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众包的兼职可信么:雪梅艺苑:柴可夫斯基的《a小调钢琴三重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2:38:43

(俄)柴可夫斯基
a小调钢琴三重奏Op.50
为纪念柴可夫斯基诞辰170周年
一 a小调钢琴三重奏
第一乐章:悲歌的乐章
第二乐章:1 主题与变奏
2 变奏终曲与尾声
二 钢琴三重奏《悲怆探戈》
(德国 彼得 基塞韦特)
演奏者 大提琴:王晓元 教授、小提琴:田辉 讲 师、钢琴:史小亚 讲师

 

 

谈到柴可夫斯基《a小调钢琴三重奏》的副标题——“怀念一位伟大的艺术家”,许多人都会毫不置疑地联想起鲁宾斯坦这个名字。其实在19世纪后半叶,俄国有两个鲁宾斯坦,对俄罗斯音乐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两个鲁宾斯坦是兄弟,哥哥名字是安东·鲁宾斯坦(Anton Rubinstein)、弟弟是尼古拉·鲁宾斯坦(Nikolay Rubinstein)。 
1862年9月,安东·鲁宾斯坦倾全力创办了俄国第一所音乐学院,也就是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并成为第一任的院长。柴可夫斯基得知这个消息以后,违背他父亲要他学法律的主张,毅然抛弃当司法部书记的职位,考入音乐学院,成为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的学生。在学院中柴可夫斯基随安东·鲁宾斯坦学习管弦乐法,但是安东并不赏识柴可夫斯基的才华。三年之后,柴可夫斯基由音乐学院毕业,毕业的作品是根据席勒的《欢乐颂》内容而创作的一部清唱剧。安东·鲁宾斯坦、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和塞罗夫是当时三位评审委员,他们三人对柴可夫斯基的作品评价不高,只给了银牌奖(最高的荣誉是金牌奖)。 
倒是安东的弟弟尼古拉对柴可夫斯基十分赏识,力邀他到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莫斯科音乐学院是1864年由尼古拉所创办的,他提出发展俄国本土音乐的主张,和哥哥安东“音乐无国界”的想法正好大异其趣,所以他们虽然是兄弟,但是在推行音乐教育上却是各行其是。  
在音乐学院毕业时,柴可夫斯基的父亲曾写信给他说:“你要知道,只有意大利人威尔第可以靠歌剧赚大钱,俄国音乐之父格林卡是穷死的,即使你自认是音乐天才,也不会得到社会的重视。”他父亲并以家庭经济不佳,无法负担所有孩子的生活为由,停止了对柴可夫斯基的经济援助。  
柴可夫斯基虽然运气还不错,经由尼古拉的提拔而进入莫斯科音乐学院教和声学,但是收入微薄,难以在消费较高的莫斯科生活。而尼古拉对他生活的照顾可说是不遗余力。从1865年至1871年,在长达6年的时间里,柴可夫斯基是住在尼古拉的家中,除了有充裕的时间去作曲外,偶尔也有机会到欧洲德、法等国访问,这对一个想专心从事音乐创作的人来说,实为无比的恩宠与优遇。因此,尼古拉与柴可夫斯基的关系是非同寻常的,而柴可夫斯基对尼古拉的敬爱与尊崇也是可以想象的。 
1877年是柴可夫斯基一生中的“转折年”,在这一年所发生的两件大事,都十分重要地影响他的后半生。一件是莫斯科音乐学院的女学生米留柯娃和柴可夫斯基的短暂婚姻失败,因而导致他跳入尼瓦河企图自杀。另一件就是赏识他的富孀梅克夫人,每年愿意赞助他3000卢布,让他可以专心从事作曲。这项赞助持续了14年,也是柴可夫斯基的创作黄金时代。 
1880年10月,梅克夫人在家中组成了一个高水准的钢琴三重奏,当时担任钢琴演奏的,便是远从法国请来的钢琴教师德彪西。梅克夫人写信给柴可夫斯基,希望他能创作一首钢琴三重奏,让她的家庭室内乐能够有所发挥。 
柴可夫斯基回信说:“你问我为什么从来不写钢琴三重奏?亲爱的朋友,请原谅我,我无法让你满意,因为那超出我的能力。或许是我的听觉器官太过规则,以致无法忍受钢琴、小提琴和大提琴组合在一起的声音。在我的观念中,这三样乐器的震动原本是无法融合在一起的。我要向你郑重宣告,听三重奏或任何钢琴和弦乐的奏鸣曲,对我来说真是很痛苦的!”由这封信看来,柴可夫斯基对梅克夫人创作钢琴三重奏的要求,不只是婉拒,而是悍然拒绝。 
柴可夫斯基虽然对他的赞助人写了这么一封措词强硬的回信,但是在其后,他想创作钢琴三重奏的想法,却深植于心。例如他当时所作的《第二钢琴协奏曲》中,就有很长的一个乐段是钢琴、小提琴与大提琴的重奏。 
1881年3月23日尼古拉·鲁宾斯坦病逝于法国巴黎,柴可夫斯基惊闻噩耗,差不多有半年的时间无法提笔创作。1881年12月,柴可夫斯基到意大利罗马游历,终于决定提笔为尼古拉创作一首作品。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中,他就完成了两个乐章的《a小调钢琴三重奏》。 
在创作的过程中,柴可夫斯基从罗马写信给梅克夫人:“记得你曾委托我写一首钢琴三重奏,而我一开始就声明我对钢琴、小提琴和大提琴三种乐器的组合十分反感。如今,我突然不再反感,我想要以从未作过的钢琴三重奏来考验我自己。”由这封信可以看出,柴可夫斯基这首《a小调钢琴三重奏》虽然是为尼古拉·鲁宾斯坦而作,但是梅克夫人一直是一个潜在的“催生者”。她的委托,柴可夫斯基铭记于心,终于在一年以后,鼓起勇气,创作了这首形式十分独特的三重奏。 
柴可夫斯基头一次创作钢琴三重奏,没有太大的把握。因此他邀请音乐学院中三个好朋友先行练习,也就是唐纳耶夫弹奏钢琴,捷克小提琴家赫里马利演奏小提琴,费征哈根演奏大提琴。他们三人在1882年3月23日——尼古拉·鲁宾斯坦的逝世一周年典礼上作非正式的演出。 
在这次演出之后,柴可夫斯基发现了一些不满意之处,而作了若干修定,并于1882年10月30日正式在莫斯科公演。由于尼古拉·鲁宾斯坦曾于1859年在莫斯科创立俄国音乐协会,这个音乐协会每年在尼古拉·鲁宾斯坦的生日和祭日都会举行音乐会,当然这首《a小调钢琴三重奏》就成为这些音乐会的重要曲目。1893年柴可夫斯基本人病逝,这首三重奏又成为他本人的挽歌。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两地的纪念音乐会不约而同地推出《a小调钢琴三重奏》来怀念柴可夫斯基。因此这首曲子在音乐史上的地位大大提高,它已成为怀念伟大艺术家的共同象征,不论这伟大的艺术家是鲁宾斯坦,是柴可夫斯基,或是其他的人。这也许是柴可夫斯基在创作此曲时,始料未及的。?? 
《a小调钢琴三重奏》采用罕见的两乐章。第一乐章是“挽歌般的曲调”,奏鸣曲形式;第二乐章是由12个变奏和结尾构成的变奏曲形式。就精神内涵来说,如果第一乐章表达的是柴可夫斯基对丧失亦师亦友的尼古拉·鲁宾斯坦的哀伤心情的描绘,那么第二乐章便是两人友谊的点滴回忆。 
根据分析,第一乐章并不是单纯的奏鸣曲式,其中包括三个主题的反复出现与变化,可以把最后一个主题视为结尾,而分析为奏鸣曲形式的发展;也可以将三个主题视为同等地位,则前两个主题便成为比例较大的回旋曲式。??? 
第一主题是由大提琴奏出一个哀伤感人的旋律,小提琴接续这个旋律的高音声部。当钢琴重复这个旋律,弦乐器以悸动的颤音奏出心情的仓皇与焦躁。第二主题是速度适切的快板,凯旋的气氛和第一主题的忧伤沉郁形成强烈对比,有人说那是描绘尼古拉·鲁宾斯坦视死如归的勇敢形象。 
经过繁复的发展部,乐曲转入依依不舍的结尾主题,小提琴和大提琴展开如胶似漆的对话,乐曲在优美迷人的气氛中结束。在这个乐章中,柴可夫斯基用三个完全不同的主题表达出他对尼古拉·鲁宾斯坦辞世的复杂情绪。其中包括哀悼之情、崇敬之心与甜密友情的回忆。 
第二乐章的变奏曲形式,主题是一首优美的俄国民谣,也是尼古拉·鲁宾斯坦生前最喜欢的旋律之一。根据莫斯科音乐学院同事卡什金的回忆,柴可夫斯基选择这个主题来怀念尼古拉·鲁宾斯坦,是因为这个旋律代表他们之间难以忘怀的快乐时光。1872年,莫斯科音乐学院的教授们利用假期在俄国乡间游历,他们来到了一个不知名的小村落。当地人十分热情好客,不但招待食宿,而且邀请他们参加乡村舞会。在舞会中当地人将这首曲调感人的民谣介绍给尼古拉·鲁宾斯坦,那浓郁的草根性在简单的音符中自然流泻出来,往后就成为尼古拉·鲁宾斯坦最喜爱的曲调之一。 
柴可夫斯基在第二乐章中,为这个简单的旋律写了12个变奏,每一个变奏都代表他对尼古拉·鲁宾斯坦的一些点滴回忆。主题先由钢琴弹出,在第一变奏改由小提琴主奏,钢琴弹出流畅的装饰奏;第二变奏则由大提琴主奏,钢琴和小提琴配以装饰奏。这三次的重复只算是这个乐章出场的热身运动,并无特殊的含义。 
随后的第三、第五、第七、第八、第十变奏,可以充分表现独奏钢琴的各方面优异技巧。其中第三变奏“中庸的快板”,钢琴家由右手轻快地奏出主题,左手以快速装饰奏上下穿梭,小提琴和大提琴拨奏配合,表现出可爱的玩具世界,令人联想起尼古拉·鲁宾斯坦家中收集的“音乐钟”。第五变奏则是独奏钢琴家在钢琴的高音键敲出可爱的清脆琴声,就像尼古拉·鲁宾斯坦家中的“音乐盒”。第七变奏中,钢琴家以重音和弦弹奏出皇帝般的高贵和威严,这个变奏正好和第一乐章的第二主题相互呼应。 
尼古拉·鲁宾斯坦一生最崇拜两个西方作曲家,一位是巴赫,另一位则是肖邦。因此柴可夫斯基也以这两个作曲家的风格写出第八变奏和第十变奏。第八变奏是巴赫的曲风,钢琴和两把提琴构成赋格的表现形式,乐曲发展至此,似乎通过时光隧道,来到巴洛克时期。第十变奏一出现,马上令人联想起肖邦波兰玛祖卡舞曲的节奏,活像另一件肖邦的天才洋溢之作。 
其余像第三变奏的诙谐曲风、第四变奏的俄国舞曲风、第六变奏的圆舞曲、第九变奏的狂想曲,都是各具特色,令人对柴可夫斯基写变奏曲的天才巧思,嫉羡交加。 
最后的第十二变奏篇幅最长,几乎可以独立成一个乐章。乐曲一开始,便是雄壮有力的进行曲,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在发展过程,第一乐章那耳熟的第一主题也加入,第一和第二乐章的两个主题交互出现,在惊恐、焦躁、感怀的复杂情绪下,推升到乐曲的最高潮。 
乐曲在高潮中,依依不舍地走向最后的结尾。在乐曲终结前,钢琴深沉地弹奏出肖邦《降b小调第二号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中人们所熟悉的“送葬进行曲”的节奏,送葬的脚步由近而远,最后消失在无限的寂静之中……。 
柴可夫斯基这首《a小调钢琴三重奏》,堪称室内乐中的杰作。就“独特的创意”来说,他以忧伤、崇敬和依恋三种心情所构成的三个主题,交织形成独特的第一乐章;又以生活点滴回忆凝聚成的主题与变奏构成第二乐章,而从头到尾贯穿着柴可夫斯基气质中独特的情绪感染力,无论构思、形式和风格都是独一无二的。 
就形式的完整性来看,《a小调钢琴三重奏》虽只有两个乐章,但是其中却包含奏鸣曲、变奏曲、诙谐曲、玛祖卡舞曲、赋格各种形式,层层相扣,就如同精致的象牙雕刻,大结构中又有小结构,虽然眼花撩乱,却又层次井然。 
就丰富的内涵来看,《a小调钢琴三重奏》包含人性各种高贵的情谊,男性的雄伟庄严(第一乐章第二主题,第二乐章第七变奏、第十二变奏),女性的精致柔情(第一乐章第三主题,第二乐章第三变奏、第五变奏)。有巴赫的理性风格(第八变奏),也有肖邦的浓郁诗情(第十变奏与结尾)。所以柴可夫斯基在怀念一位伟大艺术家的同时,又创造了另一个伟大——三种乐器所凝结成的
 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