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我起来我去上班:纳纳乾坤内,秋风自布衣——明代文人画家沈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6 11:41:21

 

纳纳乾坤内,秋风自布衣——明代文人画家沈周

节选自《读者欣赏》2009年第4期《大师巨匠》栏目

沈周,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玉田生等,出生于明宣宗宣德二年(1427),卒于明武宗正德四年(1509),是明朝中期一位杰出的文人画家。在绘画史上,他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为“明四家”。对绘画不太了解的人也许在这四家中对他的名字最为陌生,但他是“吴门画派”的领袖,继承和发扬了宋元以来的文人画传统,他的画于山水、花鸟、人物无一不精,在明朝就已被人们推为“神品”。

要认识和理解一位文人画家,就不能仅仅局限于绘画的领域。傅抱石先生曾经这样概述文人画:第一是文(诗文),第二是人(人品),第三是画(技法)。沈周一生从事书画创作,但他首先是一个文人。文人之所以能成为一个群体,当然是因为具备很多共性,他们都掌握了一定的文化知识,能够吟诗作文,往往还具备一些雅致的情趣。而具体到个体,文人群体的内部又有许多不同的类型:有恃才傲物、放浪不羁的狂士,有清高自守、有所不为的狷生,有旷达诙谐、与世无争的达人,有睿智深沉、洞察世相的智者。而沈周,我们可以说他是一位君子,也是一名隐士。如果用当代名词来界定的话,他还是一位追求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的知识分子。

只有在了解了沈周的文人身份和隐士身份之后,才能真正理解他的绘画作品。

与职业画家注重技法、追求形似不同,文人画家更强调神似,追求通过笔下的作品来寄寓人生态度,表现气质和品位;职业画家力求对外界事物尽量客观地描摹,文人画家却更多地把自己的学识和修养渗透乃至外化为笔下世界。因此除了技法之外,文人画家自身的知识、才情、阅历、人格等,都会参与到绘画创作中来。当一幅文人画作展现在面前,如果你仅仅就画论画,那是很难欣赏到这幅画的真正妙处的。

沈周从事绘画创作,与他的家庭环境有直接关系。他的曾祖父沈良就精通书画鉴赏,而且与“元四家”之一的王蒙结为好友。自沈良以下,沈家与书画结下了不解之缘。祖父沈澄工诗善画,伯父沈贞和父亲沈恒在绘画造诣上,比乃祖乃父有更高的成就,备受时人称赞。二人都师从陈继,而陈继与“元四家”中的王蒙、倪瓒都有交往,深受他们的影响。在沈贞和沈恒的朋友中,也多有丹青高手,他们趣味相近,在画风上都继踵元人。这样在苏州这个地区,就存在着一个延续了元代文人画创作的小团体。尽管有着这样良好的学画环境,沈周正式开始学画的时间并不早,16岁时才师从伯父沈贞学习。他受惠于家学,又拜另一位苏州画坛名宿杜琼为师。杜琼的画风与沈贞、沈恒可以说是师出同门。

家学渊源和苏州地区自元以来一脉相延的画风,使沈周一踏上艺术之路,就选择了文人画的创作方向。虽然文人画这一术语要等到明代后期的董其昌时才正式提出,但沈周已经明确认识到了它,只不过他称之为“士夫之脉”,借用了苏轼提出的“士夫画”的概念。他在成化十年(1474)临亡友刘珏的《峦容川色图》时曾写下一段跋文,清晰地勾勒出一条从五代董源、巨然到元代吴镇的“士夫画”即文人画的发展线索,并且慨叹在他那个时代文人画的发展已经式微,几乎要命悬一线了。言下之意,颇有担当之心。

落花诗意图 纸本设色 南京博物院藏

匡山秋霁图 纸本墨笔 221.4×110cm 上海博物馆藏

东庄图 纸本设色 28.6×33cm 南京博物院藏

墨菜辛夷图 纸本设色 35×58.7cm 故宫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