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wifi一个月多少钱:龙口南山:“乡村都市”实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20:34:36

龙口南山:“乡村都市”实验

来源:搜狐焦点网 2010061711:32

 

在烟台龙口南山村商业街南路上,张谭逗着一只小泰迪犬,在她身后是一片正在开发的楼盘。据说包括济南在内的很多城市的购房者都来这买房。张谭的父母在商业街上开了一家小旅店,她在旅店对面的售楼处做售楼小姐。在她的眼里,这里虽然叫南山村,但没有一点村子的味道,甚至超过了她原来所在的县城。

 

  对南山村的“回忆”远不是20出头的张谭所能了解的。

  当年的生产小队,当年的前宋村对她来说更像是一段传说。

 

  乡村都市

 

  南山村的城镇化始于1978年。从1978年到现在,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1年。无论作为一个时代的精神主题,还是作为一场范围广大、无所不在的实验,“改革”都是无可争议的核心价值之一。南山村的城镇化路径正是改革中的一个故事。就其实际的动员范围和对当地普通人生活的深入影响程度,几乎是空前的……

 

  “既可以说我们是南山村的村民,也可以说我们是南山集团的员工”。7日,南山集团相关人士对记者说,并递给记者一本印刷品,上面写着“南山城镇化建设纪实”,他们正在开始总结自己的城镇化经验。按他的介绍,现在南山总共占地9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13万人,其中员工4万多人,而在员工中,大部分都是陆续合并的36个村的村民。虽然南山村在行政区划上仍在龙口市东江镇下,但南山村更像一个微型的城市。南山集团内刊上将自己称之为“山海之间的乡村都市”。

 

  不过在几十年前,这里只是一个拥有260户、800口人的普通小山村。15年的时间里,一个白手起家的小生产队开始发生蜕变,先后兼并周围36个村,上演着惊人的扩张神话,其间充满着由农业文明向工业化、城镇化过渡的种种要素。

 

  走出土地

 

  南山集团或者说南山村是在龙口市东江镇前宋村的基础上发展成立的。

 

  从上世纪60年代初到1978年,近20年的时间里,前宋村全村没建一栋新房子,有40多个大龄男青年娶不上媳妇,是一个出了名的穷山村。到1978年,前宋村共有4个生产队,由于地处山区,既没有资源优势,也没有区域优势。当时,各地农村工副业项目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和当时全国很多地方的农村一样,在制度边界下的大胆尝试,“工业兴村”成为前宋村的选择。

 

  在尝到做豆腐和糊纸袋的甜头后,时任前宋村第三小队宋作文凑借了5000元钱,在1979年春天上了第一个颇具规模的项目——玻璃拔丝厂,此后在拔“生丝”的基础上上了“熟丝”项目,从哈尔滨一家倒闭的玻璃纤维厂购买了全套设备建成了玻璃纤维厂,一举成为山东省同行业中的佼佼者。

 

  到1986年,前宋村第三生产小队固定资产达到5500万元,全队56户人家户均百万元,家家住进了统一建设的166平方米的别墅式小楼,全部实行粮本供粮,三队全体社员不再种庄稼,非农产业产值比重首次超过农业。两年后,在村党支部改选中,宋作文全票当选前宋村党支部书记。到1994年,前宋村固定资产达到6亿多元,户均200万元,全村260户村民户户住上了同等规格的小楼。

 

  至此,前宋村完成从农业村向工业村的转变,村民由原来的农民转变成产业工人。事实上,故事到了这里已经可以结束,因为彼时类似农村转变过程在全国各地数不胜数。但与很多地方不同的是,在走出土地之后,前宋村工业化之路便与城镇扩张紧紧的捆绑在一起:产业布局与经济组织形式互为因果的变化,必然选择与天时地利的相互交织,造就了城镇化的“南山模式”。

 

  “蛇吞象”的并村

 

  在基本完成主要产业向工业过渡后,前宋村却面临着新的问题:受制于村子规模、资源以及人口,其发展空间基本饱和。但与此同时,与前宋村“山连山、地连地、屋连脊”的周围几个村仍然被牢牢的捆在土地上。

 

  于是,在1994年底,宋作文和前宋村党支部讨论决定,实施村庄兼并联合。前宋村相继兼并了本镇的后隋家,下丁家镇的西马、达沟和芦头镇的南张等4个村庄,为它们偿还了170万元的债务,并投资8000多万元为新兼并村子的村民建造了与前宋村人同样的住宅楼。这是前宋村的第一次兼并扩容。

 

  单从数量来看,一个村子整合周围四个村子,前宋村的第一次兼并有点“蛇吞象”的味道。但却让前宋村的发展空间得到很大拓展。从资源优化配置角度看,市场经济客观上要求生产要素能够自由流动与组合。村庄兼并打破了村庄界限的约束,使强村获得了劳动力、土地等资源,弱村获得了就业机会、资金、技术等发展条件。

 

  实施兼并后,前宋村占地面积扩大到11平方公里,新增加劳力1000多人,南山集团的发展空间得到很大拓展。

 

  1998年后,前宋村又按照同样的标准兼并了邻近的曲家、上观、刁崖、西涧等4个村,前宋村由原来的220户增加到1800户。截止到2008年,南山集团已兼并周边隶属4个乡镇的36个经济欠发达村,总占地9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13万人。

 

  上述南山集团人士说,这种以强带弱的兼并扩容方式,既有利于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又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强村需要膨胀发展和弱村期望摆脱现状的内在要求,为实施强弱联合提供了可能。实行强弱联合,不仅可以为强村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促进弱村的脱贫,而且有利于农村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城乡一体化”。

 

  村企合一上路

 

  2001年,前宋村更名为南山村,与1989年成立的南山集团合在一起,推行村企合一的管理模式。经过陆续的兼并扩容,南山集团获得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土地资源,具备了更强劲的发展潜力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成功的南山模式使南山集团以惊人的速度前行。在土地解决土地问题后,一些大项目得以迅速兴建,年产3万吨的南山庄园葡萄酒项目只用6个月,12万吨电解铝二期工程,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从规划论证到设备安装只用了一年多一点的时间;规划6平方公里的旅游二期工程中华历史文化园,只用了一年半。

 

  在这个时期,全国各地涌现了不少从农村到城镇化的典型范例。浙江温州农民依靠产业和人口积聚、资源集中配置,发展起块状经济带,进而形成城镇带、城镇群,依靠“温州模式”走出一条城镇化道路;江苏、广东等地区的一些农村借助开放搞活和工业化力量,在政府和企业两个推动力结合下,通过为大城市配套生产和依靠“三来一补”发展乡镇企业,创造了“苏南模式”、“珠江模式”。

 

  “与‘温州模式’、‘苏南模式’、‘珠江模式’一样,‘南山模式’依靠的也是农村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土地资源,但不同的是,‘南山模式’是农民通过村集体的力量培育起一个大企业集团,再由这个企业集团对周围农村土地和劳动力资源实施兼并整合,进而壮大企业力量和规模——这个兼并整合的过程就是农村城镇化的演进过程。”上述南山集团人士总结道。

 

  “纵观全国名村,虽然各村依托不同资源通过不同途径兴起,但本质上基本都是通过工业化实现城镇化。可以说,城镇化只是工业化过程中的重要现象,而工业化才是城镇化的主要推动力。只不过,‘南山模式’的发端不是以村为单位,而是以生产小队为基础单位,先富的三小队没有止步于本村的发展,而是通过兼并整合带领周边更多的村庄实现城镇化。”(山东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