确定事件中的“演员”。
每个故事都是因为有了一群活生生的人物、有贡献的角色才得以充实。在案例写作时要考虑:谁是主要演员和次要演员?出场的演员是谁?幕后演员是谁?每个人都扮演了什么角色?相互之间关系怎样?与你的关系呢?坚持考虑每个角色个人的情感、动机、目的、期望,不要忘记把自己放于演员表之中;不要忘记通过情感、动机、目的、个人价值这面多棱镜来审视你的角色;也要审视你可能要做的假定:假设源于何处?它怎样影响你的行动?
● 重写主要的事件以及你的回应。
当事件展开时,一个各种事件堆积并“达到高峰”的冲突就发生了。这时应该考虑:发生了什么事?有哪些选择供你使用?所做的选择有什么危险?你做了什么反应?是什么情感因素导致你做出那种特定的选择?隐含于原则之后的假设是什么?你把谁看成是“反面角色”?影响你做出行动选择的因素是什么?你所持的价值观是什么?到目前为止,是什么东西仍在使你烦恼?
● 检查你行动的结果。
教师所做的每个行动都会产生一系列的反应。你的回应引起的一些反应是什么?对学生的影响是什么?对班级气氛的影响是什么?对其他演员的影响是什么?你所采取或未采取的行为对自己的结果是什么?你的行为以何种方式提高或降低你对自己的重视?
● 假设你再次遇到该事件。
你怎样以不同观点看待事件?看待演员?如果再做一次,你的行为不同之处是什么?现在允许你重新考虑,你要选择一个不同的回答吗?
在考虑把主要事件转译成一个案例故事时,记住上面的问题有助于你认清自己在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但这并不意味着写案例时,这些问题都要回答。关于怎样建构案例以及要包含什么内容,作者具有最终决定权。
4.反思、斟酌、重写
初稿完成之后,放在一边,至少过48小时之后再重新阅读一下,并做如下检查:
● 关于人物、地点、事件你作出的选择是什么?假设有根据吗?你需要作出修改假设的选择吗?
● 对其他人你做了什么归因?是动机、偏好、情感、态度、权威、责任,还是人类意志力和弱点?什么范围内,这些归因看来像“真实发生的事实”?需要做什么变化吗?
● 你所做的“全称”陈述是什么?什么地方使用了不允许有例外的术语?这些表达恰当吗?如何修改?
● 你的价值判断是什么?判断源于何处?是否是对事件的恰如其分的评判?怎样变更?
● 多大程度上,你已经超越了表面现象而窥视了更深层次、更复杂的问题?什么过程支持或阻碍了你这样做?
● 多大程度上,你能看见你扮演的角色,能拥有自己的行动?
● 当你就案例故事反思这些问题时,你就会想在初稿的页边空白处做一些笔记。你是唯一的具有修改案例责任的人,也就是唯一的在写第二稿时决定需要改变什么以及怎样变化的人。
5.撰写教学注释和分析(赋予案例意义)
在写完故事之后,你要再把它搁置一边,在进行分析和解释案例之前要至少有一周时间较好。再次阅读案例时,你就能有更深层次的探索意义。在注释部分,考虑下面一些问题:
● 这是一个关于什么的案例?
● 案例的中心问题是什么?列举出来,确认你觉得最具有批判性的问题。
● 你把哪一个写成反面角色?对每个演员归属的是什么情感、动机?评价的准确度怎样?
● 你的哪种情感驱使你的行为?
● 作为一个教师,事件教会你什么?
● 这个案例为你提供了关于儿童、管理、你自己的问题吗?你怎样收集这些数据?
七、结束语
对我们中小学教师来说,写自己的案例使我们远离事件,并可能有一个新观点,使我们以一种新的方式来审视事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更加有目的审视自己。必须注意的是:
1.书写关于一个重要事件的案例并不等同于观看录像带。撰写案
例,并不仅仅是“倒带”,而是一个再创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能力以新的方式来审视我们自己。
2.案例对于作者来讲也不是一个渲泄自己情感的工具,它是一个基本的理解自我的工具,它给我们一个安全表达那些感觉的出口。它帮助我们知道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更好的教师。
3.案例并非是一个作家才能写,它不是一篇散文或要评定等级的考卷。它是一种对已发生事件记录的形式,只要在那件事中你是一个关键的扮演者,或者你在电话上或餐桌旁谈论它,那么你就可以写案例。
4.关于案例学习。一个案例是否能影响到教学实践,并不是由案例本身所决定的。它依赖于案例使用者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研究的程度,是需要学习者具有一定的洞察力的。尽管如此,如果学习者掌握了一些分析研究案例的方法,那么收获就会达到最大值。有了一定的分析框架做指南,案例使用者就有了“共同语言”,也就降低了案例讨论的“摸不着头脑”和“漫无边际”的可能。案例分析可以有不同的角度,分析框架也可以有多个,因而讨论也可以多方面。比如大量的课堂观察发现,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鼓励学生进行高层次的思维和推理,学生收获最大,而教师实施带有高水平认知要求的数学教学任务却常常是最困难的。因此我们可能把数学教学任务的认知要求作为分析的切人口,去探讨影响教师实施任务中保持或者降低高认知水平的因素。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指的“案例”主要是对学校教育教学实践而言,这些案例主要用于教师教育、教师学习,但与传统大多数相关教育文献不同的是,它是将理论融入实践,而非将两者“孤立”起来更非“脱离”。另外一点,单个案例的价值并不是很大,围绕一个中心,用一条“线”串起来的数个案例才具有最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