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死神战斗视频: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3:28:55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

 

“评价”和“鉴赏”一样,本身是一件相当复杂的事,这里只能从高考对一个高中毕业生的要求的角度来谈论这个问题。

一、什么是文章的思想内容

文章的思想内容,归纳起来说,主要是指两点:一是文章所运用的全部材料,二是作者运用这些材料所表达观点、见解、主张、感受和思想倾向。

材料是文章思想内容的主体。没有材料,就没文章可言。一般说来,在议论性文章中,作者所用的全部论据,包括事实论据、事理论据以及证引的各种文献资料,都是材料。在说明性的文章中,作者所介绍的事物和引用来说明事理的文字,也是材料。在叙述性的文章中,作者所叙之事件、所写之景物等,也是材料。

作者凭借材料所表达的观点、见解、主张、态度等,是文章思想内容的核心、灵魂。材料与观点的和谐统一,构成了文章的思想内容。

二、什么是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

高考所说的评价思想内容,主要指下列三点:

1.评述材料在文中的作用

在文章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是要靠材料来证实或表述的。因此,评述材料在文中的作用,是评价思想内容的一个重点。从试题来看,有要求说明文中的材料表达 什么观点的,有要求说明作者提出某种观点的依据的,也有要求 概括材料本身的要点的。

2001年社科文阅读第18题:“以下不属于作者否定‘飞廉铜马’一名时所用证据的一项是”,便属于评述材料作用的试题。

评述材料在文中的作用,要坚持观点和材料一致性的原则。从操作层面说,首先要准确理解材料本身的含意,同时要分析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运用这些材料的,分析运用这些材料的前后作者说了哪些话。

2.评述作者提出某种观点态度的原因

譬如1998年全国卷第27题:

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写到看见玉簪花开,“先是一惊,随即怅然”。

(1)作者为什么吃惊?

(2)联系全文看,作者为什么怅然?

又如2001年全国卷第22题:“第三段中,作者说:‘玻璃门根本是门 。’请联系‘门’在文中的主要含意,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

这类试题实际上是要求对文章各部分内容之间作用因果关系的分析,透过“结果“去寻求相应的原因。

3.评述文章的主旨

本项不要求考生作直接评述,而是放在综合赏析题中,要求考生判断评述的正误。

我们在这一部分的三个小标题中都用“评述”二字却不用“评价”二字,这是因为这一方面的试题注重的是“评述”。就答题来说,也是以“述”为主,以“评”为辅的,所以考生对“评价文章思想内容”的试题不必畏惧,因为它本身并不难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评价。

三、评价思想内容应注意的问题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应注意下列三点:

1.要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2.要坚持观点和材料一致的原则。

3.要从作品实际出发,不解“以偏概全”,也不能“拔高”。

[例]

鲁迅不应离我们远去

杨曾宪

有人说,鲁迅正在离我们远去,周作人正在向我们走来。我却并不以为然。我是31年前读的鲁迅,1年前读的周作人,中间隔了30年。但鲁迅仍然离我很近,周作人仍然离我很远。一个人,在他的青年时代,首先读的是鲁迅还是周作人,我想可能对他的一生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一个时代,是提倡鲁迅还是周作人,我想,对于今后整整一代人也会产生很不同的影响。对今日中国青年,今日中国知识分子来说,更需要的还是鲁迅,而不是周作人。

周作人与鲁迅的地位不可同日而语。这不仅是从文学史角度的评价,而且是就他们对中国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意义而言的。鲁迅,不仅是新文化运动的一员骁将,而且是新的民族精神民族灵魂的重铸者;鲁迅所批判的不仅是那一种制度那一个阶段那一派文化现象,而且是在几千年封建文化“酱缸”浸泡中、在近百年半殖民地政治“囚笼”扭曲中霉变畸形的民族灵魂。鲁迅积其一生之力铸造国人的灵魂。他自己了成为我们民族的不朽灵魂。周作人也曾是新文化的发言人,也曾是传统伦理文化的批判者。但很快,新文化只沦为他的工具;他仍然以传统士大夫心态用冲淡的白话语言去娴熟地把玩起中国的器物文化来。悠悠5千年,中国的器物文化博大精深,世所罕匹;吃喝玩乐衣食居行,随手拈来就是文化,就是文明。这自然使周作人大有用武之地——今日提倡“玩文学”的青年哪能玩过周作人呢?玩物丧志,周作人最终几乎是自愿地出卖自己的灵魂成为民族的罪人并不偶然。如此一个周作人如何能与鲁迅相比呢?

今天的周作人可以摆在地摊上大畅其销,因为它好读——茶余饭后,躺在沙发上,借周作人之笔触,摩挲一些小摆设品位一些小感触体验一下昨日的民族风情,未必不是一件乐事。何况今日玩风甚盛,有闲者甚众呢?而鲁迅是不能躺着读的,重读鲁迅,我仍然时时如针芒在背,为自己的灵魂所承受着拷问。中国知识分子都应经受鲁迅的拷问——因为鲁迅本人已经千百遍地拷问自己。传统文化在民族文化心理深层积淀形成的某些劣根性,是难以自省自察自知的。但它却是妨害我们民族进取现代文明的痼疾。一个民族具有庸人气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国人自卑自负又自慰的阿Q精神。德国在普鲁士时代曾经是庸人气息弥漫的民族,但经过包括马克思在内的一代代思想家哲学家的批判,经过贝多芬这样伟大的艺术家的陶铸,百年过后的德意志民族已是世界上最有自信和自尊、最有生命活力的创造精神的民族之一。鲁迅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的当代意义正于此。虽然今日中国的成就令世人刮目相看,据说已经到了可以说“不”的时代,但从器物文明建设上处处散发出来的暴发户气息中,从种种时髦的学术论争和学术命题所露出的盲目的民族自卑与自傲文化心理中,我们仍然可以清晰地嗅出阿Q主义的味道——今日之新国粹主义不正在国学热国故热中疯长么?如果我们不能在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培育出刚健峻拔的民族品格和自信自谦的民族精神,最终,精神的贫乏将使中华民族难以真正崛起。

当然,我并不排拒周作人。今日中国毕竟处于歌舞升平的时期,有些人欣赏周作人也很正常。但不能以此排拒甚至贬低鲁迅。尤期作为民族精神体现者和创造者的知识分子不能媚俗从众丧失操守地靠作翻案文章靠出卖民族的良知哗众取宠谋利发财。在鲁迅的伟岸形象面前,周作人永远是一抔黄土。

要评价本文的思想内容,首先要弄清楚鲁迅为什么“不应离我们远去”,作者为什么要提出“鲁迅不应离我们远去”的看法;再逐段把握其主要内容,如“周作人与鲁迅的地位不可同日而语”,“鲁迅是不能躺着读的”等等。没有对全文主要内容的把握,是不可能有正确的评价的。

再说具体评述。

在本文的第三段,作者举德国由一个“庸人气息弥漫的民族”主为“世界上最有自信和自尊、最有生命活力和创造精神的民族之一”这个例子,其目的是什么?作者在引这则材料之前指出,传统文化在民族心理深层积淀形成的某些劣根性,是妨碍我们民族进取现代文明的痼疾,“一个民族具有庸人气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国人自卑自负又自慰的阿Q精神”,这就是说,我们要改变“某些劣根性”,要批判“阿Q精神”。引有这则材料之后又说:“鲁迅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的意义正在于此。”还有其他的话。根据这样的分析就可以认定运用这个例子的目的是:今天,重铸国民灵魂的任务还远没有完成,我们仍然需要用鲁迅精神批判阿Q精神。

再说评价作者的观点。在第一段,作者提出这样的观点:“一个人,在他的青年时代,首先读的是鲁迅还是周作人,我想,可能对他的一生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作者提出这个观点的目的是什么呢?在该段中,作者先简要叙述自己的阅读经历,然后说道:“但鲁迅仍然离我很近,周作人仍然离我很远。”这样说,既是对“有人说”的否定,又是提出上述观点的依据。后面又说:“一个时代,是提倡供鲁迅还是周作人,我想,对于今后整 整一代人也会产生很不同的影响“这实际上说明青年时代树立正确阅读观、接受怎样的人生影响的重要性,也是对上述观点的发挥。再结合后文的内容,就可以对作者提出这一观点的目的作出这样的评价:阐明了青年朝代树立正确的阅读观的重要性,也暗示了一个时代所提倡的阅读观所具有的人生导向作用。

作者在文章末段说“我并不排拒周作人”,这也是一个观点,对此读者可自行评述。

依据观点和材料相统一的原则 来评述材料的作用和作者的观点,便是一种价值判断了。

四、典型题分析

1.请参见第38讲“典型题分析”第1题。

2.第三段中,作者说:“玻璃门根本不是门。”请联系“门”在文中的主要含意,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

这是2001年全国卷的第22题。解答本题,首先要弄清“门”在文中的主要含意。文章首段说门内“隐藏何等样的奥秘”。第三段又进而说,“一扇门的象征和奥秘在于它那隐秘的性质,”门的意义就是把隐藏在它内部的事物加的掩盖,给心儿造成悬念。而“玻璃门”是完全透明的,不具有“隐秘的性质”,不解掩盖藏在它内部的事物,也不解给心儿造成悬念,所以“玻璃门根本不是门”。依据这样的分析,本题答案是:因为门的意义就是把隐藏在它内部的加以掩盖,给心儿造成悬念;而玻璃门是透明的,做不到这些。或:因为玻璃门是透明的,毫无隐秘可言,而一扇门的象征和奥秘在于它那隐秘的性质。

五、练习与答案

(一)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4题。

寂寞丹青路

王 舒

小时候,最恨的是毛笔,最怕的是父亲。

画画,对于童年的我来说,是一种最可怕的刑罚。做美术教训的父亲,年轻时,也做过一段时间的画家梦,可是,瘫痪的祖母,多病的母亲让他的梦碎了。于是,他便将他的圆梦之梦寄托在我的身上。

一套《永乐宫壁画》,不知勾了多少遍,一本《吴昌硕画辑》,不知临了多少回。那时,最怕父亲说的一句话就是“临画去”。

直到今天,孩子们在童年该会的游戏,我一样也不会。因为,那时在我做完一天功课之后,能去做的也只有一件事,那就是:“临画去”。

临着临着,画画已渐渐成为我生活中的一种习惯。父亲督促少了,自己用功勤了。

背着父亲,偷偷摸摸参加了一次什么大赛。虽然缴了一笔很可观的参赛费,但那一等奖的获奖证书事拿到了我手里的时候,那份疯狂啊!十几年的辛苦,终于没有辜负我。

当我目光炯炯地把证书送给父亲时,父亲的脸上,只在刹那问掠过一丝欣喜,然后,便是好一阵子沉默。好久之后,才叹了一口气,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也许,是我错了,不该让你走这条路。”那是,我第一次看到父亲的满目苍凉。

当时的我,根本没有的理解父亲的话,父亲也再没有和我谈过画,对于我的画,也没有再评价一字。

那时,我真觉得自己在艺术上颇具天才,早晚必定成名。于是乎,在飘飘然中五年的光阴,转眼即逝了。

唤醒我春秋大梦的,是梁畸先生。记得那次,在和平文化馆一次笔会之后,送梁老回家。路上梁老对我说:“画,其实也是道,是修身之道,也是寂寞之道,与名利毫无关系。在一般人眼里,只有名人字画才是字画。其实,名人和字画是两码事,为名而画失真情,无真情哪有真趣,无情无趣哪儿能叫画,你说呢?”

从那时起的十年里,我再也没有出过一次风头。我闭门读书,废寝忘食,竭尽心力去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临画去。

1.作者在第一自然段说,“最恨的是毛笔,最怕的是父亲”。

(1)作者为什么最恨毛笔?

答:因为

(2)为什么最怕父亲?

答:因为

2.文中描述“我”背着父亲参加大赛并获奖,主要作用是什么?

3.文中写梁老对“我”说的话主要作者是什么?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文标题的意思是:学画要注重修身,耐得寂寞,而不要热衷于名利。

B.本文以“临画去”为线索组织材料,表现出“我”对临画认识和感情的变化。

C.第四段和末段两次写去做的“只有一件事”都表现出“我”临画的专注。

D.“也许,是我错了,不该让你走这条路。”父亲对“我”这样说,表现出一种复杂的

心情,既有对儿子美术才能的怀疑,又包含着自责之意。

E.本文的主旨在于告诉年轻人要注重自身修养,要废寝忘食地闭门读书。这一主旨在

文章末尾点得很醒目。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让高贵与高贵相遇

鲍尔吉·原野

有泪水在,我感到自己仍然饱满

对不期而至的泪水,我很难为情。对自己,我不能使用伟岸、英武这样高妙的词形容,但还算粗糙的蒙古男人,和东北的车老板子仿佛。这使我对眼圈里转悠的泪水的造访很有些踟蹰。

我的泪水是一批高贵的客人,它们常在我听音乐或读书的时候悄然来临。譬如在收音机里听到德沃夏克《自新大陆》第二乐章的黑人音乐的旋律,令人无不思乡。想到德沃夏克这个捷克农村长大的音乐家,在纽约当音乐学院的院长,但时刻怀念自己的故土。一有机会,他便去斯皮尔威捷克人的聚居地,和同胞一起唱歌。“3·55—3·2|—|2·35·3 2——— ”,我的泪水也顺着这些并不曲折的旋律爬上来。譬如读乌拉圭女诗人胡安娜·伊瓦沃罗的诗集《清凉的水罐》,诗人在做针线活时,窗外缓缓走过满载闪光的麦秸的大车,她说:“我渴望穿过玻璃去抚摸那金色的痕迹”。她看到屋里的木制家具,想“砍伐多少树才能有这一切呢?露水、小鸟和风儿的忧伤……在光闪闪的砍刀下倒下的森林的凄哀心情”。读诗的时候,心情原本平静,但泪水会在此优美的叙述中肃穆地挤上眼帘。读安谧的新作《手拉手》,说“透过玫瑰色暮霭的轻纱/我看到河边有个光脚的女孩/捧一尾小鱼/小心翼翼向村口走去。”这时,你想冲出门上,到村口把小女孩手里的鱼接过来,那么,在地上撒满白露的秋夜,在把身子喝软,内心却异常清醒的酒桌上,在照片上看到趴在土坯桌上写字的农村孩子,蓦然想起小心翼翼的小女孩,捧着小鱼向村口走去,难免心酸。

那么,我想:我并不经常读书更难得到好书,也不大懂音乐,最主要的我不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为何会常常流泪?一个在北国的风雪中长大的孩子,一个当抄家的人踹门而入时贴紧墙壁站着的少年,一个肩扛檩子登木头垛被压得口喷鲜血的知青;我,不应该流泪,在苦难中也没有流过泪水,生活越来越好了,我怎么会变得“儿女沾巾”呢?如今,我的性格仍然强悍,甚至暴躁。

后来我渐渐明白了一点:泪水,是另外一种东西。这些高贵的客人手执素洁的鲜花,早早就等候在这里,等着与音乐、诗和世道人心中美好之物见面。这是一位司仪吗?不,我是一个被这种情景感动了的路人,是感叹者。

如果是这样,我理应早早读一些真诚的好书,听朴素单纯的音乐。

旋律或词语,以及人心中美好的部分,使我想起海浪。当浪头来时,你盯住远处的一排,它迈着大步走过来,愈来愈近,就在与你相拥的一瞬间消散了。这是一种令人惋惜的美好,似乎我们无法盯住哪一排浪。但可以欣慰的是,远处又有浪涌来,就像使人肠热的旋律、诗和眼里的泪潮。

因而我不必为自己难为情了。

(1998年8月23日《文汇报》)

1.文章第二段说“对不期而至的泪水,我很难为情”,原因是 。最后一段说:“我不必为自己难为情了”原因是

2.“让高贵与高贵相遇”从全文来看,两个高贵的含义各指什么?

答:一个指答: 。

一个指答: 。

3.第七段中,作者联想到“海浪”,想要表达的意思是

4.下面对全文的赏析恰当的两项是 ( )

A.作者在第四段写自己过去的经历,说明自己已经不是一个随便 被打动的轻易流泪的

人。

B.作者不敢用伟岸、英武这样高妙的词形容自己,是因为自己长得粗糙、不帅气。

C.作者在第三段结尾说自己“难免心酸”,其原因是觉得女孩子用捧小鱼的方式来挽救

小鱼的生命,其实是无用的。

D.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提醒人们应该早点读一些好书,听一些好的音乐。

E.文章开篇设置悬念,继而紧扣题目进行叙写,结尾再与开头响应,结构十分严谨。

附:答案及简析

(一)1.(1)临画失去了童年的游戏(或:画画是一种最可怕的刑罚);(2)临画是被迫的。

2.在对比中表现父子对获奖(名利)的不同态度,使“我”的得意之态和父亲的失望之情更加鲜明。

3.点明文章主旨,启示人们要用真情真趣来对待艺术。(前有“唤醒我的春秋大梦”,后有“我”的觉悟)

4.A、B(C项前一次应是“反映临画是被迫的”,第二次是自觉的,尽心尽力的。D项“怀疑”之说无根据;E项“闭门读书”之说与文章主旨不合)

(二)1.①一个男子汉却常有泪水造访;②作者认为被好书、好的音乐,以及其他美好事物所打动,是人的一种美好情感,理应如此。

2.①真诚、朴素、善良的情感;②真诚的好书,朴素的音乐、世道人心中的美好事物。

3.美好的事物和情感虽然不易相遇,但却常有,给人以希望。(联想是由心中美好的部分和旋律或词语引起的,可以令人“欣慰”)

4.A、E(B项“因为”以下分析错误;C项的“心酸”是由:“把身子喝软”作联想对照而产生的;本文的写作目的标题已经揭示,故D项也不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