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手对自来也的感情:五岳散人:官场需要替罪羊(南方都市报 2009-12-6)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8:21:22

官场需要替罪羊

类别:时事评论 作者:五岳散人 原创 浏览量:758  发布时间:2009-12-06 手机看新闻
版次:TM06 版名:评论周刊 历史评论 稿源:南方都市报  

    史鉴散照

    ◎五岳散人资深网友

    晚清名臣李鸿章大人曾经转述过他老师曾国藩的一句话,据说那是为官做事的第一心法,原文为“办大事以找替手为第一。”此话就被李鸿章一直理解为找接班人的意思,在李大人看来,此言的真意至少有二:其一,作为主政者不能人亡政息,自己的事业总是要有人继承下去,这大概是第三梯队之类的意思,总归是件好事;其二,有些在任上留下的首尾———比如金钱上的亏空、原来手下的安置———都要有合适的人来承接下去,至少不会给自己退休或者隐于幕后的生活找什么麻烦。这后一点其实还可以引申开去,变成所谓“隐操政柄”、“垂帘听政”。

    但这门手艺到曾国藩可能算是大成,李鸿章这方面就差得远了,找了个翰林张佩纶(即张爱玲的祖父)作为培养对象,最终在福建马尾海战中把惨淡经营的马尾船厂丢掉不说,平日里说得嘴响的大义,也在亡命奔逃中化成了笑柄。

    实际上早就有人怀疑,李鸿章并未真的明白曾文正公这句话中隐含的深意,又或者说这种深意并非能够与曾文正公平日里用《挺经》硬挺的形象统一起来,以至于李鸿章总是觉得那不过是“战争一开始,就要寻求结束”之类名言的一种翻版,汲汲于培养自己的接班人,而最终忘了传统政治智慧。此话的真意并非是让后人在办大事的时候找到某人继承自己的功业,而是一定要找好替罪羊的意思。

    替罪羊其实并不难找,在很多时候是有人可以自动送上门的。汉代“七国之乱”传统上说起自晁错,汉文帝之时,晁错就数十次上书请求削藩。文帝始终没有答应削藩,而是把晁错放在自己太子的身边,自己则做了很多削藩的准备工作,如贬抑开国大将周勃的一个儿子,但把他另外一个儿子周亚夫储备给了当时的太子,以做好军事方面的准备。但太子登基为汉景帝之时,一旦动手削藩,必然招致了诸王的反对,是为当时的“七国之乱”。晁错本人也为文景二帝当了替罪羊,被杀于街市之上。当时是所谓的衣冠受刑,并未穿上囚服,其实这时汉景帝自己也知道,晁错死得其实是很冤枉的。

    自秦以来,分封制已经穷途末路,尤其是掌握地方权力的分封制,更是中央政府巨大的威胁。任何尚有基本政治素养的皇帝,都容不得哪怕任何亲属掌握挑战自己的权力,即使并非是真的要挑战也是不行的。后世分封龙子龙孙,都是无权力而食采邑。后世的明朝其实是个倒退的王朝,竟然开国初就实行分封,最终也是导致了燕王起兵、大宝转移。

    而晁错在合适的地点与不合适的时间出现在了汉文帝的视野当中,结果被储备到了太子之处,但汉景帝为了争取一些时间,还是把他当做替罪羊给做掉了,无论这头替罪羊是不是衣冠受刑,都改变不了成为权力斗争牺牲品的实质。晁错的老爹劝过这个儿子:汉室的天下安稳了,你的脑袋就不会安稳。信哉斯言。

    另外一种寻找替罪羊的方式是抓来就用。这方面最著名的自然是曹操杀粮草官的故事。官渡之战,曹操坚守待变,可粮草不济,于是就把管理分发粮草的管理叫过来说借他头颅一用,这一用之后,曹操算是又削平了一方豪雄,向着自己的理想迈进了一大步。

    如晁错这样的替罪羊其实是没什么可惋惜的,那不过是政治投机的一部分,高风险与高收益并存。如果削藩顺利的话,这个功劳可就大了。值得可惜一下的倒是后一种替罪羊,他们并非是主动承担这个任务,只是在主人政策有了漏洞或者根本就是主人的错之时,被临时抓来作数的。更多的是一旦某事实在是舆论汹汹,则必须要个替罪羊来平息此类风波,以代表作为主子一方之天纵英明只是被小人蒙蔽一时而已。

    尤其是在各类社会问题上,如果能抓住替罪羊的话,不知道能省下多少口舌与赔偿,把最终的始作俑者抓住了砍头,一方面揭示了主人有错能改的伟大,另一方面人死如灯灭,这是无法找死人去要受害补偿的,哪怕这个受害者其实更应该找一找负责官吏或者圣上的监管不力的漏洞。

    后世来说,这后一种情况居多。

http://gcontent.nddaily.com/2/64/2647c1dba23bc0e0/Blog/48f/d53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