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一后援会微博:感悟现当代女性作家(现代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9:21:15
以前,我对文学史上的分期一直不明确,后来上了中文系,经过了较为系统的培训之后,渐渐有了一点了解,知道应该将哪些作家归在哪一类中。其实,我一直不喜欢将作家进行归类比较,但由于我在这篇文章中,涉及到的女性作家人数较多,论述起来较为繁杂,所以也只好借鉴一下“文学分期”这一古板的套路。以便能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视角和尽可能准确的叙述和表达。
  
  现代卷:
  最近一直在给学生上现代的小说,闲来无事之时,我简单地浏览了一下课本,突然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选入高中语文教材里的现代小说均为男性作家所著,女性作家的作品几乎为零。这个奇怪的现象让我产生了疑惑,难道是那个时代的女性作家太少?抑或是水平太低不值一提?我相信,答案一定是否定的。
  感悟那个年代女性作家的经典手笔,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冰心的诗意抒情、庐隐的悲愁哀怨、苏雪林的清爽遒劲、凌淑华的疏朗飘逸、以及石评梅的豪情壮怀、萧红的凄切忧婉、丁玲的敏锐犀利、及至才情艳艳的张爱玲,更是将女性写作引致了一个意象丰富、情韵精微、充满了光华神致的境界,制造出“张迷”无数,成为了许多后继才女们的大圣先师。
  随着时代的流转,她们从没被后代的女作家们所淹没。相反,她们的作品依旧如那陈年的佳酿,芳香四溢,滋味醇厚,彰显出种种当下女性作家们所不具有的感人魅力。
  诚然,每一个时代都有它自己的文学。时代的特殊性决定了文学的走向。
  遥望那个时代,我们不难看出,国难当头的中国新文艺思潮之下,那些所谓的经典大家们在实质上就是“思想感情上的社会改造者”。他们用笔将那个时代的文学陷入“苦难蚀刻”里,来寻觅和挖掘历史的旧影与记忆。再加上,那个时候,“五四”运动刚刚爆发不久,人们的思想与意识还没有从根本上那个摆脱几千年封建残余的束缚,“男尊女卑”的思想在国民中依然很严重。
  所以,在那样的一个时代里,“文学拯救社会”的重担很自然地落在了男性作家的肩头。他们是中国现代新文学的拾荒者和开拓者。可以这么说,中国现代文学的主导权是掌握在男性作家手中的。而女性作家们也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哀婉的柔情,在情感浓度和抒写张力上,都与男性作家形成了完美的映衬。
  对于那个时代的女性作家,我和大多数人一样,由于时间隔得较远,了解的不是很深,仅看过她们的一两篇代表名作而已。其中较为喜欢的,也只有萧红和张爱玲两人。
  
  一、萧红
  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她童年孤寂痛苦,后离家出走,开始漂泊不定的流浪生涯。她的感情之路也颇为坎坷,先后经历了与四个男人的分分合合。生活的磨难养成了她无以复加的才情与孤高冷清的精神气质。
  后来,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之下,萧红与后来被誉为“中国现代小说之父”的鲁迅相识。鲁迅非常欣赏她的才华,并将她称作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在鲁迅的亲自提携与栽培下,萧红开始走上了文学的道路。1935年月12月,萧红的中篇小说《生死场》以“奴隶丛书”的名义在上海出版,在文坛上引起巨大的轰动和强烈的反响,萧红也因此一举成名,从而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然而,九年的文学创作,并没有给她带来生活上的多大改观,反而给她的敏感心灵加重了些许的负担。有人说,痴迷文字的女人都不会有好下场。1942年,年仅31岁的萧红在病痛的折磨下,一个人在战火纷飞中,寂寞地离开了人间。一代“文学奇女子”就这样香消玉损了。
  萧红临终前的最后一篇作品《小城三月》可谓是“精品中的精品”。我记得,当时我是在被窝里看的,看完之后,突然觉得自己无法呼吸,失魂落魄地跑到阳台上,像一条被窒息了很久的鱼,突然跳出水面,大口地呼吸着新鲜的空气。
  如果说,琼瑶的小说能让你感动落泪的话,那么,萧红的小说却让你哭不出来,心里只是瑟瑟地疼。
  《生死场》是萧红一部传世的经典名著。它对人性、人的生存这一古老的话题进行了透彻而深邃的诠释,这种对人的生存死亡的思考,超越了同时代的绝大部分作家。不过,它在艺术表现上也存在着不足之处,有人称之为文本的断裂。换言之,小说的后半部分,是由人的生存死亡问题转向了革命前途问题。当然,在那样的战争时代里,出现这样的状况实属正常,我们远不能用现在的眼光去要求和衡量那个时代的作家。
  在这里,我想公正地说一句,萧红小说的发光点是现代小说界里一颗闪亮的砖石。它关乎人性的光辉可以一直折射到现今。
  
  二、张爱玲
  张爱玲在中国文学史上,毋庸置疑是一部“传奇”。她的作品大多以言情来构架,在那样的时代里,算得上是一个另类。
  文学界向来对张爱玲的评价不高,认为她的作品缺乏一定的文学性,但张爱玲的作品却以极高的市场效应证明了其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据说,在三十年代的上海,张爱玲可谓是红透半边天,出尽了风头,各大报纸争相连载她的作品,地铁公交上人手一本《传奇》,她与胡兰成的爱情也被时人所渐渐乐道。此后的几十年,由于时局的混乱,张爱玲销声匿迹了一段时间。如今,张爱玲又被喧嚣地重新翻起,一版再版,引发了一波又一波的“张热”。在鲁迅等为代表的战争文学已经渐渐跟不上时代潮流之后,张爱玲的作品却以其深刻的人性关怀,再一次得到了后人的认可与追捧。
  如现在的大多数爱好文学的女性一样,我也是“张迷”之一。她的作品我全部看过,有些名句甚至能熟练地背诵下来。所以在这里,我想较为详细地谈一谈自己对张爱玲作品的看法。
  在张爱玲的众多优秀作品中,《金锁记》向来被公认为是张最经典的代表作,主人公七巧的人物性格也一直被后来的学者不断地进行着解剖。有人说,文人和医生差不多,都是在用一把手术刀将人支离破碎。
  我觉得这样很没有意思,说到底张爱玲不过是在用一枚放大镜无限地放大了女性人性中的恶,将那些丑陋的东西冰冷地撕裂给众人看。正如她的那句名言一样:“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这些恶其实在每个女人的性格中都有,只是由于环境的不同,有些人被压抑住了,而有些人却被激发出来了。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七巧异乎常人的悲惨命运是其人性扭曲的源泉。但,在那样的时代中,像七巧一样的悲剧女人多得数不清,难道这些女人到最后都如七巧一样人性变态了吗?很显然,张爱玲在这里只是用了一下夸张的手法。故事终究只是故事,看过了,感受过了,思考过了就行了。何必非要像一个刨根究底的医生,拿着一把手术刀进行着无休止的解剖呢?
  再来说一说《倾城之恋》,在没看过这篇作品之前,就觉得这个名字很美。其实,张爱玲作品的名字和主人公的名字一直都很漂亮,这与张爱玲对美的品位和追求有很大的关系。有人说,一个文学家必定是一个艺术家。因为艺术是相通的,一个出色的文学家必定在音乐、美术、摄影、服饰等艺术领域都有着很高的造诣。我一直很赞同这个观点,例子就不想多举了,大家想一想应该就能很容易的找出来。
  说到《倾城之恋》,我个人觉得这是张爱玲作品中比较失败的一个,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观点。记得,张爱玲曾经在她的《半生缘》中这样写道:“一个故事如果有一个完满的结局,那就不成为故事了。”
  我不知道张爱玲当时是用何种心态去创作《倾城之恋》的,但有一点不能忽略的事实就是,这篇作品无疑是张爱玲创作生涯中少有的用喜剧来收场的小说,而且显得极不真实,小资情调很严重,与张爱玲一贯的爱情观也是背道相驰,看起来让人迷惑。
  所以说,女性作家的心理,有时候还是很难把握的。
  《色戒》在张爱玲众多作品中并不是十分突出,但被华人大导演李安搬上荧屏之后,就又火了起来。这篇作品内容很短,被改编成电影之后,加入了很多情节,使得它更加丰满起来。但我个人觉得,电影的结局和书本还是有一点差距的,如果没有好好研究过张爱玲的小说版本的话,是很难理解易先生最后为什么一定要处死王佳芝的。
  对于《色戒》文艺界向来是褒贬不一,甚至有人怀疑张爱玲创作《色戒》的动机不纯,其理由是,张爱玲出身前清没落世家,已属破落户的飘零子弟,不仅如此,他还跟当时的主管文化口的省部级干部胡兰成领了结婚证比翼双飞。张爱玲要给自己汉奸家属兼汉奸文人的身份寻解脱,找合理性,所以她才会抓来抗日烈士郑萍的真实故事,编了一段烈士爱上汉奸的小说。
  而我,对于这样的说法并不否认但也并不赞同。只想说的是,我们何尝不可以将这部小说仅当作是一篇言情小说来阅读呢?我想,张爱玲创作《色戒》无非就是想告诉大家这样一个道理:女人可以为了爱情牺牲一切,甚至自己,而男人不可以,在男人的世界里生命和事业同等重要,爱情不过是一种消遣,即使付出了真心,也是不能够与他的事业相抗衡的。
  说到底就是,女人的爱是博大的,而男人的爱是自私的。
  《半生缘》无疑是张爱玲的又一代表力作。女主人公曼祯的最后一句话:“我们回不去了,我们再也回不去了。”不知道感动了多少代读者。经典终究是经典,经典的东西可以穿越时间和空间,那种灵魂上的浸染可以一直贯穿人类的始终。
  其实,在张爱玲的众多作品中,我最喜欢的当属《红玫瑰与白玫瑰》。小说一开头,张爱玲就写下了这样一句话:“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子,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笔锋犀利大胆,直指人性深处,淋漓尽致地再现了男人的博爱心理。看得是女人拍手叫绝,男人冷汗直下。
  后来,我将这句话用在了我的小说《玫瑰向左,爱情往右》中。我认为,男人心里想要的其实远不止两朵玫瑰,如果条件允许,他们更想要的是姹紫嫣红,满园春色,尝尽人间美味。有句话说的非常好:“男人所谓忠诚,是他背叛的筹码太低”。那些看似忠诚的男人,不过是一些平庸的无能之辈,因为家庭状况已经是捉襟见肘,他们根本没有经济和能力去背叛。古人云:“田舍翁多收三斗米也想易妻”,就是说,一个农民多收了三斗米都想换妻子,何况是现今社会中,那些衣冠楚楚的男人们呢?
  大凡女性作家,大都有这样的共识:爱情是有的,天长地久是没有的。男人和女人的故事,在张爱玲的笔下被推上了一个光华神韵的极致。
  当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余华先生曾经对中国的女性作家有过这样一个概括:他说,中国的女性小说有三个顶峰,第一个是张爱玲,第二个是王安忆,第三个是安妮宝贝。
  张爱玲当之无愧是中国女性文学的开山鼻祖。
  在这里,我也想用两句话来形容张爱玲:一双冷眼看透世间绮丽风景,一支妙笔写尽人间沧桑爱情。
  
  好了,关于感悟现当代女性作家的现代卷部分,到此就结束了。前面我已经说过,由于时代隔得较远,我对这一时期的女性作家了解的并不深刻,只能通过萧红和张爱玲两人做一些泛泛之谈。
  下面,我还准备对当代的一些女性作家,如现在掌握中国文坛的中国作协主席铁凝,上海作协主席王安忆,好莱坞著名编剧旅美作家严歌苓,以及70后、80后的一些当红女作家,做一些感悟性质的评述。
  仅是些个人意见,大家闲来无事之时,可以消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