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台词图片:太极拳古代经典拳谱《十三势歌》探释(3)“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少滞”(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7 14:35:14

太极拳古代经典拳谱《十三势歌》探释(3)

作者 魏坤梁

【原文】

B2 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少滞

【字词注释】

①虚实——“虚实”一词有多义。作为哲理性的词语,是指以某一事物作为比对参照的有无多少等。太极拳中的具体“虚实”有多种概念,如承重不承重、有力无力、力与反作用力、正反方向、柔化顶抗等等。

②留意——关心,注意,如《战国策·秦策一》:“愿大王稍留意。”

③身躯——指全身肢体,如汉·王褒《洞萧赋》:“托身躯于后土兮,经万载而不迁。”

④少滞——“少”之义同“稍”或“略”,如《庄子·徐无鬼》:“今子病少痊。” “少”又有少顷(很短暂时间)之意,如《孟子·万章上》:“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悠然而逝。”

【语法修辞分析】

B2句中的“须留意”与“不少滞”是互文。因为前句的“变转虚实须留意”不完整,没有说明对“变转虚实须留意”些什么;而后句的“气遍身躯不少滞”也不完整,没有说明是怎么“气遍身躯”的。其实对“变转虚实须留意”的就是“不少滞”;而“气遍身躯”也是属于“须留意”的。因此不能将“须留意”仅仅理解为是对“变转虚实”而言的、“不少滞”仅仅理解为是对“气遍身躯”而言的;而是“变转虚实”所“须留意”的是“不少滞”,“气遍身躯”的“不少滞”也是“须留意”的。所以,B2句应该理解为“变转虚实须留意不少滞,气遍身躯须留意不少滞”。对于太极拳而言,“气遍身躯”是“变转虚实”的条件和原因,“变转虚实”是“气遍身躯”的结果。B2句为了突出结果而将“变转虚实”提前了,是属于倒叙的表述。所以,B2句其实是将“气遍身躯变转虚实须留意不少滞”一句分拆为了两句。全句的最后重点在于“不少滞”。

【今译】

    要勿忘勿助地留意气传递流行于全身各处引起的虚实变化不要有稍微的呆滞。

【探讨】

B2句传递、透露了十三势长拳(太极拳)十分重要的四个信息。那就是①“变转虚实”是由“气遍身躯”所引起的;②“气”所活动的范围是“遍身躯”;③“气遍身躯”所引起的“变转虚实”是“不少滞”的;④“不少滞”的“变转虚实”与“气遍身躯”都要“须留意”。

(一)

所有武术的肢体活动都可抽象地概括为虚实变化,太极拳也是如此,所以,杨澄甫先生在《太极拳术十要》中说:“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义。”就是说,太极拳术的所有姿势动作变化一言以蔽之就是“变转虚实”。但是,太极拳与许多非太极拳武术的“变转虚实”是不同的,那就是太极拳“变转虚实”的动力原因是“气遍身躯”,决定因素是太极拳所特有的武术需要。“气遍身躯变转虚实”就是从动作的动力原因方面反映了太极拳与许多非太极拳武术的不同。所谓“气遍身躯变转虚实”就是所有姿势动作变化都必须是由动量传递之“气”所引起的。王宗岳拳谱强调指出太极拳的这种“气”都是由脚而起的,所以,太极拳的所有动作也都是脚动作的延伸,太极拳首先就是脚在打拳。由“气”所引起动作的最末端就是手,就太极拳而言,手对于身躯而言总是被动的,是没有主动的,从而也是表现为避免使用一般人所用之力的。李雅轩先生在他的一封信中指出:“太极拳所以异于其他拳者……如抽丝挂线一气完成。”所谓“抽丝挂线”,就是当太极拳的动作是由这种“气”所作用时,就会感到象蚕抽丝,其力是从脚抽上来的,手臂才能没有主动的一般的用力,手臂就会象是挂在肩上似的被身躯所带动,如果没有这样的感觉,姿势动作不是由“气”所引起的,而是由肢体局部主动自动的用力所引起的,那就不是太极拳。这是所练的拳是不是太极拳的一个重要的检验标准,也是太极拳与许多非太极拳武术的一个重要的鉴别标准。太极拳的虚实变化也完全不同于许多非太极拳武术,比如往前的动作,往往靠前的肢体反而是不用力的,是“虚”的,靠后的肢体反而是有劲力的,是“实”的;往左的动作,往往靠左的肢体反而是不用力的,是“虚”的,靠右的肢体反而是有劲力的,是“实”的等等。这完全都是太极拳特殊的沾粘连随的需要与太极拳特殊的发劲的需要。如果虚实变化不是这样,就不是太极拳的“变转虚实”。

(二)

从太极拳古代经典拳谱与《杨氏老谱》中可以发觉太极拳与道家有密切的关系,如《杨氏老谱》中的“怀藏八卦、脚踏五行”、“己身之采战”、“尽性立命”等都是道家的语言。太极拳就是道家的一种修身养性的方法,尤其是所谓“拿住丹田练内功”反映太极拳锻炼者也兼练道家内丹功。因此,古代太极拳锻炼也肯定有内丹功锻炼内容,而内丹功修炼的重要内容就是被道家认为是炼内丹的原料而称为“药”的“气”,但太极拳古代经典中大量提到的“气”是指引起人体动作原因的“气”,也就是“如练一气”。用现代语言说,这“如练一气”就是人体的“动量传递”,实质就是力量;而道家内丹功之“气”是一种人体特殊的生理之气,因此,道家内丹功之“气”与太极拳之“气”是根本不同的。而道家内丹功之“气”与中医经典书籍中所说的所有人体之“气”也都是迥然有别的。从太极拳古代经典拳谱与《杨氏老谱》中又可以发觉太极拳之“气”不仅与道家内丹功之“气”迥然有别的,而且与中医经典书籍中所说的所有人体之“气”也是迥然有别的。太极拳之“气”尤其明显有别于道家内丹功之“气”与中医经典所说的所有人体之“气”表现在:①太极拳之“气”的运行是主宰于腰的,②太极拳之“气”是起于脚的,③太极拳之“气”不需要回归丹田,④太极拳之“气”是引起太极拳动作的原因。太极拳之“气”的这四个特点是道家内丹功之“气”与中医经典所说的所有人体之“气”所都没有的。《十三势歌》之“气遍身躯”的“气”指的就是太极拳之“气”。“气遍身躯”还反映了太极拳之“气”的活动范围就是在“遍身躯”。也就是杨澄甫先生在《太极拳使用法》中所说的“骨外肉内”的“满身”。用现代解剖学的语言说,就是在全身运动骨之外的运动肌肉中。

上世纪八十年代,现代太极拳界受到了“气功热”中某些人对于各种气功之“气”天花乱坠胡编瞎造的影响,也出现了一些有关太极拳之“气”的奇谈怪论至今仍然流传着,比如太极拳之“气”随动作沿“十四经脉流行”之说;比如身体出现以身躯为中心的直径1米的“气圈”、气圈能够旋转击人之说;比如气能够将人罩住、打进人的体内之说等等。这些说法既经不起中医理论推敲和科学检验,在1949年之前的中国近代也是根本没有任何太极拳和道家文献依据的,纯粹都是属于自欺欺人之说。因为中医文献清楚反映十四经脉与丹田是没有关系;经脉之气的运行既是人无法感觉到的,是有其时间、速度等固有的规律的,不是人的意志所能够任意控制、也是不允许凭意念去控制的、经脉与经脉也是不能随意穿越的,十四经脉与人体运动和力量也是没有直接关系的;而如果太极拳真的能够不与人接触而用气控制人和用气击人,太极拳先人又何须再苦苦学练借人之力的沾粘连随?也用不着追求以弱胜强了。《十三势歌》之“气遍身躯”既清楚反映太极拳之“气”活动于“遍身躯”,并不是如经络之气限于经脉,又超不出身躯而跑到身体之外形成什么“气圈”与击人。可见沿“十四经脉流行”之说、“气圈”之说、“气击人”之说,根本都是违反太极拳经典的荒唐可笑的无稽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