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尼杨帆演青春戏:“三民主义”错在那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4:33:18
“三民主义”错在那里? [ 作者:开封    转贴自:凯迪网络    点击数:1564    文章录入:宪政工作室 ]

    变质的国民党

    ────今后之革命,非以俄为师,断无成就。 (孙中山 1924)

 

    1924年,孙中山改组国民党,仿照苏俄式的革命手段,把「党」,「政」,「军」,与「特务」混合一起,以为夺取及控制政权的工具。所以1924年「苏化」后的国民党,与苏俄的共产党一样,不是一个真的「政党」。这个假「政党」出胎后不到一年,即有广州『西关屠城』,焚毙无辜平民过千人的惨案发生。

 

    真的「政党」,不能诉诸暴力,不但要是一个纯粹代表民意的政治团体,而且必须生存于多党制的政体里。在二十年代陈炯明所着《中国统一刍议》一书中,对这两个重点有很明确的解释:

 

    党外无党,则党之名不立,何有于「外」。此种蛮横思想,并政党之为何物,亦不知之。盖政党者,所以集合同方向之民意,而为有组织之表现,活动于宪法之下者也。

 

    无论何国,皆有三种方向之民意:一为保守的;一为革新的;一为最新的。散在各方向,不能为有力之活动,故必赖政党以结合之。集中一方向,分疆殊帜,各以其政策,为有组织之表示。使一国宪政之运用,一张一弛,皆得多数民意,而为统治之基础是也。〔陈炯明1927,119〕

 

    对于「一党专政」,炯明说:『夫一党专政,实与民主政治,根本不能相容。。。稍有民治思想,决不涉此妄念。若震惊苏俄专政之成功,则历史帝王之专政,何尝非绝大成功。今必欲尤而效之!』〔陈炯明1927,118〕。

 

    1924年孙中山亲笔题写「今后之革命,非以俄为师,断无成就」一句。从当年陈孙对苏俄的看法,就可以看到他们政见根本歧异之处。

 

    真的「政党」还有另一特点,其党员为政见而结合,合则留,不合则散,本无「叛」党这回事。远在1914年,第一次倒袁世凯失败后,革命党员分散逃亡,孙中山在东京改组国民党为「中华革命党」,要党员打指模,立誓约,向孙个人宣誓服从。这是把一个「政党」改为「秘密会社」,倒行逆施的行为。当年几位国民党同志如黄兴,陈炯明,柏文蔚,钮永建,李烈钧等均因此拒绝参加入这个样子的新党。

 

    所以,真的国民党,是民国元年(1912年)8月25日在北京成立,由四个政党并入同盟会组成的国民党;孙中山为理事长,宋教仁曾任过代理理事长的国民党。到了1914年之后,孙中山为「党魁」,要人宣誓向他个人表示效忠服从的国民党,已经是一个变质的国民党。到了1924年,改组「苏化」后的「国民党」,那是一个假「政党」。

 

 

    漫谈党化教育

    ────(现在我们)可以否认上帝的存在,但不能批评孙中山。可以不上教堂守礼拜,但不能不读总理遗嘱,也不能不参加每周孙中山的纪念周。(胡适 1929)

 

    2000年4月袁征教授在美国发表了一篇有关中国近代教育史的重要文章,题为“党化教育:近代中国教育的转扭点,1924-1929”[袁征2000]。 “党化教育”这个名词,对今代的中国人来说,已经是不大熟悉了,但是在1920 年代,它曾是一个普遍流行的名词。

 

    笔者在1930-1940年间,在国内接受中学教育,每周星期一早晨必须参加孙中山的纪念周,背诵总理遗嘱。 (五四时期前,国内的学校奉拜孔子,普通只须每年一次)。又加上每星期三小时“三民主义”为必修课。回想当年已没有人提及“党化教育”, 但在不知不觉中,实际上是受了“党化”的教育。

 

    早在1921年8月,孙中山致书俄国外交部长齐卓鳞(Georgii V. Chicherin),表示对苏俄政府的组织机构,军队和教育特有兴趣 [韦慕庭 1976,118]。 两年后的1923年10月,大批俄国军政人员便陆续随着俄顾问鲍罗廷 (Michael Borodin)到广州助孙展开“党化”运动。这运动包括“党化公务人员”,“党化司法”,“党化军队”,“党化教育”等等。譬如,以党化司法来说,强迫司法人员入党,当时大理院长赵士北因主张“司法不党”,即被撤职[华字1924。6。3]

 

    在党化运动中,以党化教育对于中国政治文化的影响,最为深远。党化教育开始是强迫所有教育行政人员,教师等全部入党,同时鼓励学生入党,在学校里设立国民党党部支部,进而规定“三民主义”为必修课, 控制与改订教科书。孙中山去世(1925 年3月)后,规定每周举行纪念周。到了1926年底,广东所有的公,私立学校,全都成了国民党的政治工具[袁征2000,43]。1926年7月,蒋介石进行北伐,党化教育便随着伸延到北方去。

 

    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开始,中国人民包括知识分子,政治领导人员便遵奉政治领袖的著作和演讲,对于其他的政治思想与理论,知道的不多;知道的,也是误解的程度高。政治干预教育,教育不能独立,成了政治的工具。这是封建传统的国家,要建立民主社会的根本大问题。

 

    孙中山回粤重组军政府前的1920-1923 年间,陈炯明在广东建设模范省,实践五四时期所讨论的一些革新思想,特别注重教育改革。时值美国著名教授杜威来华讲学两年(1919-1921),倡导教育的“自由化”(liberal education,, 亦译『通才教育』)。广东教育改革的重点就是『教育自由化』与『教育独立』;后者是指设立独立,不受政治影响的教育行政机构和经费。 [参考本书“广东教育改革”]。

 

    1923 年2月孙中山贿买滇桂军,入侵广东,迫走陈炯明,随而展开“党化”运动。广东教育便由“自由化”走上180度相反方向的“党化”途径。所以陈炯明于1927 年在其所着的《中国统一刍议》一书里,很沉痛的说:

 

    至于党化,已属不通。党化教育,更属荒谬绝伦。盖党者不过团体之谓,绝无神妙之说。即凡主义政纲,亦以适应一时之要求,而非为化民成俗之妙用。

 

    欧美先进国家,受宗教之感化,进于文明境地,犹以政教分离,解放思想之束缚。中国向无宗教之束缚,方幸为欧美所不及,国民党何故违背真理,以一党之信仰,作宗教式之宣传,尚为未足,并此教育独立之机关,亦必入寇而摧残之,是亦何为者!〔陈炯明1927,119〕

 

    在清末与民国时代,中国近代教育经过两次重要的改革,以及在1924 年的转扭点。第一次改革始于1901 年,清政府下诏废除科举制,设立现代化学校,派遣留学生。在1901-1911 年间,约有 100 种不同 的杂志期刊,发表于同一时间内,其中载有大量介绍西方思想和风俗习惯的文章[贝理1990,5-6]。第二次改革发生于1919年。是年5月4日北京学生因为政府外交失败,抗议游行,展开日后所谓的五四新文化运动,觅求民主化的普及教育,深受杜威教育哲学的影响。在6个月内,共有过400多种的新刊物,全用白话文,出现于报摊上[杜威1973, 6]

 

    20世纪初期,可以说是中国教育和知识分子的黄金时代。前北大校长蔡元培回顾1910和1920年代,曾感慨的说:“那时候,思想和言论的自由,真是达到近乎极点”[袁征2000,47;原载《蔡元培全集》6:572,北京,1984]。1929 年胡适在上海任一私立大学的校长时,曾报告说:“(现在我们)可以否认上帝的存在, 但不能批评孙中山。 (我们)可以不上教堂守礼拜,但不能不读总理遗嘱,也不能不参加每周孙中山的纪念周”[袁征2000,48;原载《胡适文集》5:579,北京,1998]

 

    1924 年孙中山改组国民党,仿效苏俄,实行党化教育。日后其党徒“以一党之信仰,作宗教式之宣传”,中国近代教育,从此开了大倒车,贻害后代无穷!

 

    漫谈三民主义

    ────国民党竟然『违背真理,以一党之信仰,作宗教式之宣传」。桎梏青年思想进步的主义,就是愚民主义。 

 

    陈炯明在1927所着的《中国统一刍议》书里,有一段提及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说:

 

    三民主义及其发表之政纲,类皆东抄西袭,绝少独立之思想,一贯之理论,而于国情亦未适合。(详细批评,非本论范围,但国民党贤者,必知其说,不过头上有偶像,不敢触犯耳。如有马定路德出于其党,庶有中兴之望)。在今日视之,已属陈腐不堪,亟待修正。有何神圣而必强求青年,桎其心思,梏其趋步耶!【陈炯明1927,119】

 

    陈炯明说这句话时,孙中山已去世,炯明已被美洲华侨推举为致公党总理,但他仍然希望国民党里的一些老同志,能使国民党有「中兴」的日子,在多党制的政治环境里,共同建国。但炯明所最痛心的,是「中国向无宗教束缚,方幸为欧美所不及」,而国民党竟然「违背真理,以一党之信仰,作宗教式之宣传」。桎梏青年思想进步的主义,就是愚民主义。若果引用今代的名辞,如台湾作家李敖所说的,「三民主义」也就是统治者用来作「统战」的工具【李敖1987,269】。对其内容,特在下面试作一探讨:

 

(1). 民权主义

   

    美国「民权法条」(Bill of Rights)的宣布,要以1776年维珍尼亚(Virginia)州的州宪为始。它是日后「人权法条」的根源。美国联邦宪法(1787-1791),法国大革命(1789)的「民权宣言」(Declaration des droits de l’homme et du citoyen),一百七十二年后的联合国(1948)的「人权宣言」(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都是以维州的「民权法条」为依据。

 

    维州「民权法条」的起草人乔治麦辛(George Mason)开始便说「人因出生而获有与生俱来的平等与自由」(That all men are by nature equally free and independent),而有不能被剥夺的「保护生命与自由,求取与拥有财产,追取快乐与安全」的权利(the enjoyment of life and liberty, with the means of acquiring and possessing property, and pursuing and obtaining happiness and safety)。

 

    美国历史学者莫尔生(Samuel Morison)说维州「民权法条」是世界有史以来「解放人类」最伟大的文献之一。它不但超过宗教与社会哲学的观念,来给人权运动一个最基本的原则,而且对人人应该享有的「自由平等」,在运用法律的步骤上,奠定了几个简单而明确的意义。

 

    孙中山在其「民权主义」的讲义里,把人权的原则,「自由平等」的意义,政治法律的步骤,颠三倒四的混在一起,作了长篇的理论,结论是中国不应该学欧美「以革命去争自由」,而应该「主张三民主义去革命」【国父遗教1960,222】。为什么孙中山对欧美所实行的民权不满意呢?他说:

 

    像美国革命,实行民权有了一百五十多年,现在能够实行的民权,和一百多年实行的民权,便没有大分别。现在法国所行的民权,还不及从前革命所行的民权,法国在从前革命的时候,所行的民权是很充份的,当时一般人民以为不对,大家要去反抗,所以至今有了一百多年,法国的民权,还是没有大进步。【国父遗教1960,272】:

 

    孙中山以为欧美民权没有进步,是因为人民对政府取反抗的态度,所以实行民权,必须改变人民对政府的态度。怎样改变人民对政府的态度呢?他说:

 

    我们革命,主张实行民权,对于这个问题我想了一个解决的方法,我的解决方法,是世界上学理中第一次的发明。。。我的办法,就是像瑞士学者近日的发明一样,人民对于政府是改变态度,近日有这种学理之发明,更足以证明我向来的主张是不错。这是甚么办法呢?就是「权与能要分别」的道理。这个权能分别的道理,从前欧美的学者都没有发明过。【国父遗教1960,276】

 

    究竟甚么是「权与能要分别」的新道理呢?孙中山引用三国演义,刘备托孤的故事来作解释。他说:

 

    中国现在有四万万个阿斗,人人都是很有权的。阿斗本是无能,但是诸葛亮有能,所以刘备死了以后,西蜀还能够治理。。。当时阿斗知道自己无能,把国家全权托到诸葛亮,要诸葛亮替他去治理。所以诸葛亮上出师表,便献议到阿斗,把宫中和府中的事要分开清楚,宫中的事,阿斗可以去做,府中的事,阿斗自己不能去做。府中的事,是什么事呢?就是政府的事,诸葛亮把宫中和府中的事分开,就是把权和能分开。。。

 

    欧美现在实行民权,人民所持的态度,总是反抗政府,根本原因就是由于权和能照我所发明没有分开。中国要不蹈欧美的覆辙,应该要照我所发明的学理,要把权和能划分清楚。人民分开了权与能,才不致反对政府,政府才可以望发展。【国父遗教1960,281】

 

    原来孙中山的「民权主义」,其重点是在要说服人民不要反对政府,因此他把人民的权利(rights),政府的权力(authority),与施政的能力或才能(political ability)混在一起,作些似是而非的论调。他批评欧美民主国家实行民权,因为「权」与「能」没有分开,所以引致人民反对政府。可是,孙中山留居海外多年,难道不知道在欧美的民主国家里,其「阿斗」不必反对政府,因为他们「权」与「能」都有,随时有「能」,行使其「权」,以更换才能不足的「诸葛亮」,而「诸葛亮」的天职,也无非是维护宪法,以保障「阿斗」完整的「权」与「能」!

 

(2). 民生主义

        

    「民生主义」里最重要的主张是「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以「节制资本」来说,它的主旨在「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路,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国父遗教1960,602】。这种说法,显然的容纳私有资本制度的存在,但是必须加以「节制」,而「节制」的办法,无非是鼓励国营企业。这实在是当年(第一次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在其演进的过程中,渐有采用趋近社会主义的措施。

 

    至于「平均地权」,孙中山提出的主要办法是『(地主)自报地价,(政府)照价收税,(政府)照价收买,涨价归公』。政府则以归公的涨价,来『酬众人改良那块地皮周围的社会,和发达那块地皮周围的工商业之功劳』。但是难免地主会『以多报少』来减低其付税的负担吗?孙中山作下解释:

 

    譬如地主把十万元的地皮,到政府只报告一万元。照十万元的地价,政府应该抽税一千元;照地主所报一万元的地价来抽税,政府只抽得一百元,在抽税机关一方面,自然要吃亏九百元。但是政府如果定了两种条例,一方面照价抽税,一方面又可以照价收买,那么地主把十万元的地皮,只报一万元,他骗了政府九百元的税,自然是占便宜;如果政府照一万元的价钱去收买那块地皮,他便要失去九万元的地,这就是大大的吃亏了。所以照我的办法,地主如果以多报少,他一定怕政府要照价收买,吃地价的亏;如果以少报多,他又怕政府要照价抽税,吃重税的亏。在利害两方面互相比较,他一定不情愿多报,也不情愿少报,要定一个折中的价值,把实在的市价报告到政府。【国父遗教1960,358】

 

    这个办法,表面上看来,似乎很是合理。但是稍有经济常识的人看来,马上就有问题了。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容纳资本,资本的运用主要在于投资,投资可以增加生产,发展经济,而投资的动机在于谋利,这是经济学上的常理。如果涨价完全归公,有谁愿意投资于地皮上呢?而且,要这个办法行得通,政府必须有权强迫照价收买,否则地主必定以多报少,永远拒绝出售,永远享受低税的好处。若果政府有权强迫照价收买,在地价高涨的时候,强行收买,岂不是无异于充公私产?这样政府岂不是可以藉口代表人民的利益,实际上在市场上与人民争利,做买卖地产的生意?

 

    姑无论孙中山的经济理论行得通,或行不通,可注意的是他在海外居留,宣传革命达十七年以上之久,可是在其「三民主义」的讲义里,透露出他对欧美民主国家的政治经济思想,尤其是「代表性政府」(representative government)与人民之间的关系,其认识的肤浅,实在是令人难以置信的。

 

(3). 民族主义

        

    辛亥革命,创建民国的诸先烈于推翻满清帝制之后,即倡言「五族共和」,深切认识民族平等共和的原则,要避免少数民族的离心运动。他们实在有先见之明,采纳五色旗(红,黄,篮,白,黑)为国旗,象徵「五族共和」,汉,满,蒙,回,藏及其他少数民族平等共存,共同建立一个统一的,坚固的,长远的民主共和国。

 

    孙中山于民国元年在南京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统时,就在五色国旗下宣誓就职的。可是在十二年后的1924年,他就仿效苏俄,把国旗改为有国民党党徽(青天白日)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以象徵国民党「一党专政」的政治主张。而且在其「民族主义」里,特别提出反对「五族共和」,而倡言「以汉族为中心,融合汉,满,蒙,回,藏各族为一大中华民族」【国父遗教1960,481】。

 

    这种以「汉族为中心」完成国家「大一统」的说法,自然是为占全国人口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汉人所爱听的话。可是正在这个时候,中俄交涉方殷,外蒙存亡问题,系于眉睫,孙中山为了俄援,不惜牺牲外蒙,竟然站在苏俄的一边。政治家言行之不一致,莫甚于此!

 

    孙中山反对在政治结构上实行「五族共和」的原则,而要以政治办法来「融合」民族的说法,给占全国人口仅百分之五以下的所有满,蒙,回,藏等少数民族看来,全是历代帝王「吞并异族」,以「一统天下」的口吻。世界二次大%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