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山头像:江西省中小学继续教育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8 13:05:24
高一语文新课程教学设计案例
出自:萍乡市湘东云程实验学校/晏龙飞  发布时间:2010年06月02日
内   容: 高一必修第一册《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教材分析:
本课文选自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属于“用事实说话”板块。《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打破了客观报道的传统,与同类题材的新闻选取的角度有很大的不同。它直接讲述自己以及周围参观者的所见所感,字里行间灌注着自己的情感。
学生分析:
(1)初中已学过新闻作品,平常也经常接触新闻,对它并不陌生,具有一定的阅读和欣赏能力;
(2)情感比较丰富,调动他们的情感体验,融入悲情题材作品的难度不是很大;
(3)已具有一定的合作、交流、探究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够抓住看似平静的叙述语言体会作者的强烈感情和本文的写作意图。
(2)过程与方法:
①课外收集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文字介绍和图片。
②揣摩关键语句,小组合作学习,探讨交流。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了解德国纳粹分子的残酷统治,培养爱国情感。
重点难点:
抓住关键语句体会作者的感情。
设计思想: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对于新闻类文章,在以往教学中,往往重视理性的分析,而忽视自主合作的学习,轻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学习目标的确定上,本设计力图体现新课程理念,突出重点而不求面面俱到。努力实践语文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在教学中着力于情感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和培养,又不忽视双基训练,注重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留下较大的空间,体现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
教学过程:
(1)导入课文:
师:课前大家读过这篇文章吗?
师:阅读课文前大家听说过奥斯维辛的有关情况吗?
提示:集中营、二战、犹太人、屠杀……
师:关于二战的题材,有许多优秀的影视作品,如《辛德勒名单》、《钢琴家》、《美丽人生》、《灰色地带》等都让人流泪,因为它们都在拷问所有生者的灵魂。
下面,我们用《辛德勒的名单》或《南京大屠杀》带着大家走进奥斯维辛。
(播放电影片段《辛德勒的名单》,介绍电影片段。因多媒体教室还没开放,教师简单介绍内容)
师:《辛德勒的名单》这部影片相当经典。整个作品均是黑白的色调。每天,一列又一列火车从被纳粹占领的欧洲国家开进这个大门。那巨大的烟囱终日不停地向外面排放烟雾,也就意味着又有许多人被杀害在毒气室和焚尸炉中。一位党卫军的头目弗里希上尉对一批又一批新来的囚犯说过这样的话:“我警告你们,你们不是到一个疗养院来,你们是到一个德国的集中营来,你们除了从烟囱里出去外,就没有别的路走出这儿。”
这是银幕再现的历史。那么今天来到奥斯维辛的人会什么感受呢?
(选用的《辛得勒的名单》或《南京大屠杀》是高中生熟悉的影片。播放的剪辑氛围与课文相似,易于引导学生入情。通过简短的影片展示,把学生们带进一个悲情的森林,给学生心灵上的震撼,从而自然引出课题,让学生在肃穆悲壮的作品境界中受到情感美的教育,也可以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唤醒民族精神。)
(2) 介绍写作背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新闻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二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
(3)质疑解难,探究写作意图:一个如此有名的记者为什么要写一篇早已众所周知的新闻呢?发生在奥斯维辛的惨剧早已离我们远去,为什么又重新提及?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请学生阅读课文,将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圈画出来,指导他们开展小组交流,相互质疑。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提示重点研讨题:
①文章开头写到阳光明媚,绿树成荫,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景象!可是作者说这是“最令人毛孔悚然”,“像一场噩梦”,有什么含义?
明确:把和平、祥和说成“最令人毛孔悚然”似乎不合情理,其实是表现了作者对忘却历史的担忧。文章以排比的手法告诉我们纳粹的罪恶令人发指。
②“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怎么理解这个细节?
明确:表达了人们对战争的厌恶,对永久和平的企望。
③13段写到那个照片中的姑娘,临刑前她在想什么?能说说你的理解吗?
④怎么理解第14段“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明确:纳粹德国的残暴,连上帝都难以面对。
⑤课文第6段“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还有末段“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这两句话的意义和作用分别是什么?
明确:起前后照应的效果,强调奥斯维辛没有新闻报道,意在表现这里只有惨痛的历史和恐怖的回忆,只有犹太人的不幸和全人类的悲哀。作者的目的是想让人们记住历史,记住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并好好珍惜现在的和平。
小结:本文在作者看似平静的叙述中抒发了对德国纳粹残酷暴行的沉重控诉,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平与祥和的向往。同时,也是为了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历史的教训。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意让学生更进一步地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4)结合本文课后练习第一题,思考本文与一般的消息报道有什么不同。
明确:一般说来,消息写作并不突出强调现场感和大段叙事,尤其不需要文学色彩的描写。比如本题所举的关于美国人口的调查消息,基本上就是消息的规范式样:有导语、主体部分、事件的结果,此外,无过多的文字加工,无修饰,更无描写。
而本文不仅有叙事,有描写,有几处还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文采。比消息给读者的印象要形象、具体而且深刻。借助文采,兼取消息和通讯等新闻形式的各自优点,脉络清楚,没有枯燥感。
(6)  作者报道集中营,为什么用更多的笔墨写参观者的表现?与直接写展览本身相比,这样写所特有的表现力在哪里?
写参观者的表现是侧面描写,它对写奥斯威辛的状况有衬托作用。毫无疑问,奥斯威辛集中营,在许多经历了那段历史的人的心中,就是“恐怖”的代名词了。无需具体介绍集中营中那些粘满无辜者鲜血的刑具怎样令人望而战栗,单是参观者所不由自主地显现出的表情、举止以及惊叹,就足以使读者的精神震撼了!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7)教师总结
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故事距离我们已经很远了。现在,我们正生活在和平的年代,我们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活,不让战争的阴霾再次笼罩在我们头上
教后反思
感慨有三:第一,学生的阅读能力与智慧不可小视,学生同教师一样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大有挖掘的空间。第二,教师要十分重视学生自主阅读中产生的个性问题,不能仅看结果,更要注意思维的过程;察微知著,因势利导。第三,教师要正视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要勇于与学生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