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飞宏个人档案:文革瓷的概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2 13:54:16

近年来收藏市场上‘文革瓷’十分活跃,主要因为其价格低廉、容易鉴定、升值空间大、工艺、装饰精致,所以深受广大收藏爱好者追捧,但究竟什么是‘文革瓷’在人们心里和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概念。各种说法纷纭不一。
  如果按照极端的说法,‘文革瓷’应该是在1966年8月8日以后至1976年9月期间生产,带有文革色彩装饰的瓷器,如毛主席像、样板戏、毛主席语录、工农兵等文革‘印记’的瓷器。
  第二种说法则认为‘文革瓷’只是一个概念,应该包括从五十年代后期一直到九十年代初,官窑全部倒闭以前的产品。
  如果按照第一种标准,严格意义上说并不能代表那一时期瓷器生产工艺技术、艺术水平和时尚潮流,解放初期各地瓷厂以恢复生产满足市场需求为目标,勤俭建国是社会所追求的,虽然仍然有外贸生产,但产量不大,产品基本延续民国产品面貌,1950年景德镇出口额只有20万美元,到1957年外贸出口达到914个品种,3942万件,487万美元,瓷器生产进入第一次繁荣期,随后而来的社会形势使瓷器生产再次走入低谷,1964年以后瓷器生产和科研以及艺术创作再次得到发展,但时间不长,到1966年外贸出口彻底停止,随后各厂彩绘工人基本全部开除,下放农村,当时景德镇总计下放技术干部和老艺人等4359人,仅艺术瓷厂就有102人,其中美术师、设计师占32%,八级以上老工人占47%,技术骨干基本清理干净;其二景德镇瓷器装饰多年不变十分保守,在各次政治变革中都没有改变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因为消费者主要是外国,文革中也曾变换过贴花装饰,但由于带有革命色彩在广交会上没有人订购,不得不放弃改革,据2003年初夏《景德镇日报》的一篇文章回忆“文革期间,景德镇没有生产过手绘带有文革色彩装饰的瓷器。这种说法比较靠谱,从这些年旧物市场出现的旧物中看只有邮递员、李铁梅以及葵花加“斗私批修”等几个釉上贴花图案和其他地区瓷厂生产的喷花王杰、延安等,当然毛主席像和像章曾经大量生产。中国各地瓷厂的美术工作者在文革期间基本属于休眠状态,即便是著名的‘7501’瓷,所谓的毛主席专用瓷、毛主席纪念堂瓷砖也是传统纹样,没有文革印记,如果按照必须带有文革印记这个标准,基本上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收藏了,即使收藏这些器物也不能真正反映那个时代的工艺技术,艺术水平和艺术思

第二种标准,五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国有瓷厂倒闭前的产品均在文革瓷范畴之内;这种观念得到大多数人的共识,景德镇、德化、潮州、磁州、石湾等主要瓷器产区的美术工作者就开始了一个新的艺术创作时代,由于历史原因直到六十年代中期才进入繁荣期,各地主要瓷器产区和大型瓷厂都建立了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培养出第一批有现代知识的专业技术人员,老画师、老艺人受到政府和企业的重视和支持,艺术创作百花齐放,千百年优秀的传统工艺得到挖掘、研究一大批反映工农兵生活的革命浪漫主义作品涌现出来,陶瓷产品无论品种、造型、装饰、以及窑炉和工装设备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陶瓷产品的风格、和文化内涵,与原来的产品有重大的变化。
     突如其来的文化大革命终止了蓬勃发展的好局面,一直到1978年,陶瓷生产才再一次走上正轨,景德镇经过几年的努力,到1986年陶瓷业恢复了活力,出口瓷年产3亿件,创汇2500多万美元,并形成科研、设计、文化、教育、考古等体系,九十年代初,国有企业全部倒闭,最后的官窑彻底的结束。
     这一时期的产品真正体现了六十年代和文革时期积蓄的文化艺术水平和潮流,也是近代瓷器生产的最好时期,收藏者恰恰看好的是这一时期产品的工艺水平和艺术魅力,应该说比较合理。
     文革瓷中有收藏价值,并且升值空间大的藏品有两大类,一类是各级科研组创作的参赛作品和为各地公共场所创作的作品,和一些名家创作的礼品,样品,这类器物流传很少,也十分珍贵,仿品最多,市场上出售的基本全是仿品。
    另一类是多年来生产的外贸出口瓷,数量大、品种多,质量好,工艺精,由于不在国内销售,国内存世量很小,物以稀为贵因此未来升值空间大,特别是手工彩绘产品,当年干活的彩绘工人都是近代以来最优秀的,颜料质量是最好的,各个生产环节都是最专业的,技术管理也是最严格的,今天生产的手工彩绘瓷器根本无法与之相比,特别是成型环节,景德镇已经无法生产如此质量的整套餐具。
     近年来,文革瓷的市场价值越来越高,特别是第一类产品,更是身价百万,因此大量仿品和臆造的假货充斥市场,不良商贩甚至出版大型画册伪造历史,来销售他们制造的假货,现在连第二类产品也开始大量仿造,希望大家在购买文革瓷时也要提高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