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影忍者蝎怎么来的:期刊文章——?陈鹤琴“活教育”思想与中国弱智教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8:57:17
陈鹤琴“活教育”思想与中国弱智教育课程改革
                                     熊 利 平
                       (重庆师范大学 特殊教育学院,重庆 400047)

              发表于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

  摘 要:文章阐述了陈鹤琴”活教育”理论的目的论、课程论和方法论以及中国弱智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并结合二者对今天中国的弱智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陈鹤琴;“活教育”;课程;弱智教育;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936(2004)04-0116-05
陈鹤琴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儿童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中国幼儿教育的开创者,有“中国的福禄贝
尔”和“中国幼教之父”的美称。他秉着“爱儿童、为儿童”的理念和一腔爱国、救国热情,积极投身中国教
育事业,在实践中提出了著名的“活教育”理论,建立了具有鲜明特色并行之有效的课程体系。中国的弱
智教育起步很晚,但发展很快。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少的问题,课程即其中之一。陈老的课程理论虽
然主要针对当时的幼儿教育而建,但其中的很多先进理念对今天的弱智教育课程改革仍具有指导作用。
一、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
陈鹤琴认为传统教育是死的教育,“活教育”是要把死教育变为前进的、自动的、有生气的教育。“活
教育”理论可分为目的论、课程论和方法论三部分,其中的很多思想不仅适合普通孩子,对特殊儿童的教
育也同样适用,如教育应考虑儿童的个别差异,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使课程生活化、综合化等。
1.目的论
陈老明确提出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他认为国家与人、人与教育是
密不可分的,只有通过教育提高素质,民族才有振兴的希望。教育的根本任务不仅仅是传知识于儿童,
更重要的是培养儿童“做人”。弱智儿童虽然在发展上会有限制,但作为社会的人,教育必须首先教会他
们怎样“做人”。在提出教育目的时,陈鹤琴特别强调首先必须承认人是活的,是区别于物的,人与人之
间也是有差异的,教育应考虑儿童的个别差异,注重发展儿童的个别能力。基于特殊儿童的高差异性,
特殊教育极为重视这一点。其次,教育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适合中国的国情。另外,还必须认识到社
会是发展的,社会对人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教育的目的也会受其影响。
2.课程论
“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是活教育课程论的核心。陈老反对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主张把“大
自然、大社会做出发点,让学生直接向大自然、大社会去学习”。活教育的教学着重于室外的活动,着重

收稿日期:2004-04-27
作者简介:熊利平(1975—),女,重庆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院教师,硕士研究生。
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都要求小学和幼儿教育课程应以综合课程为主
并注意儿童的全面发展,这说明课程的综合化已经成为今天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弱智教育课程改革也
必须按照这一趋势发展。陈老在上世纪中叶就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弱智儿童虽然在智力上有缺陷,但
也应通过教育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单元教学”是陈老根据“整个教学法”思想建构的一种将五种活动按单元形式进行编排、各单元活
动围绕一个共同的目标而联系在一起的一种整体的课程结构模式。他以儿童的生活、儿童的心理为依
据,选择出一个个主题,以自然、社会常识为中心,将相关内容组织起来,使各门学科互相联成一片整个
地进行教学。这些主题可以是事先预定的,也可以根据实际环境和儿童的兴趣自然生成。这种主题式
教学模式克服了分科教学中各科之间互相割裂的弊端,有效地促进了幼儿的发展。
3.方法论
“活教育”的教学方法有一个基本原则,即“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活教育”的十七条教学
原则特别突出“做”。做的主体是儿童,儿童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进行指导。陈老主张儿童为本和
经验为本的教学法,鼓励儿童手脑并用的去做,去思考和发现,教师在其中只起引导作用。“凡儿童自己
能够做的都应该让他自己做”,“教师在‘做’中善于引导”,“鼓励儿童发现他自己的世界”。
“游戏是儿童生来喜欢的,儿童的生活可以说就是游戏。”所以他提出了“教学要游戏化、故事化”的
原则。他还主张采用小团体的教学法。儿童的年龄不齐,智力不同,兴趣不一致,应当区别对待,分组施
教,以使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都有所长进。
陈老的这些教育思想虽然产生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但即使在今天仍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和指导
作用,其中的很多思想是今天的弱智教育课程应该吸收的。下文将探析中国弱智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
以期发现不足,提出建议。
二、中国弱智教育课程改革现状探析
长期以来,我国弱智教育普遍沿用国家统一颁布的第一套弱智教育课程。这套课程借鉴“普教模
式”,以学科教育为主,侧重文化知识,注重各学科内在的知识系统性;忽视各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以及
不同学科知识的统整;忽视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随着教育的改革,它已经不能适应各方需要。发展
性课程、适应性功能课程和环境生态课程等相继出现。这些课程在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对不同发展阶
段和发展水平的弱智儿童教育都曾或正在发生积极的作用。但它们也存在不足之处,需要加以改善或
发展出新的课程模式。而陈鹤琴教育思想正可以在理论上指导弱智教育课程改革。
发展性课程的不足之处在于它认为每个弱智儿童都必须依循正常儿童的全部发展顺序,因此要学
习一些孤立的与有意义活动相去甚远的技能。
美国智能障碍协会1992年智能障碍新定义中着重强调适应技能的限制也是判断智能障碍的重要
标准,并建立了一个功能性模式:着眼于个体在其所处环境的活动情形。就此观点而言,智能障碍是对
现有功能、能力的一种描述,是指智力和功能、能力受到限制的一种特殊状态,而非普遍地不具竞争力。
《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指导纲要》(征求意见稿)也强调应把教育的重点从传授系统的文化知识,转移到受
教育者适应生活发展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上。
4.以儿童为中心,充分体现儿童的主体性
“活教育”理论处处体现出对儿童的尊重和承认,对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维护。而这在很大程度上
是弱智教育做得不够的地方。虽然教师为他们服务,教学活动也围绕他们展开,但他们作为人的尊严、
所具备的潜能和作为各种活动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得到尊重和承认。他们智力低下,往往给人什么都不
会的错觉。教师、家长为了省事,往往什么都替他们做主,什么都替他们做,这导致他们更缺乏独立人
格。弱智儿童智力上的限制确实使他们在很多方面都落后于普通儿童,但很多人也有优势能力,在某些
方面也有潜能。他们具有自我选择的权利,在一定层次上也有选择的能力。如果教育指导得当,他们也
可以自主的完成很多事。一些弱智课程和弱智学校已在试着让学生通过讨论自己决定穿衣、吃饭、学习
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等慢慢培养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性和主动参与性。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以后的
课程改革要在更广阔的领域中,真正的以儿童为中心,从他们的需要和意愿出发,充分发挥弱智儿童的
主体性。
5.课程实施的游戏化、活动化
弱智儿童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学习的内容以理性的形式呈现会使他们难以掌握。而陈鹤
琴“活教育”思想中游戏化、故事化的教训原则非常适合应用在弱智儿童教育中,因为游戏是儿童生来喜
欢的,儿童的生活可以说就是游戏。对处于并可能长期处于发展低层次阶段的弱智儿童来说,以游戏
化、活动化、故事化的方式呈现生活化的内容,学生在学习、迁移及应用于生活时都会容易得多。但在应
用游戏化、活动化原则对弱智儿童进行教育时,一定要注意游戏、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在易于被弱智儿童
接受并具有教育成效的同时,还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社会对此年龄段的社会行为要求。
·119·
参 考 文 献
[1] 孙培青,李国均.中国教育思想史(第3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 张文京.环境生态课程编制[A].中国特殊教育[J],2000,(3).
[3] 张文京,许家成.弱智儿童适应性功能教育课程与实践[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2.
[4] 台湾双溪启智文教基金会.智能障碍定义、分类暨支持辅助系统[M]. 1998.
[5] 沈冬梅,杨锐,张俊山.以人为本,深化启智教育课程改革[A].
www.specialneed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