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麒麟老大的yu望都市:太极拳古代经典拳谱《十三势歌》探释(12)“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11:04:27
 

太极拳古代经典拳谱《十三势歌》探释(12)

作者 魏坤梁

【原文】

B10 想推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字词注释】

①想推——即“推想”的错序措词,为推研、推究思索之意。

②用意——意图。如《论衡·顺鼓》:“说者用意异也。”

③终——到底、终究之意,如《墨子·天志中》:“欲以此求赏誉,终不可得。”

④何在——原为在哪里的意思,这里引申为表示是什么。

⑤不老春——“老”可作“死”的婉辞,如《红楼梦》十五回:“以备京中老了人口,在此停灵。”上文中的“老”意为消逝、过去。

【语法修辞分析】

前一句中“用意”的定语“学练十三势长拳”被省略;后一句中“益寿延年不老春”的定语“习练者”及介词“使”也被省略。“何在”为宾语“何”前置。古代汉语中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前置,如《论语·子罕》:“吾谁欺?欺天乎?”《论语·颜回》:“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史记·项羽列传》:“项王曰;沛公安在?”按现代汉语语法,上述例句中的“谁欺”应为“欺谁”,“何惧” 应为“惧何”,“安在”应为“在安”。上句中的“何在”就是“在何”。

【今译】

    推究学练与终生锻炼十三势长拳的用意到底是什么呢?就是使习练者益寿延年,使生命如同永远不会过去的春天一样旺盛美好。

【探讨】

   

    这两句歌文明确指出了十三势长拳学练的根本宗旨是“益寿延年不老春”。这一思想与王宗岳注文中“以上系武当山张三丰祖师遗论,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的思想是一脉相通的,就是说:武术技艺只是十三势长拳的载体,“益寿延年不老春”才是十三势长拳的宗旨即“灵魂”。这是十三势长拳古代创编者创编此拳术的主要动机,是十三势长拳历代隐秘传承中的一条重要法规和择徒要则,也是学练者提高武术技艺有密切关系的一条要诀;《杨氏老谱》认为十三势长拳的宗旨是“尽性立命”正是对这样观点的继承。中华武术中的上百个拳种尽管都反映为搏斗技术,但很多古人的主要锻炼目的并不是为了搏斗,而是将拳术作为了修身养性与延年益寿的载体。孙禄堂先生所说的“拳即是道”就反映了这种情况。

太极拳的拳理拳法充满了老子所总结的“有无相生”自然辨证法,即认为相反能相互促成。凡拳术都耗损人的体能即“耗气”;而人要“益寿延年”就要补益这生理之气,太极拳创编者就是立足于“有无相生”的哲理,选择有耗损人生理之气作用的十三势长拳技艺来补益生理之气,从而借武术锻炼达到“益寿延年”。损耗与补益是相反的,但又是相互依存的,如《周易·损》所说:“损益盈虚,与时偕行。”﹙大意为:损耗盈余的和补益虚少的同时进行。﹚这就是说,补益和损耗是相互依赖的,现代医学证明了这一思想在保健方面的正确性;比如运动会消耗体能散热,必然增加心脏的负担,需要消耗心脏的营养,这是“损”;而心脏的营养需要冠状动脉提供,如冠状动脉血流量大,供给心脏的营养也就多;医学实验测试显示:一般成人安静时冠状动脉的血流量为每分钟250毫升,轻度运动可增至350毫升,中度运动可增至750毫升,剧烈运动﹙在人能耐受的范围内﹚可增至1000毫升﹙《中老年的体育和健康》﹚,这就是说在一定的条件下,运动量增加既使得心脏的负荷增加也使得心脏获得的营养增加;不仅如此,运动使得心脏活动的神经调节被改善,吸取营养的能力增强,血液粘度降低,冠状动脉壁的沉积物被加快清除,冠状动脉壁的老年性改变被阻遏等。这就是说人的生命动力源心脏的补益必需要与补益相反的耗损。太极拳极低体耗的运动正是这种损耗与补益结合的十分完美的手段。人类生命质量的提高、体质的强壮离不开运动,但运动不仅必然引起消耗,而且过度的运动也会造成器官、组织的损伤,加速人的衰老,而精神和身体的休养安静能进行人体的内环境调整和进行自我修复但对人体的强壮作用不足,如运动和安静结合则就能相得益彰,所以人不仅离不开运动,同时也离不开静止。生命在于运动,生命也在于静止,运动和静止都是生命不能离开的。太极拳虽动犹静的运动则正好又是运动和静止的完美结合。

歌诀说:“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从有关太极拳的文献看,古人的这一提法为近代所有太极拳家所崇尚。然现代太极拳界有的人不认可这一提法,他们认为古人创编太极拳的动机或宗旨就是为了打人,认为“技击是太极拳的灵魂”,认为太极拳的健身功能是后来发现的,是太极拳的副产品。这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观点,武术对于人可比拟为军事对于国家,军事有进行战争的功能,但正义的国家掌握军事的目的﹙也即“灵魂”﹚是保证国家安定、制止战争;正如《老子》三十一章所说:“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勿美也;若美之,是乐杀人也;夫乐杀人,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大意为:武器和搏杀行为是不吉祥的东西,万物生灵总是憎恶它的,所以追求社会安定繁荣者是不让其存在的……所以,兵不属君子的东西;兵作为不吉祥的东西,是君子不得已才动用的……不要喜欢它;如果喜欢它,那就是爱好杀人了;爱好杀人就不能够实现统治天下的志向了。﹚如果国家统治者以进行战争为军事目的和乐趣,那就会如《三国志·吴书·陆抗传》中所说:“穷兵黩武,士卒雕瘁,寇不为衰,而我已大病矣。”世界历史雄辩地证明喜好战争穷兵黩武的国家统治者,但其结局总是很快国破己亡。任何武术对于人也是如此,武术有打人的技击搏斗功能,但如果一个人掌握了武术喜好显示,到处追求发挥自己的打人技击功夫,动辄拳脚相向,好勇斗狠,这种人必然会被社会唾弃,其前途一片黑糊,这种人的健康也会很快被摧残,其武术功夫也会很快颓衰;所以,任何武术的“灵魂”都应是制止武力,而不是提倡用武力去处理生产生活中的事情;这就象医生使用毒药是为了以毒攻毒地治病,不是为了毒死人;使用致病细菌是为了防疫免疫,不是为了传播疾病;不少医学家倾注毕生精力研究毒药,目的不是为了毒死人,是为了治病救人,毒人是末,治病才是本。《十三势歌》的“意气君来骨肉臣”也反映了太极拳的宗旨是“意气”而不是各种搏击技艺的“骨肉”;许多太极拳家一生精研太极拳武术技艺,欲罢不能,但真正与人搏斗可能一生仅数次而已,其实,他们醉心喜爱太极拳武术技艺其深层的目的是借武术技艺强身延年,太极拳能代代传承下来,主要也是借其武术载体具有很好的以消耗体力达到强身延年之功效;现代有不少其他拳种的武术家到了晚年改练太极拳也是出于这样的目的;由此可见,历代太极拳传承者并不是以技击为宗旨的,也就是并不是以技击为灵魂的。太极拳虽蕴含有以弱胜强的技击功能,但以技击争强好胜不是太极拳的特征,其实,其他有些拳术如形意拳、八卦掌锻炼达到高深境界者也是不认为拳术的宗旨是技击,近代孙禄堂先生一生的武术实战之多无疑可堪称一绝,然孙禄堂先生在《拳意述真》中明白表示他和他的形意拳老师们都认为“拳即是道”、“拳术与丹道是一理也”,孙禄堂先生进而认为这一观点是太极、形意、八卦三派共同的“精义”。由此可见,太极拳的古代创编者和历代传承的宗师大家都是以“益寿延年不老春”为宗旨即为“灵魂”的。世界上往往有许多所从事的内容并不是目的,而要达到某种目的又往往去从事与目的似乎无关的事情,宋代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所写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就是这样。山水之乐和酒之乐其实欧阳修事先都是知道的,但欧阳修醉酒之所“乐其乐也”并不是醉酒,而是对于山水之乐“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就是说欧阳修醉酒之目的不是醉酒,而是为了山水之乐;山水之乐也不是醉了酒才发现的。太极拳是我国古人运用相反相成的辨证法借武术寓寄养生健身之魂的高智慧结晶,拳术能打人是史前古人就所熟知的,所以,毫无疑问,太极拳的创编者在创编此拳之依始就明白该拳有打人技击的作用,《老子》八十章“弱之胜强”理论应该有古代雏形太极拳的因素在内,雏形太极拳应该萌芽于史前,但太极拳直到清末近代才为世人所知晓,反映了太极拳的创编者、历代传承和不断完善者并不炫耀和轻易使用太极拳的技击功能;运动能强身这也是先秦时的古人就早已认识到的道理,如华佗就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可见太极拳的古代初始创编者就是利用这打人技击的武术来强身延年,这就同医生利用毒药能毒死人来治病救人相仿;也与欧阳修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相仿。

以“益寿延年不老春”为太极拳学练的“灵魂”,还是学好太极拳、不断提高功夫水平的一个前提,有的人学太极拳老是想如何不吃亏、如何能立竿见影地学以致用打人,于是不肯将自己身上的拙力消除掉,这样的人要学会太极拳是困难的。“太极拳的灵魂是技击”这样的观点必然会使有头脑的学练者对其失去兴趣,所以,“技击是太极拳的灵魂”这种提法是不正确的。太极拳之所以能“益寿延年不老春”的根本条件是精神和肢体的异乎寻常的放松,这放松是在低体耗的动态中求得的,太极拳特性的放松如果达到了,太极拳的武术技艺和养生作用也就不求自得了。可见将“益寿延年不老春”作为学练太极拳的宗旨﹙或称“灵魂”﹚对于初练者是要尤其强调的。

当然,医生用毒药治病,毒药必须具有能毒死人的作用。学练太极拳要想取得“益寿延年不老春”的效果,这所学练的太极拳也必须是真的能够以其特有的沾粘连随与内劲等功夫克敌制胜、以弱胜强,这样的太极拳学练才能真正的放松,而太极拳的健身功效就在于这放松;太极拳武术技艺的纯粹,取决于太极拳之放松,而这放松又取决于太极拳锻炼的动作姿势是否符合太极拳的武术要领;所以,太极拳锻炼如果不符合太极拳的武术要领,就不可能会有太极拳的武术功效,也就不可能会有太极拳的放松效果,显然也不可能有太极拳“益寿延年不老春”的效果了。这就是说从非太极拳武术中移植来的武术动作、象征性不实用的武术动作滥竽充数地当作太极拳来习练,是不可能有太极拳“益寿延年不老春”之效果的。现代太极拳界有的人认为太极拳锻炼可以撇开太极拳特有的武术技能,认为存在专门养生的不具有武术技击性的“养生太极拳”,实际上是以完全没有太极拳放松性味的不伦不类的气功活动冒充太极拳。说太极拳以技艺为末,这是就终生锻炼而言的,而就锻炼内容而言,太极拳的实质就是武术技艺。这就象一个人的灵魂与身体是不能分离的,说养生是太极拳的灵魂不等于可以否定武术技艺就是太极拳的身体;如果否定了武术,太极拳的灵魂也就被否定了。所以,认为太极拳可以没有武术技击性这是完全错误的。

【考辨】

    上句的前一句《乾隆抄本》和杨氏《太极拳使用法》、陈微明先生《太极拳术》中均为“想推用意终何在”,而和武、李氏《廉让堂太极拳谱》与李亦畲先生赠郝和先生抄本中则均为“详推用意终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