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筹发起步骤:阅读推荐:东庐中学以“讲学稿”为载体的课堂教学改革回顾——教学合一:教学改革的创新之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1:35:19
东庐中学以“讲学稿”为载体的课堂教学改革回顾——教学合一:教学改革的创新之路1    东庐中学地处滦水县永阳镇,原是一所基础薄弱的农村初中,曾长期面临师资水平差、生源质量差、硬件设施差,教育观念落后等诸多困难,也曾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怪圈中苦苦挣扎却每每以失败告终,并因教育布局调整一度成为撤并对象。为摆脱困境,谋求出路,陈康金校长和他的同仁们自强不息,大胆探索,在广泛借鉴各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于1999年开始尝试“教学合一”的教学改革,积极摸索农村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寻求农村初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最佳切入点和结合点,力求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力图改变农村初中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效率低的局面。如今,凭藉教学改革形成的鲜明特色和连续几年稳居全县全市前列的教学质量,东庐中学顺利通过了省级示范初中的检查验收,并于2003年获南京市“教育教学突出贡献奖”,南京市“师德先进群体”;陈康金校长也于2003年被评为“南京市名校长”,2004年第二十个教师节又被授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的光荣称号。在素质教育的广阔舞台上,借助新课程改革的强力推动,东庐中学闯出了一条农村教育的可行之路,在省内外产生了强烈反响,也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迪。     一、实施“教学合一”的背景(一)教学管理,积弊深重。     1、当初,东庐中学在教学上较重视年级组建设而忽视了教研组与备课组建设,教学常规管理流于形式,致使本来整体师资力量不强的学校在教学中连吃败仗,领导与教师、老师与学生、学校与家长关系甚为紧张,学校陷入信誉危机。     2、多数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滞后,关注的只是学生眼前的成绩,而漠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管理不是向课堂要质量,而是通过延长师生在校绝对时间的死办法,加班加点,搞机械重复的劳动,走进了恶性循环的死胡同。     3、在各类学习辅导资料充斥泛滥的时候,教师不事选择,乱订—气,资料“满天飞”;布置作业时嘴一张,笔一挥,只图形式不顾效果,学生若不堪言;年年喊“减负”,负担却越来越重,学生越学越累。   4、教学、教研和师训不是“三位一体”,而是各自为战,互相游离。教学研究大多泛泛而谈.不着边际,置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于不顾;各种形式的教师培训耗费了大量财力和精力,尽管都取得了各种培训的结业证书、合格证书,不少教师还取得了更高的学历证书,但对提高专业水平、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基本于事无补。    ·     (二) 初步的探索,意外的收获。     为了改变上述状况,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办学效益,学校领导带着困惑和希望参加了研究生课程研修班等多种培训,在学习考察中开阔了视野,接触了新思想、新理念,学到了许多先进经验。他们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种培训和研讨,教师的教育教学渐渐发生了变化。紧接着学校又组织教师先后到洋思中学、六合冶山中学等学校观摩取经,结合素质教育大讨论,认真反思学校管理,反思自身实践,全校上下清醒地意识到:转变观念,实施改革,苦练内功,提高质量,已是势在必行。当时适逢“目标教学”模式流行,让入耳目一新,使教学研究获得了契机。很多教师在学习和实践中逐渐确立了目标教学意识,为“教学合一”的改革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当时庐中教师的整体层次并不高,但毕竟有业务能力稍胜一筹的,将他们的教案拿出来让大家共享,促进所在备课组乃至教研组教学质量的提高,应是可行的。于是,学校让业务素质高、教学能力强的教师先准备教案,再集体讨论,然后全组教师共同使用,最先在数学组、化学组试行。在阶段性的测试中,两个组的控体成绩有了明显上升,平行班的成绩差距明显缩小。少数教师又及时提出:这种供教师使用的教案,可以略加变动让学生也有一份,既做课堂作业,又做家庭作业,也充当复习资料;既可明确学习目标,又可让学生少做笔记,多动手动脑。于是在这两个组又开始试行这种做法,并将这种师生共用的文稿称之为“讲学稿”。      令人惊喜的是在1999年的中考中,试行“讲学稿”教学的两门学科都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成绩,极大增强了在全校各门学科中推行“教学合一”的教学改革的信心。二、“教学合一”改革的具体操作      东庐中学的教学改革主要分两大块:第一块是改革备课模式,实行以“讲学稿”为载体的课堂教学改革;第二块是改革课外辅导方式,由课外转向课内,不订辅导资料,停止补课,取消竞赛辅导班,实行“周周清”。     第一块:改革备课模式,推行“讲学稿”        (一)狠抓集体备课,制定有关规定。      备课是教育观、教学观念的总体体现,担负着完成教学任务的总体策划和设计的重任,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过学生关,又要过教材关。备课还是解决教师(策划能力);学生(认知水平)与教材(教学内容)三者之间矛盾的主要途径,所以“教学合一”的改革的关键是抓好备课。学校要求备课组做到“三定三有”:定时间、定地点、定主备人;有计划、有主题、有记录。将此项规定纳入备课组长与教师的考核,一月一考核,使集体备课落到实处,确保了集体备课的较高质量。   (二)“讲学稿”的编写过程及原则。      1、讲学稿的编写来自于新的备课模式。      新的备课模式可概括为“提前备课、轮流主备、集体研讨,优化学案,师生共用”。备课具体过程为:(1)、寒暑假备课。寒暑假各人了解学生,疏通教材,从纵横二方面把握知识体系;(2)、主备教师提前一周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程序,将“讲学稿”草稿交备课组长审核;(3)、备课组备课。组长初审“讲学稿”后至少提前二天将“讲学稿”草稿发给全体组员;由备课组长召集组员集体审稿,提出修改意见;主备教师按集体审稿的意见将“讲学稿”修改后交审核人审查,再由备课组长将审核后的“讲学稿”交分管领导审定,制成正式文本;(4)、课前课。上课前一天将“讲学稿”发至学生,任课教师对“讲学稿”再次进行阅读理解和补充;(5)、课后备课。第二天师生共用“讲学稿”实施课堂教学,课后教师在“讲学稿”的有关栏目或空白处填写“课后记”,用于下次集中备课时小组交流。这是一个不断打磨,不断提升的过程,经验得以积累,教训和问题便成了复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则在“讲学稿”相关栏目或空白处填写学习心得等。      优秀的“讲学稿”来自认真的备课。这样的备课周期比较长,过程完备,环环相扣,虽然看起来过细甚至繁琐,但它是务实的、有效的,是能操作的、可达成的。它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摒弃了传统的备课模式,抛弃的是形式主义,追求的是实际效果。二是将“集体备课”落到了实处,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达到了有机的统一。一份好的“讲学稿”,教学思路既是统一的,又是多元的;既有共同的教学目标,又有个人充分施展的空间;既加速了新教师、青年教师的成熟和骨于教师的培养,又促进了中老年教师的进一步创造;由于精选习题,既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又减少了教师的无效劳动;既体现了合作研究、博采众长,又留有了公平竞争的余地;既把备课时的隐性思维转化成了显性思维,把教师静态的个人行动转化成了动态的合作研讨,又为个人提供了个性化探究、建构的可能。由此,备课这一日常的教学业务工作便上升到了教学研究的高度,培训、教研、备课、上课,不再互相游离,而是逐步达到了和谐统一,互为补充,互为促进,相得益彰。      2、“讲学稿”的编写要求:      编写“讲学稿”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主体性(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导学性(具有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探究性(尽可能设计可供学生在研究中学习的内容)、层次性(关照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开放性(有可供师生丰富完善的“留白处”)、创新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民主性(师生可共同参与)、实践性(让学生在做中学)。据此提出了较为宽泛的要求:首先是“讲学稿”应该具备明确的学习目标;第二,应注意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体系;第三,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第四,提供检测学习效果的适当材料;第五,注意“讲学稿”与一般教案和讲义的区别,不能把“讲学稿”写成类似学习辅导用书的模式。第六,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讲学稿”都应该有各自不同的特色。大体上说,“讲学稿”的编写主要按课时进行,与教师上课同步,适合于不同课型的教学需要。     (三)“讲学稿”的使用原则。      首先是针对学生实际提出使用要求:      1、根据“讲学稿”内容认真进行课本预习。所有同学必须自行解决“讲学稿”中基础题部分,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做提高题,碰到生疏的、难以解决的问题要做好标记,第二天与同学交流或在课堂上向老师质疑。要求学生在使用“讲学稿”时坚持三原则:自觉性原则、主动性原则、独立性原则。      2、课堂上注意作学习方法和规律的笔记以便今后复习,学完一课后,要在”讲学稿”的空白处写上“学后记”(学后心得)。      3、每隔一定时间后,将各科“讲学稿”进行归类整理,装订成复习资料。      对教师使用“讲学稿”的要求:         1、原则上不允许再布置课外作业,应认真指导学生使用“讲学稿”,在上课前必须抽批部分“讲学稿””(多少酌情而定),以了解学情,再次进行课前备课。      2、用“讲学稿”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努力做到: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课本放手让学生阅读;重点和疑点放手让学生议论;提出的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结论或中心思想等放手让学生概括;规律放手让学生寻找;知识结构体系放手让学生构建。      3、用“讲学稿”进行课堂教学时,要拓展学生的思维,主要包括:第一、引导学生通过展开充分的思维来获得知识,暴露学生思维过程中的困难、障碍、疑问和错误;第二、寻找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及时给予鼓励和引导;第三、课堂教学中除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外,教师自己的思维也要得到充分展开,在教学过程中激活学生,提升自己,做到教学相长。用“讲学稿”进行教学要做到“四精四必”:精选、精讲、精练、精批,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补。因而教师必须提高三个能力;一要提高备课中的“厨师”能力。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精选材料,精选认知策略,精收反馈信息。优选教学方案,优化教学手段,在抓住“重点”、凸显“难点”、破解“疑点”上下功夫,在能提高学生能力的“支撑点”上下功夫,在能激发学生主体意识的“兴奋点”上下功夫。二要提高课堂上的“公关”能力。教学中教师必须激励、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此,教师要主动接近学生,通过平等、民主的师生交往,了解学生的知识需要与情感渴求。三要提高教学时的“导演”能力。在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好比导演,要为学生创造表演的舞台,让课堂充满魅力。教师必须根据教材内容,灵活使用教学手段,做到寓教于趣,寓教于乐,寓教于情,使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亢奋状态。第二块:由课外转向课内,改革课外辅导方式      为防止穿新鞋走老路,防止教师囿于旧思维、老办法,在动态中把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转变到位,紧接着实施了配套改革措施:废除两项管理制度,确立一项新的课外辅导方式。         1、停止补课。         从2000年起,学校开全课程开足课时,杜绝初一、初二双休日补课、初三周日补课以及寒暑假补课。那种“课内损失课外补”的思想没有了温床,迫使教师改变思路,探究如何在课内做文章;学生的手和脑被解放出来,许多课外活动得以全面开展。      2、取消竞赛辅导班。      不设竞赛辅导班,竞赛辅导由课外转向课内,由集中辅导转向日常教学之中,这是“讲学稿”中能力题、层次题的设计要求之一,它既体现了竞赛辅导的要求,又使得每个学生都有一试身手的机会,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3、采取“周周清”的课外辅导方式。     “周周清”采取面批、个别辅导以及补标测试的弥补形式。其特点是以个别辅导为主,集中讲授为辅;以学生自我纠错为主,教师指导为辅。适用对象是当周学习内容不能过关的学生。      实行“教学周周清”,一是鉴于师资和生源,既承认差异,又着眼整体提高,要求不过急过高;二是基于这样一个基本认识: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有一个接触、理解、内化的过程,破疑解难需要时日。一天一清,一堂一清,过于急促,难以内化,教学的氛围也不够宽松,囫囵吞枣只能导致消化不良;而一月一清的教学进程又过于拖沓,教学节奏过于松散,缺少适度的紧张,难有情绪的亢奋、学习的高效。而“一周一清””便于把握教学节奏的轻重缓急,也符合初中生的认知规律。     “周周清”是在教师认真批改作业、认真测评的前提下,面向全体学生(事实上无论哪一类学生都会有不“清”的时候),查漏补缺。要求教师增强课堂反馈及评价意识,及时、全面、客观地了解教学信息,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失误持宽容态度,积极期待又循循善诱,帮助学生解决疑难,为学生的进步创造机会,维护学生的自尊和持续学习的热情。“周周清”是在学生及时纠正错误的前提下,进行再学习、再强化、再巩固、再提高,从而掌握本周所学内容。也以此施加适度的压力,促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增加课堂“负担”,如提高课堂教学的参与度,增强思维的力度,加大课堂学习的效度,以减轻学生课外学习的负担。      三、实行“教学合一”改革后的变化    (一)教改实践加速了教师观念的更新,促进了教师教学行为方式的变化。       1、教师的实践观从“为教而教”转变为“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不教”。      以前大多数教师认为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它表现为: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应围绕着教转。教学关系也成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教学的双边活动变成了一厢情愿的灌输。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根本谈不上能力的培养。通过教学改革的实践,尤其是“讲学稿”的使用,教师的教学观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①教师充分认识到教书是教师的职责,但不能为教书而教书,“教是为了最终不需要教”。教师充分利用“讲学稿”的特点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尤其是主动学习、坚持预习、独立完成作业以及钻研问题、寻根究底的习惯的培养。②教师教学生掌握了“渔”。课堂上教师更多的是激以学趣,授之以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③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多些自由实践的时间与空间,教师布置的作业明显少了,敢于也善于给学生必要的、足够的自由支配时间了。④教师在教学中更重视过程了,很多教师设计问题时还要求学生写出解题思路,将隐性思维凸显为显性过程,这有利于学生思维习惯、思维能力的培养。⑤教师大多能在教学中自觉或不自觉融入新课程理念,既注意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培养,又重视学生情感的熏陶与价值观的提升。所有变化不只是方法与手段的更新,其实质是教育观、教学观的提升。      2、牢固确立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学生观。     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学生是学习的被动接受者,是需要打磨的器物。由这种思维的支配,往往把学生塑造成流水线上的产品,没有个性,没有特色。改革的实践使教师们充分认识到:①学生是发展的人,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中呈现的活跃的气氛,闪动的灵气,智慧的语言,无不显示了学生的巨大潜能。教师只有让学生自己读书吸收,自己感受体验,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他们才能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感知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②学生具有自己的独特性。我们不仅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而且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应将差异看作教育的基础、学生发展的前提,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③教师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而且连自己的知识也不能强加给学生。否则,会挫伤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扼杀他们学习的兴趣,窒息他们的思想,引起他们自觉或不自觉的抵制和抗拒。只有尊重他们,善于引导他们,他们才会快乐地成长,自由、健全地发展。      3、形成了正确的教育评价。    “讲学稿”的使用确立了和谐健康的评价关系。由于师生共用,“讲学稿”将教师和学生之间更紧密地联系起来,双方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和期待,也使得相互的评判有更切实的依据和更高的标准,避免了只凭印象、只凭个人好恶草率结论引起的不公正不愉快。从学生作答“讲学稿”以及课堂参与的过程和结果上,教师便能做出关于这个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至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客观评价;同理,学生亦可借此对教师的学识水平、教学方法、敬业精神、师德修养诸多方面做出大致准确的评判。“讲学稿”的使用效果越显著,双方给予对方的评价就越积极,产生的正面效应就越久远。校方对教师的评价也因此有了根本变化:“课堂上可以不说一句话”,“黑板上可以不写一个字”,校长说,“讲学稿的使用并非一成不变,一切依据情境,依据学生需要,用活用实才算用好。”宽容和包容的胸怀营造出了更广阔的创新空间。在东庐中学,各种对应关系的评价坚持评价与教学同行,注重过程、尊重多元、注意反思,“讲学稿”就是尺度和纽带。      (二) 教改实践促进了教师的理论学习和教育教学研究。      1、提高了教师理论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改革的实践促使教师的教学理论发生了转变,为把“减负增效”做得更科学更完善,教师们除了平时高频率的交流研讨,还积极上网浏览信息,上图书馆查阅资料,看书读报,积极做读书笔记,教师理论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普遍增强。学校在县教研室举行的“理论学习与备课年”的考试中屡次荣获“优胜单位”称号。      2、研究使“讲学稿”的形式和内容不断优化。      各个教研组都开展了与“讲学稿”有关的课题研究,尤其是数学组的“初中数学备课模式”被立为市十五规划课题。随着教改的深入,教师们由原来的疏于动笔、怕动笔变成现在的勤动笔、爱动笔了。很多教师撰写的论文在市、县级优秀论文评比中获奖。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增强,促进了理论水平的提高;理论水平的提高又更好地指导了改革实践,为学校教学改革的完善,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和个人的专业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 教改实践充分发挥了骨干教师的作用,促进了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攀升,教师整体素质的逐步优化,离不开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近年来,学校应市内外许多学校邀请前去上示范课、研究课的教师已达几十人次,不仅传播了庐中的教改经验,而且有较多机会开阔了视野,提升了自己。骨干教师不仅在专业水平、实际操作上引领同仁,而且在敬业精神、职业信念等方面堪为表率,对全校的师德师能建设具有巨大的拉动作用,保证了学校教改的顺利实施,在全县每学期结束时的考试中,学校无论是单科成绩还是各科总均分与合格率,均在全县名列前茅。      (四) 教改实践缩短了青年教师的培养周期。      一支好的教师队伍,只有不断地注入新鲜“血液”,才能保持其旺盛的活力和强劲的优势。一般说来,一个教师需3—5年的时间才能成长为具有一定教学水平与能力的教师。农村中学师资力量匮乏,耗不起3—5年的时间,只有缩短培养教师的周期,使其迅速成长,才能适应学校之间的竞争,才能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抢得先机赢得主动。学校的具体做法是①为青年教师外出培训学习一路开绿灯,用先进教育理念武装头脑;②组织青年教师学习学校的改革方案,认真领会其精神实质,以便在教学中更好地操作;③组织青年教师认真学习讨论骨干教师备出的“讲学稿”,督促其多听老教师的课,少走些弯路;④组织青年教师拜师学艺,每个青年教师的培养都有具体人员负责,负责其备课的检查审核,多听他们的课,多评他们的课,多督查他们的作业的布置与批改,在师徒的交往中,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⑤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平台,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向全校、全县上公开课,促进他们教学水平的提高;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类竞赛并实行奖励;鼓励青年教师一专多能,发挥特长。新分进的或是新调入的教师很快就能找到位置,很快就有成就感。教改让这里的教师坚定了职业志趣,一批优师名师正脱颖而出。东庐中学以“讲学稿”为载体的课堂教学改革回顾——教学合一:教学改革的创新之路 2(五)教改实践减少了教师的无效劳动,为教师“自培”及自我发展提供了空间与时间。       信息化时代,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媒体掌握最新的知识,接受大量的信息。庐中教师认为,一桶水已远不能满足学生,而应该是长流水,是常流常新的水,教师应该不断充实自己,拓展自己。而在这里,教师的压力不可谓不大,但并没有负重不堪的痛苦。因为来源于学校和教师自身需求的改革为他们减轻了许多不必要的负担,为教师充分、自由地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时间。目前学校已有两人利用业余时间进修取得研究生结业证,9人获本科文凭,26人本科在读。教师参加江苏省信息技术教育考核合格率达99%,学有专长、一专多能的教师也有许多,如赵勇老师擅长文学创作,已在省、市、县报刊上发表数十篇文章;任兴卿老师参加省教育工会组织的书法比赛荣获个人三等奖;校教工篮球队代表永阳镇参加县职工运动会荣获男子篮球冠军。在一个张驰有度、充满理想的时空里,教师的生活方式也发生着深刻变化,追求事业的成功,追求个人的发展,追求生活的雅致,追求个性的彰显,正有机地融合着。      (六) 促使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1.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运用“讲学稿”,把学生的“不待老师教,自己能自学”的自主性学习变成了可操作的程序。教与学是以探究为核心,以发现为目的。学生根据教师的设计,自己概括、推理,发现规律,增强了自我学习能力。学生在“讲学稿”引导下的学,是一种自我探究、自我发现的学。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或多或少会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做出假想-分析研究-获得结论的科学的认识过程,能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逐步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和研究探索的能力。“自主”才能探究,探究才有成果,才让人找到自信,才让人身心愉悦,因而厌学的学生大幅减少,逃学辍学的几年没有。      2、“讲学稿”有助于学生良好品行的形成。      一是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得到了培养。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能较为顺利地习得知识,形成技能。学校教学质量在短时期内有大面积提高,并不是说所有教师突然提高了水平,关键是学生动了起来,教师的教学能量得到了充分释放。二是学生的学习品质得到了优化,按“讲学稿”的要求预习是一种主动的达标,要达标就应迎难而上,决不轻易放弃。经过努力,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实现目标,中等生、学困生就逐步树立了自信,就能体会到个人劳动换来的进步与收获才是最好的回报。有了成功的愉悦,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下个阶段的学习中去。三是学习过程与方法得到了优化。学生在“讲学稿”的导引下进行的学习活动,大多是在静态中完成的,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探究以及训练、检测大多是独立进行的。学生的思维活动是连续的,较为深刻的。这种以静态为主的学习活动有利于形成“问题意识”,有利于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有利于增强学生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预习、自学、自测虽然不能解决所有疑难,但学生的自我探究就具有了预制、预警、蓄势的功能,一旦课堂讨论涉及相关问题便能迅速引起共鸣,使问题迎刃而解。而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知识与技能,又锻炼了自己的思维。四是科学的学习策略初步形成。随着教师的不断引导,随着时时尝到了学习甜头,“深刻预习、活泼研习、精减补习”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学生的学习策略和原则。其实,这既是推行“教学合一”的手段,也是“教学合一”实行之后带来的必然鲒果,师生对此越来越深信不疑。         (七) 优化了教学过程,实现了“教学合一”      1、促进了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教学活动的产生。     (1) 运用“讲学稿”的教学活动打破了只用教案教学的常规做法,它以“讲学稿”为载体实施对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的指导,课下与课上相结合,学案与教案相结合,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讲解诱导相结合,课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知识技能与能力素质的培养相结合,形成全方位、多渠道、多角度的“立交”,让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地学习,亲自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这样的课堂教学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充分尊重青少年的探究本能和个性,把思维空间留给学生,把自学方法教给学生,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把自主时间还给学生。它强调了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让学生综合运用学到的知识,发现和提出问题,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      (2) 运用“讲学稿”的教学活动,“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得以实现。     课下:教师备课、指导、梳理、了解学情,及时诊断、辅导、反思提升。     学生自学、思考、尝试、暴露问题,及时纠误、达标、小结拓展。     课上:教师避免重复,创设氛围,抓住契机,因生制宜,启发诱导。      (3) 运用“讲学稿”的教学活动,实现了由教师带着书本走向学生到教师(“讲学稿”)带着学生走向书本,学生带着问题(“讲学稿”)走向教师的转变,优化了传统的教学过程(备课-上课-作业布置和处理-辅导-考查-教研)和学习过程(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实验-考试),体现为:充分预习、优化复习;减少考试、重在体验;激发灵感、增强自信。其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如下表所示:学生活动 尝试体验(自主式学习)   交流感悟(发展性学习)收集知识信息 预习基础知识 提出问题 质疑释疑 交流讨论 寻求结论 力求突破教师活动 设置问题情景 编发讲学稿 设疑导学辩疑解难启导发现引导迁移鼓励创新设计诱导(指导性教学) 启发引导(合作性教学)      2、实现了教与学的合二为一。陶行知先生说:学生学的法子,就是先生教的法子。这一思想是设计“讲学稿”的重要依据。“讲学稿”既是学生的学案,又是教师的教案。在此,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合二为一了。在整个学习活动中,从前一天晚上的预习、自学到第二天课堂上的释疑、巩固,一直到装订成册以备复习,学生产生疑问,探究疑问,解决疑问的全过程都会在“讲学稿”上留下清晰的印记,教师也可以随时检查、指导、调控。      3、保证了课堂教学的高密度。一份“讲学稿”在手,目标明确,活题集中,可以丢开辅导资料,甚至可以丢开课本,便于老师解除束缚开启思路,高频率地使用电教手段,学生思维容量也随之增大,表达机会也随之增多,教与学、说与思、说与做配合紧密,节奏快,效益高。      4、“愉快教学”、“成功教育”、“和谐教育”、“情感教学”等得到了体现。教学中一般问题都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己解决,让学生—次又一次品尝成功的喜悦,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从而积极主动地去接受更多的学习任务。经过一定时期的训练,教师的要求有的不必说出,学生也能习惯地自动地对某一情景做出反应,师生对问题的探讨是自然有效的,洋溢着一种和谐的气氛,形成愉快的教学心境。师生的良好情绪是互相传递、互相感染、互相作用的,这样的课堂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也有利于教师积极构建健康的师生关系。     (八) 促进教学管理发生质的改变,学校管理水平跃上新台阶。      1、打破了以“权”为本,权力至上的模式,建立了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打破了以“章”为本,形式主义泛滥的局面,建立了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原有的教学管理使教师、领导都觉得劳累、觉得怪异,加重了干群之间的对立。教师时刻都在担心什么时候、什么行为会被扣分,造成了行为与精神的双重紧张;领导则忙于协调、监督、考核、计分,更多地成为行政上、事务上的领导。现在,教职工逐渐感到无效劳动减轻了,有形约束减少了;但无形的约束和责任却时刻存在,为由自己主备、签名的“讲学稿”,其质量的优劣高下会受到相应的评判。每个人都自觉地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再是做给领导看,而是事关自己在学校群体中的形象,事关白己的业务水准,事关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学校领导也从检查员、考核员、统计机的角色中走了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更深层次的管理之中:一使教学管理前移,由花很多精力检查备课笔记、作业批改前移到指导“讲学稿”的优化,变中途的督查为事前的指导、服务,真正抓住了教学管理的源头;二使教学管理下移,由只注重教法研究转变为突出学法研究,围绕学生做文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三使教学管理上移,由把教师工作视为一般的教学业务和技能而提高上升为一种事业,一种精神,一种学术的研究,一种价值实现的过程。        2、投入和产出的比对关系有了质的转变。      由于不补课,教师把大量的时间节省下来研究如何增效。教师的功夫花在课外,课内精讲精练,不说废话。在观念和感情的天平上,由倾向于“老黄牛”式的勤奋和辛苦。由对单打独斗的个人行为的认同,由对“高投入,低产出”的宽容和同情,由对“高投入,低产出”的欣赏和模仿,转而追求“低投入,高产出’’的常态教学,转而追求“学者型”的教学研究,转而追求平等合作,共谋发展,基本上达到了“低投入,高产出”、“轻负担,高效率”效果。      由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课程计划得以很好地实施,实现了由开齐课程到开足课时,直到现在的上好小学科并形成特色的变化。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活动得以正常开展,校本课程得以开发,学生的特长得到发挥,能力得到培养,潜力得到开发。全体学生能轻松参加综合实践活动,充分享受活动带来的乐趣。中午的写字课不再安排专职教师,但学生依然能认真自觉地练字。运动员训练、文艺节目排练,不再出现教师、学生、家长找校长要求不参加的现象,而是积极配合,大力支持了。上学年有20多位同学在国家、省、市、县学科竞赛中获奖,学生有自己的小广播站、小《征帆报》,有自己的美术、舞蹈、科技小组等。(九)教改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      通过几年的实践,学校的改革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已连续五年学生的人学率、巩固率和考试的合格率、优秀率逐年提高,中考成绩已连续三年名列南京市前茅,学校先后获得《新世纪》全国少儿文学书画大赛“佳作集体奖”、“全国中小学生优秀美术作品大赛一等奖”、“江苏省钥匙科技竞赛活动先进集体”、“南京市科技活动先进集体”、县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评比第一名、县艺术月文娱汇演三等奖、“溧水县德育先进学校”、“溧水县理论学习与备课年活动优胜单位”、“溧水县素质教育综合评估优胜单位”、“溧水县中考综合评估一等奖”等荣誉。去年4月被确认为“江苏省示范初中”;9月获“南京市师德先进群体”,并与南师附中一道获南京市“教育教学突出贡献奖”,受到了市政府的重奖;11月又被授予为“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基地”。学校的办学质量和知名度正日益提高,得到了省市县领导和专家的充分肯定,已先后有南京、扬州、元钥、南通、宜兴、启东等市内外七十多所兄弟学校或教育单位近2000人次来校观摩交流;并与扬州市三中、宜兴市实验中学结成了友好学校。同时也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中央电视台、江苏电视台、南京电视台、《江苏教育》、《南京教育》、《扬子晚报》、《金陵晚报》等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及所取得的成果都先后给予了报道。      (十)教改融洽了学校内部的各种关系,改善了学校与社会各界的关系      1、改善了师生关系,师生有了积极而正确的归因分析。     学生学业不理想时,只把原因归于努力不够、功夫不到家、方法不对路,而不把原因归于能力不足,更没人认为自己智商不行,或是怨怪老师水平有限,即使失败也不灰心,表现出健康的心态和积极的行为。教师对“没有差生,只有差异”,“补课无质量”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已从过去抱怨客观或是怪学生和家长,或是怀疑自身能力等困惑和无奈中摆脱出来,确立了自信、乐观和对学生信任、期待的态度。师生间形成了理解宽容、相互信任、民主和谐的关系。      2、改善了领导与教师的关系。学校领导的主要工作是下课堂听课与教师商讨教法、学法,进一步融洽了干群关系。上下能够心往一处使,增强了发展的合力。      3、改善了与社会各界关系。由于学校整体成绩的提高,赢得了领导与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更赢得了广大家长对学校工作的信任、关心和支持,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教改只是一种手段,一条路径,其目的在于激活需要成长、应当成长、也可以成长的人。作为一所普普通通的农村初中,东庐中学的改革之举正实现着让人“成长”的希望,这里,让乡村的孩子灵气十足,他们已找到了生活的自信;这里,让乡村的教师才气尽显,他们正掂量着自身的价值;这里,一所名不见经传的乡村学校正生气无限,他们正诠释着教育的真谛。乡村的孩子完全能够接受优质教育,乡村的教师完全能够实现职业理想,农村教育完全能够创造辉煌。    四、庐中教改给我们的启发      东庐中学教改尚属起步阶段,初级阶段,需进一步完善和提升,但从已经取得的良好社会效应看,从正呈现出的健康发展的态势看,给予我们的启发是多方面的。      (一) 要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为。      说到教育的本质、学校的本质,提得最多的是“一切为了孩子”还有“为了一切的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事实上,受社会发展和经济水平的制约,优质教育资源还无法满足所有人接受到更为理想的教育,尤其是无法让更多的农村孩子接受优质教育。在现有条件下,如何把农村教育搞好,如何让农村孩子享有城里孩子、名校强校孩子同样的阳光,就应是一个有良知、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东庐中学的领导和教师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甘平庸,不畏艰辛,为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艰难困苦中实践着“以人为本”、以农村孩子的终身发展为本的教育理想,得到了广泛的赞誉。实践证明,只有建设亲善的生存环境,良好的发展环境,协调的互动环境,让校园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教改才能充满活力,教育才能体现魅力。努力建设一个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领导班子,着力打造热爱事业,渴望成功宾并能实现人生价值的教师队伍,学校管理就将民主,干群关系就将和谐,师生关系就将平等,师德师能就将过硬,学生对校园生活就将依恋,积极进取、乐教乐学的氛围就将形成。在鲜红的“人本”旗帜下,教师就会迅速提升,学生就会健康成长。让每个人看到进步,让每个人走向成功,这是“以人为本”的出发点,也应是“以人为本”的必然结果。     (二)要坚定不移地走素质教育之路,坚定不移地进行课程改革。      新时期教育要发展需要改革,教育改革的全部在于深化素质教育,在于推进课程改革,这是教育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必由之路,也是一个地区、一个学校面对教育重新洗牌的必然选择。只有对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抱以高度的认同、坚定的信念和艰苦的探索,才能抓住机遇,抢先一步,赢得主动。东庐中学作为智者和勇者,实施“教学合一”的教学改革,是对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准确解读,符合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方向,切合农村教育的实际,并取得了重要成果,因而引起了强烈反响,获得了广泛赞誉。如果对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只作表面的认同,只作口头的承诺,只作做秀的宣言,而实际上无动于衷,实际上找不到感觉,实际上仍以一套陈旧的思维来运作,势必永远在一个怪圈里打转,势必阻断学校发展的后路。有时或许能以一组所谓辉煌的数字炫耀于人,但就教育事业的本质而言,就教师职业的意义而言,还是令人遗憾的,也必将被历史所唾弃。深化素质教育,推行课程改革,不是搬来一堆理论,也不是叙述一堆困难,而应当是内心的诉求,应当有坚实的脚步。     (三)要针对学校实际,努力形成管理特色。      教育教学是学校文化的重要方面,需要传承,而不是割裂;教改的目的是求变求优,而不是求新求奇。管理有许多模式,管理也需要模式,但不要唯模式是从;唯模式是从只会无所适从。教改意味着跨越,而不是超越,更不是脱离实际,脱离常规。教改就是抓常规,把常规抓得更扎实更科学更有效。教学历来强调学生预习,只是大多没落到实处;教学历来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是大多没有切实可行的措施;教育历来强凋以人的发展为本,只是大多理解有误,片面了、窄化了,操作走样了;教育历来强调构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只是大多认识有异而走向了紧张和对立;等等,这些就是常规,就是规范,就是原则,搞教改就是要抓好这些基本的常规。如果不顾自身实际,不顾客观规律,一味效仿别人,追求所谓新“模式”,或者好高鹜远,别出心裁,那将与课改目标背道而驰,任何改革举措都不能奏效。“常规管理”、“常规教育”理念并不过时,也永远不会过时。抓常规就是要求我们求真务实,探索和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以新思维审视老问题,用科学的手段破难解疑,恪守原则,优化细节,只要是科学的就一定可行一定有效。抓常规就是要求我们与时俱进,用发展的眼光认识常规,用改革的手段完善常规,立足常规又超越常规,让常规常变常新,使常规管理形成风格,形成特色,形成品牌。(九)教改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      通过几年的实践,学校的改革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已连续五年学生的人学率、巩固率和考试的合格率、优秀率逐年提高,中考成绩已连续三年名列南京市前茅,学校先后获得《新世纪》全国少儿文学书画大赛“佳作集体奖”、“全国中小学生优秀美术作品大赛一等奖”、“江苏省钥匙科技竞赛活动先进集体”、“南京市科技活动先进集体”、县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评比第一名、县艺术月文娱汇演三等奖、“溧水县德育先进学校”、“溧水县理论学习与备课年活动优胜单位”、“溧水县素质教育综合评估优胜单位”、“溧水县中考综合评估一等奖”等荣誉。去年4月被确认为“江苏省示范初中”;9月获“南京市师德先进群体”,并与南师附中一道获南京市“教育教学突出贡献奖”,受到了市政府的重奖;11月又被授予为“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基地”。学校的办学质量和知名度正日益提高,得到了省市县领导和专家的充分肯定,已先后有南京、扬州、元钥、南通、宜兴、启东等市内外七十多所兄弟学校或教育单位近2000人次来校观摩交流;并与扬州市三中、宜兴市实验中学结成了友好学校。同时也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中央电视台、江苏电视台、南京电视台、《江苏教育》、《南京教育》、《扬子晚报》、《金陵晚报》等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及所取得的成果都先后给予了报道。      (十)教改融洽了学校内部的各种关系,改善了学校与社会各界的关系      1、改善了师生关系,师生有了积极而正确的归因分析。     学生学业不理想时,只把原因归于努力不够、功夫不到家、方法不对路,而不把原因归于能力不足,更没人认为自己智商不行,或是怨怪老师水平有限,即使失败也不灰心,表现出健康的心态和积极的行为。教师对“没有差生,只有差异”,“补课无质量”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已从过去抱怨客观或是怪学生和家长,或是怀疑自身能力等困惑和无奈中摆脱出来,确立了自信、乐观和对学生信任、期待的态度。师生间形成了理解宽容、相互信任、民主和谐的关系。      2、改善了领导与教师的关系。学校领导的主要工作是下课堂听课与教师商讨教法、学法,进一步融洽了干群关系。上下能够心往一处使,增强了发展的合力。      3、改善了与社会各界关系。由于学校整体成绩的提高,赢得了领导与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更赢得了广大家长对学校工作的信任、关心和支持,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教改只是一种手段,一条路径,其目的在于激活需要成长、应当成长、也可以成长的人。作为一所普普通通的农村初中,东庐中学的改革之举正实现着让人“成长”的希望,这里,让乡村的孩子灵气十足,他们已找到了生活的自信;这里,让乡村的教师才气尽显,他们正掂量着自身的价值;这里,一所名不见经传的乡村学校正生气无限,他们正诠释着教育的真谛。乡村的孩子完全能够接受优质教育,乡村的教师完全能够实现职业理想,农村教育完全能够创造辉煌。    四、庐中教改给我们的启发      东庐中学教改尚属起步阶段,初级阶段,需进一步完善和提升,但从已经取得的良好社会效应看,从正呈现出的健康发展的态势看,给予我们的启发是多方面的。      (一) 要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为。      说到教育的本质、学校的本质,提得最多的是“一切为了孩子”还有“为了一切的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事实上,受社会发展和经济水平的制约,优质教育资源还无法满足所有人接受到更为理想的教育,尤其是无法让更多的农村孩子接受优质教育。在现有条件下,如何把农村教育搞好,如何让农村孩子享有城里孩子、名校强校孩子同样的阳光,就应是一个有良知、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东庐中学的领导和教师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甘平庸,不畏艰辛,为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艰难困苦中实践着“以人为本”、以农村孩子的终身发展为本的教育理想,得到了广泛的赞誉。实践证明,只有建设亲善的生存环境,良好的发展环境,协调的互动环境,让校园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教改才能充满活力,教育才能体现魅力。努力建设一个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领导班子,着力打造热爱事业,渴望成功宾并能实现人生价值的教师队伍,学校管理就将民主,干群关系就将和谐,师生关系就将平等,师德师能就将过硬,学生对校园生活就将依恋,积极进取、乐教乐学的氛围就将形成。在鲜红的“人本”旗帜下,教师就会迅速提升,学生就会健康成长。让每个人看到进步,让每个人走向成功,这是“以人为本”的出发点,也应是“以人为本”的必然结果。     (二)要坚定不移地走素质教育之路,坚定不移地进行课程改革。      新时期教育要发展需要改革,教育改革的全部在于深化素质教育,在于推进课程改革,这是教育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必由之路,也是一个地区、一个学校面对教育重新洗牌的必然选择。只有对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抱以高度的认同、坚定的信念和艰苦的探索,才能抓住机遇,抢先一步,赢得主动。东庐中学作为智者和勇者,实施“教学合一”的教学改革,是对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准确解读,符合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方向,切合农村教育的实际,并取得了重要成果,因而引起了强烈反响,获得了广泛赞誉。如果对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只作表面的认同,只作口头的承诺,只作做秀的宣言,而实际上无动于衷,实际上找不到感觉,实际上仍以一套陈旧的思维来运作,势必永远在一个怪圈里打转,势必阻断学校发展的后路。有时或许能以一组所谓辉煌的数字炫耀于人,但就教育事业的本质而言,就教师职业的意义而言,还是令人遗憾的,也必将被历史所唾弃。深化素质教育,推行课程改革,不是搬来一堆理论,也不是叙述一堆困难,而应当是内心的诉求,应当有坚实的脚步。     (三)要针对学校实际,努力形成管理特色。      教育教学是学校文化的重要方面,需要传承,而不是割裂;教改的目的是求变求优,而不是求新求奇。管理有许多模式,管理也需要模式,但不要唯模式是从;唯模式是从只会无所适从。教改意味着跨越,而不是超越,更不是脱离实际,脱离常规。教改就是抓常规,把常规抓得更扎实更科学更有效。教学历来强调学生预习,只是大多没落到实处;教学历来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是大多没有切实可行的措施;教育历来强凋以人的发展为本,只是大多理解有误,片面了、窄化了,操作走样了;教育历来强调构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只是大多认识有异而走向了紧张和对立;等等,这些就是常规,就是规范,就是原则,搞教改就是要抓好这些基本的常规。如果不顾自身实际,不顾客观规律,一味效仿别人,追求所谓新“模式”,或者好高鹜远,别出心裁,那将与课改目标背道而驰,任何改革举措都不能奏效。“常规管理”、“常规教育”理念并不过时,也永远不会过时。抓常规就是要求我们求真务实,探索和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以新思维审视老问题,用科学的手段破难解疑,恪守原则,优化细节,只要是科学的就一定可行一定有效。抓常规就是要求我们与时俱进,用发展的眼光认识常规,用改革的手段完善常规,立足常规又超越常规,让常规常变常新,使常规管理形成风格,形成特色,形成品牌。(九)教改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      通过几年的实践,学校的改革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已连续五年学生的人学率、巩固率和考试的合格率、优秀率逐年提高,中考成绩已连续三年名列南京市前茅,学校先后获得《新世纪》全国少儿文学书画大赛“佳作集体奖”、“全国中小学生优秀美术作品大赛一等奖”、“江苏省钥匙科技竞赛活动先进集体”、“南京市科技活动先进集体”、县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评比第一名、县艺术月文娱汇演三等奖、“溧水县德育先进学校”、“溧水县理论学习与备课年活动优胜单位”、“溧水县素质教育综合评估优胜单位”、“溧水县中考综合评估一等奖”等荣誉。去年4月被确认为“江苏省示范初中”;9月获“南京市师德先进群体”,并与南师附中一道获南京市“教育教学突出贡献奖”,受到了市政府的重奖;11月又被授予为“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基地”。学校的办学质量和知名度正日益提高,得到了省市县领导和专家的充分肯定,已先后有南京、扬州、元钥、南通、宜兴、启东等市内外七十多所兄弟学校或教育单位近2000人次来校观摩交流;并与扬州市三中、宜兴市实验中学结成了友好学校。同时也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中央电视台、江苏电视台、南京电视台、《江苏教育》、《南京教育》、《扬子晚报》、《金陵晚报》等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及所取得的成果都先后给予了报道。      (十)教改融洽了学校内部的各种关系,改善了学校与社会各界的关系      1、改善了师生关系,师生有了积极而正确的归因分析。     学生学业不理想时,只把原因归于努力不够、功夫不到家、方法不对路,而不把原因归于能力不足,更没人认为自己智商不行,或是怨怪老师水平有限,即使失败也不灰心,表现出健康的心态和积极的行为。教师对“没有差生,只有差异”,“补课无质量”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已从过去抱怨客观或是怪学生和家长,或是怀疑自身能力等困惑和无奈中摆脱出来,确立了自信、乐观和对学生信任、期待的态度。师生间形成了理解宽容、相互信任、民主和谐的关系。      2、改善了领导与教师的关系。学校领导的主要工作是下课堂听课与教师商讨教法、学法,进一步融洽了干群关系。上下能够心往一处使,增强了发展的合力。      3、改善了与社会各界关系。由于学校整体成绩的提高,赢得了领导与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更赢得了广大家长对学校工作的信任、关心和支持,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教改只是一种手段,一条路径,其目的在于激活需要成长、应当成长、也可以成长的人。作为一所普普通通的农村初中,东庐中学的改革之举正实现着让人“成长”的希望,这里,让乡村的孩子灵气十足,他们已找到了生活的自信;这里,让乡村的教师才气尽显,他们正掂量着自身的价值;这里,一所名不见经传的乡村学校正生气无限,他们正诠释着教育的真谛。乡村的孩子完全能够接受优质教育,乡村的教师完全能够实现职业理想,农村教育完全能够创造辉煌。    四、庐中教改给我们的启发      东庐中学教改尚属起步阶段,初级阶段,需进一步完善和提升,但从已经取得的良好社会效应看,从正呈现出的健康发展的态势看,给予我们的启发是多方面的。      (一) 要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为。      说到教育的本质、学校的本质,提得最多的是“一切为了孩子”还有“为了一切的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事实上,受社会发展和经济水平的制约,优质教育资源还无法满足所有人接受到更为理想的教育,尤其是无法让更多的农村孩子接受优质教育。在现有条件下,如何把农村教育搞好,如何让农村孩子享有城里孩子、名校强校孩子同样的阳光,就应是一个有良知、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东庐中学的领导和教师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甘平庸,不畏艰辛,为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艰难困苦中实践着“以人为本”、以农村孩子的终身发展为本的教育理想,得到了广泛的赞誉。实践证明,只有建设亲善的生存环境,良好的发展环境,协调的互动环境,让校园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教改才能充满活力,教育才能体现魅力。努力建设一个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领导班子,着力打造热爱事业,渴望成功宾并能实现人生价值的教师队伍,学校管理就将民主,干群关系就将和谐,师生关系就将平等,师德师能就将过硬,学生对校园生活就将依恋,积极进取、乐教乐学的氛围就将形成。在鲜红的“人本”旗帜下,教师就会迅速提升,学生就会健康成长。让每个人看到进步,让每个人走向成功,这是“以人为本”的出发点,也应是“以人为本”的必然结果。     (二)要坚定不移地走素质教育之路,坚定不移地进行课程改革。      新时期教育要发展需要改革,教育改革的全部在于深化素质教育,在于推进课程改革,这是教育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必由之路,也是一个地区、一个学校面对教育重新洗牌的必然选择。只有对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抱以高度的认同、坚定的信念和艰苦的探索,才能抓住机遇,抢先一步,赢得主动。东庐中学作为智者和勇者,实施“教学合一”的教学改革,是对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准确解读,符合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方向,切合农村教育的实际,并取得了重要成果,因而引起了强烈反响,获得了广泛赞誉。如果对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只作表面的认同,只作口头的承诺,只作做秀的宣言,而实际上无动于衷,实际上找不到感觉,实际上仍以一套陈旧的思维来运作,势必永远在一个怪圈里打转,势必阻断学校发展的后路。有时或许能以一组所谓辉煌的数字炫耀于人,但就教育事业的本质而言,就教师职业的意义而言,还是令人遗憾的,也必将被历史所唾弃。深化素质教育,推行课程改革,不是搬来一堆理论,也不是叙述一堆困难,而应当是内心的诉求,应当有坚实的脚步。     (三)要针对学校实际,努力形成管理特色。      教育教学是学校文化的重要方面,需要传承,而不是割裂;教改的目的是求变求优,而不是求新求奇。管理有许多模式,管理也需要模式,但不要唯模式是从;唯模式是从只会无所适从。教改意味着跨越,而不是超越,更不是脱离实际,脱离常规。教改就是抓常规,把常规抓得更扎实更科学更有效。教学历来强调学生预习,只是大多没落到实处;教学历来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是大多没有切实可行的措施;教育历来强凋以人的发展为本,只是大多理解有误,片面了、窄化了,操作走样了;教育历来强调构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只是大多认识有异而走向了紧张和对立;等等,这些就是常规,就是规范,就是原则,搞教改就是要抓好这些基本的常规。如果不顾自身实际,不顾客观规律,一味效仿别人,追求所谓新“模式”,或者好高鹜远,别出心裁,那将与课改目标背道而驰,任何改革举措都不能奏效。“常规管理”、“常规教育”理念并不过时,也永远不会过时。抓常规就是要求我们求真务实,探索和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以新思维审视老问题,用科学的手段破难解疑,恪守原则,优化细节,只要是科学的就一定可行一定有效。抓常规就是要求我们与时俱进,用发展的眼光认识常规,用改革的手段完善常规,立足常规又超越常规,让常规常变常新,使常规管理形成风格,形成特色,形成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