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筹白血病复发案例:中国的官员为何越活越“年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4:01:55
中国的官员为何越活越“年轻”?

导语index

3岁半上学、13岁参加工作、15岁入党……一个个堪比“神童”的“年轻官员”频繁出现,难怪有人笑言,如今,如需要保密的不是女人的年龄,而是领导干部的年龄。

一份份“神奇履历”的背后隐藏着什么?仅今年以来,已有数名官员被曝年龄造假、履历造假,而人们更关注的,也并不仅仅是那些掺水的数字,如果年龄都能造假,那么,还有什么不能?

  • 一个县的官场生态
  • 在美国当官有多不容易
  • 官场地位胜神明
【访谈主宾】周瑜
周瑜自小职颖过人,读书过目即背。不单精通经史、文赋、诗歌、兵法,而且好音律。相传他酒后听歌……[更多]

茶歇tea break

  • 窥视官场文化
    实拍各国官员们的办公室

    了解一个国家,有许多条路,通过官员们的办公室,可能是最严肃也最乏味的方式。但是,荷兰摄影师简·班宁就是用这种笨拙的方式,展现了一种非常奇特而又有趣的景观,让我们在对比中发现不同国家官员们的社会地位、工作方式和个性趣味的差异……[详细]

  • 造假何以成为官场通行证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北岛写过的诗,置换进当下某些地方官场造假骗官横生的场景,大概就是“造假是造假者的通行证,骗官是骗官者的墓志铭”吧?在去年石家庄王亚丽骗官案震惊全国之际,就曾有人质问,官场究竟还潜伏着多少王亚丽……[详细]

  • 蒋介石官场现形记
    为求自保跪拜黑帮

    “拜码头”是过去的一句黑话,说的是新人刚到陌生的环境,向本地原有的龙头老大拜见请安,以表示尊重老大的地位,希望老大多多关照。只要拜了码头,就意味着弱势者向强势者的服软示好。一般的无名小卒都会争先用这个方式找到一个靠山。而略有地位的人则会躲避这种程序,以维护自己的尊严……[详细]

  • 吏比官贵
    古代官场怪象的现代警示

    在古代官场,“县官不如现管”。包括办理文书的小吏(即胥吏或吏胥)、差役及其他办事人员在内的吏,是编制外的、数量几倍甚至几十倍于编制内官员的庞大群体。表面上,他们地位卑贱有如奴仆,实际上是衙门实权的掌控者。他们越权、窃权、弄权、专权以至专政。朝廷内外、国家上下不可一日无吏,但吏又上欺官,下害民,成为国家一害……[详细]

  • 清代官场图
    官吏摆谱排场有多大

    清朝官吏有许多坏习气,其中之一就是摆官谱、讲官派。所谓官谱、官派,就是做官的排场、派头。民国时有位深知清代官吏此习的人评说道:“前清旧官僚习气最为可恨,当其未得志时,徒步而行,不以为苦;一登仕版,出入非肩舆不可……[详细]

  • 从古至今
    中国人为何如此喜欢当官?

    没有权力的人梦想获得权力,拥有权力的人需要享受权力——大凡头上有顶官帽的人总喜欢视察工作、发表讲话,招摇一下,生怕别人不知道他是九品“领导干部”;权力小的人想扩大权力,处于权力金字塔顶端的人要巩固权力——中华帝国历史上最残酷的权力斗争往往发生在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皇室内部……[详细]

  • 官场隐权力
    奴才权势比下级官员高

    以清代县衙门为例:正印官知县,秩七品,一县最高行政首长,老百姓尊称为“太爷”;知县手下有一班供其差遣、具体执行公务的书吏、衙役,也被小民尊称为“差爷”。另外,朝廷通常还给州县配备了若干佐贰官,作为县太爷的副手;县丞,秩八品,县衙的第二把手,相当于常务副县长……[详细]

  • 神断狄仁杰的另一面
    狡猾的官场“老油条”

    中国有个成语叫作“唾面自干”,按照这个词的要求,别人往自己脸上吐唾沫,不能擦掉而应该让它自己风干。人们往往用这个词来形容一个人受了污辱却极度隐忍,从不加以。不要以为这个词是凭空捏造,是文人虚构。这个词和一个人有关,这个人就是娄师德。娄师德字宗仁,唐朝大臣、名将,曾任宰相。娄师德最大的特点是事事讲究忍让……[详细]

  • 当官不划算?
    五成党政干部自认“弱势群体”

    受访党政干部“弱势”心态主要来源于以下几方面:一是在激烈的官场竞争、严厉的问责制度和强大的网络监督面前,一些官员成了“惊弓之鸟”;二是虽然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正在逐步推进,但是在某些地方依然存在论资排辈现象,甚至“潜规则”盛行,很多官员因没有背景……[详细]

  • 不看收入不看级别
    如何判断官场中人权力大小

    我们可以从“办事”这个角度来间接观察一个人的权力大小。如果同一件事情(比如运作子弟入国子监读书、提拔某人的官职、报销某项工程款),甲官办不下来,而乙官办了下来,那么我们不管甲乙二人的品级、职权,就可以认定乙的实际权力要大于甲。套用一句时髦的话,那就是:办事是检验权力的唯一标准……[详细]

雅虎问答 quesion & answer

哥质疑的不是年龄 而是政府公信力

问:官员的简历为何成了国家机密?

周瑜:当官要为民做主,可现在的官员,一个个像搞地下工作似的,缩头缩脑,从简历到财产,统统见不得光。

河北邯郸市换届调整县级领导,不满30岁的闫宁被提拔为代县长,年纪轻轻便担当如此重任,自然引发人们的关注和对其家庭背景、提拔过程的质疑。然而,当公众希望了解更多个人信息时,政府人员表示,“县长的简历是机密,不便对外公开。”

当初最年轻市长周森锋在刚刚提拔时,与29岁县长一样遭到公众质疑,然而,周森锋的教育背景、工作背景及时公布后,谣言止于真相,事实证明了周森锋的提拔并没有违规。

遗憾的是,很多地方在官员任命上依然习惯与公众“躲猫猫”,动不动拿“机密”来说事,颇有“此地无银三百两”之感。就像这位29岁县长,即便真的是因工作出色受到破格提拔,人们还是会怀疑这和其“近亲属中有两个厅级和三个县级干部”有关。

这种事例并不少见,如今的选拔制度距离公平公正甚远,暗箱操作频频出现,依靠裙带关系、潜规则而顺利上位的年轻官员比比皆是。“官选官”的体制导致了太多用人不公和用人腐败的情况出现,公众对于在这种体制下选拔出来的人才已经越来越不信任,而年纪轻轻就担任重要职位的官员们,更容易撩拨公众“敏感的神经”。

北宋,曾有一道发自汴京的人事任命,在朝野掀起广泛质疑。任命内容是,原吏部员外郎文及甫以龙图阁直学士知陕州,用现在话讲,就是让个研究员去做陕州市长。为什么引起质疑?这要从文及甫28岁的年龄说起。虽然这个年纪做官很常见,但得到如此重任,当时的人在惊讶之余,不免要对当事人的家庭背景浮想联翩。一打听,果不其然,原来小文同志是当朝太师、平章军国重事文潞公文彦博家的六公子。

这样的故事,如今听来恐怕已经见怪不怪,再加上一连串的文凭造假、学术造假、政绩造假、干部履历造假,对政府的公信力造成了巨大的损害。但凡看到年纪不合常理的官员,人们心里早就打了个问号。

如果这时候,政府再来一句“属于机密,不便公开”,任谁都想问问,简历都不敢公开,还能指望你公开财产和政绩?这里面到底有什么猫腻你不敢公开……[详细]

我要评论 共有0条评论
我已阅读并同意中国雅虎的服务条款隐私权政策,为我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
查看全部 ?
问:古代也有年纪轻轻就身兼要职的先例吗?

周瑜:自古英雄出少年,29岁当上副县长算什么?甘罗,12岁为上卿,主动请缨替吕不韦说服张唐出使燕国;霍去病,19岁被汉武帝拜为骠骑将军,收复河西歼灭匈奴;夏完淳,14岁随父抗清,兵败被俘,不屈而死,年仅17;康熙大帝,8岁登基,16岁智擒辅政大臣鳌拜,亲掌纲领。想当年,我辅佐孙策创建江东大业,屡战屡胜,“周郎”美名传遍吴郡父老之时,也不过24岁。

官职并不需要跟年龄成正比,不过我们这些年轻人,混出头靠的是能力,是本事。如今的年轻官员,3岁半上小学,12岁参加工作,一位位“天才”“神童”令人咋舌,但被破格提拔之后,却没有什么显赫的政绩功劳传出,这如何令人心服口服?怎能不引起公众对其年龄的分析和猜疑?

我年纪轻轻受到主公重用,在与朝臣共事当中,一度“惟与程普不睦”,程普是谁?他早年跟随孙坚攻城夺池,后随孙策南征北战,接着又为孙权讨平不服、开疆拓地,立下累累战功,可谓三朝宿将,当之无愧的开国元勋。

年龄大、资格老,程普对我自然瞧不上眼,可偏偏在赤壁之战前夕,我被孙权封为吴军主帅,这位老将军成了我的副手。这下惹恼了程普,日日冷嘲热讽,屡屡加以欺侮。不过我并没有针锋相对,遇有军政大事,还主动虚心向其请教,恭恭敬敬执晚辈之礼。最重要的是,在行军过程中,我调兵遣将,动止有法,令程普大为惊讶:“我一直以为周郎生性懦弱,不宜做大将军,现在见他如此用兵,真乃将帅之才,怎能不服?”从此,对我的态度有了根本的转变,“自敬服而亲重之”。

由此看来,要想服众,必须有真才实德才行。现今的官员,若确实是能力突出的将帅之才,年纪轻轻就青云直上又如何?不过公众在等待其政绩公开的过程中,等到的却是些可笑解释。16岁就入职的美女市长,当地官员声称,她是通过了公开选拔考试,才担任井冈山市副市长一职。难道通过一场考试,就可看出她才华出众,有治国安民的本事了?

权力来自于人民,没有让公众信服的政绩做支撑,没有任何“功劳”为提拔做铺垫,即便身居高位,也是岌岌可危……[详细]

我要评论 共有0条评论
我已阅读并同意中国雅虎的服务条款隐私权政策,为我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
查看全部 ?

利益驱动“造假风” 中国官场怪现状

问:为何官员争先恐后篡改年龄?

范进:要是换了你,辛辛苦苦数十年打拼,好容易混了个一官半职,结果岁月不饶人,眼看着年龄就成了升官发财的“拦路虎”,你能不在简历上动点手脚?想当年那秦始皇费尽心思遍寻长生不老之药,不也为了这两个字,权力。

权力有什么好?这“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可绝非妄言,你没看下马的州县级贪官,受贿金额都动辄几百万。在领导岗位,有房住,有车坐,有烟抽,有酒喝,金块珠砾,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中国自古是“官本位”社会,官阶定尊卑,权力定高低,有多少官员,那是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啊。

所以“年龄造假”,算不得什么稀奇事。我去应考的时候,一出场就向学道大人坦诚:童生20岁应考,如今考过20余次,童生册上写的是30岁,实年54岁。一下子给自己减了24岁,就这样,还被我岳父胡屠户臭骂,是个“烂忠厚没用的人”,你想想,那些油头滑脑的人该减多少?

有人问,官员竞相减龄,是为公还是为私?我说笑话,费尽心思的在年龄上动手脚,还能是为了清正廉洁的多给百姓做点实事?资浅年高,仕途上已经没什么发展前景,只求在退休前把钱袋填满,给子孙铺好后路,才好安享晚年。

中国官场很早就有官年和实年的说法。官年,是官员档案记录的年龄;实年,是自打出生以来的生命年龄。官年和实年不符,就是官员不厚道,涂改档案、谎报年龄的结果。宋代官员假报年龄可谓蔚然成风。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记载,有官员实年已过七十,官年则少报五岁,还有的实年七十,官年报为六十七。

如果真按规矩来,老实人吃大亏。在唐朝,走科举一途者,20多岁即获“出身”令人羡慕,30岁左右“始可出身”则是通常情况。所谓“出身”,仅仅是做官资格,想要真正走上仕途,还得经过吏部主持的考试,还要“守选”,就是等待分配工作。这一段时间,等上三五年甚至七八年都很正常。柳宗元21岁登第,正式授官已26岁;韩愈25岁登第,正式授官已35岁。

古代的通识是30以上、50以下是为官理政的黄金时段。如果是过了55岁以后才取得出身的,一般多授教官闲职。倘是年近60者,只能得到有名无实的官职,令回家待选。像我们这样血拼数十年才取得功名的老进士老举人,如此结局岂不是连老本也捞不回来?所以多数人都早早备好了减年应试的传统武器。一旦榜上有名,《同年录》上的“年齿”都是假的……[详细]

我要评论 共有0条评论
我已阅读并同意中国雅虎的服务条款隐私权政策,为我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
查看全部 ?
问:在国外,官员年龄造假的现象也很普遍吗?

肯尼迪:其实和许多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官员年龄都偏大。在德国,国会有10位“80后”议员,最小的弗洛恩·伯恩施耐德才22岁,德国绿党的安娜·路曼2002年当选国会议员时才19岁。

在美国,西奥多·罗斯福担任美国总统42岁,我当上总统的时候也不过43岁。格兰特、格罗弗·克利夫兰、克林顿等都是在50岁之前就当上了总统。至于20多岁当市长的,更是大有人在。

不过国外却很少传出官员“年龄造假”的丑闻,而公众对于官员的年纪也并不是很在意。究其原因,我想是因为做官的油水没有中国这么高。

在美国政府部门,一般分两种人,一种是公务员,这些人基本上是铁饭碗,不受美国大选的影响,总统下台或者换届都跟他们没有关系,退休后可以享受政府提供的退休金,但这些人的官阶一般来说不是太高。

另一种是政治任命者,这些人都由总统直接提名并经参院确认,虽然官阶普遍较高,比如所有部长和副部长都是政治任命者,但是没有铁饭碗,什么时候总统不喜欢你了,白宫只要一个电话过来,你就得走人。一旦总统离任或者大选失败,这些政治任命者也都得统统卷铺盖走人。

中国的高级官员卸任后一般情况下仍可以享受到级别相当的待遇,但在美国则不同,政治任命者离开政府之后,原来的待遇全部取消,政府提供的退休金一分钱都享受不到。

所以在美国,很多人都是亏本做官,经济负担很重。政府不仅不提供任何交际费,连手机话费都是自理。虽然如此,绝大部分美国高官在任期间都守纪守法,并不敢贪赃枉法,而是都想尽办法做好官,这是因为他们离开政界后大部分都会下海经商,如果当官期间出了事身败 名裂,没有人敢再找他们做生意……[详细]

我要评论 共有0条评论
我已阅读并同意中国雅虎的服务条款隐私权政策,为我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
查看全部 ?

官德正则民风淳,官德毁则民风降

问:如何杜绝官员年龄造假的现象?

苏轼:宋史上有个“59岁”现象,想不到如今也有。山西临汾纪委书记沈庆华因“年龄造假”被免职,自然是大快人心,不过要从根本上杜绝此种作风,还有太长路要走。

比如,在沈庆华“造假案”中,必须追问和倒查的是:沈庆华是何时何地实施年龄造假的?谁协助和默许了他的造假行为?相关部门该不该负起连带责任?欲在组织部门严密保管的干部档案上篡改自己的年龄,需要多人、多环节的密切“配合”。如果不严肃追究这些人的责任,等于是默许和助长协助造假者的气焰,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干部履历造假的纵容。

保证干部履历信息公开,做到互联互通,并接受公众监督,是减少和杜绝官员履历造假的一个有效手段,也是和事后查处渎职失察之责同样迫切和紧要的任务。

除了舆论监督,制度改革也要尽早跟上。盘点层出不穷的官员“年龄门”,发展轨迹几乎都是如出一辙的“三部曲”:先是网友提出质疑,接着有关部门调查,最终造假行为得到证实,当事人受到处理。

难道公众比有关部门先知先觉?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事实上,戳穿官员的简历造假并不需要太多的技术含量,但缺乏有力监管,无疑为官员弄虚作假大开便利之门。哪怕简历中的矛盾和不合理之处成为“秃子头上的虱子”,也迟迟未能引起相关部门的警觉,直到公众和媒体提出质疑才启动调查程序。

做官不是为了追逐名利双收,而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如果你以公正、清廉和政绩汇报了公众对你的信任和选举,那么公众自然会承认你、赞扬你、尊敬你……[详细]

我要评论 共有0条评论
我已阅读并同意中国雅虎的服务条款隐私权政策,为我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
查看全部 ?

旁白leaderette

官员年轻化最早始于察觉腐败
年龄成为问题的由来,始于察举的腐败。所谓察举,就是州郡每年要向中央推荐人才的选官制度。常规的推荐科目主要是孝廉和秀才,并称入仕正途,好比后世进士登第。
汉明帝永平元年,长水校尉樊倏上书反映这个问题:“现在郡国举孝廉,都举那些能够有所回报的年轻人,至于那些有名望有学问的年长者,大多数都无人问津。”说明在这个宗师自主选才、门生循环相报的过程中,孝廉的整体年轻化趋向也愈加明显起来。
古代官员的工资有多少
工资,包括正俸、职钱、服装等实实在在的钱物。以清朝中期一个中级官员为例:县令的年工资为48两白银,儒学教授的年工资为50两白银,折合成现在货币大约在四五万元之间,已经足够维持正常的日常生活了。
官场触目惊心的“隐权力”
康熙皇帝曾宣布永不加赋,朝廷给一个州县配备的领薪官员一般也不足十人,支付给朝廷命官的正式薪水也不算高,按道理说,维持帝国这部权力机器运转,成本应该不至于太高。然而,除了正式的领薪官员,晚清官场上还寄生着一帮数目非常庞大的隐权力集团,他们也要咀嚼民脂;除了正赋,帝国还有名目繁多、花样百出的附加税,再加上其他苛捐杂税,小民作为权力成本的最终承受者,早已苦不堪言。
古代官员拥有诸多特权
只要列举两项,就能让平民百姓嫉妒得两眼发光。第一,古代官员有通畅的升迁机制。比如宋朝对文官三年一“磨勘”,武职官员四年一“磨勘”,也就是考核你这个人的德能勤智劳,没有大错都给考核通过,一通过就可以升官,升官后各种待遇跟着水涨船高。到明清时期,定期考核就是走走过场而已,人人皆大欢喜,有人被考评为不尽忠职守反而成了咄咄怪事。熬了三五年,古代官员就能升一级,没有实职授予他也有更高的待遇等着他;其他哪个行业能保证一个从业者短时间内一路升迁呢?
第二,古代官员能够解决子孙就业问题。朝廷允许官宦子孙接班做官,负责给官员家人安排工作,也就是“荫补”制度。一定级别的官员的近亲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不用考核,不用竞争进入官场。皇帝过生日,或者听到某个官员退休、死亡,往往会大发龙恩,授予官员子弟官爵。各朝还有世袭的官职,用来报答官员的功绩或者交换他们手中的权力。比如大名鼎鼎的司马光、戚继光就出生在世袭官宦家庭,一到年纪就能当官。
一个清朝官员一年能赚多少?
一个清朝知府,不贪不占,一年收入稳超一万两,而且还能获得百姓赞誉。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并非虚言。在西部小县城,典吏(县领导班子成员)的年收入超过一千两白银,一般差役(编制外人员)年收入也在一千两左右。
官场上“正、副职”的精彩较量
唐代韩愈有个姓崔的朋友,在担任谏官时因上书言事而受人排挤,被打发到蓝田县任县丞。崔县丞本来想,当县丞就当县丞呗,照样能够有所作为。可事情却不那么如愿。办理文书时,办事小吏怀抱已经完成的案卷找到县丞,左手把案卷前部卷起来,右手递上笔,站直了看着县丞,说道:“你应该在这儿签名。”县丞抓起笔,在预定的位置上小心翼翼地签上名字,再问办事小吏是否合适。小吏说:“可以。”公事就算办完了。至于案卷上写的是什么,县丞一点不清楚。
所以韩愈慨叹道,县丞“官虽尊,力势反出主簿、尉下”。好在庭院里有老槐树,靠墙有竹子,还有流水,崔县丞于是每天清扫庭院,培土浇水,然后吟诗作赋。有人问他忙什么呢?他就说:“我正忙于办公,请勿打扰。”
清朝官吏有多爱摆谱
京官到衙署时,皂隶要在门口迎接侍候。如是堂官,则有四名皂隶在前面扬声喝导而进;如是司郎官,则有一名皂隶导引,只作遏声。清前因居士咏此官派云:“京官体统亦尊荣,舆从临衙皂隶迎。分引诸司惟有遏,堂官对导共扬声。”
住宅要讲官派,表现之一是讲求宅第宏敞气派。如李慈铭在经济拮据的情况下仍愿出高价租赁宏敞的大宅。同治十三年(1874年)起,他租居位于北京保安寺街的故闽浙总督季文昌的旧邸,其邸有屋二十余楹,有轩有圃,花木葱郁,气派阔绰。
中国的古代官员如何送礼
官员送礼,不会这样寒酸,即使送物品,也大抵为稀罕玩意,比如鹿脯、飞龙什么的,一般都是直接送银子,清代已经有钱庄了,一张银票就够了。过年是大日子,送礼皇帝不禁,平日专门找人茬儿的御史,此时也不好说什么,因此借这个日子巴结上司,是大好的机会。反过来,这个时候,也是上司大捞一票的好时机。元朝的蒙古上司,喜欢讨礼,明清的汉人官儿不好明讨,改成骂,小骂则皮袍来,大骂则古玩来。
高官坐牢方知狱吏之贵
《异辞录》一书记载,曾任侍郎的张荫桓坐牢,狱吏并不因他曾是“副部级”官员而对他另眼看待。不但如此,还因他油水大,向他一天勒索1万多两银子。张荫桓很纳闷:这狱吏的胃口怎么这样大?就问住在隔壁的犯人,一个姓叶的“军门”(提督军务总兵官,地方高级军事长官):你是不是也要交这么多银子?姓叶的人告诉他:我比你交的少多了,我是享受“优惠”的,每天交6400两银子。狱吏说,本来要收8000两,打八折,减至6400两。二人叹息不已,都说到了牢里,才知狱吏有这么尊贵。

小调查survey

你认为政府不愿意公开官员简历主要是因为?

查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