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兵秣马用法:1台湾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6 14:43:54

台湾省 简称:台,省会:台北市

台湾省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东南海域,主体是台湾岛。此外,还有周围的澎湖列岛钓鱼岛赤尾屿兰屿绿岛等200个岛屿。面积约36188平方千米,2007年全省人口2293万。省内居民以汉族为主,约占总人口的97%。全省约80%的人口祖籍为福建省,少数民族主要为高山族,目前由中国台湾当局控制。

目录

·                                 • 地理环境

·                                 • 名称由来

·                                 • 历史

·                                 • 行政区划

·                                 • 地理

[显示全部]

台湾省-地理环境

 

台湾系由欧亚大陆板块、菲律宾海板块挤压而隆起的岛屿,岛屿整体形状似长条蕃薯状,北回归线经过本岛。故全岛山势高峻,山脉大多成东北偏北走向、平原狭窄、地震频仍、温泉死火山皆多。气候方面,高温多雨、最冷月均温在14℃以上,雨量2500mm以上。北部全年有雨,南部则集中夏季降雨,台风亦常在夏季、秋季侵袭台湾。故造成台湾自然景观相当多变,有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等气候。
台湾至2007年10月总人口约有2293万,闽南人占多数,其他尚有客家人少数民族、外省籍人士等。文字官订为繁体中文,语言主要有汉藏、南岛两种语系,日语与英语亦常用。产业方面则以半导体产业、热带农产品等赚取外汇,目前朝向纳米、光电发展。进口则以能源为主,目前亦极力推动观光事业。

台湾省-名称由来

 

 日月潭

台湾的名称由来很多,其中之一为南台湾原住民西拉雅族的“Taian”或“Tayan”,意为对外来者的称呼[2];荷兰时期称台湾为“Taioan”,以音译转写为汉字“大员”、“台员”、“大湾”或“台窝湾”,这些名称原本是指现今的台南地区,后来演变为整座岛屿的名称。另外日本古代对台湾称呼为高砂
台湾有另一个名称叫“福尔摩沙”,在16世纪当时的葡萄牙船只在经过台湾海面时,从海上远望台湾,发现台湾岛甚为美丽,于是高呼“Ilha Formosa!”,在葡萄牙语的“Formosa”为‘美丽’之意,“Ilha”为‘岛屿’之意,故翻译为美丽之岛,因此“福尔摩沙”取葡萄牙语“Formosa”音译而来,在1950年代前是欧洲国家对台湾主要的英语名称。
台湾正式名称为臺灣,而“臺”为繁体字,但与“台”通用,现今民间与媒体多用“台灣”,在大部分官方文件则使用“臺灣”。

台湾省-历史

 

17世纪以前:根据考古遗址的发掘,台湾在旧石器时代晚期(50,000年前─10,000年前),就已经开始有人类居住。较能够确定的,是新石器时代(始于纪元前5,000年)以来的史前文化,是台湾南岛系民族的遗留。
16世纪以前,台湾早已有马来波里尼西亚土著民族存在。他们虽然祖源同属马来波里尼西亚民族,但是并非相同一种族。这些最早定居在台湾的原住民分布于台湾全岛,与太平洋区域住民(如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波利尼西亚等地)的语言同属于南岛语系(也称“印度尼西亚语系”)。由人类学及古文化的角度,台湾原住民的缺齿、纹身、口琴、卉服、织贝、腰机纺织、贯头衣、亲族外婚、父子连名、年龄分级、鸟占、出草(猎首)、灵魂崇拜、室内葬等特征,都属印度尼西亚古文化的特质。
《三国志》记载三国时代吴国曾指派军队登陆夷洲,《隋书》则有隋炀帝派兵攻打流求国的记载。但仅作研究古代台湾的一种参考而已。(参照:夷洲流求国
到了16世纪中期倭寇及海盗在中国东南沿海一带活动,由于地理关系,台湾成为倭寇与海盗的躲藏地点。倭寇或海盗在中国沿海劫掠,遇到官兵追击,就逃至澎湖岛,然后再到台湾,成为台湾除了少数汉族拓荒屯垦移民之外的另一部份住民。
同一时期,葡萄牙人是最早抵达东亚与发现台湾的欧洲探险者,但是与台湾的实质关系仅止于用鸦片来交换一些原住民的物品,并没有进一步殖民的企图。直到1624年荷兰人占领台湾。

 

 荷兰人修建的热兰遮城地图

荷西殖民时期:台湾荷西殖民时期从1624年荷兰人占领台湾算起,一直到1662年郑成功击退荷军部队为止,前后一共有38年。
1624年,原占领澎湖荷兰人和明军签约,放弃其在澎湖的经营,转而登陆台湾南部,属于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荷兰人首先在“北汕尾”(今台南四草)建立简易的商馆并于1625年,在“一鲲鯓”(今台南安平)筑起了“热兰遮城”(今安平古堡),以此作为统治台湾的中心,为增加米、糖等农作物产量,开始招募中国福建沿海一带的居民迁往台湾开垦种植。
1626年至1642年北部也曾经为西班牙占领[13],1626年占领了台湾北部的鸡笼(今基隆),并于社寮岛(今和平岛)筑城而称之为“圣救主”城(即圣萨尔瓦多城)。之后占领蛤仔难(今宜兰),并在沪尾(今淡水)兴建“圣多明哥城”(位于今红毛城原址)。
后来荷兰人与西班牙人在东亚展开竞争,于是荷兰人对日本政府散播西班牙企图颠覆日本政府阴谋,引起日本锁国政策(仅仅允许清帝国与荷兰)。为了进一步驱逐西班牙势力,于是荷兰人于1642年派舰北上攻占了西班牙的占领的鸡笼地区,赶走了西班牙人。
荷兰以热兰遮城为中心所建立的殖民王国,是台湾历史上第一个有系统统治台湾的政权,并有少量对平埔族的教育与传教事业。占领台湾的目的是为对中国、日本、韩国与东南亚贸易据点的枢钮,台湾据点成为当时荷兰东印度公司亚洲据点的第二名,但获利主要是配送给荷兰的股东,而非用回馈当地人或用于当地的建设。
荷兰人在台湾岛上的统治,由于对汉族移民及平埔族等民族的百般苛征、限制,终于在1635年与1636年分别爆发麻豆溪事件与萧珑事件两次大型的原住民反抗活动。1652年,在荷兰人的殖民统治下,以郭怀一为领袖的汉族系移民对台湾的荷兰人政府展开大规模的反抗事件,不幸失败,随后荷兰人兴建普罗民遮城(今赤崁楼)以加强防范反抗事件。
随后郑芝龙也大规招募移民渡海拓殖台湾。1661年郑军围热兰遮城,最后终于在1662年2月攻下热兰遮城,将荷兰人驱逐出台湾,结束荷兰统治台湾。

郑成功

郑氏治理时期:郑氏治理时期从1662年南明延平郡王郑成功领军围降荷兰之部队,经郑氏三代统治台湾至1683年降清为止,统治时间前后共23年。
以反清复明为口号的郑成功经过九个月的苦战,迫使荷兰殖民总督揆一于1662年2月1日(黄历12月13日)签字投降,撤离台湾,自此台湾归为郑氏政权治理,建立了台湾历史上第一个汉人政权。郑氏改赤崁建都为东都明京,即今台南市所在之地,设一府二县,另设一司为澎湖安抚司。郑成功于同年6月23日病逝死后,其子郑经继位后于1664年改东都为东宁,外人以“东宁王国”称全台。
英国、日本等国家也将台湾视为一个独立国家进行贸易往来;英国东印度公司曾与郑氏政权签订通商条约,当时英国人直称其为“台湾王国”或“福尔摩莎王国”。在陈永华的辅政下,建立完整的中央政府体制,抚土民,通商贩,兴学校,进人才,定制度,境内大治。
之后郑成功之孙克塽继位,于1683年郑军水师在澎湖海战为清军所败,郑克塽被迫投降。清廷官员虽曾建议放弃台湾,但康熙仍将台湾划入清朝版图,归福建省管辖。
清治时期:台湾清治时期始于清朝将领施琅于1683年攻取台湾,1895年甲午战争后割让给日本为迄,实质统治台湾的时间计212年。
1684年4月,台湾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台湾有史以来首次正式被收编为中国的一部分。在17世纪初期清朝政府起初对于台湾的统治采消极政策,治台政策主要尽量以较低的成本来经营建设,并且视情况鼓励人民开垦,先是将十几万在荷郑时期就已居住在台湾的居民强制遣返大陆原籍,再对大陆人民移民台湾严格限制,禁止携带家眷,但中国大陆沿海省分仍有不少人民冒险偷渡来台,在台湾西半部各地落脚定居,后来慢慢开始有向台湾东部开垦的行列,但为数不多[16]。由于初期清廷从大陆派来的官吏素质粗劣、官民间语言的隔阂、以及清廷对台湾住民的高压政策等,造成武装起义或骚扰事件不断发生,1721年的朱一贵事件、1786年的林爽文事件、以及1862年的戴潮春事件,被称为清朝统治下台湾的三大“叛乱案”。
到了18世纪乾隆后期开始出现大量开垦移民,而此台湾移民,又以漳州人与泉州人居多。由于先来后到的土地分配冲突而相继发生泉漳械斗武装冲突争执。清治官衙控制力薄弱,无法禁绝遏止,地方官甚至藉漠视两方争斗与分化,造成两败俱伤以削减可能的叛乱力量。这种族群间的对立,造成经济与文化交流的更加困难。经19世纪末期两族群许多地方仕绅努力,才渐次有所改善。不过到如今,族群分立观念仍多少还是受其影响。 
19世纪中叶以后,随列强逐步由海路进逼中国,台湾在1860年起,开放部分港口开放对外通商。鸦片战争期间,自1841年9月起英国舰队数度出现台湾外海,试图占领北部基隆港与西海岸中部梧栖港,但都归于失败,这是帝国主义列强对台湾清治时期第一次野心的行动。

 

 刘铭传

1874年,日本藉台湾南部原住民杀害琉球渔民事件,出兵恒春半岛,即“牡丹社事件”。这对清廷以往消极的台湾经营成为一种警讯。清廷在日军出兵台湾后的1874年5月27日,迅速派遣沈葆桢来台,显著地强化台湾的防卫力量,并革新台湾行政、以积极政策使台湾发展。由其继任者、福建巡抚丁日昌继承下来。随后1884年,中法战争中法国军队出兵澎湖群岛及台湾北部。这都让清朝更加重视台湾在海防上的重要性。
1885年,清朝设立台湾省,并由刘铭传出任台湾首任巡抚,在励精图治下,使台湾在短短五年间成为当时中国最西化的省份。
而后至1894年12月由唐景嵩就任台湾巡抚。时已正发生中日甲午战争,由于1894年到1895年清廷在甲午战争的失败,清廷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和澎湖之主权让给了日本政府。
日本统治时期:台湾日治时期为1895年至1945年之间台湾被日本管辖的时期计50年。。
1894年日本接收台湾初期,台湾官绅如丘逢甲等人抗拒割让日本,成立“台湾民主国”,推举末代台湾巡抚唐景嵩为总统,抵抗日本军队的接收,结果日军甫登陆唐景嵩立刻逃至厦门,6月26日刘永福继任台湾民主国总统。将台湾民主国中部以北防务委由台湾知府黎景嵩指挥。之后三个月,民主国和日军发生不少规模不小的血战,并共造成台湾方面14000名兵勇战死,史称乙未战争,同时也是台湾史上最大一次战争。
初期日本治台任用军人为台湾总督,以敉平当时各地的动乱组织,1898年,日本明治政府任命陆军将领儿玉源太郎中将为第四任总督,并派才干卓越的政治家后藤新平担任民政长官以为辅佐,从此采取软硬兼施的政策治理台湾。后到日本大正年间,台湾政局趋转稳。
1908年,铁路纵贯线全线贯通,让过去台湾南北需时数日的交通缩短至朝发夕至的1日内。1919年日本政府 ,田健治郎被派任为殖民地台湾的首任文官总督,开始大量建造各项基础建设,如自来水、电力、公路、铁路、医疗、教育。并大量开采台湾自然资源,如金铜煤矿、森林、樟脑、蔗糖、稻米、食盐等,用来作为日本重工业的发展。同时,日本重新划定台湾行政区域,对重要的区域都市开始进行“市区改正”工作,拟定都市计划,改变过去台湾常见的清末闽南地区的乡镇风光,使得街道风貌渐为西洋化,并规划全台道路桥梁、公园绿地、自来水与下水道、电力工程、卫生机构、公家厅舍等。 
日治时期铁道部厅舍,普见的巴洛克式建筑与整齐街景成为主要特色另一方面,受制于殖民政策,日本对台湾人进行殖民教育。虽然在教育制度上对台湾本地人并没有明文限制,但是台湾人仍有差别待遇或歧视。但日治时代的台湾人,除了能接受医学、农牧等技术性质高等教育,不乏是在日治时代修习文、法科而成就卓著者:如台大文学院长林茂生、高等法院推事吴鸿麒、新竹地检处检察官王育霖(为台湾人在日治时代第一位检察官),台南市名律师汤德章...等,殖民政府对推广台湾教育之普及亦有其功。
台湾人民对于日本殖民政府的反抗,初期多为激烈的武力冲突(以中、南部地方势力居多),如1915年第一次以宗教力量结合反抗日本统治的西来庵事件,但最后都以被镇压瓦解或被诱导归顺收场。自1920年代开始,随着日本进入“大正民主”时代,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民族自决”主张的影响,台湾的知识分子也展开一连串要求自治与制度改革的运动,结合偶发的劳工运动,并向民间广为宣传,但到了后期,因为左、右两派的分裂,及日本殖民政府加强压制力道而逐渐消沉。蓬勃的日治黄金时期在的台湾博览会达到顶峰,铁路路线扩建、米糖产量增加、邮信电信普及等等经济成果也导致台湾社会人口增加、公学校普及和放足的彻底实施、现代卫生环境建立与守时守法观念养成等重大民生改革,进而举行了台湾首次选举。1930年4月10日由八田与一规划监造的嘉南大圳及乌山头水库顺利通水使用,成为全台湾第一、日本第一、亚洲第一甚至是全世界第三的大型水利工程设施,使台南州地区多达150000甲的土地拥有充沛水量。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937年起),日本为加强对台湾的控制,推行皇民化运动。第一阶段是1936年底到1940年的“国民精神总动员”,重点在于“确立对时局的认识,强化国民意识”。第二阶段是1941年到1945年的“皇民奉公运动时期”,主旨在驱使台湾人为日本帝国尽忠。“鼓励”台湾人说日语并推行日式教育,改姓日本姓氏,穿日本服饰,奉祀传统日本信仰神道教,全盘接受日化生活。另外日本当局也于1945年全面实施征兵制,召集台湾人从军或负担军队劳役,投入中国及东南亚战场,并在胁迫、欺骗或是不可抗力的情况下征集许多慰安妇。
1944年后,受到盟军25次大空袭影响,受波及的台湾农工生产值于战争结束前的1945年降到最低点。1945年8月14日,日本天皇发表终战诏书,二战结束。中华民国政府于1945年10月25日在台北公会堂举行中国战区受降典礼,并开始了中华民国政府接收台湾作业。

 

二二八事件


 民国时期: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战败并签署《日本降书》,当时的中华民国政府代表何应钦接收台湾,而后设立由陈仪出任台湾行政长官的“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由于接管的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施政不当引发民怨,加上战后经济崩溃与恶性通货膨胀及原本住民与外来住民之间不平等差异...等,最后在1947年初,因查缉私烟所引发的警察和人民冲突,导致二二八事件爆发。之后国民政府后续还有清乡行动,许多与事件无关的各界菁英与百姓也被无故杀害,或逮捕之后不经审判而被监禁、处死或就此失踪。此事件埋下后来族群与党派对立与台湾独立运动的种子。

台湾当局治理时期:1949年国民党当局因国共内战失败而撤退至台湾。由于解放军仍持续攻击国民党军,从1949年10月24日渡海进攻大金门的古宁头战役开始发生不少大小规模的惨烈战役,直至1958年金门八二三炮战防卫成功,使得双方暂时停火。之后经过二年(1960年),与往后1965年间偶发零星小战斗,此军事冲突直到1978年底才正式宣告国共内战时代结束,台湾海峡危机得以正式终止。

 

 蒋介石

国民党当局迁台之后,当时蒋介石冻结有关规定,并于1948年5月10日公布实施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与1949年5月20日施行戒严法,展开长期的戒严与白色恐怖时期。之后国民党当局在台湾一方面利用美援,推行经济上的变革,稳定农业,扶植工业及中小企业;一方面透过《戒严令》和《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等法令,配合党、当局、军队、特务的结合掌控,持续政治与社会上的强势控制,巩固一党专政体制,并压制许多反对言论或行动。
现代台湾地图1950年代,台湾开始实行地方自治,县级以下民意代表与行政首长及“省议会”由公民直选产生。当局开始一系列扶植农业的政策,“台湾省省主席”陈诚推行土地改革(三七五减租、公地放领及耕者有其田),稳定农业。在工业方面,借由土地改革,带动了民营企业和工商业发展,并以加工出口导向为主。1953年,台湾经济已逐渐恢复到战前水平,由于日治时期的基础、中国大陆来台的资金人才与技术及美援等因素下,台湾经济逐步走向迅速成长。
1960年代,台湾的进口替代产业面临区内市场饱和的问题,同时一些工业化国家的工厂面临工资上涨等因素,因此纷纷搬迁到一些具工业基础又劳工成本低廉的地区,台湾的经济政策遂改为出口扩张。1966年,当局成立高雄出口加工区,这是亚洲第一个出口加工区。1963年,工业占台湾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逐渐超过农业。此后直到第一次石油危机为止,台湾长期保持年均两位数以上的经济成长率。1968年,当局开始实施九年国民义务教育,对台湾的社会具有跨时代的重要意义。
中沙大桥属于中山高速公路的一个环节,象征十大建设期间沙特阿拉伯对台援助的情况1970年代台湾进入经济起飞时代,由于石油危机带来的全球经济不景气,1973年11月台湾地区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蒋经国推动十大建设及十二大建设以稳定经济发展。蒋介石于1975年4月5日病逝后,由副领导人严家淦续任台湾地区领导人至1978年届满。1978年蒋经国经由第一届“国民大会”选举,担任了第六并连任第七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并持续发展本土化及民主化,不过仍有特务政治情形。台湾的产业形态也由以农渔业为主顺利转型为以工业制造业与商业服务业为主,台湾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的所得与生活水平均有显著提升。
1971年在台湾当局宣布退出联合国 ,此后各国陆续解除邦交关系。1979年1月1日,台湾当局与美国“断交”,外交处境造成相当冲击。台湾的党外团体开始透过私下发行的政论杂志,对国民党执政的当局进行抗争,要求全面落实民主政治与言论自由。1979年12月,在高雄市所发生的美丽岛事件,是规模最大的民主抗争事件,随之而来的对被逮捕相关人士的军事审判也引起社会注目。
1980年代,随着产业从农业发展到轻重工业、国民教育普及,区内生产总值超过六千美元,台湾被视为亚洲四小龙之一,股市指数曾高达万点,当局成立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大力鼓励内外厂商投资集成电路、电脑等高科技产业,台湾中小企业也被电子产业的蓬勃发展所影响,此时台湾的个人电脑主板产量因此位居世界第一,台湾成为新兴工业地区。
随着民主运动的蓬勃展开,与1986年戒严状态下当局仍默许民主进步党成立。由于在陈文成命案、江南案、十信案的相继爆发,以及党外人士的抗争与民主诉求,终于在1987年7月14日蒋经国颁布宣布“解严”。随后更进一步开放党禁及报禁、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及国会改革。蒋经国在1988年去世,副领导人李登辉继任,蒋家父子两代的统治也随之结束。
中国地对空导弹台湾海峡的覆盖范围1990年代台湾更落实为民主化地区,街头抗争成为台湾日后自由民主社会的常见现象,著名的如五一九绿色运动、鹿港居民反杜邦设厂事件、五二〇农运、无壳蜗牛运动。李登辉于1990年第一届“国民大会”第七次会议地区领导人选举当选之后,仍持续推动民主化与台湾本土化政策,在任内陆续推动六次“修宪”。 1990年大学生发起三月学运,李登辉认同此学运并宣布“修宪”及改选“国民大会”,在1991年5月1日宣布结束“动员戡乱”,并结束“万年国会”的运作,之后决定在1996年举行首次台湾地区领导人直选。1995年3月,全民健保正式实施,台湾福利制度的完善初见端倪。
1995年中国大陆在接近台湾的岛屿举行一连串攻岛军事演习与导弹试射,让海峡两岸紧张关系升高到极点,造成当时台湾人民一股恐慌现象,美国为此派航空母舰战斗群前往台湾海域确保台湾海峡平静。1996年3月23日,李登辉与连战赢得了台湾地区第九任正副领导人职位,也是台湾史上首次真正民选的正副领导人。1998年,台湾当局为了解决当局与地方行政区的过度重叠而通过了将“省”虚级化(精省)。1999年,李登辉受访提出了特殊的国与国关系,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国”为两个对等的国家,再使两岸紧张关系提高。1999年9月21日发生芮氏规模达7.3的大地震,此为20

世纪末期台湾伤亡损失最大的天灾
新纪元开始,2000年3月18日,由民主进步党提名的陈水扁吕秀莲当选第十任正副台湾地区领导人,写下首次政党轮替的纪录。于2001年1月1日,厦门与金马小型三通实施,首度实现两岸小规模的正式通商、通航和通邮。2001年以台澎金马个别关税领域的名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02年8月,陈水扁公开表示台湾与大陆的关系是“一边一国”,引发台湾、中国大陆及美国各界的争议。2003年3月14日台湾的首例非典型肺炎引发SARS风波,使得全台湾产生恐慌浪潮,创下台湾1949年以来,医院封院、街坊封楼、医院外全面发烧筛检的首见景况。2004年,第三次台湾地区领导人直选陈水扁及吕秀莲当选连任,陈水扁竞选期间发生枪击案引起社会广大的争论。2005年6月台湾地区立法机构预算审核通过新十大建设。2006年9月9日,因民进党执政当局爆发多起弊案,由民进党前主席施明德发起反贪腐大游行,台湾社会产生了广大政治对立并产生了许多特殊次文化效应,2008年下台后,陈水扁因贪污洗钱数额巨大被司法机构逮捕,目前正在审查中。
第十二届的地区领导人选举(第四届地区领导人直选),于2008年3月22日举行,中国国民党总统候选人马英九当选为第12任中国台湾地区领导人,是台湾地区的最高首长。

台湾省-行政区划

 

 

地级市:台北市 (省会)、 高雄市台北县
县级市:基隆市新竹市台中市嘉义市台南市
县:桃园县新竹县宜兰县苗栗县台中县彰化县南投县云林县嘉义县台南县高雄县屏东县花莲县台东县澎湖县。其中台北县的部分组织、财政地位准用地级市之相关规定。
其他:金门县及连江县(行政区划属于福建省)。
海岸:西部海岸(沙岸)--多沙滩、沙洲、潟湖,海岸平直单调、海水较浅。
东部海岸(岩岸)--高山与深海相邻,沿岸平原狭窄,海水较深。
北部海岸(岩岸)--岩石岬角与海湾相间,为台湾海岸最曲折的一段。
南部海岸(岩岸)--以珊瑚礁地形为主。
附属岛屿:台湾的附属离岛包括兰屿、小兰屿、绿岛、小琉球、龟山岛、龟卵屿、七星岩及基隆东北方的棉花屿彭佳屿花瓶屿基隆屿和平岛、中山仔屿、桶盘屿、钓鱼台群岛(共8个,另有3个未命名岩礁),总共22个。(旗津岛原属于半岛,因高雄第2港口开港,独立成岛,但非属传统22个附属岛屿

台湾省-地理

 

 

 台湾地形

地质:台湾岛地图台湾岛主要是由两个板块的挤压产生。分别是属于大陆板块的欧亚板块,以及属于海洋板块的菲律宾板块。挤压的作用分为两个部分。在菲律宾板块西边,欧亚板块沉入菲律宾板块下方,而菲律宾板块的北边,则是菲律宾板块沉入欧亚板块下方。挤压作用使得台湾岛逐渐隆起,并且在台湾的南方形成马尼拉海沟、吕宋海槽与吕宋岛弧,以及在台湾的东北方,形成琉球海沟与琉球岛弧。
台湾岛突出海面之后,形成许多山脉。花东纵谷将台湾岛一分为二,纵谷东边的海岸山脉属于菲律宾板块,西边的中央山脉、雪山山脉与玉山山脉则属于欧亚板块。玉山山脉形成之后,由于上层向西滑动而形成了阿里山山脉[7]。来自高山的雨水冲刷,导致了山脉西侧冲积平原的诞生。至今持续的板块运动,则产生了火山群与频仍的地震
地形:台湾全岛南北纵长约395公里,东西宽度最大约144公里,环岛海岸线长约1139公里,含澎湖群岛总长约1,520公里,面积约35,915平方公里,四面环海,岛屿整体形状似长条蕃薯状。
台湾岛四面环海孕育了各种海岸地形。北部海岸多为岬湾与巖岸,西部海岸多沙滩、沙丘、潟湖、泥质滩地,南部恒春半岛是珊瑚礁海岸,东部属断层海岸,坡度陡峻而多断崖。河流川短流急,不仅有岩石外露的河床,也有平沙铺地的河床,直流型的或曲流型的,甚至有湍急回头湾,瀑布壶穴奇石,遍布台湾各条溪流上游。
山脉大多成东北偏北走向。主要山脉有纵贯南北的中央山脉,靠西侧的玉山山脉与阿里山山脉,北部的雪山山脉,以及紧邻东海岸海岸山脉,这些山脉合称台湾山脉。最高峰为玉山山脉的玉山主峰,海拔3,952米,不仅是台湾第一高峰。在日治时期亦为日本最高峰,故有“新高山”之名。台湾岛亦为世界地势高度第四高的岛屿。丘陵地带则大多在北部与靠近山脉地区,这些山地与丘陵共约占台湾岛总面积的三分之二。
平原与盆地虽狭小分散,却是人口稠密的地区。主要盆地有北部的台北盆地,中部的台中盆地与埔里盆地,以及东部地区的泰源盆地[8]等。嘉南平原位于台湾南部,是台湾最大的平原。其他还有中部的彰化平原,南部的屏东平原,东北部的兰阳平原,以及东部的花东纵谷等。地形如平原般平坦,但地势较高的台地有林口台地、桃园台地、大肚台地、八卦台地等。
水文:台湾大、小河川共129条,超过100公里只有六条,主要的河川大都在西岸,长度最长为中部地区的浊水溪,流域最广为南部的高屏溪。北部的淡水河则是

日月潭

长度第三与流域面积第三。其他由北往南依序为大安溪大甲溪、大肚溪、曾文溪等。东北部与东部地区主要河川则有兰阳溪立雾溪花莲溪秀姑峦溪等。台湾的天然湖泊不多,最大的是日月潭,其余大多是由人工所修筑的埤塘、水库居多。
台湾之河川由于地势陡峻,河床比降极大,易发生洪水干旱,于是台湾早年即有水库之建设,至2006年底,台湾地区已经完成之水库堰坝计有109座,合计蓄水总容量有271,425万立方米,有效容量219,905万立方米,以曾文水库最大,总容量71,270万立方米,有效容量59,550万立方米。其他在离岛部分,澎湖县有8座,金门县13座以及连江县7座。
台湾地区主要河川防洪工程,于日治时期即有规划实施,政府于1950年至1957年间,将日人未完成及兴建中之计划逐步实施,防洪工程之重要性随经济发展不断提高,政府并在1979年至1985年推行之12项建设第9项纳入“修建台湾西岸海堤及全岛重要河堤计划”,并持续在1986年至1991年14项重要建设第9项列入“继续河海堤计划”,1992年至1997年推动之国家建设6年计划列入“河海堤后续六年计划”。

台湾省-气候

 

 

多雨的港口基隆

由于北回归线通过台湾岛中南部,将台湾南北划为两个气候区。北部为副热带季风气候,南部为热带季风气候。5月到9月是台湾的夏季,每日气温经常可达27到35度。7月的平均气温达到28度。冬季时间短,气候也较温暖,1月平均气温为14度,但在合欢山、玉山、雪山等山区地带仍然有降雪的机会。
年均雨量:台湾平均年降雨量为2515毫米,但是伴随着季节、位置、海拔标高的不同,降雨量也随之变化。北部、东部全年有雨,其中基隆因降雨量丰沛而被称为“雨港”。中南部的雨季主要在夏季。
气象:台湾岛经常有许多台风经过,6月至9月是台风季,每年两季平均都有三到四个台风侵袭台湾。台风为台湾提供了充沛的水分,但由于降雨空间和时间分布十分不均,容易引发洪水与土石流等灾害。另一方面,如果缺少夏季台风所带来的雨水,到了冬季就容易出现干旱;因此,各大河川普遍修筑水坝,雨季蓄水兼发电,旱季提供民生用水。
台湾冬季盛行来自蒙古高压的东北季风,夏季盛行西南季风,高峻山脉能阻隔季风,形成雨影效应。

台湾省-主要城市

 

台北101大楼

台湾大部分城市均集中在西部,其中最大的城市是位于台北盆地的台北市,约两百六十多万人,若台北县市都会区合计,则有五百多万人(2007年)。第2大城高雄市位于台湾南部,拥有台湾第一大港高雄港及颇具规模的工业。中部的台中市为第三大城市,人口也超过百万。而第4大城台南市人口虽仅76万人,但其都会区仍有百万人规模。
此外县级市及人口15万以上的县辖市尚有:北部:基隆市新竹市(以上县级市);板桥、土城、汐止、树林、中和、永和、新店、三重、新庄、芦洲、桃园、八德、中坜、平镇、苗栗(以上县辖市,苗栗市人口约9万)。
中部:丰原、彰化、大里、太平、南投(县辖市,南投市人口约10.5万)。
南部:嘉义市(县级市);新营、永康、凤山、屏东(县辖市)。
东部:两大城花莲及台东(县辖市,人口皆约10万)。
外岛:马公(县辖市,人口约5.5万)。

台湾省-人口

 

台湾族群分布比例

台湾目前总人口约2,303万人(2008年12月统计),可分为四大族群:原住民、福佬人(或称河洛人,俗称台湾人)、客家人、外省人。原住民约占总人口2%,其余绝大多数为汉族。其中又分为“本省人”(86%)以及“外省人”(12%)。本省人主要为福佬人(73%)和客家人(11%),已经在台湾生活许多代。外省人是指1949年跟随国民党来台的新移民以及其后代。由于混居及通婚,目前除了在部分地区如眷村外,两者已不易分辨。客家人主要遍布于北部桃园新竹苗栗地区,鹤佬人则平均分布在台湾各县市。

台湾族群分布比例近年来由于台湾经济以及生活水准的提升,吸引世界各地许多族群来台工作,其中以东南亚人

 

 阿美族

民为主,例如一些外籍劳工(如:泰劳、印尼劳、越劳)、帮佣看护(如:菲佣、印尼佣、越佣)等,还有一些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偷渡者。近年来,部分台湾男子以东南亚或中国大陆的女子为结婚对象,在台湾一股称呼为“外籍新娘”(外籍女性配偶)或“大陆新娘”(中国大陆女性配偶)以及其婚生子女的新住民族群,已经隐然形成。这些女性,希望社会能称呼她们为新移民女性。由于台湾人与东南亚国家人民通婚(大部分是台湾男性和东南亚女性通婚)日益增加,亦有所谓的第五大族群或新住民的称呼。

目前执政者承认的台湾原住民共有14族,其中传统9族包含了原统称为高山族泰雅族阿美族布农族卑南族排湾族鲁凯族邹族赛夏族及兰屿上的达悟族(旧称雅美族),近年太鲁阁族、赛德克族由泰雅族划分出来,而撒奇莱雅族由阿美族划分出来。属于平埔族的则有邵族噶玛兰族也获得承认。至于其它平埔族族群划分虽已有学术研究,但官方尚未认定。

台湾省-文化

 

歌仔戏为发源于台湾的传统戏曲

语言与文字

文字上,台湾使用传统的正体中文(中国大陆地区则使用简体中文)。由于义务教育的落实与战后初期的强制推广,官方语言国语是目前台湾最通行的主要语言,另外次要常见的语言为闽南语客家语,由于政府与民间非常注重英语教育,且因日本曾在二战前统治台湾的影响使年长者普遍可使用日语,因此常见使用外国语言为英语和日语,本土语言与文字也大量吸收不少这些外来语,即使台湾使用与其他华人区域使用相同语言,但仍有相当不同差异。

台湾也保留了原始族群、原有省份的语言、方言与外来语言。如台湾原住民各族的语言(以高山族为主)、方言闽南语、客家话以及其他各省的方言,其中以闽南语与客家话为大宗,而平埔族由于与汉人通婚,加上生存压力,其语言大多已几乎消失殆尽。

盐水蜂炮

两岸语言差异

台湾当局所推行的国语是以北京话为基础,但由于国语已经在台湾地区独立发展了50年以上,以致于渐渐与在中国大陆所使用的“普通话”出现差异,部分语音因与台湾本土语言相互影响,造成卷舌音、儿化韵逐渐消失等等。

在中文辞汇上亦与中国大陆多处不同,有些来自台湾本土语言或外来语的新辞汇(主要是闽南语与日语):“杠龟”(没有收获)、“衰”(倒楣)与“欧吉桑”(男性长辈,日文:おじさん)、瓦斯(煤气,日文:ガス)、黑轮(关东煮,日文:おでん)等等,有些则是因为两岸分治后交流变少,造成了用词习惯的差异,例如:中国大陆用词多用“圆珠笔”,台湾用词多用“原子笔”,于是有语言学家因此称之为“台湾国语”或台湾华语(南方方言尤其是江浙方言的普通话发音,“原子笔”为佐证。

教育与学术

台湾现行学制为小学6年制、国民中学3年制的义务教育,高等中学3年制(含高等职业学校)、普通大学4年制,而师范、法律(仅东吴大学,其余大学仍为四年制)、建筑系所为5年制、牙医系为6年制、医学系为7年制。另有五年制专科学校(五专)、二年制专科学校(二专)、二年制技术校院(二技)与四年制技术学院(四技),大学可设置研究所,培育硕士博士等研究人才。

在高级中等教育方面,可分为强调综合理论与道德素养的教育的高级中学与以技职教育为方针的高级职业学校(皆为三年制)。

另在非正式教育机构还有2─6岁学前机构幼稚园,训练学生加强某特定科目的补习班,家庭教育也是教育的重要一环。社会教育方面,台湾终身教育风气盛行,各地都有专为成人教育设计的学院机构。技术教育方面,台湾有隶属行政院劳委会的职业训练中心与民间各类语言或电脑等学习机构。由于网路发达,因此不少机构及坊间开办网路教育,以建构网路学习环境,激发学习动机,进而带动网路学习。

本土文化

以河洛人为代表的河洛文化客家人代表的客家文化与外省人带来的新文化在台湾岛上共处融合。同时,还有原住民所代表的南岛文化。除此之外,由于台湾日治时期长达50年(1895年1945年),加上欧美对台湾的深刻影响,台湾文化也染上了日本、欧美等地区的印记。

盐水蜂炮以传统的农历作为基础的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在台湾属于法定纪念假日。也有不少深具台湾特色的民俗庆典,如每年一度的迎妈祖、元宵节著名的地方民俗活动苗栗火旁龙、盐水蜂炮、王爷绕境仪式的东港烧王船、中元普渡时的头城抢孤等等。由于台湾庙宇香火鼎盛,因此由大陆流传而来的庙宇文化在台湾发扬光大,台湾的城隍,妈祖,关帝君等祭典活动成为台湾特殊文化,神祇阵头结合武学和艺术的八家将宋江阵、舞龙舞狮民俗表演变成台湾特殊技艺文化,著名有明华园、霹雳布袋戏、九天民俗技艺团...等,其中有些表演团体已迈向国际舞台。在神祇诞辰则常出歌仔戏、布袋戏、户外电影等,但近期有被电子花车取代趋势。

年长民众盛行采信农民历,并依所载吉辰良时作为房子落成、新店开张,或婚丧喜庆...等日常活动之准则,也会依其生肖冲卦作为婚姻参考。由于民间盛行安太岁习俗,不少民众在过年期间会依农民历所载冲犯太岁的生肖而到寺庙请求安太岁并安置光明灯,再由寺庙代为举行祭祀活动,以趋吉避凶。

原住民文化各族各有其特色,布农族文化为射耳祭(以箭射兽耳祷求猎获丰收)与小米祭、皮衣制作技巧、多音部合唱;邹族则是战祭、收获祭与揉皮技术;赛夏族每二年举办一次矮灵祭;达悟族的飞鱼祭;排湾族人的五年祭;鲁凯族的陶壶及琉璃珠制作、雕刻艺术;卑南族则为海祭、男性的猴祭及女性的锄草祭;阿美族的无半音五声音阶等等。

外来文化

在外来文化中,以日本文化对台湾的影响最大,从日治时期受到日本的温泉、日本酒、杂烩、和室等影响,到现今卡拉OK电视剧漫画动画片、电视游戏、Cosplay等,且目前台湾有四个电视频道专门播放日本节目,影响可谓深远。许多年轻人喜欢日本偶像明星、蒐集日本的流行资讯,这些喜欢日本文化的青年人被称之为哈日族。

欧美文化也对台湾影响不少。一方面是由于天主教与基督新教,在台湾地方文化中的扮演了默默扎根角色,如台语诗歌的改编,偏远地区地方教堂的贡献等。此外,欧美教育在台湾教育界中往往被引为典范,近年来台湾教育改革就是基于欧美教育的精神而制定的,台湾的森林小学以及小留学生文化也是深受欧美的影响。

台湾省-生态自然

 

世界遗产潜力点

 

 阳明山地区公园

自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以来,受制于国际社会的现实,中国台湾当局一直无法签署世界遗产公约,因此目前台湾没有任何地点或景观被登录为世界遗产。
自从2000年民进党执政后,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开始推动台湾世界遗产潜力点评估工作,于2003年评选出12处具有登录为世界遗产潜力的地点及景观,包括5处自然遗产、5处文化遗产、2处复合遗产,并在各地举办巡回讲座,推动社区认同、基础研究调查、保护措施等工作。
自然遗产潜力点:阳明山地区公园(台北市、台北县)、栖兰桧木林(宜兰县)、 太鲁阁地区公园(花莲县) 、玉山(南投县) 、澎湖柱状玄武岩(澎湖县)
文化遗产潜力点:淡水红毛城及周边文化景观(台北县)、金瓜石及周边文化景观(台北县) 、卑南遗址(台东县) 、兰屿达悟族聚落及自然景观(台东县) 、 金门传统聚落(金门县)
复合遗产潜力点:阿里山森林铁路(嘉义市、嘉义县) 、旧山线(苗栗县、台中县)

生态

台湾位于亚热带热带,以及大陆海洋的交界处。气候条件使早期的台湾利于生物生存,台湾海峡的隔离,则使冰河时期经由陆桥从欧亚大陆迁移而来的物种,形成为岛上的特有种。另外高山对季风的阻挡能使岛内环境变化较大,例如降雨量的差异。复杂的地形则会导致地理隔离,有利于新物种的形成。流经菲律宾、台湾与日本海域的黑潮洋流,也是生物的营养来源,一方面带来海洋动物与浮游生物,一方面则带来南方植物。

台湾陆地的森林种类主要受到海拔高度影响。海拔1500米以下是阔叶林,1500米以上则是针叶林,35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带则是灌木或草原。不同种类森林所构成的环境,也是各种植物、动物、与真菌的栖息地。台湾的海岸线与邻近海岸地区,过去拥有广大的红树林与沼泽,并因此孕育许多生活在潮间带的动物。但现今大多已经消失,只保留在少数区域,例如台南的七股湿地与台北的淡水河河口。此外最南端的恒春半岛,至今仍存有热带季风林与珊瑚礁。由于人类在平地的开发,大型野生动物大多分布在山区或较稀少的平地森林中。

由于人为的破坏,带给了台湾部分物种的负面影响,有的甚至濒临灭绝或已灭绝。如:福寿螺与吴郭鱼这两个外来种引进后,因欠缺天敌的制衡下,过度繁殖,导致台湾原生的田螺和鲫鱼大为减少;17世纪时曾经满山遍野的台湾梅花鹿,因长期过度捕猎大量鹿皮外销日本等地,以致于目前野生的台湾梅花鹿已经灭绝。

为保护自然风景及野生动植物,台湾当局民政部门营建署自1983年起已公告成立7座地区公园。另为保护野生动植物栖息地,自1986年起也陆续公告19个自然保留区。

地区公园

目前台湾共设有七座地区公园如下表。另有台江黑水沟地区公园新地点研议中。

 

 名称

 所在地

 计划公告时间

 管理处建立时间

 面积(公顷)

 1

 垦丁地区公园

 屏东县

 1982/9/1

 1984/1/1

33,269

 2

 玉山地区公园

 南投县、嘉义县、花莲县、高雄县

 1985/4/6

 1985/4/10

105,491

 3

 阳明山地区公园

 台北县、台北市

 1985/9/1

 1985/9/16

 11,455

 4

 太鲁阁地区公园

 花莲县、台中县、南投县、宜兰县

 1986/11/12

 1986/11/28

92,000

 5

 雪霸地区公园

 苗栗县、新竹县、台中县

 1991/3/1

 1992/7/1

76,850

 6

 金门地区公园

 福建省金门县

 1995/5/25

 1995/10/18

3,780

 7

 东沙环礁地区公园

 广东省东沙群岛

 2007/1/17

 建设中

353,667.95

自然保留区

 

 哈盆自然保留区

名 称 所 在 地 建 立 时 间面积(公顷)
1 关渡自然保留区 台北市 1986/6/27 55
2 哈盆自然保留区 宜兰县 1986/6/27 332.7
3 鸳鸯湖自然保留区 桃园县大溪镇 1986/6/27 374
4 坪林台湾油杉自然保留区 台北县坪林乡 1986/6/27 34.6
5 淡水河红树林自然保留区 台北县竹围 1986/6/27 76.41
6 苗栗三义火炎山自然保留区 苗栗县三义乡 1986/6/27 219.04
7 台东红叶村台湾苏铁自然保留区 台东县 1986/6/27 290.46
8 大武事业区台湾穗花杉自然保留区 台东县 1986/6/27 86.4
9 大武山自然保留区 台东县 1988/1/13 47000
10 插天山自然保留区 桃园县、台北县 1992/3/12 7759.17
11 南澳阔叶树林自然保留区 宜兰县南澳镇 1992/3/12 200
12 澎湖玄武岩自然保留区 澎湖 1992/3/12 19.13(低潮)
13 台湾一叶兰自然保留区 嘉义县阿里山乡 1992/3/12 51.89
14 出云山自然保留区 高雄 1992/3/12 6248.74
15 乌山顶泥火山自然保留区 高雄县燕巢 1992/3/12 4.89
16 挖子尾自然保留区 台北县八里镇 1994/1/10 30
17 乌石鼻海岸自然保留区 宜兰县南澳乡 1994/1/10 347
18 垦丁高位珊瑚礁自然保留区 屏东县垦丁镇 1994/1/10 137.63
19 九九峰自然保留区 南投县集集镇 2000/5/22 1198.4466

野生动物保护区

 

 大肚溪口野生动物

名 称 所 在 地 建 立 时 间面积(公顷)
1 澎湖县猫屿海鸟保护区 澎湖县望安乡 1991/5/24 36.2
2 高雄县三民乡楠梓仙溪野生动物保护区 高雄县三民乡 1993/5/26 274.22
3 宜兰县无尾港水鸟保护区 宜兰县苏澳镇 1993/9/24 101.62
4 台北市野雁保护区 台北市万华区 1993/11/19 203
5 台南市四草野生动物保护区 台南市安南区 1994/11/30 515.1
6 澎湖县望安岛绿蠵龟产卵栖地保护区 澎湖县望安乡望安岛 1995/1/17 23.3
7 大肚溪口野生动物保护区 台中县龙井乡与大肚乡、彰化县伸港乡与和美镇 1995/2/28 2699.73
8 棉花屿、花瓶屿野生动物保护区 基隆市北方外海约65公里处之岛屿 1996/3/18 226.3824
9 兰阳溪口水鸟保护区 宜兰县壮围乡及五结乡境内 1996/9/16 206
10 樱花钩吻鲑野生动物保护区 台中县和平乡武陵农场七家湾溪集水区 1997/10/1 7124.7
11 台东县海端乡新武吕溪鱼类保护区 台东县海端乡 1998/12/4 292
12 玉里野生动物保护区 花莲县卓溪镇 2000/1/27 11,414.58
13 马祖列岛燕鸥保护区 福建马祖 2000/1/26 71.6166
14 新竹市滨海野生动物保护区 新竹市 2001/6/8 1600
15 台南县曾文溪口北岸黑面琵鹭动物保护区 台南县 2002/11/1 300
16 宜兰双连埤野生动物保护区 宜兰县员山乡  17.1578
17 高美湿地野生动物保护区 台中县清水镇  400  

林业自然保护区

 

 达观山自然保护区

名 称 所 在 地 建 立 时 间面积(公顷)
1 雪霸自然保护区 新竹县五峰乡、尖石乡、苗栗县泰安乡、台中县和平乡 1981 21254.09
2 二水台湾猕猴自然保护区 彰化 1981 94.02
3 海岸山脉台湾苏铁自然保护区 台东 1981 38
4 关山台湾海枣自然保护区 关山 1981 54.53
5 大武台湾油杉自然保护区 台东 1981 5.04
6 达观山自然保护区   
7 甲仙四德化石自然保护区 高雄 1991 11.23
8 礁溪台湾油杉自然保护区 宜兰 1992 7.22
9 六龟十八罗汉山自然保护区 高雄 1992 200 

台湾省-政治

 

台湾当局体制具有制行政部门制与首长制混合的性质。现今台湾最高统治者是台湾地区领导人,任期4年,由中国台湾地区符合资格公民选举产生,为台湾地区首长与地区三军的最高统帅,对内负责政治上的最高责任,对外则代表地区行使权责,并对“五院”有协调争议权,并且直接任命台湾地区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

台湾历法采用公历,民间亦通行农历,并使用民国纪年公元纪年

1990年代末期,当局采取“省虚级化”措施,至今“省级”单位虽然依旧存在,但原“省政府”所辖机关皆并入台湾当局,因此行政作业实质上已无省的存在。地区部会、台湾地区领导人办公室与“五院”等皆在台北市。

台湾政治立场主要有统、独两派,但是因为外交情势及环境综合考量,人民基本态度为维持现状。
当局机构
 
台湾当局的主要机关包括台湾地区领导人、台湾地区行政主管部门、台湾地区立法机构、台湾地区司法机构、台湾地区考试主管部门及台湾地区监察主管部门,另外亦于地区内实行地方自治。

台湾地区领导人─地区首长,对外代表台湾地区。至于台湾地区领导人办公室仅为综理领导人办公室事务的幕僚机关,其首长为台湾地区领导人办公室主任。
台湾地区行政主管部门─所谓的“行政院”,掌理地区行政权,行使台湾地区有关规定所赋予之职权,设有民政厅、对外交往厅、防务厅、财政厅、教育厅、法务厅、经济厅、交通厅、“环保署”、“卫生署及侨委会”、“文建会”、“体委会”、“经建会”、“劳委会”、地区科会…等机关。
台湾地区立法机构─所谓的“立法院”,原先的“国民大会”目前大部分职能已经转移到台湾地区立法机构,“国民大会”在2005年6月的修改有关规定案中也已被废除,其职权除了决议有关规定案、预算案、协议案之外,还有质询权、调阅权、正副领导人弹劾权…等,第6次修有关规定后增加了变更管辖范围提议权及听取领导人地区情报告权。
台湾地区司法机构─所谓的“司法院”,但目前的实际的运作仅为地区最高司法行政机关,其成员包括“司法院大法官”,负责对解释台湾有关规定及统一解释有关规定及命令,并组有关规定法庭审理领导人、副领导人之弹劾及政党违规之解散事项。公务员惩戒委员会及各级法院等机关亦隶属于台湾地区司法机构。
台湾地区考试主管部门─所谓的“考试院”,现负责公务人员的考选、铨叙及保障等相关事宜。
台湾地区监察主管部门─所谓的“监察院”,行使弹劾、纠举及审计权。
其中,台湾地区行政主管部门习称“内阁”,其负责人惯被称为“阁揆”,由台湾地区领导人直接任命。

民主选举:公职人员直接由人民选举产生有三,依照台湾有关规定与台湾选罢有关规定:

领导人选举:正副领导人。
议会选举:“立法委员”。
市县公职人员选举:地级市台北市高雄市)市长、地级市市议员、县长市长、县市议员、乡镇市长、乡镇市民代表、村里长。
另外台湾地区立法机构负责人及各市县议会议长为间接选举产生。其中,台湾地区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由台湾地区领导人直接任命。台湾地区立法机构负责人由台湾地区立法机构“立法委员”互选之;而其他“三院”负责人,则是由台湾地区领导人提名,经台湾地区立法机构同意后任命之。

司法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地区有关规定:为根本规定,所有规定皆不可违背在其上位阶的规定(即违规)。包含人民基本权利之规定以及任何地方体制法规,解释有关规定之“大法官会议”解释具有同等效力。
行政规定:包含行政程序规定、诉愿规定、行政诉讼规定、地区赔偿规定以及各行政规定。
民事实体规定:包含民规、商事规定及其他特别规定。
民事程序规定:包含民事诉讼规定、非讼事件规定及强制执行规定等。
刑事实体规定:包含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地区刑事处罚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地区陆海空军处罚条例(军规)及其他规定于各法规中的刑事责任规定(附属刑事处罚条例)。
刑事程序规定:包含刑事诉讼规定等。 
政党:台湾政党发展虽自日治时期开始,但真正政党政治成形与发展是在二次大战后才发生。 1987年台湾地区领导人蒋经国宣布解除戒严令,解除党禁,使得日后台湾能政党林立,至今多达131个政党,以中国国民党与民主进步党两大政党为主,并依政治主张划分为泛蓝阵营泛绿阵营两大政治联盟。现今执政党为民进党,国民党曾于1945年至2000年在台湾维持执政党地位,但直到2000年台湾地区领导人大选中失利后成为在野党至今。其余政党详见的台湾地区政党列表。
当局不限制人民团体成立政党与个人政治主张,但在人民团体法规定人民团体之组织与活动,不得主张共产主义,或主张分裂国土。
统独争议:二二八和平纪念碑为纪念台湾早期政治迫害所立目前台湾广泛受到争论的政治问题是台海问题与统独问题。台海问题主要围绕着台湾中国大陆之间的关系。目前(2007年),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政府均承认一个中国并承认或认知台湾是中国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33],同时也与台湾保持着半官方关系。自从1949年国民党当局迁台后,两岸至今各自在宪法解释上表示拥有中国与台湾主权之共识,依据“中华民国宪法”总纲,“中华民国”领土仍及于“固有疆域”(其领土包含中国大陆与外蒙古)。由于台湾解严后独立运动的兴起,台湾开始诉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宣称的“拥有台湾主权”,及在国际上压抑台湾国际空间的行为,会造成两岸的冲突。但在同时,中国大陆亦在诉求,台湾独立运动所宣称的“两国论”“一边一国”等,及在法律、文化、国家认同等方面上排斥中国的行为,会造成两岸的冲突。
据2006年的一份调查称,台湾住民认同自己是台湾人而不是中国人的比例正在逐年上升[34]。由台湾一些法人团体于2001年9月27日共同举办的“旧金山对日和约五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发表声明:台湾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
2007年9月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台湾请求其“邦交国”申请向联合国大会要求台湾成为其中一员的议案,可是没有被大会接纳直接驳回,理由是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世界各国也纷纷发表言论指出这一观点,其中,美国在此问题上也表态:“台湾并非国家”。

台湾省-经济

 

台北101是目前全世界仅次于
迪拜塔的世界第二高楼

台湾经济是一个由当局主管投资和逐渐减少的国外投资引导的动态的资本主义经济体,当局在经济体系内扮演的角色逐步缩小。实施市场经济后,不论投资、消费或储蓄等皆能自由选择,很多大型的区营银行及企业逐步迈向私有化。过去30年内,平均年均经济成长率达到8%,而出口导向政策赚取的外汇为工业化提供资金保证。台湾的外汇储备是世界第4。根据台湾地区行政主管部门的统计显示,台湾地区人均国民生产毛额,在1961年是153美元,2008年已成长至18000美元,而经济学家也估计台湾国民生产毛额在马英九任期内达到20000美元的的高水准。

台湾人类发展指数在世界国家或地区中排名为25名,列为发达地区。

台湾有许多世界之最。如:台北101(世界第2高)、高雄港(世界第6大港)、东帝士85大楼(世界第15高)、台北市(世界前30国际都市)等。台湾的制造业在世界也是名列前矛。科技业更是赫赫有名,台湾的农业也很发达。

经济发展
在日治时期前期,台湾在日本经济上的地位是食粮生产基地,仅有少数的食物储藏加工业和轻工业,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台湾因战略地位被日本政府重新定位为南进基地,因此在台湾南部的高雄一带发展军事工业。国民党当局迁台后,将台湾视为武力反攻大陆的基地,奉行军事优先和稳定农业的经济政策。自1960年代起,台湾轻工业发展快速,重工业则居于次要地位。当局为了增加出口换取外汇,还设立加工出口区来增加外贸收入。

到了蒋经国时代,为摆脱石油危机,当局致力推动十大建设,为台湾石化业与重工业打下良好的基础,此时恰逢越战,美国向台湾订购大量物资,这些因素都促使台湾经济快速起飞。由于经济发展成功,台湾遂晋身亚洲四小龙行列,亦达到新兴工业化地区水平。之后当局注意到重工业在经济中的地位,实行积极的产业政策,设立中国钢铁、中国造船(今台湾国际造船和中国石油(今台湾中油)等大型区营企业,亦有美国华侨返回台湾设立电子厂,如台积电、联华电子等也取得成功。

1980年代,当局成立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大力鼓励内外厂商投资积体电路、电脑等高科技产业,以耗能少、污染低、附加价值高的技术密集型科技产业取代传统产业,民间中小企业也被电子产业的蓬勃发展所影响。台湾的个人电脑主板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并于于1995年2月地区科会依台湾地区行政主管部门决议,设置南部科学工业园区。之后在2002年由台湾地区行政主管部门核定成立中部科学工业园区,园区分布于台湾中部的台中县市及云林县三县市。

为接续蒋经国“十年经济建设计划”,1990年代初期当局提出的地区建设六年计划只维持了近3年之久,但也率先开启了台湾财政赤字之大门。

2000年政经效应导致隔年经济首次出现1947年以来的负成长。另一方面,由于台湾的电子工业多为ODM,除宏碁现为世界第三大电脑品牌、捷安特已成为世界知名高级脚踏车品牌外,华硕(全球最大的个人电脑主机板制造商)、友讯、趋势科技、微星科技、长荣集团等未来仍有发展空间。至今(2009年)没有完全打开台湾企业赴中国大陆投资的限制。此外,民进党当局提出了新十大建设,希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新产业的养成。

台积电位于南科的晶圆厂

经济结构
台积电位于南科 的晶圆厂,科学园区建设为台湾经济转型高科技国家的象征台湾经济是全球第15大的经济体系,特色为中小型企业众多,与日韩以财阀为主体截然不同。

经济结构已经逐渐由高科技产业取代原先的劳力密集工业,且农业在GDP中的比重从1952年的35%下降到2%。至今形成服务业与高科技产业合计比例逐渐过半的形势,但也面临传统产业快速外移(特别是中国大陆的“磁吸效应”)的问题。

台湾的电子工业对世界经济举足轻重,大多数电脑电子零部件都由台湾生产。对外贸易是台湾的经济命脉,日本和美国长久以来一直是台湾前两大贸易伙伴,但在2005年后退居二三名,中国大陆成为台湾进出口贸易第一大对象,2006年进出口贸易前十名为:中国日本美国香港韩国新加坡德国马来西亚沙乌地阿拉伯澳大利亚

另有部分转向欧洲和东南亚市场,台湾还是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越南的主要投资来源,此外,在中国大陆有5万多个台资企业,长期居留的台商及眷属则有上百万人之多。

台湾省-宗教

 

佛教道教基督教、摩闷教、回教印度教等。

台湾省-旅游景区

 

阿里山

恒春半岛

台中市

台东

宜兰

花莲

桃园

基隆

嘉义

日月潭

澎湖县

新竹 

高雄市

台北市

金门县

台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