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我他超市 wifi:运用想象学诗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08:41:28

运用想象学诗歌
重庆市江津区第五中学校  张澜译  

    诗是最高级的语言艺术作品,文字简约,蕴含丰富,存在着想象的巨大空间,靠想象才能读出滋味来。要欣赏诗,必须发挥想象。
    叶圣陶先生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关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地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他所强调的就是读诗学文中的想象。诗人靠想象把五彩缤纷的世界凝聚成文字,折射出自己的内心世界,而读者要靠想象才能把文字中的内涵充分释放,靠想象才能去探求诗人的心灵。没有想象,就不能把握作品中的形象,进入作者所创造的情景,当然也就不能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反之,如果老师能根据诗句的描述引起学生对作品中人物、景象的想象,那么就会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受到深深感染。如何启发学生想象呢?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一、“读”中想象。
    朗读在诗歌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诗歌的语言含蓄凝练,只有在反复的朗读与品味中引发学生的想象、联想、才能进入用心灵感受语言的境界。读诗要边读边想,要借助想象把所描绘的形象活生生的展现在眼前,仿佛看得见,摸得着,嗅得到,使学生沉浸在诗歌所描写的情景中,潜心品味诗中的意象和意境,与诗人同喜、同悲、同乐、同忧,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没有想象,再好的诗句也只是枯燥的文字,不会成为思想符号,学生在阅读中就不会有情感的搏动与美的享受。
    教诗歌,我要求学生口读心悟,边读边想,见到物象,见到诗人。在想象中,读着读着,字里行间很多东西就会很自然的流进学生的心田,诗文中的文字会化作一个个立体的形象,一幕一幕浮在眼前,学生就会有某种程度的会意。如当学生读到孟郊的“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时,想象中就能见到“头发花白的母亲在昏暗的油灯下,抱着儿子的衣服,一针一针,密密麻麻的缝”的情景,从而为浓浓的母爱感动。读到《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时,想象中就会看到“黄昏时,广阔无垠的大漠上,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的居于天际,又大又圆,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这雄奇壮丽的边塞风光,从而为大漠的雄浑寥廓所惊叹。读到《秋词》中的“晴空一鹤排云上”,借助想象会看到会看到“辽阔的蓝天上,一只白鹤腾空而起,直冲云霄”这令人惊喜和感奋的情景,从而被诗人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思想所感染。
    借助想象,一个词会化为一个立体的形象,一句话会变成一幅生动的画面,一首诗会幻出一个感人的故事。教师要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读中想象,读出诗味,读出形象,走近作者,与作者的心灵沟通,充分体验作者的情感,走进辽阔无际的优美意境之中。忘记自我,对周围的一切,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整个心沉浸在想象的世界中。
    二、“说”中想象。
    好诗一般都具有“言已尽而意无穷”的特点,停留在字面的理解上,或仅仅死记硬背下来,不能真正理解字词句的意蕴。教学诗歌,在学生读懂诗句的基础上,可引导他们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展开想象,讲诗歌的大意,从而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如教学《枫桥夜泊》时,我让学生读熟后,根据诗句发挥想象讲故事,学生兴趣很浓,驰骋在想象的世界里,构想出一个个关于张继的美丽而忧伤的故事。随着学生的叙述,诗中“残月、乌鸦、秋霜、江水、枫林、渔火、山寺、钟声、客船”等意象一个个浮现出来了,大家在想象中来到了那个凄清而宁静的秋夜,来到了枫桥边,来到了泊在枫桥下的客船上。看到了流寓江南的落魄书生张继,一身疲惫,躺在船上,对着茫茫的夜色,久久难眠。这时,月儿已经落下去了,天色黯淡,栖息荒林之中的乌鸦,不时哇哇地叫上一两声,惊扰着不眠的张继。枫林,黑魖魆的一团,远近渔船上的灯光,忽闪忽闪的,寒山寺的钟声突然响起,远远的传到客船上,一声一声,迟缓而又沉重,打破了夜空的沉寂,敲在诗人的心上……在叙述中想象,学生跨越千年的时空,走近了诗人,体会了他的落寞与哀愁。
    借助想象说诗意,一句诗可以扩展成一个感人的故事,一幅立体的生活图景,使人身临其境,受到感染。如冰心《乡愁》中的“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这句诗,通过想象,学生在叙述中会联想到诗人小时远离家乡,在外求学,在灯光下,她看着母亲的来信,感受着那文字中流淌着的母爱,望着远方,盼望她的归来。于是,她把思念和祝福化作点点文字,贴上一张小小的邮票寄回家乡,传递她思乡念母的深情。学生在想象中娓娓道来,一幕幕真切感人,读者走近了作者,成了诗人的代言人,悲诗人所悲,乐诗人所乐,引起了感情的共鸣。
    引导学生在想象中叙述,在叙述中想象,在诗境的诱发启示下,思维会向着四面八方发散投射,产生无数的联想和遐思,领悟到超越诗句本身的意蕴。
    三、“写”中想象。
    诗歌结构跳跃,语言精练,在描写景物、刻画形象、表情达意上都有较大的限制。在充分理解原文的思想内容和字词句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改写、扩写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想象。感知诗歌的意境。学生在写的过程中,通过联想和想象把作者的语言文字转换成自己心中的形象,然后再把形象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文字。这样,会使感受中朦胧、零乱的内容更加具体、全面、清晰,促进感受的深入,实现学生和作品的亲密接触,引导他们进入诗歌的意境。
    如教学《石壕吏》,学生充分理解诗意后,我引导他们把诗歌改写成记叙文,可以对情节作一点补充,增加必要的细节。在改写时,学生的想象很丰富。有的描写了石壕村在战乱中的荒凉景象,有的描写了老妇人破旧不堪的房屋,有的从容貌、衣着、神情、姿态、语言等方面对老妇人和官吏进行刻画,有的增加了官吏踢门、搜屋等细节,有的增加了老妇跪求、挥泪告别等细节……在学生改写的文章里,可以看到被战火烧焦的村庄,荒芜的土地,倒塌的房屋,凶狠的官吏,衣服褴褛的老妇人,孤苦无依的儿媳,嗷嗷待哺的孙子……一幕幕悲惨的景象,把人带进了诗的意境中,官吏的呵斥如在耳畔,老妇的哭诉震颤着心灵,使人看到了战争的罪恶,人民的疾苦。通过改写,学生深入理解了诗的主题。
    李清照的《如梦令》,语言明白如话,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那蜿蜒的小溪、夕阳映照的亭子、轻快的小舟、娇美的荷花、折翅的鸥鹭,会引起人无限遐想。教学时,我要求学生读熟后,根据自己想象改写成一个故事。学生联想到一群少女,春末穿着艳丽的衣裙,在小溪上划船嬉游,直到日暮的时候,带着疲倦尽兴归来,却忘了回家的路。在苍茫暮色中,把船划进了荷花的深处,才使这群少女惊喜兴奋起来,争着划船。那惊叫声、笑声、抢渡声、击浆声,使宁静的湖面沸腾了,栖息在沙滩上的鸥鹭也惊动了。人声、水声、鸟声混成一片……热烈的生活场面从学生的笔底倾泄出来,词人少女时代狭小生活圈子里的这一朵浪花辉映,被词人那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美好事物的情感所打动。
    借助想象改写诗歌,能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所写情意中,沉浸于具体的此时此景,又幻出捉摸不定的彼时彼景,产生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领略到诗词之外丰富多彩的世界。
    四、“画”中想象。
    诗歌教学的核心是品味诗中的意境,诗的意境是通过众多物象描绘所构成的情景。教学时,可让学生边读边想象,在想象中,搜索出物象,想象这些物象的特征,把物象连接起来,然后根据自己的想象,把课文内容绘成一幅画,感悟诗的意境。
    根据内容绘画,最初是诗中所描写的诗人形象和物象一一浮现在读者的脑际,可能有些杂乱,甚至有些模糊,但借助想象最终可调整成一幅分明有序的画面。此时眼前的这幅画就不单是视觉中的画面了,其中也整合着读者的感情,画面中甚至会增加许许多多诗中未提到的物象。至此读者就进入了诗的意境,则诗人的感情以及诗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可以不言而喻。
    在教《天净沙 秋思》这首小令时,我让学生边朗读边想象,然后根据自己的想象,把课文内容绘成一幅画。学生情绪高涨,把“苦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游子”这些单调的文字符号化成了具体的形象,画出了许多各具特色的画。画中“残阳如血,停在天际。郊野,一棵光秃秃的树缠绕着干枯的藤子,一只乌鸦缩首栖息在树上。一条小溪缓缓地从桥下流过,溪边,几户人家,炊烟袅袅。一条蜿蜒的古道坑坑洼洼,沦落异乡的游子满脸愁苦,憔悴不堪,骑在瘦骨嶙峋的马上,跋涉已久的马在冷嗖嗖的西风中踟蹰”。萧瑟悲凉的画幅中,渲染出了落寞单调的秋景,恰当地表现了诗歌悠远的意境和诗人无限惆怅的心情。学生在完成这幅画的过程中,诗中游子的悲哀已缠绕在心头,从而理解了诗的意境。让学生根据课文作画,给学生提供了驰骋想象的机会,大大调动了他们的能动性,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许多诗内涵丰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本身就是一幅构图优美的画。如张志和的《渔歌子》的第一首,巧于构图,精于着色,本身就是一幅画面广阔、色彩绚丽的水乡春景图。诗中能看到青山、碧水、白鹭、蓝天、红花、青箬苙、绿蓑衣、蒙蒙细雨、畅游的鱼、翱翔的鸟、悠然垂钓的渔人,真是异彩纷呈,意趣盎然。让学生绘成画,诗人那与世无争的淡泊生活,高洁旷达的气质与胸怀就容易理解了。
    引导学生把课文内容绘成一幅画,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唱”中想象。
    诗源于歌,诗的语言具有音乐美,教学时可引导学生用熟悉的曲调来唱,感受萦回在意境里的美好情思。吟唱时,脑海中要想象诗中场面、情景,沉浸在诗歌所描写的情境中,徜徉在美好的物象中,体会描绘中融入的诗人感情。让学生在吟唱中想象,情感会发酵生长,学生想象的列车会在时空的隧道中飞驰,自主探索的触角会超越时空,深入作者的内心。
    教学古诗《使至塞上》时,我让学生自由朗读,突然,听到一个学生用《千年等一回》的曲调低声吟唱诗句,我趁机让她给大家唱一遍。结果,课堂沸腾了,大家拍手叫好。看到学生浓厚的兴趣,我趁势鼓励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曲调吟唱其他各首古诗,顿时,学生的思维打开了,争先恐后的举手。有的用《茉莉花》吟唱《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有的用《兰花草》吟唱《春望》;有的用《世上只有妈妈好》吟唱《登飞来峰》;有的用《鲁冰花》吟唱《秋词》;有的用《我有一头小毛驴》吟唱《过零丁洋》……语文课变成了音乐课,学生沉浸在优美的旋律中,在倾听中想象,在想象中冥思,春夏秋冬、花草树木、风云雨雪浮现出来了,诗中的那人、那物、那情、那景定格在学生心里,敲打着学生的心灵,情感发酵生长了,从而熟记了诗句,领悟了诗的意蕴。唱诗激活了学生的想象,展示了特长,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
    诗歌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肥土。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想象,开拓学生的想象空间,让想象的翅膀在诗歌的殿堂翱翔,让学生感受到学诗的无穷乐趣。
    注:此文获重庆市2008年第五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大赛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