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影忍者挠脚心图:认真研究新疆发展史、民族迁徙史和宗教演变史 深入开展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03:02:25
 
认真研究新疆发展史、民族迁徙史和宗教演变史 深入开展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   
来源:《中国柯尔克孜族》??发布时间:2006-7-23 19:44:17??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新疆历史概况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一部分。大量的考古资料证明,新石器时代的细石器文化遗址遍布新疆各地,它同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东北等地的细石器文化在制作石器的原料、加工技术、形状等方面都有共同的特征。新疆的细石器文化遗址中还出现了少量的彩陶,它们的形状、花纹、制作方法,都接近甘肃、青海一带的彩陶文化。这表明新疆与内地早就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成书于战国时代的《竹书纪年》、《山海经》、《穆天子传》等古代文献,对于秦朝以前新疆的历史传说和地理物产等方面的情况,都有不少记载。
公元前59年,汉朝在新疆设置西域都护府,行使对西域的管辖,新疆正式隶属于汉朝版图。都护府治所设在乌垒城(在现在的吉木萨尔境内)。管辖范围包括天山南麓、天山北麓和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乌孙地区、葱岭地区的无雷、费尔干纳盆地的大宛等。委派的官员除西域都护外,还有副校尉、戊己校尉、西域长史、宜禾都尉、伊吾司马等。西汉册封新疆的地方首领和颁发印绶的官员多达376人。汉武帝时代细君公主出嫁乌孙,汉武帝派了许多工匠到乌孙,在赤谷城建造了汉族风格的宫殿和房屋,乌孙、龟兹派人到内地学习汉文和汉朝的典章制度。于阗、高昌除了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外,还兼用汉语。西汉中央政府派往新疆出任都护的有郑吉等18人,东汉中央政府派往新疆出任都护的有陈睦等10余人。
东汉灭亡后,中国出现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统治北方的曹魏王朝在新疆的海头和高昌分别设立西域长史和戊己校尉。西晋建立后承袭曹魏王朝对新疆的管理。公元386年,鲜卑拓跋部建立北魏,并统一中国北方。公元448年,北魏在新疆设鄯善镇和焉耆镇,管理新疆一切事务。公元450年,车师向北魏真君皇帝报告灾情,真君皇帝下令开焉耆粮仓赈济灾民。此后100多年间,新疆的地方官吏全部由北魏、北周册封或派遣。
从公元6世纪中叶起,生活在阿尔泰山地区的突厥部开始强盛起来,逐步控制了漠北大草原和新疆地区。公元581年,隋朝建立。当年9月,突厥派使团到京城长安上表称臣,请求册封。隋大业年间,置西域校尉管理新疆。公元610年隋朝先后在新疆设立鄯善郡、且末郡、伊吾郡,加强了对新疆的管理。
公元618年,唐朝统一中国,公元624年,西突厥归服唐朝。公元640年唐朝置安西都护府于高昌。公元648年,天山南北、巴尔喀什湖以东的广大地区完全统一于唐朝中央政权之下。安西都护府由高昌迁到了龟兹。
公元702年,唐朝在庭州设立北庭都护府,管辖天山以北诸部。各级行政机构的主要官员由唐朝中央政府任命。唐朝推行节度使制以后,新疆置四镇节度使和伊西北庭节度使,与都护府并存。
唐朝以后,新疆出现了三个并列的政权,一是以高昌为中心的西州回鹘,亦称高昌,统辖范围包括吐鲁番盆地、天山北麓,西至库车一带;二是以和阗为中心的于阗王国;三是以巴拉沙衮和喀什噶尔为两个中心的喀喇汗王朝。喀喇汗王朝首领自称“桃花石汗”,把所统辖的地区称“下秦”,意为中国的一部分。
公元937年,契丹改国号为辽。公元960年,宋朝统一中原地区。中国内地形成了辽、宋对峙的局面。在此期间,辽王朝一度统辖天山南北。公元1125年,金灭辽。辽王朝皇族耶律大石在西域建立西辽。以楚河南岸的虎思斡儿朵为都城。
新疆与宋朝一直保持着政治上的隶属关系,于阗王曾向宋朝上书称臣,受到宋王朝的册封。
公元1209年至1218年,蒙古统一新疆,先是在高昌、和阗、喀什噶尔、叶尔羌、别失八里、阿里麻里设置达鲁花赤管辖各地。之后,成吉思汗又把征服的地方分给四个儿子。新疆的大部分地方为察合台的领地。高昌地区仍由蒙古册封的高昌亦都护继续管辖。蒙哥汗时期,蒙古又设立了别失八里和阿姆河两个行尚书省,管理新疆和中亚地区。元代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中,都有新疆的畏兀儿官吏。公元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后,加强了对新疆的管理。公元1280年设置北庭都护府。公元1281年在伊犁设阿力麻里元帅府,统领天山北路。公元1283年,分别在别失八里、喀喇火者设立宣慰司,统辖天山南北的军政事务。公元1286年,在别失八里设立元帅府,领天山南路。公元1368年明朝建立后,新疆继续由成吉思汗的次子察合台汗的后裔统治,其汗王驻别失八里。公元1391年,哈密归顺明朝。公元1404年,明朝册封哈密王帖木尔为忠顺王,赐金印。此后,又册封了别失八里王、亦力把里王、吐鲁番王、瓦剌王,并颁发了印信。
明朝中期,中亚河中地区陷入战乱。新疆出现三个割据政权。一是活动在天山北路的瓦剌蒙古部建立的准噶尔汗政权。二是天山南路的吐鲁番苏丹政权。三是喀什噶尔苏丹政权。这三个割据政权都承认明朝中央政权。
公元1513年底,喀什噶尔苏丹政权灭亡。公元1514年,赛依德在叶尔羌建立叶尔羌政权。公元1516年,吐鲁番苏丹政权臣服叶尔羌政权。
公元1644年清朝建立,公元1646年,吐鲁番苏丹向清朝遣使称臣、纳贡。公元1655年,叶尔羌汗王阿布杜拉与清朝建立联系。此后不久,清政府平定了准噶尔上层贵族叛乱和天山南路大小和卓的叛乱,重新统一了新疆。
公元1762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总统伊犁等处将军,驻惠远城,管理包括天山南北地区和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直到帕米尔等地的军政事务。伊犁将军之下,设有都统和参赞大臣、办事大臣、领队大臣等,分驻各地,管理各城镇的军事和行政事务。
行政管理方面,清政府在乌鲁木齐、巴里坤、吉木萨尔、奇台、阜康、呼图壁、玛纳斯等地实行同内地一样的州县制。在哈密、吐鲁番及土尔扈特、厄鲁特等蒙古各部实行世袭的扎萨克制。天山以南地区继续沿用原有的伯克制,地方官员由清朝中央政府任免、升调。
从公元1720年始,沙皇俄国不断沿额尔齐斯河和哈萨克草原南侵,逼近我国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广大地区,公元1831年侵占我国阿亚古斯。公元1847年非法建立了科帕尔堡,公元1854年侵占了我国的古尔班阿里玛图。19世纪60年代,沙俄的侵略魔爪已经伸到伊塞克湖以西,楚河上游地区。
公元1865年,在英国支持下,浩罕军官阿古柏挟持张格尔之子布素鲁克窜犯南疆,公元1871年,沙俄乘机强占我国伊犁。侵略者所到之处肆意烧杀掳掠,疯狂屠杀中国人民。公元1881年,清朝政府虽然收回了伊犁,但沙俄又强占我国7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公元1884年又强迫清政府签订界约,把魔爪伸进了帕米尔地区。此间,英帝国主义也参与了瓜分我国帕米尔地区的非法活动。20世纪初,俄、英帝国主义乘机加强对我新疆地区的侵略。
公元1882年,督办新疆军务的刘锦棠等人,上奏清中央政府,请求在新疆建省。1884年,清中央政府批准在新疆建省。
通过上述铁的历史事实的简述,我们已经十分清楚地知道,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们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从来没有和祖国分离过,中央政府从来没有间断对新疆的管理。境内外一小撮丧心病狂的民族分裂分子、宗教极端分子、暴力恐怖分子借老殖民主义者为侵略我国而编造的歪理邪说,编造了一套所谓的“东突”理论,鼓吹“东突厥斯坦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独立的国家”,真是荒唐至极。我们只要看看历史,一切都会明白。所以,我们的干部要学历史、讲历史,用新疆发展史教育广大群众了解历史,不要上当受骗,被坏人利用。
 
新疆古今民族简介
新疆地处欧亚大陆的孔道,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必经之地。新疆境内的中南部为塔里木流域的绿洲,水源充足,是农耕民族的沃土;北部为纵横的群山和草原,水草丰茂,气候适宜,是游牧民族驰骋的牧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成为古人类的发祥地之一。当地的土著原始居民早在17万年以前就在这里生息繁衍。东方中原和漠北草原的黄种人和西方印欧大陆的白种人早在史前已纷纷向这里迁徙,在这里创建家园。这就形成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人种、多民族杂居,共同发展的地区。
新疆除古老的土著民族外,以后东西方人种纷纷向这里迁徙。在史前迁入的有伊兰、塞种、月氏、羌、粟特、乌孙、匈奴等;汉以后迁入的坚昆、鲜卑、柔然、哒、高车、突厥、吐蕃、契丹、葛逻禄、样磨、处月、回鹘、黠戛斯、蒙古、汉人等。
1伊兰,伊兰人原为印欧语系的白种人,大约在史前已东迁新疆,主要分布于帕米尔群山之中和塔里木流域,在境内从事定居农业和游牧生产。伊兰人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文化较发达。唐以后又大批西迁,留在境内的部分与羌人融合,形成现代塔吉克人,部分融入维吾尔族。
2塞种,希腊、罗马人称其为“塞克”,波斯称为“赊迦”,印度称之为“释迦”,我国则称其为“塞人”或“塞种”。原为高加索人,大约在史前大量迁入中亚、新疆等地,到公元前6世纪,已遍布新疆,并完全控制了伊犁河流域。公元前117年,大月氏侵占其地,塞种大批向西南迁至帕米尔一带,并先后建立了塞王国(尉头)、疏勒、于阗及大宛、大夏、康居等地。留在新疆境内的后来多融入维吾尔族之中。
3月氏,月氏原居敦煌、祁连山一带,公元前174年因遭匈奴袭击而西迁伊犁河(塞地),公元前161年又遇乌孙袭击离开伊犁河塞地,西迁大夏,并建立政权。留居境内的后来融入其他民族之中。
4羌为我国西部最古老的民族,在史前,羌族已从凉州向西迁徙,进入塔里木盆地,然后继续西迁,遍布帕米尔高原,远至印度之西。汉以前部分羌人又沿昆仑山向东南迁徙,大部分迁入四川阿坝一带,形成现代之羌族,留居新疆帕米尔山区中的羌人融入塔吉克族,留居若羌一带的融入了现代维吾尔族之中。
5粟特,又称“粟戈”、“窣利”,居阿姆河下游,魏晋时期摆脱大夏、月氏的统治,建立粟特。粟特作为一个部族未进入新疆,但粟特商人从丝路开通以来,一直是丝绸之路上最活跃的人,成批粟特商人曾长期在新疆特别是塔里木流域活动。唐时曾称粟特人为“昭武九姓胡商”,在唐都长安有较大影响。粟特人文化较高,有语言文字,其文字曾为漠北和新疆不少民族所借用。粟特人后来形成了现代乌孜别克族,也有一些粟特商人融入现代维吾尔等民族之中,对新疆社会经济和文化特别是商贸事业影响极大。
6乌孙始居祁连、敦煌一带,与月氏为邻,公元前161年前后,乌孙西击大月氏,占据了伊犁河、楚河流域,成为伊犁河谷的常住居民。乌孙长期在新疆北部草原游牧,西部与康居相接。乌孙早在汉代就与中原发生着频繁的友好往来,在文化、经济上受中原影响极深,本身也发展极快,成为长期定居新疆的强大部族。乌孙部后来融合康居等部,形成现代哈萨克族。
7匈奴,匈奴史前为漠北高原的一大游牧部族,从秦汉时期,逐渐向西扩张,遂控制了广大新疆地区,公元前60年统治新疆的匈奴日逐王先贤掸归汉,新疆正式划入我国版图。匈奴曾长期侵扰中原,并与汉中央政府争夺新疆。公元87年前后,丁零、坚昆等部配合汉王朝大破匈奴,匈奴举部西迁,大部分远徙欧洲,也有部分留居新疆,如公元4~5世纪归于西晋王朝的“狯胡”,就是匈奴的一支,南北朝时期在西域建立哒国的哒,据说也是匈奴的一支。留居漠北和新疆的匈奴人后来大多融入蒙古人之中。匈奴为夏后氏之苗裔,语为阿尔泰语系,其文字则多用汉文。
8鲜卑,鲜卑为我国漠北的游牧民族,大约公元4世纪前后兴起,建立北魏政权,同时向西扩张,占领河西、阴山,直至天山北部草原。鲜卑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鲜卑语支的民族,使用汉文。
9柔然,继鲜卑之后柔然在漠北迅速崛起,大约公元6世纪初,柔然西扩,不仅占领了天山北部的大部分牧场,而且占领天山南路的高昌、焉耆、于阗等地直至帕米尔山中。柔然与高车、哒部长期在塔里木流域争夺土地和牧场,6世纪50年代为突厥所灭。
10哒,哒亦为漠北之游牧民族,曾被称作“白匈奴”或“滑”,为匈奴之后。大约在晋代西迁新疆,南北朝时期与高车、柔然在塔里木流域反复争夺,后被突厥所灭。
11高车又称敕勒,为古代之丁零。高车在新疆主要活动范围为新疆北部的草原,其势力一度曾控制了高昌地区,并与柔然、哒长期展开了拉锯式的争夺。公元6世纪末为突厥所灭。高车无文字,但却留下了举世闻名的不朽民歌《敕勒歌》。
12突厥,突厥是继匈奴之后,在中国西北出现的一个影响最大的部落集团。突厥的族属说法各异,但一般认为是出自铁勒,为古代的丁零人。在突厥文《阙特勤碑》中,突厥人也自称为“九姓乌护”,亦即铁勒。突厥在柔然强盛时期曾在阿尔泰山为柔然部做锻奴。在柔然部向外扩张之时,突厥悄然兴起。大约在公元6世纪时建立突厥汗国,同时向西扩张,其势力很快就遍及中亚和天山南北,成为西域的统治者,整个隋朝时期,西域一直在突厥的统治之下。直到唐统一西域之后,才逐步结束了突厥对新疆的统治。大约在公元8世纪中,大部分突厥人西迁至今土耳其一带,仅有小部分仍留在新疆,逐步融入其他民族之中,突厥对新疆社会历史及民族文化,均有一定影响。但突厥作为一个古代民族早在1 000多年前就在中国消失了,我国现代民族中更无突厥族这个名称。
13吐蕃,吐蕃是成长于西藏地区的一个古代民族。大约公元7世纪末,吐蕃兴起,并不断北侵,曾占领新疆塔里木盆地及北部草原,与唐在塔里木流域进行了长达200年的争夺,直到公元9世纪40年代,吐蕃势力才逐步退回昆仑山之南,结束了对新疆的控制。
14葛逻禄,又称“割禄”、“葛录”等,原为铁勒部中高车一族。大约公元8世纪前后,脱离回鹘的统治,由阿尔泰山向西南迁徙,曾先后占领北庭、碎叶、怛拉斯及喀什噶尔以北的大片地区,并建立葛禄国。公元9世纪,又与回鹘、样磨、处月等部共建喀喇汗政权。其居民后来融入维吾尔族之中。
15回鹘原为漠北游牧民族,其族属为早期的丁零,后为高车部,曾被称作袁纥、乌护(或称九姓乌古斯)。居色楞格、鄂尔浑、土拉三河之间。突厥灭亡后,回鹘在漠北兴起,公元840年为黠戛斯所灭;回鹘汗国亡,其部纷纷外迁,一支迁葱岭,称葱岭西回鹘;一支迁高昌,称高昌回鹘,其余南迁,融入汉族之中。分布中亚和喀什噶尔的回鹘与当地葛逻禄、样磨、处月等部共建喀喇汗地方政权,同时逐步与塔里木流域土著融合,形成现代维吾尔族,成为塔里木流域主要的农耕民族。
16黠戛斯,其源为漠北的坚昆,曾被称作“鬲昆”、“隔昆”、“纥骨”、“护骨、契骨”等。原居叶尼塞河上游一带,曾先后受匈奴、突厥、回鹘等部统治。公元840年大破回鹘,迫使回鹘向西迁徙,此时部分黠戛斯即尾随回鹘之后,向西迁徙,曾占有北庭、安西一带,后大部分留居天山南部的托什干河谷一带游牧。在此之前的汉代,已有部分坚昆人随匈奴迁居此地。黠戛斯后来逐步形成现代柯尔克孜族。
17汉人,汉人西迁新疆的记载,最早见于《穆天子传》,称:周代居住在帕米尔高原上的赤乌人,便是从陕西周地西迁的姬姓或姜姓汉人。《山海经·大荒西经》也记载了我国种植业的始祖后稷曾在新疆播种百谷,发展种植业生产的故事,并称,居住在帕米尔高原河谷之中的是中原迁来的姬姓汉人。汉对新疆行使主权以后的2 000年间,迁入新疆的汉族就更多。古代新疆的汉族人除部分返回中原外,大多融入当地其他民族之中。作为汉民族世居新疆者,大约是元明之后的事,从清代开始逾多。
另外,新疆境内的古代民族还有样磨、处月、契丹以及蒙古、回族、锡伯、满族等,有的将在现代民族中简述。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曾经过几次很大的民族融合,极大地推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使本民族更加强大。新疆的各民族同样经历了几次融合的阶段,并在融合中得到发展和壮大。
新疆地域辽阔,人口稀少,历史上不仅地区的开发建设仅靠当地少数土著,是难以进行的,就是当地土著民族本身的发展,也是需要注入新鲜血液;另一方面,新疆周围包括我国中原、漠北和西亚印度半岛、伊朗高原等地区,其农耕部族和游牧部族人口的快速发展,都在利用各种手段和形式,纷纷向新疆迁徙,以求在这块沃土上发展壮大自己。特别是漠北的游牧诸部,历史上向新疆迁徙的势头极猛,有和平迁徙,也有战争扩张。迁徙到新疆的各部族,大都在经过长期的发展之后,与当地其他民族融合形成新的民族,或融入其他民族之中。正是这种迁徙和融合,造就了新疆文明史上的显赫和辉煌,唱出新疆史上惊天的战歌,写下了西域史上动地的诗章。更重要的还是,在这种民族大迁徙和融合中,发展壮大了各民族,增加了人口,提高了民族素质。
纵观新疆各民族的历史,大都是在大迁徙和大融合中成长壮大和发展的,迁徙和融合贯穿于各民族整个发展史之中。
新疆民族的迁徙和融合,首先是东西方黄种人和白种人的迁入和融合,其次是漠北的游牧民族和中原的农耕民族的迁入和融合,这种不同人种、不同文化民族的大迁徙和大融合,改变了单一的人种和民族成分,增强了民族体质,提高了民族素质,促进了民族的发展。这一点,在古代回鹘,现代维吾尔民族中表现极为突出。回鹘早在漠北之时,就是一个强大的联合体,有九姓回鹘和十姓回鹘之称。公元9世纪离散之后,分几路迁徙,其中大部南迁,融入了汉民族之中,成为农耕民族。迁入甘肃境内的一支称甘州回鹘,后来与当地居民融合,发展而成现代民族裕固族;迁入新疆的因居住不同地域而称葱岭西回鹘、西州回鹘、高昌回鹘或称龟兹回鹘,他们后来多和当地土著和先期迁入的其他部族融合而形成现代维吾尔族。特别是回鹘迁入新疆之后,在与当地土著的融合之中,发生了十分巨大的变化:一是融入了白种人的血统;二是由游牧生活改为定居农耕生活;三是统一了当地纷杂的语言和文字,使民族的经济、文化得到了快速发展。另外,西迁塔里木盆地的回鹘还融入了大量粟特人,改变了漠北回鹘不经商的习俗,成为商贸事业十分活跃的民族。新疆其他古代民族也都是在迁徙和融合之中成长壮大并发展的。
新疆现代民族简介
新疆进入近现代以后,仍然是多民族聚居杂处,共同生活的地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时,新疆有汉、维吾尔、哈萨克、回、蒙古、柯尔克孜、锡伯、塔吉克、乌孜别克、满、达斡尔、塔塔尔、俄罗斯等13个民族。
1维吾尔族“维吾尔”系突厥语,意为“联合”,主要是由西迁的回鹘部与当地的土著融合而形成的,这两支都有十分悠久的历史。漠北回鹘原为游牧民族,其源可上溯到汉以前的“丁零”,以后又称“铁勒”、“敕勒”、“高车”、“袁纥”、“回纥”。新疆塔里木流域的土著,在唐代统称为“西胡”,原为各绿洲上一些互不统辖的部族,主要有汉以前在于阗、疏勒、龟兹、高昌等绿洲定居的土著,还有汉以前迁入的伊兰、羌、塞种、月氏,以及后来迁入的匈奴、柔然、鲜卑、葛逻禄、样磨、处月等部。西胡人以农耕为主,畜牧业也较发达,是我国西部文明程度较高的民族,其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对中原文化影响很大,更成为我国西部艺术和西域文明的代表。著名的文学巨著《突厥语大辞典》和《福乐智慧》,便是西迁回鹘文化繁荣后的产物。另外在现代维吾尔形成过程中,还有大批古代蒙古人的参与。在蒙古统治时期,有近20万蒙古人在秃黑鲁帖木儿强制下信仰了伊斯兰教,这部分人起初称“蒙古—畏兀儿人”,简称“蒙兀儿人”,后来逐步形成现代维吾尔族。
2哈萨克族“哈萨克”系突厥语,意为“白天鹅”,主要由乌孙和康居两大古代民族融合而成,同时也融入了部分月氏、塞种、葛逻禄、突厥、回鹘、哈喇契丹、克烈、乃蛮、钦察等人。哈萨克族是新疆人口较多的游牧民族,但是到了19世纪由于中俄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将我国新疆北部大片土地划归俄国,根据“人随地归”的划界原则,我国大部分哈萨克族人被划入俄国,留在我国的哈萨克族仅剩几十万人。
3蒙古族,蒙古族为我国北方强大的游牧部族,现代新疆的蒙古族主要为西蒙古族,也称“卫拉特”、“厄鲁特”、“额鲁特”等,为明代的瓦剌蒙古。西蒙古主要由准噶尔、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和硕特四部组成,称卫拉特四部。我国著名的三大史诗之一的《江格尔》,即是西蒙古人民献给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4回族,现代回族即为古代的“回回”,其源为宋代的“蕃客”,即在我国定居的阿拉伯和波斯商人。新疆境内的回族一是成吉思汗西征时从中亚、西亚带回的大批伊斯兰教徒,被称为“色目人”,分布在新疆各地。另一部分是近现代由陕、甘、青等省迁入的回族。
5柯尔克孜族原为我国漠北的游牧民族,历史上曾多次西迁,迁入新疆境内。其源可上溯到汉以前的坚昆,以后曾被称作黠戛斯、吉利吉斯等。大约17~18世纪,因沙俄北扩,侵入叶尼塞柯尔克孜故地,柯尔克孜被迫举部西迁,在天山、帕米尔一带融合旧部,形成现代民族柯尔克孜族。19世纪中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我国大批柯尔克孜族划入俄国,当时留居新疆境内的柯尔克孜族仅为二十分之一。
6锡伯族,锡伯族为古代鲜卑族之后,“锡伯”即为“鲜卑”之音转,曾被称作“须卜”、“室韦”、“失比”、“席伯”等。原居我国东北。新疆境内的锡伯族是清代乾隆年间为了巩固西北边疆的需要从东北迁4 000余名锡伯官兵,携家带口,至伊犁一带屯垦戍边的,现多聚居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
7塔吉克族,塔吉克族居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为古代东方的黄种人羌人与西方的白种人伊兰人融合而成,是帕米尔高原上最古老的民族。关于其族源,在境内有“汉日天种”的传说,证明塔吉克族是中原的汉人与西地波斯人融合而成,历史上曾被称作“朅盘陀人”、“色勒库尔人”等。
8乌孜别克族,乌孜别克族是古代粟特人的后裔,居安集延、撒马尔罕等地。新疆的乌孜别克族是从中亚迁入的,主要为商人,也有一些首饰、乐器制造等手工艺人,多分散居于新疆各地。
9满族,满族居东北,史称“肃慎”、“女真”等。新疆的满族多为清代调入南北疆驻防的八旗兵丁的后裔。
10达斡尔族,达斡尔世居我国东北,主要为狩猎的民族。新疆的达斡尔族主要是清代调入伊犁一带驻防的索伦营官兵的后裔。
11塔塔尔族,塔塔尔为古代蒙古一部,又称“鞑靼”,现居俄国。新疆的塔塔尔族主要是19世纪初从俄国的喀山、斋桑等地迁入的。
12俄罗斯族,新疆的俄罗斯族主要是18世纪以后从俄国迁入的,尤以俄国“十月革命”前后居多,因其中一部分人是中国人与俄国人结婚后迁入新疆居住,曾被称作“归化人”,解放后才正式定名为俄罗斯族。
我们常说的新疆有13个民族,这是指在50年代初国家进行民族识别时,新疆境内有13个常住民族。这13个民族在当时人口最少的俄罗斯族,有2 000余人。
常住民族既散居杂处,又有一定的聚落而聚居。这就是说,民族是一个群体,这个群体是由一个个人组成的,但一个人又不能代表一个民族。为此我们说的民族迁徙,便是群体的迁徙,民族的发展,便是群体的发展,民族的消亡,便是群体的消亡。因此,在民族识别之后,迁入境内的未能形成群体的其他民族,则不能称为新疆的常住民族。否则,如果境内迁入某一个其他民族的人口,我们就说境内增加了一个民族,如果这一个或几个人离开境内,我们就说一个民族在境内消失了,这是极不合适的。近年来一些地区往往以人口统计表上的民族成分来表述境内常住民族,这是极不严肃的。对一个地区现代民族的发展,要历史地看,首先一个地区的现代民族大多是长期居住在这里的,在古代民族基础上形成的,其次则是在历史上成批迁入的。另外,则是作为一个群体在这里生息繁衍的。
新疆现代民族是在不断走向繁荣,走向进步,这种发展的基础,则是各民族的团结互助,互相支持,共同奋斗。民族的融合和分化、发展或消亡,是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地进行着,而且这种变化主要是来自民族本身,这一点新疆各民族的发展史,新疆现代民族的形成,已充分予以证明。
新疆各现代民族,至今仍然是聚居杂处。共同发展、共同进步,是各民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党的民族政策,为各民族这一美好的愿望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各族人民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开发建设保卫新疆这个各民族美好的家园,同时也在共同努力奋斗之中,走向共同的繁荣昌盛和进步。
新疆宗教演变情况
江总书记在视察新疆工作时强调:“要系统研究和正确宣传新疆发展的历史,包括民族发展和宗教演变的历史。”众所周知,宗教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它有着非常深刻的自然根源、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了解宗教、解决好宗教问题,对我们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进行现代化建设非常重要。我们了解新疆宗教演变史,就是为了肃清民族分裂势力散布的歪曲、杜撰新疆宗教演变史的谬论,就是为了肃清这些谬论在群众中的恶劣影响。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和多宗教信仰长期并存的地区。新疆的宗教信仰几经改宗,几经演变,使新疆各民族的宗教信仰错综复杂,特别是几个宗教在同一时期并存,有时甚至是同一民族、同一地区同时并存多种宗教,有时是几个民族同信一种宗教,一些宗教之间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又有一些宗教之间互相排斥、互相争斗,这就不仅造成了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的百家争鸣,五彩缤纷,同时也酿成了社会政治中的刀光剑影,流血牺牲。
早在西汉以前,新疆地区即由原始的自然崇拜,逐步发展为原始宗教萨满教。汉以后萨满教与佛教长期共存,长达2 000多年,至今仍有部分居民信仰萨满教和佛教。隋唐时代,景教(基督教,聂斯脱利派)传入,并长期流行,与其他宗教并存约1 000余年。公元10世纪初,伊斯兰教传入,又长期与其他宗教并存近千年。祆教、摩尼教、道教、天主教、喇嘛教、东正教也先后传入新疆,与其他宗教并存。虽然伊斯兰教排斥异教,甚至以武力消灭异教,但是始终也未能改变新疆多种宗教信仰并存的局面。至今在新疆仍然有8种宗教并存,它们是,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天主教、东正教、萨满教、道教。
新疆地区的宗教,多属外来宗教,主要是从中亚、西亚传入,也有从蒙古草原和中原地区传入的。各宗教在传播和流行中,有着漫长的历史及复杂的演变,有的是几经起伏和兴衰。随着民族的迁徙和各民族信仰的几经改宗,一些宗教发展了,也有一些宗教退出了新疆的历史舞台或消失了。现将各宗教传入新疆的历史及其演变情况简述如下。
(一)原始宗教
早在汉代以前,新疆地区的先民们便普遍信仰原始宗教。原始宗教主要为自然崇拜、动植物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生殖崇拜等。由自然崇拜到祖先崇拜、生殖崇拜,是人类认识的一大飞跃,说明人类已经逐步认识了自身的力量和作用,开始认识到依靠自身的力量改造社会,发展自己,从而产生了奋斗精神。原始宗教虽未产生明确的教义和宗教组织及教职人员,但对于人类来说,这种信仰影响根深蒂固,十分深远而长久,一些古老的原始崇拜,直至今日仍然在新疆各族人民中有一定影响,如对日月星辰、山水树木以及祖先的崇拜在新疆大多数民族中依然存在,在游牧民族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二)萨满教
萨满教也译作删蛮教、萨曼教等,形成于原始宗教晚期,在新疆流行时间最长。早在公元3世纪已广泛流行,直至今日部分柯尔克孜及达斡尔、锡伯族仍信萨满教。“萨满教”是我国东北的满—通古斯语的音译,即“巫”的意思。萨满教认为世界分为三层:“天堂”为上界,诸神所居;地面为中界,人类所居;“地狱”为下界,鬼魔所居。萨满为神的使者,可来往与人神之间,可为人驱邪治病。
萨满教对新疆各族人民的意识形态和社会生活均有十分深远的影响,至今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蒙古、锡伯等民族的习俗中,仍保留了很多萨满教的遗俗,如维吾尔族中的“皮尔洪”(巫师)、“达汗”(巫医),柯尔克孜族中的“巴克西”(巫者)等,即源于萨满教的“萨满”。其万物有灵的宗教思想,至今在新疆各族群众中仍有影响,特别是维吾尔族群众在欢度“古尔邦”节集会时跳的大型群舞萨满舞,即是萨满教的遗俗。
(三)佛教
佛教于公元前6世纪产生于天竺(印度),公元1世纪前后,由克什米尔传入于阗,由大月氏、康居传入疏勒,以后即迅速在新疆各地广为传播。公元1世纪新疆各地的佛教已很兴隆,4~5世纪在天山南部的各绿洲进入了全盛时期。已形成于阗、龟兹、高昌、疏勒等几个活动中心。公元5世纪法显大和尚西行求法到于阗时,见到“其国丰乐,人民殷盛,尽皆奉法,以法乐相娱;僧众数万人,多大乘”。于阗国有14座大型佛寺,小佛寺难以计数,每年佛的生日时,要举行盛大的“行像”仪式:以彩车载佛像巡行城内,在佛像临近城门时,王要脱帽易服,赤脚徒步,捧香相迎,王妃和宫女在城楼上向下散花,气氛庄严、隆重、热烈。《晋书·龟兹传》称:“龟兹城其城三重,中有佛塔寺庙千所。”唐代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称:龟兹“伽蓝百余所,僧徒五千余人,习小乘教说一切有部”;称高昌“伽蓝虽少,亦有数千”,称疏勒“谆信佛法,勤营福利。伽蓝百十所,僧徒千人”。可见当时佛教之盛。
佛教在新疆的流传分为三个时期:早期为公元1世纪从印度传入,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是佛教多为当地土著民族所接受。其佛教文化带有明显的古印度文化特点:其洞窟造像多为健陀罗特点,阿图什市的三仙洞,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佛塔多为上圆柱形,下方墩形的古印度佛塔的特点,阿图什市库木沙克的“莫尔墩佛塔”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中期为隋唐至宋元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西域的佛教文化东传中原之后,汇入了中原汉文化的精华,并西传新疆,同时漠北汇入草原文化特点的佛教文化也纷纷西传新疆,在新疆的绿洲上特别是高昌地区,形成了新疆佛教新的辉煌时期。这一时期的佛寺、佛殿、佛窟造型特点明显地汇入了中原文化的特色,如唐代武则天通令全国建造大云寺佛寺,在新疆就修建了疏勒大云寺、龟兹大云寺和碎叶大云寺;唐中宗李显通令全国建造龙兴寺,在新疆又建造了于阗龙兴寺和北庭龙兴寺等。这些寺庙建造从寺名到建造风格,都融入了明显的中原文化的特色,以后建造的佛塔也多为中原造型特点的方型或六角型的砖尖塔或木尖塔。晚期为13世纪以后至今,主要是内地汉人将中原的佛教带入新疆。佛教文化的特点是推崇偶像崇拜、注重声乐和造型艺术,因此在新疆境内留下了十几处佛窟,以及古文字的经卷,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新疆佛教声乐艺术东传,不仅丰富了中原的音乐文化,而且为我国音乐史上增添了异彩。
 (四)祆教
祆教,即琐罗亚斯德教,又称火祆教、火教、拜火教。大约公元4~5世纪由波斯(今伊朗)传入新疆,在新疆流行了近千年后消失。据《魏书》、《梁书》、《新唐书》、《旧唐书》、《宋会要》等史书记载,在疏勒、于阗、焉耆、高昌等地都有祆教流行。祆教主要倡导善恶二元论:认为善神代表光明、真理、善智,恶神代表黑暗、虚伪、恶逆与愚昧,且善恶在不断地斗争之中。火代表了光明,为善之本,也代表了善神,因而要崇拜火和日月星辰。祆教的“祆”字,是我国专为琐罗亚斯德教的名字造的汉字,取“天”、“神”合一之意,为天神的省写。祆教之遗俗在今柯尔克孜等民族中还可见到。
(五)摩尼教
摩尼教又称明教、明门等。大约在唐代由波斯传入新疆塔里木流域,部分土著改宗摩尼教。宋太平兴国年间,王延德出使高昌,曾见有摩尼师持法。摩尼教是一种混合宗教,在教义上遍取各家之长。如其主要理论学说之明、暗二元论即取自祆教的善、恶二元论。教徒之不茹荤、不饮酒的素食习惯,即取之于佛教教规。
(六)景教
景教为基督教中的聂斯脱利派。大约在公元7~8世纪前后,由粟特人将景教带入塔里木流域。即有部分居民信奉了景教。9世纪回鹘西迁之后,也有部分回鹘人改宗景教。景教在新疆流行千余年,对当地居民文化艺术、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方面均有一定的影响。《马可波罗游记》中载,新疆到处都有景教教堂。13世纪元朝帖木尔下令屠杀景教徒,强使改宗伊斯兰教,景教才在新疆消失。
(七)道教
道教大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由中原地区传入新疆。到了唐代由于李氏王朝的推崇,在新疆也建有不少道观,道教至今依然在部分群众中流行。
(八)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在我国曾被称作回教、清真教、天方教等,大约是公元10世纪由波斯传入新疆,虽然时间不长,但信奉的民族和教徒较多。至今在新疆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共7个,有教徒几百万人。
“伊斯兰”是阿拉伯语,原意为“顺服”,指教民必须顺服唯一的神——安拉的旨意。其教徒通称“穆斯林”,原意为“顺服者”,即顺服于安拉旨意的人。伊斯兰教于7世纪由阿拉伯人穆罕默德创建,其教义主要有一神论,认为宇宙只有安拉一个真主,再无他神;平等观,认为穆斯林一律平等,皆为兄弟;敬主教论,认为尽人有“五典”(夫妇、父子、兄弟、君臣、朋友),合天有“五功”(念、礼、斋、课、朝)。所谓“念”是教徒要相信真主,经常念经祈祷;“礼”即教徒要面向麦加礼拜,每日五次,每周五聚会(“主麻”)及每年两次会礼“开斋节”和“宰牲节”,“斋”就是斋戒,也叫“封斋”、“把斋”,即每年伊斯兰教9月,教徒每天从黎明到日落要戒除饮食和房事;“课”即天课扎卡特,凡教徒在资产达到一定数量时,每年必须按规定的利率缴纳天课;“朝”即朝觐,凡有条件的教徒,生平至少要去麦加朝觐一次。
伊斯兰教从公元10世纪前后传入新疆地区,其传播演变大约经历了4个时期:
110~12世纪喀喇汗王朝的武力传播伊斯兰教时期:公元10世纪初,喀喇汗王朝第二代大汗巴泽尔的儿子沙土克在阿图什接受了伊斯兰教,并秘密发展教民,扩大势力。公元915年,沙土克依靠教民的力量推翻了其叔父在喀什噶尔的统治,登上了喀喇汗王朝的汗位,宣布他的教名为阿不达勒·克里木,王号为苏里堂·沙土克·波格拉汗,并宣布以教治国,同时采取以武力传教的方式由阿图什向外扩张。公元942年沙土克率教民发动了对巴拉沙衮大汗巴泽尔的战争。这次战争中受到佛教徒的顽强抵抗,双方伤亡惨重,未见胜负,沙土克攻城不下,只好退回喀什噶尔,公元966年,沙土克的儿子木沙·本·阿尔斯兰汗进军巴拉沙衮,灭长支大可汗,自称大可汗。这一军事行动使20万帐突厥人皈依了伊斯兰教,使汗国进一步伊斯兰化。
占领巴拉沙衮之后,喀喇汗王朝的进攻重点为佛教中心于阗(今和田)。木沙·本就是在进攻于闻的战争中战死。公元998年,木沙·本的儿子,喀喇汗王朝第五代大汗阿不勒哈三·阿里·本·木沙与其父亲一样,在进攻于阗的战斗中战死于英吉沙东南。伊斯兰教的武力传播和扩张,遭到了于阗佛教徒的顽强抵抗,双方相持近100余年,直到11世纪中叶,喀喇汗王朝才最终征服于阗,于阗居民大部分改信伊斯兰教。
于阗被占后,伊斯兰教继续东扩,但也仅限于阿克苏、且末、若羌一带。而对于佛教活动的中心龟兹、高昌,喀喇汗王朝虽多次攻击,但总未能取胜。在这里,伊斯兰教与佛教对峙的局面维持了数百年。直到公元13世纪初,伊斯兰教的推进也只停留在塔里木盆地南沿一带。
214~15世纪为东察合台汗国蒙古统治者强制推行伊斯兰教时期:元朝时期,蒙古统治者对宗教采取了兼容并蓄,不干涉信仰自由的宽容政策,新疆境内出现了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各教共存、和平传教的时期。到了14世纪之初,察合台汗国的统治者秃黑鲁帖木儿汗皈依伊斯兰教。在他的强制下,有16万蒙古人皈依了伊斯兰教。但是在整个蒙古统治时期,伊斯兰教在新疆的传播地域仍很有限,14世纪时,塔城、阿勒泰地区居民信奉伊斯兰教。15世纪时,吐鲁番盆地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哈密地区直至16世纪初伊斯兰教才取得统治地位。但直到此时,伊斯兰教也不是新疆的唯一宗教,15世纪以后伊犁等地还有景教和佛教徒。明清之际,蒙古全民族接受了藏传佛教喇嘛教,和伊斯兰教并存,成为新疆地区的两大宗教势力。
316~17世纪为伊斯兰教在哈萨克、柯尔克孜族中的传播时期:哈萨克族虽然在8世纪已有部分人接受伊斯兰教,但伊斯兰教在哈萨克人中传播极慢,直到16世纪伊斯兰教才成为全民信仰的宗教。柯尔克孜族在10世纪前后也有少部分人接受伊斯兰教,但是直到17世纪以后,叶尼塞柯尔克孜举部西迁,才逐步皈依伊斯兰教。
417~18世纪和卓统治时期:17~18世纪和卓统治时期的伊斯兰教,是新疆伊斯兰教历史上最黑暗、最残酷、最混乱时期。这一时期的特点一是政教合一;二是苏菲主义蔓延,不能容忍一切非苏菲主义的思想和文化;三是形成了以和卓为最高首领的集政教及一切大权于一身的极权势力。这一时期,所谓的伊斯兰教“圣裔”们,纷纷以和卓身份染指政教界,企图左右形势,统治教民,甚至一些外国侵略者,也以“和卓”身份进入塔里木流域,操纵教民,制造分裂叛乱活动,造成南疆社会长期动乱,社会停滞不前,也是今日民族分裂主义势力分裂祖国的历史根源。
九)藏传佛教(喇嘛教)
藏传佛教主要为我国藏族、蒙古族人民信仰的宗教。大约于元朝建立前后传入新疆蒙古族地区,到明朝后期成为蒙古族全民信仰的宗教。藏传佛教在新疆发展较快,成为新疆的一大宗教势力,主要流行于北疆的博尔塔拉和南疆的巴音郭楞等地。
(十)东正教
东正教为俄罗斯族人民信仰的宗教。东正教传入新疆大约是在18世纪后期,主要是随俄罗斯族迁居我国而带入,流行于伊犁、塔城、阿勒泰、乌鲁木齐等地。信教人数不多。
(十一)基督教
作为基督教的聂斯脱利派(景教),早在8世纪前后传入,13世纪消失。清光绪年间传入新疆的基督教为16世纪由德国人马丁·路德创立的新教派耶稣教。此教多在汉族人中传播,信教人数不多,未对社会形成影响。
(十二)天主教
天主教主要在少数汉族群众中流传,传入时间为19世纪末期,多集中于乌鲁木齐、伊犁等城市,人数仅千余人,未对新疆社会生活形成影响。
新疆是多民族聚居区,又是多宗教长期并存的地区。在同一个民族中,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地域,都随着大环境,不断地改变其信仰,宗教信仰经常发生变化。甚至在同一个民族内部、同一历史时期,信仰几种不同的宗教。
新疆几个主要民族宗教信仰变化情况
1维吾尔族,维吾尔族的族源主要为漠北回鹘和新疆塔里木流域绿洲的土著,其宗教信仰在现代维吾尔族形成之前也各有不同。漠北回鹘长期信仰原始宗教萨满教,唐代中叶接受摩尼教,并奉为国教。回鹘西迁之后,曾先后接受祆教、景教和佛教。此时回鹘社会成为多宗教信仰社会,大多数回鹘信仰佛教。塔里木流域的土著人,早在公元前2世纪前后,即已接受佛教,公元5世纪部分人接受了祆教,与佛教并存。公元6世纪摩尼教传入塔里木流域,部分居民接受了摩尼教。公元7世纪又有部分人接受景教。在伊斯兰教传入之前,塔里木流域绿洲的居民以信奉佛教为主,塔里木绿洲上的居民,长期将佛教奉为国教。10世纪初,随着喀喇汗地方政权的统治者改宗伊斯兰教,塔里木流域的土著居民和西迁之回鹘逐步皈依伊斯兰教,并逐步融合,形成现代维吾尔族。伊斯兰教也逐渐成为维吾尔全民信奉的宗教。
2哈萨克族,哈萨克族古称乌孙,最早信仰原始宗教萨满教,公元2世纪起信仰佛教。公元8世纪已有少数哈萨克人接受伊斯兰教,但为数极少,未对哈萨克族社会生活造成影响,直到16世纪伊斯兰教才成为哈萨克全民族信仰的宗教。
3蒙古族,蒙古族早期信仰萨满教,后信仰佛教,13世纪以后改信藏传佛教喇嘛教。直到今日,藏传佛教仍然是新疆蒙古族全民信仰的宗教。13世纪以后有部分蒙古族皈依了伊斯兰教,但这部分人以后逐渐变成了现代维吾尔族。
4柯尔克孜族我国柯尔克孜族最早信仰萨满教,是全民共同信奉的宗教,以后改信了佛教、藏传佛教喇嘛教。10世纪以后有少部分人信仰伊斯兰教,直到17~18世纪叶尼塞柯尔克孜人举部西迁之后,大部分柯尔克孜人逐步皈依伊斯兰教,但居住在北疆额敏等县的柯尔克孜族仍有部分人信仰藏传佛教,居住在黑龙江省富裕县的部分柯尔克孜人仍信奉萨满教。
5塔吉克族最早信仰萨满教,公元前2世纪在新疆最先接受佛教,公元4世纪接受祆教,公元8世纪皈依伊斯兰教。
这些历史事实证明,新疆是个多民族、多宗教并存的地区,并非一教独专。
新疆的反分裂斗争
帝国主义不愿看到中国的强盛,他们利用各种手段企图“西化”、“分化”削弱我国,而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分子就充当了西方势力的急先锋。他们不惜造谣惑众,杜撰历史来蒙骗群众,利用意识形态领域扩大其影响。
新疆的民族分裂活动由来已久。从20世纪30年代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在英帝国主义的策动和资助下,首次打出“东土耳其斯坦”的旗号搞分裂至今,新疆的民族分裂活动就一直没有停止过。进入20世纪9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东欧巨变和苏联解体,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把“和平演变”的矛头重点指向我国,加紧对我推行“西化、分化”和遏止战略,企图在沿边少数民族地区寻找和打开突破口。他们不断利用人权、民族、宗教等问题干涉我国内政,把新疆作为主攻目标,极力拉拢、培植境外民族分裂势力,支持和操纵民族分裂组织,采取各种手段从事针对新疆的分裂破坏活动。以1990年“4·5”巴仁乡反革命武装暴乱为标志,民族分裂分子的破坏活动由过去以搞舆论宣传为主,改为以暴力恐怖犯罪为主、多种破坏活动并举。
在制造暴力恐怖事件的同时,境内外民族分裂势力利用宗教大肆从事分裂破坏活动。他们披着宗教的外衣,打着“圣战”的旗号,煽动宗教狂热,攻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散布“反汉排汉”情绪,制造仇恨,鼓吹“新疆独立”。宗教极端势力通过各种手段,收买拉拢、策反朝觐和外出人员,争夺清真寺的领导权,迫害爱国进步宗教人士,加紧向学校渗透,与我们争夺下一代。境内外民族分裂分子还通过广播电台、互联网、音像制品、书籍报刊等途径,大肆散布分裂主义舆论,宣传泛突厥主义、泛伊斯兰主义,篡改新疆历史。宣扬什么“新疆历史上叫东土耳其斯坦或东突厥斯坦,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独立国家”等反动谬论。我们通过了解新疆历史,就会辨别得清清楚楚。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造成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革命的阶级是这样,反革命的阶级也是这样。”他们想要否认中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伟大祖国的历史,达到分裂祖国、分裂民族的目的。“东突”的歪理邪说形成后,“东突”势力一直在外国势力怂恿、支持下,一再制造动乱。近几年,在极端主义、分裂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的影响下,境内外的“东突”分子加紧联合,形成组织,一面公开宣扬要通过恐怖暴力手段达到其分裂的目的,一面加紧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破坏,其表现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利用新闻媒体传播分裂思想;二是利用期刊、文学作品和文艺活动借题发挥,宣泄不满情绪,传播分裂思想;三是非法印刷出版反动书刊,投寄、张贴、散发反动传单、信件和标语,造谣惑众,制造分裂舆论;四是利用电子音像制品煽动宗教狂热,鼓吹“圣战”;五是境外民族分裂势力和敌对势力相勾结,利用广播电台、互联网等手段,加紧向我进行舆论宣传和思想渗透活动;六是以民间文化活动为载体,引诱部分群众接受其反动宣传,然后通过“泰比力克”等活动,迅速扩展其渗透面,与我们争夺基本群众。
面对境内外民族分裂势力在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渗透和破坏,我们必须要有明确的认识,高度的警惕,充分的准备,才能作好反分裂、反渗透工作。多少事实充分证明,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反分裂斗争的确是一个“没有硝烟”的重要战场,斗争不但激烈、尖锐,而且复杂、艰巨。这些年,我区受民族分裂势力反动宣传的煽动、影响,一些干部群众对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斗争中的一些大是大非问题存有模糊认识,一些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言行得不到及时的抵制和斗争,一些立场坚定、旗帜鲜明的少数民族干部群众和爱国宗教人士受到孤立、排挤和打击,动不动被扣上“民族败类”、“民族叛徒”、“汉族人的走狗”和“吃共产党饭的红阿訇”等帽子,进行肆意谩骂攻击。还有极少数人,出于其顽固的反动政治立场,对我们所进行的反分裂斗争说三道四,甚至公开反对;还有的人认为只有搞暴力恐怖活动的才是分裂破坏分子,而通过著书立论、学校讲台、文艺舞台表达不同的思想观点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那是人家的言论自由、学术自由。也正是这一错误认识,有的人对自己写了严重政治错误的作品,竟不以为然。针对目前的实际情况和我们近几年反分裂斗争的实践来看,一方面针对敌人在“武”的方面分裂破坏活动加剧、蔓延,暴力恐怖犯罪逐步升级的趋势,我们始终保持“严打高压”态势。坚持“主动出击,露头就打,先发制敌”的方针,粉碎了敌人一系列分裂破坏图谋,有力地维护了社会政治稳定。另一方面,针对敌人在“文”的方面分裂舆论宣传持续升温,对群众的毒害越来越严重的局面,尽管我们也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用铁的事实揭露批判敌人搞分裂破坏的反动嘴脸和罪恶本质,不断加强对各族干部群众的宣传教育力度和在思想文化战线的管理建设力度,但在防范和抵制民族分裂主义的政治渗透和思想影响方面的措施还不是十分有力,进展不够平衡,还有很多薄弱环节的客观事实,认真分析意识形态领域的现状,我认为:首先,在干部群众中,有满足现状的情绪。近些年境内外民族分裂主义分子一直千方百计地伺机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渗透,而我们虽然注意思想动态,但没有能够以足够的精力和时间抓工作在各条战线上的干部群众的理论学习。其次,在部分干部和教育、文艺、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工作者中确实存在松懈、厌战、轻敌,麻痹思想,总认为几个跳梁小丑成不了气候,总认为有强大的人民民主专政机关,有社会主义的钢铁长城,连帝国主义的侵略都不怕,还能出什么事?从思想上放松了警惕,解除了武装。第三,一部分干部群众思想中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不强。反分裂、反渗透是非常敏感的问题。党和政府把反分裂、反渗透放在新疆的主要危险的高度来提醒我们。阿富汗战争使我国周边形势又出现新的复杂因素,分裂与反分裂、渗透与反渗透的斗争将更加剧烈。江泽民同志告诫我们,民族、宗教无小事。但在一些干部群众思想中还没有引起重视和警惕。第四,思想政治工作滞后,理论水平普遍偏低。民族分裂主义分子想方设法占领意识形态领域,已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而我们的许多干部还不知道如何占领意识形态这个阵地。
鉴于上述情况,我们首先要加强理论队伍建设,提高理论水平和政治敏锐感。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无论是领导意识形态的人,还是从事意识形态的人,都必须做到政治上强。把政治上强作为第一要求。其次,必须强化阵地意识,守好自己的阵地,做好舆论导向,根据国内外形势,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状况和新情况、新特点,采取各种形式,生动活泼地宣传、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和先进思想,不断克服、抵制错误的、落后的、腐朽的思想文化的侵蚀。进一步繁荣文化艺术,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不留思想阵地空白点。切实加强宣传文化阵地的管理,有效防范、坚决打击民族分裂主义思想的渗透侵袭。第三,加大教育力度和教育面。要从根基上肃清民族分裂主义的影响,就必须在各族干部群众思想上筑起反分裂、反渗透、反颠覆的防线。这就要求我们要有针对性地、面对面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争取人心,团结群众,分化瓦解敌人。第四,切实抓好对青少年的培养教育。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分裂主义历来把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和渗透作为重点,千方百计和我们争夺下一代。因此,各族教师要真正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第五,进一步加大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无神论的宣传教育力度。为什么一些错误思想、唯心的东西、非法宗教活动屡禁不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一些干部群众缺乏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基本知识。因此,要向各族干部群众广泛宣传唯物史观,大力加强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教育,引导群众划清科学与迷信、文明与愚昧的界限。要结合自治州信教群众多,宗教影响面大的实际情况,深入进行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和文化观的再教育,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在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再教育中,一定要站在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正确立场上,做到旗帜鲜明,爱憎分明,始终保持凛然正气。要组织广大干部群众认真学习新疆民族发展史和宗教演变史,要使广大干部群众真正了解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多种宗教信仰并存。生活在新疆的各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共同创造了新疆历史和文化。各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中同呼吸、共命运,形成了谁也离不开谁的血肉关系。我们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
现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最好、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我们不能坐失良机,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全力以赴发展自己。自治州成立近50年来,在国家和自治区的大力支持下,社会经济发展已取得有目共睹的巨大成就。自治州已经有了很好的铁路、公路、航空、通信等基础设施,国家和自治区又十分重视和支持自治州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扶持发展的措施,加大了财政和资金的投入力度。我们一定要创造一个发展自己的好环境、好氛围。以稳定促发展,以发展保稳定。要全力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使自治州尽快富起来、强起来。如果我们坐失发展良机,就会成为历史的罪人。
开展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再教育,是一项严肃而重大的政治任务,也是一项艰苦而细致的思想工作。我们在努力抓好当前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任务的同时,从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大局出发,切实做好自治州反分裂斗争的各项工作,维护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以新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