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蝴蝶效应一样的电影:浅谈小组讨论学习的意义、问题、策略_教学论文_有形成果_金水区金燕小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2 11:39:29
浅谈小组讨论学习的意义、问题、策略

  发表日期:2004年12月3日      作者:常艳丽     【编辑录入:syz】

一、小组讨论学习的意义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小组合作学习已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教育界对合作学习进行了不懈的研究与探索。《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指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在学生的探索学习中,通过交流、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适时有效地给予引导和帮助。”由此看来,小组合作式的、讨论型的课堂教学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而倍受教育界的有识之士重视。                     
“小组讨论合作”教学是合作学习与教师个别指导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方式,在以课堂集体教学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相互交流信息,从而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获得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散思维、培养合作、学会创新。既体现全面性全体性,又体现差异性。 “合作讨论”是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基础的,是以“合作学习”、“合作探索”、“研讨式教学”为具体形式,随着以高新科技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对教育影响的不断深入,教学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青睐。
首先,合作讨论教学可以激活学生高级认知能力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对新概念、新知识的掌握通过高水平的思维加工来达成而不再依赖过多的机械记忆。心理学家克拉克研究表明:定期进行讨论比不参加讨论的学生能够更成功的获得并保持所学概念。其次:讨论交流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独立思考和主动发展的最有效方法。教育实验研究表明:讨论交流可以克服教师单调、枯燥地讲解知识,将知识强加于人的弊端,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换,培养学生向他人学习的习惯和合作、竞争、交往等现代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公平竞争,彼此交往、合作,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再次:讨论交流能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共同进步的集体主义精神,马克思指出:“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为一个个体”。各种形式的讨论合作既能尊重具有差异的个体,又能满足面向全体,让优等生的才能得到施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得到帮助。讨论能拓展学生展示自我的空间和时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学生积极主动进行创新思维活动的内部动力和前提条件,传统的“授——受”模式无法完成。美国数学科学家教育委员会、数学科学家委员会以及2000年数学科学委员会提出的《人人有份》报告中预示这次数学课程改革要实现七个重大的转变,其中写道“为了迎接时代的挑战,数学教育正要处理几个困难的转变,这些转变将支配本世纪剩下这段时间的改革过程。”转变之一就是让数学教学从“传授知识”的传统模式转变为“以激励学习为特征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模式,由学生被动听讲的课堂变成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去探索,帮助学生表达数学思想。因此,《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把“使学生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作为了三大教学目的之一;讨论能够提高学生单位时间发表意见的机会,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在合作讨论交流式的教学中,由于很多时候采用了“异质小组讨论”,把一个时空有限的课堂变成了学生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相互研讨的无限空间,从心理上保证了学生愿参与的可能,从时空上保证了学生能参与的条件,使学生间因原有认识特点、经验水平的差异而对数学问题理解的差异,经过讨论不仅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而且相互启迪,正如斯托利亚在《数学教育学》中指出:“数学教育是数学活动的教育”,也就是思维活动的教育,这种教育只有通过讨论式、合作式,才能激活学生思维,使之不断放射出创新的火花。对合作学习的整体研究结果表明:在许多学科领域和不同的年龄组来说,合作学习与其他教学方法相比,在提高学习成绩,培养学生自尊、自信,引导学生喜爱学习,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关系,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小组内交流划出重点,互相质疑、解疑,把没有解决的问题记下来。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每个人都要阐述自己的观点与看法,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带动学困生,起到交流互补的作用,能激发深入钻研的意向。同时这样做,又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发展高层次思维的运用等方面可以取得更为理想的效果。为此,人们对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合作学习有着越来越浓厚的兴趣。但是实施合作学习不像挥舞魔杖一   样,只要说几句咒语一切就成功了。实际上在我们计划                        和实施合作学习时,就遇到许多具体而实际的问题。       
小组讨论学习存在的问题  
首先,我感觉在合作学习、交流讨论这个环节教师易失去控制,课堂中学生大吵大闹,教师去制止怕打击了积极性,不去管则显得很吵。其次,还有的学生不愿参加讨论交流活动。再次,课堂讨论的参与率也不高。根据课堂上的观察,发现集体讨论的参与率比小组讨论的参与率低,大部分学生只是处在观众地位,坐在那儿一动也不动,等待尖子生回答,没有进入到讨论的气氛之中。在四人一小组的讨论中,一般只是50%的小组讨论比较热烈,而讨论热烈的小组中也只有60%的学生能比较充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讨论不热烈的小组参与率比较低,往往处在冷场的情况。小组讨论时,有时小组会出现“群龙无首”的局面。有班干部或尖子生的小组中,班干部和尖子生只顾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而没有组织小组全体参与讨论的责任感或意识,使讨论的参与率降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很少有发表意见和提出问题的机会,甚至部分小组在讨论时不以自己的理由去说服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而产生争执。你说等于1,我说等于2,偏偏不说“等于1”或“等于2”的理由,成“顶牛”之势,失去信息交流和思维碰撞。
针对数学课堂讨论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都要来关注并积极加以改进,在教学实践中大胆运用,就一定能充分发挥课堂讨论的独特作用,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那么,讨论交流的课堂空间有哪些操作策略呢?两年中,我们主要在以下方面进行了初步尝试。
三、小组讨论学习的策略
(一)、科学编组。
    组成小组的方式大致有两类:教师编排分组和学生任意分组。编排分组是指教师有目的地将学生按一定的标准进行编组;学生任意分组则告诉学生他们可以和任何人一起学习,让他们根据自己的选择进行自由结合。
两种编组方式中,我觉得由教师编排的小组最好用,因为教师会综合考虑能力、成绩、性别、动机强度等因素将学生混合编组。许多父母、学生和部分教师常常担心把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分在一起将会导致不能有效利用课堂时间,他们认为学习成绩好的同学教其他学生会浪费他们的时间,他们会厌烦;而学习困难的同学不可能跟上那些好学生,他们也会有这种受挫的感觉。教育学、心理学研究成果推翻了这种观点:即合理安排的合作学习的确能够使好生和困难生都收益。研究发现当学生们仅仅为其同学提供数学题答案时,好生和困难生都将无所收获。然而,当有人提问怎样解题,并有人对解题方法做解释时,无论是提问者还是回答者都会获益。
    建立水平混合组的一种有效方法是把学生的名字按水平高低分为四组,然后从每一级中任意抽取一个人,组成有不同水平成员组成的小组。其他标准,如性别、动机强度等,可在不同级别抽取某人时加以考虑。应该注意的是:在许多有合作学习的论著中,专家们在提出混合编组的同时,他们也承认这一编组不总是适用的,因而有时需要把学习成绩相当的同学编在一组。另外学生任意组成的小组也为教师指定小组提供了有效的补充,虽然其缺乏系统性,但由于其结合的自觉性,在进行长时间或比较困难的活动时能保持小组的团结和互助。
   (二)、教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方法。
    针对课堂中学生吵闹这一现象,我觉得这个“吵”有可喜的一面。采用了新教材和课改的一些理念后,我们的学生确实活了(本来就是活的),但传统的教学和千百年来形成的观念实难改变的,中国人不善合作是在骨子里的,而并不是我们的教育问题。
首先在这里强调的是有序的合作(讨论),建立必要的讨论规范,刚开始时可一步一步的安排,如轮流当小组长,小组发言人,或给学生编号,这次一号回答,下次二号回答。有的小组先安排学困生先发言,不要让小组成为优生的舞台。辅导一些优秀的学生怎样帮助其他同学,绝对不能一讨论就让一些优生发言,而其他学生鹦鹉学舌。让学生个人的竞争变成小组竞争。
其次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学生坐得越近,他们就越小声交谈。让学生坐得彼此近一些,不仅可以帮助减少噪音水平,还可能帮助培养合作精神,把某个学生掉队的机会减至最少。纵然如此,当学生全心投入活动之中时,往往忽视纪律,声音变得过大。这不是坏现象,只要教师在必要时引起学生的注意,给学生适当的提示即可。我们可以指定小组检查员同时作为噪音监督员或安静负责人,责任是促进全班积极而小声地合作。我们曾采用提示卡来表示:如果小组在安静地一起学习就在桌子上放一张绿色卡片。一张黄色卡片则表示他们需要小声一点。如果在桌子上放一张红卡片,全组应该完全沉默下来,所有的学生默数到10然后再重新开始工作。
    再次,现在问题是学生在讨论的时候不能围绕主题,所以变得很是吵闹,实际上小组讨论合作不应该很吵闹的,而是应该照顾大家,轻声发言,当然就围绕一个问题真的争论那也是可以,一般的时候应该做到“顾全大局”,这个要求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是较高的,但我们要求这样做起来,一步一步养成好习惯。
我的想法是训练学生讨论不要马上用学科的问题(语、数),而可用平时的一些小问题练习,如“乱丢纸屑对不对”等,通过这种简单的问题讨论训练他们讨论的规范,必须人人发言,以后在课堂上可尽量压缩与讨论本质无关的时间,延长真正的讨论时间。
教师一定要注意布置讨论的时候要求要明确,问题不宜太多,而是一至两个问题,让每个学生知道这个主题,必须围绕主题进行讨论。让他们有准备的时间。
讨论的形式不同,讨论的方法也就不一样。我们在讨论交流式的课堂教学中,特别是中高年级结合“学生策略”的介绍着重进行了“讨论策略”的指导。如,发言人如何发言?如何仔细倾听别人的发言?如何评价别人的意见?不同的意见如何质疑、辩论?小组长如何组织组员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如何集中意见向全班汇报?通过这些训练,学生由讨论时无话可说到争论不休,由不会抓重点与关键到抓出继续讨论的话题,如在一节平面图形的复习课中,各小组共同整理出完整的知识结构图后,教师提出了一个讨论点“根据图形特征,联想公式推导,哪些公式可以合二为一?”学生经过讨论,当一组同学说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可以合用一个公式时,另一组同学马上说梯形和三角形也可以合用一个公式(当梯形的上底为0时),几秒之后,一组同学说如果知道梯形的中位线,那么梯形和平行四边形也可以合用一个公式。
(三)、营造宽松的讨论交流氛围。
有的学生不愿参加合作交流活动,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教师不要采取强制性措施迫使学生加入小组活动之中。在班级中可组织学生进行若干讨论或讲座,让学生认识到在小组中学习是学习方法中的一种,并教给学生合作技巧,让其从小组学习中获取益处,以帮助他克服对小组活动的拒绝;同时结合儿童心理特点在小组活动中穿插与教学有关的各种游戏,以鼓励吸引学生参加其他的小组活动。对于仍不愿在小组中学习的学生可暂时让他独立学习,但不应该放弃对他的工作,希望他们过一段时间愿意加入小组交流之中。另外,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对一个人的表扬赞许乃是促进心理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当一个人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时,他就不会害怕表现和发展他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他可以在进行发散思维时无须处于防御状态,从而保持心理的自由。”因此,在讨论交流式的课堂中,教师要特别注意:一是变教导者为顾问、伙伴式的服务者,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用爱心为学生创造一种心灵放松、敢于质疑的氛围;二是留足敢想、敢说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精讲。如果还是像过去那样满堂灌、问答式的教学,那么,就失去了讨论的物质基础。例如我校一位教师在教学“年、月、日”时的精彩片段,课始师生的轻松对话便把学生带入了无限的快乐之中,师:小朋友,你们知道自己的生日吗?你的生日是什么时候?一生:我的生日是*年*月*日。师:祝你生日快乐!(老师连续让几位小朋友说出自己的生日,老师一一向他们祝贺。)师:请小朋友每个人都说出自己的生日,大家互相说一说。全体学生十分兴奋地说:我的生日是*年*月*日。师:祝大家生日快乐!这时全班小朋友无比高兴,紧接着教师又提问:结合你的生日说一说一年有多长?再互相说一说。结果全班小朋友说出了很多连大人都无法想到的一年的时长,如,“一岁就是一年”“我去年的生日到今年的生日正好是一年”等等,同样,小朋友也用自己的话说出了很多种一个月的长。
(四)、给学生留有讨论交流的时间。
学生任何能力的形成,都不是教师或教育专家凭空想象得到的,而是要进行不断的培养和训练。所以,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是培养学生合作创新能力的关键。一节课40分钟也好,35分钟也罢,如果这些时间老师还是窃为已有,不能给学生自主学习时间的话,那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只是一句空话。设想,如果将每节课中本应让学生讨论交流的问题,改成教师干涩的讲解,让学生睁大眼睛看,竖起耳朵听,这样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虽然从表面上看“节约”了时间,但是长期在这样的教学方法教出来的学生,除了学会被动的接受,还能学些些什么?更不要说创造能力的培养了。
    五、精心设计“讨论点”。
    “讨论点”即通常指讨论的问题。研究中教师们普遍认为准确地确定讨论点是讨论式教学的难点,因为讨论点的确立直接关系到课堂讨论的质量。经过实践,我们认为讨论点确立的依据的共性主要是:第一,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知识。学生的认知水平是主要依据之一,其难度略高于全班平均水平。第二,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往往是值得讨论的,任何一节课起码有重点内容,重点、难点问题讨论清楚了,其他问题是也就迎刃而解了。第三,问题的关键处就是讨论点,解决一个数学问题往往有些“突破口”,这个突破口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如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只要弄清“分母不同怎么办”这个关键问题就行了;第四,讨论点还可以设在解决问题的方法处,不同的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可能不同,解决问题的速度和方法也可能不同,若能把典型的方法进行讨论,学生则会在讨论中相互启发,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不仅组织讨论“长方体的特征”,还讨论“怎样观察到这些特征的?”;第五,易混易错处也是最好的讨论点,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会:有些知识尽管反复强调,但是学生在理解或运用时仍然免不了会出错,对于这些知识,如果组织讨论,则可减少或避免出错。讨论点确立的方式:一是教师课前确立;二是课上根据学生临时的闪光点或出错处确立。
   (六)、及时把握讨论交流时机。
    常言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讨论交流式教学也不是什么问题都讨论交流,从学生角度想主要是当学生产生疑虑的心理状态时或主动提出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时,要及时讨论。具体说来,思考出现困难时、意见发生分歧时、解决问题的方法具有多样时、知识需要拓宽时,都最好能安排讨论交流。比如,一年级“量长度”一课,老师让学生用直尺量课本的长度,由于有的学生没有将“0刻度”对准书的一端而与大家答案不同,这时就是难得的讨论机会。又如,学习“化简比”后,一位学生提出:既然比可以化简,为什么乒乓球比赛时不把比分16比8化街成2比1呢?这个问题提得好,就是很好的讨论机会。
   (七)、合理调控讨论交流过程。
    要使讨论交流活动取得实效,教师必须对讨论交流过程进行指导与调控,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提示、点拨、设疑、答疑等。一是调控学生的情绪。在讨论中,学生极易出现强烈的情绪,有时甚至影响纪律,降低讨论质量,所以,教师既要激发学生的情绪,让他们发自内心的参与,又要寻求有效的方法,使学生的情绪保持良好的状态。二是调控进程,讨论过程中学生活动相对分散,干扰因素相对增多,教师要通过提要求、分级检查等形式,保证讨论活动为提高课堂效益服务。三是发现问题,寻找典型,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讨论中出现的典型问题。寻找典型范例,以便在反馈讨论情况时以“典型范例”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之作用。
   (八)、灵活运用讨论方式。
    我们目前在讨论式课堂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全班讨论、小组讨论、同桌讨论,同时又兼用了一帮一型、组长轮换型等讨论方式。一般说来,同桌讨论适于动动脑筋相互启发就能得出结论的问题,小组讨论比较灵活,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对于难度较小的问题或临时遇到的“冷场”则可采取这种办法,全班讨论常常是解决重难点内容或解决争议的问题。一帮一型主要用于优势互补的学生,组长轮换型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在实验班中,我们都对学生进行了编组,组长值日号就与星期几相同,时间一长,只要分组讨论,各组学生自己就知道今天的讨论主持人是谁。当然,讨论方式绝对不可能一成不变,必须根据讨论点的难易、内容的不同、学生实际而灵活选择。
   (九)、力戒讨论的“假”与“浮”。
    我们在听课时不难看到,有些课堂也采用了讨论交流,而且看似很热闹,可是,学生讨论才30秒、l分钟,有的学生刚投入,有的还在“尝试错误”,教师就一拍手“好!”“停!”这种“假讨论”不可取。另一方面,教师不能很好地调控讨论过程,让学生漫无边际地说下去,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这种“浮躁的讨论”也不可取。
    总之,小组合作讨论式的课堂教学既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也是具有现代意识的一种探索未知的教学方式,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中,尤其值得研究的一种教学技术、教学艺术,如何使这门技术更精湛,艺术臻于完美,还须不断探索。

                                                                          本文荣获郑州市教育科研论文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