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笑中 高正洋 无损: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治胃病十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06:08:12

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治胃病十方


1.  兰洱延馨饮(梁剑波) 


胃神经管能症:   慢性胃炎,胃痛而伴胃脘灼热胁嗳气纳呆等,肝郁气滞,湿浊阻痹者。
R:   佩兰10g   延胡10g   普洱茶5g   厚朴5g   炙甘草5g   素馨花12g
功效: 有芳香解郁,行气止痛之功.
2.   养阴建中汤(姚奇蔚)

胃痛胃胀嘈杂灼热,口干苦等肺虚肝热胃阴不足型萎缩性胃炎:
R:   北沙参30g   石斛20g   怀山药130g   焦山查30g   桑寄生20g   玉竹20g   青代10g   白勺 10g   浙贝10g  
功效: 有养阴建中之效.
用法: 在服法上要求冷水浸过药面浸泡10分钟煮沸后改用文火15分钟服取药液约400ml。
  
3.   滋胃饮(周仲瑛)

萎缩性胃炎或溃疡并发胃炎久治不愈,胃酸缺乏者,尤以胃脘隐痛,烦渴思饮,口燥咽干,食少便秘为主症。
R:   乌梅肉6g   炒白勺10g   北沙参10g   大麦冬10g   金钗石斛10g   丹参10g   生麦芽10g   炙内金5g   炙甘草3g   玫瑰花3g
功效: 有滋养胃阴,舒肝柔肝之效。
   
此方为经验方,方似不出奇,确含妙理,复胃阴者,莫若苦寒;复酸味者,酸甘化阴,足资吾等效法。
4.   健运麦谷芽汤(赵芬)

慢性胃炎之脾不建运者,有增进食欲之效:(为脾胃良方,对胃炎有卓效)
R:   麦芽30g   谷芽30g   内金15g   山药15g   党参10g   甘草5g   用法:加清水超过药面一寸 ,浸泡一小时,沸后继沸5分钟即服,不宜久煎。
功效:有健脾和胃,复元益气之功。
5.   沙参养胃汤(李振华)

适应于各种慢性胃炎之属脾胃阴虚者:
R: 沙参20g   白芍20g   麦冬15g   山楂15g   石斛15g   知母12g   花粉12g   内金10g   丹皮10g   乌梅10g   陈皮10g   生甘草3g
功效: 养阴和胃,理气清热。
6.  和中消痞汤(李寿山)

 适应于浅表性,反流性和萎缩性胃炎:
R: 党参15g   丹参15g   蒲公英15g   白芍15g   制半夏10g   黄连3g   甘姜3g   炙甘草6g
功效:有益气健胃,辛开苦降,和中开痞之功(此方溶古方三首为一炉,适用于寒热错杂证)
7.   脘腹蠲痛汤(何任)

凡急慢性胃炎,胃十二肠溃疡,胃N官能症,慢性肠炎,慢性胆囊炎,胆石症,慢性胰腺炎,内脏植物N功能紊乱等所致之痛属气血不调者均可服用:
R: 延胡索9g   川楝子9g   生甘草9g   乌贼骨9g   制香附9g   沉香曲9g   白芍12g   蒲公英 20g   台片6g      
功效:   有缓解脘腹疼痛之效。
8. 加味香苏饮(董建华)

适用于胃胀痛为主之胃炎患者:
R:   苏梗6g   香附6g   陈皮6g   毕澄茄6g   枳壳10g   大腹皮10g   香橼皮10g   佛手6g  
功效:   有理气和胃通降之功。
9.   安中汤(张镜人)

适用于胃炎有脘部胀满疼痛,口苦,食欲减退或伴嗳气泛酸等症有可随证加减。
R: 柴胡6g   苏梗6g   六曲6g   炒黄芩9g   炒白术9g   香扁豆9g   炒白芍9g   制香附9g   炙延胡9g   炙甘草3g   八月扎15g   香谷芽12g
功效:   有调肝和胃,健脾安中之功;故明“安中汤”。
10. 加味黄连温胆汤(谢昌仁)

适用于慢性浅表性萎缩性胃炎,胃窦炎属痰热中困胃失和降者可随证加减。
R: 陈皮6g   枳实6g   竹茹6g   黄连2g   姜半夏10g   茯苓12g   甘草3g
功效:有苦降辛通,化湿和中之效,1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并可随证加减。

 

胃炎是指任何病因引起的胃粘膜炎症。按临床发病缓急,一般可分为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

急性胃炎发病急骤,轻者仅有食欲不振、腹痛、恶心、呕吐;严重者可出现呕血、黑便、脱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有细菌感染者常伴有全身中毒症状。慢性胃炎常见症状为反复发作、无规律性的腹痛,疼痛经常出现于进食过程中或餐后,多数位于上腹部、脐周,部分患儿部位不固定;轻者为间歇性隐痛或钝痛,严重者为剧烈绞痛;常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继而影响营养状况及生长发育。胃粘膜糜烂出血者伴呕血、黑便。

到目前为止,中医对本病的治疗,基本上有辨证施治、辨证分型用专方治疗、固定方药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四种。

(1)辨证分型治疗:根据中医理论,临床上四诊所见,将本病分为几个临床证型,各型随证加减化裁而进行治疗。

萎缩性胃炎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分为中虚气滞、肝胃不和、胃阴不足、肝胃郁热和气滞血瘀五型,分别用黄芪建中汤加减健中理气;柴胡疏肝散加减疏肝和胃;沙参麦冬汤加减养阴和胃;化肝煎合左金丸清中除热;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理气化瘀。脾胃虚弱用香砂六君子汤合黄芪建中汤运脾和胃;肝胃阴虚用沙参麦冬汤益胃养阴;肝胃不和仿叶天士治“肝厥胃痛”方疏肝和胃;脾胃湿热用藿朴夏苓汤合半夏泻心汤加减泄热化湿,和胃消痞;痰热中阻用导痰汤合三子养亲汤温化痰浊。用黄芪建中汤合良附丸加减治脾胃虚寒;柴胡疏肝散治肝胃不和;沙参麦冬汤加减治胃阴不足;三仁汤合藿朴夏苓汤加减治脾胃湿热。脾胃气(阳)虚和脾胃阴虚两大类来进行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归纳为:①脾胃(气)虚弱,气滞血瘀证;②肝胃不和,郁火燥热证;③胃阴不足,气虚血滞证;④中虚湿阻,寒热夹杂证。慢性萎缩性胃炎分为实证与虚证,实证包括气滞、血瘀、湿阻、热郁。虚证包括气虚、阴虚、脾虚、肾虚。综合归纳,慢性萎缩性胃炎常见辨证分型可分以下几种:

1.脾胃虚弱(气虚、虚寒)型:治以健脾益气,温中散寒。常用方剂为黄芪建中汤、香砂六君子汤、良附丸等。

2.肝胃不和型:治以疏肝理气,和胃止痛。常用柴胡疏肝散、逍遥散、四逆散等。

3.胃阴不足型:治以养阴和胃。常用沙参麦冬汤、益胃汤等。

4.脾胃湿热型:治以清热利湿,健脾和胃。常用藿朴夏苓汤、三仁汤等。

5.各个证型中均加入活血化瘀之品,常用丹参、红花、元胡等药。

(2)辨证分型专方治疗:对病人进行辨证,针对每一证型用一固定方治疗。用胃安丸治疗萎缩性胃炎证见肝胃气滞者用胃安Ⅰ号(金铃子、元胡、山楂、佛手、砂仁、黄连)治疗;证见胃阴不足者用胃安Ⅱ号(白芍、甘草、石斛、北沙参、黄精、山楂、枳壳、黄连)治疗。气虚湿阻热郁患者,用胃炎Ⅰ号(党参、黄芪、茯苓、谷芽、当归、白术、砂仁、炙甘草、神曲、佛手、枳壳、补骨脂、黄连、大枣);对阴虚热郁、气滞血瘀者,用胃炎Ⅱ号(党参、桑椹、山药、玉竹、黄芪、麦冬、山楂、鸡内金、佛手、紫草、黄连、五味子、炙甘草、黄精)。以上诸方对萎缩腺体均有一定的逆转疗效。

(3)固定方药治疗

即以一个固定方药治疗本病,而不进行辨证分型。健胃茶(徐长卿、麦冬、生甘草、橘红、玫瑰花、白芍。虚寒型加红茶末,虚热型加绿茶末),胃乐益合剂( 金刚藤、白花蛇舌草、壁虎、僵蚕),胃炎冲剂(白花蛇舌草、蒲公英、苏梗、白芍、甘草、香附),胃炎流浸膏(沙参、桑寄生、玉竹、白芍、元参、山药、山楂、青黛、丹参、黄芪、陈皮),胃宝(珍珠粉、泽泻、青黛、白及、生甘草、乌梅、三七面、大黄粉、琥珀),养胃冲剂(黄芪、党参、白芍、生甘草、山药、陈皮、生香附、乌梅、糖),等等,上述处方基本以益气养阴、理气和胃为法。还有用萎胃片、胃复康、复胃汤、地丁散及单味枸杞子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都取得了较好疗效。

(4)中西医结合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萎缩性胃炎,中医分脾胃虚寒、脾胃虚弱、胃阴不足、肝胃不和四型辨证施治,同时肌注胃炎Ⅰ号(白花蛇舌草、半枝莲、鱼腥草、败酱草提取制成针剂),西药加维生素B1、B2、C,胆汁返流加胃复安。疗效以临床症状、胃镜病理判定。中药砂仁、佛手加维生素C制成胃安 Ⅰ号。以益气养胃汤配合服用维生素C、胃蛋白酶,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等等。以上说明了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不错。

我的经验方:

【处方】:党参15g、黄芪20g、茯苓12g、当归12g、白术15g、金铃子10g、元胡10g、山楂15g、佛手15g、砂仁10g、白芍12g、甘草6g、石斛12g、北沙参12g、黄精12g、枳壳10 g;

【主治】:慢性胃炎证见气血双虚、胃阴不足者。

【服法】:水煎服,一日一剂,连服5-10剂。

【来源】:根据(王焘.《外台秘要方》经验方加

现代医学认为结肠炎是由感染,自身免疫性因素遗传,神经精神等因素造成的结肠炎性改变。
一、什么是慢性肠炎?
①现代医学认为结肠炎是由感染,自身免疫性因素遗传,神经精神等因素造成的结肠炎性改变。
②传统医学认为本病属于中医学“痢疾”范畴,多由饮食不节、精神刺激、感受四时疫情,治疗不当、迁延日久、寒湿热三邪蕴结而成,病程日久、反复发作、顽固难愈、易转癌变,临床统计转癌率高达5%-10%以上。
二、中医治疗:
多采取温肾运脾,活血理气,涩肠止泻,调理胃肠。
【方剂】 :姜莲养肠汤
【处方】 :干姜3克 毛姜10克 阿胶10克 旱莲草20克 当归10克 黄连6克 白术10克 木香6克 防风6克 炙甘草6克
【功能】 :燮理阴阳 ,祛邪厚肠止泻。
【主治】 :慢性腹泻 (慢性结肠炎等 )。症见腹泻经久反复不已 ,大便溏薄 ,日二三次 ,夹赤白粘液 ,腹痛隐绵 ,按之不减 ,形体消瘦 ,四末不温 ,神疲倦怠 ,纳谷不馨 ,脘腹不适 ,口干粘或苦 ,不甚喜饮 ,舌质淡红或暗红 ,多细裂纹 ,苔薄白微腻 ,脉虚濡或细弦略数。
【用法】 :每日 1剂 ,头煎 2煎药液合并约400毫升 ,早晚 2次空腹分服。其中阿胶应炖烊化 ,分 2次兑入药液中。症状缓解取得疗效后 ,可以上方剂量比例 ,研末 (阿胶烊化 )为丸 ,每服 10克 ,日二次空腹吞服 ,以资巩固 ,以 2-6个月为宜。
【方解】 :慢性腹泻 ,机因复杂。因其经久不已 ,阴阳亏虚 ,精血不足自不待言 ;气血郁滞 ,寒热湿浊壅遏不化更为习见。本方以干姜、白术、炙草温中健脾益气 ,合补肾温阳 ,暖土止泻之毛姜温补脾肾 ,煦养肠腑 ;阿胶、旱莲、当归滋阴清热养血 ,其中阿胶必不可少。毛姜、当归尚能活血行血 ,与行气止痛之木香为伍 ,可使郁滞日久之肠腔脉络流畅 ,气血通运 ;黄连清热泻火 ,燥湿厚肠 ,与辛热之干姜同用 ,久结之寒热可得清散 ,内困之湿浊亦能于苦辛通降中消化 ;更佐风中润药之防风 ,升散调运于胃肠间 ,使补而不滞 ,滋而不腻 ,结者能散 ,郁者能达 ,醒脾悦胃 ,活泼气血 ,若此气血两调 ,寒温并投 ,壅遏之客邪可消。
【加减】 :湿热偏盛者 ,加马齿苋 30克 ;便血或赤冻多者 ,加地榆 10克、鸦胆子 (每服 15粒 ,去壳吞服 ,日 2次 );阴虚偏甚 ,污量多者 ,加乌梅 20克。
【按语】 :凡慢性腹泻属上述机理者 ,投之奏效。然效方之效全在紧扣病机 ,随证化裁 ,如只按图索骥 ,胶柱鼓瑟 ,效方未必即效也。临床运用应掌握其辨证要点 :以病程久远 ,形体消瘦 ,面容憔悴 ,腹痛隐顿 ,按之不减 ,畏寒肢冷 ,唇红口干 ,不甚喜饮 ,便泻鹜溏为主症。

引用


王圣尉主任治疗阳萎我的经验方
  提要:中医认为阳痿有虚实之分,虚有阴虚、阳虚、心脾两虚、心肾不足之别;实有肝郁、湿热、血瘀之异。
一、中医辩证施治:
中医将阴茎疲软不举或举而不坚,以致影响性生活谓之阳痿,“阴痿”或“筋痿”其意即为阳痿。中医认为阳痿有虚实之分,虚有阴虚、阳虚、心脾两虚、心肾不足之别;实有肝郁、湿热、血瘀之异。临床要通过辨证以后再处方下药,一般分以下证型治疗。
①阴虚火旺:多见于青壮年,有手淫史。阴茎能勃起,但临势即软,心悸出汗,精神紧张,口渴喜饮,腰酸膝软,足跟疼痛,尿黄便干,舌红苔少,或有剥苔、龟裂等,脉细数。治以滋阴降火,方选二地鳖甲煎。药物举例:生熟地各10克,菟丝子10克,茯苓10克,枸杞子10克,五味子6克,金樱子10克,生鳖甲(先煎)15克,牡蛎(先煎)15克,丹皮10克,天花粉10克,川断10克,桑寄生10克。水煎服。
②命门火衰:多见于老年人,或房劳过度,或少年手淫以致精气虚损。阴茎不能勃起,精液清冷,头晕耳鸣,面色皓白,畏寒喜热,精神萎靡,腰膝酸软,舌苔薄白,脉沉细无力。治以温肾补阳,方选还少丹加减。药物举例:熟地10克,枸杞子10克,锁阳10克,仙茅12克,仙灵脾12克,阳起石12克,山英肉10克,巴戟天10克,五味子6克,石菖蒲6克,肉苁蓉10克,楮实子10克。水取服。
③心脾两虚:思虑忧郁,损伤心脾。多见于脑力劳动的人。阴茎勃起困难,面色萎黄,不思饮食,精力疲乏,心悸少寐,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脉耒虚弱。治以补益心脾,方选归脾汤加减。药物举例:党参10克,黄芪10克,白术10克,茯神10克,酸枣仁10克,龙眼肉7枚,木香6克,炙甘草3克,炒当归10克,炙远志10克,补骨脂10克,菟丝子10克。水煎服。
④恐惧伤肾:恐则伤肾,恐则气下。多有性交受惊吓史。每临性生活时阴茎即萎,胆怯多虑,心悸易惕,夜寐不安,遗精早泄,舌淡苔白,脉弦。治以补肾宁神,方选桂枝龙骨牡颂扬加减。药物举例:桂枝6克,龙骨(先煎)15克,牡蛎(先煎)15克,炙甘草3克,白芍10克,党参10克,巴戟天10克,石菖蒲6克,炙远志6克,菟丝子10克,当归10克,茯苓神10克。水煎服。
⑤肝郁不舒:多见于情怀不悦的人。阴茎不举,或举而不坚,精神抑郁,伴性欲减退,胸闷不舒,腹胀胁痛,舌质暗红,脉郁不扬。治以疏肝解郁。方选沈氏达郁汤加减。药物举例:升麻6克,柴胡6克,川芎6克,香附10克,白蒺藜12克,橘叶4克,制首乌10克,枸杞子10克,肉苁蓉10克,巴戟天10克,枳壳6克。水煎服。
⑥湿热下注:湿热下注,宗筋驰纵,可导致阳痿,经所谓壮火食气是也。多见于形体肥胖的人,或嗜食酒醇厚味的人。阴茎萎软不举,阴囊潮湿,尿后余沥,或有臊气,体困倦怠,口干或苦,小便黄赤,舌苔黄腻,脉象濡数。治以清利湿热,方选柴胡胜湿汤加减。药物举例:柴胡6克,羌活6克,茯苓15克,泽泻10克,苡仁15克,黄柏6克,龙胆草6克,当归10克,防已10克,萆解10克,麻黄根6克,苍术6克。水煎服。
⑦血脉瘀滞:多见于血管性阳痿的患者;或因跌打损伤,负重过度,强力行房,金刃所伤,损伤血络;或虽无明显外伤史,但病程日久,久病入络,引起血脉瘀滞而阳痿不举。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涩不利。治以活血化瘀,方选活血散瘀汤加减。药物举例,当归尾10克,赤芍10克,桃仁10克,川芎6克,苏木10克,丹皮10克,丹参10克,枳壳6克,全瓜蒌10克,花摈榔10克,柴胡6克,制军6克,红花6克。水煎服。
二、我的经验方:
提要:可见于性神经衰弱、慢性虚弱疾病中。中医认为是命门火衰、心脾受损、恐惧伤肾、湿热下注有关。
1【主治病症】(命门火衰、心脾肾亏虚。)
2【方药名称】九子强肾汤。(本方偏热、阴虚火旺者慎用)
3【处方用药】制熟附子10克(另包,开水先煎30分钟以上,再下其他药。)菟丝子10克 女贞子12克 枸杞子15克 覆盆子12克 金樱子15克 车前子12克 韭菜子12克 蛇床子12克 五味子12克 肉苁蓉20克 淫羊藿15克 巴戟15克 仙茅10克 芡实10克 鹿角6克(依法炮制后研极细分两次用汤药冲服。)
4【服用方法】一日一剂,连服5-10剂。或服至恢复正常为止。
5【方药来源】作者根据(《王氏验方汇编》)加减化裁经验方。
三、特色药物:“太白草药茶”在百度搜索‘太白草药茶’。

 

炎的50%~85%左右。本病的发病高峰年龄为31~50岁,男性发病多于女性。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基本病变是上皮细胞变性,小凹上皮增生与固有膜内炎性细胞浸润,有[1]时可见到表面上皮及小凹上皮的肠上皮化生,不伴固有腺体的减少。病变部位常以胃窦明显,多为弥漫性,胃镜检查为胃粘膜充血、水肿及点状出血与糜烂或伴有黄白色粘液性渗出物。目前国内按炎性细胞浸润粘膜层的深浅将本病分为轻、中、重三度。凡浸润粘膜浅层1/3者为轻度;涉及中1/3者为中度;超过粘膜层2/3者为重度。

  大多数浅表性胃炎患者缺乏临床症状,部分患者常有上腹部胀闷、嗳气、吐酸、食欲减退,或无规律上腹隐痛,食后加重等诸多表现。慢性浅表性胃炎经治疗多能痊愈;若失于治疗,则可进一步发展,固有腺体因炎症破坏而减少,可以转化为萎缩性胃炎。

  饮食要有规律,多吃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维生素,微量元素要合理搭配,加强体育锻炼,多和同龄朋友交流,保持身心愉快都是非常重要的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不同的患者临床表现各有差异,有的患者可无症状和特征,多数患者可有上腹部隐痛、食后饱胀、食欲不振及嗳气等,且症状时轻时重,可反复发作或长期存在。兹将本病可能出现的临床表现作一归纳。

  (1)最常见症状是上腹疼痛,约占85%。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的上腹部疼痛多数无规律,与饮食无关(有的患者空腹舒适,饭后不舒),一般为弥慢性上腹部灼痛、隐痛、胀痛等。常因进冷食、硬食、辛辣或其他刺激性食物而症状加重,少数与气候变化有关。这种上腹疼痛用解痉剂及抗酸剂不易缓解。

  (2)腹胀,占70%。常因胃内潴留、排空延迟、消化不良所致。

  (3)嗳气,约占50%的患者有此症状,患者胃内气体增多,经食管排出,使上腹饱胀暂时缓解。

  (4)反复出血也是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常见表现。出血原因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基础上并发的一种胃粘膜急性炎症改变。

  (5)其他,食欲不振、反酸、恶心呕吐、乏力、便秘或腹泻等。

  (6)慢性浅表性胃炎缺乏典型的阳性体征。体格检查时可有上腹压痛,少数患者可有消瘦及贫血。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致病因素迄今尚未完全明了,经研究发现几乎任何能影响机体的因素都能引起慢性浅表性胃炎。其中比较明确的病因有:

  (1)细菌、病毒及毒素:多见于急性胃炎之后,胃粘膜病变经久不愈或反复发作,逐渐演变而成慢性浅表性胃炎。

  (2)鼻腔、口腔、咽部慢性感染:鼻腔、口腔、咽部等部位的慢性感染病灶,如齿槽溢脓、扁桃体炎、鼻窦炎等细菌或其毒素的长期吞食,可反复刺激胃粘膜而引起慢性浅表性胃炎。经发现90%慢性扁桃体炎患者胃内有慢性炎症改变。

  (3)吸烟:烟草中主要有害成分是尼古丁,长期大量吸烟可使幽门括约肌松弛,十二指肠液反流,以及胃部血管收缩,胃酸分泌量增加,从而破坏胃粘膜屏障导致慢性炎性病变。根据 Eward发现,每天吸烟20支以上者40%可发生胃粘膜炎症。

  (4)药物:某些药物如水杨酸制剂、皮质激素、洋地黄、消炎痛、保泰松等,可引起慢性胃粘膜损害。

  (5)刺激性食物:长期食用烈酒、浓茶、咖啡、辛辣及粗糙食物,以及过饥或过饱等无规律的饮食方式均可破坏胃粘膜保护屏障而发生胃炎。

  (6)循环及代谢功能障碍:胃粘膜的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及其对各种损伤因素的防御能力,均与充足的粘膜血流量密切相关。充血性心力衰竭或门静脉高压时,使胃长期处于瘀血和缺氧状态,导致胃粘膜屏障功能减弱,胃酸分泌减少,细菌大量繁殖,容易造成胃粘膜炎性损害。慢性肾功能衰竭时,尿素从胃肠道排出增多,经细菌或肠道水解酶作用产生碳酸铵和氨,对胃粘膜产生刺激性损害,导致胃粘膜充血水肿,甚至糜烂。

  (7)胆汁或十二指肠液反流:经纤维胃镜发现或证实胆汁返流是引起慢性胃炎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或胃手术后十二指肠液或胆汁可反流至胃内,并破坏胃粘膜屏障,促使H+及胃蛋白酶反向弥散至粘膜内引起一系列病理反应,导致慢性胃炎。

  (8)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1983年澳大利亚学者Marshall和Warren从慢性胃炎患者的胃窦粘液层及上皮细胞中首次分离出HP。此后众多学者对慢性胃炎患者进行了大量实验研究,在60%~90%慢性胃炎患者的胃粘膜中培养出HP,继而发现HP的感染程度与胃粘膜的炎症程度呈正相关关系。故1986年,世界胃肠病学会第八届会议上提出了HP感染是慢性胃炎的重要原因之一。HP致病机理可能主要是通过破坏胃粘膜屏障,使H+反向弥散,最终引起胃粘膜的炎症。

  (9)心身因素:由于心理卫生不健康,长期处于精神紧张、忧虑或抑闷状态,可引起全身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功能失衡。尤其是交感神经长时间处于兴奋状态,亦会导致胃粘膜血管舒缩功能紊乱,造成胃粘膜血流量减少,破坏胃粘膜屏障作用,久而久之形成胃粘膜慢性炎症反应。

目前慢性浅表性胃炎尚无特异性药物治疗,一般主张无症状者勿需治疗,有症状者可根据有关病因、病理及临床症状给予合理用药。具体治疗方法如下:

  

(1)病因治疗:

  祛除致病因素是治疗和预防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上策。故应避免精神紧张,戒烟,适量限制饮酒,尽量不服用对胃有刺激的药物,积极治疗慢性扁桃体炎、副鼻窦炎、龋齿及咽喉部感染灶。

  

(2)饮食疗法

  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饮食宜清淡,有规律、定时定量,避免过酸、过辣、生冷及粗糙食物。

  

(3)药物治疗

  [2]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药物治疗大体可分为两类:保护胃粘膜的药物及消除损害胃粘膜因素的药物。

  保护胃粘膜的药物:①生胃酮:是甘草酸水解后制成的琥珀酸半酯,能增强胃粘膜粘液的分泌,延长胃上皮细胞寿命及轻度抑制胃蛋白酶的活力,故能保护胃粘膜不受胆汁损伤,避免H+反扩散。用法 100mg,日3次,2周后改为50mg,日3次,餐前半小时服,4~5周为一疗程。副作用有水钠潴留,故宜同时服用氢氯噻嗪和钾盐。

   ②硫糖铝:该药能与胃蛋白酶络合,抑制该酶分解蛋白质,并能与胃粘膜蛋白质络合成保护膜,阻止胃酸、胃蛋白酶和胆汁酸的渗透、侵蚀。此外,本药亦能促进胃粘膜细胞的新陈代谢。用法:1.0g,日3~4次。

   ③麦滋林-S颗粒:该药含有水溶性B334和L-谷氨酰胺。水溶性B334能直接作用于胃粘膜,使局部炎症消失。L-谷氨酰胺与胃肠粘膜上皮成分已糖胺及葡萄糖胺一起,参与促进组织修复以达到治疗目的。用法:670mg,日3次。

   ④胃炎干糖浆:该药主要由硫酸庆大霉素、盐酸普鲁卡因、VitB12等成分组成。具有消炎、止痛,促进胃粘膜修复等作用。用法:5g,日3次。

  ⑤思密达:该药对细菌和病毒有很强的固定能力,对消化道粘膜具有很强的覆盖能力。通过与粘液的作用可提高消化道粘膜胶质的韧性,以对抗各种攻击因子。用法:3g,日3次。

  ⑥其他:维酶素2~4片,日3次口服;胃膜素2~3g,日3次口服;氢氧化铝胶10mg,日3次口服;盖胃平4片,日3次口服;前列腺素E250~150mg,日3次口服等。均可起到保护和改善胃粘膜的作用。

   消除胃粘膜损害因素的药物:①控制HP感染:HP与慢性胃炎尤其是慢性活动性胃炎关系密切,杀灭HP的药物有利于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体外试验HP对青霉素、氨基甙类、四环素类、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硝基咪唑类、呋喃类及铋剂敏感。故临床常选用以下药物:三钾二枸橼酸铋盐(TDB)120mg,日4次,4周为一疗程;羟氨苄青霉素1.5g,日2次,连服8天,改为1.0g,每日2次,再连服28天;呋喃唑酮0.1g,日3次,连续服用2~4周;甲硝唑0.4g,每日3次口服,连服 14天为一疗程;瑞贝克口服每次80mg,每日2次,连服3~4周为一疗程;等等。

   此外,还可以通过联合用药加强清除HP的效果。②胃壁细胞受体拮抗剂:组织胺H2受体、胃泌素受体和乙酰胆碱受体拮抗剂,均能减少胃酸分泌而用于治疗胃炎,尤其对于高胃酸者尤为适宜。临床常用的有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丙谷胺、阿托品、普鲁本辛等也可用于本病。哌吡氮平能选择性抑制胃酸分泌而对心率、瞳孔、前列腺素及胃肠蠕动均无明显影响。用法:50mg,日2次。洛赛克为H +-K+-ATP酶阻滞剂,亦可抑制胃酸分泌。

   ③控制和改善胆汁反流的药物:幽门功能紊乱,胆汁反流破坏胃粘膜屏障致胃炎,故可用胃复安、止呕灵、吗丁啉、西沙比利及消胆胺等治疗,此类药物均有促进胃排空、防止反流的作用。具体用法:胃复安10mg,日3次;止呕灵50~100mg,日3次;吗丁啉10~20mg,日3~4次;西沙比利5~10mg,日2至3次;消胆胺3~4g,每日4次。④抗胃蛋白酶药物:硫化多糖能与胃蛋白酶结合而使之灭活,避免胃粘膜受损,常用者有硫糖铝、硫酸软骨素等。

目前慢性浅表性胃炎尚无特异性药物治疗,一般主张无症状者勿需治疗,有症状者可根据有关病因、病理及临床症状给予合理用药。具体治疗方法如下:

  

(1)病因治疗:

  祛除致病因素是治疗和预防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上策。故应避免精神紧张,戒烟,适量限制饮酒,尽量不服用对胃有刺激的药物,积极治疗慢性扁桃体炎、副鼻窦炎、龋齿及咽喉部感染灶。

  

(2)饮食疗法

  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饮食宜清淡,有规律、定时定量,避免过酸、过辣、生冷及粗糙食物。

  

(3)药物治疗

  [2]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药物治疗大体可分为两类:保护胃粘膜的药物及消除损害胃粘膜因素的药物。

  保护胃粘膜的药物:①生胃酮:是甘草酸水解后制成的琥珀酸半酯,能增强胃粘膜粘液的分泌,延长胃上皮细胞寿命及轻度抑制胃蛋白酶的活力,故能保护胃粘膜不受胆汁损伤,避免H+反扩散。用法 100mg,日3次,2周后改为50mg,日3次,餐前半小时服,4~5周为一疗程。副作用有水钠潴留,故宜同时服用氢氯噻嗪和钾盐。

   ②硫糖铝:该药能与胃蛋白酶络合,抑制该酶分解蛋白质,并能与胃粘膜蛋白质络合成保护膜,阻止胃酸、胃蛋白酶和胆汁酸的渗透、侵蚀。此外,本药亦能促进胃粘膜细胞的新陈代谢。用法:1.0g,日3~4次。

   ③麦滋林-S颗粒:该药含有水溶性B334和L-谷氨酰胺。水溶性B334能直接作用于胃粘膜,使局部炎症消失。L-谷氨酰胺与胃肠粘膜上皮成分已糖胺及葡萄糖胺一起,参与促进组织修复以达到治疗目的。用法:670mg,日3次。

   ④胃炎干糖浆:该药主要由硫酸庆大霉素、盐酸普鲁卡因、VitB12等成分组成。具有消炎、止痛,促进胃粘膜修复等作用。用法:5g,日3次。

  ⑤思密达:该药对细菌和病毒有很强的固定能力,对消化道粘膜具有很强的覆盖能力。通过与粘液的作用可提高消化道粘膜胶质的韧性,以对抗各种攻击因子。用法:3g,日3次。

  ⑥其他:维酶素2~4片,日3次口服;胃膜素2~3g,日3次口服;氢氧化铝胶10mg,日3次口服;盖胃平4片,日3次口服;前列腺素E250~150mg,日3次口服等。均可起到保护和改善胃粘膜的作用。

   消除胃粘膜损害因素的药物:①控制HP感染:HP与慢性胃炎尤其是慢性活动性胃炎关系密切,杀灭HP的药物有利于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体外试验HP对青霉素、氨基甙类、四环素类、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硝基咪唑类、呋喃类及铋剂敏感。故临床常选用以下药物:三钾二枸橼酸铋盐(TDB)120mg,日4次,4周为一疗程;羟氨苄青霉素1.5g,日2次,连服8天,改为1.0g,每日2次,再连服28天;呋喃唑酮0.1g,日3次,连续服用2~4周;甲硝唑0.4g,每日3次口服,连服 14天为一疗程;瑞贝克口服每次80mg,每日2次,连服3~4周为一疗程;等等。

   此外,还可以通过联合用药加强清除HP的效果。②胃壁细胞受体拮抗剂:组织胺H2受体、胃泌素受体和乙酰胆碱受体拮抗剂,均能减少胃酸分泌而用于治疗胃炎,尤其对于高胃酸者尤为适宜。临床常用的有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丙谷胺、阿托品、普鲁本辛等也可用于本病。哌吡氮平能选择性抑制胃酸分泌而对心率、瞳孔、前列腺素及胃肠蠕动均无明显影响。用法:50mg,日2次。洛赛克为H +-K+-ATP酶阻滞剂,亦可抑制胃酸分泌。

   ③控制和改善胆汁反流的药物:幽门功能紊乱,胆汁反流破坏胃粘膜屏障致胃炎,故可用胃复安、止呕灵、吗丁啉、西沙比利及消胆胺等治疗,此类药物均有促进胃排空、防止反流的作用。具体用法:胃复安10mg,日3次;止呕灵50~100mg,日3次;吗丁啉10~20mg,日3~4次;西沙比利5~10mg,日2至3次;消胆胺3~4g,每日4次。④抗胃蛋白酶药物:硫化多糖能与胃蛋白酶结合而使之灭活,避免胃粘膜受损,常用者有硫糖铝、硫酸软骨素等。

(1)针灸疗法:临床上常选用内关、中脘、足三里、阳陵泉等穴。痞满甚者,加刺膻中、章门;情志抑郁者,加刺期门、太冲;上腹痛甚者,加上脘、梁丘;食滞者加解溪;长期消化不良者,加刺下脘、胃俞、脾俞。亦可采用灸法,选用中脘、足三里、胃俞、脾俞等穴,使用艾条灸或隔姜灸,均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

  (2)水针:穴选脾俞、胃俞、相应夹脊、中脘、内关、足三里。

  方法:选用红花注射液、当归注射液、阿托品0.5mg或普鲁卡因1.0%注射液,注射于上述穴位,每次1~3穴,每穴1~2ml。

  (3)推拿疗法:慢性浅表性胃炎推拿治疗可有摩腹揉穴法、脏腑点穴法、指压配合呼吸法、推颤运点捏脊法等八种手法,尤以摩腹揉穴法为常用。其主要由摩腹、按揉足三里穴、按揉胃俞穴、膏擦足太阳膀胱经四个环节组成,以患者中脘穴为中心,作环形按摩10~15分钟;然后医者按揉双侧足三里穴,得气后继续按揉100次左右;此后再按揉胃俞穴,得气后再按揉100次左右;最后暴露背部,医者在两手小鱼际涂抹少许水杨酸甲酯凡士林油膏,紧贴患者背部自肩胛骨内侧缘至髂嵴,沿足太阳膀胱经循行路线,直线来回摩擦1~2分钟,局部有明显的红热反应。每日或隔日1次,30次为一疗程,隔1~2周后可重复。

  (4)其他疗法

  ①吴茱萸1份、食盐2份。用法:将吴茱萸研成细末,加入食盐拌匀,在锅内炒热,布包熨于脐部,持续40分钟,每天热熨2次。主治:寒邪客胃型浅表性胃炎。

  ②生姜、乌梅各适量。用法:用开水浸软后擦舌,每日5~6次。主治:胃失和降型浅表性胃炎。

  ③金沸草、代赭石各等份。用法:共研为细末,以醋调后,涂于胃脘部。主治:胃失和降型浅表性胃炎。

  ④灶心土、葱白、吴茱萸、薄荷各等量。用法:上药共为粗末,用醋炒热,布包熨于胃脘部。主治:脾胃虚寒型浅表性胃炎。

  ⑤沉香、小茴香、乳香、肉桂、麝香等。用法:制成膏剂,每次1贴,微火化开,贴于胃脘部。主治:脾胃虚寒型浅表性胃炎。

  ⑥黄芩、黄连、栀子、白芍、甘草各适量。用法:共为细末,以凉水调成糊状,敷于脐部,外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2日换药一次。主治:热邪阻胃型浅表性胃炎。

  ⑦艾叶适量,黄酒2份,陈醋1份。用法:将艾叶揉烂,加入黄酒,陈醋拌匀,在锅内炒热,分成2份,用布包裹,趁热敷于胃脘部,冷则更换,每次40分钟,每日1至2次。主治:寒邪客胃型浅表性胃炎。

  ⑧三棱15g,莪术15g,肉桂10g,陈艾45g,木香10g,草果10g,公丁香10g,水仙子15g,红花15g,高良姜12g,砂仁6g。用法:共为细末,布3尺折成双层,内铺棉花,将药末铺在棉花中间,用线缝好,防止药末堆积和漏出,日夜兜在胃脘部,药末每隔一月换一次。主治:浅表性胃炎。

  ⑨菜油或行气止痛药液。用法:使用铜钱蘸油,自上而下反复捋刮足三里、上巨虚至下巨虚。主治:浅表性胃炎。

【慢性浅表性胃炎饮食调养】

  饮食上调养总原则:无刺激性,含低纤维质,易于消化,具有足够营养的饮食;少食多餐;进餐时要放松,保持心情愉快。

  -------------------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发病多与饮食因素有关,如长期饮用烈性酒、浓茶、咖啡、过量的辣椒调味品以及摄入过咸、过酸与过粗糙的食物反复刺激胃粘膜。更重要的还有不合理的饮食习惯、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等或由于蛋白质和B族维生素长期缺乏使胃粘膜变性。

  主要表现是上腹饱闷感或疼痛、食欲不佳、恶心呕吐、烧心腹胀等症状。

  鉴于饮食对浅表性胃炎的致病有关,所以饮食调理对治疗浅表性胃炎有着重要的意义。

  1.避免吃各种刺激性食物如烈性酒、浓缩咖啡、生蒜芥末等对胃粘膜有损伤的食物,同时避免吃过硬、过酸、过辣、过冷、过热和过分粗糙的食物。可选用易于消化食品并注意少用油炸、油煎等烹调方法。食物宜清淡软烂。

  2.增加营养、注意选择营养价值高的蛋白质食品和维生素丰富的软食,如牛奶、豆腐、胡萝卜和一些发酵的食品,食物要细嚼慢咽。

  3.饮食要有规律,定时定量,不暴饮暴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减轻胃部负担。三次正餐食量较少可于餐间定时加餐。注意食物搭配,最好有干有稀,有蛋白质食品也有少量主食。

  

【慢性浅表性胃炎保健小处方】

  

  1、生活有规律,心情乐观,戒烟忌酒,切勿暴饮暴食或饥饱不均。

  2、少食多餐,避免难消化和刺激性强的食物,如咖啡、辛辣之物。

  3、有胃闷胀、泛酸、嗳气者,宜用吗丁啉或胃复安,饭前半小时服用。

  4、有胃部胀痛者,可用解疼剂或其他有止痛作用的胃药。

  5、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有极少数人恶变胃癌,因此每年须进行一次胃镜复查。

慢性胃炎是胃粘膜上皮遭到各种致病因子的反复侵袭而引起的慢性胃粘膜炎性病变,由于粘膜的再生改造,最后导致固有的腺体萎缩。

病因病机

西医认识

病因

一般认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和免疫因素为主要因素。饮酒、饮食不节、精神因素、可致胃粘膜损伤的药物(如阿司匹林、消炎痛等)及胆汁反流等为其诱发因素。

病理

浅表性胃炎的炎症限于胃小凹和粘膜固有膜的表层,上皮细胞变性,小凹上皮增生及固有的膜细胞浸润,引起粘膜充血、水肿、渗出。多发于胃窦,有时有少量糜烂及出血,部分患者在胃窦有较多的糜烂灶,或伴疣壮凸起,称慢性糜烂性或疣状胃炎。

萎缩性胃炎,炎症深入粘膜固有膜,导致固有的腺体萎缩,使粘膜层变薄,粘膜皱襞平坦,甚或消失,常伴有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

部分患者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使十二指肠内容物返流入胃,由于该内容物有胆汁的返流,而引起胆汁返流性胃炎。

慢性胃炎多合并胆结石或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中医认识

脾胃虚弱为其内在因素,饮食不节、情志所伤、劳逸过度为其诱发因素。

饮食不节,积滞不化,郁遏气机;忧思恼怒,肝失疏泄,气滞胃腕;过度辛劳则耗耗伤气血,过度安逸则气机不舒。

脾胃素虚,加之以上诸因素致气机不畅,郁滞胃脘,升降失常是本病的基本病机。

症状辨证

慢性胃炎大多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出现上腹饱胀不适、胃脘隐痛、嘈杂嗳气、厌食恶心等。一般胃体胃炎可见厌食、体重减轻,或伴贫血;胃窦胃炎或伴胆结石,尤其是胆汁返流较多者,可引起急性糜烂而出现明显疼痛、嘈杂、灼热等,严重时可出现小量上消化道出血,如呕血、黑便等。

慢性胃炎在中医书籍中多属胃痛、痞满、嗳气、嘈杂等范畴。

本人经多年探索,归纳出脾胃虚弱、睥虚积滞、胃气上逆、肝胃不和等证型,可合并肝胆火胜、肠腑湿热等。

中医治疗

以健睥消积、疏肝理气、和胃降逆为主。

以枳实消痞丸为主加减

枳实消痞丸系金元时代明医李东垣所创,“治心下虚痞,恶食懒倦,开胃进食。”原方为丸剂,我经多年探索,用本方加减做汤或浓缩加工做丸散剂,治疗慢性胃炎,效果很好。

枳实10-12g黄连10-20g生姜6g半夏10g

厚朴10-15g人参10-20g炙甘草6g

白术10-15g茯苓10g麦芽15g

主治: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见胃痛、胃胀、痞满、嗳气、嘈杂、泛酸、恶心、食欲不佳等症状者均可用本方辨证加减治疗。

虚寒者,减黄连加砂仁、吴茱萸;肝胃不和者,合柴胡疏肝散;肝火犯胃者,合金铃子散加黄芩;胃气上逆明显者,加苏梗,肝胆火甚者,加柴胡、黄芩;肠腑湿热者,加木香;用量可按寒热虚实增减。

保健常识

(1) 合理饮食,以防积滞伤及脾胃;(2)戒烟酒,忌过食辛辣,以避免对胃粘膜的反复刺激;(3)保持心情舒畅,以免情志刺激;(4)劳逸结合,以调和胃肠功能。

病历举例

张学伍,男,35岁,因胃脘胀痛,嘈杂于2003年3月8日就诊。

自述患慢性胃炎10余年,时轻时重,这次复发并加重4月余,多方治疗无效。现觉胃脘胀痛明显,食后加重,伴嘈杂嗳气,轻度恶心,大便秘结,疲乏气短。

胃镜提示:胃体部粘膜红白相间,以红相为主。胃窦部粘膜充血、水肿,可见糜烂和渗出。

查:患者消瘦,面色无华。中上腹压痛。

舌苔厚稍黄,脉沉稍弦。

西医诊断:慢性浅表糜烂性胃炎。

中医辨证:脾虚积滞、胃气上逆。

中医治疗:健脾消积,和胃降逆。

处方:

枳实(肤炒)12g黄连(吴茱萸水炒)12g生姜6g半夏(姜炙)10g

厚朴(姜炙)10g人参10g炙甘草6g白术(土炒)15g茯苓10g

炒麦芽15g苏梗12g黄芩8g瓜蒌12g陈皮10g

6剂,每日1剂,水煎服。

嘱:戒烟酒,忌辛辣。

二诊:2003年3月14日,自述胃脘胀痛减轻,食欲好转。

原方加砂仁8g,减黄连4g,连服18剂。

三诊:2003年4月6日,自述胃脘胀痛、嘈杂嗳气基本消失,恶心消失,精神食纳好转。

原方增减服2月余,诸症消失,精神食纳转佳。

随访2年正常。

许红容,男,46岁,内蒙古乌海市人,5005年8月8日,因慢性胃炎、胆囊炎复发,胃脘胀痛网上述诊。

患者慢性胃炎、胆囊炎、胆结石反复发作12年,时轻时重。本次1月前复发,多方治疗不见好转,现觉胃脘灼热,胀痛明显,痛及胸胁,伴厌食恶心,嘈杂嗳气,心烦头昏,便秘尿黄,口干口苦,舌苔厚腻而黄。

胃镜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

中医辨证:肝胃不和,合并肝胆湿热。

中医治疗:疏肝和胃,清利湿热。

以枳实消痞合柴胡疏肝散为主:

枳实(肤炒)12g黄连10g生姜6g半夏(姜炙)10g

厚朴(姜炙)10g党参10g炙甘草6g白术(土炒)15g

茯苓10g炒麦芽15g柴胡12g枳壳10g白芍10g

川芎8g香附15g黄芩10g瓜蒌12g

6剂,每日1剂,水煎服。

嘱:戒烟酒,忌辛辣。

二诊,2005年8月15日,诸症减轻,胃脘灼热及心烦头昏基本消失,口苦基本消失,食纳较前好转。

原方去黄芩,照原法再服6剂。

三诊:2005年8月22日,胸胁疼痛、嗳气、嘈杂及恶心消失,口苦消失。胃脘胀痛大减,饮食转佳。

枳实消痞精选,部分浓缩,加工散剂900g,每次10g,每日2次,间断服用近2月,诸症消失。

2. 糜烂性胃炎食疗

慢性胃炎的饮食治疗

1.注意食用具有营养的食物。多吃些高蛋白食物及高维生素食物,保证机体的各种营养素充足,防止贫血和营养不良,对贫血和营养不良者,应在饮食中增加富含蛋白质和血红素铁的食物,如瘦肉、鸡、鱼、肝、腰等内脏。高维生素的食物有深色的新鲜蔬菜及水果,如绿叶蔬菜、西红柿、茄子、红枣等。每餐最好吃2--3个新鲜山楂,以刺激胃液的分泌。

2.注意食用酸碱平衡。当胃酸分泌过多时,可喝牛奶、豆浆、吃馒头或面包以中和胃酸,当胃酸分泌减少时,可用浓缩的肉汤、鸡汤、带酸味的水果或果汁,以刺激胃液的分泌,帮助消化,要避免引起腹部胀气和含纤维较多的食物,如豆类、豆制品、蔗糖、芹菜、韭菜等。当患有萎缩性胃炎时,宜饮酸奶,因酸奶中的磷脂类物质会紧紧地吸附在胃壁上,对胃粘膜起保护作用,使已受伤的胃粘膜得到修复,酸奶中特有的成分乳糖分解代谢所产生的乳酸和葡萄糖醛酸能增加胃内的酸度,抑制有害菌分解蛋白质产生毒素,同时使胃免遭毒素的侵蚀,有利于胃炎的治疗和恢复。

3.当口服抗菌素治疗某些炎症性疾病时,应同时饮用酸奶,即补充了营养,又避免了抗菌素对人体产生的副作用,因为酸奶中含有大量的活性杆菌,可以使抗菌素药物引起的肠道菌群失调现象重新获得平衡,同时保护了胃粘膜。

2)胃痛的中医饮食治疗

胃痛,中医称为胃脘痛,属于消化系统疾病。引起胃脘痛的主要原因有:病邪犯胃,感受外寒;过食生冷或肥甘厚味,或暴饮暴食等;忧思恼怒,气郁伤肝,肝失疏泄,气逆犯胃;再者是饮食、劳倦等因素久伤脾胃,导致中气不足、脾胃虚寒。中医按“辨证施治”的原则,对不同病症治法各异,可根据病情选方治疗。

1.取鲜姜3--5片,红糖适量,以滚开水沏泡,趁热饮服,服后取微汗。适用于寒气犯胃的胃痛。

2.用大葱3--4段,生姜3--5片,白胡椒面适量,以开水冲泡;或于火上煮葱、姜片刻,服时可加少量食盐调味,再放胡椒面,趁热饮汤。适用于因感受寒凉的胃痛。

3.取粳米100克,牛肉松25克(或其它肉松)。将粳米用常法煮粥,加入肉松调匀,趁热用食。适用于脾胃虚寒所致的胃痛。

3)急性胃肠炎的中医饮食治疗

急性胃肠炎是胃肠粘膜的急性炎症。多发于夏秋季节。以上吐下泻、脘腹疼痛为主要临床症状。在中医属于呕吐、泄泻范围,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系受暑湿之邪或贪凉感受寒湿,过食生冷肥腻,以致损伤脾胃,运化失常而致病。

1.取鲜藕1000--1500克洗净,开水烫后捣碎取汁,用开水冲服,每天2次服完;或用去节鲜藕500克,生姜50克,洗净剁碎,用消毒纱布绞取汁液,用开水冲服。

2.用粳米60克,砂仁细末5克,将粳米加水煮粥,待熟后调入砂仁末,再煮沸1--2开后即可,早晚服用。

3.取鲜土豆100克,生姜10克,榨汁,加鲜橘子汁30毫升调匀,将杯放热水中烫温,每日服30毫升。

4.用玉米芯750克,黄柏6克,干姜6克,共研细末,每日3次,每次3克,温开水送服。

5.取绿茶、干姜丝各3克,沸水冲泡,加盖浸30分钟,代茶频饮,每日数次。

6.用白扁豆60克,略炒研粉,藿香叶60克,晒干为末,混合为散。每次10克,每日4--5次,姜汤送下。

7.取车前子30克,纱布包,加水500毫升,煎余300毫升,去渣,加粳米稀饭汤,分2次温服。

8.用葱白适量,捣碎炒熟,放肚脐部位,用胶布固定暖脐。每日1--2次,连用数日。

 

 

慢性胃炎是胃粘膜上皮遭到各种致病因子的反复侵袭而引起的慢性胃粘膜炎性病变,由于粘膜的再生改造,最后导致固有的腺体萎缩。

病因病机

西医认识

病因

一般认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和免疫因素为主要因素。饮酒、饮食不节、精神因素、可致胃粘膜损伤的药物(如阿司匹林、消炎痛等)及胆汁反流等为其诱发因素。

病理

浅表性胃炎的炎症限于胃小凹和粘膜固有膜的表层,上皮细胞变性,小凹上皮增生及固有的膜细胞浸润,引起粘膜充血、水肿、渗出。多发于胃窦,有时有少量糜烂及出血,部分患者在胃窦有较多的糜烂灶,或伴疣壮凸起,称慢性糜烂性或疣状胃炎。

萎缩性胃炎,炎症深入粘膜固有膜,导致固有的腺体萎缩,使粘膜层变薄,粘膜皱襞平坦,甚或消失,常伴有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

部分患者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使十二指肠内容物返流入胃,由于该内容物有胆汁的返流,而引起胆汁返流性胃炎。

慢性胃炎多合并胆结石或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中医认识

脾胃虚弱为其内在因素,饮食不节、情志所伤、劳逸过度为其诱发因素。

饮食不节,积滞不化,郁遏气机;忧思恼怒,肝失疏泄,气滞胃腕;过度辛劳则耗耗伤气血,过度安逸则气机不舒。

脾胃素虚,加之以上诸因素致气机不畅,郁滞胃脘,升降失常是本病的基本病机。

症状 辨证

慢性胃炎大多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出现上腹饱胀不适、胃脘隐痛、嘈杂嗳气、厌食恶心等。一般胃体胃炎可见厌食、体重减轻,或伴贫血;胃窦胃炎或伴胆结石,尤其是胆汁返流较多者,可引起急性糜烂而出现明显疼痛、嘈杂、灼热等,严重时可出现小量上消化道出血,如呕血、黑便等。

慢性胃炎在中医书籍中多属胃痛、痞满、嗳气、嘈杂等范畴。

本人经多年探索,归纳出脾胃虚弱、睥虚积滞、胃气上逆、肝胃不和等证型,可合并肝胆火胜、肠腑湿热等。

中医治疗

以健睥消积、疏肝理气、和胃降逆为主。

以枳实消痞丸为主加减

枳实消痞丸系金元时代明医李东垣所创,“治心下虚痞,恶食懒倦,开胃进食。”原方为丸剂,我经多年探索,用本方加减做汤或浓缩加工做丸散剂,治疗慢性胃炎,效果很好。

枳实 黄连 生姜 人参 炙甘草 茯苓 麦芽 等10余味中药

用量、加减和煎服法:视病情轻重、病程长短、个体差异和辨证结果而定。

主治: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见胃痛、胃胀、痞满、嗳气、嘈杂、泛酸、恶心、食欲不佳等症状者均可用本方辨证加减治疗。

虚寒者,减黄连加砂仁、吴茱萸;肝胃不和者,合柴胡疏肝散;肝火犯胃者,合金铃子散加黄芩;胃气上逆明显者,加苏梗,肝胆火甚者,加柴胡、黄芩;肠腑湿热者,加木香;用量可按寒热虚实增减。

保健常识

(1)合理饮食,以防积滞伤及脾胃;(2)戒烟酒,忌过食辛辣,以避免对胃粘膜的反复刺激;(3)保持心情舒畅,以免情志刺激;(4)劳逸结合,以调和胃肠功能。


慢性胃炎的治疗(摘)

(一)临床表现

     慢性胃炎的病程迁延,部分患者可无任何临床表现,但大多数可有程度不同的消化不良症状,特别是胆汁反流存在时,常表现为持续性上中脘部疼痛,可于进食后立即出现,可伴有胆汁性呕吐和食道炎的表现。胃体胃炎和胃窦胃炎可有不同的临床特点。胃体胃炎一般消化道症状较少,有时可出现明显厌食、体重减轻,可伴有贫血(多系缺铁性贫血),在我国仅有少数发生恶性贫血。胃窦胃炎的胃肠道症状较明显,有时颇似消化性溃疡,可有反复小量上消化道出血,甚至出现呕血,系胃粘膜屏障遭受破坏而发生急性糜烂所致。

     慢性胃炎多无明显体征,有时可出现上腹部轻度压痛。舌质、舌乳头萎缩、贫血、消瘦等表现。

     (二)辨证分型

     1.肝胃气滞型 胃脘胀痛,饱闷不适,食后尤甚。痛无定处,胃痛连胁,暖气频作,矢气较舒,或有恶心呕吐、泛酸。苔白薄,脉沉弦等。治宜舒肝和中、调和胃气为主。

     2.胃热阴虚型 脘痛顽固,胃中有灼热感,疼痛多无规律性,但夜间和空腹为多,得食较缓。口干而苦,颧赤,心烦易怒,脉弦细而数等。治宜疏肝泄热、养阴清热为主。

     3.脾胃虚寒型 胃皖部隐隐作痛,喜暖喜按,食欲减退,饭后饱胀,消瘦,面色无华,神疲乏力,手足不温,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等。治宜健脾益气、温中和胃为主。

     4.湿热型

     上腹痛、刺痛或绞痛,拒按,口臭,大便于结或溏,舌质红,苔黄而腻、脉弦数。治宜健脾清热化湿。

     (三)食物疗法

     1.肝胃气滞型

     (1)生姜橘皮煎(《中国食疗学》):生姜、橘子皮各20g,水煎,每日2-3次。

     (2)砂仁木香冲剂(民间验方):砂仁5g, 木香1g,藕粉、白糖适量。制法:将砂仁、木香研成面,和藕粉搅匀。食法:加白糖冲服,每日二次。

     (3)党参 20g,柴胡 6g,陈皮 3g,黄米(大米炒至焦黄)50g。用法:上药加水4碗煎至一碗半,代茶饮。隔天一次,连服1-6天。(《常见病饮食疗法》)

     (4)砂仁煮猪肚(经验方):猪肚 1个,砂仁末 10g,胡椒粉、花椒姜、葱、猪油、盐、料酒、味精各适量。制法:将猪肚洗净,切片放入锅内煮沸,捞去俘沫,下入砂仁末、胡椒粉、葱、姜等调料,煨至汤烂。食法:饮汤食肚。

     (5)萝卜丝饼(《中国食疗学》):白萝卜洗净,制成丝,用素油煽炒五成熟,加肉末,调匀为馅备用。面粉适量,加水揉拌,合面团稍软,成片,填夹萝卜丝馅,烙成小饼,每日吃1-2个小饼,每日3次。

     2. 胃热阴虚型

     (1)麦冬茶(《中国食疗学》):麦冬、党参、北沙参、玉竹、天花粉各9g。将上药共研成粗末。当茶饮,每服1剂,每日1次。

     (2)番茄汁半杯,山渣汁一盅,混匀服下。一日2-3次。(经验方)

     (3)石斛12g,玉竹9g,大枣5枚,粳米60g。石斛、玉竹煎汤后去渣,入大枣、粳米煮粥食,每天1剂,连服7-8天。(民间验方)

     3.脾胃虚寒型

     (1)每次可用鲜牛奶 150-200ml,生姜汁一汤匙,白糖少许,放瓦盅内,隔水炖服。(民间验方)

     (2)白胡椒15g,猪肚1个。用法:将胡椒略打碎,放入治净的猪肚内,并留少许的水分,然后头尾用线扎紧,放砂锅内慢火炖至烂熟,调味服食。隔2-3天服一次,连服3-5次。(《常见病饮食疗法》)

     (3)猪肚粥(《养生益寿百科辞典》):猪肚 500g,洗净,加水煮七成熟,捞出,切成细丝备用,再以大米、猪肚丝各100g,猪肚汤适量,煮成粥。可加葱姜、五味调料。经常食用,可治脾、胃虚寒症。

     (4)木瓜 500g,生姜 30g,米醋 500g。用法:共放瓦锅中加水煮汤,分2-3次吃完。2-3天1剂,可常服食。(经验方)

     4.湿热型

     (1)薏米、白扁豆煎剂(《中国食疗学》):薏米30g,白扁豆30g,佛手9g,山药30g。将上述各味洗净,加水煎。每日1剂,连服7-10天。

     (2)赤小豆山药粥(《养生益寿百科辞典》):赤小豆50g,生山药(鲜者良)30g,白糖适量。用法:先煮赤小豆至半熟后,放入山药(去皮切片)煮至成粥,加糖,晨起作早餐食用。

     (3)海蜇大枣膏(《养生益寿百科辞典》):海蜇500g,大枣500g,红糖250g。制法:将大枣、海蜇洗净,加红糖水共煎成膏状备食。每日2次,每次服1匙。

     (4)红萝卜粳米粥(《养生益寿百科辞典》):红萝卜25g,水马蹄250g,粳米60g,陈皮9g。制法:先将萝卜和马蹄洗净,煮熟,再加入粳米和陈皮,煮粥食。每日1剂,早晚食。

     (四)药酒疗法

     1.肝胃气滞型

     (1)胡桃青果皮60g,侵入250ml烧酒中,密闭7-10日后用,每次3-5ml。

     (2)乌稍蛇或蝮蛇,用高梁酒(或米酒)浸一年以上,根据各入酒量每次约饮10-30ml左右,每日2次。

     2.胃热阴虚型

     甘蔗汁和葡萄糖各1盅,混合服,每日早晚各一次。(民间验方)

     3.脾胃虚寒型

     香菜汁 1000g,葡萄酒 500ml。用法:将香菜浸入酒中,3日后,去叶,饮酒,疼时服15ml。(民间验方)

     4.湿热型

     蒲公英(全草)25g,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中、晚 3次,每次加米酒一汤匙,连服7-10日为一疗程。(民间验方)

     (五)茶疗法

     1.肝胃气滞型

     (1)二绿茶(《江西中医药》):绿萼梅6g,绿茶6g。上二味,沸水冲泡5分钟即可。每日1剂,不拘时温服,具有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之功。

     (2)玫瑰佛手茶(《食疗本草学》):玫瑰花6g,佛手10g,上二味,沸水冲泡5分钟即可,代茶饮。每日1剂,不拘时温服,具有理气解郁,和胃止痛之功。

     2.胃热阴虚型

     徐长卿、北沙参、当归各3g,黄蔑4.5g,乌梅肉、生甘草、红茶各1.5g。上药共研为粗末,沸水冲泡。食法:代茶频饮,每日1剂,连服三个月为一疗程。

     3.脾胃虚寒型

     茶叶6g,老姜10g,水煎服。每日1剂。(经验方)

     4.湿热型

     茶叶、白砂糖各250g。用法:上二味加水适量,煮数沸,候冷沉淀去渣,贮于洁净的容器中加盖,于干燥区贮藏。经6-12日后,若色如陈酒,结面如罗皮,即可服用;若未结面,则只要 7-14日,就可饮服。用法:每日 2次,早、晚将上茶蒸熟后各服1调羹。具有和中化湿清热,消炎敛溃之功

治疗慢性胃炎验方八首

   慢性胃炎包括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中医学“胃脘痛”、“痞满”、“吞酸”、“嘈杂”、“纳呆”等病范畴,为临床常见多发病,发病率居各种胃病之首,且复发率较高。多因情志不遂,肝气郁结;饮食不节(洁),损伤脾胃;劳逸失常,中气亏虚等所致。现总结出治疗慢性胃炎经验方八首,以供参考。

  一、益气温胃汤

  方药组成:党参12g,黄芪30g,白术12g,山药15g,扁豆10g,白芍15g,陈皮10g,茯苓12g,砂仁5g,干姜10g,炙甘草10g。寒象明显加良姜12g、肉桂6g,甚者加附片10g、吴茱萸10g、川椒6g;泛酸加海螵蛸12g、煅瓦楞子12g。

  主治:慢性胃炎症见胃脘不舒,隐隐作痛,脘部如坠,空腹为甚,食入稍减,喜热喜按,遇寒加重,便溏不实,神疲乏力,少食纳呆,舌淡胖大,苔薄白或白滑,或边有齿印,脉沉细弱或浮大无力等。胃镜检查见胃黏膜呈淡红色或苍白色,黏膜粗乱,或见散在斑片状充血。中医辨证属脾失健运,胃阳不足,脾胃虚寒者。

  二、益阴养胃汤

  方药组成:沙参15g,麦冬12g,玉竹15g,生地12g,白芍15g,甘草10g,石斛12g,川楝子10g,半夏3g。口渴甚加花粉;胃脘灼热加白花蛇舌草20g、蒲公英15g;低酸者酌加乌梅10g、木瓜12g、山楂12g;大便艰涩加栝楼15g,决明子12g;便秘加郁李仁12g,麻仁12g;食少加谷芽15g、绿梅花10g。

  主治:慢性胃炎症见胃脘疼痛,嘈杂烧灼,知饥少纳,口干引饮,舌光剥或少苔或有裂纹,脉细数或弦细;或胃酸缺乏,胃镜检查见胃黏膜轻度充血,分泌物偏少,或见腺体萎缩。中医辨证属肝脾阴伤,胃阴亏虚者。

  三、清热和胃汤

  方药组成:黄芩10g,连翘12g,败酱草20g,黄连6g,白花蛇舌草15g,白芍15g,蒲公英30g。吞酸加吴茱萸3g、海螵蛸12g、锻瓦楞子12g。

  主治:慢性胃炎症见胃脘灼热疼痛,口苦且干,嘈杂易饥或泛吐酸水苦水,大便干结,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胃镜见胃黏膜充血水肿或糜烂等。中医辨证属中焦郁热,邪热犯胃者。

  四、疏肝安胃汤

  方药组成:柴明12g,白芍15g,香附12g,元胡12g,川楝子12g,乌药12g,苏梗10g,炙甘草10g。痛甚加九香虫10g、元胡12g;胀剧加枳壳12g、佛手12g;嗳气加旋覆花10g、佛手12g;吞酸加左金丸。

  主治:慢性胃炎症见胃脘痞满,或隐痛,痛引两胁,或攻撑作痛,舌红苔薄白,脉弦。中医辨证属肝失疏泄,木郁犯胃者。

  五、化瘀理胃汤

  方药组成:丹参30g,檀香10g,砂仁6g,五灵脂10g,蒲黄10g,香附12g,元胡12g,川楝子12g,台乌10g。若挟郁热加白花蛇舌草20g、蒲公英30g;若兼气虚加党参20g,白术12g。

  主治:慢性胃炎症见胃脘疼痛,或刺痛、锐痛,痛处固定,舌质暗红或暗紫瘀斑,舌底络脉多粗乱而长色青,脉涩滞不畅。胃镜多见腺体萎缩或伴肠腺化生、异型增生。中医辨证属肝脾气滞血瘀。气滞易致瘀,血瘀多夹气,临症要区分气滞与血瘀的主次,灵活用药,要注意气中血药、血中气药的选用。

  六、苦辛调胃汤

  方药组成:半夏10g,黄连6g,黄芩10g,吴茱萸6g,干姜10g,党参12g,甘草10g。偏寒者加良姜12g、川椒6g;偏热盛者加山栀10g。

  主治:慢性胃炎症见胃脘痞满,食后为甚,或隐痛绵绵,便溏,兼见烧心泛酸,口苦而黏,以烧心而不喜凉饮食为突出表现,舌质淡红苔腻,或黄腻或淡黄腻,脉细弱。中医辨证属虚实寒热并见者。本证大多是在久病脾胃气虚的基础上,或情志化火,或服食辛辣煎煿,郁而化火,或虚火内灼而引起,因此在用药上要掌握寒与热、虚与实的主次进行调治。

  七、化湿醒胃汤

  方药组成:藿香12g,佩兰12g,薏苡仁30g,白蔻仁10g,苍术12g,厚朴10g,茯苓12g,菖蒲12g。偏寒湿加半夏10g、陈皮10g、干姜10g;偏湿热加黄芩10g、黄连6g。

    主治:慢性胃炎症见胸脘痞闷,纳呆少食,口淡无味,渴而少饮,肠鸣漉漉,大便稀溏,身倦困重,苔腻(黄腻多湿热,白腻多寒湿),脉濡细或缓等症。中医辨证属湿阻中焦,困遏脾胃者。

  八、消食开胃汤

  方药组成:苍术12g,厚朴10g,山楂12g,神曲10g,麦芽15g,半夏10g,茯苓12g,陈皮10g,生姜10g。食阻气滞作胀加鸡内金12g、砂仁6g;甚则大便不通,腹痛胀满者加枳实10g、大黄10g;呕恶痞满者加藿香10g、木香6g;油腻肉积所伤者,重用焦山楂;米食所伤者以神曲、麦芽为主;面食伤者以莱菔子为主。

  主治:慢性胃炎复加积滞中阻,症见胃脘饱胀痞痛,嗳腐吞酸,恶闻食臭,粪便异臭,舌苔厚腻,脉滑。中医辨证属饮食积滞者。

  慢性胃炎,特别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在临床上多见虚实相兼或虚多实少之症。初病在气,久病见阴虚络瘀或虚寒兼瘀者为多。治疗上一要补虚扶正,即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增加胃黏膜细胞保护因子的释放,调整胃肠功能,药用党参、黄芪、麦冬、当归、菟丝子、枸杞子等;二要活血和络,改善胃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细胞吸收,药用丹参、川芎、赤芍、失笑散;三要清热解毒,防止癌变,对于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者,选用白花蛇舌草、莪术、半枝莲、龙葵等;四要根据患者体质,病情寒热虚实因人而治;五要注意饮食调节,忌生泠、辛辣煎煿及厚腻之品,同时要调情志、避风寒,才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