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烬大人,你再:景教遗址十字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0:00:10
景教遗址十字寺赵思敬在燕山地区车厂村西北三华里的山坡上,有一处寺院的遗址,当地人称它为石佛寺或石塔寺。其实,它是北京地区绝无仅有的景教遗址——十字寺。景教及其在中国的兴衰说到景教,大多数人都比较陌生。所以,有必要追溯一下它的发展及历史,从现存于西安碑林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文中,我们知道,景教就是最早传入中国的基督教。但它不是基督教的正统教派,而是其中的一个支派,即聂斯托利派。从《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得知,该教派的创始人聂斯托利(?一451年)原是君士坦丁堡教区的大主教。他主张耶稣既是人,又是神,即“基督二性二位论”。这就违反了基督教”三位一体”的正统教义。在公元431年的以弗所大会会议上被谴责为异端,聂斯托利也被流放到阿拉伯境内的皮特拉。此后,追随聂斯托利的信徒就逐渐形成了聂斯托利派,但由于罗马皇帝对聂斯托利派的迫害,使得许多教徒向东逃亡,他们边逃边在叙利亚和波斯一带传播本派教义。约在公元635年即唐贞观九年,聂斯托利派从陆路由波斯传入中国并到达京城长安。这个教派首先受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礼遇和赞助。他曾允许传教士在皇帝的藏书楼翻译《圣经》,并在皇宫内讨论福音的道理。公元638年,李世民允许聂斯托利派传播,并由朝廷资助在长安建造了一所礼拜堂。聂斯托利派在传教时为何称为景教?据《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所记:“真常之道,妙而难名,功用昭彰,强称景教。”可见,景教就是“正大光明之宗教”的意思。由于景教僧人迎合了唐帝国利用宗教控制人民,特别是控制边疆少数民族的需要,所以,受到了自唐太宗至唐德宗六个皇帝的重视。在此期间,景教发展迅猛异常,唐朝当时把全国行政区划为十道,几乎每道都有景教寺院,以至于达到了“法流十道,寺满百城”的境地。其中不少景教教徒还担任了朝廷和军队中的重要职务。在景教传播了210年以后,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内讧和人民的反对,唐武宗于公元845年毁灭佛教时,也废止了景教。《唐会要》中曾记载,其时“勒大秦穆护袄(信基督教者)三千人还俗。”由此,景教在我国内地被禁绝,但在唐武宗鞭长莫及的边疆地区,景教仍保留着它的残余势力。到了十三世纪,成吉思汗及其后裔们的统治横跨欧亚两洲,客观上贯通了东西文化的交流,由于元朝统治者的提倡,西亚的景教又恢复了在我国内地的活动,同时还引进了罗马的天主教。元朝统抬者把这些教派统称为“也里可温教”,“也里可温”是蒙古语“有福之人”的意思。于是,景教再度兴起,在北京、宁夏、扬州、泉州等地都设有教堂,但这时信奉景教的人,多半是蒙古人或迁居于中国的西亚人了。随着元朝的灭亡,景教在中国的传播也就消亡了。这其中散落在各地景教遗物,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大都毁坏或不知去向,所以,从研究基督教传播发展的历史看,景教在中国的遗物也就变得越来越珍贵了。十字寺遗存及修建缘由据《大清一统志》记载:“三盆山在房山县西北十五里,山巅平广,约十余亩,下有流泉三曲,状如仰盆。”十字寺就座落在三盆山前。寺院坐北朝南,三面环山,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原来的殿宇不知毁于何时,现存破旧房屋十余间,尚有护林人员居住。院内有一棵银杏树枝繁叶茂,树围524公分,高约30米。紧靠树的西北面还有一棵碗口粗的柏树,依附于银杏树下。据当地人说,银杏树原是两棵,相距10米左右。解放后因不慎失火而被烧死一棵。近几年,在两树中间又长出一棵小银杏树,现已有3米多高。银杏树的西北面有汉白玉雕的屃赑残座基一个,树东南面有汉白玉石碑两通,一为“三盆山崇圣院碑记”,碑高204公分,宽91公分,厚20公分。为辽代应历八年立,此碑已被砸为两截,但碑文尚可句读。一为元惠帝二十三年所立“大元勒赐十字寺碑记”,碑额雕有双龙衔碑,十分精美。碑宽92公分,碑身被砸为三段,第一截碑额高104公分,第二截高88公分,第三截高115公分,三截加起来,原碑应高307公分。残碑附近有汉白玉雕刻的四方形石柱础4个,柱础边长78公分,高20公分。柱础上刻有葵花形图案,花盘平整无刻划,直径为54公分,花盘周围刻有花瓣16个,花瓣上刻有团状云纹。另有直径48公分的圆柱基1个。此外,在院内的废墟中还可找到黄色的琉璃瓦片及汉白玉雕刻的残石。在陈述辑较的《全辽文》中,可查出“三盆山崇圣院碑记”的碑文,只是与原碑相比略有出入,现按原碑重新标点如下,《全辽文》中所无文字用[ ]括起,与原碑中有出入的字也在[ ]内加以注明,原碑中没有的文字用< >括出,以示区别。<大都>崇圣院碑记[朝凤朗守司农少卿、范阳郡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绯鱼袋]王风鸣(撰)。[涿州学禀膳生员卢达书]大觉垂慈,圣人利物,是故发源西国,则优填创其始。移教东域,则汉明肇其礼。导四生于宝所,运三有于大乘。巧使现权之教,以救未来蒙迷。时有范阳僧人惠诚,俗姓张,母孙氏,卯岁礼惠华寺玉藏主为师,授以天台止观。赐携纵游,经过此一处。地名三盆山崇圣院,见其山明水秀,地杰人丰,林树郁茂,菓株滋荣。殿宇颓毁,古遗犹存。石幢一座,乃晋、唐之兴修,实往代之遗踪。惟见一僧,耆年老迈,病患相仍。叹之不已,嗟之不息,遂迺发心,募化众缘。郡公王希道、张仲创、萧名远、杨从实等同发诚心,各舍己资。于大辽应历二年戊辰岁三月内兴工,至应历八年甲戍岁八月中秋,营理大殿三间。中塑释迦牟尼佛,左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右大行普贤菩萨,两壁悬山应真一十八尊罗汉。东西伽蓝祖师,二(三)堂两廓,僧舍二楹,钟、鼓二楼。晨昏梵吹,用宣佛化,引导群迷,上祝皇王巩固,帝道遐昌,佛日增辉,法轮常转,今创殿宇一新,金碧灿烂,山门廓庑,俱已克备。厥此真石,永为千古之丛林,万代之不磨者矣,是为记。铭曰:应历年间重建,多亏众信施财。殿宇金殿交辉,圣容灿烂争鲜。钟声朗朗响山川,鼓韵咚咚霄汉。碑石万劫不磨,英名古代流传。人人瞻礼福无边,鹫峰灵境不换。大辽应历十年丙子岁四月吉日立碑。〔住持惠诚同徒:清良、清真、清宝、清实、清江、清彤。徒孙:净堂、净受、净铎、净山、净海。〕〔檀越芳名王希道、李氏,张仲创、刘民;萧名远、郝民;杨从实、卢氏;李伯通、韩氏;刘字栾、邵民;郝少达、钱氏;卢进学、崔氏,王古文、盛氏;田福通、康民;崔福铭、乐氏;史永诚、高氏。〕〔镌字石匠:段得聪〕以上为“三盆山崇圣院碑记”全文,据《全辽文》附记说,文中应历十年应为庚申,而非丙子,当年立碑为何误记甲子,殊不可解。辽时燕京虽亦称大都,但应历二年岁次壬子,碑作戊辰岁,八年戊午,碑作甲戍,亦不合。碑中如此严重的年号错误因何造成,还有待于识者探究。由以上引文可以看出,在一千多年前,有个叫惠诚的僧人云游到崇圣院,看到此地“山明水秀,地杰人丰,菓树滋荣”。觉得是个好地方,只是寺院的房屋已损坏,一个年迈多病的老僧伴着一座刻有十字的石经幢度日(经幢原是印度佛教产物,唐永淳年间即公元682年传入中国,为佛教的重要刻石。寺院“乃晋、唐之修,实往代之遗迹。使惠诚不由得“叹之不已,嗟之不息”。遂发心诚愿,号召众人施舍,才有“王希道、张仲创、萧名远、杨从实”等夫妇慷慨解囊。于“大辽应历二年(公元952年)兴工”,到“应历八年(公元959年)”中秋完工。建成大殿三间,中殿塑释迦牟尼佛,左右塑大智文殊师利和大行普贤两菩萨,两壁悬山塑了十八尊罗汉。另外,还建了两廓僧舍,钟鼓二楼,修建后的寺院是:“殿宇金壁交辉,圣容灿烂争鲜。钟声郎朗响山川,鼓韵咚咚霄汉。”这是崇圣院有记载以来的第一次大规模的修建,距今已1032年了。至于寺院重建前是否为崇圣院,已不可考。但此时长安城内有一座大秦寺,原名也叫崇圣寺,二者与景教有无关系,还不敢妄断。由于辽、宋、金年间频繁的征战,崇圣寺几乎被毁掉。从“大元敕赐十字寺碑记”中得知,在元顺帝至正年间,有一帮朝庭官员和僧人游玩至此,宿在三盆山崇圣院内。一僧名为净善,他“临幢独坐,晏然在定”渐入梦乡。忽然看见刻有十字的经幢上发出耀眼的光芒,继而见到一神“绿服金铠,青巾皂履,赤面长须,厉声而言:“和尚好住此山,吾当护持。”第二天,他将梦中所见告诉了众人,大家都认为这是罕见的事,在加上元朝统治者信奉景教,于是在半官助半集资的基础上,又进行了第二次修建。这次共修整扩建了五间大殿,增加了一个橱房,并在碑上留一偈,以记其事:“持来游此山,空中遇神言,十字发光现,此地大有缘。”碑文下边尚有“文惠”、“从惠”两代僧人和“脱脱不花”等人的姓名。这次修建完工于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距第一次重修相隔438年。1983年,我曾在院中见过“明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第三次重修十字寺的残碑(上部),因当时碑阴朝上,只见上面刻满了施者的姓名及所在村镇,而不知正面碑文是否书写了修建十字寺的缘由。此碑目前已不知去向,估计被埋在院中的废墟中。见诸于有关书籍中的资料十字寺作为基督教派在中国内地传播的遗址,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现将所搜集到的有关资料摘编如下:在《1952年前的中国基督教史》一书中,对1917年发现于十字寺中带有“十”字的刻石发出了惊叹,文中写道:“这些景教徒的最确实的最有价值的遗物,是十字寺或称崇圣院中的两件石刻。”并描绘十字寺周围”环境优雅,地处三盆山麓”。同时记载十字寺的匾额为“古刹十字禅林”。两件石刻发现后,不知怎的,被当地人埋藏或转移了,见到石刻的哈了先生第二次来到寺院时,利用了种种逼迫手段才从人们手中得到了石刻的下落,并印了拓本。   哈了先生见到的带有十字的石刻只是两件,而在《唐朝基督教之研究》一书中,却记载了三件带有十字的刻石,文字不多,抄录如下:“某德国人曾在北京西南郊外发现了一块景教徒大理石墓石(发现年月不详),拾得后送给北京辅仁大学。据佐伯氏亲往该校研究之结果,知道此石长约四尺,幅约一尺,厚约四寸五分。从大理石两侧看来,有四个雕刻,在这四个雕刻之中正面的十字架之两侧,各刻有十字架与白云,其他三个浮雕是劳花、石榴、及雏菊模样。可惜的是,我们不知道这块大理石是原在北京郊外,抑或是由别处被搬至发现处的。”在此文下,又列举了两个十字架的刻石:“一九一九年在河北房山县三盆山十字寺中被发见了两个景教大理石,后被收藏在北平博物馆中。这两块大理石正面刻有美丽的莲花,其上且亦置有十字架,被推定是元代的出品。”在《北京名胜古迹辞典》“十字寺”条目下,对这座寺院的介绍颇为详细:“房山区三盆山,因有三座自然天池,状如盆,清泉四季盈满,故曰三盆,山亦由此得名。”三盆山之前是古刹十字寺。十字寺原为“崇圣院”,是佛教圣地,到元代,改为景教的圣地了。“十字寺做为基督教之一派——景教的现有遗物,就全国而言,也是仅有的。因此,它有极为珍贵的价值。十字寺的匾,被国民党南撤时运至南京,现藏于南京博物馆。从以上引文中,我们不难发现,十字寺作为重要的景教文物遗址,的确应加以保护。余论根据上述记载,三盆山崇圣院即古刹十字寺应建于晋代,唐朝时为景教寺院,辽代后改为佛教圣地,元朝时又改为景教寺院,明代复为佛教圣地。历经劫难,十字寺中的景教文物及刻石已流落四方,给研究这座寺院的沿革及历史带来很大困难。就目前而言,十字寺中的辽碑和元代断碑,亦为劫难之余的重要文物,应当设法加以保护,以免再遭破坏。 参考书目:1、《唐会要》2、《全辽文》3、《日下旧闻考》4、《光绪顺天府志》5、《唐朝基督教之研究》6、《宗教通论》7、《世界三大宗教》8、《房山县志》9、《一九五O年前的基督教》10、《宗教知识宝典》11、《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12、《北京名胜古迹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