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豆vs兜是哪一集:全国农垦信息化建设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08:00:10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我国已进入以信息化带动传统产业、推动社会与经济全面发展的重要时期。为充分发挥信息化对农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推进农垦现代化进程,根据《全国农垦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2010年)》,制定本规划。

一、“十五”成就

“十五”期间,以互联网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信息化已经渗透到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农垦系统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在生产、管理各方面大力实施信息化,有力支持了农垦经济与社会事业的发展,信息化工作取得重要成果。

(一)信息化基础设施基本完善

网络建设取得突破,信息发布渠道进一步拓宽,获取信息的能力明显提高。“十五”末,90%的垦区主管部门、多数规模以上企业、部分国有农场组建了局域网,实现了内部互联互通;近四分之三企业能随时联通互联网;23个垦区及系统内大部分省级和国家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开通了国际互联网站。计算机装备水平提高,垦区管理部门基本实现了全员电脑办公,国有农场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管理人员每百人拥有计算机达60台,开展信息工作的硬件设施已经具备。

(二)政务信息体系快速发展

农垦管理部门的各种日常文件处理,95%以上实现了电子化;统计经济信息、财务预决算等90%以上实现软件化处理;各级管理部门之间、管理部门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换80%以上实现了网络化,信息资源实现初步共享,管理效率明显提高。以中国农垦信息网为门户、由23家垦区共同组成的农垦网络体系初具规模,实现了传统媒介和网络传导有机结合,满足了农垦系统及社会各界的信息需求,成为宣传农垦形象的重要窗口,促进了垦区内外合作。

(三)企业信息化广泛应用

80%的国有农场及事业单位实现了财务信息化管理;中型、大型工业企业信息化普及率分别达到46%和80%;部分规模企业大力运用管理软件,实现了从原料采购到生产加工、储存运输、市场销售全程化信息管理;海南等垦区依托规模优势和资源优势,组织企业开展电子商务,交易成本降低;黑龙江等垦区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遥感技术,发展精准农业,农业生产初步实现精细化管理;广东等垦区组织企业开展土地资源信息化管理,提高了土地资源综合管理水平;23个垦区的55家农场,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探索农产品可追溯制度,初步实现了生产记录可存储、产品流向可追踪、储运信息可查询。

(四)社会服务信息化进程加快

农垦主要科研部门完成了上网工程,通过科技联网,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加强科研项目管理,及时掌握科技发展最新成果,科研成果推广转化渠道拓宽。农垦教育部门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主要大专院校建立了校园网,大部分中小学配置了计算机教室,发展远程教育,有效解决了师资力量不足、信息不畅等问题。农垦卫生、防疫、社保等其他社会管理部门,关键业务实现了信息化管理,与社会对口部门实现了信息互动,社会化信息化服务网络初步形成。

(五)信息化队伍实力增强

农垦各级管理部门和企业在组织机构、人员配备、技术培训等方面优先支持信息化工作,形成了较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全员信息化素质普遍提高,各类专业人才技能增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十五”末,56%的工业企业设立了信息化管理机构和业务主管,每家企业平均拥有信息技术人员(包括专职和兼职)5人。根据信息采集工作需要,在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基层企业中培养了150名基点信息调查员,为各级主管部门提供了大量反映农垦经济运行的鲜活信息,为各级管理部门决策提供了依据。

“十五”期间,农垦信息化快速发展,不仅取得较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1.发挥组织优势,是加快信息化进程的重要保障。农垦系统充分利用较高的组织调动能力,通过对具有共性需求的软件进行统一开发、统一培训,并以较低的成本,在较短的时间内在全系统推广应用,加快了垦区信息化建设进程。

2.坚持不断创新,是提高信息化水平的重要途径。农垦信息化建设发挥信息化的支撑管理和创新管理两大核心作用,以农垦特色需求为导向,通过集成创新和二次开发,不断满足企业对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需求,协助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

3.引入市场机制,是推进信息化工作的有效方法。运用市场化手段,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通过自主开发、合作开发、系统外包等多种形式,信息化在农垦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得到增强。

4.提高信息意识,是提升信息化效能的必要条件。农垦企业在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企业发展的实践中,发挥积极性、主动性,针对生产管理中对信息技术的需求,及时采取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多种措施有效加以解决,推动了企业信息化工作向宽领域、深层次发展,信息化效益更加显著。

二、面临的形势

信息化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或一个产业综合发展能力的重要标志。信息化技术作为新时期科技革命的先导,已成为建设现代农业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和推动力。“十一五”期间,以电视网络、宽带网络、无线通讯网络为主要内容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将呈现快速发展趋势,农垦系统信息化建设将进入由浅层次应用向深度应用、由信息处理模式向业务支持模式转变的关键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

从机遇来看,一是硬件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将降低信息化成本,为信息传输和资源共享提供多种途径,为农垦信息化加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二是软件技术和开发能力不断增强,软件功能进一步丰富,成熟度进一步提高,业务处理能力进一步增强,为农垦信息化的深度应用提供技术保障。三是社会信息化服务功能日趋完善,对企业信息化支持能力进一步提升,农垦信息化工作外部条件更加有利。

从挑战来看,一是信息化工作基本处于部门级状态,缺乏统筹规划。二是信息制度不健全,导致信息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三是对信息化建设认识还未完全到位,存在重建设、轻应用的问题。四是推进信息化的研发能力不强,投入力度不够,制约了信息化的全面发展。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及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总要求,围绕农垦经济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部署,大力推广应用信息技术,以信息化带动管理现代化,全面提升管理水平;以信息化带动产业化,促进传统产业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以信息化带动服务社会化,规范社会服务职能,强化社会保障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二)基本原则

1.统筹协调。信息化工作涉及经济社会各领域,运用制度化管理手段,保证各部门之间、各应用系统之间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实现规范协调高效运作,加快垦区信息化工作。

2.企业主导。企业既是信息化的实施主体,也是信息化的获益主体。从做好企业信息化规划着手,加大投入,以信息化带动管理规范化,以信息化带动业务流程科学化,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3.注重实效。根据各垦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基础,以及各企业的特点,以需求为导向,明确信息化建设目标,以注重效益为根本,不盲目冒进,做到效果明显,作用突出。

4.循序渐进。农垦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随着信息技术和垦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而不断调整,要分层次、分阶段、有计划地推进,保持信息化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整合各类信息资源,采用先进技术,构建起农垦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所需要的高度协同化、网络化、集成化的综合型信息服务体系,基本实现信息资源的集中存储、高度共享、各种关键业务自动化和软件化处理,

----信息化技术装备。到2010年,管理岗位每百人计算机拥有量达到90台,管理部门、国有农场、规模以上企业基本实现内部联网,互联网宽带接入比例达到60%,上网企业数量占企业总数95%以上。

----网络信息服务。从单向发布向互动转化,从个体服务向集群拓展,基本建成标准统一、功能完善、内容丰富、安全可靠的网络综合服务平台,为农垦经济社会发展拓宽合作渠道,扩大发展空间。垦区主管部门互联网站拥有率达到90%以上。

----企业信息化。综合运用计算机、网络通讯、遥感、控制等技术,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信息化实施要由业务管理延伸到生产控制、由部门应用扩展到企业级应用、由个案企业提升到集团管理、由单一环节发展到产业链,提高信息化整体效益。企业信息化普及率达到90%,信息化水平达到或超过国内平均发展水平。

(四)主要任务

1.核心资源信息体系建设。以土地确权为契机,通过采用先进的地理信息技术,加强对农垦系统土地、人口、环境、资源、组织机构、经济发展等核心资源的信息化管理,更加有效维护农垦系统权益,实时掌握农垦经济运行与社会发展基本概况,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为农垦系统长远发展提供战略性基础信息。

农垦局、垦区管理部门承担农垦核心资源管理信息体系建设任务。运用3S技术和大型数据库技术,按照国家土地分类统一标准对土地进行精细化管理,提高土地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人口、环境、资源等基本信息的管理要按照各级部门职责,制定统一指标体系,分级共享。

2.政务信息体系建设。以互联网为主要载体,建立健全面向农垦企业的信息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针对性的政策、行业发展、市场动态、科技服务、社会服务等信息。管理部门、企业、社会服务部门之间建立内部高效畅通的信息共享体系,降低信息搜寻成本。通过农垦政务信息体系建设,推动农垦优势产业、特色产业的发展,提高市场知名度。

农垦政务信息体系建设由各级管理部门统一组织,社会服务部门、农垦企业共同参与完成。管理部门要理清思路、提高服务意识,把握信息需求关键点,整合资源,确保信息资源总量增加、质量提高、结构优化,信息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信息服务对象要以农垦企业、各种专业化合作组织、农场职工为重点,通过“三电合一”,解决信息不畅问题。广泛采用先进的办公自动化系统(OA),对内逐步实现网上审批、无纸化办公,对外实现动态发布,保持信息及时更新。

3.企业信息化应用体系建设。扩展信息化应用领域,从部门级应用逐步扩展到企业全面信息化管理。以信息化应用为基础,大力开展电子商务。推广多层架构技术,实现信息资源集中存储、高效应用,支撑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大中型企业拓展业务,实现跨区域、跨行业经营,不断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充分运用集团化管理信息系统,加强集团预算与监控管理,对资金、资产等资源进行全面整合,发挥集团优势,提高管理水平,降低经营风险,推动垦区经济稳步发展。

农垦工业企业是推进农垦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具有代表性工业企业分类进行信息化试点工作,选用具有行业特点管理软件,在企业的财务、人力资源、物资采购、生产加工、产品质量、产品销售、客户管理等环节实现全方位信息化管理,满足企业开展各项业务的需要,推动信息化应用领域由事后信息管理转向事前预测分析、事中实时监控的转变。

农垦农业企业重点加强对生物性资产、社会性资产管理,满足政企分离、社企分离发展要求,并根据国有农场普遍实行家庭承包经营这一特点,强化家庭农场核算管理。采用信息技术发展精准农业,加强对农产品生产管理和质量控制,实现生产档案从生产到加工、贮存、运输、销售的全程化质量追溯,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并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要求,完善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

4.社会服务信息体系建设。利用信息化技术,对农垦教育、卫生、防疫、社会保障等社会公共领域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建立并完善各类专业化数据库系统,形成职工、企业、社会管理部门的纵深化社会服务信息体系,提高社会管理与服务水平,为建设农垦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完善校园网络,发展远程教育,拓宽受教育渠道,提高师生信息化知识水平。卫生防疫部门,要按照“统一规划、分布实施、疫报先行、连点成网、资源共享”原则,加快卫生防疫信息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疾病防控能力。社保部门要进一步加强离退休职工的社保档案信息库建设,养老金发放、医疗费报销、保险理赔等各类业务实现网络化、数字化管理,不断提高各类业务的规范化操作水平,提升综合服务能力。

四、工作重点

(一)整合资源,建立信息化框架体系

有效管理和深度整合农垦系统庞大而复杂的信息资源,明确指标体系,理顺信息渠道。

1.信息内容整合。研究制定农垦核心资源信息库指标体系,包括土地资源信息、人口信息、环境资源信息、组织机构信息,通过核心资源库反映农垦系统总体概况。研究制定农垦企业(按一、二、三产业划分)基本情况库、科技信息库、教育卫生信息库、社会保障信息库、财务信息库、统计信息库、基本建设项目库、热作产业信息库、政策法规信息库、市场与文化宣传信息库等10个子库的信息指标体系。

2.信息渠道整合。一是信息来源渠道的整合。明确信息采集任务,建立规范化业务模式,确保信息来源制度化、稳定化,提高信息质量;二是信息发布渠道的整合。根据各类信息资源的特点及受众者需求,建立统一的信息发布渠道,确保信息资源时效性,注重整体效应、集团化效应、品牌效应,防止信息资源边缘化。

(二)加大投入,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

进一步加大投入,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硬件建设以网络建设、通讯系统建设和信息安全设施建设为主,确保信息系统安全顺畅运行,建设布局重点在基层企业和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企业搭建信息畅通、资源共享、集中管理、分布应用的信息化环境。软件系统建设重点是加强对各种基础性、系统性大型软件和数据库软件的引进,为农垦系统信息化建设提供先进的软件支持平台。

(三)集中力量,强化信息化应用软件开发

对于具有共性的、普遍需要的软件系统要由上级主管部门统一组织开发,防止重复开发增加信息化实施成本。重点加强四方面的软件系统开发。

1.核心资源软件开发。主要是开发土地资源卫片航片影像处理、土地资源矢量化处理、土地使用状况分析、土地规划、承包信息管理、生产布局、土地确权维权管理等软件,并以此为基础,开发人口管理、组织机构管理等软件,形成农垦地理经济信息系统,为各级部门决策提供基础数据。

2.通用型综合数据库开发。以大型数据库为基础,研究开发通用型数据库管理系统,满足农垦系统各个业务部门、各个子系统的开发建设需要。建立统一数据存储平台,满足资源共享需要。

3.通用型互联网站开发。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十一五”将有更多农垦管理部门、企业开发建设互联网站。采用先进技术,开发通用型互联网站,实现栏目自主设计、信息动态发布、信息安全自我控制,降低互联网建设成本。

4.企业信息化管理软件开发。全国农垦系统,特别是三大直属垦区要加大通用型企业管理软件开发力度,满足垦区在家庭农场管理、生物性资产管理、社会性收支、胶工工资核算、预算管理等方面需要,推动农垦信息化建设向更高水平发展。

(四)规范流程,提高信息化应用效能

制定规范化的业务处理流程,适应垦区管理部门、社会服务部门、企业各种业务流程需要,通过信息化提高规范化操作水平,以信息化带动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实现信息化的倍增作用和催化作用。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建立健全垦区信息化工作领导机构,统筹规划、集中领导和分类指导信息化建设;各垦区和企业制定切实可行的信息化发展规划;完善管理制度,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加强部门协同,加快资源整合,实现信息共享。

(二)人才保障

坚持引进与开发相结合、自我培养与外部聘用相结合的原则,一是培养复合型技术人才,不断提高技术识别能力、系统整合能力,降低信息化实施成本。垦区管理部门、省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大中型企业要有专人负责信息化的各项具体工作,定期进行培训,逐步形成具有农垦特色的信息化人才队伍。二是培养信息采编人员,提高对信息真伪的鉴别能力、信息价值的判断能力、信息可靠性的评估能力、信息资源的综合分析能力,较大幅度地提高服务能力和质量。

(三)资金保障

一是积极争取各级政府专项资金支持;二是把信息化建设的投资列入企业技术改造项目预算内;三是企业在税后利润中拿出部分资金用于信息化建设;四是垦区主管部门要积极筹措资金,提高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支持力度。

(四)机制保障

引入市场机制,鼓励各类有技术、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农垦信息化建设;引入招投标机制,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对重大信息化项目,进行公开招标,提高信息化建设的透明度,降低信息化建设成本,提高信息化效益;鼓励更多的企业或个人从事信息服务业,提供有偿服务,提高信息资源综合利用能力,形成全系统共同推进信息化工作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