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瘦体龄管理中心陷阱:【转帖】中考后回眸女儿的3年初中生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8:26:25
【开篇】        
         2008年6月21日16点,当中考最后一门英语的考试结束铃声响起,我和女儿都知道,一段艰辛的拼搏之旅告一段落了。
    回眸1000多个日日夜夜,感慨自然良多。写出这段生活既是对女儿学习过程里、家长育子过程里经验、教训、体会的捡拾,也希望通过这样写实的文字,让后来的家长从中得到些许的启示,如果对大家有一二帮助,那实在是我莫大的荣幸。
    本来想等中考结果出来后再动笔的,又怕自己那时懒惰了,再说这2天还有点时间,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于是就在此先胡言乱语了。

【择校篇】
    本人一贯认为,小学是不需要择校的。我相信人们共识的那些好的小学确实很好,但是它绝对没有好到让我花不菲的费用找大量社会关系而跻身其中。孩子在小学阶段重在适度地培优(关于培优我后面将专门分篇详述),其他都是白扯乎。因此我们孩子小学就读的是一所很普通的小学。虽在普通小学读书,但是孩子的表现并不平庸,小学阶段她曾经获得了奥数三等奖(比较惭愧,呵呵),楚才作文竞赛获得了一次一等奖,一次二等奖以及其他一些奖项和荣誉。
    然而,我认为,初中,必须让孩子读个好学校。因为初中阶段,留给孩子课外吃小灶的时间越到后面越少,必须选择一个强势的学校。
    当时,我们面临的选择是2所学校,水一中和武珞路。
    经过反复比较,权衡,我们最终选择了水一中。3年过去了,对当初的这个选择我们至今坚信是英明的。
    我们最终选择了水一中的理由如下:一是我们孩子入学的那一届毕业生有着不俗的表现,印象中有百多位孩子(具体多少不记得了)考进了省示范高中,考进华一的数量也不少,这说明,该校是有实力的,也就是说该校的老师绝对是可以相信的。二是,学校离家比较近,这点其实很重要,特别是到了初3显现的特别明显——学校离家远了,意味着孩子一天3顿饭要在外面胡混,来去路上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三是一中安排我们孩子进快班,而武珞路当时对新生分班语焉不详。
    考察一个学校无非2点。一是师资力量。二是校风。是的,有的学校无疑有着强大的师资力量,可是这种强大的师资力量覆盖面到底有多大呢?洋洋30个班,是不是你的孩子就那么幸运被覆盖到了呢?这种强大的师资力量当然是一种整体展示,里面有没有“短板”呢?这,确实是我当时的考虑。至于说校风,一些人总有这样的“传说”,说某某学校干部子弟多,攀比严重。真是这样吗?至少我在我孩子班上没有感受到这样的风气。大家要知道,所谓干部,就一定会在孩子身上显示自己的优越吗?干部的素质难道就真的比其他家长低?其实重要的还在孩子自身,重要的还是家长自身的教育引导。 【入学篇】
       在小学,女儿一直是班长,少先队中队长、大队长,考试没有一次考过第2名,一次也没有。搞什么活动也是挑头在前,可谓风头出尽。

       进入初中,开学前我对孩子有这样一番话:
       第一,在我心目中,你很优秀。
       第二,那些即将成为你同学的人也很优秀。
       第三,你的优秀也许会被别人的优秀遮盖一部分,稀释一部分。
       这是你必须要面对的现实。当这种落差来临的时候希望你能够坦然面对,如果说小学6年,我们之间还是父女关系的话,那么,从现在起,我希望我们(你和我,和你妈妈)是朋友关系,我希望我们能够有最大层面的交流。
       我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和孩子成为朋友这个问题上,家长首先要放下姿态——而不是说说而已。从这以后,我要求自己对她,不用命令式的语气说话,都是用协商式。每每遇事,我会帮她分析,给她建议,但是不会帮她作最后的决定。
       果然,开学没有两天,女儿就遭遇了进入初中学习后的第一场“寒流”。
       学校组织了入学后的摸底考试。考2门,数学。语文。
       成绩出来了,女儿成绩总分在年级排名第61名。
       接着就是家长会。我至今清晰地记得,那次家长会是我参加的。那是我第一次在家长会上,没有听到老师表扬我的孩子。(当时还确实有点不习惯,呵呵。)

       回家后,我的表情异常平静——虽然内心也有几许失落。说实话,做家长的虚荣心我也有,但是我努力要求自己不把这种失落放在面部。其实每个有上进心的孩子是一定会很自责的,作为家长不能干伤口撒盐的傻事。这种傻事做多了,势必会让孩子产生对立情绪,何况进入初中后,他们的叛逆开始堆积,做家长的一定不要给孩子反叛的口实。
       我们开始冷静客观分析这个“61”是怎么回事情。
       结论是:数学考砸了。语文还凑合。考试内容基本都是小学的内容,而这个暑假女儿基本没有复习课本知识。她疯狂地玩了一个暑假。
      分析出的后果:不严重。迎头追赶还有时间和空间。

      对策一:收心——跑步进入初中学习状态!
      对策二:放下心理包袱。
      对策三:抓好3个环节——课前积极预习、课堂认真听讲、课后必须复习。
      目标:力争下次考试进入年级前50名。

       那天的交流使得我们都用释然的态度面对那个“61”。我们2个都确确实实“放下了”。在其后的期中考试中,女儿把“61”改写成了“39”。
       在期末考试中,她又把“39” 改写成了“3”。
       再以后,3年里的每次考试,她就没有让自己走出年级排名前10。

       女儿这段经历让我明白:初中阶段是一个全新的开始。也许孩子的小学成绩不是那么突出,但是,他们是一定有迎头追赶的可能的。当然,我也目睹了一个小学阶段很优秀的孩子,最后越掉越后,我在其后的篇章中会讲到。

 

【培优篇】

       关于培优,似乎一直是论坛版友热议的话题。
       我以我个人的体会先表个态:小学必须培,初中选择培。
       先把话题扯远点,谈谈小学培优。
       我有2个同事,孩子在同一所小学读书。2个孩子资质差不多。一个孩子虽然从5年级开始培优(他最后悔的事情就是培优晚了2年),后来上了好初中,然后好高中,然后大学考进华工电子工程专业。如今虽然才上大2,已经进入学校系里的一个什么核心课题小班学习。而那个没有培优的孩子。读的一般初中,接着读的一般高中,现在读一个花了很多钱进去的独立学院,现在的强项据说是玩网络游戏。
       非我辈势利,实在是现实残酷啊。
       所以,孩子在小学3年级的时候,我就给她报了培优班。
       对孩子而言,天下最痛苦的事情莫过学习。比学习还痛苦的事情莫过培优。
       可是,尽管痛苦,必须经历。这是活生生的实例告诉我们的。
       还是往近处说,谈谈孩子初中的培优。
       我女儿初中没有培优。
       初一的时候,他们学校老师(当然不是老师出面,而是家长组织)在外面办了班。周6上午半天。我们没有参加。没有参加是因为我们得到信息的时候已经上了几次课。没有参加还因为,女儿不愿意参加。这样一拖,就拖过去了。后来因为女儿考试成绩都还不错,我们就更不想去培优了。
       我女儿初中又确实培过优。
       进入初中后,学校会有数学、科学、英语等竞赛活动。学校为了取得好成绩,会组织顶尖老师给预赛(学校自己组织)入围的孩子单独开小灶。我女儿从初一到初3每次都是参加的这个小灶班,老师讲的题目都是超教材的。这应该也是一种培优吧?所以我说,初中要选择性地培优。
       还有,有一些教辅(家长不用操心,学校老师会很积极发给孩子的),我总希望孩子在有空的时候,自己钻研一下上面的难题。实在不会做,下不了叉子,可以看看答案。我想,这应该也是一种培优吧?
       说实话,进入初2以后,孩子在校学习的时间明显地在扩张,特别是在快班学习,留给孩子自己的时间真的是少之又少,家长没有必要让孩子再额外去社会上培优。
       我的女儿让我欣慰的,倒不是她的考试成绩,我欣慰的是她在课堂上的专注。我在开家长会的时候,几乎各科老师都表扬她上课听讲认真。
       我曾经对女儿说:简单是最强大的华丽。课前积极复习——自学一遍,找到疑惑点;上课认真听讲——消灭疑惑点;课后复习——继续巩固——新知识需要反复记忆;做到这些,这其实是最简单的事情,你把它做好做到极致,胜过一切培优。

【阅读篇】
额的个神啊!
当女儿在今年中考的语文考试中,发现卷子上一道10分的阅读题正是我在考前告诉他的“也许中考会考这本书里的内容,你把这本书再好好看看”的时候,她是不是会发出会心一笑呢?
哦,原来阅读的世界也如此之小啊,在中考的试卷中,你也可以碰到一个“熟人”!
那道阅读题是摘自《马未都说收藏》(瓷器篇上册)——今年5月刚出版的,其下册还没有出版,题目是关于元青花的内容。
我为什么能够“押”中这道题呢?
今年4月的调考,语文卷子里有道阅读题就是选自《马未都说收藏》(家具篇)里的。这本书是12月出版的,4月调考就选了——看来出题老师既是个阅读广泛的人,也是个紧跟阅读潮流的人啊。《马未都说收藏》(家具篇)一上柜,我就买了一本,这本书我还没有读完,女儿就抢先读了——她读书的速度总是比我快。由于女儿读过这本书,因此做那道题目肯定比别的孩子有点优势。考的自然也不错。
《马未都说收藏》(瓷器篇上册)出版后,我也是在第一时间买回家的。尽管备考时间很紧,女儿仍然抽空读了一遍。那天我突发奇想:中考会不会继续选马未都啊?于是,赶忙对女儿说:“也许中考会考这本书里的内容,你把这本书再好好看看”。女儿当时还不以为然。结果证明我撞上了!
我说这些,不是要表白我有多么神算,而是想说:大量的阅读是提高孩子的语文成绩的必由之路。
我有一个比较极端的观点:什么科目都需要培优,唯独语文不需要。
学习语文,“技术含量”的东西几乎没有,只有“艺术含量”的东西。那些街面上卖的什么《xx优秀作文选》是企图教孩子掌握写作文的“技术”,一些家长以为让孩子多读《xx优秀作文选》,就可以提高作文水平,其想法实在是错误的。阅读,唯有阅读,唯有广泛阅读,才是提高语文(或者作文)成绩的正确之道。在此,想多说一句话:强烈呼吁剧烈呼吁猛烈呼吁不要读那些《xx优秀作文选》。
取法其上,得其中也;取法其中,得其下也,取法其下,不是道也。读《xx优秀作文选》无疑就是“取法其下,不是道也”。
虽然初中3年,课本学习异常紧张,但是,我们从来没有忽视孩子的阅读。水一中女儿班上的班主任也对孩子的课外阅读抓的很紧,紧到每读一段书(而不是一本!),就要写一篇读书笔记,每周写一篇,并规定读书笔记不得少于多少字,必须有自己的见解。而且老师还有批改。而且坚持了2年多。对这种“挤压式”的要求,也许孩子在写读书笔记的时候很抓耳挠腮,很心有不平,可是,等若干年后,他们再回望这一段历程,他们一定会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他们会对老师从心底迸发出一句:谢谢你,恩师!
(电脑里恰巧收录有女儿初一时写的一篇读书笔记,兹实录于此——
第九周

本周,我读完了《红楼梦》的第九十一回至一百零五回,在这十五回里,贾府发生了几件“轰动性”的事情。
首先一件便直接关系到宝玉的命运:宝玉院里一棵枯萎了多时的海棠突然开了花,众人认为是不祥之兆,惟贾母说这是个好兆头;可惜这花开得的确太蹊跷了,没过多久,宝玉的命根子——出生就从口中带来的玉不见了!这下可好,怡红院的丫头忙成一团:先在怡红院中找,然后到别的姐妹住处去找,又发出告示,说谁找到了,有赏银,同时还要注意不能让贾母、贾政知道,最后弄得整个大观园鸡犬不宁,还是没有玉的影子。
下一件事也极重要:贾元春因突得暴病,仅仅四十三岁就死于宫中。贾家上上下下无不悲痛:一是自己的亲人突然离世,没有一点心理准备;二是宫里的“靠山”现在倒了,贾府日后若出些事情,便不是那么容易解决了。紧接着,宝玉又因失了玉而疯疯癫癫,家里人才忙完元春的丧事,又到处给宝玉寻医问药,丫头婆子们都心力憔悴。
似乎是海棠花的原因,大观园里没有一处平静。长辈们想把宝钗嫁给宝玉的事被黛玉从丫头——傻大姐那里得知了,从此黛玉病情一日重似一日。到了宝钗出嫁那天,宝玉仍旧疯癫,于是长辈们骗宝玉说许黛玉给他(实际上是趁他神志不清,好蒙混过关);黛玉则将以前宝玉所赠诗稿烧毁。当迎亲的音乐响起时,黛玉已经仙逝了。如此才情俱佳奇女子就这样离开了人世,我觉得作者太狠心了。
自从宝玉娶了宝钗以来,家里一直风平浪静。但这种暴风雨前的平静是非常可怕的,越是平静,就越代表风雨会更加猛烈。这不,一百零五回,暴风雨终于来临了:锦衣军查抄宁国府。这一回里,我觉得最令人回味的是一张清单。以前的一百多回里,清单屡见不鲜,不是收租,就是送礼或收礼;这一次,却是查抄,看来同是清单,滋味却大不同。当然,出了这么大的事,必有人恐惧,这人便是贾府的权利,财力,罪恶的代表人物——凤姐。她怕自己的猫腻被抖落出来,居然晕了过去。
越往后看,坏事越多。虽然贾府内藏许多不光彩,但毕竟随这一干人“过”了一百多回,对贾府有了感情,一抄家,反觉得可惜了。再加上“金陵十二钗”又有两位离我们而去,倒有些伤心。伤心之余,我蓦地发现:其实高鹗在这一部分的描写还是精彩、成功的。
老师的评语是:嗯,看来读进去了!)

女儿除了读一些大部头的书,平时也读书报。家里10多年来一直订着一份晚报。《读者》、《特别关注》、《少年文艺》也是一期不落。这些读本,开拓着女儿的视野,让她的语文学习一直显得比较轻松。

 

【费用篇】
写这个章节完全是个小插曲——
昨天女儿在家无聊,清理初中3年的课本、教辅、练习试卷,找出了她的一个记载每天各科作业和一些临时缴费通知、注意事项的本子,这个本子从初1到初3,一页不少,工工整整。既然无聊,她就做了一次加法,把这3年交给学校的银子作了个比较精确的统计。
统计表明,3年交给学校的银子8100元。其中初1、初2分别交了1900元,可见大头在初3。
这些费用包括:学杂费。补课费。校服费(比较幸运仅仅只有3套)。春游秋游费。学农费。体检费。空调费。资料费。考试费。竞赛费。
因为我们没有参加军训,所以不含军训费,军训费大约300元。
因为初1那一年我们没有参加老师(家长出面组织的)在校外的培优,保守估计省去了1000元。
如果满打满算,初中3年一个孩子最多要花费9500元。
除去寒假暑假,9500元平均下来,大概摊到每天是10元。
这个帐应该算给孩子听:每天不管你进学校学了多少东西,老爸老妈就要为你投资10元钱,至于生活上的投入就更不用说了。
这个话也是要说给孩子听的:孩子,请珍惜每一分每一秒的学习时光吧,这每一分钱都是父母的血汗,挥霍不得啊!

 

[老师篇]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不管教科书怎么解释这个“师”,我自己的理解是:老师传道——教无字之书,授业——教有字之书,解惑——既解无字之书之惑,又解有字之书之惑。
在人们普遍感觉人心不古的今天,我固然不敢说,老师的道德指数在下降,但是,我也确实看到个别老师的贪婪指数在上升。一个好老师也许不会让所有的学生都取得优秀的成绩,但是一个不好的老师肯定会让所有的学生“砸锅”。于是知晓教育重要的家长,无不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有一群好老师为孩子指点他们年少而混沌的心。于是择校成为家长趋之若鹜的自觉行为。择校的背后实则是择师,所谓好学校是因为有好老师。
我女儿就读的学校是不是好学校,我无权也无力去评说,但是,我真切感受到的是,至少教我们孩子的老师都是好老师。
抽象而空洞的说他们好,当然很苍白无力。还是具体谈谈吧。
首先是他们的态度。态度决定一切。这话确实言之不谬。教我们孩子的老师,通过几次家长会(几乎所有的家长会都是我参加的),我感觉到老师对他们从事的职业充满热情,甚至是激情。那种热情不是可以伪装的,而是发自骨子里。
其次是他们的责任感。他们普遍对学生要求很严格,从课堂教学到批改作业,他们担当得起一丝不苟这个词!孩子点滴的缺点他们都及时矫正。记得第一次家长会,每个任课老师都把自己的手机号码留给了家长,这个细节当时就令我唏嘘不已。孩子的班主任更是负责有加。开学不久就利用休息时间,自己打的,一家一家地到每个学生家里去家访。为了避免家访时家长接待过于“热情”过于“隆重”,他家访之前首先跟孩子约法三章:不喝水,不吃水果,不吸烟。看看孩子的学习环境,向家长了解了解孩子成长的背景,听听家长对学校和老师的意见和建议,是他家访的全部目的。这样的老师当下确实不多见了。把孩子教给这样的老师,作为家长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
还有,就是这些老师的视野普遍比较开阔。他们讲师道,讲尊严,更讲人情味。孩子觉得在老师面前心理环境很宽松——女儿常常回家跟我们谈起老师与他们打成一片的趣事。一个让学生普遍热爱的老师,学生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听他(她)的课呢?!老师的这种人格魅力必然会促进教学相长。
我女儿的班主任是教语文的。他的2点做法尤其让我认同。一是每周让孩子在家写篇随笔,内容不限,字数有规定,不少于800字。二是每周让孩子在家写篇读书笔记。语文教学我虽外行,但是写作我还是略懂一二的,我觉得老师的这种方法确实善莫大焉,虽然孩子负担有所加重,但是对他们语文水平的提高很有效。
最后提一句,女儿学校在老师之间似乎存在着竞争机制,具体怎么考核的,我不清楚,但是我能够感受得到。
当然,孩子的成长,老师的作用固然很关键,但是,我个人认为,也没有必要夸大这种关键。因为各位家长不要忘记了,家长自己也是老师,而且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孩子在学校呆的时间再多也没有在家庭里呆的时间多。这就引出了我的后面要写的一篇[家长篇]。
[家长篇]应该是我思考最多下功夫最大的一篇帖子,我希望自己思考得尽量成熟些再娓娓道来。
ok,今天到这里,就到这里吧。

 

【习惯篇】

关于习惯这个话题,我曾经有个帖子,发在小学版,估计没有多少人注意,今天略作修改,在这里贴一次。

如果一个孩子学习成绩好学习能力强,不用问,这个孩子一定有着良好的学习习惯。反之,一个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学习能力不强,可能有很多原因,但是,学习习惯不好这一条是绝对跑不了的。

说句极端的话,家庭教育的全部精髓就是——千方百计去培养孩子好的学习习惯——这是千百万个事实反复证明了的。

很多家长都有了这样的意识,把家庭教育的着力点放在孩子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上。他们的困惑是:怎样培养孩子好的学习习惯?


首先我个人的体会是,好的学习习惯来自好的生活习惯。

从来没有什么单纯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是和生活习惯紧密相连的。培养孩子好的学习习惯应该从培养孩子好的生活习惯入手。我们很难相信,一个连吃饭都不规规矩矩坐着专注吃饭的孩子,会在学习过程中保持专注。一个连在生活中自己举手就可以做的事情却要依赖家长去完成的孩子,会在学习中展现他(她)的独立精神。也许我们培养孩子好的学习习惯是件很难的事情,但是我们培养孩子好的生活习惯却是一点都不难的。生活习惯培养好了学习习惯自然会走上正轨。

所以我认为,作为家长没有必要去刻意要求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应该这样应该那样,我们要做的事其实很简单:把生活中属于应该让孩子自己去做好的一些小事情让孩子独立去完成好。比如,我看见很多家长恨不得把饭咀嚼碎了再喂到孩子嘴里,你这样做,怎么能够指望孩子在学习上有毅力?孩子习惯不好责在家长而不在孩子,也就是通常说的,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的教育。

那么,要培养孩子哪些好的生活习惯呢?方方面面涉及比较广,最基本的几条应该是:
守时——比如,说了只玩1个小时,必须做到,不能讲条件,毛痞耍赖。
独立——比如,自己的事情尽量自己做,可以寻求一点帮助,但是不能有对外界帮助的依赖。
专注——比如,一次只做一件事情,吃饭就是吃饭,看电视就是看电视,不能交叉进行。
负责——孩子自己做错了事情必须受到应有的“惩罚”或“处罚”,这是他(她)必须要付出的成本,家长不能心慈手软搞下不为例。
谦虚——孩子在取得成绩的时候,家长的表扬和鼓励要适度,捧杀孩子比棒杀孩子更可怕。
爱心——让孩子学会感恩,学会同情,学会宽容。
自信——面对生活中的“第一次”,鼓励孩子勇敢去尝试,孩子的自信心更多的来自对挫折的体验,对困难的战胜,不要担心孩子会受到各种打击。继续罗列还有很多,把这些做到位了,我想应该也差不多了,呵呵。

再有,好的学习习惯来自计划性。

培养孩子做任何事情要有计划。计划分短期计划和长期计划。一旦目标确定,剩下的事情就是把目标进行分解,列出计划,白纸黑字。制定计划需要家长和孩子共同制定,而完成计划必须让孩子独立进行,家长则是一路监督,并适时给予一定建议。比如,孩子读一本书,计划几天读完?每天读几页?读完要不要写读后感?事先最好作个计划。计划应该是刚性的,一旦制定,应该最刻板地去执行。制定计划并完成计划的好处是:克服孩子对外界事物新的诱惑。完成计划真的是一个很不自在很痛苦的过程,但是,作为家长要想明白,让孩子经历痛苦是他们成长中必须要面对的。老话说的有: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再就是,好的学习习惯来自家长的示范。

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在家不看书不读报的家长,他的孩子会热爱学习。作为家长,哪怕是做样子也要在家坚持看点书读点报,这种示范会影响孩子,让孩子觉得读书是一件很有趣味的事情。

最后说点跟习惯养成有关的话题。

如果要想让孩子有好的生活习惯,继而有好的学习习惯,必须让孩子“远离”祖辈。个人认为,祖辈的过度溺爱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杀手。很多孩子不是毁于缺失爱,而是毁于祖辈给他(她)的爱实在是太多了!我们要知道,让孩子改掉一个坏习惯比培养一个好习惯要难得多,因此孩子最好不要让祖辈去带大。我女儿从小到大,一直是我们自己带,再苦再难我们不去找孩子的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因为曾经试过一次,老人带孩子对孩子的溺爱程度太可怕了。女儿小学一年级的暑假,让她到爷爷奶奶家玩了一周,结果一周后女儿像换了个人,浑身都是恶习:自私,冷漠,霸道,骄气……老人对孙辈的迁就,那是没有原则没有底线的:女儿曾经被允许一天可以吃6盒冰淇淋!!!——麦噶的,还吃不吃饭啊?

 

【家长篇】

【一】做一个懂孩子的家长
家长是什么?
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回答。
有人说:家长是一种职业。这是强调当家长是需要学习的,只有掌握了家长必知必会的知识,才能“持证”上岗。
有人说:家长是孩子的一面镜子。这是强调当家长要做好孩子的榜样。孩子正面的或者负面的表现,都可以溯源到家长身上。
而我说:有孩子的不是家长。爱孩子的不是家长。懂孩子的才是家长。我强调的是当家长的责任。
为什么有孩子的不是家长?有孩子的当然是家长,只是这种家长是由血缘决定的。这种“血缘型”的家长只停留在最原始的层面。
为什么爱孩子的不是家长?爱孩子的当然是家长,只是这种家长是由情感决定的。这种“情感型”的家长超越了原始的层面,但是还缺乏理性的注入。
只有懂孩子的才是真正的家长。他们深刻地知道,家长的责任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其子女实施教育和影响。家长根据自己的期望对孩子实施的这种影响,包括多种方式,比如,家庭环境、心理氛围、长辈语言等行为。而且它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行为——家长与孩子之间必须保持呼应。要获得呼应的效果,家长不懂孩子,双方缺乏足够的沟通,是无法很好完成的。所以,懂孩子——做“理性型”的家长——才是做家长的最高境界。

怎么样做到懂孩子?
老实说,我也在摸索之中,我们也许永远都无法做到懂孩子,但是我们至少可以向这种境界靠得近些再近些。
孩子进入初中阶段,当家长的都会明显感到,他们的自我意识在萌动。我的女儿也不例外。于是进入初中后,我对自己曾经扮演的角色进行一些转换,小学阶段当“保姆式”的家长多一些,进入初中后,我选择的是“朋友式”——不溺爱,不专制,不放纵,我尽量要求自己用平视的眼光看孩子。因为在家庭教育中,我从周围朋友同事身上,看到过3种教训。

一是溺爱。如果说在小学阶段家长溺爱孩子还情有可原的话,那么进入初中后家长必须“狠心肠”“硬手腕”,过度的溺爱培养出来的孩子就是自私、依赖的孩子,不会有什么出息的。我的一个同事那是相当溺爱孩子——特别是他老婆,唯儿子马首是瞻。他的儿子小学阶段学习很好,以相当不错的成绩考上了外校。进入初中后,孩子迷上电脑游戏,迷到什么程度呢?玩垮了2台电脑。别人的家长给孩子订阅的是《英语世界》之类的杂志,而他给孩子订阅的是《大众软件》——因为里面有游戏攻略。可想而知,初升高,考得一塌糊涂,然后就一蹶不振,最后就一事无成。种下去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

二是专制。家长喜欢大包大揽。孩子自己没有自由独立的空间,听凭家长的“一言堂”,专制型的家长不仅指父母采用打孩子的方式——如今打孩子的父母已经不多见了,更多的是指家长用“老子就是对的,你小子就得听我的”这样的态度对待孩子,严重一点说,这都可以说成是对孩子的一种心理摧残了——可悲的是,许多家长居然还意识不到!这样培养的孩子不是过于暴力,凡事喜欢暴力解决,就是过于顺从,听人呼来唤去,没有一点主见。

三是放纵。有的家长认为 “树大自然直”,一直对孩子听之任之,特别是孩子小学阶段成绩还不错,更强化了他们的这种认识。所以进入初中后,依然不加管理。有的家长确实是工作很忙,没有时间来管理孩子,虽然嘴上说的是孩子最重要,可是事到临头还是工作最重要。
正是有这么多前车之鉴,所以,我要求自己把家庭教育的重点放在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上。
今年中考,头天下午看考场,她自己去的,第2、3天考试,也是自己去自己回。我们家长该干什么依旧干什么。连考试期间的中午饭也是跟平常一样,女儿跟她母亲在家吃3菜1汤,我依旧在单位吃饭。

家长都知道考试不能够给孩子压力,可是一些家长从进入中考冲刺阶段开始,就有意无意营造了一种紧张气氛,又是制订食谱,又是叮咛嘱咐,从看考场开始,就夫妻双双出动,考试那2天更是又送又接,中途还在考场外等待,作为家长,你问过孩子没有,他(她)喜欢你们这样做吗?你们这样做除了暗示孩子“我们很在意你的这次人生第一次大考”,我看不会有其他好效果。这个似乎对孩子是一种很大的压力。也就是不懂孩子。不懂他(她)的心理,不懂他们的需求。我喜欢说极端的话:家长为孩子什么也不做,对孩子是一种灾难;家长为孩子做得太多,对孩子是一种更大的灾难。

 

【家长篇】
【二】做一个有职业素养的家长
如果我们承认家长是一种职业,那么做家长的必须要有职业精神。
由于家长这种职业从来就没有一个统一的社会意义的形而上的评价,所以不少人用自己的社会角色冲抵了(或者说代替了)家长角色。于是这样的情形屡见不鲜:在单位管理几百人甚至几千人,工作井井有条,领导当得无比有方,可是在家里却管教不好自己的一个孩子。还有更极端的例子是:本身就是老师,而且是教书很不错的老师,可是就是没有教好自己的孩子。

每个家长都是在一夜之间升格成为家长的。随着孩子的诞生,我们成为的家长还不是严格意义的家长,准确地说,我们只是孩子的父亲或者母亲。从父亲母亲到家长,这中间还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我们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自己也需要成长,我们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自己也需要学习。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吸收他人的经验,我们的家长职业素养才会不断积累,不断提高。就像这个家长论坛,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平台。在我个人看来,每位来这个论坛的家长在某种意义上其实都称得上是优秀的家长了。
家长的职业素养首先应该表现在帮助孩子树立人生的目标上。我个人一向认为:家长能够看多远,孩子就可以走多远。我这样说,不是在说家长对孩子的高要求,我是在说家长的见识。现实生活告诉我们,不少村妇居然培养了几个大学生甚至博士生,我想这个村妇的成功,肯定不是她自己有多么高的文化,但是,她一定是一个很有见识的人。她能够帮助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积极的人生目标,有这就足够了。剩下的学业上的事情交给学校和孩子自己去努力吧。
不少家长观念上都有个误区:对孩子的教育的内容几乎全部是围绕着学习内容,其他的教育内容不在家长对孩子教育的计划之列。家长必须清楚,我们的教育不是要让孩子只知道学习,即使你是教授,也不能把孩子的功课都教好,因为你只是熟知一门功课,并不能对孩子的各门功课都有能力来辅导,所以家长的主要责任不是在于帮助孩子补习知识,那些文化教育程度不高的家长完全没有必要担心和自卑,觉得自己帮不上孩子。家长在对孩子的学习方面更多是要孩子树立理想和培养学习兴趣,让孩子能够主动自觉去学习。
家长的职业素养应该表现在非权力影响力上。对成年人我们常常说,人跟人的差异大多是在8小时之外的兴趣取向决定的。对孩子何尝又不是呢?孩子在学校是同一个老师教,学的是一样的知识,最后的成绩却有霄壤之别,除了智力因素,更多的恐怕是非智力因素。对孩子非智力因素最大的影响无疑是家长,是家长的非权力影响力。家长的积极影响或消极影响都会立竿见影地在孩子身上表现出来。我身上就有一个故事。一年前的一天,我曾经批评女儿,学习要不怕困难,要有毅力。女儿一句话,啪!就把我推到了一个绝境,她说,哼,你要我有毅力,你自己怎么没有毅力?你要有毅力,就把烟戒了!我的个亲娘哟,戒烟对一个有20多年烟龄的我,该是个多大的难题啊。“没有问题,爸爸我戒!”我硬着头皮答应了他。从此,我在女儿能够看到我的所有时间里,再也没有当她的面公然燃过一支香烟。于是每天下班回家和每个周末,都是我很痛苦的时间。其实我也有虚伪的一面,我在单位上班,因为必要的应酬,我还是抽一点烟的——但是,在女儿能够看到我的所有时间里不抽烟,这已经是我能够做到的极限了。
我承认有些家长夫妻双双天天打麻将,孩子的学习仍然不错,但是如果他们不天天打麻将孩子的学习也许更出色。

家长的职业素养应该表现在科学地管教孩子上。现在处处都提科学发展观,家庭教育何尝又能够例外呢?所谓科学发展观无非是要遵循自然规律。因材施教就是遵循自然规律。在对待孩子的学习上,家长不能盲目攀比。家长给孩子设定的目标永远应该是——做他(她)能力范围内的最好。所有的目标都应该是他(她)跳一跳能够达到的目标。目标设置太高,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对待孩子的失利,家长要做的是鼓励而不是责怪。我们做家长的虚荣心跟孩子的健康成长相比,实在是一文不值的东西!

家长的职业素养还应该表现在内部的和谐一致上。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夫妻2人是肯定会出现分歧和不同意见的。有了分歧不可怕,但是当着孩子的面公开这种分歧那是比较可怕的。遇到分歧,我的做法是避开孩子,相互充分沟通,这种分歧毕竟是教育手段方面的分歧,不是大目标的分歧,应该比较容易沟通,继而达成共识。如果父母教育口径不一致,孩子就不知听谁的好,有的孩子可能还钻空子——谁的意见对自己有利,就听谁的。夫妻双方的教育没有形成合力,长期下去,孩子肯定发展的不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