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市王萍现任何职:邛窑:蜀文化的骄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16:41:32

唐绿釉长嘴省油灯
钱汉东
邛窑古遗址位于四川成都南面100公里处邛崃市郊,是我国唐代名窑。说起邛窑,我自然联想到诗圣杜甫在草堂写的《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诗云:“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如此偏爱,可见其精美之程度矣。大邑古属邛州,一般考古学者认为:大邑瓷碗应出自邛窑。日前,我在四川省博物馆的高久诚、谭学杰等专家陪同下考察了邛窑十方堂遗址。
这里古时为尼姑庵,出门可见清澈的文井江,门楼造型系仿唐建筑,褚红色的围墙上,镶嵌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理石横匾。乡里父老在绿荫下品茶聊天,有的在做些手工活,悠闲自得。
十方堂附近全都是古窑址,据说现存13处龙窑。我们考察了几座窑址,都像小山丘似的,被绿树野草严严实实地覆盖着,但依稀可见龙窑的走势。遍地瓷片、窑具,俯拾皆是,有的村民在筑房屋墙壁、修建牛槽、猪圈时,竟用匣钵堆砌,颇为可惜。我用硬树枝挖出的瓷片,大都为绿釉青瓷碗,玉璧底,叠烧,胎骨厚重,釉面自然开裂,敲击时声音有点闷,猜测温度应在1200℃左右。我很想寻找杜甫所言的白瓷碗,但是始终没有见着。
陪同的古瓷专家高久诚告诉笔者:邛窑是在湮没近千年后于战乱中现世的,1935年前已有人盗掘,1936年是乱掘的最高峰。时任邛崃驻军首领的唐式遵令士兵们挖古窑,保存千年的古窑址遭到空前的破坏,挖出的器物运到上海博物馆公开展览,引起轰动。他还设专柜售卖,谋图渔利。时人杨枝高写的调查云:“1936年夏季,天稍旱,军民等约三四百,争先恐后,昼夜挖掘,冀得珍奇。省中古董商,往来不绝于道,所售之银约计万余元。”“而后之人不复睹唐、宋邛窑之憾,颇为惋惜耳。”
考古界泰斗耿宝昌先生认为:“邛窑始创于南北朝,盛于唐和五代,荒废于宋。”邛窑古陶瓷博物馆的展品,证明了耿老的判断。传奇人物尚崇伟馆长小心翼翼地从橱窗里拿出展品,让我过手,为我讲解,令我大开眼界。尚崇伟是中国邛窑收藏第一人,他为确立邛窑在中国陶瓷史上的地位奔走呼号了20余年,他收藏的万余件邛窑展品,都是平日省吃俭用从地摊上淘来的。他还精选邛窑三彩标本,让我带回上海,请他崇拜的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汪庆正鉴赏。三彩系釉下彩,为邛窑代表作品。耿宝昌还认为三彩是在邛窑最早烧制成功的,其工艺后来传播于江南诸名窑,湖南长沙“铜官窑”受其影响最深,因此两窑产品颇为相似,成为姐妹艺术,堪与其周边名窑相媲美。
邛窑的“省油灯”声誉远扬,这是工匠们的一项科技创造。省油灯夹层注水,降低油温,减少蒸发,节省油耗,实在是古人了不起的智慧。
邛窑是蜀文化的骄傲,它是我国彩绘瓷的发源地,在中国瓷器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3年11月05日 第七版)

唐海棠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