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云ecs开放端口:阴阳应象大论--五段论--中央生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3:59:51

阴阳应象大论--五段论--中央生湿

(2010-05-23 16:46:54) 转载标签:

杂谈

第三段: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气道中医有别于众多流派其它中医,从气机气态角度讲中医的理论临床,东方西方南方北方,并非指狭义的方向,当然还包括整个气机的方向,气机的方向无南无北无东无西,是一个在气团内所处的位置,在这里借助东南西北比喻气团的位置,气团的偏东偏西偏南偏北,他中间的气团是一种什么性质和事态,这决定了整个构成的的气团的要素,用五来分就是东西南北和中这个气团的分类。

中央生湿,中央就是混合,既不偏上也不偏下,不偏左亦不偏右,居在中间,而不凝滞或并非凝滞不化,这里讲中央的混合之气的特点和在生理病理及在自然方面的表现,“中央”的解释:中央---“东西南北中”“长夏”;“脾主四季,主四季的最后一个月”什么意思呢?这是古人对中央脾气土气的一个说明,万事万物五行当中无时无刻都得有土气,没有土气就是真阳测见,完全的木火金水是不可想象的,所以说四行当中都有土气,古人想了一个很巧妙的办法,把土藏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最后一个月,让你去理解这个道理,如春天两个月是木气,一个月是土气,同理夏秋冬一样,古人的用意是非常含蓄但很深刻,它就明确告诉我们春夏秋冬四行当中都有土气,这是必须的,也就是说你摸到心脉,心脉当中必含有土气(胃气)之脉,肝脉弦当中也有缓和,过于弦就是病脉,如果太弦,就是肝脏的真阴外露,导致一个完全的弦脉,那就是死脉,同理肺肾都是如此,所以不要小看脾旺在四季,这个四季是什么意思,实际就是这么回事;还有一种是土气为什么不在四季之首之中而是在之末呢?这里有一个开合转成的因素在里面,也就是每一季变化到另一季当中必有争斗,也就是从春天到夏天,春气(任何气)都是有神气组成的,都是一个气团,气团不是散乱的而是聚合的,聚合当中有散漫,散漫当中有聚合,也就是把一滴水滴在桌子上,就行成一个水滴,而不是铺延开来的道理所在,也就是人身之气不会和自然之气完全融合,而是中间有皮肤和卫气护卫,这是气团自私的表现,也是自我生存能力的体现,这个大家更深刻的了解到气机更深刻的道理,所以从春天到夏天中间必然发生所谓的战争,这跟王朝更迭一样,没有任何一个王朝是很顺利过度的,这个王朝衰败了,那个王朝起来了,中间不产生战争,不产生矛盾是不可能的,也即四季相交的时候是战争和气机进退的过程,也是人们容易致病的季节,交替的时候爱得病,道理就在此,或胜或负,春气与夏气相争吗?夏天和秋气相争,都是在最后一个月开始产生,秋天和冬天也是一个样,所以说,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前是整个气机一个交争的过程,这一点从刮风下雨就能明显体会,从夏天后就一场秋雨一场寒,24节气里面有很深刻的道理,那么为么把土气搁在四季呢?吐气时杂气的代表,他不仅缓和,土气中有四行之气,那么把土气放在每一个四季王朝的最后,他是有深刻用意和现实体会的,比如春天和夏天当中是夹杂着土气,春天败亡,夏天长养,开始吗,这里面必然有土气在里面交割,这个土气他不仅是缓和之气,而且是杂沓之气,杂乱之气,所以说每一个春夏秋冬的最后一个月,都有好多故事发生,在12生肖中就是辰戌丑未,辰戌丑未又叫四库,四余,四杂气,这里面就见生和死,因为春天呢,春天是寅卯,变成辰加了个土气,然后就进入了夏天巳和午,这个辰呢,是一个春气转夏气的交气的一个过程,同时又是冬天水气灭亡的时刻,所以说很多生机的运化都藏在四库当中,也就是四季当中,也就是四季的重要性,土气在整个生机流转当中的作用是无时无刻不体现出来的,大家不要简单的认为它居于中央就可以了,它里面还夹杂着更复杂的问题;所谓“湿”不是风寒暑湿燥火中的湿,现在教材上说:湿性重浊,重者,沉也;湿为水类,有一定重量,所以湿邪致病多有重浊沉重的感觉,如头重如裹,周身困重,四肢酸沉等等,它是指狭义的一个湿,主要是病理之湿,并没有说生理之湿或者说正气之湿。我们在读黄帝内经和五脏辨证时对这几个湿要确定正面的了解,所以说教材上的说法欠妥,其它的也都一样,如果我们不能理解湿的概念,那么它变成了病理之湿也好,或者是不足或者是亢进也好,都无从从根本上来把握,我们学习气道中医可以全面把握的一方面。

“湿”的解释,湿有生理之湿和病理之湿两种,体内要有湿,没有就燥化了,病理之湿使气机凝滞也不行,所以无生理之湿不好,有病理之湿也不好,湿是一团缓和婉转流畅而具生机之气,有两大属性:一是缓和;二是婉转流畅而有生机,不具备上述两个要义,就会变成湿邪。湿者缓也,是指湿缓慢保气上蒸的过程。

   湿是濡润滋养万物之湿,没有这个湿气万物不可能生长,生理之湿就是脾气把气血雨露之气推动到全身,它其关键性的作用,人体必需有湿,没有湿就没有濡润。中央湿集合了东西南北所有气的综合,象调酒一样在中间造就了一种适合万物生长的环境,这就叫湿。“氤氲之气”“甘露”又是其美称。

湿气之中又有升降浮沉,它里面的升降浮沉又可以接东西南北四行之气,就像道家讲的黄婆一样,没有它金和木不能成婚姻之道,水和火亦不能成既济之道,比赖黄婆缓和流畅之气充满了生机才能使四气周转运行,可见湿气多么重要,同时湿气化成了脾胃的重要性也在这里略见一般。

湿生土,这里为么湿而土,不是土而湿。中央者,土也,土生湿,这个看起来可以解释清楚,但实际它这个中央生湿,湿生土是很有用意的,前面也都是一样,所谓的中央生湿就是中央有这个湿气,也就是缓和流畅之气,这个气在天地当中,,尤其是在地上,地生五行,化生为土,而不是土化成了湿,先有气后有形,也就是气化而成形,气化最大的行是什么呢?湿气化成最大的行就是土,土包万物,土气缓和,土没有山那么刚强,也没有水那样柔润,土又无处不在,也就是道者几于土也,大道藏于土中,水善利万物而不骄,几于道,土也一样,它也几于道,因为我们无时无刻不是生活在大地的土壤当中,受土壤的滋润和孕化,所以这个湿气在天地当中化成土气,你看当泥土湿润的时候,万物滋生,云行雨施,土木流行,这个都需要土的滋润和孕育,这个木(草木)生长于土,而死于土,龙雷之火藏于土而发于土,金又藏于土,火烧尽又成为土,所有的东西都归结为土,所以伤寒论中土者万物所归,不复传,到这里有土气缓和流畅婉转花掉了,所以不复传。如果依然传的话,那胃气应该是相当的弱。所以伤寒论中也很好的体现了湿土的决定性作用,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所以开方用药一定要有胃(土)气,胃(土)气是其他几行所化,并为其它四行服务,包容而生化之,这就是土气的伟大地地方,周易上讲,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我们要学土,就是我们要有淳厚的品德,能有承载万物的能力,能负重能行远,多做有意于大家的事情,方子中一定要有土气,无土气的方子是大大折扣的,所谓湿生土,土气的药很多,凡是有缓和气的就类似有土气,土有阴土和阳土,阳土的药如白术茯苓,阴土的药如麦冬黄精山药甘草粳米等,还有所有的食物都是禀土气,比较缓和的没有偏烈的性,所以土样万物。

土生甘,这里又涉及到一个根本问题,味道在药物治疗方面的作用,所谓甘味就是禀了土气的缓和之气,具有怅然美妙之感,也是我们前面所说的流畅而有生机的另一个方面的表示,甘味是我们喜欢的一种味道,可以说五味当中最不易人讨厌而又沉溺的一种味道,进嘴后产生一种愉快的感觉,而不是刺激性的感觉,万物皆有甘味,没有甘味万物没有办法生长,甘味输送养料,储藏能量,都是从甘味中体现出来的。甘者,养也,前面说过厚德载物,大地可以养万物,甘味也可以充养生物,所以说土生甘,也就是说甘味它代表一种特性,这种特性是从大地当中生发出来的,可想甘味之重要性。如果说人无甘味,可想会营养不良,生机不健,各方面都会受到致命的影响。甘味相当于司粮,起涵护作用。

开方中要有甘味之剂,并不是用很多,而是一定要有,不然开大辛大苦的药下肚以后,首先胃受不了,其气在经脉中横行也对你的气血消耗过大,这个在伤寒杂病论方子中都是有甘味药护着。现在追求苗条(或糖尿病),不食甘味,这个因为他的生机还在,一旦生机衰弱了,上了点岁数,你没有一定的脂肪做基础保证,没有一定的营养物质跟上,你以后气血怎么充余?还有一种是无限的胖,胖了只有缓和之气,没有流畅生机之气,这也是大问题,所以说湿气的两大要意缺一不可,这才是正湿之气。

甘生脾,甘味滋养人身,并化为脾气,所谓五脏都是气自成象,成像就是成其气象,五脏六腑皆是气之精微所化,只不过五脏禀气之精微之精者而成,六腑禀气之精微之浊者而成,浊者不是清浊之浊,是与精相对的那个浊,相当于比精气不如的气化成的,一个在里为体,一个在外为用,所以里面的五脏藏精而不泄,在外者六腑主运化,泄而不藏,直接主通利,一个主动一个主静,正是一对阴阳,也是一对气机,所以说脾代表了缓和之气,流畅之气,生机之气,可见脾在我们五脏中的作用。脾是脏,藏经而不泄,运化出去对着的就是胃,脾胃是一家,一个升清一个降浊,为后天之体,共同使我们能摄取营养能生存发展,

脾生肉,从气道的理论解释:藏精在里变成脾,发泄为用变成胃,只有五脏六腑仍然不能成为一个人体,还要有四肢百骸,这种缓和流畅生机之气继续向外发用就生成肉,就是缓和流畅而有生机之气,又主濡养主营养主濡润的这种功能在人体上的外面四肢百骸当中就变成了我们的肉;肉包括肥肉和一部分肌肉,不能单纯的认为是肥肉,古人讲的肉不是生理解剖的肉,而是又缓和期的肚囊子呀胳膊上的两个腱子呀缓和的生肉的地方,一摸很柔软舒适的地方都叫肉,古人认为凡是又缓和流畅濡润特性的组织在外面都叫肉,也叫分肉之间,肉凑就是指这个肉;筋指的也不是现在所说的肉,它指的是劲急之气,这种劲急之气或者叫柔韧之气充满生机而充满全身,在内化成肝,发用变成胆,流溢于四肢百骸变成筋,主屈伸,主运动;同理:脾生肉就是指甘味之精化于身而成脾,藏精而不泄,发用而为胃,运动不止,消化食物,再向外发用四肢百骸而为肉(缓和流畅而有生机之气)。

肉生肺,气机不能流于一处,气机生生不已,变动不居,周流六虚,都是变来变去,不可能缓气永远就是缓气,他一定要走,往哪里走呢?顺时针吗,左旋,向他的前进方向运化,也就是土生金吗,缓和之气不能久缓,不可以永久的缓下去,他一定是向前而生的,也就是由脾气的缓气发出而成肉,肉气再往外化,就往里面归,就归到了肺经,它不是实质的归,只是一个概念的归,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肝气是生的,生而动到了心气,动而缓到了脾气,缓而敛,敛而收,收而闭,它就是这么一个过程,是一个循环,所以缓气下面是什么呢?是一些精微之气开始收聚,肉就生了肺,他不是真生而是打了一个比喻,肺气跟肝气相对,是一对冤家,同时也是一对夫妻,肝藏魂而肺主魄,中间龙虎相争相斗,里面运化了无限生机,万物不可以终绝,也就是缓气不可以终缓,要往下走,他就告诉一定要变,如果不变事物就死了,只有不断的变化才能生生而不穷。

脾主口。中医是感性的学问,也是体悟的学问,中医与西医有很大的区别,首先是境界上不同,其次中医不是靠算计而来,算计是算不出来的,一定要感而肺通天下。靠体征,想什么说什么,直接把看到的说出来,他是一个直接的,人心是道场,直接看到了什么就说什么,看到了就是成了一个像,什么象就是成了一个什么状态,存于心,然后再看到那个像就知道了;这个脾主口,在五脏配五官上脾主口是最易理解认可的,是最没争议的,但不想简单的从连接上从消化道上来说脾主口,这个已经很实在,又怕大家留于形式,那么从气机上怎么样和缓和流畅滋润濡养生发之气融合在一起呢?一是从位置上,嘴居下,立于中央,主出纳,很象大地而涵养万物一样,这是一层意思,从形象上而言;二是从嘴要能容物,从面相上讲,嘴能容下一个拳头,口者,能容,就像大地能承载万物一样,它是由缓和的容纳包容的气所形成的,所以从整个的气来讲,嘴不能小,口应该有缓和之性,嘴要大,不是形体上的大,而是意态上的大,人说话办事,比如吃饭不能小口往里塞,这样的人脾气肯定不好,当然也不是说要狼吞虎咽,起码口中能容下饭,到嘴里再细嚼慢咽,不要小嘴抿饭,所以大家一定要缓和而雍容的吃饭,也就是有利于消化,也是脾气健旺婉转运化的表现。三是嘴上面是唇,脾也主唇,唇也是脾气的一个象征,嘴唇要厚而忌薄,薄片嘴是整个脾气不好的表现,唇薄成什么样,它的脾就薄成什么样,外相通内相吗,但说的不是形体,而是里面的气象气机,唇薄的气就薄,厚的气就厚,脾气是混和缓畅之气,象征大地,象征山河,所以嘴唇一定要厚,当然也不是那种纯厚,也不是高度的厚,而是感觉有一种浑厚之气在嘴唇和嘴中蕴含着,这讲的是一种形态的一种象法,有些人拿尺子量,是异常可笑的,如果那样能量出来的话,就没有神运可言了,就像写字一样,为什么很多字你模仿,模仿的是行像而神不像,就是说没有掌握蕴含里面的味道,要味道气运要神运,说得就是气机的道理神气层面的。唇后不是指形体上的厚,但是也含有形体上的厚,主要是神气的厚。

脾主口---连接脾胃,主消化,吞纳食物,所以说主口;反推应该具有缓和厚重之气,嘴要能容,唇要气厚。西方嘴是欲望的象征,主运化能力强,吞吐能力强,所以也是代表人的后天欲望的象征,最也不能太大,男的嘴要大,女的最要小,这是阴阳双方特性决定的,西方是肺型人,金型人,我们是木型人土型人,金型人气敞,带着脾气敞开了,所以西方女子嘴要大一些,东方不一样东方更有土气和木气的结合,又有女子守城,男子主开创,所以女子嘴不宜过大,嘴过大不符合阴气的柔肠之美。嘴也是发声的,声音的相法就太多了,大家也太陌生了,这儿就不讲了。

其在天为湿

在地为土

在体为肉

在藏为脾,这四句和前面相同,不讲。

在色为黄,黄色柔和是最基本的说法,前面说土者黄色,是缓和流畅之气,既不南不北不东不西,居中,既不强烈,也不沉郁;既不热烈,也不冷淡;其实黄色是我们感官的一个颜色,感觉到的黄色是柔和之色,中正之色;不是象红色给我们热烈的感觉,也不会像黑色一样给我们沉郁的感觉,也不像青色给我们生机的感觉,更不会像白色给我们肃杀的感觉,所以黄色是中间色,调和出来的颜色,既不喜也不悲,既不亢奋也不沉郁,这就是黄色给我们的体会。正巧中原大地还有黄土高原正是禀中和之气而形成,可以说黄土高原是宝地,现在很贫瘠,但是你以后就会体会到黄土高原对我们华夏民族有多么深刻的影响,不仅是原先以后也是一样,堆积的黄土层有几百公里吧,是无价之宝,这里面积攒者多少缓和浑厚之气,顺着黄河流延下来,黄河就是流畅,把黄土的气流畅下来,大家不要单看形体的表现,一定要知道气机的流延,杨万里曾经阻止过三门峡、三峡的修建,说黄河是一条益河,不是害河,他整个带来的土壤冲积成了华北平原,并且带来了大量的肥沃的土壤和营养,可以说没有黄土高原没有黄河,就没有中国华夏文明的产生,而且以后随着资源的匮乏,这个真精的耗散,黄土高原的厚重之气以后会继续隐蔽华夏子孙。这个从气道上讲,黄土高原中原是黄色,北方东北是黑土,正好应了北方属水,你也不能完全的说是自然巧合,南方是红壤,中国的地的确有意思,居然南方真正就是红壤,但南方的地薄不厚,这是它的缺点,优点就是整个的气温高降水丰沛,使华英成秀,非常秀美。

正巧所有缓和厚重中和之气都化成了黄色,如小米,所以古代帝王独尊黄色,由此可见,黄色何等的尊贵,黄居中央,临于四方,所以大家看到了黄如果是天然的黄色,就是土气厚重的缓和之气的代表,也是为我们所喜能长养万物长养人类的一种气,是万物的根基,当然也是后天的根基,可见古人对黄色是多么的推崇备至,所以一定要具有黄色的美德,既不刚也不柔,同时刚柔相济,或刚或柔,有一个好的脾气,有一个中正的性格,庄重而持久,厚德载物,这就是黄色的美德。

在音为宫,既然五色有中正的黄色,那么五音之中也有中正的声音,宫音就是一种中正的浑厚的缓和的稳重的流畅的声音,既不高亢也不沉郁,既不激进也不萧条的一种声音。

在声为歌,音声的区别:音质的音的声调,音态;声是发出的声音。

歌,只有欢快时才唱歌,当时是民歌的唱法,非常和畅欢快的唱出来,一般用宫调唱出来,不象今天这样的劲歌热舞的唱出来,这简直不是雅乐是正声,现在唱歌太有问题了,不符合中国的传统审美观点。

歌者是把各种声音和谐的婉转的流畅的缓和的稳重的表达出来,由有脾气通过喉咙发越出来,这就是真正的脾主歌的含义。

人只有在欢快的时候才唱歌,或解忧的时候用唱歌来解忧,他把这种缓和畅达之气发越出来,所以人要经常唱一些歌使自己的欢畅之气畅达,这样缓气唱歌的时候用这种中正之声去发出声音,他会流通百脉,和畅精神对身体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就像大家说的脾徜徉而歌为发,徜徉的同时就是徜徉畅达生机。

气和畅而发之为歌,那么气和畅又是从哪里来的呢?他的本原是从脾中发出来的,但是脾气(脾土之气)又居于其它四藏和四肢百骸的任何地方,,都有脾气的和缓畅达之气,那么你通过歌声把这种畅达之气发而为用,在外发而为声,在内畅达气机,产生整个和缓畅达之气的共振,对身心健康是非常有用的。

观其声音而知气机所在,能唱出什么样的歌来直接决定他的神和气,气缓和发出的声音浑厚,那么就中焦气阻,反之断断续续则中气不足,所以不仅是脉象,面象,声音任何和这个人有关系的或和这个事物有关系的他的任何气机所化,我们都可以拿来推测它的整个的气机状态,这就是我们的“象法”。

在变动为哕,从气道上讲:哕分实哕和虚哕,哕不是胃哕,是脾哕,吐是有物,哕是气机的上逆,干哕,呃逆,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就像一个大气泡一下子从水里面翻出来的感觉,尤其是呃逆重症的都有这种表现,从底下向上反气一个大气泡就上来了,不是吐,吐一下子吐不上来,哕相对于吐来说层次要深,它往外哕的是不畅的气机,脾胃主容物,不仅胃里容物,是实物是有形的东西;无形的东西容在脾中,然后通过强大的生发和扩散功能使容得食饮之气畅达于四肢,脾畅达之后又能容纳很多收涩很多气机,所以脾主肌肉收涩,很多出汗阳气不固是由脾虚造成的,他又容得功能,脾主容主肌肉收涩容纳水谷精微布散也好,就像大地一样承载容纳万物一样,那么脾气这种容纳的性质一变,脾衰,变动,那么这种容纳的功能开始失常了,被邪气所干,容不下就吐上来了,往上吐,它不仅气向上吐还会向下泄,不能容而吐的不仅是食物,而且可以是气,向上变动则为哕,向下变动则为痢,很多脾虚脾泄的脾一下子收摄不住了中间就胀在那里,脾主容,容失承,故哕和痢,这就是哕的含义。

容从哪里来呢?容从缓和流畅生机中来,缓和了气才能散开,散开了中间才有地方,流动了东西才能进来,生机进来了东西才不会腐败;看看大地,再去体会一下容得含义,大地不是死气沉沉的,是有生机的,大地所有的土壤是缓和的,所有的山川都是流动的,在流动缓和当中孕育了生物圈,生机盎然,那天大地不行了,地震了,他不容了,就吐出去了,所以说,中医是一门体悟之学,你只能很好的体会,才能理解到中医的精髓。

气化成行,形者气之末者也,中医是气机上的医学,中医是在认识气的基础上,才成就了理论和几千年的临床,气是气界,和物质世界是并立而共充的,不是所有的气都化成形,气远远大于形,所有的形都依附气存在,气变则形变,气散则形亡;气聚则有形,气旺则形旺,气衰则形衰,脾是什么缓气者能容,和畅者有音;讲病讲方,方药皆是气,配方就是配一团气,比如:寒凝于内,治以热药,不能只用热药,要甘以温之,辛以散之,苦以燥之。

在窍为口,口为迎粮,脾胃主收纳主进。

在味为甘,甘味是缓和之气的代表,内经上讲:甘味其气小弱,停在中焦,既不能上达上焦,也不能到达下焦,只有通过脾胃的运化才能充溢全身,小弱就是懦弱的代名词,有缓中的效果,缓和中间气机相争相搏,使它们能够和缓下来,不至于出现一些更严重的变乱,所以在用药时都加一些甘味药,用来调和各药,实际上就是用和缓的气调和诸药药气不至于过烈,不至于过辛酸苦咸,而始终有一种缓和的中和之味,甘味均取其调和作用,没有甘味不能说是很好的方子,除非大攻大泄的药剂不用甘味反佐,象桂枝汤麻黄汤白虎汤等等,甘味药在我们临床应用中是不可缺的;甘味药补虚非常重要,对一个虚弱的久病的人必须有甘淡之味在方子里,整个五味讲中和,比如:麦冬黄精大枣粳米阿胶象这些药都是甘味很足的药或是偏甘淡的药,这样的药对于治病是常用药,不要用过于辛辣的药,如干姜要少用,大量一般情况不可用,这样易伤胃耗气血,附子也一样,嚐的不是辛味,但表现的功用是辛味,现在的附子炮制有问题,从药房抓的100—200克效果不显著,真正的附子效用猛悍,真正的道地的川产生附子,力量雄浑,吃黄豆粒那样大小的一点,浑身会出现麻痹影响心脏的症状,建议用附子还是少用,少量的附子通经络非常好,比如天寒地冻,手足冰凉,吃黄豆粒大小的川产生附子之后,不到半小时你的手足全都热了,所以它治四逆证,它不是聚热,而是经脉通开了,通不开有麻的感觉。

在志为思。什么是志呢?这里的志就是神用,五脏皆有神用,脾的神用偏于思考;思和脾气(湿气)、土气通过那种状态结合呢?就是平缓、氤氲、不偏不倚、权衡和和缓,思则气结,内经上也这样说,思考进入一种安定的状态,才有可能思考深思定思,思是固定不移的,它想一件事,它不会浮想联翩的一会想这个,一会想那个,蹦蹦跳跳的这个不可能,肯定是安稳安定专注并且需要长时间思索才能得知,思字上面一个田下面一个心,是指心田长时间的耕耘,这就是一个思考状态正好与土的长养万物、和缓万物、稳重、持重和缓即土气的状态相对应。脾气缓也,不偏不倚不急不躁持重任务,这么一种气和思的这种状态也正好相和,所以古人说在志为思。

思伤脾,为么思则气结呢?气保持在中焦运化,用持重和缓,如长时间思考它不流畅,整个思路都凝结了,那么整个的气机也不通畅也凝结了,这就是思则气结的道理。结就是结在那里不动,气结而不散。

为么思则伤脾呢?脾气主思,就是脾是推动思考的电力,使思考能够得以维持;(这个是五脏皆有五行吗,并不是说脑主思维,思维是从脑中发出来的,这是不对的。)所有的思考长时间的安定的想事情,那么长时间用这种缓气(脾气)想问题,则脾气必然会大耗,这就是思伤脾的原意。

很多心脾两虚的人都是思考过度,不仅伤了肾,伤了心,还伤了脾。

在志为思,脾主思是指这种缓和之气的神用表现在思考上,以思考为用,过度的思考导致脾精的耗散,从而使人失去了思考的基础,是脑子昏昏然。一方面有肾精不足导致,一方面有脾精不足导致。

什么叫精,气之精华者叫精,气之精华藏在五脏中,五脏藏而不泄,藏的是五脏的精,同时五脏中又有神用的表现,依靠精气的濡养使神用能够向外发用,所以说五脏有五神,五脏藏五精,五脏化五气。

很多人记忆力差是肾精不足导致的,很多人言语失误是肺气不足导致的,还有神志不清好悲哭是心气不足导致的,所有的都是五脏之神向外发用的体现。

怒胜思;为么怒胜思呢?怒是木气,劲急之气使和缓之气不能和缓。

怒气彪悍,思气缓和,一急一缓,二者不能两立,肝气急,脾气缓,要急就不能缓,要缓就不能急。怒气通畅之气,主宣泄,脾气缓和流畅,通达之气以来就给冲开了。湿伤肉,脾主肉,肉是缓和之气,脾与肉两者相对,脾的神用来产生肉。肉脾思甘味都是相对应的,通过缓和结合在一起。这里的湿是病理之湿,潮环境,湿气拿人,在机体内停滞不去,且传变不快,侵蚀人体,祛除不易,湿气缓和懒惰,进缓退缓,到达肉的地盘更不易离去,和肉气相合,故湿伤肉。

风胜湿;风是动性的,风吹万物,湿气不能停留,如大雾天既是大地的病湿之气,这样刮一场风,风过后湿气即骤然散开,机体也一样,但风不能是暴风,只有缓缓之风慢慢的吹,湿气才能缓缓的散开,这就是风胜湿的道理。

比如治疗风湿病人,用药也是一样,不能用猛药,一则耗气血(如没有补益药跟上),很容易造成湿气未去,正气先伤;二则这种湿气不是你上一些祛风湿药能够解散的,因为当你吹耗了气血,湿气还没有去,所以要暖风轻吹,小风频吹,慢慢的湿气乃解。

比如说是寒湿,要加温热的药,通经的药,把整个的关节渠道打通,如桂枝芍药然后加上苍术茯苓祛湿渗湿药,给湿气开很多口子,使湿气有出路可走,拿苍术推动湿气,通过茯苓通利三焦水道和缓的通开的道路渗出去。苍术配茯苓;苍术配薏米。

所以大家开方前面要渗,后面要推。关键风不能烈,太烈不仅湿不去反伤正,第二和风祛湿,必须又开路的,有在后面推的。补正,通经,缓和祛湿是治疗风湿的三个关键。全蝎,蜈蚣尽量少用,性格非常暴悍,吃了之后在身体上窜来窜去的,湿气没有去把人体的正气都耗散了,虽然能解一时之痛,但后患无穷。

甘伤肉,甘味走肉,甘味吃多了,不断的长肉,这不是肉的正性,这样理解甘伤肉,什么东西都过犹不及。

酸胜甘。无非是和缓之气慵懒不散,慵懒的不得了,积于身体,用酸之收气去克制慵懒的和缓之气,比如:人过于懒散了,就拿一些条文来约束他。即脾气太缓和了用肝气收一收,只说明气过于缓了用酸气收聚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