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刀高清图片: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4:25:06
整体情况
整体情况
个人简介
个人简介
师资培养
师资培养
教育教学思想
教育教学思想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改活动
教改活动
发表论文
发表论文
出版论著
出版论著
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
获奖情况
获奖情况
实践教学总方案
实践教学总方案
实践活动及总结
实践活动及总结
学校督导评价
学校督导评价
校内同事评价
校内同事评价
校外专家评价
校外专家评价
学生评价
学生评价
学校督导评价
学校督导评价
校内同事评价
校内同事评价
校外专家评价
校外专家评价
学生评价
学生评价
',1)">


2011年7月18日 星期一 17:51:33 星期一


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加入时间:2008-6-16 8:43:16 发布者:admin 访问量:4772

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教学目的:以大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方面遇到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为背景,帮助大学生较为系统地了解和学习人生观、价值观理论,掌握马克思主义分析和理解人生问题时的理论立场和基本观点,为科学而正确地解决人生中遇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提供方法论的指导。
(2)教学要求:在教学中,一方面应注意人生观、价值观问题与教材其他部分的内在关联,既要解决本章特有的问题,又要为思想、道德和法律的有关问题提供理论上的支持;另一方面还应注意本教材与其他三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系,既要综合运用其他三门课程提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多种相关学科的知识,又要注意理论的阐释应紧扣本课程的根本任务和本教材的主线。本章要从学理上论证我们认识和解决人生问题的观点和方法是“科学的”,从人生观、价值观理论的层面上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四有”新人的目标提供支持。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在什么意义上理解教材中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关系
(2)关于人生目的问题
(3)关于“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及“人性自私”的分析
(4)如何理解“人生环境”
教学方法与手段:
(1)理论讲授;(2)典型案例教学;(3)课堂讨论;(4)辩论;(5)参观访问;(6)电化教学
教学课时:6课时
导入新课:
通过第一、二章的学习,我们已经明了,大学生应当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坚持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统一,将远大的理想与对祖国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结合起来,做忠诚的爱国者。为什么要树立这样的理想信念,为什么要做忠诚的爱国者呢?本章将从学理上论证我们在第一、二章中认识和解决人生问题的观点和方法是科学的,从人生观、价值观理论的层面上为科学的成人成才目标提供支持。
教学要点:
第一节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第二节 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第三节 科学对待人生环境
提示
第一节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一个人成就什么样的人生,是事业有成,还是庸碌无为;是崇高善良,还是卑鄙邪恶;是彪炳史册,还是遗臭万年,除了受到客观历史条件和机遇等因素的影响之外,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有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取决于追求什么样的人生目的、以怎样的态度对待人生、怎样实现人生的价值。
本节将直接从世界观与人生观的关系问题切入,由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历史的本质的理论过渡到人的本质的观点,说明如何理解“人”及怎样对待人生,再通过不同人生观的比较分析,从理论上阐释究竟什么是科学而高尚的人生观。为此,我想谈四个问题。
教学要点:
一、世界观与人生观
二、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
三、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四、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
教学课时:2课时
一、世界观与人生观
1.世界观
世界观来源于人的生产和生活实践,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就拿生活来说,有的人感到无聊,认为世界不值得留恋,这里就有悲观主义的世界观。有的人认为生活困难是命中注定无法改变的,主张消极忍让,这里就有宿命论的世界观。有的人认为我们只要能把生活困难的现实原因搞清楚,就可以找出克服困难的办法,这里就有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也有人坚持认为少数人是天生的优越者,反对别人有自由生存的权利,这就包含着专制主义的世界观。在对待鬼神上,有的人认为世界上没有鬼神,有的人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等等。可见,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世界观,人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都有指导自己的认识和行为的某些信念和观点。
2.人生观
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它主要包括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个方面。
比如有人把人生看作游戏,以追逐乐趣为能事,这是一种享乐主义的人生观。在学习上,有的人勤奋刻苦,努力钻研;有的人则草草了事,不求甚解。在对待金钱上,有的人视其为粪土,有的人则视其为命根。
3.人的本质
领悟人生真谛,首先要对“人是什么”或“人的本质是什么”有一个科学的认识。
人类早就关心人的本质和人性问题,孟子最早提出“性善论”。荀子提出“性恶论”。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意识到人在世界中的主体地位。亚里士多德把人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提出“人天生是政治动物”。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们把人看作是有理想、有自由意志、追求享乐的,认为理性、自由、享乐是人的本性。法国启蒙思想家把人的本质归结为自由、平等、追求幸福,认为这是天赋的、永远不变的人的本质。这些对人的本质的研究,尽管有许多可取之处,但都未能达到真正科学的水平。因为他们离开人的实践,抽象地考察人的所谓不变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不是神、上帝创造的,而是由动物进化来的。在这个过程中,人是怎样将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的呢?不是理性或意识,而是生产自己生活资料的劳动。因为劳动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所以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关于抽象的人的观点时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6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马克思的这个论断与其说是对人的本质的规定,不如说是提供一种揭示或确定人的本质的方法。这就是说,我们不应当根据善恶之类的抽象原则去规定人的本质,而应当根据现实的社会关系的总和去确定人的真正的本质,这种方法才是科学的方法。一个人,其社会关系全面性发展的程度越高,他作为人的发展水平就越高,就越接近最终脱离动物界。
4.世界观与人生观紧密相联
一方面,世界观决定人生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另一方面,人生观又对世界观的巩固、发展和变化起着重要作用。
现实生活说明,即使曾经树立起了正确的世界观,但在人生实践中如果经不起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人生观的侵蚀,放弃了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那么,正确的世界观必然也会丧失。
二、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
人生观主要由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个方面体现出来的。人生目的,回答人为什么活着;人生态度,表明人应当怎样对待生活;人生价值,判别什么样的人生才有意义。这三个方面相辅相成,其中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有什么样的人生目的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就会追求什么样的人生价值。也就是说,人生目的决定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持什么样的人生态度,选择什么样的人生价值标准。
1.人生目的决定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
古今中外众多创造了辉煌壮丽人生的志士仁人,多在青年时期就确立了正确的人生目的,从而在解决人生的一系列重大课题时,做出正确的选择,始终朝着正确的人生发展方向前进。
周恩来上初中时就“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毛泽东16岁“身无分文、心忧天下”,立志“改造中国与世界”,他们始终朝着这样的人生航向前进。
马克思,他在17岁选择职业时就这样思考:“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当以人类的福利和个人的理想为主要指针。”一个人“只有为了社会进步和同时代人的福利而努力,才能够使自己完善起来。”“假如他只为自己而劳动,当然,他也可能变成著名的学者、大哲学家或是卓越的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尽善尽美的、真正伟大的人物。历史认为那些专为公共谋福利从而自己也高尚起来的人物是伟大的。经验证明,能使大多数人得到幸福的人,他本身也是最幸福的;宗教也教导我们说,大家努力实现的理想是为人类而牺牲自己——有谁能否认这一类的箴言呢?”  “如果我们选择一种能够对人类作最大贡献的职业,那么,我们就不会感到负担太重,因为这是为一切人而牺牲;到那时候,我们所得到的将不是微少的、可怜的自私的快乐,我们的幸福属于亿万人民。我们的事业是默默无闻的,然而,它却是经常不断起作用的,而在我们的遗骸上,将会洒下崇高人们的热情眼泪。”[《马克思的青年时代》,中国青年出版社1982年版]
马克思1818年5月5日生于普鲁士莱茵省一个犹太人律师家庭,曾先后就学于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法律系,重点学习历史和哲学,获哲学博士位。他本可以为自己谋福利从而使自己过上幸福生活,但是他选择了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并战斗到终生。他物质生活贫困,恩格斯给予了经济上的支持和帮助。1883年3月14日,由于反动政府的迫害,长期极端贫困的生活,以及十分繁重的理论和实际工作,马克思在自己的工作椅上与世长辞。马克思为人类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为人类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马克思主义。在20至21世纪之交,马克思被评选为千年最伟大、最有影响的思想家。说明我们当代人仍然敬仰马克思,需要马克思,需要马克思主义!
2.人生目的决定持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人生道路崎岖不平,面对各种各样的矛盾和斗争,不同的人生目的会使人采取不同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人生目的可以使人积极进取,错误的人生目的会使人或是违法犯罪,或是虚度人生,或是悲观消沉、厌世轻生。在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许多事业有成者,无不是在正确的人生目的支配下,以昂扬乐观的人生态度正确对待人生的坎坷。
洪战辉,他13岁时就用单薄的肩膀担起整个家庭的重担,后来又带着妹妹走进大学校园。
2005年"感动中国"人物推选委员会授予洪战辉的颁奖辞:当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就对另一个更弱小的孩子担起了责任,就要撑起困境中的家庭,就要学会友善、勇敢和坚强。生活让他过早地开始收获,他由此从男孩变成了苦难打不倒的男子汉,在贫困中求学,在艰辛中自强。今天,他仍然文弱,但精神上他从来是强者。
推选委员陈彤对洪战辉是这样评价的:他在苦难中表现出坚强,在冷漠中执著于善良,他用实践证明,再草根的生命也能发出炫目的光彩。
无声世界创造美丽:邰丽华
大家还记得2005年春节晚会的舞蹈《千手观音》吧,这个节目的演员都是聋哑女孩,领衔主演的是聋哑女孩邰丽华。
她2岁时因发高烧失去听力,但她并不悲观消沉。她认为,她除了听不见声音外,并不比别人差!她将痛苦化作动力,终于成为优秀的舞蹈演员。
在无声的世界里,邰丽华创造出一种特殊的美丽,给人们带来纯净至美的艺术享受,这美感因克服残疾顽强地表现出来更显灿烂!
2005年"感动中国"人物推选委员会授予邰丽华的颁奖辞——从不幸的谷底,到艺术的巅峰,也许你的生命本身就是一次绝美的舞蹈。于无声处展现生命的蓬勃,在手臂间勾勒人性的高洁。你这朴素女子,为我们呈现华丽的奇迹!心灵的震撼不需要语言,你在我们眼中是最美。
3.人生目的决定选择什么样的人生价值标准
正确的人生目的会使人懂得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而不是向社会或他人进行索取。
深圳慈善歌手丛飞心地纯真善良,同情一切弱者,他从1994年开始慈善资助贫困儿童,坚持长达11年,参加公益演出300多场,义务服务时间累计3600小时,累计捐款捐物300多万元,先后资助贵州、湖南、四川等贫困山区的贫困儿童178名。但他自己却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甚至到了生病无钱医治的困境。丛飞2005年4月被诊断为胃癌,于2006年4月20日20时40分在深圳市人民医院去世,年仅37岁。丛飞生前立下遗嘱捐献眼角膜,丛飞捐献的眼角膜使4名眼疾患者受益,丛飞用自己的眼睛给他人带来一生的光明。丛飞以他最后的爱心之举,将光明永远馈赠社会、长留人间!
丛飞一直相信,这世界上有许多人需要人们的帮助,有些人甚至会因为人们的帮助能够改变一生的命运。他说:“我不能成就整个世界,却可以尽我所能成就一些孩子。”
丛飞的这种精神,就是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精神。“人生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有没有虚度光阴。”短短37年的人生,丛飞坚定地走着一条奉献之路,他视奉献精神为人生的第一需要,无论什么情况都动摇不了他的信念,只要能为社会尽一分力,只要能为群众带来欢乐,他总是不辞辛劳、踊跃参与。他短暂的一生,用真诚的心灵来歌唱,用无私的付出来服务。无论是在偏远山区,还是在繁华都市,他“传递爱心、传播文明”的美好德行产生了很强的感染力,所到之处,人们无不感受到他热烈、真挚的情怀。丛飞用自己的行动为“奉献”二字作了最好的诠释,对什么是人生的价值作了最出色的回答。丛飞精神告诉我们:奉献精神是实实在在的行动,为群众做事,为社会尽责,才能赢得社会的认同和尊重,这样的人生才最有价值。
(丛飞纪念馆http://www.china5000.org.cn/congfei/index.htm)
(下面请看视频: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获奖者 丛飞)
可见,人生目的是人生的航标,它指引着人生的航向。不同的人生目的会有不同的人生选择,不同的人生选择决定着不同的人生追求,不同的人生追求决定着不同的人生价值。
三、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人生目的,回答人为什么活着;人生态度,表明人应当怎样对待生活。
1.人生态度与人生观
所谓人生态度是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所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图。每一个人在生活实践中,都会遇到义利、荣辱、苦乐、得失、成败、祸福、生死等人生矛盾,如果以正确的人生态度对待和处理这些问题,就可以正确地把握人生,取得人生的成功。
丛飞热爱生活,一直保持着乐观、坚强、自信的生活态度,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向人们展现出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丛飞甘于清贫,不慕奢华,不图安逸,奋斗不止,不管面临什么样的困难,从不放弃,从不退缩,在奋斗中与命运抗争,在奋斗中实现人生的价值。丛飞的这种精神,就是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丛飞的这种精神告诉我们:始终保持勤俭的美德,始终保持奋斗的品格,生命才能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1)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反过来,一个人对人生的态度如何,往往对人生观有重要影响。
一个人如果坚持庸碌无为的人生观,就会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对什么事都显得“无所谓”。反之,如果坚持事业有成的人生观,就会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人生态度也是人生观的表现和反映。
一个人如果抱着“浮生如梦”,“及时行乐”,“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混世态度,其背后必然是低俗、庸碌和沉沦的人生观。一个人如果“看破红尘”,满眼只见烦恼和痛苦,以悲怨愤懑、心灰意冷的态度对待生活,其背后必然是消极悲观的人生观。与之相反,一个人如果满怀希望和激情,热爱生活,勇敢坚强地战胜困难,其背后一定有一种正确的人生观作为精神支柱。
2.端正人生态度
人生态度既制约着一个人对人生矛盾和问题的认识与把握,又影响着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和人生走向。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人生态度千差万别,有理性的也有非理性的,有乐观的也有悲观的,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当代大学生既面临着难得的人生机遇,也面临着艰巨的人生挑战,在人生实践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困难,需要端正人生态度。
(1)人生须认真。以认真的态度对待人生,就是要严肃思考人生的意义,明确生活的目标和肩负的责任,认认真真地做好每一件事。
(2)人生当务实。一个人要从人生的实际出发,树立远大理想,并把远大理想寓于具体的行动中,不能好高骛远,空谈理想,要从小事做起,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人生目标。
(3)人生应乐观。人生是丰富多彩的,也充满了各种矛盾和问题。大学生面对学习、就业、恋爱等各种实际问题,许多事情不会总是尽如人意,也可能有失望和暂时的困难、挫折。要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要相信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只要坚持努力,最终一定会取得成功。
(4)人生要进取。人生实践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要积极进取,不能贪图安逸、满足现状、因循守旧要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
洪战辉精神是当代优秀大学生和当代大学校园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2005年12月16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开展向洪战辉同学学习的通知”。通知指出,“洪战辉同学的感人事迹,在高校和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他将实现自身价值和关爱家人、服务社会统一起来,使自己的青春绚丽多彩,展示了当代大学生的崭新精神风貌,是当代大学生的优秀代表和先进典型。他自强自立、勇于进取的精神,弘扬了社会公德,倡导了文明新风,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洪战辉精神是一种挑战困难、积极进取的人生追求,是一种勇于负责任、不辱使命的思想品质,是一种自强自立、奋斗不息的坚韧品格。
无声世界创造美丽:邰丽华
2005年的春节晚会,一下子让所有的中国人都知道了邰丽华,以及她领衔主演的舞蹈《千手观音》。
在无声的世界里,邰丽华创造出一种特殊的美丽,给人们带来纯净至美的艺术享受。推选委员会评价道:邰丽华的美丽来源于心灵和品质,这美感因克服残疾顽强地表现出来更显灿烂,她的美丽,体现着追求光明、战胜困难的人类精神。
2005年"感动中国"颁奖辞, ——从不幸的谷底,到艺术的巅峰,也许你的生命本身就是一次绝美的舞蹈。于无声处展现生命的蓬勃,在手臂间勾勒人性的高洁。你这朴素女子,为我们呈现华丽的奇迹!心灵的震撼不需要语言,你在我们眼中是最美。
获奖者感言(邰丽华):我们始终抱着一颗感恩的心,来感谢曾经帮助我们和关心我们的社会各界的朋友和残疾朋友们。
推选委员濮存昕:  邰丽华的美丽来源于心灵和品质,这美感因克服残疾顽强地表现出来更显灿烂。
(下面请看视频: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获奖者 邰丽华)
四、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
不同的人生观往往意味着不同的生活道路和生活方式,并赋予人生以不同的意义。我们同学应当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选择正确的人生观,屏弃错误的人生观。
1.树立为人民服务人生观
尽管在人类社会长河中涌现过形形色色的人生观,但只有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内容的人生观,才是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才值得同学们终生尊奉和践行。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从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为大多数人谋利益”,到列宁提出的“为千千万万劳苦人民服务”,再到毛泽东精辟概括为“为人民服务”,反映了为人民服务思想和命题的形成及发展的过程,反映了无产阶级人生观、道德观的形成、发展和完善过程。
一个树立了为人民服务人生观的人,就能对人生的目的有更为深刻的理解,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力求为人民多做好事。
湖南郴州市桂东县已故原教育局长胡昭程同志为党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两袖清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用一个共产党员的赤胆忠心、高风亮节,谱写了一曲“三个代表”的时代赞歌!实现了他心灵深处的青春童话!胡昭程用自己的壮丽人生,回答了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共产党人“活着为什么?当官为什么?死后留下什么?”的历史命题和人生命题。他的人生历程、先进事迹,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崇高品质和高尚情操,体现了一个党员干部对事业的不懈追求、无私奉献、求实创新、勇于拼搏的高尚情怀和精神风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强烈的感召力,是“三个代表”具体体现的突出典型!
一个树立了为人民服务人生观的人,就能以正确的人生态度对待人生、对待生活,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们同学应当把个人的努力与人民的事业结合起来,胸怀远大理想,积极投身实践,用坚忍不拔的意志勇敢战胜生活、学习中的种种困难和挫折,不断开拓人生更高境界。
2.抵制错误人生观
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要坚决抵制各种错误人生观的影响。当前社会上存在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错误人生观容易侵蚀大学生的纯洁心灵,要认清这些错误思想观念的实质,警惕和自觉抵制它们的侵蚀。
(1)反对拜金主义人生观
拜金主义人生观是一种金钱可以主宰一切,把追求金钱作为人生最高目的的人生观。用拜金主义指导生活实践,其危害是显而易见的:
a.金钱成为人的全部实践活动的目的和人的生活的全部意义;
b.人与人之间仅存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和冷酷无情的金钱交易,人的尊严和情感被淹没在金钱的冰水之中;
c. 拜金主义是引发权钱交易、行贿受贿、贪赃枉法等丑恶现象的重要思想根源。
近年来,中央不断加大查处大案要案的力度,一批腐败官员受到党纪政纪和国法的严惩。
王道生:2004年12月,湖南省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就湖南省政府原副秘书长王道生及其子受贿案作出一审判决:王道生犯受贿罪,判处无期徒刑。两被告受贿犯罪所得人民币401万元被没收并上缴国库。
吴振汉:2004年12月底,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告,原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吴振汉的全国人大代表资格终止。2004年6月,吴振汉被湖南省纪委“双规”,从而成为继原辽宁省高院院长田凤岐、原广东省高院院长麦崇楷之后,第3个落马的省高院院长。在任省高院院长期间,吴利用职务之便,通过干预案件诉讼、插手基建工程为他人谋利,个人或伙同亲属收受贿赂305万元。
唐吉凯:2006年5月下旬,沅陵县法院对唐吉凯涉嫌受贿行贿一案作出一审判决,认定唐吉凯受贿行贿罪名成立。法院认为,唐吉凯在担任长沙市中院副院长期间,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利用本人职权或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单独或伙同其妻先后收受人民币22万元,行贿人民币15万元,两罪并罚判处唐有期徒刑7年,并处没收财产7万元。
张国光:2004年12月,中共湖北省委原副书记、湖北省原省长张国光因受贿罪被一审判处有期徒刑11年,受贿所得款物被依法没收。张国光曾分别多次收受他人款、物,共计价值人民币572288元。
娄小平:2004年11月底,海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原副院长娄小平因受贿、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被一审判处有期徒刑11年,剥夺政治权利2年。
刘国庆:2004年11月,贵州省人民检察院反贪局原局长刘国庆因犯受贿罪,被一审判处有期徒刑13年,并处没收个人财产人民币10万元,赃款予以没收、追缴。
王钟麓:2004年8月底,浙江省原副省长王钟麓犯受贿罪和国有公司人员滥用职权罪,一审被判有期徒刑12年。1998年~2000年间,王先后5次非法收受他人人民币39万元。
刘方仁:2004年8月,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对贵州省原省委书记刘方仁受贿案作出二审裁定,驳回刘方仁的上诉,维持一审判决。刘方仁因受贿罪被一审判处无期徒刑,没收赃款661万元、美元1.99万元,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王怀忠:2004年2月,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安徽省原副省长王怀忠在济南被执行死刑。王怀忠身为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人民币275万元,非法收受他人人民币230万元、澳币1万元,共计折合人民币517.1万元,为有关单位和个人谋取利益,其行为已构成受贿罪;王怀忠的财产和支出明显超过合法收入,差额巨大,本人对价值人民币480.581103万元的巨额财产不能说明合法来源,其行为已构成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
上述这些腐败官员的落马就是因为受到了拜金主义的人生观的侵蚀。
丛飞的妻子邢丹说“:生活中,钱很重要,但没有精神层面的生活,再多的钱有什么意思?"
(2)反对享乐主义人生观
享乐主义人生观是一种把享乐作为人生目的的人生观,主张人生的唯一目的和全部内容就在于满足感官的需求与快乐。这种人生观是不正确的。
笑话:不同之处
有人问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你和平庸人有什么不同?” 亚里士多德回答说:“他们活着是为了吃饭,而我吃饭是为了活着。”
一些大学生用父母辛苦劳作挣来的血汗钱比阔气、摆排场,追逐名牌和奢侈品。这些观念和行为,不仅危害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危害社会风气。作为学生,应当比学习,比能力!
我们同学一定要认清享乐主义人生观的危害,摆脱享乐主义的陷阱。
(3)反对个人主义人生观
个人主义人生观是一切从个人出发,把个人的利益放在集体利益之上的人生观,主张个人是目的,社会和他人只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
极端个人主义是个人主义人生观的一种表现形式,它突出强调以个人为中心,否认社会和他人的价值,甚至不惜采用损人利己的方式来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极端个人主义在个人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表现为极端利己主义和狭隘功利主义。
据商务部一份调查报告,近几年来外逃官员数量大约为4000人,携走资金约500亿美元。外逃官员腐败案是“叛逃性腐败案”,这类腐败分子是“真正的盗窃国家财富的国贼”,他们利用人民赋予的权力攫取人民财富,将腐败财产转移他国,彻底背叛祖国,背叛人民。
附:部分外逃贪官基本情况
姓名       出逃前职位                    外逃年龄     逃往地     涉案金额
卢万里   贵州省交通厅厅长              57岁       斐济     5500万元
余振东   中国银行广东开平支行行长      38岁       美国     4.83亿美元
于志安   武汉长江动力集团公司董事长    63岁       菲律宾   1亿元
丁岚     中国银行北京劲松分理处主任    36岁       泰国     1.95亿元
蒋基芳   河南烟草专卖局局长党组书记    59岁       美国     2亿元
杨秀珠   浙江省建设厅副厅长            58岁       美国     2亿元
陆海莺   云南省证券公司总经理          49岁       美国     8000万元
高 山    中国银行哈尔滨河松街支行行长  43岁       加拿大   8.39亿元
萧洪彬  上海大东江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43岁 澳大利亚 骗汇7.6亿美元
尹国强   北京市九龙商贸责任公司经理    42岁       罗马尼亚  711万元
钱宏     上海康泰国际有限公司董事长    46岁       巴拿马    5亿元
徐晓轩   福建八闽通信机电设备公司经理  40岁       澳大利亚  4.6亿元
黄清洲   广东国际投资公司香港分公司副总47岁       泰国      13亿港币
付普照    陕西西安普照实业公司总经理   45岁       缅甸   诈骗4035万元
余艾青    北京赤艾商社经理             34岁       俄罗斯    诈骗900万元
蓝甫      厦门市副市长                 59岁       澳大利亚  505.76万
陈满雄    广东中山市实业发展总公司经理 40岁       泰国      4.2亿元
钟武剑     海南省橡胶中心批发市场总裁  46岁      加拿大     5亿元
这些外逃贪官的人生观就是极端个人主义的,他们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不惜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上述种种错误的人生观尽管在形式上五花八门,内容上不尽一致,但它们却有着共同的特征。其一,它们都是剥削阶级的人生观,反映的都是狭隘的阶级利益;其二,它们都没有把握个人与社会的正确关系,它们看待人生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一己之利;其三,他们夸大了人的某方面需要,而忽视人的全面性和全面需要。人除了有自然的需要,还应有社会的需要和精神的需要。
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人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不是为了吃饭!
五、小结
提示
第二节 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人生的意义,需要从人生价值的角度进行审视和评价。
本节将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辩证关系,科学把握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和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把自己的人生与人民的事业紧密结合、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教学要点:
一、价值观与人生价值
二、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
三、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
四、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教学课时:2课时
一、价值观与人生价值
1.价值与价值观
价值是一个在哲学、伦理学、法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众多人文社会科学中广泛使用的概念。哲学价值概念与其他学科中的价值概念是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因而需要从哲学意义理解价值范畴。
对哲学意义上的价值范畴的理解,国内外学者见解各不相同,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立足于主客体辩证法的观点,这种观点着重从主体的地位、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来研究价值。以此为基础,我认为,价值是实践基础上客体对主体的积极效应。价值的主体一定是人,价值的客体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
价值是实践的产物。离开主体的实践活动,价值就无从产生。实践内含着价值,价值内含着实践。实践是价值的根源,追求价值是实践的目的。
价值,被西方学者称为“善”或“好”。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讲,价值与善是两个大体一致的概念。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一般的善或好,是促进主体生存和发展完善,或者说,使主体更美好。所以,不对主体生存和发展有益的效应,就不是价值。
所以,价值是服务于人的,是属人的范畴,离开人就无所谓价值,也无法说明价值。人是的价值世界生成的终极根据和价值世界的轴心。一切价值归根到底也都是为人的价值。人是一切价值产生、存在和变迁的根据、标准和归宿,是价值的实现者和享有者。所以,人人都能给世界以意义,人人都应该得到关怀和尊重;人人都是自主者,人人都应当平等地被视为目的。任何人都应把人当作目的,而不是当作手段来看待,甚至把自己当作手段也是不应该的。换句话说,任何人必须把自己或他人当作人。
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怎样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根本观点。价值观的内容,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评价和准则。思考价值问题并形成一定的价值观,是人们使自己的实践活动达到自觉的重要标志。
2.人生价值
人生价值是一种特殊的价值,是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选择什么样的人生目的,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如何处理生命历程中个人与社会、现实与理想、付出与收获、身与心、生与死等一系列矛盾,人们总是有所取舍、有所好恶,对于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认同什么抵制什么,总会有一定的标准。人生价值就是人们从价值角度考虑人生问题的根据。
对人生价值的看法,在整个人生观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它在深层次上影响、制约和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为人们的人生目的和人生态度的选择提供依据。当代大学生只有正确理解人生价值的内涵,明是非、辨善恶、知荣辱,才能在实践中最大限度地创造人生的价值,成就人生的辉煌。
2006年4月4日中共湖南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做出《关于向黄伯云同志学习的决定》。黄伯云同志1945年出生于湖南省南县,,中南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共湖南省委委员。1980年至1986年,黄伯云同志在美国获硕士、博士学位,1988年毅然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回国。
黄伯云同志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兢兢业业教书育人。同时,以赶超世界科技先进水平为己任,努力攀登科学高峰,刻苦攻克科技难关,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重大成果。通过近20年艰苦卓绝的努力,由黄伯云同志主导发明的“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荣获200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结束了该奖项连续六年空缺的历史。该成果的问世,使我国成为继英、法、美之后第四个拥有该制造技术的国家,标志着我国在航空航天炭/炭复合材料领域迈入了世界前沿,为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长期以来,黄伯云同志淡泊名利、锲而不舍、严谨治学、自主创新,充分体现了一位教育工作者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教育事业的执著追求,对科学未知领域的勇敢探索,其先进事迹感人至深、催人奋进。
我们都要向黄伯云同志学习,学习他处处以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标准要求自己,为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学习他矢志不渝、忠诚爱国的高尚品德;学习他敢为人先、自主创新的拼搏精神;学习他呕心沥血、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学习他精益求精、严谨治学的实干作风;学习他在实践中最大限度地创造人生的价值,成就人生的辉煌。
二、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
正确对待人生价值,不仅要正确认识人生价值,还要正确把握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
1.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
人生的价值包含了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两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其标准是个体对社会和他人所做的贡献。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
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密切联系,相互依存。一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个体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是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前提。另一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基础。人总是社会的人,个体无法脱离社会而存在和发展。个体物质和精神的需要必须在社会中才能得到满足,而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许许多多的个人对社会的贡献。
2.人生价值的标准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最基本内容。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促进了历史的进步。一个人对社会和他人做出的贡献,是社会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普遍标准。
3.人生价值的评价
客观、公正、准确地评价社会成员人生价值的大小需要掌握恰当的评价方法,作到以下四个坚持:
(1)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
考察一个人的人生价值,要把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同他的能力以及与能力相对应的职责联系起来。任何人,只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就应该对其人生价值给予积极肯定的评价。
黄伯云同志主导发明了“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 使我国成为继英、法、美之后第四个拥有该制造技术的国家,标志着我国在航空航天炭/炭复合材料领域迈入了世界前沿,为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的人生价值很大。
扎根山区,为教育事业默默耕耘的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区塘溪乡五马垅小学教师盘振玉(女,瑶族),2004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2005年当选为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她的人生价值同样很大。
(2)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
个人对社会的物质贡献有利于社会发展,个人对社会的精神贡献也是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有时精神贡献更为可贵。
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主席邵逸夫,自一九八五年起持续不断地在内地捐资助学。2006年1月17日,他向袁贵仁率领的教育部代表团捐出二亿元巨资,使他向内地教育捐款累计达到三十二亿港币,至今助建了四千八百八十八个大中小学校舍等项目,分布内地三十一个省市自治区。他对社会的贡献既有物质贡献也有精神贡献
上世纪80年代,军人大学生张华勇救一名落入粪池的掏粪工人不幸牺牲。
2004年8月3日,为了抢救一名落水儿童,河南省汝南县的一名在读大学生日前不幸牺牲。这位名叫周继华的大学生今年21岁,是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二年级学生,家住汝南县和孝镇薛岗村。他的事迹在当地引起了强烈反响。
2006年8月1日,河南省登封市两个未成年人(分别14岁、12岁)发现一位6岁的小朋友不慎溺水后,当即相继跳入水中,遗憾的是三人都没再能返回岸上……
上述张华、周继华和2名未成年人,对社会的贡献主要是精神贡献,洪战辉同学对社会的贡献也主要是精神贡献,这些精神贡献对于社会的发展也具有很大的作用。
(3)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
根据前面对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的分析,个人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个人自我的完善和发展,也应该得到重视。个人提高自身的素质,增强自身的能力,就会增强为社会做贡献的能力。
(4)坚持动机与效果的统一
一般来这说,动机善,相应地效果也善;动机恶,效果也恶。但是,行为的动机和效果并不总是一致的,在某些情况下,善的动机也可能产生恶的效果,恶的动机也可能产生善的效果。因此,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要联系动机看效果,透过效果察动机。
刚才谈到的,2006年8月1日,河南省登封市两个未成年人(分别14岁、12岁)发现一位6岁的小朋友不慎溺水后,当即相继跳入水中,遗憾的是三人都没再能返回岸上……,看效果,不仅被救的6岁的小朋友没有被救上岸,下去救人的两个未成年人自己也牺牲了。因此是否可以说这两个未成年人救人的行为没有为社会创造价值呢?
三、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
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条件,包括个人条件和社会条件。
1. 社会条件
人是社会的人,人的活动离不开社会条件。
(1)从社会现实条件出发
人生价值的实现受到现实社会条件的制约,个人不能超越现实社会生活条件去设定自己的价值追求目标。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社会在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各个方面都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为人们实现人生价值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我们同学要抓住机遇,立足社会现实,顺应社会需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2)遵循社会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遵循客观规律为前提,否则就会失败。我们同学要懂得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认清我国的国情,理解我国选择现行道路及发展目标的科学性,以便使我们的人生价值目标符合社会发展趋势,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主导价值目标相一致。
2.个人条件
(1)从个人自身条件出发
人与人之间,素质有高低,能力有强弱。每一个人既有强处,也有弱处。因此每一个人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自己的人生价值目标
(2)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人创造价值的能力虽然受到自然天赋的影响,但主要取决于后天的培养。人可以能够通过学习和锻炼提高自己的能力。
(3)立足现实,坚守岗位做贡献
并不是只有成为大科学家、大企业家等突出人物才算为社会做了贡献。每一个人只要在自己的岗位上踏实工作,发挥才智,就为社会做了贡献。在平凡的岗位上也能为社会做出不平凡的贡献。
在2006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18名农民工的身影引起人们的注目。他们虽然来自不同行业,但都是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以辛勤的劳动奉献着自己的青春,成为1亿多农民工兄弟、乃至全体劳动者的楷模。
在这18人中,来自建筑业的7人,采掘业和制造业4人,服务业和其他行业7人。管道工、浇注工、木工、钢筋工、炉前工、搬运工、清洁工、饭店服务员、保安……他们都从事着普通的职业,甚至是一些“城里人”不愿意干的职业。而正是这样千千万万个平凡岗位,造就了广厦千万间,铺就了国家重点工程,装点着人们亮丽的生活。这些农民工兄弟,也通过一点一滴的辛勤汗水,在这些岗位上发挥着光和热,并得到人们的认可。
其中,仇通亮,宁波建工集团设备安装分公司管道工;张志飞,湖南路桥建设集团公司长江公司吊装班班长;陈艳书,武汉小蓝鲸山味特色店经理;杨贵喜,昆明市公安局官司渡分局昆明站地区社会环境综合执法大队保安员;范文学,鞍山市铁西区环卫处永乐环卫所工人。
(4)实现人生价值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们大学生不能贪图安逸,坐享其成,要向洪战辉同学学习,勇于挑战困难,不畏劳苦,积极进取,自强自立,奋斗不息。
四、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价值是实践的产物。社会实践是人生价值真正的源头活水,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
1.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人,是国家的主人。我们大学生要在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立足岗位无私奉献的好法官宋鱼水,是北京市海淀区法院知识产权庭庭长。因工作业绩突出,她曾获得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官”、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模范法官”等荣誉称号,并被最高法院授予“人民满意的好法官”。2004年1月19日,宋鱼水光荣当选“中国法官十杰”,获得“金法槌”奖。2004年五一前夕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她坚持权为民用、情为民系、利为民谋,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2.走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要创造有价值的人生,我们同学不仅要刻苦学习书本知识,而且要努力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善于在实践中求真知。
我们知道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为什么把研究杂交水稻作为自己终身从事的职业并取得了巨大成就呢?
袁隆平从1953年到1966年,在安江农校一边教课,一边做育种试验。1960年,他在田里偶然发现一株“鹤立鸡群”的“天然杂交稻”稻株,穗大粒多,结实饱满。他后来大胆设想:既然水稻有杂种优势,为什么非要选育纯种呢?从此,我选定了水稻雄性不育的研究课题,致力于杂交水稻的育种。
在研究杂交水稻的过程中,他遇到了很多困难。最大的障碍还是来自传统遗传理论的巨大阻力。当时的权威学者和权威学说认定:搞杂交水稻研究不可能有前途,这是对遗传学的无知。在种种“权威”的压力面前,他坚信:真正的权威永远来自实践。有三件事对他的鼓舞特别大:一是杂种第一代有杂种优势的现象;二是1960年发现的“天然杂交稻”也表现了明显的杂种优势;三是糯稻田中的“公禾”就是天然的籼粳杂种,也显露出明显的杂种优势。这些都是自然界反复出现的铁般事实啊!为什么有些人却偏偏要盲从“权威”,对此视而不见呢?                  在传统理论的阻力和束缚面前,只有靠实践去检验,去创新。在创新中“知识”尤其重要。有知识,并得以不断积累更新,是创新重要的基本条件。有了知识,又不吝惜汗水,发奋努力,才会激发创造的欲望,产生好的灵感。
袁隆平被评为2004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在当代中国,最重要的社会实践,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我们同学只要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进,就能实现最大的人生价值。
五、小结
提示
第三节 科学对待人生环境
创造有价值的人生,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人生环境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赖以展开的各种关系的总和。科学对待人生环境,主要就是协调好自我身心的关系、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等。
教学要点:
一、协调自我身心关系
二、协调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三、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四、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课时:2课时
人与周围环境构成一个大系统,而人自身又是一个小系统,保证人自身系统的健康与活力,是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条件。
一、协调自我身心关系
人都有身心两个基本方面。身指人体的生理组织以及身体的机能;心指人的心理或精神活动。人们 经常用“身心健康”或“身心疲惫”来形容身心的状况。身心相互作用,形成有机统一体,对人的生活实践产生影响。一个健康的人,不仅要有健康的生理,还要有良好的心理,即所谓“身心健康”。保持身心健康能够为人生价值的实现创造良好的自我环境。协调身心关系及身心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又是保持身心健康的关键环节。
1.部分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原因
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总体上是健康的,但有的同学可能存在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总的来说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1)内因
大学生处于特定的心理期,这是产生心理问题的内因。我们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8至23岁之间,正处于生理发育的成熟期和心理发展的过渡期。在心理发展上表现出许多过渡状态的矛盾性:第一,抽象逻辑思维迅速发展但易带主观片面性;第二,情绪情感日益丰富但波动性较大;第三,自我意识增强但发展还不成熟;第四,独立性、闭锁性与依赖感、归属感同时存在。
(2)外因
社会环境的影响,这是产生心理问题的外因。当前,我国社会环境总体上是好的,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但是也要看到,新的大学生活带来的不适应,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想的冲击,学习负担和就业竞争造成的压力等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心理。
所以,我们大学生要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必须自觉地调适心理,保持心理健康。如何调适心理,保持心理健康呢?
2.保持心理健康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积极应对心理成熟期的矛盾,应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调适心理的科学方法。
(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国家的前途命运和自己的社会责任,有助于大学生坚定自信心增强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树立了这样的世界观,就会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不断运动变化的实际出发,联系具体的时空条件,发展地看问题或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抗拒的规律,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树立这样的观点,我们就会顺应历史潮流做新事物发展的促进派。
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树立这样的观点,我们就会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正确对待前进与曲折,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同时要迎接困难,准备走曲折的路。
(2)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人一旦遇到心理困惑或问题就要敢于正视它们,切不可采取逃避应付的态度,这就要采取科学的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首先,要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比如,当你觉得你上的大学不是理想中的大学,而对自己的前途担忧,进而提不起学习兴趣时,你可有运用科学思维方法思考后解决这个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内因和外因,其中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所以,你大学毕业时是否成为素质高、能力强的高级人才,主要在于自身的努力,你完全可以现有的条件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成才目标。具体的例子很多。
当你面临恋爱与学习的矛盾,你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抓住主要矛盾——学习,不能因恋爱而耽误学习。
其次要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意识。系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有助于进行自我心理调节与保健。我们学校学生处专门为同学们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还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同学们自己也可以经常阅读心理卫生书刊,并将心理健康知识运用于自己的生活之中。对于心理健康较严重的同学应及时进行心理治疗。
(3)合理的调控情绪
兴奋愉悦等情绪有助于提高学习工作的效率和生活的质量,而不满、抱怨、悲伤等情绪易使人消沉,降低学习和工作效率,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等情绪中还回消磨自己的意志,甚至降低人的免疫力,容易导致心因疾病的发生,影响身体健康。
因此,我们同学要积极进行自我心理调适。
(4)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人际交往
大学生通过集体活动增进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获得友情。健康的人际交往有利于学习进步、个性完善和情绪稳定。当一人有心理问题时,他人可以帮助引导和调适。
二、协调个人与 他人的关系
每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要与他人打交道,与他人结成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是个人与社会关系直接而具体的体现。处理好个人与他人的关系,能为人生价值的实现创造良好的人际环境。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在本质上是社会利益(包括物质利益、经济利益等)关系的表现形式。人有各种需要。一个人的需要必然要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才能实现。
在大学校园里,同学之间可能存在这样那样的不同意见和和矛盾,但没有根本利益的冲突和矛盾,要自觉维护同学之间的和睦和团结。
1.协调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应坚持的原则
(1)平等原则
平等待人是协调个人与他人关系的前提。与人交往要一视同仁,切忌嫌贫爱富,不能因为家庭、地位、经历、特长、能力等方面的原因而对人另眼相看。
同时,还要把自己与他人视为平等的人,把自尊和尊重他人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学会将心比心和换位思考。只有尊重他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只有平等待人,才能换取别人对自己的平等相待。
(2)诚信原则
诚信是协调个人与他人关系的保证。诚信包含着诚实和守信两方面的意思,“诚”是信的内在思想基础,“信”是“诚”的外在表现。诚信历来被视为是处理个人与他人关系的基本准则。
(3)宽容原则
宽容是协调个人与他人关系必不可少的条件。宽容就是心胸宽广,大度容人,对非原则性的问题不斤斤计较。由于每一个人个性的不同和修养的差异,人际交往中不可避免产生各种矛盾,这时就要求遵循宽容的原则,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求同存异。
当然,宽容不等于不坚持原则,要把宽容与对坏人坏事的姑息迁就区别开来。
(4)互助原则
互助是协调个人与他人关系的必然要求。任何人在生活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每一个人既离不开他人的帮助,也能够帮助他人。我们同学在交往中要了解他人困难,主动帮助他人。只有学会帮助他人,才能在自己需要的时候得到他人的帮助。
中国传统道德中的扶贫济困、助人为乐、血中送炭、与人为善等古训讲的道理,在今天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2004年5月4日凌晨,湖南工程学院纺织工程系服装设计专业一年级学生宗玉宝,为抢救跳江自杀的同学英勇献身。
宗玉宝生前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他年少志高、追求上进,13岁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上大学后一直积极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他勤奋刻苦、虚心好问,努力学习本领,立志做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事。他品德高尚、乐于奉献,尽管家境贫寒,却一次又一次无私地帮助他人。作为班长,他认真负责,以苦为乐,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热心为班集体和同学服务。宗玉宝同学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将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统一起来,使自己年轻的生命焕发出青春的绚丽光彩,是当代大学生的优秀代表。与他朝夕相处的同学也都说,宗玉宝是个热心人,同学们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他的足迹和身影。
湖南省教育厅追授宗玉宝同学为“湖南省优秀大学生”,并号召全省广大大学生向宗玉宝同学学习。学习他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崇高理想;学习他刻苦学习、追求上进的拼搏精神;学习他诚实守信、勤俭节约的可贵品格;学习他关爱他人、乐于奉献的高尚情操;学习他舍生忘死、勇于献身的英雄气概。
2.正确认识和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对立的东西统一于一体。这就是既对立又统一,用哲学的语言来说就是矛盾。这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本性。矛盾的双方既有同一的一面,也有斗争的一面,同一的一面称为矛盾的同一性,斗争的一面称为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辨证统一的关系。
这个原理要求坚持“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在竞争中把握合作,从合作中把握竞争,正是个原则的具体体现。
(1)正确认识竞争
在学校里竞争有多种形式,如体育比赛、智力竞赛、考试、评优、学生干部的选拔等等。一般来说,竞争具有积极意义,它有助于激发同学们的进取心,有助于同学们客观地评价自我、扬长避短、展现才华、不断提高。竞争也可能产生消极的影响,比如在竞争中经常遭遇失败就可能使人产生自卑感与挫折感,而在竞争中经常获胜有容易滋长骄傲自大的情绪。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有的人采取不正当手段进行恶性竞争。这是人际交往的大忌。在竞争中要有规则意识,要守法守德,要讲风格讲合作,不能把竞争与合作绝对对立起来。
(2)正确认识合作
一个人、一个群体的力量总是有限的。“众人拾柴火焰高”,真正伟大的力量在于团结协作,正如我们在军训时唱的歌曲《团结就就是力量》。
合作的形式也多样,包括学习上、思想上、情感上的互相交流和言行举止的和谐。比如,在寝室里,同学之间合作、和谐;在课堂上,同学之间、师生时间的合作与和谐;在图书馆阅览室、自习室,同学之间的合作、和谐等等。
同学之间的和作有助于创造和谐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有助于大家共同进步。
(3)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竞争与合作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只讲竞争,往往导致思想上的绝对化和片面化,只讲同一,就会缺乏活力。要鼓励竞争、提倡竞争、保护竞争,同时又要提倡合作、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三、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人是社会存在物。个人与社会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也离不开整体。整体对局部起支配、统帅、决定的作用,协调着局部朝着统一的方向发展。所以,个人应当服从社会。我们同学只有科学地认识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正确把握个人在社会中的定位,协调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为人生价值的实现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1.正确认识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关系
人既具有个体性,又具有社会性。人的个体性是指每一个人有其特定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需要,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和独立性。人的社会性是指人是社会的人,任何人都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在社会中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人的个体性与社会性是辨证统一的关系,一个人的个性和独立性应当与社会相和谐。任何人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可能实现自己人生价值。
荣获200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的中南大学校长黄伯云,他的成果并不是他脱离社会一个人独立搞出来的,而是在国家有关部门和中南大学大力支持下,包括巨额经费资助,在国际科学技术竞争的氛围中和竞争压力下,经过研究团队的共同努力而获得的。
我们同学要在大学里学有所成,就应该注意使自己与学校,与同学,与老师和谐,自觉遵守校纪班规和人际关系准则,营造和谐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2.正确认识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统一关系
人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有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但是,人的需要不同于动物的需要。动物的需要是本能的需要,而人的需要具有精神性和社会性。人的需要的满足必须借助于社会,通过一定的社会方式实现,受到物质文化发展水平的制约。社会需要是社会全体成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需要的反映。个人应当把个人需要跟社会需要统一起来,在不妨碍社会需要满足的前提下实现个人的需要,或者在满足社会需要的过程中满足自己的需要。
中南大学校长黄伯云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作为获奖代表发言时说:在美国“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和进行博士后研究的8 年中,是振兴中华的责任感鞭策着我奋力拼搏;是祖国的日益强盛激励着我奋发向上。1988年,我学成归国,继续从事高技术新材料研究。我和我们研究团队,研制了多种国家经济建设亟需的高性能新材料,……。在工作中,我深深地感到:中华大地是我们科技工作者创业的沃土,满足祖国的需要是我们永恒的追求!”
脱离社会需要,孤立地考虑个人需要,将使个人需要失去实现的基础和条件,还可能导致个人需要的无限膨胀,最终不仅不能使个人需要得到满足,甚至还可能使个人走上危害社会、违法犯罪的道路,如贪污腐败分子。
比如,余振东在担任中国银行广东开平支行副行长、行长期间,盗用中国银行资金炒汇和转移到海外共4.83亿美元,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银行监守自盗案。
3.正确认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关系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个人与社会都有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体现在社会关系中就是个人利益,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体现在社会关系中就是社会整体利益。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社会整体利益是所有个人利益的有机统一,它体现了个人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是个人利益得意实现的基础和保障。
个人应当自觉地维护自己身处其中的社会的整体利益,当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自觉服从社会利益。
黄伯云在美国8年“抗战”中,一直遥遥领先:发表了10 多篇有重大影响的学术论文,受到了美、法、日等国科学家的高度评价。美国有序合金权威、历届有序合金主席C•T Liu称赞“黄先生对钛铝合金的脆性机理研究做出了杰出贡献”。
科研的成功给黄伯云带来喜悦之余,他又陷入了新的困惑之中:科研论文发表再多,自己署名时却只能与“美利坚合众国”联系在一起,而不能在名字前堂堂皇皇地写上“中华人民共和国”!他感到无助、无奈,甚至深深的歉疚。于是,他越是学出了头,越是产生回国的念头。然而,设身处地站在黄伯云当时的境遇想想,是回是留,又确实是一个艰难的选择。
美国的生活环境,工作条件和待遇显然要优越得多。当时美国好几所大学争相聘他去当教授,最低年薪也有4万多美元,这相当于人民币30多万元。当时国内,象黄伯云这样的知识分子,全年工资加起来也不过是2000多元。细细折算在国内工作一年,还不及在美国工作一周。当时还有好几家美国大公司向黄伯云摇动橄榄枝,希望他加盟。那薪金更加诱人。同时承诺为他办理绿卡。更何况,黄伯云的旗子和女儿已经到了美国,已经适应了美国环境。但是,黄伯云还是选择了回国!
1988年5月13日,黄伯云携妻带女,飞越太平洋,回到了这片让他魂牵梦绕的土地。
对于他的决定,有人不理解:别人千方百计出国,你为什么往回走?甚至多年以后,还有人问他是否后悔过。尽管在后来的人生中,黄伯云碰到过不少挫折,也有许多不如意,有过沮丧,但就是没有后悔过。他说:“眼里只有金钱,心中只有个人利益,这不应该是我们所追求的。我们要想的应该是‘我为国家做了什么/’我常想,我是带着为振兴祖国科技事业的愿望出国求学的,也是带着这个愿望发奋学习的。那么,在我学成的时候,我为什么不回到祖国,把知识献给人民,实现我报效祖国的愿望呢?”
然而,当时国内大学的条件毕竟有限。在美国,黄伯云一家住别墅,出门自己驾车。回国后,他住两室一厅的房子,出门骑自行车,车后驮米又驮油。家里没有淋浴设备,洗澡去挤公共澡堂。更为糟糕的是,他刚回国时还没有户口,享受不到“国家粮”的待遇,只能到小商贩那里高价购买“黑市米”。家里第一次开伙,用的是借来的碗筷。真正是一无所有,白手起家。
“子不嫌母丑。”这一切困难,黄伯云没有放在心上。他坚信,祖国会越来越好,自己的日子也会越来越好,能为国家做贡献,再苦再累也值得。(完)
2002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特别大奖授予了舍小家为大家的三峡移民,奖杯由中国三峡博物馆永久收藏。
10年移民的风风雨雨,把库区人民无私奉献的博大胸怀展现得淋漓尽致。
10年移民的坎坷历程,把库区儿女的心血汗水铸成一座永恒的世纪丰碑。
舍小家,顾大家。50多万搬迁移民用自己的奉献写下了三个大字:为国家
深明大义的是移民,无私奉献 的是移民,可亲可敬的是移民,值得大书特书的是移民!
60多岁的宋公林是巫山县青石碑乡青石村七社社长,他家10口人都是移民,占了全社后靠安置移民总数的1/3。搬迁前他家的房子是青石镇上最好的,两楼一底的砖混结构,还有一套古屋。自从神女溪旅游开发以来,他把房子装修一新,前年国庆节期间,他家接待游客近百人,直接收入5000余元。
在二线水位移民中,全村的移民都盯着他,如果他不拆房搬迁,其他人是不会搬的。在去年“五一”黄金周到来的前两天,他毫不犹豫地把房拆了,搬到了后靠的新居民点上。见到这位“损失”最大的移民户搬了,其他移民也跟着搬到了新居民点,把旧房拆了。
“果树砍了还可以栽,房屋拆了还可以建,移民任务不能耽误,我先搬!”万州区河口乡姜家村八社的李银芝搬迁前家有一片年收入好几千元的桂圆林,这是他一家的主要经济来源,也是他的“命根子”。当二线水位移民搬迁期临近时,他主动把树砍了,把房拆了。在他的带动下,全社18户移民都主动搬到了新的地方。
52岁的冉以奎是云阳县高阳镇红庙村移民,他家有200多株佛手树,100多株柑橘,一家小酒厂,50多头肥猪。在当地算得上是“小康之家”。当他的日子过得正红火时,外迁移民开始了,政府动员他家外迁到江津市的西湖镇。50多岁的人了还要搬迁到几百公里外的地方去重新创业,老伴一时想不通。可老冉却不这样想,他对老伴说:“哪一方水土不养活人,大不了就是苦点累点,但这是为了三峡工程建设,我们作点奉献是应该的!”在他的带动下,该社冉家的6户、共26位移民也主动外迁到了江津。
离开难舍难分的故土,亲手拆掉祖祖辈辈居住过的老屋,砍掉自己亲手培育起来的果树……在已搬迁的57万多移民中,像这样动人的故事数也数不清。移民们为了三峡工程的建设,舍小家,顾大家,用自己的无私奉献写下了三个大字:为国家。
掉皮肉,流血汗。库区数万移民干部用自己的心血写下了三个大字:为移民
吃苦在前的是移民干部,忍辱负重的是移民干部,令人感动的是移民干部,默默奉献的是移民干部。
冉绍之是重庆市移民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他的事迹在全国传扬。数以万计的移民干部们在移民工作第一线流汗、流泪、流血,甚至用生命为破解“世界难题”默默奉献。
“死后把我埋在山丘上,我要亲眼看到全村的移民迁出!”这是云阳县高阳镇牌楼村60多岁的党支部书记叶福彩对老伴的临终遗言。2000年7月,叶支书带着村里的50多位外迁移民到湖北省去对接,刚到湖北就病了。他忍着病痛,坚持工作了26天。
当最后一名移民的对接工作搞完后,他才到医院检查,结果让人惊呆了:肝癌晚期。半年后,他就离开了人世,可在他临终之时心中惦记的仍然是移民。
2002年11月14日晨,年仅44岁的万州区移民局副局长杨钢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这位从移民工作一开始就奋战在这条战线上的移民干部,因过度劳累而患上绝症,住进医院仅几个月就去世了。5年前,当他还在云阳县任移民局局长时,他的母亲去世,正忙着一期移民工作抽不开身的他只好背着“不孝子”的名声,没能去为母亲送终。事后,他把母亲去世的时间设定在传呼机上,每天通过传呼机的定时呼叫来表达对母亲的怀念。
何树华是万州龙宝移民开发区高笋塘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在二线水位移民最紧张的时刻,他的妻子和岳母都相继住进了医院。几个月的时间里,他白天坚持在移民工作第一线,深夜才赶到医院照顾妻子和岳母。在帮助街道一户移民搬迁时,这户移民家的女儿一时想不通,拉着何树华一起去跳崖。站在悬崖边上,何树华继续做对方的思想工作,最终让对方冷静下来,思想通了后搬了家。
“掉皮掉肉不掉队,流血流汗不流泪。”这是从移民干部们心中喊出的声音,移民干部们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不少移民干部虽与孩子住在一起,可经常是十天半月也与孩子见不上一面,早上出门时孩子还没有醒来,晚上回家时孩子已经睡熟……
流血事件也不时发生在移民干部们身上,奉节县新城乡乡长张剑在去年护送外迁移民的船上,两名移民发生纠纷相互提着砍刀动武,他冲到两人中间拦阻,身上被砍了两刀,鲜血直流,到岸上包扎后,继续坚持把移民们护送到目的地。
忠县监察局副局长张兰权倒在了移民工作的岗位上;巫山县检察院副检察长张恺在做外迁移民思想工作中摔断了腿……库区数万移民干部们用他们全部的身心写下了3个大字:为移民。
为国家,为移民。10年艰辛,10年心血,凝聚成一座丰碑:三峡大移民
当二线水位移民刚刚结束时,奉节县就开始进行规划设计,在新县城里修一座移民纪念碑,把老县城和新县城模型及移民搬迁史镌刻在上面,让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流芳百世。
从2000多年前的巴人入渝的第一次军事移民到清初的“湖广填四川”的大规模移民,三峡库区的4次大移民都是从外移进三峡。这4次移民造就了以威武、刚烈为主的三峡文化,在三峡的历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在历经10年的三峡移民中,当年走进三峡的外来人的后裔们又以舍家为国的壮举,续写了壮丽的三峡历史,为三峡文化增添了新的内涵。
数十万搬迁移民和数万移民干部用10年的艰辛和心血铸就成一座丰碑:三峡大移民。
在三峡大移民这座丰碑上,既铭刻下了库区干部和移民在近4000个日日夜夜中所上演的可歌可泣、威武雄壮的“历史剧”,更刻下了激励后人不畏艰险、不怕困难、勇往直前、敢破世界难题的三峡大移民精神。
站在这座“丰碑”前,我们不能不为三峡移民那种舍小家,顾大家,无私奉献为国家的博大胸怀而顿生敬意。
站在这座“丰碑”前,我们不能不为移民干部们那种宁可苦自己、绝不误移民的高尚情怀而感动。
三峡大移民这座“丰碑”不仅让国人感到骄傲,也让全世界瞩目!
来源:新华网 2003年5月30日  (责任编辑:陈云)
4.正确认识享受个人权利、自由与承担社会责任、义务的统一关系
享受个人权利、自由与承担社会责任、义务是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只有在社会中才能获得,离开社会,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将无从谈起。另一方面,社会为个人权利和自由的实现提供条件的前提,是个人为社会承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维护社会的存在,促进社会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人民群众创造的。杰出人物对历史的发展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普通个人的对历史的发展也有作用。恩格斯在《致约.布洛赫》的书信中曾说,“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又说“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抵697页)恩格斯的“合力论”阐述了这样一个思想,即:每一个追求自己目的的人创造着自己的历史,无数的人按不同的方向活动,这些活动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影响所产生的结果,就是社会历史。
所以,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人民群众中的所有成员共同推动的。只有人人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为社会多做贡献,社会的财富才能不断增加,才能为人们享受权利和自由提供雄厚的基础,人也只有通过承担社会责任履行社会义务,才能实现自我价值。
5.关于“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及“人性自私”的分析(辨析)
我们应当为谁活着?为自己还是为别人?这是一个让我们常常感到困惑的问题,也是我们人生观的问题。对于人生观,人们看法不一,有的主张“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有的认为“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还有一种说法是“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享受人生,及时行乐”。我这里则着重想谈一谈“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这一观点。
“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以及“人是自私的”是近些年来在一些人中间相当流行的说法,也是不少学生存在疑惑、经常提出的问题。为了阐明马克思主义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的科学理论,有必要澄清这一问题。
“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说法并不是如有些人所说的“新人生观”,而是资产阶级所奉行的人生观的一种形式,实质上是利己主义。
(1)“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 理论的提出
《中国青年》杂志于1980年第5期发表的署名“潘晓”的《人生的路啊,怎么越走越窄……》一封来信,该信在我国青年中引发了关于人生观讨论的轩然大波。潘晓在信中直言不讳地说:“我体会到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人,不管是生存还是创造,都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就象太阳发光,首先是自己生存运动的必然现象,照耀万物,不过是它派生的一种客观意义而己。所以我想,只要每一个人都尽量去提高自我存在的价值,那么整个社会的发展也就成为必然的了。这大概是人的规律,也是生物进化的某种规律——是任何专横的说教都不能淹没,不能哄骗的规律。”
这一理论认为,人都是自私的,不可能有什么高尚的人,过去那些为集体献身的大公无私的崇高形象,要么是虚构,要么就是夸大了事实本身。他们以社会达尔文主义为理论依据,认为“人都是人”,“在利害攸关的时刻,谁都是按照人的本能去进行选择,没有一个真正虔诚地服从那平日挂在口头上的崇高的道德和信念”。正是从“人的本性自私”这一观点出发,一些人认为,从主观动机和个人追求来说,人们都必然是为自己谋私利的,所谓“为他人”,不论对什么人都只不过是主观为自己所达到的客观效果而已。
(2)“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 的理性分析
“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这一理论从实质上来看,完全是个人主义在我国当前社会现实中的一种反映。客观的逻辑是,一个信奉“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人,既然一切行为的动机都是从“为自己”出发,一事当前,总是只为自己打算,总是要同他人、同社会发生矛盾又怎么能达到“客观为他人”的目的呢?为了辩护“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错误观点,有人甚至把雷锋为别人做好事,同“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相提并论。他们认为,雷锋之所以做好事,也是仅仅为了满足自私的欲望。而且,在他们看来,“精神还可以变物质”,做了好事就可以得到好名声,这种好名声又能给自己带来各种现实的、物质的利益。以此类推,从而认为,一切为民族、为人民做出贡献和牺牲的人,也都是要得到一个好名声,因而都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这种理论尽管十分荒谬,但却很容易迷惑一些人。现实生活中也确有这样一些人,他们从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出发,表面上也可能做出一点对别人有利的事,即做出某种所谓“好事”,而实际上却总是要想捞到名利,提高自己的政绩,满足狭隘的甚至卑鄙的个人私利。但是,生活本身将从各个方面把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展现在群众的面前,历史必将对人的行为作出公正的裁决。那些想用表面上做“好事”来捞取名利政绩的人,必然会进一步暴露他们的利己主义的本质。即使有少数的伪君子,暂时能捞到名利,历史也会给以公正的裁决。
“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实质是个人主义。但是,有人认为,个人主义又有什么错呢?难道人的活动不是为满足自己的需要吗?个人利益不是行为的基础吗?利益确实是行为的基础,人们的活动总是为了获得某种利益。但是,利益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利益也不只是自我的利益,还有为他人的利益,集体的、阶级的、民族的以及全人类的利益。仅仅从满足自我的利益和需要出发的“主观为自我”的行为和人生观虽然是存在的,但并非一切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主观为自我”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都出现过千千万万为他人、为集体、为国家而忘我工作和斗争,甚至不惜抛头颅、撒热血,自觉英勇献身的人,如李大钊、方志敏、钱三强、蒋筑英、任长霞等等。就是在古代,在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对立社会里,也不泛甘愿为社稷、为民族、为人民献身的志士仁人。如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汉代名将霍去病抒发了“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爱国情怀;宋代抗金英雄岳飞“精忠报国”;谭嗣同为变法维新甘心流血;秋瑾愿以生命敲响警世之钟。所有这些,都可以证明,人并不都只是为了满足一己私利而活着。所以,说“任何人”都“主观为自我”是缺乏根据的,是违反客观事实的主观臆断。
有人说,“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人生观与个人主义的人生观还是有区别的,“客观为别人”总还包含着客观上应有利于别人的意思。我认为这样的理解也是错误的。人生观问题主要是回答人为什么活着的问题。因此,决定一个人人生观性质和类型的,主要是看他的出发点、动机,看他的人生目的。当然,也要顾及效果。如:把追求个人的物质享受作为人生的目的,是享乐主义人生观;把追求政治权利作为人生目的的,是权利意志人生观;“主观为自己”表明其人生目的是为自己,因而就是为我主义人生观。有些赞同这个命题的人辩解说这是“合理利己主义”人生观。其实,所谓“合理利己主义”并不是什么新发现,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霍尔巴赫、爱尔维修,十九世纪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都曾提倡过。他们都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在现实生活中个人的追求与他人的追求是会发生矛盾的,这时如果互不退让,很可能同归于尽。因此,他们提出:为了更好地达到“为我”的目的,请考虑到他人的利益。很显然,这里的“为他人”只是“为自我”的一种手段。而且这种“为他人”也不是无条件的,对他们来说,牺牲一点个人利益的目的是为了换取更大的个人利益,如果不是这样,或者相反,就宁可去损人利己。由此可见,所谓“合理利己主义”不过是利己主义人生观的一个变种。
“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基本理论依据是人性自私论。 “自私是人的天性,人人都自私”,这种说法由来已久,近年来趁市场经济大潮,又几度沉渣泛起。最近更堂而皇之登上一些报刊和讲坛,且振振有词,似乎真的有什么道理。先需要明确界说“自私”的涵义。我认为,自私是指这样一种心态和行为方式:只顾谋求自己的利益,不顾别人和集体的利益,宁可损人以利己,决不为别人和集体牺牲自己的利益。用三四个字来概括,自私就是“只顾自己”或“自顾自”。
人性真的是自私的吗?不是!
因为人和人的关系,不仅是,也不能都归结为或真正变成只是私有者之间的关系。具体的现实的活人不是赤裸裸的抽象的私有者,而是具有许多不同的社会身份,处于多样的复杂的社会关系中。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6页)不同身份的人处于其中的各种不同的社会关系综合起来决定着各个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各人所处的生活环境和所受的教育也不同。因而,人们有各种不同的心态和行为方式,并不是人人时时都自私。人们之间的许多社会关系要求相互顾及,相互关照。例如,恋爱、婚姻关系,如果双方都只顾自己,不照顾对方,能够不散伙吗?如果为人父母者只顾自己,不肯抚育子女,那家庭关系还能维持下去吗?一个工厂的工人们之间有劳动协作的关系和团结起来向厂主争取共同权益的关系。这两种关系都要求工人们互相关照,协同行动。在长年的共同劳动和经常的共同斗争中,工人们会逐渐养成集体观念,唾弃只顾自己、妨碍协作、破坏团结的自私行为。为抗击外来侵略或推翻反动统治,被压迫受欺凌的人们会团结起来,互相关照,共同奋斗。可能有些只顾自己私利,不顾整体利益的败类沦为可耻的逃兵、叛徒。但那毕竟只是少数。而许多为共同事业忘我奋斗,甚至献出生命的英雄们,万众敬仰,史不绝书。日常生活中,且不说还有许多其他的人际关系需要人们相互关照,才能存在和发展(例如师生关系、朋友关系等等),就是普通的邻里关系,也要求相互关照,才能和睦相处。即使偶然同行的关系,同车,同船,同机,也要求大家互相关照,不能事事自顾自,否则大家都会不方便,甚至不安全。就连维持公共卫生、环境保护、交通规则等起码的社会秩序,也不允许各人只图自己方便。总之,在许多社会关系中,“相互关照”符合人们的共同利益,是大家的共同要求。这种客观的利益和要求,反映到人们的意识中,就是人们常常相互关照的心态和行为,这是人之常情,也可以叫做“人性”,但这不是出于什么与生俱来的“天性”(如盖子所说的“侧隐之心”、“辞让之心”之类),而是千百年来人们从亿万次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共同经验。
各人由于地位、境遇和所受教育的差别,理解和接受“人需要相互关照” 这个共同经验的程度是不同的。有的人深刻理解这个经验,并且能推己及人,举一反三,关照一切需要关照的人,处处以助人为乐。更有人,必要时,宁肯为他人、为集体牺牲个人的利益,直至生命、他们把整体的、共同的利益当作自己的最高利益,从而把他们的“自己”作为“人”的意义和价值充分扩大。许多人有条件地接受这个经验,在他们认识到的范围内,愿意为共同利益出力,不自私;有的时候,看不到共同利益,或舍不得为共同利益做必要的牺牲,会做出自私的事。也有的人,只在很小的圈子里接受这个经验,例如只知道关照父母、子女;出了这个圈子,便以私有者的眼光看待一切,处处自私。一个人关照范围的大小,标志着他的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大小。
至于绝对自私的人,完全拒绝上述人类共同经验,只关心自己一个人,对其他任何人都不关心,人民、国家、民族、阶级、团队、同事、邻里、亲朋、家庭、甚至妻子、儿女等等的利益都不顾,这种人自外于一切人际关系,自绝于一切人情,可以说是完全丧失了“人的本质”。人们会说,这种人简直“没有人性”或“没有人味儿”;会问,这种人还能叫做“人”,还能存在于人间吗?现实生活中,这种人是很少见的。
马克思也说过:“任何一种所谓人权都没有超出利己主义的人,没有超出作为市民社会的成员的人,即作为封闭于自身、私人利益、私人任性、同时脱离社会整体的个人的人。在这些权利中,人绝不是类存在物,相反地,类生活本身即社会却是人的外部局限,却是他们原有的独立性的限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39页。]
现实生活中人有自私心与人性自私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在前面已经分析了人的自我价值和个人的需要、利益、权利、自由等,人有自私心是事实,也是合理的、必然的。
(3)总结语
实践“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观念,每个人就会无止境地追求个人权益,这必将导致人与人之间的权益冲突,必然产生的个人和类之间的相互排斥性,并进而使每个人的权益在冲突中同归于尽。
我们需要知道这个世界上除了自己, 还有别人,不仅所有个人的幸福在某种客观意义上都是互相依赖的,而且只有能够与他人分享的快乐才是纯净的、持久的、可靠的快乐。因此,也许还是普里什文说得好,他说:“有些人说,要为自己而生活;另一些人教导说,要为亲人而生活,而我却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努力找到一个这样的着力点,以便为自己而生活自然而然地成为也是为了近亲和远亲,为了大家而生活。”
总之,“客观为别人”,与我们所倡导的“为人民服务”有着原则的区别。我们同学对“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这一似是而非的说法有清醒的认识。在我们建立和谐社会的目标指引下,认清该观念的本质和危害,对发扬高尚、进步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风貌具有重要意义。
四、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漫长的物种进化史上,人从自然界脱颖而出,成为当之无愧的“万物之灵”。但无论人如何进化都改变不了这样的事实:人来源于自然又依存于自然界,人永远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地理环境永远是人和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也永远是物质资料和人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1.科学把握人对自然的改造活动
人不是消极地依赖自然界而生活,而是根据自身的需要利用和改造着自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深,创造的物质财富迅速增加。但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也与日俱增:水源、空气、土壤受到严重污染,大量的动植物变成了珍惜物种乃至灭绝,土地沙漠化加剧,森林和湿地迅速减少,可利用资源日益短缺直到面临枯竭……人类正饱尝着无节制地向自然开战和索取而造成的恶果。
英国科学家警告:
若再热3摄氏度,30亿人无水喝
据新华社2006年8月16日专电  到本世纪末,如果全球平均气温上升3摄氏度,地球将因此失去一半以上森林,4亿人面临饥饿,30人将无淡水可喝。在详尽分析人为造成的气候变暖潜在后果后,英国科学家得出这一惊人结论。
据英国《卫报》2006年8月15日报道,布里斯托尔大学的马儿科•朔尔策博士研究认为,随着气候的变化引起全球气温上升,未来200年间,洪水、森林大伙和干旱等灾害将更加常见。
我国每年因土地沙化造成直接经济损失逾540亿
2006年06月17日21:24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6月17日电(记者 董峻) 今年是国际防治荒漠化年,6月17日是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国家林业局副局长祝列克当天表示,荒漠化已严重威胁中华民族生存空间、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每年因土地沙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540亿元人民币。
国家邮政局17日发行了“国际防治荒漠化年纪念邮资封”。祝列克是在其首发式上说这番话的。他说,近年来防沙治沙工作取得一定成效,荒漠化和沙化持续扩展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沙化面积由1995年至1999年的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变为2000年至2004年的年均净减少1283平方公里。
“但是,我们仍应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国的沙化形势仍很严峻。”祝列克说,在全国有30个省份的889个县、旗、区分布有沙化土地。全国沙化土地有173.9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12%。
此外,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滥樵采、滥开垦、滥放牧、滥采挖、滥用水资源等问题仍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干旱等不利的气候因素对加速荒漠化和引起沙尘天气的可能性仍然不可低估。
荒漠化,特别是沙化问题,是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影响着全球三分之二的国家和地区、五分之一人口的生存和发展。截至目前,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积为3600万平方公里,而且正以每年5万到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
“面对荒漠化的威胁,我们的成就仍很脆弱。”祝列克表示,防沙治沙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完)
所以,人改造和利用自然界的活动,应当建立在认识和遵循自然界变化发展的规律的基础上。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是人类以及人类的每一个个体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2.深入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
劳动是连接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纽带,劳动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对立统一关系的基础。一方面,劳动使人从自然界分离出来,产生出人类社会,从而形成了社会与自然的对立。从猿到人的转变既是一个生物进化过程,更是一个从自然界向人类社会飞跃的根本性质变。另一方面,劳动把社会与自然紧密联系起来,实现着二者的统一。没有自然作为人类生活资源之源,人类就不可能存在与发展;没有社会的作用和影响,自然也就不可能成为今天这种打上人类意志印记的自然。劳动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的过程,人通过劳动获取自己必须的生活资料,维持自己的生存。
而劳动一开始就是社会性的,人类正是在与自然发生关系的过程中结成了社会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人与人的关系,是社会关系。因此,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最终取决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协调。
如,当代世界出现的尖锐的环境和资源问题,根本上是不公正不平等的国际关系导致的,是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导致的。环境保护问题成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间内南北斗争的焦点问题。
一个企业因排污而污染环境,从表面上看,是该企业与自然的关系,实质上体现的是该企业不顾损害周围群众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而对自身的利益的追求,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
我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实现现代化,一定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避免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性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五、小结
本章结束语
大学时代,是大学生形成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系统学习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论,结合个人实际和社会现实,深入思考“人是什么”,“人生为了什么”,“怎样的人生更有意义”等问题,对于我们同学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至关重要。希望我们同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对待人生环境,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阅读书目
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爱因斯坦:《我的世界观》、《社会和个人》、《纪念爱因斯坦译文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年版。
4.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98年9月5日。
5.胡锦涛:《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发展的整个过程》,《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练习题
1.在当今的社会生活条件下,许多人都十分讲求“实际”,思考人生目的这样的大问题有意义吗?为什么?
2.人生态度与人生观是什么关系?如何端正人生态度?
3.人生的自我价值、社会价值具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说人生的价值在于人的创造性社会实践?
4.如何理解健康的含义,怎样协调自我身心关系?
5.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6.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效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环境资源问题?
预习第四章
上一条:第四章 加强道德修养 锤炼道德品质
下一条:第二章 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

Copyright @ 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
Power & Designed By 2月14下の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