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大宝类似:道德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2:20:08

道德论

佚名(《益生文化》2011年第一期“道德家园”栏目稿件选刊,请关注《益生文化》)

道德是人立身处世之本和修炼之本。道德高尚,人就展现出一股浩然正气,修炼就可明心精进,直步上乘。道德引起了古今中外无数圣哲、伟人、志士的极大关注,他们不仅终身探索,而且身体力行,在修养道德的大道上立下座座丰碑,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道德,经天纬地,日久弥新,对于养生和修炼来说,永远是一个永恒的课题。

阐述道德,首先要明确,什么是道德。“道”有多义,其通常义有三:一为宇宙天地万物的本体;二为宇宙天地万物运化的总规律;三为修炼的根本法则。道家始祖老子在《道德经》中对“道”作了精辟而深刻的阐述,他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道德经·二十一章》)他还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道德经·二十五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四十二章》)老子这三段话的主要涵义是:第一,只有在惚兮恍兮、恍兮惚兮、窈兮冥兮的静定状态中才能体察到道的“有象”、“有物”、“有信”的状态,因此,入静、入定,是修炼明道的唯一途径。第二,道“先天地生”,是天地宇宙万物的本体。第三,道生天,生地,生万物,是宇宙天地万物的本原。第四,道无形无象无名,是老子勉强命名的,正因为如此,道也无法用语言文字准确描述。正如老子所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经·第一章》)道,如果可以用语言说的话,就不是本体之“常道”了,“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就是这个道理。道既然是不能用言语文字准确描述的,为什么还要撰文论述呢?强为述说,撰文搭桥,以助悟道,如此而已。

阐述道德,其次要明确什么是德。所谓德,指人的品行,亦即人处世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我国以儒、道、释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十分重视德的修养,对德的内涵作了深刻论述。儒家以仁为德,什么是仁呢?《论语》曰:“樊迟问仁,子曰:爱人。”樊迟是孔子的学生,向老师请教什么是仁。孔子回答他“爱人即是仁。”孟子继承了这一思想,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梁惠王上》)尊敬自己的长辈,进而扩展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子女,进而扩展到爱护别人的子女,这样,治理天下便如同运物于手掌中。到了宋代,韩愈更进而提出:“博爱之谓仁。”(《原道》)道家将道、德并称,提出以天地大道为德。老子说:“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道德经·第十章》)天地生化万物,养育万物,但它生化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抚育万物而不居功自恃,长养万物而不以主宰者自居。这才是高尚之德。老子又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人效法天地之德,归根结底是效法大道自然之德。天无不覆,地无不载,生化万物,养育万物,此即天地大道之德,也就是人应具有之德。释家以慈悲为德。所谓慈悲,即施人以爱,解人之苦。佛教的观世音菩萨以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著称。为了慈悲度人,释家提倡“诸恶莫做,众善奉行”。不做一切坏事,只做利人的善事。提倡众生平等,不仅要爱人,而且要以更博大的慈爱心爱一切众生。释家戒律中的“不杀生”体现了慈爱思想。

道与德有着不同的内涵,二者异中有同,同中有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道为德之体,德为道之用,道德互根。也就是说,道是德的根本,德是道的外现,二者一而二,二而一,你中有我,我之有你,不可分离。如同一棵大树,道为树的根和树干,而德为枝叶花果。正道与德密不可分,人们将道与德联为一体,形成了“道德”一词,而其内涵则相当于古代“德”的内涵。一个悟道了道的养生修炼者,必然有着高尚之德;而一个将养德放在首位的修炼者,则必然在悟道明道的历程中妙悟精进,直步上乘。古代修炼大师的亲身成功实践,为后世修炼者做出了光辉典范。儒家圣人孔子以仁为德。为推行仁政,终生奔波游说,并“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献身教育事业,培养匡世济世之才,终于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悟道之境。道家始祖老子,为后人留下了光耀千古的经典《道德经》,为修炼者修德明道指明了方向。佛祖释迦牟尼经过六年苦行,在菩提树下睹明星而悟道后,孜孜不倦讲佛法四十九年,为后人留下了卷帙浩繁的佛经,指引修炼者修德明道。

今天,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新时代,时代丰富并发展了道德的内涵,建立了社会主义新道德,在继承我国传统文化优秀道德的基础上,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要求公民做到: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做到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做到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做一个具有高尚社会主义道德的时代新人。

                      

德,既然是道之用,既然与道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那么,从某种意义上讲,养德即是修道,通过养德通达道体、明悟道体,此之谓“养德合道”。离开养德,去追求悟道明道,只是一种不切实际、虚无缥缈的妄想,无异于缘木求鱼。古往今来,不论是儒家、道家、佛家,还是当代的气功界,许多人都在努力修炼,修什么?炼什么?修炼的目的又是为了什么?这是每个修炼者必须明确的问题。修,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修德,或曰养德;二是修心,下文将专门阐述。修炼的目的,最基本的是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最根本的目的是明道悟道,明通天地宇宙万事万物的运化规律,达到“天人合一”的无为之境。养德是养生修炼的重要前提,对增长功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老子说:“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老子﹒五十九章》)老子深刻指出了积德对事业、对治理国家及养生益寿的重大作用。重积德,就会无往而不胜,就具有无穷的力量,就可以长久地治理国家;对于健身修炼来说,可以固筑根基,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功谚说:德为功之母,百功德为先;心纯功自正,德长功自进,功从德上来,德是功之本;养德炼功为正道,有功无德不圆成;养德则功拔功进,无德则功消功损;道高龙虎伏,德厚鬼神钦;练功不修德,必定要着魔。

以上论述和功谚深刻说明:养德对于修炼,对于增长功力,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通过养德,人体性命就会得到良好的调整,人身就会展现出一股浩然正气,人们的精神系统和代谢系统的平衡,就会得到良好维系,故曰“德养浩然气”。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深刻地说明了这一点。一个道德高尚的养生修炼者,可有效地调整自身与外界的信息场,实现与天地宇宙、自然万物的全息共振,与之频波同率,息息相通,接收天地宇宙、自然万物的信息和能量,不断提高修炼层次。在修炼实践中,有些人练功多年,仍然疾病缠身,功力增长缓慢,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只重视练功,不重视养德。古人说:“修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凤毛麟角。”一个养生修炼者,应当怎样养德呢?

首先要效法天地日月大海至公至慈之德。天,无限高远,覆盖着世间的众生万物,无亲无疏;地,辽阔无边,承载着地上的众生万物,无厚无薄;大海,波翻浪涌,容纳着地上的千川万流,无彼无此;日月,光明朗朗,照耀着大地的众生万物,无喜无恶。天无不覆,地无不载,海无不容,日月常明,即是天地日月大海之德,造就了地球上万物众生蓬蓬勃勃、生机盎然的兴旺景象。一个修炼者,就要效法天地日月大海至公至慈之德,以博大的胸怀,深厚的爱心,去造福人类,爱护万物。

第二,要遵守政府法规,多做善事好事。一个养生修炼者应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以“八荣八耻”为准则,以社会主义新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要在国家允许的范围内,从事养生修炼活动,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今天,尤其要维护稳定的大局,不做不利于稳定的事。要多做好事,多行善事。“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不仅在有人知晓的情况下不做坏事,而且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不做坏事,做到“慎独”。如同《中庸》所说:“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要不做坏事,做到外无其行,内无其心。即是说:不仅要不做坏事,而且连做坏事的念头都不要有。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视人人与我同体,万物与我同根,慈悲为怀,亲和万物,济困扶危,与人为善,助人为乐。要光明正大,坦坦荡荡,予人以爱,待人以诚。要尊敬师长,孝敬老人,礼貌待人,文明处世。要家庭和, 亲友和,单位和,互助互爱。要清正廉洁,克己奉公,鞠躬尽瘁,多作奉献,做一个道德情操高尚的修炼者。

     第三、要勤行阳德,注重阴德。德可分为阳德和阴德。所谓阳德,系指有形的、外在的、明显的、易于传扬的德。所谓阴德,系指无形的、内在的、隐藏的、难以察证的德。阳德有榜样的作用,有激励感人的效应,但由于社会上还存在风气不正等原因,在传扬中往往存在“做好事难、做好人更难”的不正常情况,因而易于消损。阴德虽不为人所知,不易传扬,但其信息不受干扰,更有利于功力增长。因而对于修炼者来说,阴德更为重要。阳德易损,阴德易长。但阳德与阴德之间有着互补的作用,且都是养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勤于阳德,注重阴德。人们知道的好事要勤做,人们不知道的好事更要多做,不断提高道德修养境界。

第四、对照养德标准,经常反省。养德,首先要确立标准。养德标准确立后,要将标准作为镜子,经常对照检查,认真进行反省。看看哪些做到了,哪些没有做到。发现过错,从内心深处查找原因,并立即改正。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每个修炼者都要学习曾子的这种精神,勤于反省,改过自新,净化心灵。

                              

修炼的根本目的在于悟道、明道,修炼的关键在于修心,修心即内修一颗清净心。内心清净了,即可与天地宇宙同频共振,全息相应,天人合一,感而遂通;即可明通并掌持天地宇宙万事万物的运化规律,直现道体,从而悟道、明道,此之谓“修心明道”。在修炼界常常听到一种似是而非的说法,叫做“得道”,义指修炼达到高层次、高境界。实际上,若稍加推敲,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道,为天地宇宙万物的本体和运化的总规律,是看不见、摸不着、无形无象的虚无、虚体存在,因此,即使修炼达到了高层次、高境界,亦无“道”可得。如果有人声称“得了道”,那么,他达到的层次必然不高。因为得道非道,高层次的功境是无“道”可得的。即使修炼出现了特异功能,特异功能本身也不是道。既然无道可得,为何还要修炼?回答是:通过修炼、修心、养德,悟道明道。如此而已。

内修一颗清净心,为修心的根本旨归。人的内心原本清净,为一面洁净的明镜,可时时刻刻映现万物,展发天地宇宙的信息和能量。然而,由于“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及“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的干扰和影响,其原本具足的功能便无法展发出来,修心,就是除去蒙在心上的灰尘,还清净心洁净明亮、智慧具足的本来真面目。通过修心,内心清净了,心道相通,道就自然居于心中,或曰明道。于是便有了大智大慧。正如《太上老君内观经》所说:“人能常清净其心,则道自来居,道自来居,则神明存身。”修心,重在清心寡欲。欲望过甚,就会使内心蒙尘,清净心就会减少;欲望寡淡,就会使内心明亮,清净心就会增多,除去了邪欲,就恢复了清净心的本来面目。正如南宋理学大师陆九渊所说:“吾心之良,吾所固有也。吾所固有而吾所不能自保者,以其有以害之也……夫所以害吾心者何也?欲也。欲之多,则心之存者所必寡;欲之寡,则心之存者必多……欲去,则心自存矣。”(《养心莫善于寡欲》)佛法修炼,强调不应住“六尘”而生心,不使内心受外界干扰而蒙尘,保持内心的清净,正如佛法经典《金刚经》所说:“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道家修炼的根本宗旨,谓之“清净”,即内修清净,如同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所说:“道家留丹经子书,千经万说,可一言以蔽之,曰清净。”内修清净心,既然是修心的根本旨归,那么,应如何内修清净心呢?

第一,做到对境无心。事来则应,过去不留,心不为外境所动,佛家叫做如如不动。事情来了,则自如应接,妥善处置;事情过去了,心中不留任何痕迹,决不执著、贪求、耿耿于怀或烦恼丛生。对境无心心的这种高境界,古人有幅联语作了深刻而生动的描述:“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过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风吹竹林,竹林发出飒飒的声音,风过去了,竹林又恢复了平时的寂静,没留下风声,大雁飞过寒潭,潭水映现出大雁矫健的身影,大雁

飞去了,潭水又恢复了平时的清净,没留下大雁的身影。内修清净心,就要如同疏竹寒潭,风来雁过,发声映影,风过雁去,则声影不留.

第二,修炼静定之功。入静入定,是内修清净心的前提。功谚云:“静里乾坤大,定中真慧

出。”定是慧源性命根,二六时中刻刻勤,均说明了静定对于内修清净心、展发智慧的重大作用.《性命圭旨》说:“故心定而能慧,心寂而能感,心静而能知,心空而能灵,心诚而能明,心虚而能觉。”书中明确指出了静定对内心清净、益智开慧的重大作用。《性命圭旨》还说:“玄门以止念为本,释教以无念为宗。”玄门,即道教。释教,即佛教。止念、无念,即静定之功。不论道家还是佛家,均以静定作为修炼的根本。儒家及各门各派,无不如此。虽然静定本身并不是道,但却是悟道、明道的必由之路。

第三,功在日常中。内修清净心,须把修炼融于日常生活中。功谚云:平常心是道,功在日常中;行住坐卧,不离这个;一日内,十二时,意所到,皆可为;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二六时,中刻刻勤。这些功谚的意思是说:平常心就是道心,就是清净心。修炼之功,就在日常生活中。因此,一日内十二个时辰(相当于现在24小时)皆可勤奋炼功,做到行住坐卧,皆在功中。同时,修炼须勤奋刻苦,持之以恒,这是内修清净心的重要环节和途径。

总之,通过修德合道,修心明道,达到悟道了道,这才是养生修炼的真正奥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