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除天一:从丫鬟入手谈《红楼梦》与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0:38:12
 从丫鬟入手谈《红楼梦》与诗文章作者:林冠夫hxjxz 发布时间: 2011-10-10 浏览:26 字体: 大 中 小

主讲人:林冠夫
主持人:傅光明    摘自《百年红楼梦》
      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请来的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专家林冠夫先生,大家欢迎。《红楼梦》是一部具有浓郁的诗情诗意的小说,有学者干脆说,他是一部诗的小说。我们知道《红楼梦》中的诗词多属曹雪芹代书中人物所拟,有许多诗即是诗,又不是诗。倒是书中大多不用诗词形式的笔墨,却又实实在在是诗的。下面请林冠夫先生仅从《红楼梦》的几个丫头入手给我们谈谈《红楼梦》与诗,大家欢迎。

林冠夫:
一、诗非诗
      刚才傅先生已经讲到了,我要从丫鬟入手谈《红楼梦》与诗。《红楼梦》的诗在整部小说里面以诗的形式出现很多。但我认为那许多诗,是诗,又不是诗。说又是诗,为什么呢?因为,它里面写的,都是以诗的形势出现的。但是又不是诗。他这些诗仅仅是表现小说人物的一种手段,所以它仍然还是小说。里面曹雪芹代拟的这些诗,有些人讲,这些诗非常好,如果曹雪芹作为诗人也是一个伟大的诗人。这话说得有点过分了。曹雪芹作为小说家是非常高明的,作为诗人的话,这些诗,并不怎么样。只能说从小说家的这个角度是非常好的,反映人物是非常好的。
      比如说林黛玉写的诗,就是贵族小姐写的诗,证明她的文化素养高。但是除此之外有些诗,里面还讲到香菱写的诗,那是初学者写的诗。还有一些诗,大家都知道的,比如说那位呆子薛蟠,他也写诗,“一个苍蝇嗡嗡嗡,两个蚊子哼哼哼”。他居然说,这些也是诗。这怎么能说《红楼梦》里的诗也是很高明的呢?这个就有点过分了。但这些作为小说反映人物确实是高明的。也就是刚讲的,林黛玉写的诗是林黛玉的诗,香菱写的诗是初学者的诗,也很反映她人物的性格特点。像薛蟠那个不是诗的诗,确实很能反映薛蟠这个人的特点。因此说《红楼梦》里那些以诗的形势出现的诗,是诗又不是诗,只是小说。
二、非诗是诗
      今天我要说的是那些不诗的,以散文形式出现的这些东西,却充满着诗情诗意。我想通过几个红楼梦里的丫鬟来看这个问题。
      可以这样说,书中关于林黛玉、薛宝钗、妙玉等许多人物的文字,都是一首诗。在这些人物形象的形成,充满着诗情诗意。那些小姐们,我就不说了,我在这里面,讲几位丫鬟。

一、晴雯
      晴雯在《红楼梦》里的笔墨比“金陵十二钗”许多正册人物的笔墨还要多。《红楼梦》里曹雪芹写丫鬟花了最多笔墨的是两个人:一个是晴雯,一个是袭人。有人做了一些统计,说晴雯出场多少次,袭人出场多少次。我看了人家的统计,觉得这很难统计,也是不准确的。所以,只能从总体说,这样的人物在《红楼梦》中笔墨分量很重。如果说作为丫鬟,晴雯是曹雪芹写得最好的一位,或者说最具有诗意的一个人。
      到后来,最重要的一个情节是晴雯补裘,就是贾宝玉的大衣烧了一个洞那件事。当时袭人母亲死了,她回去,晴雯和在怡红院里留下的这几个丫鬟闹着玩,结果早上起来着凉了,于是就生病了。生病这里面,又有些和晴雯的性格有关的。就是医生开了虎狼药这些。差不多快好了,医生讲还要静养。就在这时候,贾宝玉娘舅作寿,宝玉去了。去的时候,贾母把一个最高级的皮裘,称为“雀金裘”,给了他。可回来的时候他唉声叹气的,为什么呢?因为皮裘被烧了一个洞。这件衣服又不能换,因为是贾母专门给他的,而第二天寿诞的正日,又不能不到。这个“雀金裘”,是孔雀毛做的皮裘。贾府里有很多针线人,就是管作针线活的,都没办法。托人上京城最高档的裁缝铺里,找高级裁缝看看能不能补。结果没人敢承揽这个活,实在太难补了。有的甚至连这个孔雀毛织的料子都没见到过。只好把皮大衣拿回来。正这个时候,晴雯病还没有好,结果她就挣扎起来,帮宝玉把这件皮裘补好了。这个情节,曹雪芹用的笔墨应该用一个词形容,就是“酣畅”。那天晚上,贾宝玉在那里着急,晴雯连夜把这个裘补好。等她补好的时候,自己也倒下去了。后来医生一看,说本来这个病已经好了,肯定是经过了一场大劳累,又加重了。这是晴雯补裘的情节。
      《红楼梦》里许多人物都有其一个重要的、代表性的情节,晴雯的代表性情节应该说是补裘。之后还有一个重要情节,就是在“抄检大观园”的时候,她的表现,一直到后来她死,这是歌颂中充满血泪的一个情节。为什么抄检?又牵扯到《红楼梦》中的许多问题。原先为什么?后来性质发生了变化,且不去说它了。原来是查处,后来变为权力之争。“抄检”抄到怡红院的时候,别人都毫无反抗表现,只有两个人反抗是很强硬的,一个是探春,她是小姐。除此,就是晴雯。抄到别人的时候,都是把自己的箱笼打开。到晴雯把箱子打开,用了一个很有趣的词,捉着箱底“豁啷”整个箱子里的东西,当着抄检的人的面,全倒在地上,让他们看。这是那个时候一种很了不得的真正反抗。抄检人员里,带领的人是王熙凤。除此之外,还有几位夫人的陪房,有邢夫人的陪房,还有王夫人的陪房。邢夫人的陪房是个二百五,结果吃了探春一个耳光。
       所以晴雯在这上面的表现是很强烈的。还有麝月、秋纹这些怡红院里的丫头,谈论夫人赏他们衣服时,晴雯说,人和人都是一样的,我就不吃这一套。就是这样一个晴雯,后来被从大观园里赶出去了,而且病没有好就被赶出去了,使晴雯致死,充满血泪。然后贾宝玉,背着家里人跑到那里看她。晴雯终了这一笔,曹雪芹写得太高明了。
      我要讲,为什么说晴雯在这里是一首诗呢?我们不妨读一首唐代诗人秦韬玉的诗《贫女》,写贫家女孩子的一首诗。这首诗是这样的: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这首诗,头一句是怎么说呢?是说她生在蓬门,对绫罗绸缎没有见识过太多。这个女孩子准备嫁出去,“拟托良媒”,打算托媒人说媒的时候,感到很伤心。为什么呢?“谁爱风流高格调”。“谁爱”就是没人爱,中国古代的诗歌,疑问词用作否定词是常有的。没有人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大家共同喜爱的是一些流行的打扮。下一句,“敢将十指夸针巧”,我的手巧,自己可以夸耀一番,“不把双眉斗画长”,不和人家比眉画得怎么样细长,就是不和人家比打扮。“苦恨年年压金线”,就是年年在这里刺绣,做针线活。做活为什么呢?“为他人作嫁衣裳”。她不是自己出嫁给自己作嫁衣,而是给别人作嫁衣。
      说几句题外话。我有几位朋友是当编辑的,他们这些编辑的感觉就是“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做作衣裳”。编辑辛苦,不像作家。书出版的时候,写上作家的名字。编辑却只能为作者辛苦忙碌。
      这首诗的作者秦韬玉为什么写这么贫家女儿的一首诗呢?因为他自己有切身体会。他不是贫家女儿,这个人是文人,没有当上官。但他给人家当幕僚,一辈子大多数的时间是在别人的幕府里当幕僚过来的。旧时代的幕僚有两种,一种是在大官家里面能够担任一些职务的,比如说杜牧,一开始当“掌书记”,在宰相牛僧孺当节度使的时候,替他管文字工作。用现在的话讲,给他当秘书。这是一种幕僚。第二种幕僚相当于卿客,不担任具体职务,就在他的衙门里做一些咨询性的工作或者有些什么事情商量商量、谈谈。过去有一些大官,往往有这么一个很大的班子。这里面,有职务的,就以职务称呼,不担任职务的,往往称为“师爷”。这位秦韬玉一生大多数的时间在当幕僚,所以借这首诗来发牢骚。觉得自己是“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衣裳”,都不是为自己出嫁劳碌,而是为他人出嫁劳碌。这首诗写的感慨很深,这是唐人诗的特点,非常有韵味。秦韬玉写这首诗就是为了发这种牢骚。《红楼梦》妙就妙在把晴雯活动、形象及其中的情节,一个是补裘,一个是在病中被赶出大观园致死,融入到这首诗中。看看晴雯是不是这种情况?所以《红楼梦》里有许多地方有诗的用笔。
       林黛玉和薛宝钗是相对的两个形象。俞平伯老先生讲她们是“双峰对峙”。从丫鬟来说,晴雯同袭人也是一种对峙。这两种对峙都是才与德的对峙。林黛玉是才的代表,薛宝钗是德的代表。丫鬟里,袭人是德的代表,晴雯是才的代表。曹雪芹的高明在于,他不是在哪里都用通行的对比。林黛玉的才是诗才。《红楼梦》中所有写到林黛玉的时候,比如说,几次写诗评高下的时候,最集中的就是写菊花诗的那一次,李纨评的。李纨作评判,大家都信得过。评的最好的三首诗是林黛玉写的三首。所以林黛玉在《红楼梦》里是才的代表,她的才是诗才。为什么呢?她是贵族小姐,她父亲是前朝探花。
      在旧时代,科举制度里状元没有探花吃香。许多小说里的男主角都是探花。为什么呢?在隋唐时代,只有状元,那时候每年考,有的人一直考二三十年。状元是第一,但考取的时候往往已是五六十岁、六七十岁的糟老头。而探花是选出来的,选探花,就是第一次宴会,琼林宴举行这番宴会的时候,要到洛阳或长安的名园里把名花采来,放在这次琼林宴上,这个称之为探花,是选的。选取的标准是两条,一要年轻,二要英俊。至于说文采,就从新考取的进士里选出。用现在流行的话是,不但文章好,还得是“帅哥”。所以唐宋时代探花比状元吃香是这个道理。这个观念延伸下来就是探花比状元更吃香。
     《红楼梦》里很妙,写林黛玉主要写她的才,因此写林黛玉童年受到很高文化教养,不是一般的。像薛宝钗,她家是皇商。写林黛玉的父亲是前朝探花,文化渊源不同,童年受到了不平常的文化教养。因此林黛玉后来才华横溢是有来由的。再加上她父亲在她小时候把她当男孩子教养。《红楼梦》里还有一个人是贾雨村,这个人的人品不怎么样,才华还是有的。生活里也有,有些人有才未必人品高。她小时有贾雨村教她读书。所以,林黛玉的才表现于诗上是不奇怪的。
      另外一个人物就是晴雯,晴雯的才。她是一个贫家女儿,《红楼梦》写她从小就卖到赖家,后来赖大的母亲把这么一个小丫头孝敬给贾母。所以贫家的女孩子不可能有机会读四书五经,读诗。这是曹雪芹很准确的地方,写这个人物不能像写林黛玉那样。曹雪芹曾经嘲笑过“鬟婢一开口”,就是丫鬟婢女一开口,“之乎者也”,不符合她的身份。晴雯正好是贫家女儿,不管家里贫穷还是富有,老天爷给她的天赋是一样的。她的天赋也很高,她的很高的天赋表现于她的针艺。就是女孩子用针线的这个技术是绝对高超的。《红楼梦》的背景是首都,京城,连京城最高的裁缝铺里的裁缝都没办法补这个东西,晴雯能够补它。她的针艺是超凡脱俗的。所以“敢将十指夸针巧”这句用在她身上是毫无愧色的。下面一句“不把双眉斗画长”她同别人不比画眉打扮。事实上,这里的画眉打扮暗含着另一种意思也就是在贾府里投人所好。就是在主子面前表现自己,讨他们喜欢。晴雯在整个《红楼梦》里,没一处被写到投主子所好。所以,她“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这在她身上形成了一种很强烈的反差对比。本事很高,但绝不投人所好。这一点在那个时代是很不容易的。所以,晴雯的性格,按照我想,她同秦韬玉这首诗的关系是,确实反映了秦韬玉这首诗里的贫女。但曹雪芹不是简单地写这个人针艺高、人品高、不投人所好,还有更深刻和有趣的一点是什么呢?她补了这个裘以后也给自己埋下了祸根。是很深刻的。许多人在旧时代里,解决了一个生活里面的巨大难题,不但不得到人家的感谢,反而给自己埋下祸根。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了。
      中国一部古代文化史里有许多作家、诗人往往最后送命,也是送在他自己帮人家解决了一个大问题。最后自己不是送命就是倒一辈子大霉。有一位诗人刘禹锡,他就是在诗坛上已经成名以后,有一位后辈写了诗请他看。这位大诗人觉得这位小伙子的诗写得不怎么样,拿起来帮人家改了。可能改动的地方太多了。后来这位小伙子逐渐逐渐在官场上当到宰相的位置,这时候,刘禹锡还在外地流放。后来他倒了一辈子霉。当然不一定是因为这件事。但他后来怎么样都倒霉。当然最主要的原因是搞改革。但在这时候没有人帮他忙,就是因为他帮人家做了好事,帮了人家的忙,帮出祸害来。
      所以曹雪芹很愤慨,写晴雯的性格,帮贾宝玉补了这个孔雀裘,帮人家解决了大问题,却给自己留下了祸患。别的不用说,袭人就心里很不舒服。一直到《红楼梦》的情节隔了好久以后,晴雯和一帮小丫头在一起互相谈论,她说将来我得走。袭人却说:“别人可以走,你却不能走。将来二爷的皮大衣再烧个洞,谁来补呀?”这个话并不是争辩。下面还有一句说:“病得七死八活的时候,给她挣扎着赶出来,补好的”。表面上说,你是走不掉的,事实上,这里话中有话。事隔许多时间后,袭人还用这些话来说,表面上是恭维她,暗地里是刺她。所以《红楼梦》里有许多地方在字里行间,有这些东西,太多了。所以晴雯就是“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夸针巧”可夸,最后给自己留下祸害。
      曹雪芹写《红楼梦》的时候,有没有按照秦韬玉这首诗来写呢?在下不敢作判断,留待高明者深究。这是我要说的《红楼梦》里充满着诗情诗意的第一个丫鬟晴雯。

 

二、袭人
      袭人在《红楼梦》里,也是曹雪芹用诗的心态写出来的。有关袭人的情节,曹雪芹是好几首诗拼凑在一起。是什么诗呢?要先讲袭人这个名字的来历。
      贾宝玉后来把她的名字改叫袭人,她原来叫珍珠。改成袭人因为她姓花。他说有陆游的一首诗。《红楼梦》书里只讲“花气袭人知昼暖”,有这么一句诗。因为她姓花,所以叫袭人了。陆游的诗里是骤然的“骤”。《红楼梦》里可能是版本不同或是记忆有误。讲《红楼梦》的人都说袭人的名字来自陆游的这首诗《村居书喜》,写他居住在农村里的一番喜悦。我觉得这只是情节,而不是曹雪芹写这个人物的命意。《红楼梦》里的情节同命意是有差异的,是不能等同的。举个例子,贾家的四姐妹,情节讲,大姐是大年初一生,所以叫元春,其他的姊妹依她的春字排行排下来。这是小说里的情节。而作者的命意,写贾家四姊妹,是“原应叹息”,就是原来应该叹息。也就是作者写这几个人物都感到悲叹,为什么呢?《红楼梦》里这些无论是小姐、少奶奶还是丫鬟,都是出于薄命司,一个个都是薄命的,所以应该叹息。这是作者的命意。
      因而,我用这个说明命意同情节是不能等同的。所以,袭人的名字是根据陆游的诗来取的,只是情节。情节中不止一次提到这个,比如说,后来贾政有一次听说,贾宝玉每天晚上让袭人把药吃下去,贾政就问了,袭人是谁?人说是贾宝玉的丫鬟。他说,为什么取这么一个刁钻古怪的名字?贾宝玉在这个时候推说贾母起的。贾政当然知道老太太不可能起这样的名字。然后推不过的时候,他就讲陆游诗里有“花气袭人知骤暖”这样的句子,所以这个丫鬟姓花,改叫花袭人。这样应付,贾政骂他两句也就了事了。后来,还有一次是在酒席上,贾宝玉和一帮朋友行酒令,蒋玉菡,就是后来袭人嫁给的那一位,行酒令的时候席上生风,就是拿着席上的一个东西然后吟出一句古诗来。这里蒋玉菡正好拿着一支桂花,就说“花气袭人知骤暖”。结果就在这个时候薛蟠讲,你怎么犯了讳了。这都是情节。
      按照我想,曹雪芹写袭人,真正的命意并不是陆游的这首诗。为什么呢?这里,我们不妨把这首诗念一遍:
            红梅桥市晓山横,白塔樊江春水生。
            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坊间酒贱贫犹醉,原野泥深老亦耕。
            最喜先期官赋足,经年无吏叩紫荆。
      这首诗讲的所有内容,同袭人在整个《红楼梦》里,没有一处是有关的。“花气袭人”,知道白天变暖了,这是晚春的,春天的一首诗。最后结尾是,他在农村种了地以后,按时交了田赋田粮,所以没有衙门的人来敲他的门。这首诗同袭人毫无关系。贾宝玉这时还是个小孩,懂的诗不多,所以他用陆游的诗来应付他父亲。有这么很巧的一个词是“花气袭人”。同袭人在《红楼梦》中的形象关系不大。毕竟只是一个字面上的联系。这就是情节。
      按照我想,几首诗里真正写到袭人的诗就是这个。第一首是屈原《九歌》里有一篇叫《少司命》。屈原《九歌》里有大司命、少司命,是命运之神,是根据民间的祭歌改写而成的。现在,评价屈原最高的诗是《离骚》。但我个人最欣赏、最喜爱的是《九歌》。这首《少司命》写命运之神,或叫命运女神。当中两段:
      秋兰兮蘼芜,罗生兮堂下。绿叶兮素枝,芳菲兮袭予。
      屈原的楚辞里有许多地方写香花,用花来象征自己的高洁。这里秋兰是花中的精品,“蘼芜”是野菜,各种各样的花草都在堂下生长着。“绿叶兮素枝”,写这些花草的枝和叶。最后“芳菲兮袭予”,它的香气,花的美好,能向我袭来。下面还有一段,也是写兰花的:
      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满堂兮美人,独与予兮目成。
      前面两句讲秋兰的绿叶青枝。最后,引出两句,满堂的美人,就独与他“目成”。“目成”就是说,两个人的眼光相对,用不太庄重的话说就是眉来眼去,庄重的话就是目光相遇,单独目光相遇,意思是只有这位美人同他目光相遇。这是屈原《少司命》里面的两小段。
      不止一首诗,还有一首诗,初唐四杰中有一位诗人叫卢照邻,他非常有名的一首诗叫《长安古意》。《长安古意》结尾的两句是:
      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
      这个丫鬟的名字为袭人,我想原意会在这里。为什么说在这里呢?我们返回《红楼梦》第五回的两句,第五回是给《红楼梦》人物的命运,每人一个判词。后面还有一首曲,预示着人物结局的,写袭人的有两句话叫:
            空云似桂如兰。
     后面是:
            堪羡伶人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就是贾宝玉没缘份,最后那个“伶人”倒是有福份。 前面两句,“空云似桂如兰”。怎么似桂如兰,在《红楼梦》里袭人同兰同桂没有地方同这个人物性格是有相联系的。所以,这里面袭人同兰桂的联系就是屈原的诗里讲兰,卢照邻的诗前面讲桂。“空云似桂如兰”,空云就是白说,袭人同兰桂没有关系,是这个意思。但是有一条,“飞来飞去袭人裾”,是说桂花飘落到人的衣裾上。《红楼梦》里袭人,应该是“飞来飞去袭人裾”。开头有一段话,讲到袭人,说她是老太太的一个丫鬟,后来给了宝玉。她在侍候老太太的时候,心里只有老太太;后来伺候宝玉的时候,心里只有一个宝玉。在下有一本小册子,写到这位怡红院的女主人,后来嫁到蒋玉菡那里,恐怕她的心里只有蒋玉菡一个人。
      在《红楼梦》里写她更多的是桃花。她同兰桂无关,却与桃花联系。桃花在历史上,在《诗经》时代还是很高尚的,但到唐代以后,桃花就被人说的不怎么样了。杜甫的一首诗说“轻薄桃花逐水流”,后来桃花常常同轻薄相联系。还有袭人用桃花来比就是“再度桃花”,等于说改嫁。所以她是“空云似桂如兰”,我想应该是包含着这层意思。这样,在《红楼梦》里面真正符合袭人的性格的,不是陆游的这首诗。袭人性格的形成,应是刚才举到的屈原《少司命》里的这两小段,同卢照邻《长安古意》的结尾的这几个诗句。这只是我的联想,事实是不是这样,只能有待读者和在座诸位判断。

 

三、小红
      小红,这个人物,我有些想法,但文章还没有写出来,以后要写一篇谈小红的文章。这个人物也是从诗里面化出来的。有两点,第一点,现在《红楼梦》里的小红是矛盾的,或者说是两个小红拼凑在一起的,前后矛盾的;第二点,小红这个人物在小说里是开放的,没有收拢的。小说里这个人物在《红楼梦》里散出去了,没有收回来,也就是前八十回这个人物没有完成。晴雯在前八十回是完成了,写到她死为止。袭人在《红楼梦》里大体完成,后来出嫁在前八十回没完,是在后四十回完的。小红从现在的《红楼梦》里看,前八十回以后的情节里面,应该还要大写她一通。为什么呢?你看当中有一段情节,第二十二、二十三回,写她同贾芸的关系。她有一块手绢丢了,贾芸捡到了。这个道具在这里面露了一下以后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都是文章没有收拢来的一种状况。当然脂砚斋的评语里后来提到她的事。
      还有,这个人物身上有矛盾。矛盾是什么呢?一个地方说她出身是家里面没有靠山背景的,是普通农户的女儿或是哪个不起眼的贫家女儿买来的。哪个情节提到这些呢?贾宝玉生病的时候,评奖,两个人在发牢骚,说那些人家里有靠山背景的都评一等奖,我们这些没有靠山背景的人只能评一个下等奖。而另外一个情节写到小红的时候是,王熙凤很欣赏她嘴巴的锐利,说话说得清清楚楚,这个时候王熙凤要收她为干女儿。她说弄错辈分了,说我母亲也是你的干女儿。那她母亲是谁呢?是林之孝家的。后来王熙凤就很奇怪,说林之孝两口子是针都扎不出话来的,怎么生了这么一个伶俐的女儿。但是,林之孝在《红楼梦》管家的地位里是很高的。别的不用说,在第六十三回贾宝玉过生日的时候,那些人在怡红院集中给他过生日,这时候林之孝家的带领一些老婆子,在整个荣国府巡视,晚上照看一下。是这么一个人物。林之孝在家族里是管家,不是普通的仆人,负责管一方面事情的。这就说明,这个小红是林之孝女儿的小红,同贾宝玉病后评奖里的小红是两个人。《红楼梦》是两本书,是两个初稿拼凑以后出现的现象。
      我有一篇谈史湘云的文章。史湘云也留下明显的两个稿子拼凑的迹象。《红楼梦》里,有人算他们的年龄,怎么也算不清楚。比如说贾宝玉,有大宝玉,有小宝玉;林黛玉有大黛玉有小黛玉。有的本子讲,林黛玉进府的时候是十三岁;有的情节在讲林黛玉同贾宝玉闹脾气,贾宝玉哄她的时候讲,从前我们多好呀,我们在一张桌子上吃饭,一张床上睡。十三岁在那个时代,绝对不可能同比她大一岁的表哥睡在一个床上。所以另外一个黛玉是小黛玉,六岁。五六岁同男孩子一起睡,表兄妹,是可以理解的。到后来十三岁了,古代的女孩子最佳的出嫁年龄是二八芳龄,十六岁。所以,这里面也留下了两本书拼凑的痕迹。
      小红这个人物,曹雪芹在写她的时候也是用诗表现情节,或者说是带有一种诗意来写她的。贾宝玉第一次发现了小红的时候,那是她给他倒茶引起注意。第二天早起,他到外面去看她,去找这个丫鬟,他不认识怡红院有多少个丫鬟。找来找去找不到,后来在一个花阴旁边看到了是这个丫鬟。但是她的脸又看不清楚,为什么呢?因为她被花阴遮住了,所以说,《红楼梦》充满了诗意。如果一眼看过去清清楚楚、一览无遗,这诗意就不够了。就这样让他又看得见又看不见,是文章充满了诗意。小红这一段,贾宝玉在花阴底下把她找到,又被花阴遮住看不清楚,这时脂砚斋有句批语说:隔花人远天涯近。是《西厢记》里的两句话。《西厢记》里《崔莺莺夜听琴》这一段,当中有一支曲子[混江龙]里面两句是:隔花阴,人远天涯近。就是这种诗的心态。他觉得他看到那位令他倾心的女孩子,天涯反而倒近,人却是远了。就是人比天涯还远。所以,小红第一次的出现就是这么一个富有诗意的情节。

      主持人:林先生讲的也是诗情诗意,他单从曹雪芹写三个丫鬟的笔调之高妙,就让我们感觉到《红楼梦》的笔墨无论是否有诗的形式,它都是一部诗的小说,也是一部小说的诗。当然,《红楼梦》如果仅仅是诗的,那它还远远谈不到伟大。它之所以伟大我想还是在于体现出了曹雪芹博大精深的人文思想和悲悯精神。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