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双达助留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内涵新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0 19:48:11

人民网 >> 理论 >>党建政法 >> 政治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内涵新解

赵   诚

2008年11月27日16:37   来源:《理论前沿》

 

[摘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特色”,主要指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特色。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本质上是向“够格”的社会主义社会逐步过渡。这条道路是一个不断探索的动态范畴,还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引领下继续开拓创新。

  [关键词]  社会主义;社会化;中国特色

  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中,社会主义主要有三层语义。其一,从思想理论的角度而言,社会主义指的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学说,是关于消灭阶级、消除三大差别、实现全人类解放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理论;其二,从实践斗争的角度而言,社会主义指的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在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开展革命斗争,推翻资本主义、建立新的社会制度的革命运动;其三,从社会形态的角度而言,社会主义指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灭亡之后必然要进入的新的社会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然不是社会主义上述三层语义的机械照搬,但体现着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追求。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解释,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这个矛盾在资本主义范畴内不可能得到解决,必然要发生无产阶级革命;在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之后,又必然过渡到一个取代资本主义的新的社会即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解决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一种在生产社会化基础上实现了生产资料占有社会化的社会。所谓生产资料占有社会化,意即生产资料由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占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绝不仅仅是一种表象的法制形式,而是包含和体现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各个方面,即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交换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分配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只有劳动者真正成为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的主人,并在这个过程中以平等身份互相交往,劳动者作为生产资料所有者的法律地位才具有实在的经济内容,才是真实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生产资料占有社会化的经济基础,意味着人民群众在物质生产和生活领域当家作主,这必然要求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上层建筑与其相适应。因此,社会主义的政治和文化,必然是比资本主义民主范围更广、程度更高的民主政治和民主文化。这种政治形态和文化形态,能够更好地尊重和保障人权,能够在尊重少数社会成员利益和意志的前提下更好地体现社会多数成员利益和意志,能够使社会成员拥有比资本主义更多、更实在的自由和权利,实现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的那种“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社会理想。当然,这个理想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实现程度还比较低,需要在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时候才能完全实现。可以说,马克思、恩格斯所预见的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新的社会形态,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社会主义社会,实质上就是在生产社会化基础上实现了生产资料占有社会化和上层建筑社会化的社会。

  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主要实行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基本政策:第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注重发展生产力,注重提高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化水平,将发展社会化生产力作为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根本前提和基础。第二,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逐步提高,相应地实行生产资料占有社会化即社会主义公有制。从我国现阶段的实践探索来看,股份制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注重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第三,与生产资料占有社会化的实践进程相适应,逐步建立既符合普世价值、又有利于在实践中操作和运行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从我国现阶段的实践探索来看,这种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根本形态,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第四,逐步发展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并借鉴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又能够继承中国传统文明有益精华的社会主义文化。其主要形态,就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四个方面辩证联系,不可分割,构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这就是我们要坚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从这四个方面基本政策的主体内容来看,明显地体现了在当代中国的客观历史条件下对“三个社会化”的不懈追求。具体而言,第一方面的基本政策是要实现生产社会化,第二方面的基本政策是要实现生产资料占有社会化,第三、四方面的基本政策是要实现上层建筑社会化。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中国化的科学社会主义。

  此外,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命题,邓小平主要是从“道路”的意义上来使用的。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邓小平首次提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走自己的道路”;在1992年,在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中,他进一步强调说:“我们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进”。从邓小平的这些经典论述,我们起码可以得出两点重要启示:其一,邓小平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中国特色”,主要指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特色,是指有中国特色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其二,既然邓小平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是指道路,那么,我们就不宜从目标和社会形态的意义上来理解和使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命题。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道路是相对于目标而言的,坚持道路是为了到达道路所指向、所归宿的目标。关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到达的目标,邓小平曾经有过很明确的表述。1987年,在一次会见外宾的谈话中,邓小平谈到:“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只有到了下世纪中叶,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才能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现在我们正在向这个路上走。”(《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25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这段话非常清楚地表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到达的目标,就是“够格”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走向“够格”的社会主义之路。

  党的十七大总结几十年来的实践经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作了比较明确的阐述。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可以说,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人民基本上就是沿着这条道路上走过来的。党的十七大所阐述的这条道路的上述内容,与向“够格”的社会主义逐步过渡、逐步接近的基本要求是完全相符合、相适应的。

  党的十七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本内涵的阐述具有明显的科学性和权威性,我们必须认真深入地学习领会并在实践中贯彻执行。但如前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走向“够格”的社会主义之路,仍然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在理论上不断研究。从一定意义上说,党的十七大所阐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是一个大体的方向和轮廓,还需要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揭示的客观规律不断丰富和发展。比如,我们所坚持的“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以坚持“以人为本”作为前提条件和根本目的,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题中应有之义。比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当然要由中国共产党来领导,但领导什么、怎样领导的问题很需要进行深层次的探讨。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含道路和理论体系两方面的根本内容,二者是有机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实践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又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和基本价值取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引领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作者单位:中共山西省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