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大歌神女评委:自己成长,长成自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03:02:39

——2010年第11期《七彩语文 教师论坛》荐读

 

古语说: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撇开其中悲秋伤怀的感慨,它将人的生命比作植物的成长,可谓是抓住了二者根本的相似之处,那就是,人与万物的生命一样,都要经历自然成长、发展的过程。然而,回过头来看我们的基础教育,揠苗助长的愚蠢行为却从来都没有停止过。读叶圣陶先生关于教育的比喻,江苏省人民教育家首批培养对象、特级教师、常熟实小的薄俊生校长在卷首语中感叹:教育,就是要让学生自己成长。透过孩子弱小的外表,教师要看到他们蕴藏的强大潜力,给予他们自由成长的空间,给予必要的扶持、修剪,唯有让学生自己成长,并长成自己,他们的生命才是真实自然、舒展美丽的。(《让学生自己成长》)

要给孩子们自由成长的空间,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形成符合时代需求和实际需要的教育观、教材观,要在探索中创造,形成独具个性并充满教学智慧的教育风格。本期《七彩语文教师论坛》将与您一同领略诸位老师的教育风采。

考虑到小学生独特的身心特点,苏教版教材主编张庆先生说:语文教育要提高效率,出路就在于“眼睛向下,固本培元”。把教学精力投注到最基础的能力上,放到影响孩子一生的好习惯的培养上。学生的基础打得越牢,以后成长的后劲越足,长成栋梁之才的可能越大。(《眼睛向下,固本培元》)新时期,课改大潮下,为更好地实施教育,教师积极转变角色已成为必然。但在急剧的转变中,要警惕“过犹不及”,防止走下“神坛”的老师们,在世俗的洪流中,去除了“为人师表”的深刻内涵。南京凤凰母语教育科学研究所的周彦老师在《新课程视野中教师角色转变的反思》一文,对相关的社会现象做了鞭辟入里的分析,读来让人警醒、反思。

在实际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好教材对学生的引导作用,恰当地解读教材就成为老师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乔炜老师解读教材时注重儿童经验,看到儿童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有独特的认识事物的方式,有已积累的知识、情感,面对这样活生生的人,教师唯有从儿童经验出发来开发教学,才能使文本的内容在儿童的世界里得到印证,获得新生,才能使儿童在与文本的共鸣中获得感悟与积淀。(《基于儿童经验的教材开发》)顾丽芳老师从语文课程的性质出发,通过解读《最后的姿势》一课,展示了语文教师应有的教材观:应有对语言的品读、把握,这是对语文工具性的坚持;应有对文本思想的领悟,这是对语文人文性的引领;应有联系生活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应有适度拓展,实现用教材教……

教学是科学,是艺术,更是师生心灵的契合与交融,为此,教师的心血与智慧灌注在阅读、习作等各个环节中,一点一滴教学闪光的背后,是教师生命成长,成就自我的足迹。陆丽琴老师“善舍”,舍出了时间,舍出了讲台,舍下了架子,于是在她的阅读指导课上,学生有了“思”的权利,有了“讲”的机会,也找到了学习主人的感觉,“舍”换来的是学生成长的精彩。应美华老师善思,她从一位老师的课堂上,随机锁定一位学生,以定点观察的方式,记录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表现,努力探索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反思“教”如何适应“学”的需求。丁宏喜老师指导学生习作颇有见地,在他的课堂上,学生兴趣盎然,能言之有序,又言之有物地书写自己的思考与体会。杨平老师的语文作业独具匠心,面对一帮“麻辣”学生,他设计了一系列的“麻辣”作业,使这个往日单调的教学环节变成了吸引人的学习游戏。做杨老师布置的作业,成了学生与老师心灵交流的方式,成了语文学习中的一大享受。其实,杨老师的秘诀很简单,您不妨也向他学两招来试试。

教育之根本在于培养人,这个“人”包括学生,也包含老师自身。为了促进学生自我成长,又长成富有个性的人,还需要老师解放自我,在探索与实践中进一步形成创造性的教育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