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土卡卡西vs 斑:中国的民乐,到底有多少是“中国”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23:46:44
先讲乐器。中国民乐重要的乐器,譬如琵琶、笛子、唢呐、箫、胡琴、扬琴,都不是中国原产的。

琵琶是在南北朝时由印度经龟兹传入内地的。琵琶又称“批把”,最早见于史载的是汉代刘熙《释名•释乐器》:“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意即枇把是骑在马上弹奏的乐器,向前弹出称做批,向后挑进称做把;根据它演奏的特点而命名为“批把”。在古代,敲、击、弹、奏都称为鼓。当时的游牧人骑在马上好弹琵琶,因此为“马上所鼓也”。大约在魏晋时期,正式称为“琵琶”。

笛子中国古已有之,但在汉代前多指竖吹笛。今天我们熟悉的横吹笛子是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后传入的,称为横笛,亦称“横吹”。

箫,虽然据说中国古代即有,但已失传。今天的箫据记载起源于汉代西羌的“羌笛”。

扬琴。中国的扬琴是来自欧洲。但是一直有一种说法:扬琴起源于波斯、亚述等古国,是朝圣者和十字军带到欧洲的。而欧洲一些学者认为扬琴可能产生于古代的德国。

甚至连土得掉渣的、在今人眼里中国得不能再中国的唢呐,好象也是源于新疆,与汉人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

硬要深究,中国民乐乐器大概只剩下笙、三弦、管、筝、月琴还称得上是中国原产。

不要讲乐器了,连所谓的中国民乐,历代受到周边少数民族的影响之巨大,已经根本不是纯“中国”的东西了(下面为转贴):

远古时代(距今约七千年前) )

这个时期的乐器与先民的工作、生活及狩猎息息相关,例如,最初发现的骨哨,是用动物的肢骨制成,只能吹出与鸟鸣十分相似的简单音调;而此时的「埙」,只有吹孔,似乎也只是用来模仿鸟兽的叫声,以诱捕鸟兽,最后发展到有音孔的旋律乐器,其发展过程都是由使用之工具逐渐衍化而成,型态上由不定型、不定音、种类少、慢慢地形成定型、固定音及多种类的乐器;项目中以打击和吹管为主,制作造材料取自石、木、土、草、芦苇和兽骨等,形式上为单管单孔、一器一音。  

当时的乐器 : 磬、陶铃、祝、致、管、埙、鼓、篪  

夏商 (1765 ~ 1122 BC )

乐器种类多样,制作精致,铜制乐器增加,表面装饰以繁复的花纹;技术及艺术上已有相当的水准,如虎纹石磬、编铙等;定音打击乐器产生,将同一种乐器编排成组,扩充音域,埙有陶制、骨制、石制等,发展成五孔。

当时的乐器 : 编钟、编磬、陶埙、石埙、铃、铎、鼓、和、言、铙、钥   

西周 (1100 ~ 771 BC )

宫廷制定了音乐制度,建立了宫廷「雅乐」,对于日益增多的乐器种类,以制作材料的不同来加以分类,有金、石、土、革、丝、木、匏、竹等八类,称为「八音」;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乐器分类法,此时仍以打击乐居多,其中编钟及编磬已极具水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此时已有一管多孔的横吹乐器及平置的弹弦乐器的出现。管乐器可吹奏出多音的音阶,「琴」仍是弹弦乐器的总称,有「十弦琴」及「五弦琴」两种,「瑟」已成为歌唱的伴奏乐器。  

当时的乐器 : 在「诗经」等文字记载中,此时约有七十种乐器出现,吹奏乐器有萧、管、钥、埙、箎、笙、编钟、编磬、石排箫;弹弦乐器有琴、瑟等。
春秋战国 (770BC - 221BC )

流传数百年的雅乐,秉着以礼法为主要内容,排除俗乐,存在于上层社会的狭窄空间,不仅脱离群众生活更日渐僵化,民间则流行使用比较小型轻便又多样化的乐器,例如 : 筑、琴、筝 ( 五弦筑身构造仍属雏型阶段),古琴独奏技术发展,也产生了数位著名琴家如师旷、师文、师襄、伯牙等;<战国策> 「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由此记载中可以看出乐器在民间流行的盛况。

当时的乐器 : 种类仍以击乐为最多,弹弦乐器有瑟、琴、筑;吹奏乐器为管、钥、埙、簧笙、竽、苇钥;打击乐器则有编钟、编磬、建鼓、县鼓、祝、敔、击、庸、铎

秦汉 (221BC - 222AD)

汉时开始了对外的交通联系,朝鲜与中国音乐文化的交流,外来文化渐渐传入,许多带有游牧色彩的轻便乐器,吹奏乐器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由西域传入横吹(笛),西南羌族传入羌笛(箫的前身汉时简称「尺篪」),西北游牧民族传入笳、角;不仅充实丰富了吹奏乐器,更使吹奏乐器的发展更加完备,「鼓吹乐」盛行,形成此时期独立的音乐表演形式。

三国魏晋南北朝 (220AD - 565AD)

西晋永嘉之乱时,西方、北方的居民向内地迁徒,各地区、民族独特的音乐艺术对原有的传统音乐。  曲项琵琶与五弦琵琶于公元350年前后一起由印度传入我国北方,后来成为唐代的主要乐器。  「筚篥」,约在公元384年随「龟兹乐」传入,在宋代成为乐器之首,另外还有方「向沙锣」、「铜锣」的出现。  

隋唐五代(565AD - 960AD)

唐时因对外往来,在原有乐器的发展基础上大量的传入外来音乐,所用的乐器约有三百种之多,丰富原有的演奏形式,也促进乐器的发展。唐时流行的「轧筝」、「奚琴」是拉弦乐器的前身,只在民间使用。琵琶类的乐器在唐时极为盛行,著名的琵琶演奏家,如段善本、康昆仑、曹刚等。另外其他的弹弦乐器也十分完备,有琴、瑟、筝、筑、竖箜篌、卧箜篌、凤首箜篌。  此时期对于乐器的制作及演奏技术也相对的提高,不仅吸收了外国及少数民族的音乐,更逐渐打破地区、国家界限,相互交流而中国化。  
元(1271AD-1368AD)

元代宫廷「雅乐」仍然采用宋金时代的音乐制度,所使用的乐器约有37种,此时在国内各民族间以及国与国之间,产生广泛的文化交流,进而引进不少外来乐器,拉弦乐器「胡琴」普遍使用于军队和乐团合奏,乐器合奏仍以弦乐为主的方式,并流行与蒙古乐器合奏。

当时重要乐器:三弦、火不思(中亚传入)、七十二弦琵琶(巴格达传入)、兴隆笙(中亚传入)、鱼鼓、简子、云锣。

明清(1369AD-1911AD)

清初,除了忽视及舍弃明朝之前新创的乐器之外,对于琵琶也不再视为权威的乐器;笙及古琴,因为流传已久的传统价值,在国家音乐方面占了重要的地位。

胡琴、唢呐及芦簧类乐器形成了较大的发展,胡琴的种类增加,出现了四弦的四胡、板胡、粤胡、京胡、三弦胡琴、马头琴等,唢呐在明朝时才有记载出现,最初只用于军乐及在戏曲音乐中伴奏唱腔和吹奏过场音乐。

音乐书籍刊物的产生,有中国最早发行的琵琶谱(华文彬的琵琶谱),也有多种古琴弹法的书籍,唐宋时期流行的乐器逐渐在民间失传,如箜篌、排箫、方响等。而今日使用的乐器却在当时十分的流行,例如笛、唢呐、三弦、笙、箫、管、胡琴、筝、扬琴、月琴、琵琶等,当时的戏曲及说唱音乐不断的蓬勃发展,其相关的乐器也相形的增多及普及化。
此时期中国与少数民族及邻国的乐器,相互交流,互通使用,新产生的乐器增大了音量,在音色和音域上也改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