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影忍者ol 鸣人突破:迥异于现代意义的孔子“成功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10:47:27

迥异于现代意义的孔子“成功学”——《论语》日知录之十四

来源:和而不同-新浪博客 作者:和而不同 

有位学者在《百家讲坛》上讲三国历史,很受欢迎,有“麻辣教授”之称。他的讲授风格和语言,引起许多争议。有人问我意见,我看了几集节目,觉得人们的争论点应该放在讲授内容上,而不是授课风格和语言上。

 

在我看来,这位学者之所以受欢迎,原因众多,其中之一是他用古代人的故事来讲现代人的“成功学”。现代人的“成功学”,准确地说,是“物质成功学”。

 

如果从这个意义上来对照的话,我说孔子也向整个社会传达了他的“成功学”概念——即“快乐成功学”。

 

现代人的“成功”标志是获得物质财富、权力地位之类,而孔子所推崇的“成功”的标志是一个人内心世界的快乐和谐。

 

孔子讲过“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我们把这句话的意义拓展一下:现代人追求的“成功”是为了让别人羡慕,是为了别人的“成功”,而孔子推崇的“成功”是让自己快乐的“成功”,是为了自己的“成功”。

 

“物质成功学”需要计谋,以攫取利益;“快乐成功学”需要彻悟,来满足心灵。前者是“术”,后者是“道”。

 

《论语》第一句话讲的就是快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岂止“学而时习之”是快乐,“有朋自远方来”是快乐,孔子还提出了许多种人生的快乐形式,如“贫而乐”。

 

可能有人会不同意:连吃饭都是问题,还谈什么快乐!

 

问题的实质不在这里——难道只有富有和权势,才可能快乐吗?我想问一句:如果你是穷人,你就连快乐的天然权利都失去了吗?反过来说,如果你是富有的,你认为你有快乐。我想再问一句:世界上有没有比你更富有、更有权势的人?如果有,那就意味着有比你更快乐的;如果这样,你就不能说你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

 

这样的逻辑是讲不通的。

 

“贫而乐”的思想出于《论语·学而》篇。子贡问孔子:“贫而不谄、富而不骄这种生活态度如何啊?”孔子的回答是:“还可以。但是不如贫而乐、富而好礼这种境界”。(“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在此,我们不涉及“富而好礼”,而只讨论“贫而乐”的理念。

 

“快乐”的获取,在许多人眼里,是出于对身外之物占有后的心理满足。但在君子看来,“快乐”是一个生命内在的自然本能,生命本来就应该是“快乐”的。实际上,现实生活中,人们之所以感到“不快乐”,是由于这些人们的内心已经被“异化”了。你觉得你能够从外在的物质占有中获得“快乐”,一旦没有这种物质的支撑,你就会觉得“快乐”消失了。这恰恰说明你所追求的这种“快乐”是一种有所依赖的“快乐”。有了这种依赖的“快乐”,你认为你有所得,但你却不知道你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失去了生命原有的那种自然的、无所依赖的“快乐”了。所以,一旦你的物质依赖丢失了,你就会变得“不快乐”起来。

 

由此可见,孔子的“贫而乐”,其实质是一种没有依赖的“快乐”理念。

 

岂止孔子如此,连他的弟子颜回也是这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这是多么简单的物质生活条件呀!在这种状况下,人还能有什么“快乐”可言吗?然而,“快乐”是慷慨的,是无所不在的。“快乐”来自人的内在心灵的富足,而不是源于外在物质的充实。这也就是孔子所说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

 

“快乐”是一种才能,一种用心灵驾御现实的才能,是一种真实成功的人生。而那些认为非物质极大丰富不能幸福的人,恰恰是一些头脑被现实支配的被动生命,或者说是一种不自觉且不自由的生命。就在颜回的这个例子里,在同样的物质条件下,有两种选择:有的人“不堪其忧”,而颜回却“不改其乐”。简陋的物质环境使得他人感到极度痛苦,从而剥夺了他们的“快乐”权利:但颜回不同:什么都不能使他痛苦,什么都不能剥夺他的“快乐”。

 

如果一个人在最艰苦的环境下都能够“快乐”的话,那么还有什么环境不能让他快乐呢?这是不是意味着环境无法剥夺他的“快乐”了呢?这样的生命是不是世界上最“成功”、最有才能的生命呢?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