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三国强化的书:2010年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简答题解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1:05:28

2010年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简答题解析

第一章教育与教学  1.简述教育三要素之间的关系?(学校教育的要素及各要素地位)  学校教育包括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它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教育过程是教育者选择教育影响并向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过程;       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教育的过程是受教育者根据自己的发展水平和主观愿望选择教育影响,并将教育影响内化为自己的身心发展内容的过程。

  2.简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家交流。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3.简述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主要体现在:
①生产力的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②生产力的水平制约着人的规格和教育的结构。③生产力的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组织形式。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具体体现在:
①教育再生产劳动力。②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③教育生产新的科学知识。

  4.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⑴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
⑵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⑶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个性化、民主化和自主化提供了平台。(表现在三点:①信息技术能够满足学习者的个别需要。                        ②信息技术实现了人机互动模式。                        ③信息技术将促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
  5.试述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运行规律和发展特点。具体体现在:

  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教育是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培养人是在教与学的对立统一中实现的;教育是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特殊社会实践。

  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教育的历史继承性是指每一时代的教育都与以往的教育有着传承与接续的关系;教育要注意继承与发扬本民族的传统。

  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变革并非完全同步。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了的发展水平;教育相对独立与政治经济制度。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

  6.人的特点及其对教育的要求?

  ⑴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人的自然性是指人是自然中存在物,具有自然属性。人的社会性是指人是社会存在物,具有社会属性。但从根本上说,人的本质属性在于人的社会性。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统一的观点。是科学地进行教育的出发点。

  ⑵人是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人的受动性是指人的生存和发展既要受到自身条件和自然环境的制约,又要受到社会环境的限制。总之,人既具有受动性又具有能动性。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是两者的统一。人是受动性和能动性统一的观点是科学教育观的客观依据。

  ⑶人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人的共性与个性统一要求在教育上,一方面要坚持统一的教育要求,是每个学生都获得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要坚持在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挥个人特长。

  7.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对教育工作的要求是什么?

  ⑴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这一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循序渐进地做好教育工作。

  ⑵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及主要的矛盾,面临不同的发展任务。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

  ⑶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个体身心发展不是一个均速前进的过程,不平衡性表现在: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变化是不平衡的。一方面是发展关键期。教育教学工作要抓住关键期,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佳效果。

  ⑷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树立信心,相信每一位学生,特别是暂时落后或某方面有缺陷的学生,通过其他方面补偿性发展。其次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发扬学生的优势,扬长避短,激发学生的信心和自觉性。

  ⑸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教育工作者尊重每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各得其所地获得最大限度地发展。

  8.论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与其作用?

  因素有:遗产素质、环境和学校教育。

  遗传素质及作用: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物前提;它为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了最初的可能;它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不宜夸大遗产素质的作用。

  环境及作用:它使遗产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他决定人的身心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他的决定作用是通过人的内部因素实现的。

  9.什么是环境?

  环境是指围绕在人们周围并对人的生存和生活发生作用的因素,主要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10.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及其表现是什么?

  ⑴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培养人的活动;           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进行的;           它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⑵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的表现:           它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           它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它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11.少年期的年龄特征?

  12、13岁到14/15岁是人生过程中的一个身心变化剧烈的时期。       有些心理学家把这一时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       身体状态的巨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性阶段特征 第四章教育目的

  12.什么是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和教育方针?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总要求,他规定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它是各级各类学校工作遵循的总方针。

  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或专业的培养要求。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区别是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教育的总要求,而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具体要求。

  教育方针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内容包括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和实现的基本途径。由此可见,教育方针包括教育目标,但两者的角度不同。

  13.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是什么?

  确定教育的科学依据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个体发展的需求的辩证统一。
具体是:教育目的的确立要依据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14.五育之间的联系?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的联系表现在:
       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智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前提和支持作用,体育在全面发展中起着基础的作用,劳动技术教育可以综合德育、智育、美育和体育的作用。       总之五育在实践中是一个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整体。这要求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五育的内涵、任务和作用,统筹兼顾好五育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5.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内涵: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

  16.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⑴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①要认识到素质教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②树立素质教育观念。要树立素质教育的人才观、质量观、师生观。  ⑵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
          ①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加大教育督导力度。          ②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          ③加强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沟通和衔接。  ⑶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
         ①改革内部管理机制。         ②提高校长和教师的素质。         ③完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过程。

  第五章教师和学生

  17.教师职业的性质和作用?

  性质:㈠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的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教师职业经历了非专业化兼职教师、非专业化专职教师到专业化专职教师三个阶段;        ㈡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教师是教育者。       教师主要是通过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促进个体的社会化:         ①搞好教学工作;   ②做好思想品德工作;     ③全面关心学生的健康。  作用:⑴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延续中起桥梁与纽带作用;
                  ⑵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年轻一代的品格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⑶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开发者,对个体发展起促进作用。

  18.教师的一般角色?在新课程条件的角色有哪些?

  一般角色:传道者、授业解惑者、榜样、管理者、朋友。

  新课程中的角色: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19.教师的劳动特点及其对教师的要求?

  ⑴复杂性和创造性。表现在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能千篇一律,应因材施教、灵活多变。要求教师了解学生,并能创造性进行教育教学。

  ⑵示范性。由教师的职业责任和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的。要求教师加强自身修养。

  ⑶系统性。表现在学生的发展是由多种影响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要求教师具有合作意识,发挥主导作用。老师既要发挥特长,创造性的教书育人,又要与其他教师团结协作,共同完成育人大业。

  20.简述教师的职业素养有哪些?

  ⑴道德素养。忠诚于人们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
    ⑵专业素养。专业知识素养、专业能力素养、个性素养。

  21.中学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是什么?

  ⑴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①依法执教,严谨治教②爱岗敬业,廉洁从教。       ⑵热爱学生。           ①全面关心学生②尊重和信任学生③严格要求学生④理解和宽容学生⑤解放和放飞学生。       ⑶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          ①善于与同事合作②善于与家长和社会合作。      ⑷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②加强修炼②言行一致。

  22.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养有哪些?(可分三个简答)

⑴专业知识素养:
     ①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②精深的学科知识。③宽厚的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知识和管理科学知识。⑵知识能力素养:
    ①对学生发展进行分析、预测和指导的能力。②驾奴教材和组织教学的能力。    ③精深的语言表面能力。④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    ⑤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⑥较高的教育机智。⑦教育科研能力。⑶个性素养:
    育人工作是最精细、最复杂的事业,由此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个性品质,以便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具备诸如热情乐观、有责任心、仁慈友善、耐心周到、幽默风趣、善于交际、乐于助人、团结合作、公平客观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23.学生的本质属性?(可出多个简答)

  ㈠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和发展需要的人。
      ⑴学生是人。①学生是具有能动性的个体。                             ②学生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                             ③学生具有独特的创造性。      ⑵学生是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发展的需要的人。          ①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②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          ③学生是具有发展需要的人。  ㈡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⑴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学生在学校学习具有特殊性:    第一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    第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    第三学生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⑵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第一学生是自我教育的主体。    第二学生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

  24.现代生活独生子女有哪些心理特征?

  积极的心理特征:
          ⑴智力发展水平较高。⑵进取心较强;  ⑶求知欲较强、兴趣广泛;  ⑷思想活跃。  消极的心理特征:          ⑴自我中心;⑵依赖性强;⑶心理承受能力差;⑷骄气十足。  第六章课程

  25.什么是课程?内涵?

  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是指学生在校期交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狭义的是指学校开设的教学课目的总和以及他们之间的开设顺序和时间比例关系。内涵:⑴课程是指学校中所要进行的德智体美等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
           ⑵课程不仅包括各门学科、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等活动;           ⑶课程不仅规定了各门学科的目的,内容及要求,而且规定了各门学科设置的顺序和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26.课程的类型有哪些?

     ⑴按设计形式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⑵按学生选择的自主性分为必修课程和选择课程;        ⑶根据课程任务分为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研究课程;        ⑷根据课程的制定者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⑸按课程的呈现状况分为现行课程和隐性课程。

  27.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课程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课程反应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要求,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也就是说,社会知识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个因素。

  28.什么是课程计划?即构成要素是什么?

  是指课程结构的编制,既包括课程体系结构整体的编制。也包括具体课程的编制。
       在我国,课程设计主要涉及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三个层次。

  29.什么是课程计划?结构和编制的原则?

  课程计划是指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静,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校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课程计划是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组织学校活动的基本纲领和重要依据。

  构成:由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的构成。

  原则:①以教育目的与任务为前提,体现课程结构的完整性;                   ②以学科的课程理论为依据,体现基础性与多样性;                   ③以学生的发展水平为基础,体现知识的衔接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                   ④以课堂教学为主,全面安排各项活动。

  30.什么是课程标准?它的理解和执行?

  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理解和执行:①认真研究和把握课程标准;                              ②严格执行课程标准;                              ③以课程标准作为自己检查教学质量的依据;                              ④全面系统的理解课程标准。

  31.什么是教材?及与课程标准的关系?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教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其中教科书是教材的主体部分。

  关系: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是课程标准最主要的载体。具体表现在:
        ①教材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        ②新课程标准为教科书编写的多样化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        ③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        ④教材的编写和实验可以检验课程标准的合理性。

  32.什么是教科书?它有什么作用,使用要求是什么?

  教科书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的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作用:①它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教学的主要材料;
                   ②它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③它是统筹教学与各种活动的依据。  要求:①整体把握教科书;      ②重点设计教科书;
                   ③充分利用教科书;      ④及时引进新知识;                   ⑤适当补充乡土材料;  ⑥指导学生充分运用好教科书。

  33.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路径与方法很多,主要包括几种?

  ⑴进行社会调查;     ⑵审查学生活动;        ⑶开发实施条件;
        ⑷研究学生情况;     ⑸鉴别校外资源;        ⑹建立资源数据库。

  34.影响课程实施的主要因素?

  ⑴课程计划本身的特性;      ⑵交流与合作;
       ⑶课程实施的组织和领导;   ⑷教师的培训;        ⑸各种外部因素的支持。

  35.我国初中和高中课程设置的要求是什么?

  初中:①符合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②体现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③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④开设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  高中:①符合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                   ②以分科为主设置课程;                   ③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课程;                   ④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第七章教学

  36.什么是教学?含义是什么?

  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它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体力、陶冶品德、美德,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活动。

  包括:①教学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的;
                   ②教学是双方共同的活动;                   ③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37.教学的意义?

  ⑴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⑵教学是进行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⑶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38.什么是教学过程?为什么说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特殊性表现在:①间接性与简捷性;       ②交往性与实践性;
                                  ③教育性与发展性;       ④引导性与指导性。

  39.简述教学过程的结构?

  是指教学进程的基本阶段,按照教师组织教学活动中要求实现的不同认识人物,可以划分为:        ①引发学习动机;  ②领会知识,这是教学的中心环节;
        ③巩固知识;         ④运用知识;        ⑤检查知识。

  40.分析教学过程的规律?

  ㈠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①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以间接经验为主组织学生进行学习,这是学校教育为学生精心设计的一条认识世界的捷径;        ②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要使人类的知识经验转化为学生真正理解掌握的知识,必须以各人遗忘积累的和现时获得的感性经验为基础;        ③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既要防止过分强调系统知识传授,有要防止过分重视学生学习的经验积累。      ㈡掌握知识与发展治理相结合。
       ①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②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③这一规律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正确处理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既要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视能力发展的片面性,又要探索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㈢掌握知识与形成思想品德相结合。
       ①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以掌握知识为基础;       ②学生思想的提高有推动他们积极的学习知识;       ③这一规律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正确处理掌握知识与形成思想品德的关系,既要避免单纯传授知识,忽视思想教育的偏向,又要避免脱离知识的传授而另搞一套思想教育偏向。  ㈣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作用相结合。
       ①教师在教学中具有主导作用;       ②学生具有主动作用;       ③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充分主导作用,承担起历史培养人的使命和促进学生发展的责任,又要承认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
四川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 谁知道05年辽宁省教师资格认定的教育学考试试题?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学心理学试题 教师资格教育学,心理学考试好过吗? 山西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学心理学试题 谁有江苏省2006年教师资格教育学/心理学考试模拟卷?急!急!急! 谁有湖北省2006年教师资格教育学/心理学考试模拟卷?急!急!急!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心理学考试难不难啊 每年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学\心理学考试时间是? 教师资格考试是不是要自学考试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合格证? 教师资格考试是不是要自学考试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合格证? 山东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和心理学是哪个版本啊 浙江 教师资格认证考试 教育学 心理学 提纲或重点? 求山东省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模拟试题??? 山东省2006年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试题 考试简答题!!! 计算机考试简答题 培训浙江省教师资格认定考试的教育学与心理学考试有用吗 西安2006年教师资格考试 西安2006年教师资格考试 2006年10月成都市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和心理学)报名时间是多久呀?如果过了,什么时候可以补报? 2006年10月成都市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和心理学)报名时间是多久呀?如果过了,什么时候可以补报? 宁夏 2006年教师资格认定所必需的教育学和心理学课程(本人为非师范类本科毕业生)考试在哪里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