秽土迪达拉爆刀阵容:第11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7:48:30
11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08-10-25 阅读:305
案例一:华西村构建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车行华西,工厂林立,别墅成群,花香鸟语,宛若一座“乡村里的都市”。华西村“老当家”吴仁宝告诉记者:华西村“一分五统”后已是总面积达30平万公里,人口突破3万人,人均收入近1万美元的“大华西”。抓住农村建设和谐社会的“关节点”,培育新型农民家庭、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打造人才开发系统工程,今日的大华西形成了人与人和睦团结,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局面。1988年,时任华西村党委书记的吴仁宝创造性地建立了“华西精神文明开发公司”,形成了思想教育的“产供销”一条龙。对传统文化和道德加以改造、加工,赋以新的涵义,华西村先后建造了二十四孝亭、三国故事彩绘雕塑、建业窑、长寿亭等景点,成为其文化典范村的标志。1999年底成立的“华西特色艺术团”,围绕宣传改革开放、社会主义思想,以及华西人走共同富裕道路、艰苦创业的经验,共创作节目300多个,演出近3000场。如今,华西基本“三无”(无上访、无告状、无暗骂),尊老爱幼、敬业爱岗蔚然成风。
    近年来,华西村先后投入环保资金近亿元,全面加强生态环境建设。2004年5月,华西村专门成立了环保公司,确立了专人、专线、专营的环保机;引进雪松、香樟、云杉等一千多个花木品种,全村100%林网化,绿化覆盖面达50%以上,村内四季常青,植物园内数万只候鸟翩翩起舞。与此同时,华西关掉了利润达一千多万元的三个化工厂,投资一千多万元建立了万吨级污水处理厂。“排污大户”华西钢铁厂通过废料、废渣循环再利用,既能生产水泥,又能发电,而且降本增效。2001年,华西成为全国唯一通过IS0 14001国际环保质量认证体系的村级单位。青山绿水和独特的华西文化,红火了华西的旅游产业。
    华西的孩子从小学到中学实行全免费教育,考上大学、出国留学有“重奖”;花800万元建成的双语特色幼儿园,是江阴市一类幼儿园,39名教师从全国各地择优招聘。华西更注重引进人才,并让人才在“沃土”上成长。“教授村民”程先敏十八年前抛弃铁饭碗来到华西,充分发挥其专业特长,先后主持成功研发了08AL、H08等优质品种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华西旅行社引进了40多名导游专业毕业的大专生,管理水平太幅度提升,连续三年获得全国“百强旅行社”。如今,华西集团有各类中高级工程技术人员2000人,全村中层干部60%达到了大专以上学历,还掌握了英、德、俄等十多种语言。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使华西走上了“科技创新”的工业化道路,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现任华西村党委书记、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吴协恩告诉记者,华西今年的销售收入将超过300亿,三年通过"拆老建新"可增加土地2500亩,华西村已基本实现经济、资源、环境、人口协调发展。
    (苏雁:华西村构建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光明日报》,2005年11月6日)
    本案例分析思路
    本案例的主要内容是华西村成为人与人和睦团结,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验介绍。本案例的分析可以从以下线索入手: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地方做起,结合本案例,引导学生就如何从本地区、本单位做起,构建和谐学校、和谐农村、和谐社区……展开讨论。
   
案例二: 从指标体系看构建和谐社会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从而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指明了正确万向。我们选择了38个重要指标体系,包括社会结构、人口质量、经济效益、生活质量、社会秩序、社会稳定六个子系统,以各类统计年鉴、有关部委提供的数据和调查资料为资料来源,来分析1979年至2003年25年间我国社会的和谐度。这些数据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构建和谐社会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加深对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之重要性、紧迫性的理解。     1、社会秩序和稳定指数出现负增长
    这25年间,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指数却出现负增长。社会秩序指数年均递减2.0﹪。25年间社会稳定指数增减相抵后年均递减 1.1﹪。其中通货膨胀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年均递减5.8﹪,实际失业率年均递减0.8﹪,贫富差距年均递减4.1﹪,城乡贫困率递增1.5﹪,其中城镇贫困率年均递减7.3﹪,城乡收入差距递减0.9﹪。
    社会稳定与社会秩序密切相关,如果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就会直接影响刑事案件、治安案件的上升。25年来,这两项指数均呈负增长,影响了综合指数的增长。如25年间经济社会27项指标的综合指数年均递增为5.4﹪;若包括社会秩序、社会稳定11个指标综合计算,年均递增只有4.2﹪,影响综合指数1.2个百分点,影响度为22﹪,其中1991~2003年13年间影响度上升至31﹪。这充分反映了社会的不稳定、不和谐因素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2、在GDP总量中,社会发展总支出增长速度慢、比例低
    国家用于文教科卫、社会福利的事业费和基建投资,统称为社会发展总支出,不包括社会和集体、个人投入。从历年看,社会发展总支出的绝对额虽有很大提高,但与经济发展相比,比例仍较低。在改革开放前,社会发展总支出占GDP的比例在3﹪至4﹪之间,改革开放后以“六五”时期为最高,达5.1﹪,以后即降至4﹪左右;近几年因增加了教育投资,2003年比例提高到6.2﹪,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这个水平和比例还是很低的,人均不足千元,而用于经济和其他支出高达90﹪左右。我国的社会发展支出与世界各国相比也是偏低的。以基本可比的社会保障、教育、卫生三项社会发展支出合计占GDP的比例计算,我国2003年为7﹪左右,而美、法分别占16﹪和30﹪,波兰、俄罗斯、伊朗、巴西、南非占27﹪至10﹪的比例。
    3、片面追求GDP增长的高速度,经济效益不够理想
    扩大投资是我国经济增长保持高速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投资占GDP的比例即投资率,在“六五”期间为25﹪,“九五”提高到36﹪,2003年更提高至47﹪。由于投资过热,引发了原材料、燃料的紧张。重复建设和盲目建设造成了生产能力过剩、产品积压。据统计部门统计,历年累计库存已高达4万多亿元,相当于GDP的40﹪左右;各地的房地产热造成房屋空置率高达20﹪以上;银行的不良资产也高达20﹪左右。投资效果系数和工业企业总资产贡献率是综合反映经济效益的主要指标。这两项指标25年中分别下降了60﹪和57﹪,平均每年递减3.6﹪和3.3﹪。可见,忽视效益,片面追求高速度,损失是很惨重的。同时这也说明我们提高经济效益的潜力很大。
    4、公共教育经费投入偏低,教育机会不均等
    我国长期偏重物质生产投资,智力投资的力度不够,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一直徘徊在2﹪左右。从历年看,预算内教育经费(即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最低为1970年,只占1.2﹪;最高为1985年,占2.8﹪;以后各年均低于2.8﹪,1995至1997降至1.8﹪;2003年约为3730亿元,占GDP3.1﹪。长期以来,教育经费的增长慢于GDP的增长,教育弹性系数一直低于1﹪。2003年财政性教育经费人均299元,约折合36美元,只相当于美国上世纪90年代1400多美元的2.6﹪。
    教育经费分配在城乡间极不平衡,教育机会不均等,且有扩大趋势。据2002年教育部的预算内经费统计,用于农村小学和初中的只占30﹪左右。中西部地区农村的中小学有危房4000万平方米,贫困学生2400多万人。农村贫困地区许多适龄儿童因为失去了受教育机会而成为新文盲。其次,在教育结构上,对基础教育投入偏低。 2003年 ,全国15岁以上文盲率达11﹪,西藏、贵州、云南、甘肃、青海西部地区高达55﹪~20﹪;全国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总人口的比例只有5.1﹪,西部地区只有1﹪~4﹪。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未普及,师资质量差,因此大学入学的比例很低。据对清华、北大的调查,来自农村的学生仅占1/5。城市人口中的大专和本科学历比例明显高于农村,分别高达55倍和280倍。
    5、公共卫生经费投入不足,农村缺医少药
    卫生经费的投入更少,占GDP的比例长期徘徊在0.4~0.5﹪之间,历年呈下降趋势。2003年,预算内卫生事业费和卫生基建投资为1058亿元,占GDP的比例由上年的0.83﹪上升为0.9﹪。从历年看,卫生经费的增长慢于GDP的增长。卫生经费的增长率和GDP增长率之间的比值为卫生弹性系数,加拿大、日、法、英、意、德、美、瑞典均在1.4~2﹪之间,而我国在1991年至2002年间仅有0.96﹪。
    医疗资源的城乡分配明显失衡。据卫生部调查统计,约有80﹪的医疗卫生资源集中在城市,其中2/3又集中在大医院。用于农村卫生经费的比例,从1991年的20﹪降至2000年的10﹪;农民人均卫生事业费只有12元,仅为城市居民的28﹪。乡镇卫生院只有1/3正常运转。2003年每千人医师数,农村只有0.68人,仅为城市1.76人的1/3;新的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仅为9.5﹪。在2004年底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卫生部副部长说,在近几年中央财政支出中,卫生支出仅占1.6﹪至1.7﹪,其中有70﹪的医疗费用于占总人口30﹪的城镇;在农村约有40﹪至60﹪的人因病致贫、返贫,中西部地区因病死亡的比例高达60﹪至80﹪。
    6、各种收入差距扩大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总体收入水平得到了提高,这是不争的事实。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贫富收入差距扩大。近年来,我国贫富差距呈逐年扩大趋势。据国内有关专家调查,2004年我国的基尼系数为0.53左右,比1988年的0.382扩大了近40﹪,已超过了警戒线。
    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城乡差距1985年曾缩小为1.86倍,以后逐年扩大, 2004年扩大到3.21倍。如果将社会保障等计算在内,实际城乡收入差距应为6倍左右,这一比例大大超过了世界各国。
    地区收入差距扩大。近些年虽对开发西部加大了力度,但东西部的差距非短期内能够缩小。以人均GDP为例,1991年东西部的比例为1.86倍,2003年扩大为2.52倍。
    行业收入差距扩大。以2003年各行业的平均工资为例,最高为金融保险业,达2.25万元;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达2.23万元。
    以上这些突出问题均属于改革发展中的问题,也惟有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方法才能加以解决。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科学理论。只有坚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才有希望在“十一五”时期,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目标,取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性成果。
    (朱庆芳:从指标体系看构建和谐社会巫待解决的几个问题,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网)     ·本案例分析思路
    本案例的主要内容是在对38个重要指标体系的分析中得出了构建和谐社会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结合本案例,可以让学生谈谈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