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数学三年级:首开风水课的北大教授——于希贤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3/29 18:48:38
首开风水课的北大教授——于希贤

 


 

 精英档案


 
    于希贤,1940年出生于云南,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内著名的建筑风水理论与应用学大师、国际地理学会地理学思想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徐霞客研究会副会长。出版有《中国方志学大纲》、《中国古代地理学史略》等十余部文献著作。

    他出生在昆明,栖身北大,师从泰斗侯仁之院士,是一位严肃的地理学家;他倡导风水(学名堪舆学),并把我国这一传统的民俗文化推向世界,陆续在北京大学、莫斯科大学等世界著名学府开授专门的风水学术研究,传授风水。他就是北京大学教授、博导于希贤。

 

追寻徐霞客足迹
大学时徒步环滇

 

    1940年7月6日,于希贤降生于日寇战火洗礼中的昆明。父亲于乃仁做着许多生意,上世纪四十年代家里就有两部小轿车,七八部大卡车。




 
    为教育救国,于乃仁变卖所有资产,创办了“五华学院”。1946年,这所在战火中诞生的民办高校正式开始招生,当时已经成名、后来成为大师的钱理群、冯国楣、蔡希陶等人,陆续受于乃仁感召入滇,成为五华学院的教授或老师。但五华学院在历史硝烟中的辉煌仅持续了不到六年,犹如昙花一现。建国后不久,于乃仁进入云南省政府,任省高校招生委员会副主任。
 
    高考对于希贤打击挺大的,出于种种原因,他只能上昆明师范学院。当年的昆师比较差,教课的多数都是刚毕业不久的年轻人。
 
    学地理专业的学生有很多野外考察的机会,善于观察的于希贤在辨认矿石方面非常突出。他有一个诀窍:把各种小矿石带回宿舍,放在被窝里,仔仔细细地抚摩,久而久之,竟不需用眼看,就能分清矿石的种类。
 
    大学期间,他认真研读了《徐霞客游记》。书中提到徐霞客当年曾游过滇池。“伟大的徐霞客当年究竟到过滇池边的哪些地方?”于希贤突发奇想,决定邀请叔父同行,一起以徒步的方式去做一次滇池环线的实地考察。
 
    那次艰难的徒步,成为于希贤研究徐霞客的正式起点。徒步结束后,他很快就写出了多篇学术文章,在学界崭露头角。到了中年,他成为了中国徐霞客研究会的副会长。
 
    毕业后,于希贤被分配到上海的一所中学教地理。1974年,得以回到阔别十年的母校任教,一边教书育人,一边研究起了云贵高原的自然灾害。

 

讲学莫斯科大学
学生穿唐装听课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一天,他经人介绍专程进京,到北大燕南园拜见我国历史地理学泰斗侯仁之院士。侯先生不在,他留下自己的两篇地理学论文,失望而归。深夜,他回到暂住地、如今的中关村附近的宾馆,刚进去,就被服务员叫住了。
 
    “服务员递给我一张便条,竟然是侯先生留的!后来我才知道,下午侯先生回家后知道我来过,读了我的论文,很赏识,就立即骑着脚踏车来找我啦!”于希贤说,次日,他如约再度前往拜见侯先生。“当时,侯先生书房里有好几个人,我一去,他便立即摒退众人,单独接见了我。侯先生话不多,但一聊到徐霞客,他就兴奋了。我说到《徐霞客游记》里的一个细节,和侯先生记忆里的不一样,争论起来,他立即踩着凳子,从书架上取书下来,仔细地查阅。结果你猜怎么着?查实是我记对了,侯先生也不生气,高兴地哈哈大笑……”
 
    几个月后,于希贤考上了侯仁之的研究生,开始在这位大师的引领下研究中国地理学史,不可避免地接触到了堪舆学。
 
    1985年,在地理系主任侯仁之的强力支持下,北京大学正式开了门风水课,由获得硕士学位后留在北大的于希贤独立教授。
   
    相对于国内存在争议的情况而言,堪舆学在西方国家备受追捧。1990年到1991年,他被公派到莫斯科大学亚非学院中国历史系任教,校方请他增加教授一门风水课。听众虽以学生为主,其中也不乏莫斯科大学的院士和教授。让于希贤记忆深刻的是,有些人来听课特意穿着中国唐装,有些女性还把头发盘起来,颇形似中国古代女子。
 
    于希贤精通俄文,讲授风水课时主要用俄文,但总是有不少很专业和很中国化的内容,必须用中文才讲得更形象,更生动,他便不时地辅之以中文。有一次,台下一名俄罗斯学生突然用中文大声说,“请您全用中文讲吧,我们能听懂!”
 
    于希贤不禁在台上大乐起来,立即换上中文征求大家意见,迎来的是一片掌声:“这说明我们民族文化的影响力越来越强。”

66岁亲下抚仙湖
见证“水下古城”

   
    抚仙湖是我国第二大深水湖,也是全国水质最好的淡水湖之一。为揭开抚仙湖神秘的面纱,有关部门陆续于2001年和2006年组织了两次大型的水下考古活动。
   
    这两次全球关注的特殊考古行动,于希贤都曾以学术顾问的身份参与,在第二次考古时,还亲自潜到湖底,与“水下古城”亲密接触。
   
    “当年,云南省有关领导打电话来北大找到我,说抚仙湖附近一个叫耿卫的潜水爱好者,拍到了水下的一些录像,很快,录像资料就转到我手中了,我一看,拍得还算比较清晰,资料画面里有埂子,有塔,有码头,还有大坝。”于希贤说,当时他就断言,这肯定是一个古城。
   
    考虑到于希贤已经年过花甲,云南省有关方面本来只是就学术上的问题向他做一些咨询和请教,但到第二次考古时,他终于按捺不住,提出想身体力行地直接参与到考古中来。
   
    2006年6月3日的这次水下考古,成为中国考古界一大盛事,中央电视台通过卫星向全世界现场直播。
   
    当天早上8点半左右,66岁的于希贤在女儿和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出现在了湖边的直播间外,相关人员一再追问他是否真的要下水。“当然啦,不到第一现场,考古工作怎么能干得好?”头发花白的他语气坚定,面带笑容。
   
    一共载有四人的小艇慢慢划进深水,按照既定的分工,于希贤和一名潜水员下水考察,于希贤的女儿则和另一名工作人员在水面接应。
 
    “大约下潜到七八米的深度时,水下就漆黑一片了,借助强光水下照明器材,也只能看到眼前一两尺距离的景象。我的呼吸也急促了,不过我知道自己能挺住!”于希贤回忆:计划潜水时间是一个半小时,结果用了两个多小时,差点就因氧气耗尽而“出大事”。上岸后,他甚至出现了呕吐。但他觉得不管怎样都值,“我终于亲自印证了我以前的分析和猜想,抚仙湖之下真的有城墙,有城市的中轴区、街道,这些都是人为的建筑。”
 
    虽然目前还很难对这个“水下城市”进行更多的研究,更奢谈进一步的开发,于希贤依然认为这次发现具有非常重大的考古价值。

 

对话

 

    应从科学和文化的角度谈“风水”
   
    新报:在我国庞杂的几千年传统文化体系中,对于“风水”的价值问题看法不一,请问你怎么看待?
   
    于希贤:这就像我们的中医一样,早年不是也曾受到很多质疑吗?医学有两套系统,一套是西医,我们传统的是中医,中医建立在阴阳五行的整体有机理论之上,以辨别和调节人体的阴阳、虚实、表里、寒热为要务,以协调人体内部和人与环境的关系,这是中医的独特之处。
 
    新报:有媒体报道称,比尔·盖茨来中国买房时找过你?
 
    于希贤:我说过,风水是严肃的科学,所以我说话也必须很严肃——没有这事,事情是这样的:比尔·盖茨是到北京租房,没有买。
 
    新报:据说李嘉诚倒是真请过你去看风水?
 
    于希贤:是李嘉诚旗下在天津的一家公司。大约1996年下半年,这家公司在天津搞了好几百亩地建工厂。具体管理的是一个美国化学世家的专家,刚开工就出事,死了三个人。于是他们就找到我,采用我的方案。
   
    新报:作为我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的教授、博导,你对“风水”的研究和推崇曾招致不少非议,您觉得应该如何把正确的风水观与能普遍为人所接受的科学观结合起来?
   
    于希贤:风水本来就是一种文化、一门科学,在文化地理、建筑规划、景观设计等研究领域发挥着很多作用。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确实必须先加以区分,单这个区分和认识的过程,可能就比较漫长。风水是一种民俗文化,存在了几千年,肯定是有其道理的。
   
    新报:你怎么看“风水”的走向和发展态势?
   
    于希贤:作为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之一,它在民间具有极强的生命力。既然这样,我们就不能忽视它,就应该研究它,并尽量让它为我们的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服务。   生活新报 首席记者 温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