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同心周满忠照片:IBM.MBA與吃角子老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8 03:12:36

IBM.MBA與吃角子老虎

    每一家企業,都是服務業: 猜猜看,台積電與中鋼是什麼產業…?新中國崛起,台灣的未來該往何處去?競爭這麼激烈,未來還有多少機會?問題不在別人身上,而是你自己!找對的人,做對的事,就是未來的贏家。 ...IBM、MBA與拉斯維加斯的吃角子老虎機器,靠的,就是獨特的競爭法則:整合力。這,就是台灣未來決勝的關鍵概念!

 

0-1 【推薦導讀】讀這本書,你可以不必走冤枉路

~宏碁集團創辦人/智融集團董事長 施振榮

許士軍教授是我非常尊敬的管理大師。四十多年來作育英才,培育出許多優秀的領導人與管理精英。在這本著作中,教授對國家社會與產業脈動的分析見解精闢,提出很多管理的新觀念,給我們許多思考企業經營的新思維。

在這本書中,教授所提出的觀察,都值得企業認真思考。包括:「服務業是台灣經濟的出路」、「企業經營新思維」、「領導與管理的新觀念」、「公司統理和家族企業」、「從企業看政府產業政策」、「知識社會與企業創新」等主題,都是目前台灣經濟發展與企業經營最重要的議題,教授的見解與立論,相當值得大家參考。

首先,在本書的「商業趨勢」篇中的多篇文章,如「每一家企業,都是服務業」、「產品,需要服務的『加持』」等,我經常也有相同的感觸。 台灣的高科技產業已面臨轉折點,由於生產過剩(不論是勞力密集或資本密集)的壓力,加上科技發展快速造成消化不良,造成高科技產業面臨轉型。
在先進的經濟體,服務業的規模通常約是製造業的兩倍,加上服務業經營績效可改善的空間,往往數倍於製造業,因此在新經濟時代下,我也認為應可透過科技化的服務業,使服務品質、時效、成本有所助力。這樣一來,不僅有助於服務業的量化與國際化,也可以使「科技化的服務業」的台灣再創高峰。

其次,教授在書中也指出「知識」的重要性。這點對於傳統以土地、設備為價值核心的產業來說,提出了很重要的新思維,值得產業重新省思。在知識經濟時代下,企業到底要具備什麼核心能力,才能創造更高的附加價值?

我在一九九二年,曾經提出「微笑曲線理論」,就是希望提醒所有的企業經營者,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經濟就是品牌經濟,品牌是微笑曲線的最右端,也可說是應用最廣、效益最高的智財權。而有價值的智慧財產,往往比固定資產能創造出更高的價值。

近幾年來,品牌這個議題已愈來愈受到各界的重視,再加上,包括宏碁、華碩、趨勢科技、友訊、巨大、喬山等台灣企業,紛紛在國際舞台上逐漸打響品牌名號,也做出不錯的成績,也讓國內逐漸建立打品牌的信心,相信台灣品牌也能成功站上國際舞台。
此次教授在書中與大家分享「開創品牌,是另一種高科技事業」等文章,以教授多年來在品牌議題上所做的研究,書中精闢的見解,可以提供讀者對於品牌經營有更深入的認識與體悟,對於有心朝品牌之路發展的企業,將可引領其穩紮穩打朝建立自有品牌邁進。

最近我也注意到,國外企業界已經開始重視企業社會責任(CSR)方面的議題,許多企業願意投入資源與時間,來建立企業重視CSR的形象,但這一方面,台灣企業才剛起步,未來值得大家一同來努力,讓愈來愈多的企業投入CSR的領域,回饋社會。

教授在書中也特別探討了「知識與創新」。我認為,創新,的確是企業經營相當重要的一件事。而在「政府與政策」章節中,教授也帶領我們認識國家競爭力的觀念,以及培養國際化能力的重要性,教授從企業的立場來政府的產業政策,也提供我們觀看產業政策的另一個角度。

我想與其他讀者共同感謝許教授將累積多年的寶貴經驗與大家分享,這些經驗將可以引領我們的社會與企業朝正確方向發展,可以減少企業多走冤枉路的時間,也少繳一點學費,並讓台灣整體的競爭力提升!

【作者簡介】
許士軍
許士軍堪稱是創意源源不絕的管理學教父。
在教育界,他曾任政大企業管理學系系主任、企業管理研究所所長、台大管理學院首任院長、新加坡國立大學管理學院行銷學系主任。創辦長庚管理學院、擔任中華民國管科學學會理事長。現任台灣評鑑協會理事長、元智大學講座教授,從事企業管理教學超過四十年,台灣不少知名的管理學者以及企業高階主管,都是他的門生。
在業界,他也有豐富的實務經歷,曾擔任中油公司常務董事,台電、華航、台灣證交所、中國生產力中心董事,以及高雄銀行董事長。
更重要的是,他研究領域廣及行銷、策略、組織、國際企業,他熟悉經濟、政治、產業等議題,視野寬廣,常常有超越時代的不凡見解。他膾炙人口的管理學著作很多,包括《管理學》、《邁向21世紀的管理》、《許士軍為你讀管理好書》、《許士軍談管理》等。

【目錄】
策略篇
1尋找真正的「台灣概念股」:你的企業具備這些條件嗎?
2 IBM、MBA與吃角子老虎:你有「整合」的能力嗎?
3「慢慢來」的好處:從追求「量」到追求「價值」
4搶到訂單,未必就是贏家:終結在紅海中相互廝殺的命運
5迷信排名也會成為一種獨裁:打破排名的迷思
6看競爭力,要有「產業」的觀念:如何解讀「國家競爭力」
7檢視你的「國際化能力」:學習與世界競爭
8你有沒有在「愚公移山」和「揠苗助長」:別以為靠著下命令就能達到目的
9永續經營有時還不如另起爐灶:創新時代的經營策略

商業趨勢篇
10每一家企業,都是服務業:猜猜看,台積電與中鋼是什麼業?
11產品,需要服務的「加持」:服務業不是邊緣性產業
12行銷必須建立在良好的服務之上:服務力,是轉型的關鍵
13觀光,是一種無法外移的產業:為什麼觀光業不只是服務業
14資金,不是唯一的優勢:迎接資金無國界時代
15打造「不一樣感受」的企業:為什麼鼎泰豐與誠品都是「觀光業」

領導與管理篇
16下決心,然後堅持下去:威爾許為什麼偉大?
17企業,都需要一位好導演:大導演李安的管理啟示
18 accountability與responsibility:你到底向誰負責?
19培養你的「專業精神」:專業,就是要有良心
20員工也是公司的「統理者」之一:哪些人有權分享獲利成果
21董事長,才是真正的關鍵:如何看董監事席次
22你公司的董事會,背後有沒有「魅影」?:找出真正發號施令的人
23讓CEO向董事會負責:怎樣不讓董事長變成獨裁者
24董事長要有生涯規劃:當董事長的「權力」來自專業能力
25最有效的管理,從觀察基層開始:你在緣木求魚嗎?
26不要什麼事都得問過老闆:組織整合,讓官小學問大
27老闆該不該被奉為「大家長」?:台灣真是「多元社會」嗎?
28別把人當成「事物」來管:你的公司還在編預算嗎?
29安排接班是一件有價值的事:別讓兄弟鬩牆成為企業宿命

知識與創新篇
30把能「創造價值」的知識握在手中:別在無關緊要的知識上浪費時間
31知識是唯一有意義的資源:施振榮的頭腦為什麼很值錢
32讓「創新」成為一種風氣:蘇東坡與知識產業
33想強勢領導,就是想回到工業社會:強勢領導有什麼不對?
34掌握創意生活大趨勢:創意生活產業的四種解放與兩個陷阱
35開創品牌,是另一種高科技事業:你有沒有在學「Intel Inside」
36要創新,不是改善!:如何因應產品生命週期縮短

政府與政策篇
37知識,是最高權力的來源:從知識經濟到知識權力
38信任和信心是最重要的社會資本:新加坡求變的啟示
39大投資,未必是好事:正確看待企業的鉅額投資
40政府不應過度「照顧」企業:給企業更活潑與多元的生命力
41善用國家之間的經濟互補:跳出政治對抗的困境
42別把「管制」當做「管理」:管理,必須以開放為前提
43誰說金控愈大愈好:透視所謂的「經營綜效」
44要營運總部幹嘛?:別盲目發展營運中心
45來開會的人,要不要負責?:別找學者專家來做做樣子
46政府,不再是群星圍繞的太陽:企業和國家不是敵對關係

 

0-2 【作者序】管理既不是「管制」,也不是為「營利」服務


在當今社會中,說到「管理」,應該是沒有人會否認它的重要性,書店裡有關「管理」類的書籍一般都陳列在顯著位置,這也反映出市場對於管理知識的普遍需求。然而,對於「什麼是管理」這個問題,人們似乎存在不同理解和期待。

首先,最常見的一種誤解,就是將「管理」management 等同於「管制」regulation:譬如有關兩岸政策,企業界就對於政府所標榜的「積極管理」或「有效管理」困擾不已;因為不管用的是「積極」或「有效」,所指的都是「管制」,也就是貫徹由上而下的權威,這顯然和「管理」的真意是背道而馳的。

其次,在於「管理」的目的或功能方面,可能出現有三個層次的理解:第一個層次-- 也代表最普遍的一個層次,認為管理是為達成營利的目的;第二個層次,認為管理代表一種方法或途徑,可用在達成任何目的,為善為惡,就看是什麼樣的人來使用它,這也就是屬於所謂的「統理」governance問題;第三個層次,認為管理不是中性的,有它實質上的意義和功能,不符合這種意義和功能的,應該摒除在管理範疇之外。在這種意義下的管理,隨著近年來無論政府或企業的弊案連連,逐漸浮出枱面,似乎有成為主流的趨勢。

最早提出這種管理觀念的代表性人物,是已經辭世的彼得.杜拉克Peter F. Drucker。人們尊稱他是「管理大師中的大師」,然而事實上他真正關心的,是人類社會福祉的增進;據他自稱,他初到美國時最盼望研究的,既不是企業,也不是管理,而是美國這種工業社會的政治和社會結構。在這層次上,他和較他早一個世紀的法國政治學者托克威爾Alexis de Tocqueville, 1805-1859極為相似。然而在這以後,他對於美國社會的診斷以及注意焦點卻和托氏分道揚鑣了。

基本上,他認為,在一個機構性社會中,社會的進步有賴某些機構的健全運作。這時人們首先考慮到的,當然是政府,但是在杜拉克眼中,「現在的政府是大,但不是有效能」,這種政府「讓國家付出巨額成本,卻沒有什麼績效」;更重要的,「有愈來愈多證據顯示,現在人民愈來愈不相信政府,對政府愈來愈失望」,他的診斷是:「就在我們需要一個強勢、健全、有活力政府的時候,政府卻病了。」

他之所以採取如此強烈觀點,和他當年離開歐陸遠到美國的背景有極大關係,他看到了當時的兩個左右極端政權---史達林和希特拉---不但對改進社會沒有貢獻,反而濫用權力,殘害生靈。然而,他對於政府效能的這種論斷,直到目前愈加明顯,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政府所想到和所做的,是「管制」而非管理。

接著,他寄望企業能在未來社會中扮演一個主要建設性角色,這反映在他《全新的社會》 The new society : the anatomy of industrial order 那本書中。然而,當他觀察到,企業在「股市」和「輿論」雙重壓力下,只求本身成長和盈利,喪失了它應有的社會價值。再加上近年爆發的企業弊案,使他對企業也喪失了信心。

這說明了,他在晚年為何會特別強調「非營利組織」的重要性,他希望經由這種建立在理想和願景上的自主性機構,發揮「承擔社會任務,也限制了國家權力」的功能。在這方面,他讚揚許多非營利組織在管理上卓越的表現,可以做為企業學習的對象。同時也顯示了管理是可以和「營利」分開的這一點重要意義。

這裡所謂「管理」的真正意義,是在於使人們有能力實現「公益」common good---也就是有助於建立一個「運作健全的社會」。但是這種管理必須要建立在某些深層的價值觀念上,如正直、誠實和信任,既非「管制」,也非「營利」。說真的,管理不是一種經濟性或技術性的理性活動,而是有本身積極正面和有價值的生命。

個人四十多年來,一直在「管理」這個領域內從事教學、研究以及實務工作,愈來愈感受到,管理的真正價值就如杜拉克所說的---這也代表他的真知卓見,是有助於社會的健全化。值此期間,消息傳來,榮獲2006年度諾貝爾和平獎的就是一位孟加拉創設「鄉村銀行」的穆罕默德,尤努斯Mohammad Yunes。鄉村銀行和一般銀行不同,是以幫助窮人自力更生為職志。據悉,它在1976年創設時,只有27美元的資本,但是現在已貸放微型貨額高達57億美元之多。在這家銀行的協助下,使無數原屬孤立無助的男男女女,獲得了生機以及自己的生命意義,尤努斯可說是發揮了管理的真正精神和任務。

近年,個人有幸應國內著名政論性刊物《新新聞周報》之邀,隔周撰寫一篇專欄文字,當時打定主意嘗試以管理觀點和方法探討國內較廣泛的社會和經濟問題,而非純粹企業經營問題。長年下來,不知覺間已累積有數十篇以上的文字,再加上發表於他處屬於同性質的文章,合計已達出版一本書的最低篇幅。在敝帚自珍的心理下,認為它們不同於一般管理專業性質的文字,或可引起一般關心社會---而非企業經營人士的---興趣。

在猶豫中,承蒙沈雲驄兄細心閱讀文稿,給予鼓勵和意見,並同意由早安財經予以出版,在此敬致謝意。更要感謝的,就是承蒙個人十分欽敬的施振榮先生願意為這本小書寫下感言、南方朔先生願意大力推薦,以他們高瞻遠矚的眼光和關懷社會的情懷,無疑地為本書增添許多光彩,在此表示由衷的謝意。

 

0-3 【內容導讀】這,才是真正的「台灣灣概念念股」

--你的企業具備這些條件嗎?

未來的台灣概念股,不是靠吃苦耐勞的美德或克勤克儉的降低成本,也不是靠投入大量資金和硬體建設,而而是建立在具有前瞻眼光、全球胸襟、現代知識和高度人文素養的社會等條件上………在台灣經濟發展的歷程中,每個階段都有曾經在世界上居於領先地位的產品,早期如洋菇、蘆筍罐頭,其後有紡織品和自行車,近年來有個人電腦之類。但是,它們都不算真正的「台概股」。



最近年多來,在國內證券巿場上突然捲起一陣所謂「中國概念股」近幾年來,台灣股票巿場上捲起一陣「中國概念股」的旋風,幾乎完全奪走了過去十年來「電子股」的燦爛光彩,儼然成為股巿的主流之一。所謂「中國概念股」,主要是指較早進入中國大陸的台資企業,經歷多年的艱辛經營之後,終於在業績上獲得突凸突出表現,例如中華汽車、正新輪胎、美利達自行車之類等企業。

如果說,有「中國概念股」的話,是否也可能有「台灣概念股」呢?首先,在這裏裡給予先為這種「台概股」下個的定義,,應該是指這種企業的之優勢,乃結合了台灣的地緣條件,正如同跟「中概股」是建立在大陸的優勢條件一樣。

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

廣義言之來說,依在台灣過去五十年的經濟發展的歷程中,每個似乎在不同階段似乎就會出現合乎上述定義的「台概股」,這包括了早期的農產加工產品,例如洋菇、蘆筍罐頭,其後的紡織品和自行車等工業品,再到近年來的個人和筆記型電腦等之類,以至於目前的半導體代工,這些產品在世界上也都曾經居於領先地位,各領風騷一段時間。

前,許多號稱世界第一的許多台灣產品而今安在?從這觀點而言,台灣只是它們的一時舞台而己。¾但是,嚴格言之來說,它們不算真正的「台概股」,它們只能算是過客;隨著世界上甚他其它地區的興起,能夠提供更有利的條件,它們只好別無選擇地遷地為良,將他們在台灣留下的舞台,讓由其他其它產業進駐。君不見廿二十年前,?甚至十年

在全球化趨勢下,許多產業逐水草而居,是很自然的趨勢。台灣過去四、五十年間的經濟之能獲得持續且快速地的發展,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即在於能夠在不同階段,配合國際潮流,引入和推動不同產業。目前政府和民間積極推動奈米和生物科技產業,即係也是著眼發掘屬於台灣下一階段的主力產業。沿續過去的發展軌跡和經驗,這無疑也是一個我們應該努力的方向,但是,這類產業仍舊不能算是真正的台灣概念股。

另一類可能的台概股,包括在這塊土地上所從事建設的事業,例如公共建設或者造林之類,這些投資活動和地點是分不開的。如果說,前面所說的產業是利用一個這一地區所能提供的優勢條件的話,那麼這一類活動乃是為了創造一個地區的優勢條件,。譬如舉例來說,政府在一九七○0年代所從事的十大建設,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奠定了台灣在過去二十年經濟發展的基礎。但是問題在於,一方面這類活動是屬於台灣在國際競爭上的上游,有待衍生的產業活動予以發揮和利用;在另一方面,這類活動未必是經常性的,其本身不足沒有辦法以帶動一個經濟的持續發展。

台概股的三種特性

因此,真正的台概股,應該是屬於具有下面幾種特性的產業:
首先,其它的優勢條件和台灣的優勢條件是密不可分的,非是世界上其他其它地區沒有辦法所能取代的,因此不至於隨著環境條件變更而外移。其次,它們可以直接產生收益,並且是持續不斷的。第三,最好的話,這些產業還可以產生衍生效果,帶動其他其它相關產業的發展。

根據上述這些標準,我們將排除幾種產業排除在台概股之外:首先,是依靠 原物料和勞動力的產業,固然在早期它們曾經給予為台灣產業帶來某些競爭優勢,但是依目前以及可見的將來,台灣是不可能在這些方面是不可能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其次,是一般製造業,──甚至包括這幾年來炙手可熱的電子業,它們也可能像過去的自行車業和紡織業一樣成為台灣的過客;第三,是基本建設或營建業,它們不可能外移,也可能帶動一時的景氣,有其短期之的功能與吸引力,但是容易有起伏不定的弱點。

基本優勢的兩個層次

嚴格說來,真正的台概股,應該是和台灣不可取代的基本優勢條件相結合的產業。這種基本優勢條件,包括兩個層次:一是自然層次,例如地理位置、自然環境和風光;一是人文層次,例如歷史文化、民情風俗、社會結構、人文素養之類。這些優勢條件──―如果存在的話―──是具有獨特性的,而且不可能外移的。例如世界上許多國家,如義大利、瑞士、西班牙,乃至於紐澳等等,其他們在經濟活動和產業發展中,有相當重要部分,就是和上述這種優勢有密切關係。

顯然地,台灣是擁有某些基本優勢條件的。譬如好比說,在自然條件方面,以台灣所處適中的地理位置,、溫煦的氣候,、美麗的海洋和山谷風光,是相當有有其特色可言;在人文條件方面,台灣過去多元的歷史背景,以及保有的文化遺產,也是非常多彩多姿的。如果一個產業能夠利用這些優勢條件,做為其「核心資源」,並轉變為其「核心競爭力」,則這種產業,才是真正的「台灣概念股」。政府近日所亟力推動的觀光事業,似乎就是這麼一種產業,而<遠見>雜誌在2002年12月號中所提出的「文化產業」更完全符合這種產業的條件。

不過,在此這裡必須強調的是,藉由這些條件以來支持相關產業的發展,它們可能是必要條件,卻未必是充分條件。中間所需要的,乃是一個複雜而艱難的「價值創造」過程,尤其這種過程所需要的,不是資金和能力,而是眼光、創意和魄力的引導;,以及組織和經營的執行能力,;政府政策和法令的支持和配合;,還有整個社會的觀念和行為水準的提升。能否能不能做到這些,應該才是決定我們能否可不可能發展有真正的「台灣概念股」的關鍵要素。

換句話說,未來的台灣概念股,不是僅僅靠吃苦耐勞的美德,不是靠克勤克儉的降低成本,也不是靠投入大量資金和硬體建設。而是應該建立在具有前瞻眼光、全球胸襟、現代知識和高度人文素養的社會等條件上。事實上,當這種產業蔚然成形的時候,也是台灣真正邁入現代社會的時候。

 

0-4 【內容試讀】IBM、MBA與吃角子老虎

--你有「整合」的能力嗎?

「整合」的能力,讓吃角子老虎機器成為賭城裡最旺的賭注;讓葛斯納得以拯救瀕臨崩潰的IBM;讓MBA能滿足經營人才的需要。這中間的關係,值得思考。



讀者也許感到奇怪,為什麼將三個看起來毫不相干的事情湊在一起,它們之間到底有什麼共通的地方?實際上答案是,這三者都有一個相同的理念,並且靠著這個理念獲得成功。

讓賭注機器能連成一氣

先說「吃角子老虎」。重遊美國拉斯維加,在到處都是吃角子老虎機器的賭場大廳中,發現人氣最旺的居然竟是投注一分、兩分和五分錢的機器,在記憶中,這是過去所沒有的盛況。想想看,在如此金碧輝煌的場地中,賭客們竟然大玩新台幣不到兩塊錢的遊戲;更令人驚奇的是,在這些機器上端不斷地閃爍著隨時間而增多的彩金,高達百萬美元以上,似乎和微不足道的賭注相差太過懸殊,莊家豈不是要大賠本!然而,從每家賭場幾乎都增添這種廉價的吃角子老虎機器看來,似乎又有利可圖。

這個現象背後所反映的,是當今企業經營上的兩大趨勢:一是如策略大師C.K.普哈拉(C. K. Prahalad)在二○○四年年的著作《金字塔底層大商機》(The Fortune At the Bottom of the Pyramid)中所指出的,低所得消費者的龐大購買力有待開發;再者,是由於資訊科技所帶來聚沙成塔的能力,而本文要討論的,就是後者。吃角子老虎的經營者,在賭場中放置屬於自己名號下的機器,就像百貨公司的「專櫃」,再加上美國法令在近年來鬆綁,賭場數目大量增加,因此,經營者可以透過網路將這些分散各地的機器連成一氣,儘管賭注微薄,但卻因為機器數量龐大,所以能匯集成可觀的彩金──這個訣竅就是「整合」。

以開放性系統經營公司

其次說到IBM公司。在《誰說大象不會跳舞》(Who Says Elephants Can’t Dance? 2002)書中,作者路.葛斯納(Lou Gerstner, Jr.)回顧他在一九九三年接任瀕臨崩潰的IBM執行長時如何力挽狂瀾的經過。當時他所做的最大決策,就是改變IBM多年以來賴以成功的經營模式:放棄封閉式的垂直整合系統,而站在顧客立場改採開放性系統,以替顧客找到最好的解決方案為目的,而不在乎所用的軟硬體是IBM的,還是競爭對手的。在這些變革下,IBM能轉敗為勝,靠的也就是將不同來源的應用程式、作業流程系統、使用者和組織「整合」起來的能力。

基礎課程培養整合人才

最後談到MBA學位。從學術觀點來看,MBA學位所提供的課程內容,可以說是分歧、零散而且膚淺。其中包括經濟學、數學、心理學、法律學等基礎學科,但也包括電腦、統計、作業研究、會計、語文等屬於分析技巧或工具科目,以及所謂管理核心課程,如行銷、生產作業、財務、人力資源等,基本上是建立在基礎課程之上的應用性實務。像這些基礎學科或是工具科目,早已經存在於許多分散的學系中,如數學系、經濟系、心理系等。

在這些學系的眼中,MBA課程所包括的,不但不夠深入,而且會認為它整體來說,本身構成是不獨特、不完整的理論體系,和大學主體的文理學院性質無法相提並論。然而在現實社會中,MBA學位卻是目前教育體系中人數最多、成長最快的一個領域,這又是什麼道理?

說穿了,關鍵在於MBA學位並不是為了某種學術專精而設計,是為了滿足社會中不管是營利事業或非營利事業對於經營人才需要,這種人才有能力根據市場情勢和顧客需要,從事決策和資源整合的工作,他們的價值也是在於「整合」能力上。

上面三個例子所顯現的一項事實趨勢是,在今後這種變化莫測的數位化世界中,眾多市場價值未必是來自尖端科技或頂級品質本身,而是必須有整合的前瞻思想和能力,這種趨勢值得一味追求規模或專精的業界加以思考。

 

0-5 【內容試讀】看競爭力,要有「產業」的觀念

--如何解讀「國家競爭力」

某個特定國家只可能有某些產業在國際競爭上占有獨特優勢,這些優勢並不適用在任何產業上,也不等於這個國家適合發展任何產業。



什麼是國家競爭力?相信多數人一提到這個問題,馬上就會聯想到每年分別由位於瑞士洛桑的國際管理學院(IMD)所發表的「世界競爭力報告」(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以及另一個知名國際機構──世界經濟論壇(WEF)──所發表的「全球競爭力報告」(Global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儘管這兩份報告所採取的競爭力意義和評比項目略有不同,但是,基本上,都是以國家或地區做為單位加以評比而排名先後。

「鑽石體系」理論

大多數的人只注意到不同國家的綜合排名先後,而不去細讀在不同評比項目下不同國家的不同表現,因而會直覺地產生一個印象:某一個國家的競爭力相對較強或較弱,或是較上一年進步或退步。這種印象用於茶餘飯後閒談無妨,但如果是用做決策的依據,則可能導致與事實有極大出入的謬誤。

比方說,排名在前的國家,並不代表它的優勢就可以適用到任何產業上,也不等於這個國家適合發展任何產業。事實上,這種一般意義下的「國家競爭力」是不存在的。

哈佛大學的邁可.波特(Michael Porter)教授在一九九○年出版的《國家競爭優勢》(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書中就明白指出,以日本為例,儘管它在汽車、音響、錄影機、照相機等輸出型產業,幾乎是無往不利,無堅不摧,然而在零售、批發、倉管、金融服務、醫療健保、能源、房市等國內民生型產業,卻是效率低落又不合宜。因此,對於所謂「國家競爭力」的正確詮釋是指──某個特定國家只可能有某些產業在國際競爭上占有獨特優勢,而不是指它的所有產業都占有同樣優勢。

為了找到能解釋這種現象的答案,波特和二十位研究人員花了四年時間終於將答案發表在厚達八五五頁的《國家競爭優勢》鉅著中,也就是書中所稱的「鑽石體系」。所謂鑽石體系又稱菱形理論,波持認為,影響國家或區域競爭力的關鍵要素包括「生產要素」、「需求狀況」、「相關產業和支援產業表現」、「企業的策略、結構和競爭對手」四項。他指出,這是一個動態的體系,內部的每個因素都會相互拉推影響到其它因素的表現,政府政策、文化因素與領導魅力等也都會同時對各項因素產生很大的影響。

具體來說,所謂「國家競爭力」是指一個國家對於某些特定的產業能給予競爭優勢的條件,例如,它使德國在印刷機械、高級汽車、代工產業成為世界領導性產業;使瑞士在製藥、巧克力食品、貿易產業具有世界性優勢;以及使美國在個人電腦、軟體、信用卡、電影等產業風行全球。因此,一個具有關鍵性的發現是,某些特定國家適合發展哪些產業或不適合發展某些產業,有背後的因素或條件,而不是只要憑藉決心和魄力就可以做到的。

「產業聚群」現象

另外,波特在書中也指出,「國家」並不是一個完美的分析單位,好比說在一個幅員廣大的國家,不同地區的條件往往也是相差懸殊的,也會導致在一個國家裡出現所謂的地方性「產業聚群」現象。例如,英國強大的金融保險業都集中在倫敦,義大利的傢俱業集中在布里安查地區,瑞士的製藥業都在巴賽爾市。這表示,即使屬於本國強項的產業,也不可能是愛設在哪裡就設在哪裡的。

這種以產業為焦點的國家競爭力觀念,對於個別企業和政府所帶來的政策涵義是迥然不同的。企業必須選擇適合本身產業發展的地點,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對政府來說,這種關係卻是一項大挑戰,如果企業隨著產業性質的轉變而出現外移的趨勢,政府則必須針對本身適合發展的產業,提供更有利的環境。所謂國際競爭力評比排名升高,固然是一種可喜的進步,但並不代表這種排名可以吸引所有產業近悅遠來,而是必須有選擇性地發展有利於某些產業環境的特定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