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奇艺推广平台:“月是故乡是明”专题阅读-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2:21:28
 “月是故乡是明”专题阅读  

              改编:XY888  

【阅读指导】

   高考乡土散文的阅读技巧  

乡土散文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只要和故乡、乡村有关的散文都可以划归此类,它即可以记叙为主,也可以议论为主,还可以抒情为主,覆盖面很宽。这类散文主要是以对乡村的景物或风物的描绘或表达对乡村生活和风物的热爱,或表达对乡村的神情思念,或表达对乡村生活的向往,或表达对乡村生活的深度思考,或以乡村生活来侧面反映现代都市生活的喧嚣和浮躁。表达的观点往往是多元而复杂的。

乡土散文多取材当代散文,因为当代城市和农村的对立更加尖锐,乡村正在逐渐随着时代的发展失去其固有的色彩,社会转型期的农村正在变得复杂而且世俗。其固有的朴实更容易引发现代人对城市浮躁生活的厌倦。于是对乡村生活的眷恋和怀念成为现代都市人生活中一个美好的寄托,乡村成为人们的精神净土。正是这类散文的多义性和具有的现实意义,给命题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命题空间,并且乡土散文以其自然朴实的文风给人以熏陶,以其深刻思考给人以启迪,内容贴近社会,便于考生理解,因此成为近几年高考的热点。

就近两年的高考而言,2006年有四套试题直接选用了这类乡土散文,比如四川试题《乡村的瓦》、重庆试题《说村落》、全国《阳光的香味》、全国《绵绵土》、江苏试题《一幅烟雨牛鹭图》,2007年同样有几套试题选用乡土散文,如江苏试题《麦天》、安徽试题《乡村的风》、湖北试题《日月行色》、福建试题《落叶是疲倦的蝴蝶》,还有一些作品明显带有乡土文学的痕迹,比如广东试题《泥泞》、全国试题《总想为你唱支歌》等。乡土散文作为高考现代文阅读的热点类型文章,仍然有其引导作用,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乡土散文主要是以主观表述题的形式出现,间以少量的客观分析题。主观表述试题在检测考生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这类试题选材上多关注语言生动而且描写细腻的乡土散文,命题的角度更趋多样化:语言生动的文章可以从语言鉴赏和表达技巧赏析等角度命题,而且生动的语言大多内涵丰富,可以从理解文章关键词语和重要语句的角度命题;描写细腻的文章则可以就描写技巧和形象赏析角度命题。命题者往往注重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我们既要在作品阅读中把握乡村生活的贫困、愚昧、落后、封闭的历史与现状,又要明确乡村文明是我们的生存之本,因此只有具备辩证思维才能对这类散文把文章理解的全面透彻。

阅读理解乡土散文的特点是做好这类试题的基础,那么具体操作这类试题必须具备三种意识:

一是整体阅读意识,将文章看成一个整体来进行阅读,把所有题目纳入整体阅读的范围。

二是中心意识。准确理解全篇文章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或是思念,或是热爱,或是遗憾或是珍惜,对问题的思考不能只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

三是文本意识,即所有题目解答必须立足于文本进行具体分析,准确把握文体特征,回答问题不能仅仅堆砌名词术语或文中词语,像其他文学作品阅读一样立足语境,结合内容分析概括。

就具体考点而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 观点态度类试题

这是考查的重点内容,观点态度类试题主要需要准确把握文章中议论性、抒情性语句。乡土散文往往以描写为主要内容,议论抒情性的语句是作者直接抒发观点、态度、感情的钥匙。比如《乡村的瓦》结尾:“睡吧,孩子。这叫归乡。”就是直接抒情的语句,表达了作者灵魂归乡的愿望,从而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二 思路结构类试题

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思考:

(1)抓题目 题目或是写作对象,或揭示文章线索。如果是写作对象的要看哪些地方是直接描写该对象,哪里是间接描写,这样大体分清层次。如果写作对象是文章线索的则直接以此内容探究文章思路。如《落叶是疲倦的蝴蝶》中的“落叶”就是全文的线索。

(2)抓取中心句。中心句往往在段首或段尾,抓住中心句就抓住了段落核心,理解文章整体思路就很好解决了。

(3)抓住中心话题如果中心句并不明显,则直接去寻找中心话题,某些段落讲述的是同一话题就划分为一个部分,这样做也能比较容易得把握思路。

三 形象鉴赏类试题

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抓特征明确形象特征是鉴赏的基础,往往特征在文章中的描写揭示并不集中,因此要学会善于将不同的特点进行筛选整合。

(2)明确写法在明确了特征的基础上要学会分析具体的写作手法,主要是描写技巧,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

(3)分析作用包括结构上的作用和主旨表达上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主要有承上启下、铺垫、渲染、烘托、照应等,主旨方面的作用往往是形象的意义,此点必须结合文章的中心思想进行具体分析。

四 语言品味类试题

主要从四个角度进行分析:

(1)词语或重点句子的修辞手法,产生了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2)语句反映了事物的什么样的基本特征。

(3)分析表达的主要的思想感情。

(4)概括描绘性语段,阐释议论概括性语句。

【美文欣赏】

月是故乡明  

季羡林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的故乡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孤单。因此,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

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为何物。

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山原来是这个样子呀!因此,我在故乡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像的。

至于水,我的故乡小村却大大地有。几个大苇坑占了小村面积一多半。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烟波浩渺之势。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在坑边的场院里躺在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但也颇而乐之,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第二天一早起来,到坑边苇子丛里去捡鸭子下的蛋,白白地一闪光,手伸向水中,一摸就是一个蛋。此时更是乐不可支了。

我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以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在济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过四年,又回到济南呆了一年,然后在欧洲住了近十一年,重又回到北京,到现在已经四十多年了。在这期间,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近三十个国家,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yǐnǐ柔和美丽)的瑞士莱茫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异常喜欢。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想到我故乡那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无论如何我也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万里,我的心立刻就飞来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住的朗润园是燕园胜地。夸大一点说,此地有茂林修竹,绿水环流,还有几座土山,点缀其间。风光无疑是绝妙的。前几年,我从庐山休养回来,一个同在庐山休养的老朋友来看我。他看到这样的风光,慨然说:“你住在这样的好地方,还到庐山干嘛呢!”可见朗润园给人印象之深。此地既然有山,有水,有树,有竹,有花,有鸟,每逢望(夏历每月十五日叫“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 ,一碧数顷,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不管是谁来到这里,难道还能不顾而乐之吗?

然而,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见月思乡,已经成为我经常的经历。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惘怅,有留恋,有惋惜。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

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的月亮呀!我怅望南天,心飞向故里。

月 夜  

韩少功  

    月亮是别在乡村的一枚徽章。

    城里人能够看到什么月亮?即使偶尔看到远远天空上一丸灰白,但暗淡于无数路灯之中,磨损于各种噪音之中,稍纵即逝在丛林般的水泥高楼之间,不过像死鱼眼一只,丢弃在五光十色的垃圾里。

    由此可知,城里人不得不使用公历,即记录太阳之历;乡下人不得不使用阴历,即记录月亮之历。哪怕是最新潮的农村青年,骑上了摩托用上了手机,脱口而出的还是正月初一腊月十五之类的记时方法,同他们抓泥捧土的父辈差不多。原因不在于别的什么----他们即使全部生活都现代化了,只要他们还身在乡村,月亮就还是他们生活的重要一部分。禾苗上飘摇的月光,溪流上跳动的月光,树林剪影里随你前行而同步轻移的月光,还有月光牵动着的虫鸣和蛙鸣,无时不在他们心头烙下时间的感觉。

    相比之下,城里人是没有月光的人,因此几乎没有正真的夜晚,已经把夜晚做成了黑暗的白天,只有无眠白天与有眠白天的交替,工作白天与睡觉白天的交替。我就是在三十多年的漫长白天之后来到了一个正真的夜晚,看月亮从树阴里筛下的满地光斑,明灭闪烁,聚散相续;听月光在树林里叮叮当当地飘落,在草坡上和湖面上哗啦哗啦地拥挤。我熬过了漫长而严重的缺月症,因此把家里的阳台设计得特别大,像一只巨大的托盘,把一片片月光贪婪地收揽和积蓄,然后供我有一下没一下地扑打着蒲扇,躺在竹床上随着光浪浮游。就像我有一本书里说过的,我伸出双手,看到每一条静脉里月光的流动。

    盛夏之夜,只要太阳已落山,山里的暑气就消退,辽阔水面上和茂密山林里送来的一阵阵清凉,有时能逼得人们添衣加袜,甚至要把毯子裹在身上取暖。童年里的北斗星在这时出现了,妈妈或奶奶讲述的牛郎星织女星也在这时出现了,银河系星繁如云星密如雾,无限深广的宇宙和无穷天体的奥秘哗啦啦垮塌下来,把我黑咕隆咚地一口完全吞下。我是躺在阳台上吗?也许我是一个无倚无靠的太空人在失重地翻腾?也许我是一个无知无识的婴儿在荒漠里孤单地迷路?也许我是站在永恒之界和绝对之境的入口,正在接受上帝的召见和盘问?……

    我突然明白了,所谓城市,无非是逃避上帝的地方,是没有上帝召见和盘问的地方。

    山谷里有一声长叫,大概是一只鸟被月光惊飞了。

   

乡村的风  

许俊文  

风是乡村的魂。它不喜欢老是待在一个地方,到处游荡着,时南时北,忽东忽西的。它走到哪里,哪里就能感觉到乡村的呼吸。

每次从城里回到老家豆村,第一个迎接我的便是风。我们虽然好多年没见面了,但它一点儿也不生分,先是用顽皮的小手,把我服服帖帖的头发拨弄乱,再在我干净的皮鞋和西服上,随意撒些尘土与细碎的草屑。要是春天,风就像一只摇头摆尾的小花狗,当我刚从汽车上走下来,视觉还没来得及舒展开,它就从我的身上嗅出了豆村的气味,亲亲热热地扑过来,伸出温软的小舌头,一下一下舔我的手与脚踝,你赶也赶不走。如果是秋天,风里便有了果实发酵的味道,那幽微的醇意,好像一个去镇上打酒的孩子,不小心把酒洒了一路,惹人隐隐地有些陶醉。

因为风的缘故,乡村里许多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物,便有了某种诗意。你瞧,那晚风中的炊烟,怎么看都像是一幅悬腕挥就的狂草,云烟乱舞,该虚的地方虚,该实的地方实,那是我们在绢和纸上无法做到的,可谓真正的“天书”了。莲荡也是。一阵风吹过去,一阵风又吹过来,满荡田田的莲叶便乱了。然而,乱是乱了,但却乱出了味道。究竟是什么味道呢?我也说不清。看来这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就像这风中的“乱荷”,有一种不触动情欲的美,大美。你可以观,可以赏,但你却没有风的能耐,把好端端的东西破坏了,还居然翻出新意。还有秋风中的那些树木,原本蓊蓊郁郁的,可是经不住风的手轻轻地摇晃,三摇两摇的,就只剩下一副骨骼了。还是古人高明,他们面对这样的凋零景象,只用“删繁就简三秋树”七个字,就把很复杂的意思表达出来。随着黄叶随风飘逝,树上那些平时看不见的鸟巢,一个一个都露了出来,远远看去,恰似一个个黑色的音符挂在枝柯上……

说到风,我想起了一件事,有一年我从豆村带回一棵小枣树,栽在城里自家的庭院中,栽树之前我是下足了底肥的,可是几年过去了,并没有见它有多少长进。我很纳闷,就问父亲是什么原因。父亲看了看周围的环境,给出两个字:缺风。对,缺风。生长在乡村的树可不是这样的。你千万不要以为风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其实它是树和庄稼的神灵。一棵得风的树,就如同一个人得了机遇,东风来了摇一摇,西风来了晃一晃,每摇晃一次,它的根就往泥土深处扎一扎,晃着晃着,一棵树就在风中长高长粗了。父亲把这种现象叫作“得风水”。记得豆村牛鼻凹里有一棵歪脖子黄栌,据说已经很有些岁数了,可就是长不大,村里有人想把它砍下做犁弓,父亲制止道,这棵树虽然长得不是地方,但只要树头能从这凹里蹿出来,一旦招了风,不愁它不成材。后来那棵黄栌居然有了出头之日,风吹着呼呼地往上蹿,一年一个样,一年又一个样,如今它已经有合抱粗了,成了我们豆村的一个标志。这大概就是神奇的风使然吧。当然神奇的还有我的父亲,尽管岁月的风已经把他的头发吹白了,腰吹弯了,甚至连牙齿也吹脱落了,在风中踽踽而行时,须拄一枝拐杖,然而他能够从飘忽不定的风里悟出一点“道”,想必也该知足了。

乡村里的许多事物,小至一片浮萍,一株草,大到一棵树,一座山,都与风息息相关。春风归来遍地绿,它们不得不绿; 秋风 君临千叶黄,它们不得不黄。在这回黄转绿的变幻之中,永远不老的似乎只有土地,只有风。一拔又一拔的风,吹了几千年,几万年,它吹走了许多东西,又吹来了许多东西。庄稼在风中拔节,驴马在风中友情,鸟雀在风中飞翔,蟋蟀在风中浅唱低吟……

倘若没有风,这个世界多么沉寂!

乡情温馨  

   回乡   

  一个半小时的车程外加十来分钟摸黑的黄土小路,推开门,一眼望见桌子边坐着的双亲,在灯光下似乎又衰老了些。

  母亲忙拨开身边的碗筷,站起身来迎我,她接过我手中的点心,小声数落我又乱花了钱。

  我和父亲坐在-起抽烟的时候,母亲开始在灶下为我忙碌晚饭了。

  柴草升腾的火苗映红了娘的脸,母亲看上去好像比刚才年轻了许多。或许是因我回家心里高兴的缘故吧。母亲絮絮叨叨地说着家里的事,村里的事,远远近近的事,大大小小的事,一会儿高兴、一会儿叹息。

  窗口的树叶边枯边落,幽幽的响声从月光下传来,应和着母亲说话时低缓的节奏。这情境像是往事里的某个片段,今晚重现,但又记不清是哪-年的哪一天。

  我和父亲脚边的烟灰落了一地,屋子里烟味浓烈。母亲推开窗子,劝父亲和我:天凉了,少吸点烟。

  父亲躬身抱起一捆干草,放到墙角的水牛跟前,水牛无言地反刍着,眼神中流露出温和的倦意。

  我们在灯下喝着茶,吃着盐煮花生,一直闲聊到夜半更深。

  当我躺在母亲为我铺好的麦秸床上想着心事,听见厢房里传来父亲掏肺的咳嗽声和母亲的轻声埋怨,我忍不住眼角沁出泪来。

  宁静的乡夜   

  秋夜的宁静是不能被随意惊扰的。

  你看,满地的月光在蟋蟀的清唱里睡得多么安详。

  在乡村,轻风漾动新稻草的香味四处漫溢,人们在屋子里压低了嗓音,笼罩上一层神秘的柔情,不由得叫人猜测:一对对劳累后歇息的夫妇在用怎样的眼神对视或交谈,爱情的火焰此刻燃得多么旺盛。

  落叶之声亲切而幽远,一个人低头怀想的心事,在短短的瞬间,已穿越了万水千山的路途。

  院子的角门旁,洒下刚刚被野物碰触的月光。它惺忪着一双温良的眼,开始默默走动,模样恍若一只羊羔啃着青草,从这条田埂踱到了另一条田埂,蹄音绽开一路花瓣,呼吸着滤得纯净的夜色。

  远远近近就听见谁家小儿绵软的夜啼,唤起整个村庄的温馨的梦。   

   米里的沙子   

  母亲坐在家乡的门洞口,眯着眼淘米捡沙子,一粒一粒,缓慢而细心。

  母亲的眼神不好,我的牙齿每天都要硌痛一两次,我忍不住埋怨:妈,米里有沙子。母亲望着我轻声问:伢崽,疼吗?母亲的双眼含满歉意。

  下回淘米时,母亲挑得更细致,但散光的眼睛总要放过一两粒沙子,钻进我的牙齿,我知道这不是娘的错。

  出门在外,好久没被母亲的沙子硌痛牙齿了,外面的米细得粘牙。

  想念母亲的时候,这种微疼的感觉又回到心里。我仿佛看见母亲坐在门洞口淘米捡沙子。真想回到母亲身边,被她的沙子硌痛牙齿,尔后听她关切地问我:伢崽,疼吗?母亲的歉意让我满眼含泪。

   

【阅读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温 软 的 稻 草   

                                   詹 文 格  

故乡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大片的双季稻田就是农民一生的主战场,一代一代农人在田野里劳作,他们大多数连县城也没有去过一次,将劳苦的一生消耗在这片不算辽阔的田野里。早稻和晚稻就像生长在不同季节里的一对姐妹,一长一短是她们的宿命。有些乡间文人形容早稻像个红颜薄命的女子,短得如报刊上的小品文,刚一入眼就已到结尾,来不及让你思索和回味。早稻草因为生长期短,而且草秆纤维粗糙,个体短小而生硬,除了晒干后成为牛羊的饲料外,大抵没有太大的用场,因此常被撒入田中,当作绿肥还田。晚稻的生长期比早稻要长得多,一般都在两三个月,吸饱了阳光,占尽了岁月的风情,直至每年的10月中下旬才开始泛黄。当秋风把山川田野逐一摇醉的时候,晚稻就像T台上的模特,在蓝天下尽情张扬,喧闹的村庄里鹅飞雁叫,急不可耐的农人便肩披毛巾,头扣草帽,准备开镰收割了。收割 晚稻是一年农事的压轴戏,金黄色的地毯上到处滚动着豆粒般的农人。那个时候农业机械化程

安家的小鸟心里无比踏实。对于孩子们来说,草垛一直就是他们的乐园。躲闪、捉迷、抓特务百玩不厌。一惊一乍的笑声,就如山乡的抒情,摆上了精神的盛宴。

稻草是耕牛的粮食。隆冬来临,白雪皑皑,田野山川已很难找到完整的青草,此时早有筹备的农人便从草垛上扯下一捆稻草,撒在牛栏里。老牛蹲卧于闭风的墙角,不紧不慢地咀嚼着储满阳光的稻草,那种从乡村根部生长出来的美食,让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的耕牛反刍着一年来的大小农事。

冬闲的雨天,金黄的稻草开始派上用场了。上下三重的老屋,聚集着一群精壮汉子,挥拳捋袖地忙活,他们有的高高抡起木锤,拼命槌打着稻草,有的在扭动木纽,将柔软的稻草拧成一股绳,然后把三股绳子汇聚一块,变成一根硕大的擂藤,伸展自如的擂藤是用来给牛拉犁的牵引。这个时候,人们才感到稻草的广泛用途。拔秧需要,绑菜需要,搓绳需要,编草鞋需要,生草菰需要,做东坡肉扣碗需要,集市上捆扎猪肉需要。在平原地带,稻草是农家做炊的柴火,尽管稻草火力不强,烧起来要专人侍候,有点麻烦,但它能让村庄上空一年四季飘起香甜的炊烟,烹饪出独特的农家风味。

我是睡在稻草上长大的一代。那时,农家的木板床像麻石一样坚硬,贫困的家庭状况只具备一床薄薄的老棉被用来遮盖。木板不仅生硬缺少弹性,而且无法达到防寒保暖,此时乡人便有了铺垫稻草的方法,温软的稻草带着土地与阳光的气息传递着不尽的温暖,安抚着贫困劳动者的精神和身躯。从此,嵴背再也不会硌得生疼,稻草之上留存着无数香甜的好梦,让贫寒的日子加快向前。

如今,生活愈来愈精致,享受着幸福时光的孩子们无法想象躺在稻草上的感觉和滋味,就连不少农民也远离了稻草,我发现自己已无法回到从前的日子了。现在尽管享受着空调、电热毯,太空棉,蚕丝被,夜夜安睡在宽大的席梦思上,但仍然时时感到腰酸腿疼、失眠多梦,颈肌增生、腰椎间盘突出……想想那些与稻草同眠的日子,倒头便是呼呼大睡,现在不知是身体在快速衰老,还是精神已悄悄萎缩。

1.从文中看,作者对于稻草有哪些刻骨铭心的温软回忆?请分条概括。(6分)

   

2.文章写故乡“温软的稻草”,而从第三段文字却主要写了稻子的丰姿和农人收割稻子的热闹场景,从全文看有什么作用?(4分)

   

   

3.根据文中内容,从表现手法及效果等方面赏析下面两句话。(4分)

①金黄色的地毯上到处滚动着豆粒般的农人。

   

   

②老牛蹲卧于闭风的墙角,不紧不慢地咀嚼着储满阳光的稻草。

   

   

4.有人评价此文:“因为朴素而逼近真实,因为真实而显现生活的本质。”请结合这句话探究原文表现了怎样的“朴素”“真实”的“生活的本质”。(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一块地的怀念  

刘静峰  

    ①一块地。永远不会闲着。你种它,它就长庄稼;你不种它,它除了庄稼什么都长。  

    ②那时这块地就是庄稼地。一年四季,这块地都很忙。春雨潇潇,滋润着田野。麦子  

  拔节。分蘖,开始变得稠密。阳光下的麦田如碧绿的地毯。微风吹送,丝绒般的奢华。眼  

  见得麦子抽穗,由绿而黄,然后金黄遍野,麦浪滚滚。田野里都是沸腾的声响和味道。麦  

  子伫立成军阵,如威武雄壮的秦俑,马踏黄土,浩荡而来。  

    ③庄稼的色彩就是大地的色彩。jt-T-在轰隆的机器声里完成了生命。这块地的庄稼  

  也会接茬长,没有阍断。玉米的小苗躲在土窝里,只露两片叶芽,张开的手掌,如祈祷的仪式。玉米此时应该是个女巫,念动的是大地的咒语,立的草睡的苹能听见,爬的虫飞的虫也能听见。这些田野里以及田野以外的事物都会听从这咒语的召唤。  

    ④我在这片田野行走,遇到的是庄稼的事。庄稼的事情让人有成就感。比如看到麦  

  子灌到麻袋里,玉米装进篓子里。甚至瓜秧上开了一朵花,结了一个瓜纽,人的心都抹了  

  蜜似的甜。那是大地的成果,大地的孩子,也是庄稼人的孩子。我能呼吸到丧自庄稼身上  

  的热烈蒸腾的气息,这种炙烤的热力让我迷醉。  

    ⑤这样的芙感,持续了几年。我从中获得了很多快乐。西季变换的色彩,收获的场景。生长的美丽,都在我的内心珍藏。我触摸着庄稼,融入它们的生长,繁衍;也悸动于生命的腾跃,奔跑和飞翔。这里每时每刻都是童年的境界,无邪,天真,纯洁。  

    ⑥这块地每年的庄稼,如果用经济的眼光去看,价值不会太高。虽然它装点了一块地,人怎么能容许一块地长在城市里呢?  

    ⑦这块地被很多眼睛盯着。它是这个城市内部唯一一块还长庄稼的土地。价格也因为处在城市内部的地界而急剧飙升。你争我夺,胜者为王。终于,今年的春天,麦苗没有来得及返青。这块地插上五彩的旗帜,迎来一批钢铁战士的光临。然后,麦子惨遭蹂躏,土地的肌肤被划开,深入腹地。土地不再柔软,不再温和,它有了钢铁的骨骼,冷硬的身躯。许多可能存活的生命被挤压到无人知晓的去处。  

    ⑧于是,今年的田野不是田野,今年的田野没有庄稼。这里只有尚未建成的楼房,轰鸣的吊车,来往的运输车,飞扬的尘土。还有翻起的土丘,土丘上覆盖的野革。熟土被生土覆盖,乱石趁机浮上表面。许多不知名字的野苹,在土丘上长得蓬蓬勃勃。整块土地失去了原来庄稼具有的纯净无瑕的植物气息,到处弥漫着失序和放荡的味道。玉米秸秆成为这块地最后的记忆,此后这里只有丛立的高楼。一切大地拥有的丰富韵味都逐渐消失,只有单调的尘世喧嚣盈耳。没有建筑的地方,是野草的垛因。庄稼依靠人力与野革争锋,庄稼没有败过。没有了庄稼,野草开始肆意扩张。高高低低的土丘上,野草安营扎寨,野蛮地殖民。  

    ⑨这块地最终的归宿,就是一片巨资搭建的楼台。它将永远失去曾经的丰富性和可以觉察的活力。一块地。一旦失去了庄稼,它的本性就消泯了。  

    ⑩我每天还是要走过这块地。我经过这块地的时候,想到的都是庄稼。想到庄稼,我才感觉到土地的生机。我的心里,都是对这块庄稼地的怀念,怀念一块长满各种各样稼的地消失。尽管我的怀念无人知晓,或者不一定有什么价值。  

    (选自2007.11《散文》,有删改)  

   5.“一块地,一旦失去了庄稼,它的本性就消泯了。”这句话有什么样的内涵?(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文中看,作者由城市中的一块庄稼地感受到怎样的美?(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第二、三段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色?联系全文,这样写有何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作者对城市发展占用耕地现象流露出否定的态度。你是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的?请作  

    简要阐述。(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乡村的瓦       

冯 杰  

乡村的瓦大都呈蓝色,那种蓝不是天蓝也不是海蓝,是近似土蓝;我们乡下有个词说得准确——“瓦蓝”。这个词属于瓦的专利。  

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  

瓦更像是乡村房子披在身上的一面带羽的蓑衣,在苍茫乡村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的雨的清气里漂浮。若在雨日来临时刻,瓦会更显出自己独到的神韵与魅力。雨来了,那一颗颗大雨珠子,落在片片房屋的羽毛上,胆子大的会跳起,多情的会悄悄滋润到瓦缝;最后才开始从这面蓑衣上滑落,从屋脊上,再过渡到屋檐。浩浩荡荡穿越雨瓦的通道,下去,回归大地,从而完成一方方瓦存在的全部意义。  

瓦有对称之美,任何人看到乡村的瓦,都会想到一个成语,叫“鳞次栉比”,如观黄河的鱼鳞与母亲的梳篦。瓦在骨子里是集体主义者,它们总是紧紧地扣着,肩并肩,再冻再冷也不松手。在冬天它们能感到彼此的体温,像肌肤相亲的爱人,贴得密不透风,正团结在月亮缓缓上升的乡村里。  

当瓦还没有走上屋顶,生命里的“籍贯”一栏早就填上了,是两个粗拙的字,叫“乡村”,像一个孩子或者老人用颤巍巍的笔所写。是的,瓦更是一种对乡村的坚守。在瓦的记忆里,所有的飞鸟都是浪子与过客,都是浮云与苍狗。  

籍贯属于乡村的瓦有一天走进城市,它晕头转向,无所事事,毫无用途。城市里的幻影夜色与镭射霓虹拒绝它。有一片瓦迷路了。它被开往城市里的一辆大卡车用来垫上面的器物,最后被拉向城市,当它完成自己的使命时又被远远地抛弃在公路边。城市人就爱过河拆桥,瓦看看身上“籍贯”一栏,早已被风的手擦模糊了。  

瓦上的风景只有一种,那就是“瓦松”,我们那里叫“蓝瓦精”。这称呼多气派啊!那些一棵棵站在瓦上的小小生灵,因为听风观雨的缘故,已经一位位聪明成精了。且慢,它们还是“乡间郎中”呢。乡村药谱如是说:瓦松,又名天蓬草、瓦莲草、向天草,清热解毒。我小时候得过恶性疟疾,久不见愈,姥姥就从旧屋顶上采到几棵瓦松,炖汁连服,止住了。  

小时候我常在梦里想到,那些瓦松站在我外祖母的屋脊上,跷着脚丫,在我不知不觉的夜半时刻,正一颗颗摘星呢。那一柄北斗七星的长勺低低地垂落下来,一如在汲瓦松上一颗颗透清的露珠。终于,一不小心,有两颗最大的掉下来,缓缓地,落在我的眼角。  

当我的灵魂有一天回归大地,就请瓦在上面扣上小小的一方,有你瓦的余温,还有你瓦的纹络。这一方故乡的小房子,泥与水组合的小房子,草气上飘摇的小房子,你罩着我。像谁夜半耳语:  

“睡吧,孩子。这叫归乡。”  

9.文中说:“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请解释这句话的含意。(4分)  

                                                                                                

10.作者从“乡村的瓦”中感受到了什么?结合全文简要回答。(4分)  

                                                                                                

11.文中第六段写到:“有一片瓦迷路了。”为什么“瓦”会“迷路”?作者这样写有什么意义?(6分)  

                                                                                                  

12.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8分)  

(1)文章是从哪些方面写“瓦松”的?作者为什么要写“瓦松”?  

                                                                                                

(2)文章最后两段写了“我”与“瓦”对语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

1.①稻草是古朴村庄丰收的色彩;②稻草是鸟雀柔软、温暖的巢;③稻草是孩子们的乐园;④稻草是耕牛的食粮。⑤稻草日常用途广泛。⑥稻草能防寒保暖。(6分,每点1分。)  

2.①内容上,描写故乡的美丽画面,以收割情景表现乡村生活的热闹、丰富和诗意。(2分)  

②结构上,为后文续写稻草的种种温软作映衬铺垫。(2分)  

3.1)用生动的比喻,从色彩、动态两方面形象地表现了故乡的风景美和农忙时节农村特有的生活画面。(2分,说出用“比喻”修辞,给1分)  

2)用细节描写表现了农村生活的温馨、宁静、平和。(2分,说出细节描写,给1分。)  

4. 文章选取稻草、草帽、锄镐等大量、具体、典型的农村生活物品,描绘了充满着土地与阳光气息,有着劳动的喧闹、丰收的色彩、孩子们的笑声和农人平和的生活场景,表现了乡村生活的真实、简单、朴素和农人的自然朴实。(三层意思,每层意思2分,意思对即可。)  

   

5.(4分)失去庄稼的土地将永远失去曾经的丰富性和可以觉察的活力;失去了庄稼,大地就失去了色彩和美感,也失去它滋养万物的价值。(4分,前后两方面各2分)  

6.(4分)①它是庄稼赖以生存的根本,是孕育生命的母体。②它色彩丰富,充满生机,能给人身心享受。③它让人有成就感,让人迷醉。④它让人每时每刻都置身于无邪、无知、天真、纯洁的境界。(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7.(6分) 文章第二、三段选取玉米等庄稼地代表性事物,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这块土地充满生机与活力(2分)。这些手法的运用,这就与下文写到的这块庄稼地被破坏、被占用的情形构成了鲜明对比,也流露出作者对土地的深深怀念之情,对失去土地的无奈、不满之情,以及对人们急功近利的思想行为的否定(4分)。  

8.(6分)(1)应该辩证地看待这一现象。土地是植物的生存之本,绿色是生命之源,我们要珍惜、保护土地;城市要发展,占用耕地不可避免,但要用之有度。要考虑城市发展的实际需要,不能以土地换金钱,不应只顾眼前利益而盲目牺牲耕地。(2)耕地是不可再生资源,占一点就少一点,然而其作用很大,政府一定要科学规划,严格管理。(6分,1点3分。此题为开放探究题,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9.(4分)“瓦”真实记录了“我”的童年生活,能勾起“我”对童年时代乡村生活的回忆。  

10.(4分)①雨中的神韵与魅力;②对称之美;③团结与温情;④对乡村的坚守。  

11.(6分)“迷路”的原因:①对乡村的背弃;②被城市拒绝和抛弃。意义:表现现代人在追求新生活过程中的困惑,强调面对光怪陆离的现代生活不要丢掉过去美好的东西。  

12.(8分)(1)实写(“瓦松”名称及药用功能)、虚写(梦中“瓦松”)两方面。原因:与瓦“能冲洗出乡村旧事”形成呼应,更能表达出对童年乡村生活的怀念。  

(2)表现“我”对“瓦”的一往情深,使文章更有亲切感;点明主题,表达“我”灵魂归乡的愿望。  

   

【作文例文】  

家     园  

   

家园,充满温馨,能始终给人以温暖,拥有家园的人是幸福的。无论什么样的家园,都是上天的恩赐,都是生我育我的故土,难道不值得好好地珍惜和守护吗?

一、春来江水绿如蓝

四月的江南,草长莺飞,绿染江堤。灿烂明媚的阳光在四月的天空里像花朵一样层层绽放,轻柔温煦的阳光洒在江南肥沃的广宇上,处处呈现出姹紫嫣红的景象。在那小桥流水人家中,有莺儿低吟,有燕儿双飞,这旧曾谙的风景是否也在梦中出现?梦中的江南确有着蔚蓝的天空,明媚的阳光。在梦中还会出现一个温婉的江南女子,有着江南春水般白皙的皮肤,有着江南四月蓝空般明朗清澈的眼眸,在江南四月微微的细雨中,撑着一把油纸伞,嘴角带着笑意,在长着青苔的石路上,低眉悄声走过,只给人留下清秀的背影和无限美好的遐想……江南的风景和江南的人,都是我心中挥之不去的美丽神话。

江南,我美丽的家园啊,教我怎不忆江南?

二、大漠孤烟直

和秀美湿润的江南相比,秋天的塞北别有一番奇异的景色。这里没有水,没有满山遍野的花草,只有黄沙茫茫黄入天。然而,它依旧是我的家园,是我梦绕魂牵难以割舍的家园。塞北这豪迈粗犷的地方,这荒凉孤寂的地方,在秋空下,竟也显得这样的壮阔和美丽。塞北的风吹过,吹走了空中的尘埃,天空依然那么明亮纯净高爽,像一汪秋水,波纹不起,清澈得能照出下面的山,下面的人。于是整个的心儿也跟着陶醉,沉浸在这豪放而辽阔的塞北中,遐想在这壮阔的风景所孕育出的许多杰出的英雄人物的回忆里。

塞北,我英雄辈出的家园啊,教我怎不把你深情的缅怀?

三、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下,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这里也许是山峦重叠,到处悬崖绝壁,弯弯曲曲的山间小道,难以攀缘,真是难于上青天。这里也许是北风呼啸,沙漠连绵,到处是残垣断壁。这里往往人迹罕至,苍凉荒芜冷寂。难道这里就不是我的家园?是,这也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这也是自然的杰作。徜徉其间,似乎看到了孤独的游子艰难的跋涉于西风下古道边的身影,那穿越时空的铃声似乎还在耳边叮当回响。在这人迹罕至的地方,那浸透着汗与泪的足迹似乎仍依稀可见。张骞的西域之行,玄奘的西行之旅……都在这里留下了深深的足迹。历史的车轮滚滚,但却磨灭不了我们的祖先在这里艰辛奋斗的痕迹,这里虽很贫瘠,却是他们不舍不弃挚爱的家园,也是让我感怀的家园啊。

江南,塞北,西部……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是自然的恩赐,承载着祖先的汗水和热情,想起过去经历的风风雨雨,遥想未来的漫漫征程,我会热泪盈眶,因为我爱这个家园,且爱得这么深沉。

 

家   园  

家园,是心灵的避风港,是游子远行的牵挂,是狐死必守丘的执着,也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财富。

家园,是一种精神寄托,也是一种让人难以释怀的伤痛。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这是李煜的低吟,一夜的春风,让他饱尝失去家园的痛苦,同是一轮明月,仍是那般江山,只是此时已不属于自己,囚禁于小楼,还能再见到故园的山河吗?难!难!难!于是他只能将家园的思念融入到发自肺腑的诗词之中,唱出了“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伤痛之情,唱出了“离愁恰如春草,渐行渐远还生”的无限惆怅。

家园,是一种伤痛,也是一种动力。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这是岳飞的豪情壮志,是他对家园的无限热爱,是欲收复旧山河的勇气。“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这是对家园的挚爱而产生的豪迈之气和不竭的前进之力。“战地黄花分外香”,这是毛泽东的诗句。在战火分飞,枪林弹雨中,他为何有如此的豪迈,如此的雅兴,唱出这样充满激情满含乐观的诗句。因为这是对家园的依恋和挚爱,让无数热血男儿,让无数炎黄子孙拿起武器,保家卫国,无国哪有家,无家哪有园。对家园的爱,在民族危机关头,爆发出巨大的不竭的动力,在我们面前呈现出了无限美好的前景。家园,她是我们的力量之源。

家园,也是一种不离不弃的执着。

“十年归国路,五年两弹成”,钱学森,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新中国成立时,他放弃了美国优越的生活,克服了重重困难,回到了满目创痍,一穷二白的祖国,开创了祖国的导弹事业,在他心中,国为重,家为轻,事业最重,功利最轻。这便是钱学森,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对家园的爱那样执着深沉,不离不弃。记得有一位海归学子说过“祖国可以没有我,但我不能没有祖国”,这句话形容钱学森是再合适不过了。

家园,对于远离家乡的人来说,是一种离愁;对于建设家乡的人来说,是一种不竭的动力。家园是一种文化的积淀,是一种爱国的情怀。家园,我为你默默的祈祷,家园,无论我身在何方,我们都与你同在,生死不离。

家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万物都有自己留恋热爱的家园。家园,是自己劳累时心灵休憩的场所,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心灵的港湾。当今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地球村”似乎已成为当今人们对广阔世界的最小概括。因而,地球村就已成为我们所有人共同的家园。但是,我们的地球家园境况如何呢?

从外太空俯视地球,看到的是一颗蔚蓝色的水球,或许曾经是一颗美丽的星球,可是今天的地球怎么样呢?我们的家园是否依然美丽如初?情况不容乐观!