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影忍者一乐拉面:对余庆旅游业发展的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06:35:41
                对余庆旅游业发展的思考
                       杨先辉     
    旅游业是发展潜力较大的新兴朝阳产业,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拉动作用。我县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且开发潜力大,如何抓住机遇做大做强旅游产业,促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是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夯实基础强化旅游 
   旅游基础设施是旅游产业形成和发展的保障,没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即使是很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也会成为可望而不可即的东西。因此,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要做到“功能上满足需求、风格上协调一致、质量上安全可靠”,让游客行得方便,游得舒心。
     夯实交通基础,让游客行得方便。以实施通乡油路、通村公路工程为契机,切实提高公路技术等级和车辆通行能力,加快断头公路、出口经济通道建设,连接10个乡镇和66个村,并连通6个相邻县,千方百计提高余庆至贵阳、黄平、镇远、凯里、石阡、思南等地的公路等级;建好湄余二级公路、龙家至石莲和白泥至聚凤县际公路;规划建设好松烟、大乌江等7个乡镇客运站,把余庆货运站建设提上议事日程;抓好构皮滩电站库周公路复建工程,完成构皮滩库区水上交通规划。通过几年的努力,使建成的每一条公路既是经济路又是旅游路。
    夯实服务基础,让游客游得舒心。旅游服务的对象是旅游者,为游客提供优质、周到、个性化的服务,让游客满意是增强旅游市场竞争力的根本。我县旅游业的规划和发展要充分体现“人性化、亲情化、个性化”的要求。一是加强旅游景区景点的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完善各景区电力、供水、通讯、停车场、加油站、公厕、旅游购物、餐饮、娱乐、休息等配套设施,形成景区及公路沿线的休息站,逐步形成交通便捷、信息畅达、设施齐备的旅游服务功能;并不断强化旅游宾馆饭店的管理,不断提高旅游接待能力,极力塑造余庆旅游安全、舒适、文明的良好形象。二是加强旅游景区景点周边小城镇服务设施建设。旅游小城镇是一个区域旅游目的地和客源集散地,旅游景区(点)和旅游相关产业都要依托于小城镇才能发展起来。对余庆来说,要加强环构皮滩电站库区、大乌江省级风景名胜区的构皮滩、大乌江、敖溪、龙溪和县城所在地白泥等6个镇的基础设施建设,除建成构皮滩游客接待中心外,还要引导社会资金建设旅游景区宾馆、乡村旅馆、购物中心、特色旅游商品及其他配套服务设施。在县城所在地白泥镇建成商品步行街、风味饮食一条街、土特产市场、小叶苦丁茶文化园等。

                                             特色品牌振兴旅游
    旅游景区景点和旅游线路是旅游产业的产品,要把旅游业真正培育成支柱产业,必须打造1-2个在省内外叫得响的旅游名牌产品来支撑。
    依托资源优势,强力打造旅游精品。精品景区战略是市场经济的要求,更是振兴我县旅游业的必然选择。一是旅游资源开发要以构皮滩大坝建设和思林电站建设为契机,以大乌江为重点,以生态文化为特色,以极富魅力的大乌江景观和适宜度假的构皮滩电站库区百里大湖为依托,把余庆县打造成在贵州省乃至西南地区具有重要地位的旅游目的地,形成千里乌江黄金旅游线上的一颗灿烂明珠。二是旅游资源开发依据景区建设的急缓、难易、轻重和开发价值,实行分期分批有重点的开发,采取“先外围后核心”的开发时序,重点经营构皮滩度假服务中心、朝阳洞内外景观及环境、余庆文化园前期资金积累、乡村旅游点建设、余庆县游客服务中心、他山摩崖石刻景点、县城综合景区、石家洞景点等,逐步形成以构皮滩旅游度假村(平寨)为中心的花山休闲与文化旅游区、太平湖休闲度假旅游区、大乌江观光与度假旅游区、敖溪休闲与文化旅游区、老林河生态旅游区、白泥综合旅游区等向各乡镇、景区辐射的格局。 
    依托区域联动,强力打造精品旅游线路。按照“一江两线、区域联动、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实施“内强精品、两线展开”的旅游开发战略,立足乌江千里画廊,充分利用我县地处贵州东线绿色旅游和西线红色旅游的中心结合部的地理优势,面向渝川、湘黔两线展开,加强与湄潭、凤冈合作,全力整合三县旅游资源,培育遵义东线旅游;加强与石阡、黄平、施秉、镇远等临县合作,把余庆县旅游作为黔东南少数民族风情文化旅游、铜仁梵净山、石阡温泉、施秉黄平的漂流以及舞阳河等旅游与黔北红色旅游和生态旅游的结合点;以重庆涪陵为切入点,加强与贵阳及遵义县、瓮安县的合作,做好乌江流域旅游开发,合力打造“千里乌江画廊”,把余庆旅游打造成长江三峡黄金旅游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力争进入重庆至赤水,遵义至贵阳旅游线以及重庆至乌江画廊至梵净山至铜仁旅游线路,形成重庆-遵义-湄潭-凤岗-余庆-黔东南;贵阳-乌江大峡谷-余庆(遵义-梵净山、舞阳河)两条精品旅游线路。
 
                                            乡土文化熏陶旅游
    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灵魂。余庆旅游业的发展要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走文化与旅游融合、以文化为旅游灵魂的发展路子,努力建成一批享誉省内外、具有较大吸引力、感染力的旅游精品,使外来游客不仅能欣赏自然风光,而且在观光中接受旅游文化的熏陶。   
  突出余庆特色,切实丰富旅游景区的文化内涵。要充分发挥自然、人文的资源优势,突出特色,扮靓景区、做活企业,发展旅游,实现旅游乃至经济社会的大发展。一是大力开展群众性文艺活动。切实做到文化、文物、文艺相结合,深入挖掘我县旅游文化内涵,对花山万里、白泥镇满溪等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文艺活动项目进行立项保护和开发,增强我县旅游知识性、趣味性,使游客“游有所获”。二是大力发掘红军长征文化。以红军强渡乌江纪念园、红军强渡乌江、红军三过余庆和红军长征文化为切入点,有效整合旅游资源,把红色旅游资源与“绿色”生态旅游、民俗旅游等其他旅游资源有机结合起来,以“红色”旅游感召市场,以“绿色”旅游拓展市场,通过红色旅游,将各种旅游资源串点成线、连线成片,努力打造出在全国有影响的红色旅游线路和品牌。三是建成“苦丁茶文化小区”。在县城建设一个规模大、档次高、功能全,辐射广、带动力强,集文化、商贸、旅游为一体的“苦丁茶文化小区”,并在其他旅游景区布局茶馆文化景点,使我县的乡村旅游与茶文化相结合,进一步提升乡村旅游价值,使乡村的形象增添文化色彩。 
     突出余庆特色,切实提高旅游商品的文化品味。旅游商品是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县旅游产品的开发非常滞后,几乎还没起步。一要研发余庆特色的旅游产品。充分利用他山文化、构皮滩电站文化、花山乡苗族文化、红色旅游等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资源优势,组织力量收集整理我县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文化,着力挖掘、开发文化品味比较高的旅游纪念品,使开发出来的系列旅游产品构思新颖、工艺精湛、特色鲜明、品种多样。二是制作余庆旅游主题宣传片。创作一批能把各个旅游景点唱响的歌曲,提高余庆文化和余庆旅游的知名度。三是积极推进旅游产品的产业化经营,扶持壮大一批旅游商品开发、生产企业的龙头企业,依托旅游项目,加大对旅游纪念品、工艺品和旅游食品等地方特色产品的开发力度,推出一批余庆特色的旅游纪念品。      
 
                                                 市场运作推销旅游
    我县旅游资源的开发,要积极探索“政府出资源、企业出资金、市场化运作、规范化管理”的开发机制和模式,走景区开发所有权、经营权和管理权相分离的改革之路,拓展我县旅游市场,加大旅游项目开发力度。   
    强化运作,用市场机制开发旅游项目。对旅游景区的开发,要采取“政府规划、市场运作”的模式,充分激活我县旅游资源。一是政府相关部门在充分调研基础上,作好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充分盘活我县旅游资源。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走“集团推销、企业开发”之路,把我县的旅游资源打包成捆,采取特许、转让、承包等多种方式,推进旅游区所有权、使用权与管理经营权分离,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管理市场化,重点引进1至2个省内外实力较强的旅游公司、大企业、大财团进入我县开发,投资兴建旅游项目、星级饭店、旅游度假村和景观景点,以实现借力发展。
  强化运作,用市场机制拓展旅游市场。旅游市场的拓展,要走“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路子,尽快建立或者引进1家国内旅行社,建立散客接待服务中心,同时积极引进国内知名旅行社在我县设置分支机构;在目前大乌江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基础上组建余庆旅游公司。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加强与周边旅游景区的连接,做到点、线、面结合,重点培育我县东西两条精品线路。加大宣传促销力度,提高余庆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让社会了解余庆,让余庆走出余庆。 

                                             创建机制激活旅游
    机制创新是旅游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只有创新旅游发展的组织保障机制、人才保障机制、环境保障机制,才能激发内在动力,形成全县上下齐心协力抓旅游业发展的整体合力,不断增强我县旅游产品的引力。
  创新组织保障机制,形成整体合力。县乡(镇)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把旅游业的发展摆在重要位置,做到工作到位、措施到位,并针对我县“十一五”规划中旅游发展的总体目标,定方案、定要求、定责任,确定工作计划,突出重点,狠抓薄弱环节;要将县旅游局单列出来,并赋予其相应的职责,配齐配强领导班子,使懂经营、会管理、有思路的人成为班子成员;要在全县营造抓发展、兴旅游的浓厚氛围,形成党政全力推动、部门密切配合、社会积极参与的发展格局。
  创新人才保障机制,激发内在动力。旅游业的发展与振兴,归根结底要靠人才。而我县旅游行业的人才非常缺乏。为此,一要加大旅游人才的培训力度,使旅游主管部门及相关人员熟悉并掌握旅游产业的法律、法规、政策、规划。从事旅游工作的员要深入研究旅游经济发展规律,成为旅游工作的“行家里手”。二要鼓励引进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才,组建旅游景区管理队伍,提高旅游管理水平。
  创新环境保障机制,增强对外引力。要提供主动、规范、优质、高效的服务,认真落实好市委、市政府相关文件的各项政策措施,切实兑现旅游招商引资政策,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不断加大对旅游业和城镇娱乐业的支持力度,实现经济社会效益双丰收。要加大旅游执法力度,加强旅游市场管理、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严厉打击和纠正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切实保护广大游客和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为余庆旅游树立良好的外部形象。 
                  (作者单位:中共余庆县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