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龄心大学同学:广东南雄珠玑巷后裔联谊网--首页--新闻资讯--信息内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17:15:12
宋代珠玑巷迁民与珠江三角洲农业发展<2>
   (18)沙村庞氏  庞尚鹏《庞氏族谱》自序称:“吾始祖沙村公讳晏者,宋祥兴间(1278~1279年),由南雄珠玑巷避乱迁南海。”     (19)桂城石肯(原字为左边‘石’,右边一个‘肯’字)梁氏  伦以训《梁文康公行状》云:“其先出自宋丞相克家之后,有司库公者,始迁南雄之珠玑巷,某公者又迁南海之石碡乡。”   (20)罗村大朗冼氏  《冼氏宗谱》:“万一祖由南雄迁广州城西隅,再迁南海黄鼎司沙堤堡大朗乡,为大朗房始迁之祖,后衍沙坑钟秀坊,楼房巷、高凉里。”     (21)邵边邵氏  据调查为北宋末珠玑巷迁民。当与南渡时迁民有关。     (22)大沥边钟氏  据调查为南宋珠玑巷迂民钟姓开村。     (23)大沥谭边谭氏  《佛山地名志》说:“相传南宋时南雄珠玑巷十一姓人迁此成村。”     (24)大沥高边高氏  《佛山地名志》称:“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小塘高边村人迁此。”调查知为珠玑巷迁民。     (25)大范曾氏  作者祖籍居此(祖父)。曾氏由鲁迁吉阳、兰谿,避青苗害迁南雄,再迂广州甜水巷,再迁大范乡。亦珠玑巷迁民。     (26)里水半冈村民  《佛山地名志》云:“南宋时,南雄珠玑巷人为避乱祸而南迁至此。”     (27)邓冈(里水镇)邓氏、孔氏、利氏《佛山地名志》称:“南宋时,南雄珠玑巷人为避战祸而南迁至此。有邓、孔、利三姓。”     (28)里水河村何氏《佛山地名志》说:“咸淳年(1265~1274年)南雄珠玑巷难民何姓人先到此定居,故原名何村。”     (29)和顺金利吴氏、蔡氏、陈氏  《佛山地名志》称:“南宋建村,以姓氏划分为金吴、金蔡、陈屋三片。”与今调查由珠玑巷迁 入相同,唐时曾建金利镇于此。     (30)和顺镇汤村汤氏  《佛山地名志》称:“南宋雄州别驾汤讳贵偕妻游至此,遇蛇阻道,当晚宿此得祥梦定居于此。”按此地建国初1950年仍是路小多蛇,我们晨昏旅行,虽持小竹,遇蛇横田基路,即打走才能前进。     (31)袁屋边袁氏  《佛山地名志》称:“珠玑巷富民因逆朝廷成钦犯逃此,建屋多取向北,谓思念祖居之情。”     (32)和顺小布庞氏  乾隆《南海县志·氏族》说从珠玑巷来,《佛山地名志》说:“宋末有人来此搭寮养鸭”,据调查亦说宋末珠玑巷迁民。     (33)南庄罗格孔氏  《南海罗格孔氏家谱》十二,郑献甫《元明经孔阜林先生家传》称:“四十一代迁珠玑巷,以唐季河北多难,避居于此。四十三代迁广州彩虹桥,五十三代迁罗格乡。”谱亦记孔昌弼避朱温乱入广,孙承休授徒番禺,籍分南海。衍小龙、冼敦、叠滘、南村、石碣、孔边、孔村、暹冈、龙伏、上涌。     (34)罗格冼氏  《岭南冼氏宗谱》称:“咸淳间(1265~1274年),保昌民因事移徙,始迁祖处二文王,号南玑,率其族由南雄珠玑巷迁广州。挈家乘筏,顺流而下,旅居南海江薄司罗格乡。为始迁祖,后分居顺德李滘乡。”     (35)紫洞庞氏  乾隆《南海县志·氏族》说:“由弼塘分衍。”        (36)紫洞简氏  粤东《简氏大同谱》二说“理宗时迁珠玑巷,咸淳年间(1265~l274年)迁此。元明间,简观安再迁湖涌。”     (37)沙头镇陈教崔氏、冯氏  《佛山地名志》称:“村中崔、冯两姓人之祖先都是南宋时南雄珠玑巷移民。”     (38)沙头夏江李氏  《佛山地名志》称:“南宋末年,李南州从南雄珠玑巷逃难到西樵山石沙围,其长子李元鉴再移此。”     (39)沙头石冈李氏  《李氏族谱》称:“宋咸淳十年(1273年)由南雄珠玑巷迁居南海沙头堡石冈乡。十二世仕清由石冈迁简村堡吉水乡。”     (40)沙头沙涌卢氏  《南海县续志》载卢云龙《卢氏大宗祠碑记》称:“吾族自保昌迁南海者三百有余岁矣”。按黄佛顷云碑撰于万历卅年(1602年),上溯三百余年为宋末迁民了。     (41)西樵平沙李氏  《佛山地名志》云:“嘉定十五年(1222年),南雄南逃民李隅公之子到此开荒耕种。”     (42)南庄梧村陆氏  《开粤大夫祠记异》称:“理宗时陆瑞由江南迁珠玑巷避元兵,咸淳七年(1271年)子粤昌挈眷迁鳌头堡上淇乡日新堂。”        (43)南庄榕州村民  《佛山地名志》称:“相传南宋年间南雄珠玑巷人逃难至此聚居,因原为东平水道之沙州,且古榕成荫,故称。”     (44)小塘亨美村  《佛山地名志》称:“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年)南雄珠玑巷人逃难至此建村。”     (45)沙头镇各姓  《佛山地名志》称:“镇属各村多由南宋珠玑巷难民迁来时建,如北村、西桥、西乡等。北宋亦有中原避战乱由南雄迁入。”     (46)西樵麦村麦氏、李氏、林氏、简氏、梁氏  《佛山地名志》称:“南宋末由珠玑巷南逃于此立村。”《小榄麦氏族谱》说:“麦必秀由南雄始迁南海麦村”。      (47)西樵松塘欧氏  《佛山地名志》称:“咸淳间(1265~1274年)、珠玑巷欧姓人逃难  到此安身,渐成村落,现存开村时两条巷址。”  欧庆云《定香楼集》二《先考行状》说:“连州刺史区泽后数世迁珠玑巷,宋南渡后,祖世来者始徙金瓯之松塘里。”     (48)西樵稔冈村  《佛山地名志》说:“咸淳间(1265~1274年)珠玑巷逃难人来此定居成村。”        (49)云路简氏  《粤东简氏大同谱》二云:“自珠玑巷入广四兄弟,四弟巽分居勒楼,生三子,二子庾生六子,次子达德元明间迁西樵云路乡。”     (50)九江镇  镇民多在咸淳六年(1270年)大批由珠玑巷乘木排迁此。(见《佛山地名志》)     (51)九江朱氏  《九江朱氏家谱》云:“度宗咸淳末年保昌民因事移徙,有朱元龙者与弟元凤、元虎浮桴南下,散居九江上沙及清远潖江、铁头冈、新会水尾等处。或传元龙抵南海,侨居邑东编太艮(即今大良),定宅九江,厥墓在焉。”又《九江朱先生集》云:“先世居始兴,北宋改曰保昌,为保昌人,南渡末季,有谭元韶者,奉令申徙南海,迄今为南海人。”又《朱氏传芳集·朱宪先湖州府通判府君碣志》云:“始迁祖元韶宋末自南雄珠玑巷居南海九江上沙里,因世家焉”。     (52)九江河清陈氏  陈昌襁《南海陈氏续修族谱序》:“宋太学少阳陈公东赴市时,公之子遂忠方周岁,家襁负变姓名,由丹阳走江西南昌,复由南昌入粤之南雄,自遂忠公继传岷山公,又由南雄徙寓广州省城。明初,元广公始迁于南海之清河乡家焉。”     (53)小塘罗洞罗氏  《佛山地名志》:“南宋末年,南雄珠玑巷罗氏逃难南移,先至现太涡塘村附近的低洼地居住。后为避洪涝威胁,再迁现址建村。”     (54)莲子塘村人  《佛山地名志》云:“南宋末珠玑难民迁此定居,称聚龙塘。明初改此名。”     (55)莲塘(小塘镇)徐氏  《佛山地名志》:“南宋末年南雄珠玑巷徐姓人逃难至此。”     (56)紫冈(小塘)人  《佛山地名志》说:“是南宋末年珠玑巷人逃难到此开村。”     (57)小塘西岸简氏  《粤东简氏大同谱》二说:“(白沙房)居南海县樵右上冲堡西岸乡”。     (58)江湄村人  《佛山地名志》称:“南宋珠玑巷人逃难到此聚居。属小塘镇。”    (59)小塘沙园李氏  《佛山地名志》称:“南宋宣义郎九李之子启乾由珠玑巷逃难迁此。”        (60)敦根村人《佛山地名志》说:‘咸淳十年(1274年)珠玑巷难民来大同乡古巷捕鱼为生。后代洪武元年(1368年)迁此开村。”     (61)黎边冼氏  《岭南冼氏宗谱》云:“运行公由南雄徙居安神司监步堡黎边村为黎边房始迁祖。后分居大沥凤池乡、平地落雁乡、横江圩。”     (62)西樵海舟梁氏  宋代珠玑巷迁来。《梁氏族谱》云:“始祖宗溢,由南雄珠玑巷卜居南海西樵海舟堡海舟乡冠甲里。”     (63)西樵西乡村人  《佛山地名志》说:“成淳年间(1265~1274年),珠玑巷人逃此立村。”     (64)西樵银塘唐氏  康有为《自编年谱》:“始祖建元,南宋时,自南雄珠玑里始迁于南海县西樵山北之银塘乡。”又康国《六太居士集》云:“始祖建元,当宋末时,由南雄珠玑巷迁南海银塘乡,遂家焉。”     (65)九江关氏  《关北熙家谱序》云:“宋咸淳元年(1256年),自解州徙居保昌郡珠玑巷里七年,始祖讳贞,偕弟俊,奉南雄公骸骨再徙南海九江乡。”又区庆云《定香楼集》之二中有《前湾关公墓志铭》云:“其自雄州珠玑巷迁至,则咸淳年间以避兵行也。”又《关树德堂家谱》说:“祖贞偕弟俊咸淳间奉母骨由保昌挈家南下,至九江桴排角,避风登岸,见山明水秀,谓弟曰:‘天使吾兄弟肇基此土’,葬母后沿海西行居关江村,妻麦氏南雄人,勤俭成家。”     (66)九江陈氏  《传芳集》:“始祖曰海  渔,由南雄珠玑巷下迁南海九江,七传至永州  司马良珍(嘉靖二十八年举人)。”     (67)九江张氏  《九江乡志》:“张姓始  祖于南宋时,自珠玑巷始迁于此。手植此荔”     (68)九江宋氏  据新会萃冈《宋氏族谱  序》称:“萃冈衍于南海则九江”。        (69)沙头莫氏  据南海沙头《莫氏族谱》称:“唐宣卿为二世,至七世之用公为宋恩选进士任“南雄府判,年老解组,就近创居凌水,即今江凌驿也,会世多故,星流异境,公乃偕三子营徙五羊城清风桥居焉。”继称:“嗣因飓风圮庐舍,三子不已,各携眷投亲择地卜居。”续云:“鲁公居南海沙头老村儒林乡,递今20余世。”鲁公为之用公之弟三子。      (70)丹灶谢氏  据光绪二十年(1894年)22世孙芏(原字为上边‘艹’,下边一个‘二’字)孙撰《谢氏世谱序》载:“珠玑巷谢氏因避苏妃之难,给牒南迁,时姓联百家,吾姓惟惠公三子(德政、德俊、德卿)兄弟习三人相偕南下。德政殁葬三水蔡坑冈。德卿生子南峰居南岸。”南峰次子芳圃迁番禺,长子南圃仍居南岸,有《家乘》。芳圃生六郎,葬芳圃于从化牛心岭,自己居九子潭冈,落藉大田乡。生四子,长子性居家;次元芝迁大涡乡;四子普平卜居良濠乡;四子联芝欲居丹溪葛井间,适卒,子进仲即居丹灶。事载大田谱。”     (71)大同傅氏  据1930年21世孙致恒修(南海九江大同)《傅氏族谱》载:宋镇南祖居珠玑巷,“咸淳八年(1272年)度宗失政,似道专权,辽兵犯界,皇妃奔关避难,潜躲南雄,市屠少者聚而笑之。后辽兵退去,迎妃而回,妃以事诉帝,帝怒,遂令笑者迁于一方,尽而屠之。民受其害,俱各逃走,围其阳时,我祖昆弟虑祸,密延同乡,时河道无船只,结桴而流其下,日夜随水漂流,至连洲水口,约有万余人泊在河旁,仲冬十四半夜,狂风大作,潮水涌涨,势不能当,滚散其桴,男女淹死无数,满江大哭,将至大路之峡(璇按大路峡在西江正干),因风分溃。惟我祖旋泊众冈,其徙者或徙之高明、罗定、新会,或就南海、番禺,散之四方。我祖就览西樵之大桐堡,儒林之乡,番山、柏山之乡一斯而居。”祖生5子(永忠、永信、永文、永佑、永聚)各立贯籍,分拾余户。     (72)西樵大果乡杜氏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杜氏家谱序》说:“荛翁一支闻自南雄珠玑巷来,前明洪武二年(1369年)达甫公以从戎故,迁居南海西樵大果乡,瓜衍椒蕃”云云,传20世。     (73)小榄罗氏  范湖显学冈谱“棐轩乃罗贵祖之裔孙财禄祖也,居于南海小榄圩边长延乡东南。”     (74)黎涌简氏  南海黎涌简氏据《简氏宗枝源流》载:“堂扁曰全忠堂,始祖一山,子文会,后梁避契丹患,由涿州旅南雄,至广州,南汉时卜居黎涌乡,中状元,改为魁乡,居处为魁岗。”     (75)大効夏氏  据《夏氏世系流源考》载:“仁宗相子乔子安期公随高宗南渡至浙,传至子乔七世裔孙东隐公游学珠玑巷,娶雷氏生五子,咸淳九年(1273年)癸酉,因度宗胡妃至雄,上令行查迫切,祸及珠玑巷,彷徨携眷逃走,乘桴顺流至东(璇按疑为连字之误)州江口,狂风大作,十存六七,幸脱斯难,得抵羊城,命长子回浙,公与4子卜居南海西隆堡大効乡。及卒,与雷氏合葬羊城北门外青龙岗,公第四子邦禄由大効分居高明,子孙发盛云。”     (76)西向钟氏  康熙十五年(1676年)《钟氏宗支谱原序》(南海大沥龙腹乡)云:“始祖振豪公生于南雄珠玑巷,当元末之世,值明洪武崛起之日,削平僭乱,驱逐胡夷。南雄之民徙之于南,祖亦偕妻子与乡邻同迁于广州南海县,卜址于白公万处,即今大沥堡龙腹乡之西向也。”     南海市为珠玑巷人南下停居之地,迁户众多,如深入调查,当有更多的发现。

    3.顺德市   

    顺德市在明代景泰三年(1452年)才立县,以前属南海县南部,已近海岸,故亦属水网地区,荒坦、潮田、沙田分布地域。有利于珠玑巷南逃难民上岸开垦。现试列如下:(详细参考广州市团校曾宪珊讲师《宋代顺德市南雄珠玑巷迁民考》)     (1)乐从镇大罗罗氏  《顺德县地名志云:“1265~1274年间开村,当时有罗、阮、徐三姓,以罗姓人数最多,遂称大罗村”。据调查为珠玑巷难民所居。     (2)乐从镇小涌村人  《顺德县地方志》云:“南宋末期难民逃来定居。”据调查难民来自珠玑巷。        (3)乐从镇道教村人  《顺德县地名志》云:“南宋末年由南逃难民开村。距今700多年。据调查难民来自珠玑巷。        (4)登州区氏  《区姓族谱·远祖纪略》云:“金陵避乱始南雄,犹有浈昌八代传,家从棉圃移交广,代起后梁迄宋元,一居登州、三石壁,二居西滘、四陈村,支派莫将加见别,文溪桥上总根源。”浈昌五代改保昌,棉圃近珠玑巷。八代文杰因靖康之变下广州,三子志和迁石壁。        (5)陈村区氏  据《区姓族谱》裁:“区文溪,靖康之变时,迁广州烧鹅街,四子志平,绍兴甲戌进士(1154年)迁陈村。”     (6)西滘区氏  《区姓族谱》载:“区文溪次子志柔迁西滘。”     (7)乐从德教陈氏  《顺德县地名志》云:“在元代由黎、董、赵、颜、何五姓开村。后因南雄珠玑巷发生株连惨案,陈梅庵的妻子被害,他携带三男孩逃到乐从窦塘,启地方搭茅屋居住。”按元初即宋末年。     (8)乐从罗沙罗氏  《顺德县地名志》云:“咸淳九年(1273年),由罗姓人到此海滩定居。”据调查来自珠玑巷。     (9)湜海(乐从)村人  《顺德县地名志》云:“原是狭长的岛屿,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年)南雄珠玑巷人乘船避难到此定居。”据调查亦来自珠玑巷。        (10)杨滘(乐从)杨氏  《顺德县地名志》云:“距今700年前,由南雄珠玑巷移民到此开村,原名杨溪”。据调查亦同。     (11)龙江苏溪苏氏  《顺德县地名志》云:“建村于1l00年,先由南雄苏姓人开村,故称‘苏埠’,后改名。”此条指出珠玑巷南迁不只在宋末,在北宋徽宗时已有,即受金人入侵时期开始。     (12)龙江龙山温氏  温肃《龙山乡志》引温汝适《温氏族谱序》:“吾宗初祖由南雄来居兹土,至是已五百余年。”即宋末珠玑巷迁来。     (13)龙山梅氏  《龙山乡志》引明梅万吉《梅氏族谱自序》:“宋祥兴二年(1279年)有胜法胜x兄弟挈家南徙,胜法以乡校兵应张总镇缴守新会,宋王避地墩汾,胜x入龙山,遂卜居焉。”据调查亦为珠玑巷人迁此。     (14)龙江陆氏  《开越大夫祠纪异》云:“顺德秀廷房始祖世卿。原居南雄珠玑巷,宋度宗咸淳九年癸酉(1273年)三月十六日,由南雄起行,二十六抵广州龙江北山家焉,祠建古树坊。”计水程十天,作者1945年抗日胜利由曲江泛舟南下广州,费时四天,航期与此相同。《龙江乡志》亦载“陆由珠玑巷”。     (15)龙江黄氏  《敬学轩文集》十《明经旭园黄公行述》(龙廷槐撰》中云:“顺德黄氏始祖子咸,由南雄徙广州郡城。九叶至起岩举孝廉,任高州教授,致仕后迁居顺德。”今黄氏祠堂仍为广东著名建筑。     按龙江黄氏还有见《江夏合族谱》黄氏家谱序云:“南渡中兴,至居政为淳熙二年(1175年)进士,祀为珠玑不迁之祖,三子源赞,迁居龙江”的记载。     又按龙江黄氏亦有《定香楼集》(明区庆  云撰)云:“先为曲江人,生子佺期、安期,佺期之后徙珠玑里,咸淳末避乱入广州,占籍南海,今龙江乡则自大宏公始。再传为得兴公兄弟五人。”     (16)龙江简氏  《粤东简氏大同谱》二云:“龙江房始迁祖康隐。远祖三悌子赓孙也。赓号南来,宋末由南雄珠玑巷迁南海县。迨三悌由县内龙潭乡迁黄连,生二子康隐、妙隐,明永乐元年(1403年),康隐偕弟,由黄连迁龙江之东社”。     (17)龙江张氏  《龙江乡志》(道光版)云:“张世隆(或作龙)字普济,号云程,宁宗朝进士,为翰林院五经博士,原南雄保昌人,始居龙江。"按宁宗为1195~1224年,南宋中期,可见珠玑巷迂民各朝皆有,不一定集中宋末。亦见《鹤园陈氏族谱》。     (18)龙江杜氏  《顺德龙江乡志》云:“杜由珠玑巷迁来。”        (19)龙江尹氏  《尹氏四谱纂修后序》云:“(初祖)由南雄复迁龙江,为本宗之初祖,历传口至于今,又十有八世矣”。序嘉庆四年作(1779年)。        从上龙江巨族看,正如道光《龙山乡志》载:“咸淳九年(1273年)徙南雄珠玑里,上年有胡妃逃至南雄溺水死,乡人逃难远徙。龙江巨族始祖,多由此迁。”        (20)均安欧阳氏  据咸淳九年(1273年)24世孙显撰写顺德均安《欧阳氏族谱序》载:“祖荣可官职南雄府,留居新会篁庄乡。分四支,二世祖道信,三世和壁开基香山麻子,即道信长子,后分支三水红旗,大岭等地。”     (21)碧江苏氏(北滘镇)    《希古堂文集》(谭宗浚撰)云:“宋末有苏晴川者,自南雄州迁居南海碧江乡,景泰析县时,以碧江隶顺德,遂世为顺德人。”又《敬学轩文集·宋进士朝奉大夫峨峰苏公墓表》云:“顺德碧江苏氏其三世祖峨峰公于南宋开禧间,安葬番禺钟村乡。公讳之奇,字文雄,为卓轩公次子,与兄之才,同举隆兴元年进士,历官福建提点刑狱。子光祖,淳熙丁未进士。”按此,则苏氏来此亦在南宋初期,而不是在末期了,即避金人之害者。     (22)水藤邓氏  《邓氏族谱序》载:“夫吾族自珠玑而金紫堡,而大涡村,而水藤乡。贤父兄创业于前,佳子弟守成于后,传至今日。”        (23)北滘泮浦梁氏  《顺德县地名志》云:“距今800年前,由梁姓人开村。”据调查由珠玑巷迁入。”     (24)泮浦黎氏  据黄佛颐长文称:“城南新魁窖黎族。”迁始宏芳,南宋末由珠玑巷,迁南海县泮浦乡(顺德)。子承宗,三世迁新会。     (25)北滘璋壁村人,《顺德市地名志》云:“距今1000年前,一些人从南雄珠玑巷逃难到此定居。以捕鱼虾为生,取名为璋壁。”此条所记为北宋初期入广迁民。可见珠玑巷南迁难民整个宋代均有。        (26)勒楼黄连简氏  《顺德地名志》云:“南宋末年,北方居民被官兵追杀,逃来居住,原是海坦。”又在《粤东简氏大同谱》中亦载:“由县内龙潭乡迁黄连”一语,说明简氏属珠玑巷迁民。        (27)勒流简氏  《粤东简氏大同族谱》二云:“樵岭房始迁祖德达,字敦颖,远祖庚次子,来自南雄珠玑巷,当时入广兄弟四人,乾、坤、艮、巽,分居各邑。异生三子;申、庚、辰分居勒楼等处。”        (28)崔山黄氏  据宋《黄氏家谱序》称:“黄氏至109世为南雄太守,入藉珠玑巷,传4世,至居政翁第三子源赞,迁居龙江崔山。”     (29)石涌陆氏  《开越大夫祠纪异》:“顺德医保咸淳九年(1273年)癸酉,由南雄珠玑巷徙居南海鼎安都,寻居今之顺德石涌堡。”(属勒流镇)     (30)勒流清源黎氏  《顺德县地名志》:“在宋末元初,江西卢宁县黎姓人逃难到此定居,取名清源。”按由江西南迁多经珠玑巷南下。     (31)杏坛光辉村人  《顺德县地名志》称:“宋朝咸淳九年(1273年)已有居民点。"这时期正是珠玑巷人南迁时期,故疑为迁民来此。     (32)桑麻陈氏  马齐《陈氏族谱》云:“顺德马齐陈氏一世长桑,二世麻扶,三世道源。三公旧居南雄府保昌县珠玑巷。相传宋理宗时(1225~1264年)有胡妃寓南雄,以狂疾赴水,乡民失救,恐有后患,众皆徙家以避,三公遂于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乙丑正月十三日,携家南来。至南海桑麻中心村居住,时道源公方十岁。”(属杏坛镇)六世释生洪武乙卯(1375年)因军变迁马齐南岸。     (33)麦村麦氏(杏坛镇)    《顺德县地 名志》:“宋末元初南雄珠玑巷人逃难到此地海边沙坦落户。”     (34)陈村欧氏  《顺德县志》(咸丰版)22卷引文;“欧仕衡,字禦诠,陈村人,先世自韶来迁”。按此条未列明来自珠玑巷,但黄佛颐文列入珠玑巷迁民,可议。     (35)杏坛镇逢简李氏  《顺德县志》:(咸丰版):“李仕修,字建业,自南雄迁逢简,家焉。庆元己未进士。”可见李氏来自宁宗时,故续云:“以嘉定末致仕,奉母命来迁。”     (36)锦湖镇古楼冯氏  《冯氏族谱》:“始祖祯颐,字三才,宋承事郎,由保昌县珠玑巷迁居南海县古楼乡,今属顺德。”        (37)古楼潘氏  潘兰皋《九畹堂文集》云:“先世南雄珠玑巷人,始祖昭泉公讳淮,以宋末迁居顺德之古楼。”        (38)北滘桃源黎氏  黎景义《二丸居集》:“有宋淳熙之世(1174~1188年),金紫光禄大夫黎中峰公厚芳,弃官避乱,自赣迁南雄珠玑巷,又自珠玑巷迁南海之桃源乡。其后分南海置顺德县,于是桃源又隶顺德。"按桃源今名桃村。入粤时间据该集《光泽堂记》:“盖靖康建炎之乱,渡岭居雄。至于淳熙乃又自雄再迁也。”此条亦记南迁已在宋末之前。又据景义《二丸居集》云;“余始祖之来桃,当在孝宗淳熙间”,《克泽堂记》云:“高宗建炎者讹也,盖靖康建炎之乱,渡岭居雄,至于淳熙乃又自雄再迁也”。     (39)甘竹邓氏  《简氏大同谱》:“邓族  始祖其先南雄珠玑巷人,后徙顺德甘竹,十三  传文裕徙小榄。”     (40)杏坛马宁何氏  《泰泉集》54云:“松逸何公讳千之,字伯强,顺德人,其先文广,建炎中,始自保昌迁广城,传三世曰弥深。宋末再迁马宁。”此条记述南渡初已入广州的,可见南宋迁民是不断分期分批南下,时多时少。     (41)桂州陈氏  《敬学轩文集》二十一  (龙廷槐撰)《陈璞园先生行述》中云:“自始  祖宁波由南雄迁居桂州村,自某世祖徙居邑城北关后,遂家焉。”   (42)大良冼氏  《岭南冼氏宗谱》云:“大良房一世祖荣,字千三,号万一,宋处士。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戊午,由南雄珠玑巷迁省城西隅,是为始迁祖。”     (43)大良陈氏  《顺德县志·杂志》:“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陈太初墓志》:“乡南雄珠玑巷人,宋绍兴四年(1134年)来居大良西口山,是为始祖。妻苏、子振庠,隆兴元年(1l63年),合葬本山。”     (44)大良吴氏  《简氏大同谱二》云:“其先,由南雄珠玑巷迁大良,五传迁小榄。”     (45)大良罗氏  《顺德县志》22(咸丰版)引文:“罗铸夫,字义隐,先是远祖有纲者,为铸夫五世祖。宋宣和初,随父环令固始家焉,移南雄珠玑巷。”又按罗虞臣《司勋文集·家乘·叙世篇》:“当高宗时,雄州君纲,为州珠玑巷人。绍兴末避金人难,乃徙南海大良。”可见南宋初以来,有迁民不断南下。     (46)大良卢氏  《九畹堂文集·北门卢氏族谱序》:“顺邑大良卢氏,系出南雄珠玑巷,历今十有几传矣。”(潘兰皋撰)     上列迁民以难民南逃身份居多,凡十七姓,即占全市迁民56.6%,集体迁民只有一次,乘船南下者多,已有述及避胡妃之祸了。其次以仕民入迁有8项,占26.6%,计北宋徽宗朝以来均有。        (47)北溪宋氏  新会萃冈《宋氏族谱序》称萃冈衍:“顺德则北溪。”     (48)麦村郑氏  乾隆《郑氏司农谱序》:“珠玑巷世居湛露公四子,四房清泗开居古博里麦村。”     (49)龙山温氏  据乾隆二十年(1755年)《温氏族谱》载:“沙水村珠玑巷府君世居也,以进士知南雄府,度宗南迁,出居河舟,漂泊压门。祖弃官偕姚氏、汪氏二恭人,徙居冈州。”     (50)龙山黎氏  据顺德龙山《黎氏族谱》称:“始祖黎文卿公生子甲佑。汴州人,南渡时徙保昌珠玑巷,咸淳间徙南海,公居于龙山焉。公兄弟4人,一居新会,一居黎涌,一居茶涌。”另大、小陈涌黎氏据调查亦珠玑巷人。        (51)岳步杨氏  光绪八年(1882年)《杨氏家谱序》说:“吾家系由闽省迁寓雄州,后复递籍顺邑岳步乡。”     (52)由业冯氏  《冯氏族谱序》云:“玄雄祖居南雄生槐,槐五子翼之迁顺德由业。”     (53)大良罗氏  范湖显学冈《罗氏族谱》谓:“罗贵祖裔孙棐轩居小榄圩,生4子,三子谷周迁顺德太艮(良)村。于咸淳九年(1273年)以似道煽惑,胡妃溺死,有匿妃之疑惧,乃于十年(1274年)正月甲子夜,各乘筏(即桴)南迁广州古冈州南海,今迁顺德龙山居焉。”        顺德本身南海县分出,时代在明景泰年间,故文中有不少族谱记载记在籍南海,实在今已划入顺德市内。   

    4.广州市   

    广州即番禺重镇,南迁人仕多先聚广州,投亲靠友,然后定去处谋生,故各谱多记广州为珠玑巷人停居第一站。北燕世家冯氏,按冯氏谱皆云冯业家番禺,粤之冯氏皆其后;但县志则谓冯业家新会,并谓有墓在焉。谭氏亦家番禺居仓边街,孙始迁新会。即此意也。故《开平县志》卷二有云:“其由珠玑巷来者,有自五季时已有徙广州,凡三迁而后至于本境。”     又如广邑廖氏,根据新会《廖氏族谱》载:“宋德明自南雄官至正郎,由祖传5世,遭胡妃之变,直祖兄弟十七人乘桴逋逝随至止,分居东、顺、南、新、番禺、从化、新宁、增城、四会广都等邑。亦即此意。”     (1)车坡简氏(东圃镇)    《粤东简氏大同族谱》二云:“先世孟英在北宋末居南雄保昌县沙水村,宋靖康元年(1126年)丙午迁广州城,及南渡后历世递迁,绍兴七年(1137年)丁巳,迁香山县阜龙里。隆兴元年(1163年)癸未季冬望月,承直定迁番禺,居鹿步司永泰乡。”宋亡,改龙溪乡。明亡,改车坡乡。     (2)石井鸦冈凌氏  《广州市地名志》称:“相传南宋时南雄珠玑巷凌氏到此开村”。因在冈边,多乌鸦栖息树上得名。     (3)石井古料村人  《广州市地名志》称:“由南雄人迁此建村。”据调查是宋末迁入。     (4)江高镇大田  《广州市地名志》云:“相传南宋时南雄县珠玑巷人迁此建村并开垦了一片大田,故名。”        (5)太和大沥村人  《广州市地名志》称:“相传南宋时南雄县人到此开荒建村。原名朱泗村。”        (6)神山卢氏  《卢氏光裕堂族谱序》称:“咸淳9年(1273年)春天灾地劫兄弟与30余姓在南雄保昌沙水村牛田坊珠玑巷,3月16日日起程,四月尾始到冈州大良后,各分居觅食,尔至番禺神山,择地立家耕种为活。”神山今属广州市区。        (7)广州城冯氏  《冯氏族谱序》(1415年)云:“玄雄徙居南雄,生槐。槐生五子,长曰绵字南秀,移居广州福星里。”     (8)钟落潭茅冈村人  《广州市地名志》云:“相传南宋南雄珠玑巷人迁此建村。”     (9)钟落潭白土村人  《广州市地名志》云:“相传宋末南雄珠玑巷人迁此建村。”     (1O)钟落潭梅田村人  《广州地名志》云:“相传宋末南雄县珠玑巷人迁此建村。”原是种梅的田,故名。        (11)钟落潭五龙冈罗氏    《广州地名志》云:“相传宋末南雄县珠玑巷罗氏,迁此建村。”     (12)芳村谢氏  《番禺芳村谢氏族谱》有《芳村世系纪略》云:“由江左入岭南,原居南雄府始兴县珠玑里。以南宋开禧年间,因事诏民迂徙时,随吾祖而迁者,计九十八家。悉有名人等。而大宗始祖之六郎公,遂择番禺之北,居大田乡。则谱所谓称大田始祖六郎从迁也。未几,芳圃公复支迁花邑莘田,生五子。长曰仁叟,留莘田;次义叟,迁芳村;次礼叟、智叟迂市桥。”(谢璋《从族谱探究芳村谢氏的来源》、《羊城今古》1992年,第3期。)     (13)南岗镇鹿步冼氏  《岭南冼氏宗谱》云:“宋高宗由珠玑巷迁鹿步司冼村乡。”南岗属天河区,今已入市区。     (14)海珠区小洲简氏  《粤东简氏大同谱》二称:“际遇咸淳间由珠玑巷迁广州大东门,子迁河南新村,明初迁小洲。”        (15)越秀区大市街简氏  《粤东简氏大同谱》二称:“世英咸淳年间迁由珠玑巷入大市街。”     (16)海珠区鹭江李氏  《天山草堂稿·族谱议》(李文撰)云:“始来南雄溪塘镇者也,至四世宋承奉大夫公讳仙之,乃迁广州。五世宋迪功郎公榉(原字为左边‘扌’,右边一个‘举’字),始自番禺河南鹭冈村迁广州龙头市。”     (17)广州龙头市李氏  见上条。     (18)广州吕氏  《吕氏迁徙广东纪》(1859年)称:“宋从荀迁居南雄陵江沙水村,子仲卿广州刺史(熙宁七年,即1074年),子伯假居驷马巷宁家涌。绍兴十三年(1133年)迁南海西隆堡街边。”        (19)广州司徒氏  据道光四年(1824年)20世孙健撰(司徒氏族谱》载:“祖居南雄珠玑里,至宣翁值宋南渡,由南雄迁居广州为一世祖,后由广州而水东,而滘堤,而恩平,而阳江,各择所向。”     (20)广州石亭巷易氏  按宣统三年(1911年)《易氏族谱》20传孙学清等修,云:“祖文斌南唐雄州刺史,乾道末,雄韶顽豪为乱,绍文公于淳熙十一年甲午辰五月(1l84年),遂负神主,弃产挟赀,入广之城南小市街石亭巷居焉。”     (21)广州何氏  何伯川等《何氏水本源记》说:“何氏始祖出于珠玑巷,因宦居南雄。宋南渡时,喾祖因寇陷南雄,迁广州桂林坊为初祖。”     (22)广州杨氏  光绪八年《杨氏家谱序》称:“文聚公迁居南邑佛山镇,遂入籍南海,始祖历2世至约轩公,迁居省城晏公街,六世至艺圃公卜居于城西十甫。迄今瓜绵日盛,百有余人。张保之役各乡被掳男妇数千,由艺圃公出资赎回。”        (23)广州劳氏  康熙22年(1683年)《劳氏家谱序》云:“元锡公后九世劳威家雄州珠玑里,值胡妃之变,子孙南迁五羊,后各卜地居。”     (24)五凤林氏  同治丙寅(1866年)林文度《林氏受姓远祖纪》称:“林楚伍官南雄州大参政(宋代),卒,子孙留居东粤番禺之五凤村(今名五村,在新滘镇)。楚伍公十五世而至仕经公。本朝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由五凤分居广西贵县。”     (25)蚌湖苏氏、黄氏、朱氏、杨氏  据《蚌湖镇志》,该镇除江氏按《族谱》记:在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年)居此处。上述各姓则在咸淳九年(1273年)避兵燹由珠玑巷迁来此定居。     (26)冼村冼氏  《冼氏宗谱·宗支谱四》称:“皋宗祖由珠玑巷迁居番禺鹿步司冼村为冼村房始迁之祖,后分居附近程界村。”     (27)程村冼氏  见“冼村冼氏”条。今已划入广州市区范围。     (28)广州林氏  1866年林文度《林氏受姓远祖纪》云:陈楚伍官“南雄州大参政,实少师118世孙(少师即比干),考其时,当在宋季。楚伍公卒,子孙遂留居东粤。今广州府之太平桥、铁炉巷。”即其裔也。

    5.花都市(即旧花县)

    1)冯村冯氏(狮岭镇)  据调查南宋末年,南雄人冯氏南迁居此。《广州市地名志》亦说:“建村750年。”        (2)花山镇铁山陈氏  《广州市地名志》说唐末建村,初名莲湖。后在头岭发现铁矿改今名,但调查陈氏来自南雄珠玑巷。     (3)北兴镇莘田刘氏  《番禺芳村谢氏族谱》亦有记莘田刘氏沿流。称南宋开禧年间(1205~1207年),诏民迁徙,入番禺大田乡,后“支迁花邑莘田,生五子,长曰仁叟,留莘田”。(见该谱附《芳村世系纪略》)。     (4)平山江氏  《平山村江氏族谱序》说:五胡乱华,祖一龙携三子由吉安过梅岭居珠玑巷,黄巢后徙令入广州光孝街,后在城北40里定居,土墙茅屋,称“江村”(今成镇)。衍从化、清远潖江,序成于永乐十二年(1414年)。     (5)白石高氏  据花都市赤泥白石村《高氏家谱序》称:“太祖至庵公世居沙水村珠巩巷,明时以郡廪生宦游广州,卜居南海高村。六世西庵公始于花县白石建房,迎父兄  亚父入居成村,族始大。后分支广西、番禺等地。序为宣统三年(1911年)十八世裔孙择贤撰写”   

    6.从化市   

    从化县在流溪河中。但在溪口下游,荒地仍多,故亦有少量珠玑巷垦民迁入,如:     (1)棋杆镇小坑村人  据调查为宋末珠玑巷难民来此坑养鸭,故名小坑。     (2)神岗镇木棉谢氏  据调查谢氏珠玑巷人,元初来(即宋末时期)此。     (3)白田岗黄氏  《广州市地名志》说:“南宋年间黄氏由南雄珠玑巷迁此山冈建村,因此处原是一片低洼地名白田,故名:(街口镇)。”        (4)街口镇郭氏  《广州市地名志》说:“宋末郭氏由南雄迁此定居。”     (5)龙潭镇石古岑村人  《广州市地名志》说:“北宋初期,村民由南雄县田庄村迁此定居。”     (6)从化肖氏  《东莞肖氏家谱》:“祖德隆,淳熙七年(1180年)九月自珠玑巷至广州。迁龙溪,次子祥绍兴丁丑(1157年)进士。子士远、士近、士高、士洪迁从化。” 从上述分布状态,可知珠玑巷居民集中于水网区,近山区则迅速减少,广州市、花都市、从化即如此,而南海、顺德两市最为集中,并伸延冲缺三角洲的顶部,宋已成滩地部分。    

 (四)中山冲缺三角洲区

    西江正干在甘竹滩处切过丘陵区,即入中山市境。宋代这里还是个浅海区,但已有不少沙滩出露水面。可以垦耕,尤其是在丘陵,台地边缘的坡积面和冲积扇形地地面,地势较高,有利于乘筏乘船南下珠玑巷迁民登陆和开垦,故成为他们最后航程目的地之一,故分布不少。今天多已开发为花果鱼米之乡,如小榄镇即为一例。

    1.中山市

    中山市是我国粮仓之一。宋时浅海区仍广,故香山建县前仍属东莞县管。因南海去香山行船三日始到,很不方便之故,明代才和大陆相连,不用海途。今天仍称为广大沙田区。     (1)板美深湾杨氏  《中山市地名志》称:“咸淳博士杨云巢自珠玑巷迁深湾。”     (2)石岐莲峰区起湾杨氏  《中山市地名志》称:“咸淳博士杨云巢自珠玑巷迁深湾,后迁居于此”。     (3)张家边区黎村  《中山市地名志》称:“嘉定(1208~1224年)黎姓开村,宋末珠玑巷人梁氏迁此。”本条可见珠玑巷迁民来时有所依靠,居村边或村内。黄佛颐文称始祖宣禄。     (4)环城区曲涌何氏、徐氏  《中山市地名志》称:“咸淳八年(1272年)徐、何二姓从珠玑巷迁此,背山面海开村。”     (5)环城区曹边  《中山市地名志》说:“在1280年梁杞从珠玑巷迁此。建村梅岭冲边,冲为漕河,故名。”     (6)环城区卢溪胡氏、卢氏、彭氏  《中山市地名志》说三姓在南宋末年(1265~1279年)由珠玑巷迁此。     (7)小榄三角社何氏  《榄屑》(何大佐撰)说《南雄水木记》云:端平间,兄弟世居南雄保昌珠玑巷,至度宗咸淳八年壬申(1272年)诏出贵妃胡氏为尼。九年癸酉,胡氏颠狂,出郡溺水。贾似道奏民间收匿,大索之。十月甲辰正日,人民畏惧,举族奔逃。时无舟楫,我祖兄弟砍竹为排,乘流飘泊。夜半突至连江口,潦水冲散。时偕伯祖九郎公及男仲远、仲达,侄,七三、七四,奔南海县西琳都华桂坊住歇,既而之小榄凤山下,卜室三角社居焉。”又据龙廷槐《敬学轩文集》十《柳州太守何敬亭墓表》记十郎居北方,北宋末中原多故,挈家南徙,流寓南雄珠玑巷。后迁香山小榄乡。”     (8)小榄孙氏  《香山县志》卷三载:“祖永奇由珠玑巷迁羊城,明三卫兵移小榄永奇、永源同隶后卫陈宪旗下,遂家于此,分三房,历24代,丁口200有余。”     (9)小榄邓氏  《香山县志》卷三载:“祖立齐,由甘竹里海乡迁小榄,8代,丁口53人。”            (10)小榄李氏  黄佛颐文云:“始祖原吉,字凯祥,其先南雄珠玑巷人,宋赠太常卿,某徙新会,明洪武初徙小榄。”     (11)小榄李氏  据康熙《李氏家谱》“始迁祖必贵,宋咸淳间由珠玑巷避乱荔枝山,斩竹结筏。随流抵榄乡亭子步奠居焉。即今泰宁坊也。”序云三世祖统率诸卫军分布榄土,家业四世始大。        (12)小榄邓氏 《香山县志》卷三载祖瑞兴,由甘竹里海乡迁小榄,历11代,丁口1l0人。     (13)小榄镇麦氏  《小榄麦氏族谱》云:“麦必达为铁杖十六世孙,自南雄保昌迁香山之黄旗角,十九世元俊。元至治(1321~1323年)间又迁小榄。”     又小榄麦氏另据《香山县志》卷三载:“祖元俊其先由珠玑巷迁黄角乡,至元俊由黄角迁小榄分二大房。其后分支东莞海南栅新村,海南栅口,顺德吉佑乡、甘竹乡、广州城内流水井、香山城东门、园山寨,共历25代,居小榄丁口1800多人,属各镇。”     (14)小榄吴氏  据黄佛颐:“始祖其先由南雄迁顺德大良,五传迁小榄。”      (15)小榄杜氏  《香山县志卷三》:“始祖渭隐由南雄珠玑巷迁居小榄,分衍园山寨,历26代,丁口190人。”     (16)小榄甘氏  《香山县志卷三》:“始祖佑卿由南雄珠玑巷迁小榄,历23代,丁口250人。”     (17)小榄石氏  《香山县志卷三》:“始祖联英由南雄珠玑巷迁小榄,历18代,丁口约百人。”     (18)小榄朱氏  《香山县志卷三》:“始祖杭清由南雄珠玑巷迁小榄,历22代,丁口100多人。”     (19)小榄邓氏  《香山县志卷三》:“始祖其先,南雄珠玑巷人,后徙顺德甘竹,十三传文裕,乾隆时经商小榄家焉,历6代,丁口60多人。”     (20)小榄刘氏  据《香山县志》:“始祖梓缓宋末自南雄珠玑巷迁小榄,现历22代,丁口五百余人。”        (21)小榄罗氏  据黄佛颐文:“始祖系出珠玑巷,原籍新会蓢底村,明迁小榄。”     (22)小榄李氏  据黄佛颐文:“始祖凝山由南雄珠玑巷迁小榄。”     (23)小榄何氏  据黄佛颐文:“始祖由珠玑巷迁居木棉头至彭泽,再迁小榄。”     (24)古镇侯氏  据调查及《侯氏族谱》说:“先祖咸淳九年(1273年)由南雄逃来,四际大海,在铁帽冈(即今古镇山)开垦,旧名古溪。”     (25)古镇曹步曹氏  据调查由宋末南雄逃此开垦,与古氏同来,名曹溪,因建码头改今名。     (26)麒麟袁氏、魏氏  《中山市地名志》说:“宋末袁、魏两姓从南雄珠玑巷迁至海洲”。后成一坊,名此。     (27)边溪岗背陈氏  《中山市地名志》说:“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陈文龙从南雄珠玑巷迁居香山后,部分子孙分居于此。”     (28)沙溪圣狮阮氏  《中山市地名志》称:“南宋宝庆年间(1225~1227年)阮佛生从南雄珠玑巷迁此。”     (29)沙溪象角阮氏  同上,圣狮原是象角一条街的名称。     (30)沙溪永厚缪氏  《中山市地名志》云:“南宋端平年间(1234~1236年)缪于一由南雄珠玑巷迁此。”《香山县志》卷三载:“祖于一端平间由珠玑里迁香山,分三房,惟三子思俊有后,历22代,丁口千四百余人。”     (31)沙溪永厚环蔡氏  《中山市地名志》说:“居住蔡、缪两姓人,蔡姓人于北宋末年由南雄迁来,缪姓则于南宋端平年间由南雄珠玑巷迁此。”本条可指出珠玑巷迁民是互相扶助的,即迁民与大沙田区疍民不同,而与当地人仕有连。《香山县志》卷三载:“祖元昌七世孙迁南雄州,为一世祖,名恒兆,传6世思添,祖由南雄迁香山永厚乡,十五世分三房,长房徙员峰乡十余人,余均居永厚,现33传,丁千余人。”            (32)沙溪濠涌方氏  《中山市地名志》云:“南宋末期(1276~1278年)方道盛由福建莆田举家逃难至广东南雄珠玑巷,后再迁于此。”     (33)沙溪云汉刘氏  《中山县地名志》云:“南宋初年,南雄刺史刘少雄次子汝贤,由珠玑巷迁来香山县东镇,至南宋末年,其第六代孙子忠、子平兄弟迁此建村。”        又按隆镇刘氏还有《香山县志》卷三载:“始祖汝贤,父仲敏,宣和进士官南雄刺史,侨寓珠玑巷避兵,子三人,汝贤绍兴末徙邑东乡土瓜岭,六传开族溪角,析龙聚环、角头、寮后、龙眼、树涌、坑口圩、北台、葫芦棚、湖洲脚、沙坪、下龙塘、库涌、新村,历27代,丁口万余人,齐东、古鹤等乡别有派。”     (34)沙溪大石兜高氏  《中山市地名志》云:“南宋宝祐年间(1253~1258年)高维岳由南雄珠玑巷迁香山,第四代孙洪生分居此。”因行路绕村前三大石得名。     (35)大涌镇叠石梁氏  《中山市地名志》云:“南宋庆元年间(1195~1200年)罗香梅自南海县溶洲迁居于此,后余文举、梁良胜分别从南海和南雄迁来。”此条可见南雄迁民与当地人仕有连。     (36)南蓢赤坎阮氏  《中山市地名志》称:“宋末阮元辅从南雄珠玑巷迁邑城北莲塘街,后迁此。”《香山县志》卷三载:“相之,说其子,九世分三房,长兰轩,次贝山居赤坎,三冠山迁小隐,历26代,丁口约三百余人。”     (37)南蓢大车林氏  《中山市地名志》云:“南宋初,林小三从南雄珠玑巷大车村迁此。”按南雄大车村已废。     按大车林氏还有《香山县志》卷三载:“四字都林氏祖小三,宋南渡时,由珠玑巷迁来,分支那洲、田头,历25代,丁口千余。安堂一支同隶四都二图,氏族尤蕃,别有派。”     (38)南蓢南塘简氏  《中山市地名志》云:“宋代简古峰从南雄珠玑巷迁此。”     又按南塘简氏,另据《简氏宗枝源流》载:“香山南塘房堂匾曰敬修堂,始迁祖致政。宋神徽间,由珠玑巷迁南塘乡。”《香山县志》卷三载:“古峰由珠玑巷迁香山东乡,26代,丁500多人。”        (39)南蓢东濠涌严氏  《中山市地名志》称:“南宋末年严姓人从南雄珠玑巷光孝里迁此建村。”        又按濠涌严氏还有《香山县志》卷三载:“祖汉臣宋末由珠玑巷迁邑东郊定居濠涌,历26传,丁口1300多人,属四字都。”      (40)南蓢麻西(麻子)欧阳氏   《中山市地名志》云:“南宋末年(1279年)欧阳姓人从南雄徙顺德。转迁于此,与早期定于此的陈姓人一起建村。”本条说明南迁难民有相互扶持。     (41)麻洲蓝氏  据《香山县志》第三卷载:“仁良都麻洲咸淳间蓝族自珠玑巷迁入,四世祖分支小榄。”     (42)三乡镇平岚南林氏  《中山市地名志》云:“北宋时,林鼎英从南雄县移居此。称林堡。”又《香山县志》卷三载:“谷镇林氏祖鼎英,宋由南雄迁香山沙尾平岚埔,历27传,丁口千余人,属谷镇。”     (43)鸦冈刘氏  《香山县志》卷三载:“始祖中行,宋由珠玑巷迁香山城,后居下恭镇南大涌,后又迁前山。十一世朝庄祖始分派鸦冈,22代,丁口四千余人。”     (44)沙溪叠石余氏  黄佛颐文:“始迁祖文举,自南雄珠玑巷。”     (45)沙溪申明亭杨氏  “祖伟淮,珠玑巷人,二世致政生二子,长大道居申明亭,次大章居香山城南关。四世祖四子,其第三子应西分香山濠头,后迁鳌街蓢。六世祖三子,长、子充奄住申明亭,次子碧岚分龙聚环。历25代,龙聚环、鳌街蓢、申明亭三处丁口二千余人。”(见《香山县志》卷三)        (46)牛起湾杨氏  始九祖云巢于咸淳年间由珠玑巷避难迁深湾,因移边役,徙牛起湾隶良都,历22代,丁六百余人。(见《香山县志》第三卷)        (47)南村曹氏  《香山县志》卷三载:“隆镇曹族祖裕庵自南雄迁韶关,因任新会儒学教谕侨居香山南村,自明中叶迄今28代,丁百余人。”        (48)南文(大涌镇)肖氏  黄佛颐文:“始祖天锡世居南雄始兴县牛田坊珠玑巷村,宋度宗九年(1273年),由珠玑巷迁新会天河,后迁香山。”        (49)张家边区窈窕陈氏  《中山市地名志》云:“元代陈孟义从南雄珠玑巷迁此。”《香山县志》卷三载:“谷镇陈氏祖孟义等元代由珠玑巷迁窈窕乡,历23代,丁口五百余。第六房分居外界涌,亦历14代,丁口约600多人。”        (50)婆石陈氏  《香山县志》卷三载:“隆镇婆石陈氏祖陈宣由珠玑巷迁新会石头村,九世慎始公由石头徙居婆石,二传后分四房,历21代,有分居象角、下泽、水塘头、南乡、沙尾等处,共丁口一千余。”     (51)麻子陈氏  《香山县志》卷三载:“始祖贵卿原籍珠玑巷,咸淳十年(1274年)避难徙新会转香山牛起湾,后迁麻子乡,历20代,丁350人。”麻子今南蓢麻西、麻东,又名麻洲。”     《中山市地名志》载:“南宋末年(1279年)欧阳姓人从顺德迁入,居麻西。”     (52)冈背、水塘头陈氏  《香山县志》卷三载:“两乡陈氏始祖文龙由珠玑巷迁香山后,生三子,长天伦居陵冈,三天觉居库充、冈背、水塘头。次天叙居鸦冈,历29代,三房共约八千余口。”     (53)蒲山陈氏  《香山县志》卷三载:“祖志和由珠玑巷迁莆山,分二房,传19世,现居邑城者共丁口300多人,属四字都。”今属南蓢。《中山地名志》载:“元顺帝(1333~1367年)志和从邑城迁此。”        (54)茶西(园)陈氏  《香山县志》卷三称:“陈族几三乡、曰莆山、曰茶园东、曰茶园西。始祖宗公,宋末由珠玑巷迁香山城,至元顺帝间,裔孙志和迁莆山,玄保迁茶园,现历21代,丁口二千余。邑城及小隐数百。新会石头分派有麻洲、沙冈、柏丫、员峰、张家边、得都、窈窕。小黄圃、蓢尾、上巷、白庙亦有分支,丁共二千多。”        (55)郊区张溪梁氏  黄佛颐文:“始祖定滨由珠玑巷徙东莞黄村,明迁香山。”        (56)黄圃石岭村人  据调查为宋末珠玑巷人迁入。        (57)石岐莲峰区槎桥郭氏  《中山市地名志》说:“南宋祥兴二年(1279年)。郭致正次子从石岐安山迁此。”黄佛颐文云:“始祖致正(或“致政”),由南雄徙邑城麻洲。”        (58)三乡镇雅冈郭氏  黄佛颐文云:“始迁祖原居,至自南雄珠玑巷,卜居麻洲(石岐内)。”        按中山郭氏源流据中山《郭致政祖谱牒》(1937年20世孙尚瑗撰)载:“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南金公任连州知州入南雄至广州居住。子竹轩天圣4年(1026年)广州司训,生三子,长少雄,生六子。第六子名致政任黄田场管勾,为入香山之始祖。后衍平岚、鸦岗(俱今三乡镇)。竹轩次子少清至元间子孙分居山际头、茶去、落宫花、竹秀园等村。”     (59)龙头环侯族  隆镇龙头环侯族据《香山县志》载:“祖裔轩,原珠玑巷人,明末从军来守香山居此,丁口八千余人。”     (60)中山过城任氏  黄佛颐文云:“始祖鸿业,宋嘉熙进士,官保昌令,留居此土,继因兵害,徙居香山。”     (61)榄都清洲魏氏  黄佛颐文称:“始迁祖天目,至自南雄珠玑巷。”     (62)过城高氏  黄佛颐文称:“过城高族始祖师曾,官保昌县丞,遂家南雄,子南洲,宋宝祐(1253~1258年)乡举,初徙香城。”     (63)涌边曾氏  《香山县志》卷三载:“始祖万田,乃圣裔61传,季青避乱居保昌珠玑巷,6代始游香山,择涌边家焉,历l4代,丁口二百余人。后分三支,一迁恭都上涌,历13代,丁二百余,一迁城北岐头乡,丁六十余人,一迁城北员峰,丁百余人,历l3代。”     (64)长沙塘劳氏  《香山县志》卷三载:“下恭镇劳氏祖由南雄迁古冈州古劳,后真兴祖由古劳迁开平长沙村,至今19传,男女人口万余。长沙塘祖即开平长沙村祖。”        (65)泮村邝氏  《香山县志》第三卷载:四字都泮村邝氏祖三七公,三传至一声,由珠玑巷迁惠州河源,再迁新会古冈。生二子公昭公表,由泮村迁新宁冲云,公昭居泮村,即今开平泮村,自三七公至今29传,男女数二万余人。(又见《开平乡土志》)        (66)石岐孙氏  据1723年《孙氏族谱序》说:“咸淳年因胡妃之难迁东莞沙头,传六世,祖乐川,游铁城(今石岐)见山环水抱,土地沃饶,置田宅,作谱留示后人。”        (67)小榄宋氏  新会萃岗《宋氏族谱序》云:“萃冈衍香山则小榄、南面山、澳门等处。”     以上只就本人手头所得,未作深入调查,估计如再深入调查,所得会更多。     按近人黄佛颐(1885~1946)查得香山珠玑巷迁民达52处,但部分已入珠海市,故上述数目当不只此数,我们调查,所得便多达67处。        按:文中所谡“黄佛颐文”即指中山人黄慈博先生所著《珠玑巷民族南迁记》,见广东省中山图书馆油印本(1975年)。近南雄珠玑巷人南迁后裔联谊会筹委会编印《南雄珠玑巷人南迁史话》一书中收进此文,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1991年版。        珠玑巷迁民多在中山冲缺三角洲的顶部附近。因为这里成陆较早,其次是海岛地区。因而使中山县珠玑巷迁民集中小榄及香山。依山丘立村,而小榄至中山为大沙田区,在宋元之时仍为浅海,如阜沙镇的阜圩,中有浮圩山。宋邓光荐《浮圩山记》说:“远望如随波上下,势若滔天,号为巨浸。”故虽已有不少坦地形成,但迁民不附于此。中山县南部今划为斗门及珠海市,故在丘陵台地区的平原上,有农村地点亦每有珠玑巷迁民上陆依附开垦。   

    2.珠海市特区   

    珠海市亦为斗门冲缺三角洲所在,即西江正干切过睦州丘陵区和叠石山丘区后,在斗门处形成放射状水系,向南分散入海,东为磨刀门,西为虎跳门,中为泥湾门。成陆在明代,故未有南雄珠玑巷迁民耒垦,迁民只分布在五桂山南面台地为多。因有台地丘陵依靠,宋村也有不少可为迁民依附所致,由香山迁来也方便。述如下:        (1)唐家唐氏  《珠海市地名志》云:“度宗年间(1266年)南雄珠玑巷唐绍尧初祖到此建村。”黄佛颐文说:“咸淳七年(1271年)避妃祸,始迁新会,再迁唐家。”        有关唐家族还有《香山县志》卷三载:“上恭镇唐氏祖绍尧,度宗时由珠玑巷迁新会,再迁香山唐家乡,六世广礼迁鸡柏村,广润迁东莞,七世竹庄迁那洲,十五世广元迁新安,现历25代,丁口1800余人。鸡柏500余,那洲百余,共丁口2500余人,迁东莞新安未计入。”     (2)鸡柏唐氏  《香山县志》卷三载:“鸡柏祖隐翠,广礼孙也。子东溪由唐家迁居得都江尾头,东溪子仕隆仍居江尾头,隐翠复迁回鸡柏马坑开垦,子三,后成三房,历23代,丁口五百余人。”     (3)淇澳钟氏  《珠海市地名志》云:“南宋期间,钟姓居民先后从台湾和南雄珠玑巷到此定居。”     又淇澳钟氏还有《香山县志》卷三载:“黄旗都钟氏征台有功,其先由珠玑巷徙邑之良都,再迁淇澳,丁口现约千余。分派有榄镇钟家巷、谷镇西山、邑城西市,此皆迁自新会,丁口合数百人。”     (4)南屏张氏  黄佛颐文:“南屏张族,始祖万八,宋咸淳四年(1268年)自珠玑巷迁来。”     (5)山场鲍氏  《香山县志》卷三载:“下恭镇鲍族祖允瑜由南雄珠玑巷迁山场,四房、二房分居阳江、电白等处,现历25代,丁口1500多人。”     (6)香山场吴氏  黄佛颐文:“始迁祖学士,咸淳九年(1273年)自南雄保昌县沙水村迁居。”        (7)谭井刘氏  上恭镇刘氏按《香山县志》卷三载:“始祖梅冈,由珠玑巷迁新会小泽乡怀仁里,后迁香山南界涌,支分三房,至松岭祖迁谭井,现历15传,丁口八千余人。”     (8)金鼎下栅李氏  据调查宋末成村,据《珠海市地名志》云:“李先德由南雄珠玑巷迁此定居。”但时间记在明代,疑明代前已入香山。            (9)南屏北山杨氏  《珠海市地名志》云:“宋代嘉熙元年(1237年)南雄珠玑巷四儒带着儿子南逃到此建村。”《北山杨氏家谱》说:“元兵逼近南雄,携妻及二子居平岚,后迁北山。”     又北山乡杨氏清属下恭镇北山杨氏祖泗儒,嘉熙元年(1237年)自珠玑巷迁此,分二房,历24代,丁口1870多人。事见《香山县志》卷三。     (1O)前山刘氏  《香山县志》卷三载:“祖中行宋由珠玑巷迁香山城,后居下恭镇南大涌,后又迁前山。”

(五)新会冲缺三角洲区

    西江宋代在新会县出海,故西江支流切过江门市丘陵区即被称为“江门”,出江门后河道放射分流形成一小型三角洲,为新会县所在。故《太平寰宇记》即说新会县“前临大海,后抗群山”。1690年版《新会县志》也说:“厥地汉为海,宋元为潮田。”可见正是珠玑巷难民集中开垦的最后地点之一。并且随着三角洲向南发展,珠玑巷迁民后代也随着向南沿沙田新生而分布,远达台山、阳江县境开垦海坦。     《新会县乡土志》载:“在新会县全境分邑城、东北、西南三区,乡村七百多,男口逾十万者十余族,千口以上者无数。始迁入本境皆唐以后人。咸淳九年(1273年)由珠玑巷来者占6至7成,起因是谣传朝廷访缉逃妃之故,”麦氏谱载至详。序称:“三月廿六日至香山。”禀词称:“四月十三日,因南雄引文限四月廿日缴,故改时日以与官牍相应。迁族中又多不与团禀35姓之列。”该谱又言新眷附行甚众,即35姓之外有同来者,惟引文官衙称知府,而《宋史·地理志》南雄为州,或咸淳时置,迁民多居郁江两岸,如中乐、华萼等都,皆籍围防洪。宋时虽成洲渚,尚少乡落,称土广人稀,为当日实况。97人同里而徙,居亦连乡,易成新聚。   

    1.新会市       

    (1)会城冯氏   《新会县乡土志》云:“北燕冯遣子业将三百人浮海归,宋文帝以为新会郡太守,定居番禺。粤之冯氏,皆其后也。业十九世孙宁邦,元初由今开平甘村迁新会,子孙分居邑城爵芳巷、紫竹里、天马乡、企榜乡、冲口市诸处。各房男丁约二千人。”     别支由业22世至元昌,咸淳九年(1273年)挈兄弟七人自珠玑里迁香山大良角;十世至诚大,迁新会近城大口涌、清化关西塾,及散居各乡共二千余丁。县志称业家新会,自业至融墓在新会,但址不可考。     2)邑城尚书坊何氏  《新会县乡土志》载:“宋尚书桌十郎因宋南渡,徙于南雄。子太郎迂新会何村(今河村),十世至泰宇,迁邑城新魁滘,生熊祥,万历中,为吏部尚书。迁城内因祠建坊,子孙环居,今丁口2500人。”     (3)新会李氏  《新会县乡土志》载:“新会李氏分布l7个区,千人以上有三江区的深吕、新谢。荷塘区的塔冈、篁湾。司前区的小坪、雅山、天等、石名、昆石、石步、石乔。古井区的古井。崖西区的甜水、明举。七堡区的建新、南北、文明、朝阳、潭冲。少的有礼乐、棠下、罗坑、沙滩、睦击洲、环城、杜阮、大泽、崖南、崖门等区。” 在新会按入境先后也可分三支:    ①七堡李氏在北宋末南宋初靖康时迁入  (1126年)。避金人乱迁入的。    ②荷塘李氏在南宋末直接迁入新会,与联  名团逃难事有关。    ③会城李氏是迟到一族,即先迁台山,七  世后才迁入。    (4)七堡李氏  《新会县乡土志》载:“始祖靖康时迁珠玑里,后迁新会云步。元初迁七堡潮阳里高地村。这是南宋初迁入迁民。”     七堡李氏又按《新会县地名志》:“南宋咸淳年间(1266—1274年)李姓先祖从南雄珠玑巷迁新会云步(今司前石步),再迁七堡朝阳里高地村。”《新会县乡土志》云:“始祖珠,靖康避金人乱迁珠玑里,后迁广州。”末由珠玑里迳迁新会,今男丁三千余。”      (6)新会城务前李氏  《新会县乡土志》云:“始祖联,宋末由南雄徙新宁,九世朝德迁新会务前,现男丁约六百人。”         (7)荷塘篁湾李氏  《江门市地名志》:“景炎年间(1276—1278)李氏先祖从南雄珠玑巷来此地牛山麓立村。”今子孙聚居千人以上。     (8)筋竹坑李氏  《开平县志》引明黎贞古冈州《李氏族谱》云:“宋季有侃、徇兄弟,奉母禤氏,由南雄珠玑巷迁广州之高第街。侃、徇分居南海、香山,奉禤氏至新会,初居邑西筋竹坑。”(按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已划入台山县。)     (9)新会周氏  《新会县乡土志》载:“祖中原人,迁自珠玑巷,后迁新会,现分布十七个区,千人口上聚落有棠下区沙富、大泽区潮透(即潮漏)、田金。”        (10)大泽潮漏周氏  《新会县地名志》:“景炎年间(1276—1278年)周族先祖从南雄珠玑巷徙此立村。”已入潭江平原北岸了。     (11)潮漏周氏  《新会县乡土志》载:“新会周氏千人以上大聚落有大泽区潮透(即湖漏)。”     (12)天禄叶氏  《新会县乡土志》载:“叶祖闽人,南宋入粤,由珠玑巷迁新会各地。分布18个区,环城天禄,子孙聚居达千人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