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虹桥医院预约电话:韩寒和郭敬明,谁是时代的符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07:00:29

韩寒和郭敬明,这对被网友调侃为“夫妻”的80后青年作家,始终是人们对比、讨论的话题。一个个性酷狂,笔锋犀利务实,关注社会人文, 被誉为80后“意见领袖”;一个个性阴柔,盛产言情作品,文风浮华忧郁,略显空洞,世人褒贬不一。无论如何,二人都是当今文坛最令人瞩目的作家,那么究竟谁是这个时代的符号?

谈到郭敬明,我很邪恶地想起了阿道夫-希特勒教育年轻人的方法——不需要年轻人有判断力,只要给他们汽车、摩托车、美丽的明星、刺激的音乐、流行的服饰,以及同伴的竞争意识就行了……(后面一段无关话题,不提也罢)也许郭敬明这样的作家很符合希特勒的口味——只谈风月,不谈国是;只谈情爱,不谈社会;只悲伤逆流成河、45度仰望天空,不谈你社会不公、人性扭曲、教育缺失,只需沉浸在奢侈浮华的文字宫殿里幻想,在堆砌的艳丽辞藻中享受“王子”、 “公主”、“名牌”带来的明媚虚荣,日复一日地身体力行“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这活得多么欢乐。

毋庸置疑,郭敬明成功了,他不仅是一个成功的作家,更是一个成功的商人。他的新书火爆程度不用我在这里赘述,而《最小说》在杂志期刊中的“完 胜”地位也是有目共睹。这让我们产生更深的思考:为何那些看似肤浅、空洞、不知所云的文字和故事,能够让我们的青少年无法自拔、疯狂迷恋?人人都有年少时,撇开教育的缺失不谈,也许郭敬明的文字正是迎合了少年时代迷惘、忧郁、情窦初开的心态,许多青少年将其视为“精神食粮”,因为那里所描述的浮华能够满 足他们的虚荣心,所讲述的爱情实现了他们幼稚的“公主梦”“王子梦”。 此时,我们也许可以理解为何大眼李承鹏称郭敬明的文学为“儿童文学”了——郭的作品,基本上只能满足人性最肤浅的需求,也许是虚荣、幻想,也许 是忧郁、倾诉,但我们无法在里面找到更深层次的思考,更找不到人文关怀、社科精神、普世价值这样的东西。郭之类的小资作家,通常注重表现个人情感,活在自 己的世界里,忽略了对整个社会的关怀,那些始终叨念在嘴边的“悲伤”“忧愁”看多了,自然让人觉得矫情、别扭。而这些作品里所表现的人性最浅薄的需求,可 能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幼稚状态,这样看,我们也许无法给郭本人过多的指责,只能说教育让青少年过早学会了虚荣、攀比、情感叛逆,却过晚地成熟、拥有人文精神、社会责任感。 

再谈与郭敬明相对的韩寒,他更多地让我们看到了社会进步的希望。18岁在央视《对话》里“舌战群儒”,如今已经为人父、奔三的韩寒,十年成长, 尽在眼底。虽然韩少是凭小说《三重门》大红大紫,然而我个人还是觉得他的杂文比小说有水平多了:关注社会、针砭时弊,语言风趣流畅,犀利得不动声色,“杀 人”与无形,尺度拿捏得当,既不会伤到BOSS的忍耐底线,也把该说的都说了。这一路走来,他日渐成熟,文笔更加老辣的同时也“圆滑”了不少。我们无法对 他有过多的苛求,毕竟他个人已经为这个时代的不同声音做出了不少贡献,如今为人父,考虑得更多,有意避开部分话题也是情有可原。无论如何,他代表了一种精 神,一种社会责任感,一种青年该有的独立思考、关注天下的情怀。

不过奇怪的是,韩少虽然被冠以“意见领袖”“公民韩寒”这样的称号,却不见得比郭敬明郭小四更叫卖,原因很复杂,也许与国民意识有关,也许与青少年价值观有关,也许与教育有关,又也许与所谓的“自我营销能力”有关……

有人做过这么一个比喻:如果韩寒是鲁迅,郭敬明就是琼瑶,这样的说法也不无道理。那么,究竟谁是这个时代的符号?实际上,虽然任何一个时代都有 其独特的色彩,然而它终究是多元化的,黑格尔说的“存在即合理”也许可以用在这里——既然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都存在,便自有它的道理,我们不能说谁对谁 错,或是谁一定代表了这个时代的符号,只希望当那些沉浸在风月浮华中的孩子成熟之后,能够明白哪种信念是自己该坚持的,哪种精神是自己该去不懈追寻的。

(责任编辑:连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