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不疑和诸葛亮谁厉害:高马得:画梦人生的最后遗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8 07:45:40

文/三惜草堂

中国戏曲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近年来,其美妙动人的唱白、充满韵味的身段招式、精彩炫目的服饰道具,在现世的文化潮流中已渐渐淡远,“红尘误”、“奈何天”,倒正像是戏曲这一传统文化的哀歌。不过,有心于、醉心于此道之士依然不少,被汪曾祺称为“画梦的人”的戏剧画家高马得,以其生动而独特的作品,使传统戏曲循另一种途径得以存留和传播,深受人们喜爱。黄裳所著英文版的《京剧故事集》、于丹著《于丹·游园惊梦》皆选用高马得所画戏曲人物画作为插图而广受好评,便是佐证。

水墨和戏曲,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精髓凝结成的戏曲人物画代有名家,当代戏曲人物画三大家最为著名,即:海上关良、南京高马得和河北韩羽。1986年关良病逝后,高马得和韩羽被称为“南高北韩”,韩羽的戏曲人物由深沉而渐超于古、拙,高马得的戏曲人物则由生动而变为潇洒,多了一份水墨氤氲的秀丽,隐隐的透出传统文人画的书卷气。

高马得的父亲是晚清秀才,曾被府台衙门聘为西席,也就是秘书兼家庭教师。他出生在江西赣州,母亲属马,又出生于马年,父亲就给他取名“马得”,并高兴地写信给亲属:“马得方头大脸,是我家一匹千里驹也。”高马得青少年时期不幸患了肺结核,为了静心养病,他迫使自己学“静坐”,学古诗词,学“老庄”哲学。小小年纪就感悟生死,竟是马得先生因病得福,形成了他尊重生命、淡泊名利、以退为进、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从而使他后来的作品流露出超凡脱俗、天真稚拙的情致。

高马得没有上过美术学校,从小喜欢美术,无师自通。早在抗战期间,高马得在贵阳就办过《国民画报》,专画抗战漫画,颇有名气,受到叶浅予的称赞。画戏则是上世纪50年代才开始的,当时听戏还是全国人民的主要娱乐方式,正赶上全国戏曲大汇演,南京是中心之一。各地剧团接连不断地在南京舞台上亮相。当时高马得先生还是《新华日报》的一位美编。报社老总觉得拍照片登在报纸上太生硬了,便让高马得用画的方式表现。于是,高老先生便拿着笔和纸来到了舞台前。一边看戏,一边速写,回报社后,再用素描的方式画出来登在报纸上。这本是一项工作,却从此让高老先生迷上了戏曲人物画。多年来,凡是来南京演出的戏剧、名角,他都画过。高老先生看戏必画速写,并研读戏本,请教戏曲专家和名角,对于每场戏甚至每折戏的剧情、演员表演的神韵均了然于心,再经过别出匠心的提速升华,达到“出戏”的新境界。“关良、韩羽他们的戏画更多的是画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我却是要画唱戏人的想法和感受。因此我回去后还得看戏文和剧本,要选最有代表性的场景。”(高马得语)1980年,60岁的高马得被调入江苏省国画院,专门从事戏曲人物画创作。

高马得的戏曲人物画是漫画艺术形式与中国画传统技法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的漫画,也是具有漫画特色的中国画;既有漫画的幽默,又有中国画的艺术美。他的画作大都设色,墨彩浓淡交错,笔意豪放潇洒,只寥寥数笔,便将戏曲人物的身段、神情,以及故事情节,跃然纸上,便形神具备,意趣盎然。高先生所画的戏曲人物,并不完全照搬舞台,他总能从一折戏中抽出关键性形象,并善于捕捉小人物的特殊身份与性格,如探马报军情,贪官显窘相,媒婆说风情,小卒翻跟斗,个个精到入神。

我收藏的高马得先生的作品是他的代表作《牡丹亭》。“他最爱画《牡丹亭》,这辈子不知画了多少张。”(汪曾祺语)戏剧家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被改编成各种戏曲传唱了数百年之久,“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的词句更是脍炙人口。在江南苏杭一带,昆曲是当年颇为流行的一种戏曲,而《牡丹亭》则一直是昆曲的保留剧目。《牡丹亭》中,最为引人入胜的当属杜丽娘与柳梦梅那亦真亦幻的爱情故事。因教书先生教授了《诗经》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之词,杜丽娘萌生伤感之情,在与丫鬟一起游览了自家的后花园之后更生伤春之情,回来后竟然梦中与一手持折柳的公子在花园内有了一番云雨之情,在梦醒之后独自入后花园寻找梦里多情郎。由此,也就有了昆曲《牡丹亭》中杜丽娘“游园”、“惊梦”和“寻梦”等几段戏。画中所题:“自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是柳梦梅最经典的唱词,在画中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有人评价说,现在能够用中国水墨画“记录”下昆曲神韵的,全世界恐怕只有高马得一人。这并不是一个好现象。高马得先生已于2007年9月21日在南京逝世,逝世前,他最大的遗憾就是这门艺术没有继承人,“因为现在喜欢看戏的人实在太少了,不喜欢戏,又怎能画出戏来呢?”

但愿高马得先生的遗憾不会变成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