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鼬和自来也谁厉害:王羲之与兰亭序 - Qzone日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5:07:19
王羲之与兰亭序

',1)">

王羲之

兰亭

兰亭,兰并不多,竹却不少。绕亭一泓碧水,隔岸丛丛翠竹。河上架桥,竹作扶手;桥上竖立拱门,竹为门楣;门后一亭,则是竹筋竹骨的“全竹席”,竹棚、竹门、竹窗、竹椅、竹几、竹杯……眼见是竹,手触是竹,也许是兰竹皆为文人雅士所爱吧,总之,初见兰亭,反觉得它称为竹亭兴许更准确些。
兰亭的得名,相传是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曾在此种过兰草,汉代又在此设过驿亭。而帮助兰亭出名的是王羲之。兰亭在历史上也曾有过一段沉寂和没落,现在的兰亭,系明代嘉靖年间重建,1980年全面修复的。

王羲之是中国享有盛名的书法家,最有名的作品是兰亭序。唐太宗以后,兰亭序已成为读书人写字必习的范本。兰亭序的摹本、刻本之多,为古今之冠,更有不少人写文章专门讨论这帖。有史以来,从没有第二件书迹如此受到重视的。
兰亭因王羲之出名,王羲之因书法出名

王羲之书法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浮云,矫如惊龙”。总之,他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

王羲之(公元303—361年),字逸少,祖籍琅邪(今山东临沂),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他是晋司徒王导从子,曾任秘书郎、参军、长史、宁远将军、右军将军等职,后人称之为“王右军”。王羲之一生喜好游山玩水和结识朋友。
他先师从卫夫人习书法,后博采众长,精通诸体,尤其擅长楷书和行草书,风格妍美流畅,  一改汉魏以来质朴书风,把书法推向全新的境界,被誉为“书圣”。他的传世代表作有《兰亭集序》、《十七帖》、《姨母帖》、《奉橘》、《丧乱》、《初月》等。其中《兰亭集序》对后世的影响最大,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在他任职期间,薄功名利禄,为人耿直,关心百姓疾苦,是一个务实为民的清官。时常以作书养鹅为乐。晚年辞官隐退后,放浪形骸于山水之间,卒年59岁。作者的气度、凤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
羲之酒酣 写下书法绝笔
《兰亭序》全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暎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王羲之7岁拜师于女书法家卫夫人和叔父五广,勤学苦练,后又遍学李
斯、钟繇、蔡邕、张昶等书法家,并博采众长,自辟蹊径,自成一体。其书法作品很丰富,据说梁武帝曾收集其书一万五千纸,唐太宗遍访王书,得三千六百纸,到宋徽宗尚保存二百四十三纸。现传世墨迹,寥若晨星,真迹无一留存。

[注释]
永和九年:公元353年。永和,东晋穆帝司马聃年号。
癸(guǐ)丑:永和九年的干支纪年。
暮春之初:阴历三月初。暮春,春季的末一个月。
会(Kuài)稽山阴之兰亭:会稽,当时的郡名,辖境相当于现在浙江省北部和江苏省东南部一带;郡治在山阴县,即今浙江绍兴市。兰亭,在今绍兴市西南,古有地名兰渚,渚中有亭。《水经·渐江水注》:“湖口有亭,号曰兰亭,亦曰兰上里。太守王羲之、谢安兄弟数往造焉。”古亭几经迁移,今亭为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重建于兰渚山麓。
修禊(xì)事也:是为了举行春禊活动。修,这里是举行的意思。禊,古人常在春秋两季至水边用香熏草药洗濯,以祓除不祥。后来逐步演变为到水边宴饮、郊外游春一类活动。春禊在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秋禊在阴历七月十四日。
群贤毕至:众多贤能之士都到了。群贤,指孙绰、谢安、支遁等当时名士。
少长咸集:年轻的年长的都聚集在一起。少长,指王、谢家族的小辈和长辈。
清流激湍(tuān):清澈的溪水,急泻的水流。
映带:景物相互辉映衬托,彼此关连。
引以为流觞(shān g)曲水:引溪流来作为漂流酒杯的环曲小渠。觞,酒杯。流觞,把漆制酒杯盛酒放在曲水上,循流而下,杯子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杯饮酒,这是古人劝酒取乐的一种方式。曲水,引水环曲为渠,流觞取饮。
列坐其次:在曲水旁依次就坐。次,处所,地方。
丝竹管弦之盛:音乐伴奏的热闹场面。丝弦,指琴瑟等用丝做弦的弦类乐器。管竹,指箫笛等用竹制成的管类乐器。丝竹管弦常用来借代音乐。盛,盛况,热闹的场面。
一觞一咏:一边饮酒,一边赋诗。
畅叙幽情:酣畅地抒发内心的感情。幽情:内心深处的情怀。
天朗气清:天空晴朗,空气清新。
惠风:和风,春风。
品类之盛:地上繁多的万物。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
所以游目骋怀:借此来放开眼界,舒展胸怀。游目:目光由近及远,随意观览瞻望。骋怀:开畅胸怀。
足以极视听之娱:能尽情享受眼观和耳听的乐趣。极:穷尽。
信:实在,确实。
夫(fú)人之相与:人们相互交往。夫:句首发语词。与:结交,亲附。
俯仰一世:很快度过了一生。俯仰:低首抬头之间,形容时间短暂。
或取诸怀抱,晤(wù)言一室之内:有的人将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家里与朋友倾心交谈。取诸,取之于,从……中取得。怀抱,胸怀抱负。晤言,面对面交谈。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有的人把情怀寄托在自己爱好的事物上,不受世俗礼法的约束,纵情游乐。因,依,随着。寄,寄托。所托,所爱好的事物。放浪,放任旷达,不拘形迹。形骸,身体,形体。
趣舍万殊:对事物的取舍千差万别。趣舍,取舍。
静躁不同:性情有沉静与急躁的不同。
欣于所遇:对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
暂得于己:心里暂时感到得志。得:得志。
快然:高兴的样子。
曾:竟,乃。
不知老之将至:不知道衰老之年即将到来。语出《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所之既倦: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之,往,到达。
情随事迁:感情随着事物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感慨系之:感慨随着产生。系,随着。
向:过去,以前。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对这些尚且不能不激起心中的感触。犹,还,尚且。以,因。之:指“向之所欣……已为陈迹。”兴怀,引起感触。
况修短随化:更何况人的寿命长短完全由造化安排。修短,长短,指人的寿命长短。化,造化,大自然。
终期于尽:最终归于消灭。期,期限。
死生亦大矣:死和生也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啊。语见《庄子·德充符》:“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每看到古人文章中对死生问题发生感慨的原因。
若合一契:和我所感慨的总像符契那样相合。契,符契,古代一种信物,用竹木等制成。在符契上刻上文字,剖而为二,各执一半,作为凭证。
未尝不临文嗟(jiē)悼:没有一次不面对这些文章而叹息悲伤。临,面对。嗟悼,叹息悲伤。
不能喻之于怀:自己心中也不能明白是什么原因。喻,明白。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我一向认为把死生看成一样是虚妄荒诞的。固,本来,向来。一,作动词用,把……看成一样。虚诞,虚妄的话。“一死生”语出《庄子·齐物论》:“予恶(wū)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qí,祈)生乎?”(我怎么知道死了的人不后悔当初求生呢?)
齐彭殇(shān  g)为妄作:把长寿和短命等量齐观,也是胡说。彭:彭祖,传说他生活在尧、夏、商三代,活了八百岁。殇,未成年而死的人。彭殇,指代长寿之人和短命之人。齐,作动词用,把……等量齐观。妄作,胡造,胡说。“齐彭殇”语出《庄子·齐物论》:“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没有比夭亡的儿童更长寿的,而活了八百岁的彭祖是短命的。)
后之视今:后代的人看现代的人,看不到了。
由:通“犹”,如同。
列叙时人:一一记下当时参加兰亭集会的人的名字。
录其所述:抄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编成诗集。
虽世殊事异: 即使时代不同,世事会发生变化。
所以兴怀:因死生问题而产生感慨。
其致一也:这个情致是一样的。
后之览者:后世读到这本诗集的人。
亦将有感于斯文:也将有与我这篇序文所述的同样的感慨吧。斯文,这篇序文

兰亭序 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行书法帖。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蓝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行书第一”。唐时为太宗所得,推为王书代表,曾命赵模等钩摹数本,分赐亲贵近臣。可惜被唐太宗作为殉葬品,埋入昭陵,从此真迹永绝于世。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唐太宗时冯承素号金印,故称为《兰亭神龙本》,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石刻首推“定武本”。经郭沫若考证,以为相传的《兰亭序》后半文字,兴感无端,与王羲之思想无相同之处,书体亦和近年出土的东晋王氏墓志不类,疑为隋唐人所伪托。但也有不同意其说者。《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气度、凤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

宋代姜夔酷爱《兰亭序》,日日研习,常将所悟所得跋其上。有一跋云:“廿余年习《兰亭》皆无入处,今夕灯下观之,颇有所悟。”历时二十多年才稍知入门,可见释读之难:一千六百多年来无数书法家都孜孜不倦地释读过,何尝不想探求其中的奥秘,但最终只能得其一体而已。因此,《兰亭序》可以说是由杰出的书法智慧所营造成的迷宫。

唐兰亭序五大摹本
最能体现兰亭意韵的摹本
《虞本》为唐代大书法家虞世南所临,因卷中有元天历内府藏印,亦称“天历本”。虞世南得智永真传,直接魏晋风韵,与王羲之书法意韵极为接近,用笔浑厚,点画沉遂。
最能体现兰亭魂魄的摹本
《褚本》为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所临,因卷后有米芾题诗,故亦称“米芾诗题本”。此册临本笔力轻健,点画温润,血脉流畅,风身洒落,深得兰亭神韵。
最能体现兰亭原貌的摹本
《冯本》为唐代内府栩书官冯承素摹写,因其卷引首处钤有“神龙”二字的左半小印,后世又称其为“神龙本”,因使用“双钩”摹法,为唐人摹本中最接近兰亭真迹者。
最能体现兰亭风骨的摹本
《定武本》是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的临本,于北宋宣和年间勾勒上石,因于北宋庆历年间发现于河北定武而得名。定武原石久佚仅有拓本传世,此本为原石拓本,是定武兰亭刻本中最珍贵的版本。
“唐人五大摹本”从不同层面表现了“天下第一行书”的神韵,是后世兰亭两大体系的鼻祖:一是以虞本、褚本、冯本、黄绢本为宗的贴学体系;一是以定武本为宗的碑学体系。这两大体系并行于世,孕育了后世无数大家。唐人五大摹本,曾被收入清乾隆内府,后流散四方:虞本、褚本、冯本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黄绢本、定武本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隔海相望不得团圆。此次将此五种珍本汇于一帙,海峡两岸法书极品齐聚一堂,全面展现中华瑰宝之流光异彩。
唐太宗盗宝 留下千古传奇
王羲之将《兰亭序》视为传家宝,并代代相传,一直到王家的七世孙智永手中。可是,智永不知何故出家为僧,身后自然没有子嗣,就将祖传真本传给了弟子———辩才和尚。
到了唐朝初年,李世民大量搜集王羲之书法珍宝,经常临习,他亲自为《晋书》撰《王羲之传》,搜集、临摹、欣赏王羲之的真迹。在中国书法史上,帝王以九五万乘之尊而力倡一人之书者,仅此而已。对《兰亭序》这一真迹他更是仰慕,多次重金悬赏索求,但一直没有结果。后查出《兰亭序》真迹在会稽一个名叫辩才的和尚手中,从此引出一段唐太宗骗取《兰亭序》,真迹随唐太宗陪葬昭陵的故事。
这一段故事,更增添了《兰亭序》的传奇色彩和神秘气氛。唐人记载兰亭故事有两种版本。刘悚《隋唐嘉话》记:“王右军《兰亭序》,梁乱,出在外。陈天嘉中,为僧众所得。……果师死后,弟子僧辩才得之。太宗为秦王后,见拓本惊喜,乃贵价市大王书,《兰亭》终不至焉。及知在辩才处,使萧翼就越州求得之,以武德四年入秦府。贞观十年,乃拓十本以赐近臣。帝崩,中书令褚遂良奏:“《兰亭》,先帝所重,不可留。’遂秘于昭陵。”《太平广记》收何延之《兰亭记》记载大有不同。何文称,至贞观中,太宗锐意学二王书,仿摹真迹备尽,惟《兰亭》未获。后访知在辩才处,三次召见,辩才诡称经乱散失不知所在。房玄龄荐监察御史萧翼以智取之。萧翼知道明说是说不动辩才相让的,就假扮成书生,住在庙中与辩才谈诗论字、书字,使辩才将他当成最好的朋友,骗得了辩才的信任后用激将法使他拿出《兰亭序》来让他观看。一天趁辩才外出,萧翼乘机盗走了《兰亭序》,把它献给了唐太宗。

【译文】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暮春三月上旬的巳日,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举行驱除不祥的礼俗之事。此地德高望重者无不到会,老少济济一堂。兰亭这地方有崇山峻岭环抱,林木繁茂,竹高茂密。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映衬在四周,引(溪水)为曲水流觞,列坐其侧,虽然没有管弦合奏的盛况,只是饮酒赋诗,也足以令人畅叙胸怀。
这一天,晴明爽朗,和风习习,仰首可以观览浩大的宇宙,俯身可以考察众多的物类,纵目游赏,胸襟大开,极尽耳目视听的欢娱,真可以说是人生的一大趣事。
人们彼此亲近交往,周旋应酬度过了一生。有的人喜欢将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屋子里与人交谈;有的人则寄托于外物,生活狂放不羁。虽然他们或内或外的取舍千差万别,好静好动的性格各不相同,但当他们遇到可喜的事情,得意于一时,感到欣然自足时,(竟然)都会忘记衰老即将要到来之事。等到对已获取的东西发生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又不免会引发无限的感慨。以往所得到的欢欣,很快就成为历史的陈迹,人们对此尚且不能不为之感念伤怀,更何况人的一生长短取决于造化,而终究要归结于穷尽呢!古人说:“死生是件大事。”这怎么能不让人痛心啊!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的感慨,其缘由竟像一张符契那样一致,总难免要在前人的文章面前嗟叹一番,不过心里却弄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我当然知道把死和生混为一谈是虚诞的,把长寿与夭亡等量齐观是荒谬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这正是事情的可悲之处。所以我要列出到会者的姓名,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尽管时代有别,行事各异,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无疑会是相通的。后人阅读这些诗篇,也会由此引发同样的感慨吧。

《兰亭集序》文字灿烂,字字玑珠,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它打破成规,自辟径蹊,不落窠臼,隽妙雅逸,不论绘景抒情,还是评史述志,都令人耳目一新。虽然前后心态矛盾,但总体看,还是积极向上的,特别是在当时谈玄成风的东晋时代气氛中,提 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尤为可贵。《兰亭集序》的更大成就在于它的书法艺术。通篇气息淡和空灵、潇洒自然;用笔遒媚飘逸;手法既平和又奇崛,大小参差 ,既有精心安排艺术匠心,又没有做作雕琢的痕迹,自然天成。其中,凡是相同的字, 写法各不相同,如“之”、“以”、“为”等字,各有变化,特别是“之”字,达到了 艺术上多样与统一的效果。《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的代表作,是我国书法艺术 史上的一座高峰,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书法家。

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唐时为太宗所得,推为王书代表,曾命赵模等钩摹数本,分赐亲贵近臣。太宗死,以真迹殉葬。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石刻首推“定武本”。经郭沫若考证,以为相传的《兰亭序》后半文字,兴感无端,与王羲之思想无相同之处,书体亦和近年出土的东晋王氏墓志不类,疑为隋唐人所伪托。但也有不同意其说者。

王羲之是东晋伟大书法家,他一变汉魏朴质书风,开晋后妍美劲健之体,创楷、行、草之典范,后世莫不宗法。他行书字帖《兰亭序》是他的的代表作,被书法界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千百年来倾倒了无数习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