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业十八城样板间图片:草莓栽培技术(第六、七章)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6:22:35
草莓栽培技术(第六、七章)

第六章:病虫害发生及管理

一、草莓病虫害防治技术

草莓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果实是一种柔软多汁、甜酸适度、富含维生素c、具有宜人芳香的高级果品,也是上市最早的水果,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但由于连年大片种植,病虫害发生也日趋严重,影响品质和产量,特别是采用大棚早熟栽培,棚内高温多湿,更为病虫害的发生创造了有利条件。为做到有效防治,现将草莓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1.主要病害

 (1)叶斑病。又称蛇眼病,主要为害叶片,发病初期,叶面出现小而无一定形状的红色或紫红色病斑,之后病斑扩大,病斑中心呈灰色或灰褐色圆斑。四周紫褐色,状如蛇眼。该病温暖高湿时易发生,老叶先发病,逐渐延至全株,开花结果前发病轻,开始采收后大量发生,主要影响叶面光合作用,阻碍植株生长,降低产量。(2)白粉病。该病全株都易发生,叶片被害时发生暗色污斑,大小不等,接着在叶背斑块上产生白色粉状物,后期呈现红褐色病斑,叶缘萎缩、枯焦,果实早期受害,停止发育、干枯,若后期受害,表面有一层白粉,在整个生长季节可不断发生,危害极大。(3)灰霉病。是开花后发生的主要病害,病菌先侵害小果,与湿土接触的果面先发病,

 后沿果梗蔓延到花序梗,干腐枯死;侵害已转色的果实时,出现水渍状淡褐色斑块后变暗褐色,表面出现一层灰霉层,使果实软腐,灰霉随风吹扩散到其他果实上致病。(4)根腐病。从下部叶开始,叶缘变成红褐色,逐渐往上凋萎,以至枯死,支根在中间开始变成黑褐色而腐败,根的中心柱呈红色,是本病的主要特征。(5)黄枯病。又称细菌性枯萎病,初发病时,茎叶白天萎缩,傍晚恢复,23天后凋萎枯死,切开病茎维管束变褐色,用手挤压,有浊白色粘液流出。病菌主要随病残株遗留在土中过冬,能存活数年,条件适宜时,从根部或茎部伤口侵入致病。草莓连作或菜莓连作常严重发病,甚至造成大批死亡绝收。

  2.病害防治方法

 (1)综合预防为主。加强田间管理,培育壮苗,实行23年轮作,不要雨天移栽,且宜带土移栽,少伤根系、茎叶,适时盖膜、搭棚、勤管理。及时摘除病叶、果、枯死老叶,拔除病株,集中深埋或烧毁,保持草莓园内整洁通气,棚内注意通风换气,降低湿度和废气对草莓的危害。采用深沟高畦,四周开好排水深沟,降低地下水位。

(2)栽前土壤消毒。草莓移栽前,苗圃用40%芦笋青粉剂500倍液或70%托布津800倍液喷雾一次,做到带药移栽;种植沟内及周围土壤,用40%芦笋青粉剂600倍液或70%托布津1000倍液进行喷浇,然后复土,整平畦面后移植,可有效杀死土壤中的病菌,降低田间菌源基数,减少危害。

(3)采用高效药剂,喷施防治。草莓生长季节,一般间隔1015天喷一次药,可用 40%芦笋青粉剂500倍加150ppm农用链霉素混合液或70%托布津      800倍液喷雾;若发生病害,隔45天重喷一次,连喷23次,并加浇根一次;发生黄枯病时,农用链霉素增加到200250ppm,并要多浇根;发生白粉病,可用20%粉锈宁10002000倍液;灰霉病可用50%速光灵1000倍液与芦笋青等药交替使用,效果更佳。若大棚内湿度过大时,不宜喷药,宜用“一熏灵”熏蒸,7天后重熏一次,尽量降低棚内湿度,减少病害的危害和蔓延,降低损失。

3.常见害虫及防治

草莓生长季节,主要的害虫有蚜虫、红蜘蛛、斜纹夜蛾幼虫等。发现虫害后,蚜虫可用20%蚜克星或25%菊乐合酯1000倍液防治;红蜘蛛可用2.5%天王星或73%克螨特2000 倍液防治;斜纹夜蛾幼虫可用5%抑太保1000倍液或杀灭菊酯2000倍液喷杀。

二、草莓病虫防治技术

 草莓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果实是一种柔软多汁、甜酸适度、富含维生素c、具有宜人芳香的高级果品,也是上市最早的水果,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但由于连年大片种植,病虫害发生也日趋严重,影响品质和产量,特别是采用大棚早熟栽培,棚内高温多湿,更为病虫害的发生创造了有利条件。为做到有效防治,现将草莓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1.主要病害      

(1)叶斑病

       又称蛇眼病,主要为害叶片,发病初期,叶面出现小而无一定形状的红色或紫红色病斑,之后病斑扩大,病斑中心呈灰色或灰褐色圆斑。四周紫褐色,状如蛇眼。该病温暖高湿时易发生,老叶先发病,逐渐延至全株,开花结果前发病轻,开始采收后大量发生,主要影响叶面光合作用,阻碍植株生长,降低产量。    

(2)白粉病

       该病全株都易发生,叶片被害时发生暗色污斑,大小不等,接着在叶背斑块上产生白色粉状物,后期呈现红褐色病斑,叶缘萎缩、枯焦,果实早期受害,停止发育、干枯,若后期受害,表面有一层白粉,在整个生长季节可不断发生,危害极大。    

(3)灰霉病

       是开花后发生的主要病害,病菌先侵害小果,与湿土接触的果面先发病,后沿果梗蔓延到花序梗,干腐枯死;侵害已转色的果实时,出现水渍状淡褐色斑块后变暗褐色,表面出现一层灰霉层,使果实软腐,灰霉随风吹扩散到其他果实上致病。    

(4)根腐病

        从下部叶开始,叶缘变成红褐色,逐渐往上凋萎,以至枯死,支根在中间开始变成黑褐色而腐败,根的中心柱呈红色,是本病的主要特征。    

(5)黄枯病

       又称细菌性枯萎病,初发病时,茎叶白天萎缩,傍晚恢复,2-3天后凋萎枯死,切开病茎维管束变褐色,用手挤压,有浊白色粘液流出。病菌主要随病残株遗留在土中过冬,能存活数年,条件适宜时,从根部或茎部伤口侵入致病。草莓连作或菜莓连作常严重发病,甚至造成大批死亡绝收。    

2.病害防治方法      

(1)综合预防为主。

       加强田间管理,培育壮苗,实行2-3年轮作,不要雨天移栽,且宜带土移栽,少伤根系、茎叶,适时盖膜、搭棚、勤管理。及时摘除病叶、果、枯死老叶,拔除病株,集中深埋或烧毁,保持草莓园内整洁通气,棚内注意通风换气,降低湿度和废气对草莓的危害。采用深沟高畦,四周开好排水深沟,降低地下水位。    

 (2)栽前土壤消毒。

       草莓移栽前,苗圃用40%芦笋青粉剂500倍液或70 %托布津800倍液喷雾一次,做到带药移栽;种植沟内及周围土壤,用40%芦笋青粉剂600倍液或70%托布津1000倍液进行喷浇,然后复土,整平畦面后移植,可有效杀死土壤中的病菌,降低田间菌源基数,减少危害。    

(3)采用高效药剂,喷施防治。

       草莓生长季节,一般间隔10-15天喷一次药,可用 40 芦笋青粉剂500倍加150ppm农用链霉素混合液或70%托布津 800倍液喷雾;若发生病害,隔4-5天重喷一次,连喷2-3次,并加浇根一次;发生黄枯病时,农用链霉素增加到200-250ppm,并要多浇根;发生白粉病,可用20%粉锈宁1000-2000 倍液;灰霉病可用50%速光灵1000 倍液与芦笋青等药交替使用,效果更佳。若大棚内湿度过大时,不宜喷药,宜用“一熏灵”熏蒸,7天后重熏一次,尽量降低棚内湿度,减少病害的危害和蔓延,降低损失。      

3.常见害虫及防治

       草莓生长季节,主要的害虫有蚜虫、红蜘蛛、斜纹夜蛾幼虫等。发现虫害后,蚜虫可用20%蚜克星或25%菊乐合酯1000倍液防治;红蜘蛛可用2.5%天王星或73%克螨特2000 倍液防治;斜纹夜蛾幼虫可用5%抑太保1000倍液或杀灭菊酯2000倍液喷杀。

三、草莓寄生线虫防治新技术

        线虫个体小,不易被发现,植株受害症状易被误认为病毒病或生理病害,以至于不能正确用药,严重影响草莓的品质和产量。

(一)    、症状    

1、草莓叶面线虫病线虫不侵入草莓组织,而在正发育的芽和叶面表面取食。展开叶片呈皱缩、扭曲状,比正常叶小。线虫取食过程中破坏果芽,引起果实产量严重下降。当线虫与病原细菌交互感染时,植株表现地上部矮化,缩成大约1厘米的肉质莲丛。    

2、草莓根结线虫病受害植株根系有大小不等的根结,剖开病组织可见细小的乳白色线虫埋于其内,根系不发达,侧生营养根增生,地上部生长弱。    

3、草莓根腐线虫病幼株坚硬、变褐,成株根上有椭圆形病斑,黄褐色到黑褐色。植株地上部矮化,缺乏生活力,产量低,对土壤干旱的敏感性强。    

4、草莓茎线虫病叶柄隆起,叶片扭曲变形,花和果实形成虫瘿,植株矮化。剖开畸形组织,在皮层或薄壁组织可见到大量线虫。    

(二)、防治技术    

1、生物防治利用土壤中的线虫天敌??真菌和细菌。将有益菌引入病态植株中,破坏线虫的内含物,杀灭线虫。或定植前用1?8%阿维菌素3000倍液浇灌不定植穴,每穴0???25克,然后定植覆土,防治效果达85%?90%。    

2、物理防治栽植草莓前,将休眠母株在46?55℃热水中浸泡10分钟,可消除线虫。    

3、加强栽培管理消除病残体及杂草,集中烧毁。土壤中添加有机物,保持土壤肥力,合理灌溉,培育壮苗,增强植株的抵抗力和承受力。发病重的地块进行2?3年轮作,能有效抑制线虫。    

4、化学防治定植前,每亩用3%米乐尔颗粒剂1???0克或10%克线磷颗粒剂2?4公斤,穴施或撒施,防治效果达85%?95%。

四、草莓芽线虫及其防治方法

    1.危害症状

    草莓穿线虫长约0.60.9毫米,在显微镜下呈蛔虫状。线虫寄生在草莓心芽周围,侵害草莓生长点和花芽。单株草莓茎体内线虫群体数量较少时,危害症状较轻,群体数量增多时危害加重,症状明显。受芽线虫侵害的植株腋芽数量增多,。心叶歪曲畸形,叶色光泽浓绿,严重时植株萎蔫矮化,。心芽变黄或红褐色,呈莲丛“花椰菜”状,农民俗称“红芽病”。草莓被芽线虫危害后,生长点长势滞缓、畸形或消亡,花芽发育退化、畸形、减少,甚至消亡,严重时可导致绝收;

    2.发病条件草莓芽线虫可寄生在草莓、蕨类、秋海棠、杜鹃等植物体内,为土传虫害。能够随种苗、土壤。灌水等途径传播繁衍。草莓重茬、杂草丛生、低洼漫灌等生育环境有利于芽线虫发生。

    3.防治方法

    芽线虫应以预防为主。一是在育苗期间加强防治。要选用科研部门提供的不带有虫源的原种苗扩繁种苗,不在重茬地繁殖。在栽植前将原种苗用35℃温水浸泡10分钟再用45℃温水浸泡10分钟,定值时用90%敌百虫晶体300倍液浸根,缓苗后用90%敌百虫晶体600倍混配氧化乐果1000倍液灌根34次,每次间隔710天。发现病株连同匍匐茎一起拔除,以防传播。二是生产田防治。利用轮作倒茬和客土等措施避免土壤线虫积累,曾发生过芽线虫或已重茬的地块,在栽植前用 3%呋喃丹颗粒剂或 10%力满库或10%克线丹颗粒剂,每亩5公斤均匀施入地表510厘米深处,然后栽苗浇水。缓苗后,用90%敌百虫晶体 600倍液灌根23次,每次间隔710天,一旦发现病株要及时拔除,并用40%甲基异柳磷700倍液喷雾23次,重点喷心芽处,每次间隔710天,也可与敌百虫交替施用。喷药时间在下午3时后进行,进入花期前,停止用药。三是土壤消毒。对于重茬多年和已发生多种病虫害的土壤可用溴甲烷或氯化苦按施用技术进行土壤消毒。也可采用高温消毒法,即在夏季高温期翻地30厘米灌水润造,地面盖上地膜,然后将大棚或温室密闭1周,可基本消除土壤中各种病菌害虫。土壤消毒后要增施腐熟有机肥,以补充土壤中有益微生物之不足。

棚栽草莓要点

草莓大棚促成栽培,使果实成熟期大大提前。但有的农民只注重产量,忽视品质的提高,或虽重视但技术上不得要领,因而影响了大棚草莓的经济效益,那么,怎样提高大棚草莓的品质呢?除了要选择适宜品种,采用脱毒壮苗,适期定植扣棚外,须做好以下几点:

一、        控制适宜温湿度。

草莓果实发育适温为18摄氏度-25摄氏度,要在冬季和早春达到这一温度,可在大棚内套中棚并盖地膜,力争棚温白天达到25摄氏度-28摄氏度,夜间5摄氏度以上,最低温度0摄氏度以上。但出现30摄氏度上高温时要及时通风降温。土壤温度以保持40%-60%为宜,过大过小均会影响草莓根系活力和果实正常的生长发育。

二、        合理施肥。

大棚草莓结果期长,为防止脱肥早衰,要重施基肥,及时进行追肥和经常喷施叶面肥。在施肥上要掌握适氮增磷钾(生长弱时增施氮肥,结果多时增施钾肥)。一般每亩基施腐熟栏肥40担,配施复合肥30千克,钙镁磷肥100千克。中后期结合喷药,可喷叶面肥(200倍绿威18),可促进中后期果实的发育,提高果重及含糖量。

三、        摘叶疏果

衰老叶制造光合产物少,而呼吸消耗大,对草莓生长和浆果发育不利,匍匐茎的无谓发生也消耗母体营养。因此,结果期对下部衰老叶要及时摘除,并及早去除匍匐茎。另外,在开花前后疏除一定的高级次花果,不仅可降低畸形果率,也有利于集中养分供应低级次花果发育,使果个增大,提高整齐度。

    四、综合防治病虫害。

防治大棚草莓病虫害要以农业防治为主,区剂防治为辅。即通过采用脱毒壮苗、高垄栽植、地膜覆盖、水旱轮作及避免干旱、高湿等措施预防病果、烂果的发生。田间发现病烂株叶和果实要及时清除,严防扩展蔓延。药剂防治要注意开花前后不用药,以免影响授粉,使畸形果增多。采果期要尽量少用药,必须用药时应选择残毒低的药剂,并且喷药后2-3天内停止采果,防止果实残毒影响人体健康。

五、适时采收。

大棚草莓果实以鲜食为主,必须在70%以上果面呈红色时万可采收。冬季和早春温度低,要在果实8-9成熟时采收。早春过后温度回升,采收期可适当提前。采摘应在上午8-10时或下午4-6时进行。不摘露水果和晒热果,以免腐烂变质。采摘时要轻拿、轻摘、轻放,不要损伤花萼,同时要分级盛放并包装。

五、草莓主要病害及其防治措施

 草莓是一种味道甘美的浆果,在市场上很受欢迎。我国许多地方种植草莓已有悠久的历史,近年来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但随之草莓病害也逐渐加重。

    1 灰霉病    1.1 症状 该病是我国草莓的一种最主要的病害,在种植期和采收后均可发生,尤以采后发生普遍。田间以果实发病为主。幼果发病先在近果实基部,花萼包裹处或边缘形成淡褐色水渍状、稍凹陷的不规则病斑,病部较软。后期病部密生灰色霉状物,稍一触动就如烟雾状飞散。此外,花瓣、萼片、果柄也有发病。

    1.2 防治措施    1.2.1 深沟高畦,实行地膜满畦覆盖。一般沟深应达到0.3?0.4m,同时把地膜盖到近沟底,以减少果实与土壤接触发病,加快排水,减轻为害。

    1.2.2 一年一栽,加强清园。草莓一年一栽,及时清除老枝叶果。在2月底3月初草莓萌发时,用0.8?1波美度石硫合剂清园,以减少病菌基数,防止连作障碍。

    1.2.3 增施有机肥,适施氮、磷、钾、控制氮肥用量,防止徒长。同时把密度控制在8000/亩以内,以利通风透光。

    1.2.4 喷药防治,抓好早期预防。从现蕾开始,每隔7?10天喷药1次,连续3次。药剂可选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2 白粉病    2.1 症状 整株均可发病。叶片受害,初期呈现暗色病斑,大小不一,继而在叶背病斑上产生白色粉状物。后期叶片萎缩、枯焦。幼果受害则停止发育,在果实上密布一层白粉。本病在大棚和温室发生较严重。

    2.2 防治措施 在育苗期喷药2?3次,或定植后开花前喷药1?2次,效果较好,药剂可选用25%磺酸丁嘧啶、25%三唑十甲酮等。

    3 萎黄病    3.1 症状 凡感染此病的植株地上部生长不良,地下根系变成褐色。新长出的幼叶表现畸形,即3片小叶中有1?2片明显变得狭小,呈舟形;叶色变黄,表面粗糙无光泽,之后叶缘变褐向内凋萎甚至枯死。

    3.2 防治措施 主要措施是进行土壤消毒。在草莓果实采收结束后,将地里植株全部挖除,然后翻耕土壤,并整成畦成垄。雨季过后在炎热高温季节,在畦间灌水,然后用塑料布覆盖1个月左右,依靠太阳照射,使塑料布下达到50摄氏度左右高温,可起到土壤消毒作用。

    4 炭疽病    4.1 症状 为害苗期为主。在走茎和叶柄上产生黑色凹陷病斑,植株与幼苗凋萎枯死,根冠部外侧变成褐色。

    4.2 防治措施 可在苗床、移栽母株成活至老茎苗伸长时用药。用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每隔7?10天喷1次,共喷2?4次,每次每亩喷药液50kg

    5 病毒病    5.1 症状 草莓病毒病的症状有五种。(1)斑驳型。叶面不规则褪绿、黄化,呈现斑驳;(2)褐边型。叶片边缘呈规则黄褐色;(3)枯斑型。叶面有坏死枯斑,枯斑呈不规则圆形;(4)脉暗型。在苗期,叶正面脉呈现黑色,叶反面脉呈黄褐色;(5)皱缩型。叶片皱缩,叶面不平整或匙状。

    多数一株一症,少数一株多症,夏季气温较高时,病株矮小,症状不明显或消失,但产量、质量明显降低。

    5.2 防治措施 当今还未发现“治”草莓病毒病的有效方法,故只能防。除一般农业防治措施外,还应特点注意防治蚜虫。在桃蚜发生严重的地区,6?7月间,每隔10?15天喷1次速灭杀丁,有良好防效。

防治草莓病害,除以上各自的特殊防治措施外,以下的综合防治措施更宜多采用。    5.2.1 普遍运用无毒苗,并对苗木进行严格的检疫和消毒。在进行生根粉浸根的同时,按0.1%的比例加入代森铵,或用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泡植株5分钟均有较好的防效。

    5.2.2 进行土壤处理,特别是发病的地块。栽前每亩用65%可湿性代森铵1kg,掺细土15kg进行沟或穴施。

    5.2.3 用地膜覆盖或地面铺草以提高地温,加速植株生长,提高抗病力,同时也可减少病害土传机会。

    5.2.4 加强栽培管理,搞好田间卫生。在施足腐熟有机肥的同时,结合追施化肥,使植株生长健壮。及时摘除老叶病叶,拨除病株销毁。防止过密,防止草荒,防止工具带菌。

    5.2.5 注意定期换种。一般在新栽植区的周围2km以内无老园时,应4?5年换1次种。周围有老园,2?3年就应该换种。但如遇到草莓长势衰退,产量降低,就应提前换种。

六、草莓灰霉病的发生与防治

1、发病症状

该病主要侵染花器和果实。花器染病,初在花萼上现水浸状小点,后扩展为近圆形至不定形斑,并由花萼延及子房和幼果,终至花器受害幼果湿腐;湿度大时,病部产生灰褐色霉状物。果实染病主要发生在青果上,柱头呈水渍状,发展后形成淡褐色斑,向果内扩展,致果实湿腐软化,病部也产生灰褐色霉状物,果实易脱落。天气干燥时,病果呈干腐状。

2、发病规律

草莓灰霉病病原灰葡萄孢子借风雨、农事操作等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该病发病适温为1823摄氏度,若遇连阴雨或潮湿天气持续时间长,或田间积水,病情扩展迅速,为害严重。尤其密度大,枝叶茂密的田块发病重,一般保护地较露地发病早。

3、防治方法

选用中国草莓1号、美国草莓3号等抗病品种,最好与禾本科作物或水生蔬菜实行了23年轮作定植前深耕,亩撒施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6千克后耙入土中。

提介高畦栽培,注意排水降湿。若植株过密,应及早分棵,注意摘除病果和老叶,防止传播蔓延;棚室喷撒6.5%甲霉灵超细粉尘剂,每亩次1千克;露地发病初期可选用50%速克灵粉剂、50%扑海因粉剂15002000倍液或65%甲霉灵粉剂1000倍液喷洒,隔57天喷洒上次,连续防治23次即可。

七、草莓喷施赤霉素优点多

 草莓喷施赤霉素有多种优点,具体表现为:   

①          育苗。

喷施赤霉素可促进草莓母株早生、多生匍匐茎,使产苗量增加30%~40%,一级苗所占比例明显增加。喷施时期以展叶至现蕾初期为宜,早喷好于晚喷。最佳喷施浓度为50~70ppm。

②          保护地栽培

草莓上喷施赤霉素有打破休眠、促进植株生长发育,提早物候期和提早成熟、提高产量等效果,尤其在促成栽培中,对打破休眠、克服植株矮化有明显作用。最佳施用期一般在扣棚保温后7天左右(即萌芽至现蕾期),最佳浓度为5~10ppm,单株用药量3~5毫升,浓度过高会出现徒长,造成减产。

③          露地栽培

在露地草莓上施用赤霉素可提早物候期5~6天,采收期提早7天左右,产量增加10%左右。适宜喷施时间为展叶至现蕾初期,最佳浓度为3~5ppm。

④          注意事项。

草莓不同品种对赤霉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应经试验后才能大面积施用。同时,其喷施效果还受气温、湿度、光照等因素的影响,施用时应灵活掌握。

第七章:草莓肥、素、气

、大棚草莓缺素症状及防治

一、            缺氮症症状

 一般开始缺氮时特别是生长盛期,叶子逐渐由绿色向淡绿色转变,随着缺氮的加重叶片变成黄色,局部枯焦而且比正常叶略小。幼叶随着缺氮程度的加剧,叶片反而更绿。老叶的叶柄和花萼呈微红色,叶色较淡或呈现锯齿状亮红色。土壤贫瘠且没有正常施肥、管理粗放、杂草丛生易缺氮。

防治方法:施足底肥,以满足春季生长期短而集中的生长特点。如发现缺氮时,每亩追施硝酸铵11.5公斤或尿素8.5公斤,施后立即灌水。花期也可喷叶面肥0.3%—0.5%的尿素溶液12次,每亩喷肥液50公斤或0.2%的磷酸二氢钾溶液23次。

二、            缺磷症症状 

       植株生长弱、发育缓慢、叶色带青铜暗绿色。缺磷加重时,上部叶片外观呈现紫红的斑点,较老叶片也有这种特征。缺磷植株上的花和果比正常植株小。含钙较多或酸度高的土壤以及疏松的沙土或有机质多的土壤易发生缺磷现象。

  防治方法:在植株开始出现症状时,应对叶面喷施1%的过磷酸钙澄清液或0.1%—0.2%的磷酸二氢钾溶液23次,隔710天喷一次,每亩喷肥50公斤。

三、            缺钾症症状

       草莓开始缺钾的症状常发生于新成熟的上部叶片。叶片边缘常出现黑色、褐色和干枯继而为灼伤,还在大多数叶片的叶脉之间向中心发展,老叶片受害严重。光照会加重叶片灼伤,所以缺钾常与“日灼”相混淆。灼伤的叶片真叶柄常发展成棕色到暗棕色,有轻度损害,后逐渐凋萎。缺钾草莓的果实颜色浅、味道差。

  防治方法:施用充足的有机肥料,每亩追施硫酸钾7.5公斤左右;也可叶面喷施0.1%—0.2%的磷酸二氢钾溶液23次,隔710天喷一次,每次每亩喷肥液50公斤。

四、缺镁症症状 

        最初上部叶片边缘黄化和变褐枯焦,进而叶脉间褪绿并出现暗褐色的斑点,部分斑点发展为坏死斑。枯焦加重时,茎部叶片呈现淡绿色并肿起,枯焦现象随着叶龄的增长和缺镁的加重而发展。一般在沙质地栽培草莓或氮肥、钾肥施用过多时易出现缺镁症。

  防治方法:叶面喷施1%—2%的硫酸镁溶液23次,隔10天左右喷一次,每次每亩喷肥液50公斤。

五、缺硼症症状

      早期缺硼,幼龄叶片出现皱缩和叶焦,叶片边缘呈黄色,生长点受伤害。随着缺硼的加重,老叶的叶脉会失绿或叶片向上卷曲。缺硼植株的花小,授粉和结实率低,果实畸形或呈瘤状、果小种子多、果品质量差。缺硼土壤及土壤干旱时易发生缺硼症。

  防治方法:适时浇水,提高土壤可溶性硼的含量,以利植株吸收。缺硼的草莓可叶面喷施0.15%的硼砂溶液23次。花期补硼,喷施浓度宜适当减少,每次每亩喷肥液50公斤。

六、缺铁症症状

       幼叶黄化或失绿,随黄化程度加重而变白。中度缺铁时,叶脉为绿色,叶脉间为黄白色。严重缺铁时,新长出的小叶变白,叶片边缘坏死或小叶黄化。碱性土壤或酸性较强的土壤易缺铁。

  防治方法:调节土壤酸碱度,使土壤ph值达到66.5,叶面喷施0.2%—0.5%的硫酸亚铁溶液23次。

七、缺锌症症状

        缺锌加重时,老叶变窄。特别是基部叶片缺锌越重窄叶部分越伸长。但缺锌不发生坏死现象。严重缺锌时,新叶黄化,叶脉微红,叶片边缘有明显锯齿形边。缺锌植株结果少。

  防治方法: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叶面喷施0.05%—0.1%硫酸锌溶液23次。喷施浓度切忌过高,以免产生药害。

  摘自:2006.2.28.3版《陕西科技报》

二、草莓花果期莫忘叶面追肥

       草莓生产中,当采摘几批果实后,土壤往往出现养分供应不足脱力,习惯性土壤中施肥远不能满足草莓高产优质需要,时常出现威果率下降,且小果、畸形果增多,大、中形呆减少,严重影响了草莓的产量和品质。实践证明,在花果期采用叶面多次追肥,是减少小果、畸形果提高产量和品质的有效途径。

  草莓叶面追肥具有成本低肥料利用率高、肥效快增产品质优、投入少回报率高等优点。草莓叶面追肥操作技术是:

a)     选好追叶肥

        追叶肥要有针对性,依据作物和土壤肥力状况补充营养元素和追施次数,本地使用叶肥习惯于磷酸二氢钾加尿素,过磷酸钙加尿素,复合肥,硼肥和绿威18,天缘营养液等商品液体肥。

b)     控制好浓度和用量

       为防止浪费和肥害,必须控制好浓度和用量,各有关肥料使用浓度应控制在:尿素0.3%—0.5%,过磷酸钙2%—4%,磷酸二氢钾0.250.4%,硼肥0.050.1%,绿威18天,天缘营养液等500800倍液。一般亩次肥液3040公斤。

c)      掌握好叶面追施时机

        本县采用的主要是:花前时喷施绿威18营养液为主,花期时喷施硼肥,果实膨大时喷施磷酸二氢钾加尿素,或过磷酸钙加尿素,或天缘营养液等液肥。同时,还要选在晴天下午23时为宜,露地栽培宜在4时左右。10151次,连喷23次。

4、把握好喷施部位

      在喷施时一定要正反双面均匀喷雾到位,并做到不漏喷,不重喷,以茎叶沾湿不下滴为准。

  值得注意的是忌在中午或阴雨大风天气喷施;寒冬时,对肥用的清水应尽可能调至接近棚内的温度为宜;暖棚草莓追叶肥后,应适时、适量打开门窗或棚膜通风换气,降低棚室湿度。

  摘自:2006.2.16.3版《安徽科技报》

三、大棚草莓的八种缺素症(下)

四、缺镁症

  1.症状  最初上部叶片边缘黄化和变褐枯焦,进而叶脉间褪绿并出现暗褐色的斑点,部分斑点发展为坏死斑。枯焦加重时,茎部叶片呈现淡绿色并肿起,枯焦现象随着叶龄的增长和缺镁的加重而发展。一般在沙质地栽培草莓或氮肥、钾肥施用过多时易出现缺镁症。2.防治方法  叶面喷施1%—2%的硫酸镁溶液23次,隔10天左右喷一次,每次每亩喷肥液50公斤。

五、缺硼症

  1.症状  早期缺硼,幼龄叶片出现皱缩和叶焦,叶片边缘呈黄色,生长点受伤害。随着缺硼的加重,老叶的叶脉会失绿或叶片向上卷曲。缺硼植株的花小,授粉和结实率低,果实畸形或呈瘤状、果小种子多、果品质量差。缺硼土壤及土壤干旱时易发生缺硼症。2.防治方法  适时浇水,提高土壤可溶性硼的含量,以利植株吸收。缺硼的草莓可在叶面喷施0.15%的硼砂溶液23次。花期补硼,喷施浓度宜适当减少,每次每亩喷肥液50公斤。

六、缺铁症

  1.症状  幼叶黄化或失绿,随黄化程度加重而变白。中度缺铁时,叶脉为绿色,叶脉间为黄白色。严重缺铁时,新长出的小叶变白,叶片边缘坏死或小叶黄化。碱性土壤或酸性较强的土壤易缺铁。2.防治方法  调节土壤酸碱度,使土壤ph值达到66.5,叶面喷施0.2%—0.5%的硫酸亚铁溶液23次。

七、缺锌症

  1.症状  缺锌加重时,老叶变窄。特别是基部叶片缺锌越重,窄叶部分越伸长。但缺锌不发生坏死现象。严重缺锌时,新叶黄化,叶脉微红,叶片边缘有明显锯齿形边。缺锌植株结果少。2.防治方法  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叶面喷施0.05%—0.1%硫酸锌溶液23次。喷施浓度切忌过高,以免产生药害。

八、缺钼症

  1.症状  缺钼初期,叶片均匀地由绿转淡,不管幼龄叶或成叶最终表现为黄化。随着缺钼程度的加重,叶片上出现焦枯,叶缘卷曲现象。2.防治方法  叶面喷施0.03%—0.05%的钼酸铵溶液2次,每次每亩喷肥液50公斤。

  摘自:2006.1.19.4版《山西科技报》

四、温室栽培草莓有害气体的发生与防除

  在温室草莓栽培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棚室内常发生多种有害气体。当有害气体达到一定浓度时,对草莓及管理人员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因此,必须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防除。

1、氨气(nh3):

       它是草莓栽培中常发生的一种有害气体。主要来源于未经腐熟的粪、粪、饼肥等。在密闭的棚室内,这些有机肥经高温发酵会产生积累大量氨气。检测棚室内是否氨气积累,可用ph试纸法,即在早晨日出放风前用ph试纸测试棚膜上水珠的酸碱度。通常棚膜内的水珠呈中性,若呈碱性反应则说明有氨气积累。

  防除措施:棚室内施用的有机肥料要充分腐熟;尽量少施或不施碳酸氢铵,施用尿素时应采用沟施或穴施,在保证温度要求的情况下,及时开启通风口,通风换气。

2、亚硝酸气(no2):

它主要来源于不合理的施肥,在土壤中特别是沙性较大的土壤,连续大量施入硝酸铵等氮肥,亚硝酸向硝酸的转化过程就会受阻,但铵向亚硝酸的转化却能正常进行,这样便导致土壤中积累大量的亚硝酸。检测亚硝酸气体,也可采用ph试纸法。与氨气相反,若棚膜水珠ph值呈酸性,则说明有亚硝酸气积累。

  防除措施:一是追施氮肥时,要遵照“少量多次”的原则分批分次施入,且与土壤混合,施后及时覆土浇水;二是在棚室管理中经常通风换气;三是土施适量石灰中和,一般亩施100g左右,以提高土壤的ph值。

3、一氧化碳(co)和二氧化硫(so2):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硫主要在加温过程中燃料燃烧不充分或燃料质量较差产生的,是加温温室常发生的有害气体。另外施用未经腐熟的人、畜、粪便及油饼等有机肥料,在分解发酵过程中,也能放出二氧化硫。

  防止棚室内产生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气体,除了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和经常通风换气外,温室加温时还应注意选择优质的燃料,且燃烧要完全,尽量不采用直接采暖火炉加温,炉子、烟道要抹严,做到不漏烟,不倒烟。

4、乙烯(c2h2)和氯气(cl2):

       这两种气体主要来源于聚氯乙烯棚膜。当棚室内温度超过30℃时,聚氯乙烯棚膜就会挥发乙烯和氯气。乙烯主要是加快草莓衰老。叶片老化,产生离层,造成花、果、叶片脱落,或果实没能长到应有的大小而过早成熟变软,降低产量和经济效益。氯气可使草莓叶片褪绿变黄、变白,严重时枯死。

  防除措施:一是尽量选用安全可靠、耐低温、抗老化的专用大棚膜。二是要严格控制棚温在30℃以下,三是如果发现棚室内草莓出现乙烯或氯气危害,就要立即更换棚膜。若无法更换时,应在白天开启通风口,打开门窗,加大通风,四是在棚室内避免存放陈旧棚膜和塑料制品,以防高温时挥发有害气体。

5 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

       以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作为增塑剂而生产的塑料棚膜或其他塑料产品,在棚室内遇到高温天气,二异丁酯便会不断释放出来,积累到一程度。则对草莓产生危害。症状是幼嫩的新叶及叶尖颜色变淡,逐渐变黄,变白,严重时枯落。

  防除措施:首先,不要选择以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作为增塑剂生产的塑料棚膜,其次,要避免棚室出现高温;另外,要经常通风换气,以排出有害气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