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残片还有后续么:绿领巾和红校服羞辱了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02:51:16
在西安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学习、思想品德表现稍差的学生佩戴的不是红领巾,而是绿领巾;无独有偶,在包头二十四中,初二、初三年级前50名“优秀生”的校服也不是普通的校服,而是背后印有“包24中优秀生,翔锐房地产”字样的红校服。
绿领巾和红校服,表面上是为了激励学生,实则是从着装穿戴方面赤裸裸地把未成年学生分成“好”与“差”两个等级,不仅对学生心理造成极大创伤,更违背我们推崇的平等精神。那么,这种冠冕堂皇的歧视观念源自何处?

贴标签,在中国早已不是新鲜事

教育领域的“贴标签”知多少
除了最近被媒体关注的绿领巾和红校服,教育领域里贴标签的作法早已屡见不鲜,比如,在中学阶段,不仅有按照高考专业划分的文科班和理科班,更有按照学习成绩高低割裂开的“快班”和“慢班”。又比如,成绩优秀学生会获得“三好学生”、“尖子”、“学习标兵”、“五道杠”等各种荣誉,而成绩一般的就会成为老师嘴里的“笨蛋”、“怎么这么笨?”、“连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等等。这种人为贴标签的行为没完没了,从幼儿园到大学,甚至到了职场都不是新鲜事,很多人也可能早已默默习惯了自己身上的标签。
教育领域之外的“贴标签”更多
绿领巾和红校服只是冰山一角罢了,走出校园,我们会看到更多类似的现象。比如,每个人都有户口,而户口被分成了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城镇户口里又有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户口和二三线城市户口之别,这种人为切割生来就有,甚至伴随终生,成了一种尾大不掉的户籍制度。比如,在改革开放以前,农民被分成地主、富农、中农、贫农等所谓阶级成分,中农又可以分为上中农、中农和下中农。这种按照家庭出身而把人划分为三六九等的作法现在虽然不怎么提了,但又有了富二代、穷二代、官二代、农二代、凤凰男、孔雀女等新兴叫法。此外,重男轻女、对乙肝携带者和艾滋病感染者的歧视、对地域的歧视等形形色色的歧视层出不穷。
贴标签是一件很常见的事情,人们为了降低了解事物的成本,对于人事物形成初步、粗浅和浮面的印象之后就容易自然而然地贴标签,事实上,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在贴标签。然而,如果贴标签演变成了大规模的、制度性的惩罚或歧视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因为每个人都有自由对事物做出自己的评判,但不应违反最基本的普世价值——平等。
人人生而平等,这是18世纪启蒙运动中最著名的一句话,而让这句话真正付诸实践则是因为它摆在了美国宪法的第一句:人人生而平等,都有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平等不是“财产权”的平等,而是人格的平等,在政治上、法律上的平等;平等不是均贫富,而是发展机会的平等,即追求幸福的机会的平等。我们在法律和口号上也口口声声强调平等、公平,可是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不平等的歧视与羞辱?
中国没有真正的平等思想

中国古代虽有平等思想,但未成主流
平等作为一种价值观念,之所以在现代中国没有深入人心,是因为我们原本对它就很陌生。回顾历史,中国封建王朝的主流文化思想是儒家思想,它绵延了几千年,而且还将继续绵延下去。遗憾的是,尽管儒家文化博大精深,但缺乏最根本的平等思想。也许,你会问:孔子不是有“有教无类”的思想吗?墨家不是主张“兼爱,非攻”吗?佛教不是也主张“众生平等”吗?
没错,孔子是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有教无类”思想可谓前无古人,对推动当时社会进步有积极作用。不过,孔子并没有把教育平等的思想推广到政治、人格的层面,他的理想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更可惜的是,董仲舒篡改了孔子的思想要义,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说服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种严格的等级制度扼杀了中国平等思想发展的机会,使中国的文化思想发展彻底地偏离了方向,沦为统治者禁锢民众思想的工具。在不平等的前提下讲仁义道德,那就是“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 那就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即使到现在,我们也不难感受到,这种不平等思想并没有消失,而是换了个马甲变成了“绿领巾”和“红校服”。
我们为什么没有平等思想?
中国没有产生平等思想,原因众多,比如:一、不符合封建统治者利益,平等思想在追求大一统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者那里没有市场。二、被战争所干扰。文化思想的催生和发展,往往是处于社会变革时期。在这样的时期,加强集权、诉诸武力,似乎比讲平等更重要和直接有效,比如秦灭六国和国共内战。三、缺少社会经济土壤。正如历史学者袁腾飞所说,“中国人从事农耕文明,你从事农业文明的话,你的生产经验是从哪里来的?你种地谁教的?你爸爸,你爸爸跟他爸爸,也就是你爷爷学的。你的生产经验来自于传承,骨子里就有一种服从的基因。在这样的遗传基因下,最适合产生专制”,而欧洲的商业文明“首先要强调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
平等是天生的,更是争取来的

文化之弊,深入骨髓
文化思想的生命力远远超过任何一个朝代,我们的土地上没有平等思想,就决定了不平等观念是深入骨髓的文化劣根。虽然现在没有像元朝时期和印度古代的等级制度那样泾渭分明的等级划分,但辫子剪了心中就未必没有辫子,无形的观念深入骨髓,连我们自己都很难自觉地意识到这一点。所以,绿领巾、红校服这些看似滑稽荒唐的举动,实际上是潜移默化的不平等观念在大行其道。与其说是教育思想的问题,不如说是我们整个社会的文化痼疾。
“人人平等”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回到我们的标题中来:绿领巾和红校服羞辱了谁?这种作法羞辱的不仅是未成年学生的心灵和人格,还有那些发明创造了绿领巾和红校服的教育工作者,更有我们每一个生活在这个国度上的公民。人人生而平等,可是假如我们自己都尚未根除心中的不平等观念,假如我们身边还有人在遭受不平等的人格歧视,平等就是一纸空文。人人生而平等,但现在来看,我们更需要人人为了真正的平等去努力和争取,“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