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都花少类似的书:三不三问 合理使用抗菌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20:09:14

三不三问 合理使用抗菌药!

 保证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要牢记三不三问要点,并且实践在生活当中,是可以让病菌无计可施地!

  (1)不自行购买──抗生素是处方药物,不要自己当医师,有病一定要去看病!

  (2)不主动要求──抗生素是用来对付细菌的,所以要在确定细菌感染时才有疗效,这就需要专业的评估。如果是感冒就医,有百分之九十的感冒都不是细菌感染,而且抗生素并不能加速复原,不必主动向医师要求开抗生素。

  (3)不随便停药──抗生素治疗针对不同的细菌及目的,有一定的疗程,一旦需要使用抗生素来治疗,就要乖乖地按时服药,直到药物吃完为止,以维持药物在身体里的足够浓度,以免制造出抗药性细菌而让它伺机而起。

  看病的时候,与医生多一点互动,学会三问。

  (1)我生的病与细菌感染有没有关系?只有应向医师询问,才能更了解自己的身体及疾病的成因。

  (2)我需要吃抗生素吗?针对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治疗方法,像过敏与细菌感染所须的治疗措施,都不一样,只有细菌感染才须要使用抗生素治疗,有些疾病甚至不须要使用药物也会自己痊愈,所以应向医师询问自己的疾病是否是细菌感染,是不是真的非吃抗生素才能痊愈。

  (3)我应该如何吃抗生素?一旦确定诊断,经医师判断须使用抗生素治疗,也应询问医师正确的用药方式,包括多久吃一次、该吃多久。如果症状改善,是否可以自行停止服药,以及这次领的药吃完后,是否还须返诊,这些问题都该在门诊时问清医师,并在领药时询问药师哪一种是抗生素,服药时需注意些什么,才能药到病除。

  只要能做到这三不三问,就可以比较有效的防止滥用抗菌药物。

  偶遇自己或家人有个头疼脑热、喉痒咳嗽,凭经验到药店买一两种抗菌药回来吃,是人们很普遍的做法。可专家认为,这种诊断不明、随意服用抗菌药的习惯,是造成抗菌药广泛滥用的主要原因之一。长此以往,危害严重。

  危害之一:感染性疾病将无药可医

  20世纪40年代,青霉素作为最早问世的抗菌药,成功地解决了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难题。随后,科学家又成功地研制了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使肺炎、肺结核的死亡率降低了80%。有人曾经断言,人类战胜细菌的时代已经到来。然而,随着人们对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各种细菌对抗菌药的耐药性不断增强。当时,全球每年死于感染性疾病的人数约为700万,如今这一数字已经猛增至2000万。

  我国是抗菌药物使用大国,在销售量居前15位的药品中,有10种为抗菌药。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我国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比例高达60%以上,70%的肺炎球菌对大环内酯类抗菌药已经耐药。老一代的抗菌药失去了原有的作用,新研制的抗菌药的有效寿命也越来越短。为此,专家发出警告:医生将被逼到无药可用的尴尬境地,人类可能重新回到抗菌药物发现之前的黑暗时代。

  危害之二:不良反应日趋严重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最近报告说,截至2003年第一季度,有关环丙沙星注射液的不良反应的病例报告达780例。其中皮肤损害426例、静脉炎164例、消化系统症状62例、呼吸困难7例、血小板减少5例、过敏性休克5例、神经及精神异常11例,其他100例。药品犹如一把双刃剑,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抗菌药也会对人体造成不良反应。如果不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用药量,肯定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据北京儿童医院教授胡仪吉介绍,抗菌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引起过敏。其中出现较多的是皮疹、荨麻疹、斑丘疹。过敏反应几乎可累及所有脏器,能导致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动脉周围炎、间质性肺炎等。通常抗菌药物吸收后经肝脏代谢,所以肝脏损害约占药物不良反应的24%~26%。经肠道吸收的药物以原型或代谢物的形式由肾脏排泄,因而肾脏也最易受到损害。有报道说,25%的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是药物引起的。抗菌药对神经系统的损害主要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可造成听力、视力障碍,也可导致周围神经系统病变和神经肌肉传导阻滞等。我国每年新增聋哑儿3万名左右,其中50%与药物不良反应有关。长期、大量服用抗菌药物还会影响血细胞的生成,造成血液系统损害。几乎所有的抗菌药物都可引起恶心、呕吐、腹胀、便秘等消化道不良反应。此外,抗菌药在杀灭病原体时,体内的敏感细菌也被杀灭了,耐药菌株得以大量繁殖,导致体内菌群失调,引起二重感染。

  为了配合国家关于从今年7月起,个人在药店购买抗菌药须持有医生处方规定的推行。

抗生素正确应用的5条法则

正确使用抗生素 打败超级细菌

  应该怎样决定是否应用抗生素呢?我们可以根据以下原则综合考虑。

  1.病原不同,用药不同

  根据临床表现,通常医生可以推断病原菌的种类,如能结合必要的辅助检查(包括病原学检查),更有助于有效抗生素的选用;如对病原菌诊断不明,也可选用广谱抗生素。家长为病儿自选抗生素,常缺乏针对性,可能造成疗效不佳或无效,也可引起一些副作用,并有可能诱发耐药菌的产生,造成后期治疗的困难或耐药菌的传播。抗生素无高级与低级之分,只有病原菌对药物敏感与不敏感之分,以价格判断药物好坏、高级低级是没有道理的。有时候,医生能够通过细菌培养的方式,判断出宝宝的病情是由什么病菌引起。仅仅从发烧、有痰、病了一星期等症状并不足以让医生诊断出宝宝的病情究竟是由细菌还是病毒引起。因此,遇到上述症状时,医生没有充足的理由来开出抗生素类药物的。如果确实是细菌感染引起的,那么使用抗生素类药物能够迅速在24-48小时内缓解症状,而且一定要坚持服完一个疗程的药物,如果中途停药,可能会让宝宝再次发病。

  2.不能盲目同时服用两种以上抗生素

  两种或两种以上抗生素同时使用称为联合用药。同时服用两种以上抗生素,有可能造成用药无效的后果。通常,有严重感染或混合感染,病原菌不明或单一抗生素不能控制,又或者较长期应用抗生素细菌产生耐药性可能者,以及联合用药可使毒性较大的药物剂量得以减少时,才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联合用药。一般需用抗生素治疗的感染性疾病仅用一种抗生素即可,多用药多保险的想法是错误的。

  3.药物剂量由医生来确定

  针对病原菌选药后,需从患儿病情、药物在体内代谢特点、给药顺从性等方面考虑,来决定给药剂量及方式。为确保抗生素很好地发挥作用而不对机体产生危害,掌握恰当的抗生素剂量是必须的。对于儿童,药物剂量通常是由医生根据诊断、病情、体重或体表面积计算得出,另外,亦应考虑小儿机体代谢状态,对患有肝、肾疾病的小儿,除应避免应用具有相应毒副作用的药物外,还应仔细考虑用药剂量。认为儿童用药即为简单的成人剂量减半的概念是错误的。抗生素治疗疗程因疾病种类、病情严重程度、对现有治疗的反应等而异,具体应咨询医生,认为症状消失即为病愈的概念是错误的。

  4.一般不需预防用药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目的在于预防特殊细菌侵入伤口或血液循环而发生感染,因此部分外科手术需预防性用药。由此可见,通常情况下不应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5.病毒感染不需要马上应用抗生素

  很多小孩发热刚开始的时候,可能是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而抗生素对病毒感染是无效的,因此这个时候不需使用抗生素。不少医师主张,在宝宝有发热、感冒时,先进行对症处理,并选用一些中药清热解毒的冲剂或糖浆服用,对发热等比较明显的也可以应用一些对症的治疗药物,如退热药等。引起“秋季腹泻”的轮状病毒跟其他病毒一样,是不怕抗生素的,此时如应用抗生素,可杀灭肠道的正常细菌,容易继发菌群失调症、二重感染、影响肠道的吸收功能等。另外,应用抗生素对于饮食不当、气候突变等原因引起的非感染性小儿腹泻也是没有任何效果的。事实上,儿童上呼吸道感染95%为病毒感染所致,下呼吸道感染中也有许多是病毒感染,使用抗生素不仅没有效果,反而容易导致正常菌群紊乱,增加毒副作用及耐药性。所以,不要轻易用抗生素为孩子治疗感冒或腹泻等小病,不要随便到药店购买抗生素给孩子服用,抗生素应用应由儿科医生决定。没有细菌感染的依据,不要使用抗生素。

抗菌药正确使用的十项注意

抗菌药又称抗生素,在使用前必须注意以下十点。

  1、抗菌药不是越贵越新就越好,抗菌药没有高级和低级的区别,只有使用对症、不对症和安全、不安全的问题。

  2、任何一种抗菌药都有特定的抗菌谱,并非广谱抗菌药比窄谱抗菌药好。

  3、使用抗菌药时一定要保证足够剂量(包括用药量和用药天数),这样才能使药物在血液里有足够的杀菌或抑菌浓度。

  4、头孢菌素和青霉素类药物有交叉过敏性,对青霉素过敏的患者应慎用头孢菌素,必要时要做皮试。

  5、口服抗菌药时,药物吸收可能会受食物影响,应根据具体药物的要求考虑服用时间。

  6、老年人和儿童使用抗菌药时应考虑身体代谢情况,由医师决定适用药剂量和疗程。

  7、抗菌药物不能长时间、大剂量使用,以防发生菌群失调而造成二次感染。

  8、有些喹诺酮类的药物(如氟哌酸),18岁以下未成年人禁用。

  9、静脉滴注抗菌药能很快达到有效血药浓度,但不是所有感染都需要输液。

  10、应注意所用抗菌药和某些药物、食物间的相互作用,服药时注意禁酒、禁食某些水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