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ree days mp4:人民日报新技术、新理念助力现代应急管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21:01:34
(国际视野)
《 人民日报 》( 2011年10月26日   20 版)

德国纽伦堡市主要河流佩格尼茨河畔的大片草地得到良好保护,遇大雨时能起到蓄水作用。
刘华新摄

日本东京六本木新城的地下发电机组。
于 青摄

今年8月,热带风暴“艾琳”席卷美国卡兹奇山的一个小镇。
人民图片
手机火情短信,视频安全监控数据分析,地震速报系统……借助现代化技术和新理念,应急管理变得更加快捷有效,更具针对性。
德国排水管网迎战暴雨
本报驻德国记者  刘华新
今年7月19日夜,德国南部城市纽伦堡遭遇了一场30年不遇的大雨。“局部地区甚至达到百年一遇的程度。”纽伦堡市排水和环境分析局(以下简称排水局)官员福尔克·纳赫特曼先生对记者说。
纳赫特曼是该局主管排水管网的官员。他说,降雨当天,他手下70人全部出动,检查排水管道是否工作正常。如果管道入口发生堵塞,就进行清理排障。其次,与该市防洪机构公共场所服务局、交警及消防部门合作,迅速排洪,确保遇险街道尽快恢复交通。
纳赫特曼说,纽伦堡政府当天出动各类消防人员约330人,加上交警、排水局、公共场所服务局及各类技术人员,总出勤人数约600名。在上述部门的全力协作下,全市50万人口没有出现一例死亡事故,只有近10处因受洪灾而采取临时封道措施。
纳赫特曼带记者参观了几处地点:一是设在该局附近的纽伦堡最大地下溢洪池,容量为4.2万立方米。他说,这个池的结构设计保证雨水携带的杂物基本留在池内,不会外泄污染。记者看到,虽然大雨过去了1个多月,池壁上附着杂物的痕迹仍清晰可见。纳赫特曼说,市内还设有一个中心污水处理厂,雨水经过处理厂过滤后才能流进该市主要河流。二是该市建筑物下的一些排水沟渠。虽然建筑物下面同时也铺设有排水管,但管道流量有限,因此建筑物下的明渠也可以辅助排水,通往露天蓄水池。三是主要河流佩格尼茨河畔受到良好保护的大片草地。在暴雨时能起到蓄水作用。纳赫特曼说,上面这些设施结合在一起,就能起到很好的防洪作用。
“面对30年不遇的暴雨,我们成功应对。”纳赫特曼介绍经验说。首先,纽伦堡95%以上的建筑都按规定与排水管网相连接。在这个方圆180多平方公里的城市设有长达1400多公里的地下排水管网,虽然这次排水管网的泄洪能力到了极限,但基本还能保障需要。
其次,严格落实相关法律规定,即防洪区内不得有违章建筑。举个例子,如果根据各方面参数确定了某一地区不适合建设包括地下室、地下车库在内的建筑,不管开发商如何动脑筋“走后门”,都不可能得到必需的“排水许可证”,得不到排水许可也就开不了工。老百姓更不会选择购买居住在这样的房子里,因为根据规定,住在违规建筑里的住户不能办理财产保险。
再次,长年保持较高投资,对相关设施进行扩建和维护。排水局的年预算约为1亿欧元,其中排水管网的维护费就达到约600万欧元,新建排水管费用则为约1200万欧元。
最后,采用新技术。在1400多公里长的排水管中,主要排水管的直径为3.15米,最粗的部分直径甚至达到了4.8米。空间充足的排水管允许工人进入实现人工检测,排除裂缝等故障。另外有一大部分的排水管直径仅为30厘米,按规定,对这样的小直径排水管,每十年就要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因此,排水局一直使用专用遥控相机进行检测。最近,排水局投资21万欧元,购进了先进的检测车。
值得一提的是,在保障城市排水通畅方面,纽伦堡政府并没有大包大揽,也发动了民间力量。纳赫特曼说,德国的建筑比较坚固,老百姓喜欢建造地下室储物。因此,暴雨成灾时,老百姓最关心的是自己房子的地下室是否被淹。居民一般都有保险。一旦房屋被淹,住户可以打电话叫消防,但要支付二三百欧元的费用,然后由保险公司返还。此外,排水局的预算也主要来自居民平常缴纳的水费。
日本新建筑解决灾后“回家难”
本报驻日本记者  于  青
日本“3·11”大地震后,在东京与人聊天的话题之一,是地震那天怎么回家的。
地震后,地铁、新干线停运,公交、出租车等路面交通也因堵车陷入停顿,交通手段几近全部瘫痪。一位中国记者在外地采访,路途并不远,但因电车停运而无法回到东京的家中。一位家住川崎市的朋友,徒步回家用了4个多小时。另外一位家住千叶县的朋友,走回家用了7个多小时。一时间,“回家难”成为东京灾后流行语。
有调查显示,东京都与其周边神奈川县、埼玉县和千叶县这4个地区,地震当天回到家中的人约占80%,在公司过夜的约占12%,在公司以外过夜的约占7%。有机构推算,地震发生时上述4个地区有1400万人远离自己的家,其中约1000万人是徒步回家的,另有260万人当天未能回去。当天下午7时路上行人达到高峰,约为300万人。根据日本中央防灾会议估算,如果东京发生里氏7.3级地震,首都周边4个地区将有650万人遭遇“回家难”。
心理学专家分析,地震后,因通信不畅而不知家人安危的人无论如何都要回家。汲取“3·11”大地震发生后“回家难”的教训,东京正在研究“旱路不通走水路”的“第二种交通手段”,作为应对方案。“3·11”大地震后,东京羽田机场因铁路交通瘫痪,约1.6万名旅客滞留机场。羽田机场四面环水,水路疏散旅客作为应急手段被提上日程。7月,在羽田机场新国际航线候机楼附近,耗资2亿日元的船泊码头在修缮后重新开张。这里平时作为游船码头,灾害时可作为人员和物资的转运基地。东京都内河川密布,现有防灾用船泊码头61处,经营小型游船的商家52个,小型游船约有170艘,可搭乘1万多人。小型游船自备发电机,有冷暖空调、厨房和厕所。不仅可以转运陆上滞留人员,缓解“回家难”问题,还可以用作短期避难场所。
针对地震后着急回家的心理,专家建议,地震后如获悉家人平安,应尽量避免在路上行走。一是躲避火灾,二是避免在高层建筑区域内被高空坠物砸伤,最好暂时躲在有防灾能力的建筑内。东京的新建筑都具有较强的抗灾能力,其中六本木新城在地震发生后的表现颇受好评。
森大厦公司广报室野村秀树告诉本报记者,六本木新城的主楼54层,总建筑面积约38万平方米,地震后,大楼管理人员不是让人们离开这里逃难,而是容纳了更多人来这里避难。地震后最先面临的不便是停电,六本木新城地下有自备发电设备,6台发电机最大发电量为3.866万千瓦时,这是入驻六本木新城的企业、商户等约10万人客流所需电力消费量。自备发电设备有三重保险,平时以城市煤气为燃料,在停气的情况下可靠电力公司供电,供电如果停了,可用煤油发电维持3天。遇到灾害不停电,这是吸引国际企业入驻这里的主要原因。这些跨国企业每天24小时、一年365天都有人上班,持续的电源保障和工作环境至关重要。保障供水对于避难灾民也很重要,六本木新城平时储备1500人的饮用水,还在13处设置了灾害用水井,以备急需。
常言说,未雨绸缪、有备无患。平时看似不那么重要的应对灾害社会管理措施,在灾害发生之时,就可以实现防灾减灾效益的最大化。
美国预警信息及时完备
本报驻美国记者  张  旸
今年美国遭遇大西洋上首个飓风“艾琳”的侵袭,从这次灾害事件中,记者感受到美国在灾难应急管理方面的一些做法。
由于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的惨痛教训,美国对“艾琳”丝毫不敢懈怠,东部有10个州先后宣布进入紧急状态,超过230万居住在沿海和地势低洼处居民被要求紧急撤离到安全地区,仅在纽约市就有37万居民被要求撤离。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因自然灾害进行如此大规模的疏散行动。纽约市长迈克尔·布隆伯格还发布强制撤离命令,违者将处以500美元罚款或90日拘留。纽约政府开放了超过90处避难中心,为紧急疏散无法回家的人提供临时住宿。
而在飓风“艾琳”影响首都华盛顿地区的前一天,记者居住的公寓管理方就给每个住户发送书面通知和电子邮件:“周末本社区可能受到飓风的影响,我们要求公寓的所有居民都做好准备,对房屋设施进行必要的检查。”通知中还列入各项应对措施供居民参考,包括准备好水、罐头食品、手电筒、收音机;拿走走廊和阳台搁置的物品;飓风来袭时最安全的地点是储物间、浴室等狭小空间。通知上还注明了各种应急电话号码等内容。公寓管理人员娜塔莎告诉记者,如果政府提前预报气象灾害,一般都会以社区为单位,尽量通知到社区的每一户居民,让他们做好防护措施。
美国东海岸分布着很多大学院校。刚到乔治·华盛顿大学报到的中国留学生裘潇磊对记者说,乔治·华盛顿大学在飓风发生前的两天就给学生群发了邮件,告知学校近期安排和防范飓风的注意事项。“飓风过后,学校也发布了邮件通知,报告了图书馆门前的树被吹倒,图书馆暂停开放等情况。”他说,因为接收的预警信息比较及时和完备,虽然刚来美国就赶上飓风,但也没觉得恐慌。
美国政府非常重视气象灾害预警,在全美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备的现代化气象灾害预警体系。气象灾害预报信息通过网络、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介随时向社会公布,指导公众防灾减灾。“艾琳”来袭时,记者通过美国电视台的专门气象服务频道,可以清楚地知道飓风目前的风力,影响范围,何时抵达所住地区等。
《美国联邦灾害紧急救援法案》以法律形式定义了美国气象灾害紧急救援的基本原则、救助范围和形式、各部门的责任和义务,为防御气象灾害,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为应对飓风灾难,美国军方也严阵以待,五角大楼下令10万多名国民警卫队成员、6500名现役军人、18架军用直升机和225辆卡车紧急待命,随时准备参与救灾支援行动。
东海岸的各核电站也采取了应对措施。位于新泽西州的美国最大核电力公司爱克斯龙公司表示,公司旗下奥伊斯特河核电站在风暴来袭时关闭。在受飓风影响期间,一支训练有素的专业技术队伍将驻扎在核电站,以便必要时采取措施确保核电站和公众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